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其他】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⑵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小结文章立意和写法特点(略)。
三、拓展训练(可选做)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⑵“班门弄斧”辩⑶“滥竿充数”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辨析并作小结。
2、圈画并熟读文中举例论证的相关句子,说说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例如:文中列举了列宁指导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和诸葛亮读书所用的方法,并加以具体的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实质意义。
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典型,确凿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不求甚解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不求甚解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XXX《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从理解XXX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XXX,原名XXX,XXX,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XXX、XXX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选集》。
二.背景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XXX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研究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XXX“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三.预检查1.评论文知识回忆。
2.字音词义(见课件)四.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要。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敌论)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动手,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的意义。
第三段:全面分析XXX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阐述XXX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重复浏览五.合作探究1、作者提出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探究: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普通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欠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注重深度学习与思考。
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不求甚解2. 词语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3. 相关讨论:探讨“不求甚解”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实例资料3. 讨论问题清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词语,如“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等,以便与“不求甚解”进行对比。
2. 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词语讲解(10分钟)1. 讲解“不求甚解”的词义、用法和词性。
2.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实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讨论环节(10分钟)1. 提出讨论问题:a. “不求甚解”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b. 如何避免“不求甚解”的现象?c. 如何培养深度学习与思考的习惯?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3.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一词写一篇短文,可以是故事、日记或议论文等形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六、案例研究(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案例,例如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错误结论,或是在工作生活中因“不求甚解”而导致的误解和错误。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不求甚解”的具体表现及其后果。
(完整版)《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素质目标1. 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2。
学会通观全局、把握实质的做事方法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四、教学方法(一)学法1. 讨论法2。
阅读法3. 朗读法4。
讨论法5。
辩论法(二)教法1。
展示法2. 阅读指导法3。
组织活动法4。
讲授法五、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六、教学时数2学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组织全班学生谈谈自己平时在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都是怎样阅读的。
几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自由发言。
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入新课.(二)解题1. 板书课文标题——不求甚解,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含义,然后自由发言。
2. 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不求甚解”是什么含义,作者对它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几分钟时间阅读全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然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并板书课文结构.课文结构Ⅰ(1):提出观点—-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有误Ⅱ(2—-—4):追根溯源—-正解陶渊明原话Ⅲ(5--—9):举例引用——阐明“不求甚解"Ⅳ(10):总结全文——给出读书建议(四)微观层面——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默读或小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作者是怎样亮出自己的观点的?2。
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话?3。
好读书为什么重要?4. 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主张?5.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阐述“不求甚解”?6. 第8自然段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怎样理解?这一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7。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它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知识,敢于提出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讨论其合理性。
3. 举例说明“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观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讲解课文,阐述“不求甚解”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求甚解”的情况,并分析其利弊。
5.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不求甚解”的适用场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不求甚解”的应用能力,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建议的反馈,以便后续教学调整。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关于批判性思维、快速阅读的书籍,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策略,如在阅读长篇文章或书籍时,采用速读技巧,把握主旨。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不求甚解》的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材料:视频讲座、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概念。
3. 网络资源:在线讨论平台,便于学生分享观点和进行互动。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深入学习,而是在适当情况下提高效率的策略。
《不求甚解》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求甚解》这一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 阐述《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 分析《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4.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5.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
3. 《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
4. 《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不求甚解》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不求甚解》的了解。
2. 提问:你们对“不求甚解”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它在什么情境下会被使用?为什么?3. 介绍《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简单介绍《不求甚解》是一部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他的生平背景等等。
第二步:《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1. 教师简要概述《不求甚解》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不求甚解》的初步了解,尝试概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第三步:《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1.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并解释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再次分组,让他们分头阅读《不求甚解》的不同章节,选择一位自己角色的喜欢的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解读,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节的重要性。
第四步:《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个人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阅读体验,结合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讨论《不求甚解》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思考。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五步: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1. 学生个人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读书。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2)理解本文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那么,“不求甚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一起探究“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围绕“不求甚解”提出了什么观点?(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不求甚解”的本义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作者是怎样论述“不求甚解”的?(1)作者先指出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错误理解,即认为“不求甚解”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2)然后通过举例,以普列汉诺夫因为曲解马克思著作而曲解列宁的批评为例,说明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其精神实质。
(3)接着,作者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为例,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可取之处。
(4)最后,作者总结“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好处,即可以开阔视野,不死抠字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3、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如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等例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将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错误理解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突出了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5. 总结:总结“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强调其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评估其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一些其他文献中关于“不求甚解”的论述,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2.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一门课程或一项技能,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避免陷入盲目学习的误区。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庄子·逍遥游》等相关文本。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资料和教学内容。
