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部编版9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不求甚解

部编版9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不求甚解

部编版9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不求甚解》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 :1:注音写字:阐明( ) 咀嚼( ) 咬文嚼( ) 字马南邨( )要jue( ) lan加粗暴( ) 固zhi( )死kou( )停zhi( )不前2:解词:曲解: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2.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的笔名,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三:自主学习(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合作探究:(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四、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六: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注重深度学习与思考。

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不求甚解2. 词语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3. 相关讨论:探讨“不求甚解”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实例资料3. 讨论问题清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词语,如“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等,以便与“不求甚解”进行对比。

2. 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词语讲解(10分钟)1. 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用法和词性。

2.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实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讨论环节(10分钟)1. 提出讨论问题:a. “不求甚解”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b. 如何避免“不求甚解”的现象?c. 如何培养深度学习与思考的习惯?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3.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一词写一篇短文,可以是故事、日记或议论文等形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六、案例研究(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案例,例如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错误结论,或是在工作生活中因“不求甚解”而导致的误解和错误。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不求甚解”的具体表现及其后果。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最新10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最新10篇】

【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课文提示】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抠kōu【词语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观其大略因小失大开卷有益【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识记“马南邨”相关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3、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三)、情感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马南邨(1912--1966),的笔名,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驳论文知识:(1)、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2)、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二)、排除字词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三、讨论--品鉴论证过程和方法:1、小组合作,列出每段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第二段:从“”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的意思。

第三段:。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强调2、小组再次合作,根据每段的提纲,看看那些段落写的是一个内容,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其次最后3、《不求甚解》是写的一篇,文中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据对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四、展示五、评价六、检测:1.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藻饰zǎo 狡黠xiá大而无当dãng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ãC、滞碍chì劝诫jiâ抠字句kōuD、轻鄙bǐ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文彩藻饰读书废时纵观统筹B、孜孜不倦天资聪颖滥加粗暴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3.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对象九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二、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题目解释“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

这个词含有批评的意思。

(二)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通过视频介绍,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背景链接(四)学习生字词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一般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例句: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咬文嚼(jiÁo)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

多用来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

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例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豁(huò)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例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即读书;益:好处、收获。

意为读书总会有收益。

例句: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五)文体常识讲解驳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种。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论点。

(六)理清文章反驳思路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开门见山的提出反驳的观点——对于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为什么说不提倡却又说不盲目反对呢?“不提倡”是因为“不求甚解”被后人赋予的“只想懂个大概,不做深入了解”的态度毕竟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我们在很多时候还是要求甚解,求彻底,求深入,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囫囵了事,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2022-03-31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引导明确: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纠正对其的错误理解。

2、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掌握驳论的方法,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及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难点(1)辩证地看待“不求甚解”,并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1 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为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20 世纪 60 年代初,针对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错误观点,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倡导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咬文嚼字()狂妄自大()豁然贯通()要诀()2、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2)咬文嚼字:(3)狂妄自大:(4)因小失大:(5)豁然贯通:3、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五、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在哪里?2、作者是怎样反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的?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明白了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

七、拓展延伸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看法。

2、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思考其中所体现的读书态度与“不求甚解”有何相似之处。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运用驳论的方法,写一篇关于“开卷有益”的议论文,不少于600 字。

九年级语文《不求甚解》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不求甚解》导学案

《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课前设想:《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驳论杂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学习本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积累下列词语并读准字音豁然贯通吹毛求疵不求甚解马南邨2、阅读《五柳先生传》,理解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旨意。

二、合作预习1、导入新课。

《谈读书》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2、快速阅读本文并思考①“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②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三、合作研习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课文①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5. 总结:总结“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强调其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评估其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一些其他文献中关于“不求甚解”的论述,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2.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一门课程或一项技能,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避免陷入盲目学习的误区。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庄子·逍遥游》等相关文本。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资料和教学内容。

九、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不求甚解-马南邨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不求甚解-马南邨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不求甚解-马南邨》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和精通小说《不求甚解/马南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沉思;3. 感受小说中的情感衬着,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小说《不求甚解/马南邨》的背景介绍;2. 作者简介;3. 情节梗概;4. 人物形象分析;5. 主题和主旨解读;6. 文学鉴赏谈论。

