社会学考试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利用社会学理论,解剖身边的社会现象。
“泮湖大学”——工具理性——中国企业家缺乏的精神是什么?从计划生育到“二孩政策”——实用主义?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新的社会不公平及贫富差距?昆山反杀案——自媒体新技术掀起的舆论巨浪——技术意味着什么?问题:广告行业是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还是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义: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权力的统摄性研究。
狭义:对人类生活领域的研究。
社会学的三大传统范式(三大研究传统)实证主义范式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布迪厄、吉登斯……什么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范式韦伯、齐美尔、库利……什么是人文主义?批判主义范式马克思、霍加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前期马克思、后期马克思什么是批判主义?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存在根本性差异,导致了范式之间的差异甚至是对立。
但是不管怎么说,实证主义范式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故此可称之为主流范式。
另外两个虽是非主流范式,但有着巨大影响。
这就形成了学术研究的争鸣及多元化。
第一节社会学及研究领域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唯实论):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他们都采取实证主义路线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韦伯人文主义路线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实证主义二、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理论、历史、方法三个方面如:“现代性”问题应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如:“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人口福利”问题第二节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一)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经济上工业革命政治上产生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2.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危机大约每10年一次;工人处于悲惨境地3.经历长期无序和失范后对社会秩序的渴望法国革命:1789年;1815年;1830年;1848年(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1.历代社会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的自然状态及社会契约论——洛克霍布斯卢梭等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2.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物理学影响到了孔德生物学影响到了斯宾塞3.社会调查资料的积累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涂尔干)韦伯:理解社会学帕森斯、莫顿:结构功能主义科赛、达伦多夫:社会冲突论霍曼斯、布劳:社会交换论布鲁默、戈夫曼:符号互动论吉登斯:结构社会学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西方社会学存在的问题:1.改良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2.价值中立(实证主义)3.西方中心论4.二元对立(实证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脉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梅林——中国共产党(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贡献与影响1.为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和视角,即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2. 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1.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2.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4.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的关系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三)参照群体理论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2023社会学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2023社会学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1. 题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有哪些?请简要介绍。
答案: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等。
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种。
实证研究通过采集和分析现实社会数据来验证社会学理论,而理论分析则是基于社会学理论进行推理和探讨。
2. 题目:什么是社会结构?它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答案:社会结构是社会中各个组织、机构、角色和位置的总和。
它包括社会的层次结构、社会网络、社会组织等方面。
社会结构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它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角色和互动关系,塑造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
3. 题目:解释社会化的概念并提供几个例子。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研究,逐渐获得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惯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例如,儿童在家庭中学会言谈礼节和家庭价值观;新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研究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移民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适应并学会新的社会行为规范。
4. 题目:请简要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成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社会不平等的成因主要包括经济差异、社会身份和机会不平等等。
经济差异导致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不均,社会身份的差异导致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和不公正的因素,破坏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5. 题目:解释社会变迁的概念并提供几个例子。
答案: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历史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
例如,工业革命引起了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和制度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得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发展导致了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经济的崛起。
以上是2023年社会学考试的重点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社会学考试热点话题
社会学考试的热点话题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不平等与阶级:这可能涉及对阶级、贫困、种族、性别等社会不平等的讨论,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2. 社会学理论:这可能涉及对不同社会学理论的讨论,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解释社会现象。
3. 社会结构与变迁:这可能涉及对社会结构的讨论,包括家庭、组织、社区等,以及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4. 社会问题:这可能涉及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如犯罪、教育、就业、健康等,以及这些问题如何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相关联。
5. 全球化与跨国主义:这可能涉及对全球化和跨国主义的讨论,包括全球化的过程、影响和后果,以及跨国主义如何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以上话题仅供参考,具体考试热点话题还需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来确定。
建议考生在备考时仔细阅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要求和考试形式,以便更好地准备考试。
中考必考社会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考社会知识点总结中学社会学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学科。
在中考中,社会学知识是考试的重点之一。
下面是一些中考必考的社会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学基本概念1. 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发展、结构、组织、功能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行为等。
2.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学校、社团等。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的总称,它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4.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动和活动,包括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
二、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1. 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稳定地位和相对相似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群。
它包括上层阶层、中层阶层和下层阶层。
2.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成员按照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社会发展和生产活动。
3.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
三、社会问题1.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指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激化。
