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社会学 期末重点

社会学 期末重点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化:是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个人形成个性和自我,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化主要内容:生存技能的社会化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道德的社会化。

3.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指社会上的人或人群社会地位,社会位置的变动。

更准确的是说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动。

4.利益群体: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共同职业的利益个体所结合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利益集合体。

人类在为生存发展而从事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利益群体具有追求维护成员利益的强大动力和机制。

5.社区: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来维系的人们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6.代差: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代差反映的是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的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

7.家庭结构(家长制):组织内部实行类似于传统的家长对待家庭成员那样的管理制度。

8.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民族等,在社会生活中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9.现代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犯罪问题网络社会问题科技社会问题突发公共事件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10.社会制度构成要素:价值理念行动规则制约对象预期目标11.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12.理想类型分析(韦伯):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具体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人的行为及其意义十分复杂,惯常使用的概念工具常常面临困境,即,或是由于概念过于宽泛,使其失掉现象的某种具体特征,或是概念过于狭窄,无法包容相关的现象。

社会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2、社会学的社会作用:理论作用:(1)社会学的认识作用。

(2)意识形态作用。

实践作用:(1)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3)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4)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的社会适应与社会参与,指导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思想:孔德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学科;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4、文化的概念:(1)广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5、文化的特性:象征性、复合性、多样性、共享性。

6、文化的构成:(1)根据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的性质,分为外层、中间层、里层;(2)根据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的复杂程度和范围大小,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3)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7、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

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扬弃)关系之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

对传统文化的糟粕进行抛弃,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适当选择,去粗存精,以端正的心态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应当借鉴的经验。

8、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社会的影响9、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代差10、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规模较小。

(2)成员之间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之间的交往富有感情,成员难以替代。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

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

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

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

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

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

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
识点)
1.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社会中人们
的相互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相关理论或假设。

-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

3.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平衡。

-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
成的。

- 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人对符号和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社会组织:包括社会机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等。

- 社会化: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社会不平等:关注社会中的阶级、种族、性别等不平等问题。

- 文化与社会:研究文化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5. 社会学的重要概念
-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和人们的社会地位。

-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内化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
过程。

- 角色: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行为和责任。

- 文化:社会共享的符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以上是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的超级完整版,包含了社会学的基
本概念、研究方法、主要理论观点、研究领域和重要概念等内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72个概念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以深刻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在社会学看来,社会是人类的生活共同体。

一个特定的社会都是处于特定时空领域内的、享有共同文化、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本前提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就构成所谓社会。

3.文化: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文化是一种人为的事实。

文化是后天生的,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天生具有的。

文化通过象征系统才得以呈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符号、文字、语言。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社会结构,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或基本单位之间的结构现象。

5.传统社会:社会学家把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归结为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受自然经济形态的束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以血缘、地缘关系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社会流动缺乏,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

6.现代社会:将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归结为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导,生产力巨大发展,具有“陌生人社会”的特点,还结合了法律和其他制度来维护社会。

7.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着重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侧重于对个人、群体、组织在行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现象、方式、规则、秩序等方向的研究。

8.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个人形成个性和自我、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

9.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

社会交往与互动是社会关系的生成和实现机制。

10.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的纵横交错构成了社会网络,这种网络对于置身其中的社会行动者的意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多样性。

社会学考试重点

社会学考试重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观点(社会、社会现象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因而不能独立地研究它的组成部分)(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由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需要运用多种知识)(3)科学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即实证研究方法,强调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去研究社会现象)(4)应用性(指其务实取向和追求)(5)建设性和批判性(两个基本取向即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二者相互依存)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3、人的社会化概念:就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内容: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同龄群体: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一群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同龄群体的社会化是通过她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实现的。

4、再社会化:是由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已不再使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被动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如犯罪分子;6、主动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成果基本上不再适用。

为了完成社会化,进入异质文化的人们必须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适应生活。

7、集体行为:是在某种特殊场合下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行为或集群行为。

社会学期末重点

社会学期末重点

重点答题★一般掌●重点定义▲★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科学条件?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出版了他的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他在这部书的第四卷(1838年)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背景:19世界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是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期。

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分化和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不断思索。