三、导学活动1. 分组阅读谈论:将同砚分成小组,每组探讨一个主题或一个人物形象,比如“友情”、“背叛”、“成长”等,并分享谈论结果;2. 朗读赏析:同砚交替朗读小说片段,老师指导同砚谈论语言运用、节奏感和情感表达;3. 角色扮演:同砚分饰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4. 创意写作:要求同砚以小说情节为基础,展开想象,写一篇连续或改编的故事;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谈论效果或表演效果,大家共同探讨。

四、导学资料1. 《不求甚解/马南邨》全文阅读材料;2. 作者相关介绍资料;3. 主题和主旨解读参考资料;4. 文学鉴赏谈论问题。

五、导学评判1. 参与度:观察同砚在小组谈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和小组展示等环节的参与度;2. 表现:评判同砚在朗读赏析和文学鉴赏谈论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思维深度和情感表达能力;3. 输出:评判同砚的创意写作和小组谈论效果的质量,鼓舞同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4. 整体评判:综合上述因素,对同砚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表现进行评判。

六、导学师资1. 导学老师:擅长文学教学,有丰富的导学阅历和团队合作协调能力;2. 助教团队:帮助老师进行分组指导,帮助同砚进行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的指导;3. 合作伙伴:有志于文学探究或表演的团队或个人,提供支持和合作机缘。

七、导学环境1. 教室安置:开放式的教室安置,鼓舞同砚自由沟通和合作进修;2. 互动设备:提供互动屏幕、投影仪等设备,便利同砚展示作品和结果;3. 舒适氛围:营建舒适的进修氛围,让同砚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和魄力。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它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不求甚解2. 词语溯源:不求甚解的由来3. 实例分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4. 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5. 实践: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由来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由来和含义。

2. 讲解示范:讲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表现。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学习方法与不求甚解的区别和适用场合。

2.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尝试不求甚解的方法,如阅读、观影、交友等。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举例说明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古诗词鉴赏:选取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和鉴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示例法:展示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阅读古诗词:展示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解析诗词: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阅读古诗词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3. 向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测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古诗词阅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让他们在实际阅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 《不求甚解》知识点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课后巩固】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个成语。

2. 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明白“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成语解释:不求甚解2. 成语出处: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3. 成语故事:五柳先生陶潜的故事三、教学重点1. 成语“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正确运用。

2. 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出处和故事背景。

四、教学难点1. 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和故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成语运用实例。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成语“不求甚解”的定义、出处、故事和实际例子的课件。

2.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成语运用实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有趣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成语:详细讲解成语“不求甚解”的含义,解释其出自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的背景。

3.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成语运用实例,让学生理解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成语“不求甚解”,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成语“不求甚解”进行句子编写或填空,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用法。

九、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成语“不求甚解”的知识。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探讨“不求甚解”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求甚解》,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传授相关知识。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不求甚解”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不求甚解》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不求甚解》的解析、评论等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教学道具: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复印件或图片。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了解驳论方式,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爱读书,你一定有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或你知道前人的哪些读书法),请与大家交流一下。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读书名言,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资料助读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
《毛泽东选集》。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
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作者的话》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
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字词学习:
不求甚解:原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在多指满足于一知半解。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 e)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一)阅读1段,思考:
1、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2、3、4段,思考: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一是
二是说明。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三)阅读5、6段,思考: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_____ 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
诀在于、。

说明正确的读书之道是虚心领会,讲求活读、
读透;不要拘泥字句,死守教条。

(四)阅读7、8段,思考:
6、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

7、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9段,思考:
&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板书):
树靶子一一引出处一一释新意一一举例证一一结上文(递进结
构)
六、三读课文,探究论证方法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七、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八、拓展延伸:
通过本单元学习,我们掌握了议论的方法,获得了一些求异的思维方式。

学以致用,趁热打铁,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③“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________ 的新意。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仿照课文,试用以上成语写一篇驳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