2. 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指社会中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包括城乡教育差距、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不均等情况。
3.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就业难、就业歧视、就业机会不均等等问题。
四、社会变迁1. 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城乡差距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变迁现象。
3.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中考必考的社会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考试重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观点(社会、社会现象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因而不能独立地研究它的组成部分)(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由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需要运用多种知识)(3)科学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即实证研究方法,强调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去研究社会现象)(4)应用性(指其务实取向和追求)(5)建设性和批判性(两个基本取向即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二者相互依存)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3、人的社会化概念:就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内容: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同龄群体: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一群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同龄群体的社会化是通过她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实现的。
4、再社会化:是由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已不再使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被动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如犯罪分子;6、主动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成果基本上不再适用。
为了完成社会化,进入异质文化的人们必须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适应生活。
7、集体行为:是在某种特殊场合下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行为或集群行为。
社会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文化丛: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2、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性格,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3、结点:是指各类社会行动者,可以使个人、位置、法人或集体行动者,或者任何一个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这些单位被概念化成为点或结点。
4、累积性不平等:刚性结构的社会下的社会不平等,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者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
5、扩散性不平等:弹性结构社会下的社会不平等,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
6、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7、群众癔症:是指人们面对现实或想象中的威胁时,由于心里过度紧张而集体性的发生的不良身体反应。
8、时髦:是指许多人突然竞相追求某种新奇事物或追随某种行为方式的集体行为,通常持续时间比较短。
在追求时髦的过程中,人们表现得兴致很高,以至于不会去仔细思考所追求的新鲜事物是否有实际意义或对自己是否合适。
二、简答题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
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第三: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二、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学复习重点
一、1.古典社会学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评主义三大社会学了理论传统。
·实证主义传统:从孔德到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希望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纠正”——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新功能主义等。
·人文主义传统:齐美尔、韦伯开创,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不同,反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倾向,关注社会行动者的主体和主观性。
强调社会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是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人类及文化价值——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等。
·批评主义传统:马克思开创,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一门批评的、革命的学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论、沟通理论、后结构主义。
7.社会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领域:(1)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城市规划应用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社区规划与建设:参与性(让社区成员参与到社区的有计划改造中来,通过改造达到社区内部诸要素的协调),过程性(时间性,他反映了社会关系发展的水平和持续程度,因此社区规划被看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具有终极形态的最终成果)(3)规划的公众参与:在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识的规划过程。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一般指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构想、决策、实施和评议等(4)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延续性、系统性、渐进性(5)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职能正由技术规范走向公众政策,规划理念从蓝图式转向对过程的重视,注重规划的实施(6)城市管治: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容在内的整体管治概念。
8.为什么要学习城市社会学(意义):(1)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学科(2)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3)规划师作为社会公民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素养10.在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古典时期(早期),欧洲出现了哪些有影响的社会学者,各有哪些理论贡献:(1)滕尼斯:1887及以城市为特征的有机联合,差异性(3)齐美尔:重点在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以货币哲学和商品经济为认知基础。
社会考试高考知识点
社会考试高考知识点社会科学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
社会考试高考知识点非常广泛,以下将通过几个主要的知识点介绍社会科学相关内容。
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制度、角色和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社会科学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不同社会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首先,社会结构由社会组织构成,包括家庭、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而社会团体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利益或目标的人组成的。
政府机构则是管理社会事务的组织。
其次,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社会角色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家长、老师等,而社会地位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比如贫富和职业等。
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对社会运行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农业社会结构下,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而工业社会结构下,工人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
不同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会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二、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一个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过程。
社会科学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变迁的原因可以是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社会内部的推动力量,比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
外因是指社会外部的要素,比如战争、文化交流等。
其次,社会变迁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特点。
例如,社会变迁常常是不平衡的,不同群体的利益会因此受到影响。
社会变迁还常常伴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
最后,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引发社会的动荡和矛盾。
了解社会变迁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扰。
社会科学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贫富差距、教育问题、环境危机等。
《社会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全)
《社会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一、重要名词解释:
家庭结构社会交往犯罪社会制度过度城市化社会需要社会分层社会分化初级社会群体社区家庭贫穷文化论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控制科层制社会群体越轨行为
二、重要知识要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是哪三点?