人们急切地要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取得了重大的结果。

孔德在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产物,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者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也就是说,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激励理论强调两个基本点:第一,“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暂短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他的位置”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集中较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该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类别包括:1、复式角色2角色从3、理想角色4、实际角色5、先赋角色6、自致角色★社会交往以及意义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意义:社会交往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概念1、社会学研究的价值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2、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3、“安乐椅”哲学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4、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三种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冲突理论----马克思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5、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法国人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斯宾塞英国人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张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6、新教伦理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张;他认为是宗教——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罗马天主教鼓励信徒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教信仰体系则鼓励其成员接受变迁;不同意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新教徒认为:经济上成功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从而,他们过一种勤俭的生活,把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于是资本主义诞生了;韦伯把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否定称为新教伦理,把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财富的意愿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在研究中,他比较了罗马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他发现资本主义在新教国家得到了更加迅速而发展;7、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8、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自然构成:性别、年龄、残疾人员状况社会构成:阶级、劳动力资源、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状况、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地区分布9、文化与文明的区别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或者说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文明往往代表着进步,不代表落后,而文化则有进步与落后之分;10、举例说明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符号文化物质文化: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东来阁、图书馆,钢笔、杜甫江阁等规范文化: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右行还是左行,课堂纪律遵守还是不遵守,买票要排队认知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三从四德,诚实守信,三纲五常,热爱劳动等符号文化: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数字、图画等都是符号——长沙学院校徽,原生态歌舞,文学作品蛙11、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的细胞;一个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如汉字、纸、墨、笔、砚、筷子、衣服、座位、国旗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行为形态和精神产品,如右手握筷子、在隐蔽处穿内衣、让座、四书五经、下跪、磕头、鞠躬、握手;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立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对一个文化体系的了解从文化特质开始——对爱摩斯基人的了解:狗拉雪橇;常德人:米粉文化丛:也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特定活动有关;且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筷子、瓷碗、八仙桌、菜肴、酒水、吃饭的方式等,构成了饮食文化丛;再如丝绸、旗袍、端庄等构成中国服饰文化丛;例如过年习俗:放鞭炮、贴对联、穿新衣等等文化模式:即一个社会中所以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有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如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及传统权威的崇拜等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也有普遍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个部分: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12、社会化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逐渐获得个性与人格、内化文化和社会角色知识的过程;此定义指明了~ 的3大功能:个人自我完善、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儿童或其他社会新成员学习他们那种社会的生活方式过程被称为社会化,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不断被社会互动所形塑;社会化本质是角色分担,即内化社会角色并学习如何扮演他们;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社会化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13、镜中我理论19世纪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符号互动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库利发现:“自我”是人性的独特方面——是社会形成的,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形成的:两句话: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从对方那里知道自己的情况;自我意识三个基本要素三个阶段:1、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感觉阶段2、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解释或定义阶段3、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自我反应阶段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的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镜中我”三个阶段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感知、不断判断、不断修正——自我是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14、角色扮演理论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核心观点:游戏对于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学会把越来越多人的期望内化;他将“自我”分为: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我”会监督“客我”,帮助我们调整行为使其更符合他人期待;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学会扮演他人社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1、模仿阶段:三岁以下,没有与他人相区分的自我概念,模仿他人的姿态和语言,为角色扮演做准备;2、玩耍阶段:3-6岁,扮演重要他人和特殊他人;3、游戏阶段:玩耍被组织起来成为游戏;角色能够互换,如篮球比赛;15、人格的含义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或者: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本我、自我、超我16、社会化主体机构社会化主体:影响我们自我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生活取向的人和群体;包括家庭、邻里社区、宗教基本道德观念、幼儿园、学校、同辈群体小圈子,兴趣小组、体育运动教育价值:合作,勇敢,成功,吸引力、工作场所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成功,生命;18、生命历程标准时间表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后果的期望;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即主要生活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恰当时间,表明了一个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18、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关注社会大的特征,冲突理论和功能主义是宏观社会学分析的典范,考察影响人们的大规模的社会力量;拾荒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失去很多机会、社会福利和权利,如教育、医疗保障微观社会学考察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面对面的互动,是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典范;拾荒者:生存策略、人际交往,家庭与朋友关系、休闲活动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两个视角的运用,对于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更完整理解是必要的;19、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社会要素或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具体而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广义的社会结构: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即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社会景象,它为我们的行为设定了限制;由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群体和社会制度组成;这些构成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础;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设置; 