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两种英译文对比赏析之一
《落花生》三种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
《落花生》三种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落花生》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小说,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
它以儿童视角和儿童的心理观察去表达儿童特有的看法,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色彩,语言朴素清新,风格简练含蓄。
虽然已经有了几个不同的英译本,但还是有很多差异的,如下所述:一、原著: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英译本:(一)琦君女士所翻译的原著;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赏析:二、三个译本的评价通过这两次翻译,可以看出琦君女士对待翻译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
尤其是第一次的翻译非常到位,做到了神形兼备,入木三分。
而在琦君之后的翻译也是褒贬不一。
例如朱生豪先生所翻译的版本,由于初学翻译,没有读懂原著的含义,将“衣衫蓝缕”翻译成了“衣服破烂,浑身湿透”。
琦君在原文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做到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意,使得中国的孩子们也更加容易接受。
总体来说,这三种版本在忠实于原著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因为翻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所翻译的结果也各有千秋,即便是在尊重原文的情况下也都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文化传统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对我们中国的小朋友也是十分适合的。
通过翻译,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原著,并能够带着感情去诵读,同时也领悟到许地山在《落花生》中的思想,因此每一次翻译都具有着特殊的含义。
在第三次翻译中,朱生豪先生参考了大量的有关资料,最终定稿。
这样才真正做到了与中国的小朋友们有着相近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三种译本的英文都采用直译的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易于被中国的小朋友所接受。
通过上面的三种译本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三个英译本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译文的通俗性和可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将那个年代中国的农村描绘得更加细致,栩栩如生。
三、《落花生》的成就及启示无论哪种版本的翻译都不能完美展现原文的精髓,而《落花生》的英译本能够获得如此之多的赞扬与支持,这足以说明它的经典性。
因此在英译本的翻译上更加追求的是灵活的翻译,注重突出原文的独特性,同时又要有所保留。
从语法隐喻新视觉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级转移
从语法隐喻新视觉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级转移论文导读::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从而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
而是将所有的"级转移〃现象都归入“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一并予以考察。
刘译是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上对原文语句进行的语码转换。
论文关键词:语法隐喻,级转移,语码转换一、引言韩礼德于1895年在《功能语法入门》(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 一书的最后一章中,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从而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并且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metaphor)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两大类别,前者主要由及物性隐喻及名词^(nominalization) 来体现,而后者又分为语气隐喻(metaphor of mood)和情态隐喻(metaphor of modality)两种形式。
还有部分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2000)。
其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韩礼德的语言层次思想、独特的语义观及其他理论依据和理论意图。
虽然语法隐喻的提出为语言学界哲学界提供了新视觉新方法,但令人扼腕的是,迄今尚未出现全面而系统的语法隐喻的理论框架,然而该理论在遇到新的质疑与挑战下正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本文的重点就是运用语法隐喻的最新发展理论来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从而验证了该理论完善的合理性以及该理论的更进一步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二、理论依据:语法隐喻理论的新发展近十年来,韩礼德等十分关注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起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语法隐喻的重新归类、语法隐喻的历史视觉和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对比。
木文主要借鉴的是语法隐喻重新归类的理论依据论文格式范文。
回顾韩礼德等1985年左右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来进行分类级转移,这种分类在某些程度上其说服力和可操作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是20世纪初德国翻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韵律原则。
这三个原则在翻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翻译学习的基本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运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落花生》这部作品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和比较。
《落花生》是鲁迅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在社会变革时期的生活困境。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于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其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下面,我们将通过翻译三原则,来分析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质量。
忠实原则是指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在《落花生》的翻译中,忠实原则体现在如何准确传达鲁迅原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在两个英译本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差异。
在A译本中,翻译较为忠实,尽可能保持了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而B译本在这方面表现稍逊一筹,有些地方的翻译显得生硬,不够流畅自然。
原著中“四下里黑沉沉的没法看人,这时显得分外夺目”翻译为“A scene of blackness lay all around, giving him an uncanny brilliance at that moment”(A译本)和“All was pitch-dark, so any single light seemed extraordinary”(B译本)。
从翻译对比中不难发现,A译本在保持原著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方面更胜一筹。
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我们对《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解读与比较。
可以看出,在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韵律原则上,A译本均表现更为出色,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情感与意义,同时也更加通顺自然地呈现在英文读者面前。
对于《落花生》这样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我们可借鉴泰特勒的三大原则,注重译文的忠实度、流畅度和韵律美感,以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学价值,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
《落花生》翻译对比
译文对比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 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 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Mother said, "Tonight, we will celebrate our harvest, your father will taste our new peanut with us. Ok?" Then she cooked several dishes by using peanuts, and she told us that we would celebrate at the thatched pavilion of backyard.