2、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功能?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点。
5、人际关系影响的因素?
7、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
8、什么是社会趋同论?
9、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0、什么是社会控制?它的功能?
11、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
1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特殊社会化的异同。
13、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4、社会保障功能是什么?
15、社会变迁的原因?
16、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的主要点?
17、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仅供参考)社会学重点备考
社会学重点备考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人类的生活共同体3.社会结构: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社会的宏观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的微观结构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或基本单位之间的结构现象。
4.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与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5.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6.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是指一切通过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而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情感的人群。
7.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
8.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由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发展为分别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的社会过程。
9.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经济范畴)10.阶层: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划分依据不一定是经济的)11.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中位置的变动。
12.社区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来维系的人们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13.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指人口由分散到集中的现象。
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基本观点和方法:实践的观点和方法;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原则: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原则;结构与过程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2.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搜集资料,主要应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等手段,探索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搜集资料的方法:问卷法、实验法分析资料的方法:描述与解释3. 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4.社会的基础:(1)物质生产活动(2)人口要素(3)资源环境要素(4)文化要素5. 社会类型(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2)社区与社会(3)“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4)狩猎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民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社会唯名论:“2〞=社会整体,“1〞=社会中的个体。
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即“2〞=“1〞+“1〞。
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标准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研究对象〕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变革。
〔2〕综合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医疗条件风俗习惯妇女地位文化程度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3〕实证性〔研究方法〕社会学知识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
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所在。
社会学的研究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认的。
4、社会学的功能:〔1〕描述功能社会学使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
〔2〕解释功能社会学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开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学的解释功能是社会学理论综合能力的表现。
〔3〕预测功能预测功能是前两种功能的进一步运用。
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开展趋势、前景、可能性和后果进行研究。
〔4〕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研究实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开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社会学的重要任务。
社会学期末重点
一、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创立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孔德和斯宾塞时间:19世纪上半叶特点:(1)与哲学关系密切;(2)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3)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二)形成阶段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和韦伯特点:(1)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学科;(2)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3)维护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确。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社会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社会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这是社会学研究的真正关键所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主张应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形成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样,一方面要从基础中探索出各种思想观念及其行动,另一方面要探索出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产生的。
•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事物。
在研究具体社会现象时,要把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心理的种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是社会学思维方式主要特点之一。
•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四)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理论传统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主要观点: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有机体的生存而存在。
认为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的整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社会的平衡。
2、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
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社会学重点,及复习框架
社会学重点,及复习框架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1)奥古斯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孔德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1)第32页看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要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形成一种阶梯状关系。
它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2)第36页看2.文化的分类要求会判断什么是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
要点:产品文化:住房、衣物、交通工具等物质文化文化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精神文化规范文化:风俗习惯、礼仪规则、社会制度等理念文化:宗教、信仰等3)第42页看2.文化的相对差异.要点:1主文化: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文化。
2亚文化: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3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名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名族的文化优于其他名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4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