20、先赋地位自然而然获得的社会地位;并未要求、不能做选择,也不能随意地被改变;如民族、种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地位;世袭、遗传21、地位象征识别一个地位的标识;有些地位象征是标识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满意,而有些地位象征则是带有强迫性的,惩戒的;红字22、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如包括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在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中断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23、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而发生的社会交往;24、初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划分出的;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是规模较小、非专业化的群体;是人们最初步、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如:家庭、朋友、室友、私党、班组等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成员有限2-30人;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出了全部个性;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群体整合程度高;成员难以替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次级群体: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分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25、非正式群体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地,其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益、义务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如同乡会26、六度理论又叫小世界理论;看似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有着神奇的联络;有时只需通过三五个人就能够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六度空间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与其说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人际网络的规则,不如说是一种人际联系的理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27、性别“性别”这一术语是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建构相关;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性别”是社会创造的概念,它赋予男人或女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28、第三性女性主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和宣传的一个新概念;认为:在传统的、按照生理状况来划分的男女两大性别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社会性别;这个第三社会性别主要是指无论哪个生理性别的同性恋者、易性者、易装者等等;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29、核心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 ;三种具体形式:仅有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30、家庭的功能生理需求满足功能;保障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31、社会分化的类型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比如,大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进入经济领域,他们在职业上的分别是水平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33、社会不平等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不平等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33、社会分层的作用积极作用:A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B 激励人们去奋斗,去竞争,如高考机制消极作用:A 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导致剥削和压迫现象的产生 B 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如泰国的社会对立34、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地位、声望社会地位、权力政治地位;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要素有三个:经济、声誉、权力多元分层论名、利、权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三个分层标准相互独立;社会地位不一致,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强调社会协调;35、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一般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变动剧烈等特点,能够给分层体系注入活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向较高地位的社会位置流动的机会;造成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36、精英循环37、精英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用帕雷托的话来说,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帕雷托把精英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另一类是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非统治精英;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是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精英流动又称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运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37、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P323A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决定性作用;B 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结果;C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力量;D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先声;E 人口因素基本前提;F 环境因素;38、中国的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以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同质的现代化经济一元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况是发展中国家结构存在的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39、社会问题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失调,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影响,社会进步受到障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构成要素:1.必须要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必须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特征:普遍性、复合性、周期性、破坏性、集群性、客观性、特殊性;分类:1、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划分——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2、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划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生态问题等;3、从社会问题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地区差异分——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型社会问题4、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分——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和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思考题有差异,谨作参考4、为什么涂尔干认为自杀反映了社会整合的状况自杀论:每个国家自杀率各不相同,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杀率却常年稳定;社会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自杀率,而且各自保持稳定;自杀不只是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决定杀死自己的个人事件,在自杀的后面还有社会因素,这是为什么自杀率相当稳定的原因;在某些群体中,能使群体远离自杀的社会纽带较弱;例外:有些较强的社会团结也会鼓励自杀,如因为对配偶去世过于悲伤而自杀;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理论观点:——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5、如何理解文化融合与文化多样性百度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①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②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③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因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6、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一种什么文化现象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热内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是一种指文化冲突;即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根本在于中外文化的冲突,而所谓不文明现象以及其他纷纭都是其延伸的结果;在你这里是合情合理的东西,在那里就变成难以接受的事物;中国游客面对这份世界前列不应过分的自责,有色看待,更不能菲薄自我迷失在文化的冲突中;文化中心主义:9、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件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如何理解我们在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要学习形成思维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要形成自我等等;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社会学期末考试