译文对比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 好处。” And I said, "The peanuts is cheap, everyone can buy it, everyone likes to eat it. This is the good thing in peanut."
落花生翻译对比
目录
1 2
原文展示 译文对比
3
结束语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原文展示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 ,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 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 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 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 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
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一、原文的介绍《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
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
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
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
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
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
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
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
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
这里有一个例子。
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原则和规则需要遵循。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三原则是泰特勒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论,包括准确性、流利性和信服力。
这三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落花生》是一部杂剧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
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有两个英译本,分别是“Peanuts”和“The Fallen Blossoms”。
下面将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准确性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准确性要求翻译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原作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题目时,两个英译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Peanuts”直译为“花生”,而“The Fallen Blossoms”则直译为“落花”。
从准确性的角度来看,“The Fallen Blossoms”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中落花的意象,因此在准确性方面更胜一筹。
流利性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流利性要求翻译的文本在目标语言中具有良好的语言流畅度,读起来自然而顺畅。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杂剧作品时,两个英译本在流利性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Peanuts”这个译名在英语中更为常见,并且读起来也更为流利,因此在流利性方面更具优势。
信服力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信服力要求翻译的文本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接受并认同其中的观点和表达。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作品时,两个英译本在信服力上也有所差异。
“The Fallen Blossoms”这个译名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中落花的伤感和凋零的意义,因此在信服力方面更具优势。
两个英译本在翻译《落花生》这个杂剧作品时,各自在准确性、流利性和信服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据此分析,翻译三原则在这两个英译本的选择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准确性要求传达原作的意思和表达方式,流利性要求翻译的文本在目标语言中具有良好的语言流畅度,信服力要求翻译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涉及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多个层面。
翻译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翻译者的语言能力,还取决于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驾驭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遵循一些翻译原则,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德国翻译学者约翰·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信实原则、通顺原则和优美原则。
这些原则适用于各种文学作品的翻译,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解读《落花生》这个中国经典作品的两个英译本,以探讨它们在翻译质量上的异同点。
《落花生》是莫言的一部代表作,它以中国文化和对生活的理解为背景,融合了大量的中国风情和民间传说。
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涉及文学、历史、宗教和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因此对译者的水平和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此,我们选取了两个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和《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来比较它们在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对原作的理解。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个版本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遵循泰特勒的翻译原则上的表现。
我们来看看《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这个英译本。
这本译本是由霍华德·高尔德布拉特翻译的,他是一位具有丰富中国文化背景的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高尔德布拉特一直坚持信实原则,力求忠实于原著的语境和意义。
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这本译本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译者尽可能避免了对原意的歪曲和误解。
高尔德布拉特在翻译时还考虑了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以通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呈现文学作品的内涵。
这一点体现了通顺原则和优美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翻译作品的美感和流畅度不仅仅取决于原著本身,还取决于译者对目标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审美认知。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另一个英译本《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