九、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毛泽东的《不求甚解》一文。
2.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3.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2.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和幽默的表现手法。
3.探讨文本对生活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或一个图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例如:“天气变化很大,有时候很热,例如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有时候很冷,例如坐在公交车上,感觉到很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时,这热到底是因为什么呢?”2.阅读课文:教师展示文章,鼓励学生阅读,必要时,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此文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映。
然后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理解课文:学生可以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和理解不深的地方。
4.分析文章:当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后,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深入反思,教师应用一些特定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这些问题包括:(1)主题和段落的关系。
(2)文章的文化背景。
(3)诗意语言的使用。
(4)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意义。
(5)最有趣的情节。
(6)文章对读者的启示。
5.语法和写作实践:一旦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题和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使用的基本语法。
然后学生可以在模仿或模仿文章的基础上,从事写作实践。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类似主题或主题的小作文,以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建立正确的阅读理解。
2.是否理解诗意语言的运用。
4.学生对特定语法规则和写作技巧的理解。
5.在写作实践中,学生是否能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作品。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它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不求甚解2. 词语溯源:不求甚解的由来3. 实例分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4. 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5. 实践: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由来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由来和含义。
2. 讲解示范:讲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求甚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表现。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学习方法与不求甚解的区别和适用场合。
2.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尝试不求甚解的方法,如阅读、观影、交友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举例说明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古诗词鉴赏:选取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和鉴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示例法:展示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阅读古诗词:展示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解析诗词: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阅读古诗词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3. 向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测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古诗词阅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让他们在实际阅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不求甚解》的背景故事,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主旨。
2.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知识的探求欲望。
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正确对待知识和学问。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知识?2.讲解阅读任务(10分钟)3.整体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分段解读(20分钟)分段解读文章,讲解文章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要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课文分析(15分钟)6.讨论交流(2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知识应该如何获取,如何正确对待知识等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
7.思考延伸(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知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针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作小组讨论,并撰写一篇有关知识与学问的感想。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不求甚解》的寓意和主旨,明确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培养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文章的阅读和思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追问,善于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实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⑴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⑵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3、研读课文:⑴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译文2. 课文主题分析3. 文中重点字词解释4. 实例解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原文及译文,课文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译文及主题分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分享个人观点。
3.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个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例分享: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应用场景。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意义。
3. 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其是否符合“不求甚解”的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课文内容、字词解释和主题分析。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译文:提供权威可靠的课文版本,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理解。
3. 实例视频或图片:收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纠正对其的错误认知。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在阅读中灵活运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3、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不盲目追求绝对的理解,培养宽容和开放的阅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和适用情境。
掌握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法的技巧。
2、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不求甚解”与“精益求精”两种读书态度,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灵活选择。
培养学生在实际阅读中恰当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法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们拿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你们通常是怎么读的?是逐字逐句地仔细琢磨,还是快速浏览,大致了解内容?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一种特别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二)解读“不求甚解”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然后给出“不求甚解”的正确解释。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
现在多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不求甚解”并非是不认真、不深入,而是一种有选择、有重点的阅读方法。
(三)“不求甚解”读书法的适用情境1、教师举例说明一些适合采用“不求甚解”读书法的情况,比如阅读消遣类书籍、获取信息类文章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阅读中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法的经历,并分析其效果。
(四)“不求甚解”与“精益求精”的辩证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不求甚解”和“精益求精”这两种读书态度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具体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比较在不同情况下,哪种方法更合适。
(五)如何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法1、快速浏览:在阅读时,先快速浏览文章的标题、目录、开头和结尾,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抓住关键: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段落和重要概念,提取核心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
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
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
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
)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
(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
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
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
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
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
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
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
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
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要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观点,首先得把对方的观点亮出来,这个工作我们把它叫做“竖靶子”。
驳论的过程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
2、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靶子树起来之后,怎样打靶子,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来加以论证的。
方法步骤:齐读或分两大组读2-9段。
学生独立思考,明确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再由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PPT 4: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四、探究方法,为我所用。
①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如果删去2、3两段,怎样?
“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
其二,读者由此看到了错误结论的由来是因为断章取义。
既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错误的,结论自然也无成立的可能。
实际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批驳的方向——驳论证。
②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说说他们的效果。
5、6两段,例子一中一外,一正一反,一态度一方法,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的语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
五、拓展训练:PPT 5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辩:要是读书而不用心,像小和尚念经,其义何来?因为任何意义的理解,是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开卷有益”辩:而我觉得,要想得益,必须考察所开之卷。
因为,卷有万千,却良莠不齐。
③“咬文嚼字”辩:而我觉得,不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因为,咬文嚼字,会让我们因小失大。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
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结束语:新解成语——驳论方式——引用对比
6、作业:PPT 6
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②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