社会学期末考试

社会学期末考试第一篇:社会学期末考试1、社会学: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含义):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特征(1)社会由人群组成(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人类社会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4、社会的类型:宏观社会的类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卫生组织,宗教组织等。

4、因兴趣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全体等。

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征为基础讲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5、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任何文化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多样的。

6、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

2、文化丛:是指若干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群。

3、文化模式。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

它构成了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制度的基础。

7、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

8、文化的功能:一、认同功能二、规范功能三、整合功能四、涵化功能9、文化的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社会学 考试重点!!!

社会学  考试重点!!!

1、社会学定义:社会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3、社会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有障碍的运行状态):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为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4、社会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发生严重的障碍、离轨、失控。

5、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需要的条件和注意的问题:人口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和心理条件,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迟发展社会和迟发展效应。

6、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客体观察法、典型调查法、统计调查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

7、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与物质环境相适应、适当的社会人口再生产、基本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角色的适当安排、社会成员之间信息等沟通、对社会基本事物之涵义有一致的认识、社会群体的奋斗目标要一致、建立社会规范以限制追求上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对感情表达方式的限制、对社会新成员实现社会化、有效控制了分裂性活动。

8、社会运行的机制(带规律性的模式):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9、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10、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罗斯: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

作用领域: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

默顿:显机制、隐机制。

层次:一级为社会运行机制,包含有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整理的社会学复习重点

整理的社会学复习重点

• (3)“建筑师则请社会学家提供一些建议,以便他们能 向城市、地区、住宅小区提出一些合乎人情的措施”。 • (4)德国社会学家认为应研究“无论何时都和个人与集 体的气息相关的一些问题, 诸如贫困、战争、文盲状态、创 造性、偏见以及另外一些从过去 和现在的现实当中产生的问题, 还有与此有关的各项实地调查等……” 。 • (5)社会公众希望社会学家研究“侧重于人类安全与福 利的问题:种族与民族关系问题、自由职业者、技术环境、 社会福利等问题。世代之间、政治差别之间、人们的各种 派系之间的冲突、人类福利等问题。政治腐败、家庭解体、 人格堕落等社会混乱问题、人口过剩、生态环境破坏等”。 • (6)政府希望社会学家研究“国会与工业界的关系、受 贿现象”,“国家情况恶化的社会症结”,“失业、青年 现象和少年犯罪研究”。
–研究个人或群体互动的稳定的模式化状态; –研究个人互动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 –研究非稳定、组织程度不高的准群体。
(3)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基本关系
•从社会关系的形式上看,包括:
–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人际关系;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角色关系;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事实)之间的关系; –某一社会领域与另一社会领域的关系 。
地理、生物等传统的学科。二是社会科学,包括文学、历 史、哲学、经济、法律、社会、政治等传统学科。
–三分法: 自然科学依旧,在社会科学中进一步分出人文学
科和社会科学两类,人文学科主要指研究人类社会的条件、 各种文化现象的科学,它侧重于理解,包括文学、历史、 哲学等学科。社会科学主要是应用类文科,侧重于解释人 类活动的规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学科。
4、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它对于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形象时,都要联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制度和 阶级斗争这一最本质的社会事实,即使是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注意 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

(仅供参考)社会学重点备考

(仅供参考)社会学重点备考

社会学重点备考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人类的生活共同体3.社会结构: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社会的宏观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的微观结构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或基本单位之间的结构现象。

4.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与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5.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6.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是指一切通过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而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情感的人群。

7.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

8.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由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发展为分别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的社会过程。

9.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经济范畴)10.阶层: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划分依据不一定是经济的)11.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中位置的变动。

12.社区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来维系的人们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13.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指人口由分散到集中的现象。

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基本观点和方法:实践的观点和方法;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原则: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原则;结构与过程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2.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搜集资料,主要应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等手段,探索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搜集资料的方法:问卷法、实验法分析资料的方法:描述与解释3. 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4.社会的基础:(1)物质生产活动(2)人口要素(3)资源环境要素(4)文化要素5. 社会类型(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2)社区与社会(3)“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4)狩猎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民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学期末重点

社会学期末重点

一、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创立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孔德和斯宾塞时间:19世纪上半叶特点:(1)与哲学关系密切;(2)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3)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二)形成阶段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和韦伯特点:(1)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学科;(2)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3)维护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确。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社会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社会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这是社会学研究的真正关键所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主张应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形成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样,一方面要从基础中探索出各种思想观念及其行动,另一方面要探索出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产生的。

•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事物。

在研究具体社会现象时,要把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心理的种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是社会学思维方式主要特点之一。

•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四)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理论传统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主要观点: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有机体的生存而存在。