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苏慧敏2004020337 商英学院 04英语国际贸易3班前言这是一篇比较赏析为了阅读的方便我将其按照原文的顺序分析。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只选了前面几段赏析。
下文中画线表示译的好的部分数字表示建议改进的地方。
翻译原文落花生许地山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称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
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
这就是它的好处。
”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
它只把果子埋在地的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 我们都说“是的。
”母亲也点点头。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本文是1892-1941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小片段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笔调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
标题落花生刘士聪先生下称”刘”译The Peanut 张培基先生下称”张”译: Peanuts 分析The Peanut 让人联想到花生的种类。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落花生》是中国作家张艺谋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命运的故事。
本文将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即“要翻译什么”,“怎样翻译”,“谁来翻译”)的角度对《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从“要翻译什么”这个原则来看,《落花生》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比如家庭关系、传统观念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两个英译本都对原作中的这些内容进行了保留和表达。
它们都努力传达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原则下,两个英译本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成功地呈现了原作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从“怎样翻译”这个原则来看,《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在语言和风格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个英译本《Peanut》采用了较为简洁的叙述方式和直接的语言表达,力求准确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
而第二个英译本《Yellow Earth》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诗意,使用了更加抽象和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思考。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风格都有其特点和优势。
从“谁来翻译”这个原则来看,《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都由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译者完成,他们对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出发,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思想娓娓道来,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英译本在风格和语言上存在一些差异的原因。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都成功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并在语言和风格上有各自的特点。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来阅读。
这也展示了翻译的多样性和美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落花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平实而生动的叙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性和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角度解读《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探讨它们在保持原著风格和表达意思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我们来介绍一下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
准确性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语意和表达方式,避免歪曲原作的意思。
流畅性是指翻译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感到突兀。
可读性是指翻译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获得阅读的愉悦感。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英译本。
这个英译本力求保持原著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语意进行了准确的传达。
在流畅性和可读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能过于追求原著的句式和用词,导致英文表达显得生硬和不自然。
这种情况下,读者可能会感到阅读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些额外的努力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第二个英译本在流畅性和可读性方面做得更好。
它以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为依据,在保持原著风格的采用了更加流畅和自然的表达方式。
这使得读者可以更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整个故事。
在准确性方面,第二个英译本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可能会在某些细节上有所误差。
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我们可以发现《落花生》两个英译本在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虽然第一个英译本在准确性方面表现较好,但在流畅性和可读性方面有所欠缺;而第二个英译本在流畅性和可读性方面处理得较好,但在准确性方面可能稍有偏差。
在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提升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风格。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落花生》是中国作家丁玲的作品,描述了当时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本文将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解读《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
准确性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语境,不做过多的删改。
流畅性强调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其读起来更加顺畅自然。