不能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用本民族的价值观点去判断其他民族的价值文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的主要机构:(1)家庭;(2)同龄群体;(3)学校;(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
4)以自身成长经历探讨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参考答案: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都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它们有以下功能:(一)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二)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三)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四)维护社会秩序;(五) 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1 社会初级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群体与成员的亲密感情、群体对其成员的过分满足都可能造成个人对社会初级群体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他在社会中的发展;2 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一致时,成员对其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一、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社会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社会2.社会组织3.规范与价值观4.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5.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三、社会学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交互主义理论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5.其他重要理论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及其科学性2.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社会学研究的方法a.实证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统计分析等b.理论分析方法:文献阅读、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c.实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等4.社会学研究的伦理问题五、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1.社会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2.社会变迁的驱动力3.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指标4.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六、社会控制与社会变革1.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2.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机构3.社会变革的概念和类型4.社会变革的影响因素和路径七、社会学应用1.社会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社会学在政府和社会管理中的应用3.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4.社会学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八、社会学的发展与前沿研究领域1.社会学的发展历程2.国内外著名社会学家及其代表作品3.社会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及热点问题以上就是社会学概论的总复习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课堂笔记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复习,适当做题、讨论和总结,加深对社会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重难点,理清知识框架,注重综合性复习和运用,有助于对社会学概论的学习和应用。
2023年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广东海洋
一、单项选择题1.帕森斯旳学生K·默顿创立了(C )A.互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 )向社会人转变旳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旳过程是( B)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4.阶级产生旳本源是(C)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5.由个人在生活中饰演旳多种角色构成个人旳(D)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6.在孔德之前,(C)发明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7.社会只是单纯旳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旳存在。
这种观点属于( D )A.功能主义B.社会唯实论C.冲突理论D.社会唯名论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旳家庭是(B)A.关键家庭 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旳目旳而展开旳较劲、争夺称为( C)A.合作 B.互换 C.竞争 D.冲突10.初级群体旳规模一般在( C)A.2—10人 B.2—20人C.2—30人 D.2—40人11.下列旳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旳是(B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12.再社会化重要是指对( C)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13. 一组互相依存旳角色形成一种(D )。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旳制度是(C )A.小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性旳群体是(C )A.内群体 B.组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16.(C )是一种公开旳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旳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旳旳社会行为.A.竞争B.战争C.冲突D.调适1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旳观念,并对自己旳行为实行旳控制,称(D )A.制度化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18.按照流动旳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 B)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C.构造性流动和自由流动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19.规定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旳内容。
期末考试社会科学复习要点
期末考试社会科学复习要点社会科学是学生们在中学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期末考试前的准备中,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展开论述,帮助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历史1. 重要历史事件:从古代到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是社会科学考试的重要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明、古代帝国的兴衰、世界两次大战、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等。
2. 社会制度: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如取悦制、君主制、共产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理解这些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制度的出现和演变。
二、人文地理1. 地理位置与气候:学习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例如: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
2.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保护、全球变暖和污染问题等。
三、经济1. 经济学基本概念:学习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和消费者权益等基本经济学概念。
2. 各国经济体系:比较各国的经济体系,了解各个经济体系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
四、政治1. 政治理论:学习不同的政治理论,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理解它们的核心思想和实践应用。
2. 国际关系: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包括国家间的合作、竞争、争端和战争等。
五、社会学1.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了解不同社会结构,如家庭、教育体系、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等,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结构的影响。
2. 社会问题:学习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种族问题等,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六、法律与伦理1. 法律概念与原则: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和宪法法律等。
2. 伦理与道德:了解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探讨伦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如职业道德、环保与社会责任等。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包括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和法律与伦理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文化丛: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2、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性格,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3、结点:是指各类社会行动者,可以使个人、位置、法人或集体行动者,或者任何一个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这些单位被概念化成为点或结点。