认为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的整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社会的平衡。

2、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

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2、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第二节环境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社会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躯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的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6.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成。

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8.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

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0.人文区位学:又称人文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

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第三: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二、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期末考试社会科学复习要点

期末考试社会科学复习要点

期末考试社会科学复习要点社会科学是学生们在中学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期末考试前的准备中,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展开论述,帮助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历史1. 重要历史事件:从古代到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是社会科学考试的重要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明、古代帝国的兴衰、世界两次大战、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等。

2. 社会制度: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如取悦制、君主制、共产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理解这些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制度的出现和演变。

二、人文地理1. 地理位置与气候:学习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例如: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

2.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保护、全球变暖和污染问题等。

三、经济1. 经济学基本概念:学习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和消费者权益等基本经济学概念。

2. 各国经济体系:比较各国的经济体系,了解各个经济体系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

四、政治1. 政治理论:学习不同的政治理论,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理解它们的核心思想和实践应用。

2. 国际关系: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包括国家间的合作、竞争、争端和战争等。

五、社会学1.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了解不同社会结构,如家庭、教育体系、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等,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结构的影响。

2. 社会问题:学习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种族问题等,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六、法律与伦理1. 法律概念与原则: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和宪法法律等。

2. 伦理与道德:了解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探讨伦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如职业道德、环保与社会责任等。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的复习要点包括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和法律与伦理等多个方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1.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2.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4.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的关系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三)参照群体理论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2.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3.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

(四)戏剧理论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欧文•戈夫曼(1922年6月11日-1982年11月19日),是一名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和作家。

也是美国社会学协会的第73任主席,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他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开始的戏 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

(五)社会交换论1 .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 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2 .交换命题碱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I?刺激命题:如果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 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0f 介值命题:某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限∣J 夺一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同侵犯一赞同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预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 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 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3 .社会交换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它强调个人的H 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

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 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六)本土方法论1 .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 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2 .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 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3 . 〃无背景试验〃/“打破规则试验〃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1.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我们可以划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

(1)两人组会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 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

亲密性也有可能使两人的冲突更加强烈。

(2)三人组齐美尔:当、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

・中间人一一以局外者的身份持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但并不能解决冲突。

•仲裁人一一仲裁人是冲突双方都认可的、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的人。

.从中渔利者一一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

•分裂者和征服者一一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2.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三种不同类型。

(1)购物、商业谈判、工作会议、上课等都是工作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 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情感的交流。

(2)宴会、舞会、郊游大都属于社交情境。

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

这种交谈却具有 重要的沟通功能,成为社交双方增进了解的工具。

正因为没有什么明确的任务和特定的话题,人们才可以轻松 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行愉快的交往。

1.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2.四类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 1.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 2.四类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 (四)戏剧理论(3)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

3.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1)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

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需求法则(2)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

这种关系只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

交往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

遵循公平法则。

(3)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关系与工具关系之间,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这时人们多以人情法则行事,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方式和互动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1.互动过程: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耍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耍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

2.注意:•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

•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

•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第一阶段:竞争。

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

这时双方只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第二阶段:冲突。

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第三阶段:顺应。

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

第四阶段:同化。

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一、社会互动的维度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1)情感关系一一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2)地位关系一一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3)利益关系一一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不少学者认为,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最基本向度。

而且,情感向度上遵循回报性(即爱引发爱,恨导致恨),地位向度上遵循互补性(即支配引发顺从)。

2.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

3.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濒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的分类2.基本类型(1)合作含义: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合作条件:目标一致、对于如何做取得基本共识、动作配合、讲信用。

3.基本类型(2)竞争含义:在这里,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特点:目标相同;目标较少;目的在于获得竞争物为防止竞争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就必须制定一些竞争各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3)冲突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冲突的种类多种多样。

冲突也可以有正面功能(4)强制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

因此,强制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一方的力量明显高于另一方的力量。

(5)顺从顺从与顺应虽然都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是,两者在意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种类:和解、妥协、容忍第四节集体行动一、集体行动及其特征1.含义: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2.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动者相互依赖二、集体行动的理论(一)基本条件说1.斯梅尔赛《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2.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二)模仿理论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

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体行动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