可读性则要求译文易读易懂,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Groundnut》和《Peanuts》。
在准确性上,《Groundnut》更接近原文,因为"groundnut"确切地翻译成了中文的"花生"。
而《Peanuts》翻译成了"花生米",略有不准确之处。
《Groundnut》在整体上更忠实于原文的语境和意义。
就流畅性而言,《Peanuts》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
在英语中,"peanuts"一词比"groundnut"更常见,更为流行。
这样的选择使得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的含义。
《Groundnut》虽然相对不那么流畅,却更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中的意思。
最后是可读性。
《Peanuts》在可读性上稍占优势,因为该译本更流畅,更贴近英语读者的习惯。
尽管它的准确性略有欠缺,但可读性的提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这部作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Groundnut》更准确,但相对较长,可读性稍差;而《Peanuts》更流畅,可读性更好,但准确性稍有不足。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版本。
有些读者可能更重视准确性,倾向于选择《Groundnut》;而有些读者可能更注重流畅性和可读性,更倾向于选择《Peanuts》。
最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遵循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力求在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
《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 【】The paper will compare and appreciate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Peanuts written by Xu Dis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process. The article will specifically appreciate these two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se following three processes: cognition, process and reproducti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needs conside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ranslators achieve an excellent likeness with the original text. 一、关于落花生《落花生》是现代散文家许地山先生的杰作,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由于其“质朴淳厚、意境深远”,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
《落花生》一文主要追忆作者年幼时,父亲以花生为榜样,来告诫子女做人真理。
父亲的话对作者一生影响深远。
这篇散文以叙事的方式,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表达,语言平实、简明精当,但意趣深远,寓理于物。
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之翻译审美过程来对《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分别为张培基先生译本(以下简称“张译”),刘士聪先生译本(以下简称“刘译”),来领略散文英译的妙处。
二、关于翻译美学之翻译审美过程1.认识。
要想成功地传译原文所具备的美学信息,须对源语有深刻、彻底地认识。
而这种认识既包括原文语言结构美,也包括风格、意境和文化内涵之美。
总之,译文一定要与原文达到“神似”的境界。
而这一过程具体就要求读者从语意、文字、词汇等一系列细小的层面去赏析译文是否达到神似。
《落花生》三个英译版本对照赏析
《落花生》三个英译版本对照赏析《落花生》是清朝著名文学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是他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凝练而优美,语言深刻,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经典”,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它被译成英文,被许多外国读者所欣赏,有三个不同的英文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安之翻译的《The Peanut》,以及陆小曼翻译的《The Peanuts》和顾栋翻译的《The Peanuts Fall》。
陈安之的《The Peanut》是一首抒情的诗歌,它结合了古典诗歌和浪漫主义的特色,表达了徐志摩对落花生的情怀。
整首诗歌以落花生作为中心,将落花生含蓄而优美地表达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将落花生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陈安之将落花生比喻为一种温柔而脆弱的精神,诗歌中强调了落花生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他说:“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对梦想的追寻”。
陆小曼的《The Peanuts》则更多的是用浪漫的叙事手法来表达落花生的意义。
诗歌中,陆小曼把落花生比喻为一种希望,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勇敢地追求梦想的精神。
诗中写道:“它是希望的新生,它是梦想的追求”,这首诗透露出徐志摩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用浪漫的叙事手法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
顾栋翻译的《The Peanuts Fall》以落花生为主题,把落花生比喻为一种坚强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的信念。
顾栋用诗歌中落花生的精神,将梦想追求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强调:“它是坚强的精神,它是实现梦想的信念”。
他的诗歌表达的是徐志摩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坚持不懈地奋斗,让落花生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宝贵财富”。
三个不同的英文版本都将徐志摩对落花生的哲学思想和精神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落花生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从三个版本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诗歌象征着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徐志摩在诗歌中渗透出来的精神。
翻译目的论角度下《落花生》的两种译本评析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 深刻的社会寓意深受读者喜爱。本次演示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落花 生》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在目标文本中的体现及其对读者 产生的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目 标文本的功能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 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应遵循目标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连贯原则强调译 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则要求 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1、语言风格