4、累积性不平等:刚性结构的社会下的社会不平等,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者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
5、扩散性不平等:弹性结构社会下的社会不平等,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
6、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7、群众癔症:是指人们面对现实或想象中的威胁时,由于心里过度紧张而集体性的发生的不良身体反应。
8、时髦:是指许多人突然竞相追求某种新奇事物或追随某种行为方式的集体行为,通常持续时间比较短。
在追求时髦的过程中,人们表现得兴致很高,以至于不会去仔细思考所追求的新鲜事物是否有实际意义或对自己是否合适。
二、简答题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齐美尔对三人关系中第三者担任角色的分类: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主要有:(1)中间人——中间人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但他并不能解决冲突。
(2)仲裁人——仲裁人是冲突双方都认可的、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的人。
(3)从中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
第三者可以在冲突的双方中自由选择支持哪一方,因此他可以向他们提出某种要求作为提供支持的交换条件。
〔4〕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3、符号互动理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是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作出解释。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确实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它既不是预先已经决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4〕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4、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的分工。
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位而使之合法化。
〔2〕明确的职权等级。
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
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织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
〔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切人和事。
〔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别离。
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当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5〕量才用人。
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
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5、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的特点:(1)经济不断迅速的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经济痛长期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的前现代经济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经济或生产迅速地不断增长,经济不发达或普遍匮乏的状况逐渐消失。
(2)经济结构的改变。
现代化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表现为经济结构的改变。
其首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长的内容由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
(3)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
(4)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6、社会控制的过程:是指社会控制手段发挥功能的动态运作过程。
〔1〕决策环节。
是指处于层级控制顶端的控制者为社会控制的方向和社会控制的度作出具体规定的过程。
〔2〕实施环节。
是指控制手段施加于控制对象、产生控制作用的具体过程,也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
〔3〕监控环节。
是指决策机构对实施过程和控制对象进行监督、核查和调控的过程。
〔4〕反馈环节。
是指控制过程的输出结果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过程。
7、简述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人称他们自己为该群体的成员,并且期望本群体的成员做出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又是他们不期望非本群体的外界人做出的。
〔2〕有持续的交往。
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较长久的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标准。
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利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的或者明确规定的行为标准。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的行动力。
在群体意识和群体标准的作用下,社会群体随时可以产生共同一致的行动。
8、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联系所提出的适应模式:〔1〕附合: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2〕创新:是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去获取的,但他们又不情愿或不能够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只得用那些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样,他们就常违反标准或触犯法律。
〔3〕形式主义:是指那种已经失去了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地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
〔4〕隐退主义:既反对文化目标,也反对到达这些目标的制度化手段。
这些人多是放纵不羁的人,如嬉皮士、酗酒者、吸毒者,是一些社会的弃儿。
〔5〕反抗:既反抗惯常的目标,也反对社会倡导的手段,他们期望在变革之后有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
9、城市生活现代化的特点:〔1〕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2〕社会化程度高〔3〕开放性强〔4〕生活节奏快10、城市化的必然性〔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三、论述题1、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所谓文化的超生理性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
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文化的超个人性,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
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文化的复合性。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例如,电视、电影、宗教等文化现象都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又可以再细分为众多要素。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满在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文化象征性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表达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
〔4〕文化的传递性。
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
纵向传递是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社会化”。
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5〕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一般认为,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无不因三种因素引发。
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
气候变迁、自然灾害、资源匮乏、人口变迁,都会引起文化之变迁。
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
第三,发明与发现。
各种技术的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
2、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1)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
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物和一种反作用。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时机。
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
第三,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
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把那些在特点上相似的工人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工作位置相距较近的工人,或那些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共同工作的人的关系固定化和一致化;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聚集在一起的工人互动频率来增加情绪反应,它为人们进行交谈、交换意见、沟通态度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等提供了渠道。
因此,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原则主义所带来的紧张。
第四,提供独立的时机。
相对工业生产中非人格化命令和管理者的权力,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时机”。
〔2〕对管理工作本身的正功能:第一,有利于完成工作任务。
相对于大型工业组织,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
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也创造出宽松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提高工作满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