1、语言风格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字幕翻译应考虑目标文本的语言风格。《你好,李 焕英》是一部喜剧电影,语言幽默风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受 众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采用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享 受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2、文化转换
2、文化转换
《落花生》英译本对比研究
1、许地山原译本
1、许地山原译本
许地山是《落花生》的原作者,他的译本自然是最为贴近原文的。在翻译过 程中,他采用了直译的策略,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用词和句式,使得译文在表 达方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原文中的“落花生”被翻译为“peanut”,而 没有采用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groundnut”,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形 象和象征意义。
3、忠实原则
3、忠实原则
在忠实原则方面,张培基和刘士聪都尽可能保留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例如, 在原文中,“母亲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 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张培基将这段话译为“Mother sd we could have a Harvest Festival that evening…It was rather cloudy, but to our great surprise, Father came too, which was indeed rare
BW1204第3组--落花生翻译赏析
《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落花生》是许地山(1893-1941)的散文作品之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朴实有力的文字,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了做人的哲学道理。
下面对刘士聪、张培基和杨宪益三位大家的译文稍作赏析:1.首先就文章题目“落花生”来说,“落花生”只是花生的一种别名,有“Peanuts”和“The Peanut”两种译法,Peanuts或许能够让我们联想到摆放在桌上的一碟花生,而“The Peanut”不仅能让人联想到花生的果实,还能让人想到花生的茎、叶等,所以“The Peanut”更适合做标题。
2.“半亩隙地”:在英文中没有“亩”的概念,相比较来说,像刘和张那样直译成“mu”,杨译的“a patch of land”在表达上更加地道、直观。
3.文章第一句话“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刘译的“At the back of…”是表示在某个空间范围内的后面,例如:教室的后面放着几把伞。
(伞是在教室里面的),所以刘的表达有误。
此外,可以在母亲说之前加上“One day”,这样就不会那么突兀了。
4.“荒芜”:刘译的“let it lie idle”、张译的“let it lie waste”和杨译的“let it go wild”在结构上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idle可能比waste更好。
5.“我们几姊弟,几个小丫头”:杨译的“we children”和刘译的“my brother,sister and I”相比较,前者更加简洁,而后者比较累赘。
在文章和作者的背景之下,这里是指作者家的仆人,三种译法“the young housemaid”, “servant girls”和“little maidservants”都是可以的。
6.“居然”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喜悦、惊讶的情感,在张和杨均用了“just”一词来表达。
7.“做一个收获节”,“如何”:妈妈提出要庆祝花生的收获,是一种建议,3个译文中,张译的“How about…”是比较可取的,但张用的“giving a party”是指邀请很多人参加的大型聚会,而文中是指小型的家庭聚会,所以是不恰当的。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有三个方面: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
下面将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质量优先。
质量优先是指翻译的译文应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意思,译文要通顺、准确。
在《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中,质量优先的原则体现得比较明显。
第一个英译本:“My Native Land”,翻译成“我的故土”,这样的翻译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中“落花生”的含义,译文通顺易懂,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个英译本:“Peanuts”,翻译成“花生”,虽然也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但不如第一个译本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并且与原文的意思有些偏差。
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译文的流畅度、易读性和语言的美感。
在两个英译本中,第一个译本在可读性上更胜一筹。
译文中使用了较为优美的词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绿茎披钗珥”,翻译成“green stems crowned with jewels”,这样的译文既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又赋予了诗篇一种美感。
相比之下,第二个译本则较为简单直接,译文没有那么多的修饰词汇,不够富有诗意。
信准度。
信准度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出现过多的偏离和增减。
在这个方面,两个英译本都能较好地做到忠实于原文。
译者都没有对原文进行过多的改动和增减,基本上都能较好地传达出以及作者的思想。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看,《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中,第一个英译本“我的故土”在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方面都相对较好地体现出来,第二个英译本“花生”在可读性方面相对较差,不够富有诗意。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做到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并且根据原文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传达给读者。
落花生翻译赏析
《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08341228 易俊俊标题:落花生译文1译: peanuts译文2译:The peanut译文3译:The peanut分析:The+单数名词:以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来象征一类相关的综合的抽象事物.The Peanut 让人联想到各种有关花生的东西。
而文章主要是赞扬花生这一物种的优良品格以及其所传达的译文3 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 "It would be a pity to let itgo wild." said Mother. “I suggest that since you are all so fond of peanuts you shouldgrow some there.” We children and the little maidservants were all delighted. Someof us bought seeds,some dug up the plot and others watered it。
In just a few monthswe had a harvest.分析: “屋后"从逻辑上讲应该是房子的”后面”Behind,而不是房间的”后部”At the back of.“有一亩空地”用lay比用was更具动感。
将“半亩”译为“half a mu"不如将其虚化为“apatch of”。
mu这个词虽说已存在于英语词汇中,但是英美的很多词典并没有收入.另外,文中妈妈说的话很长,译文2和3译中把Mother said放在句中作为插入语,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平衡也更符合英文的行文特点.“爱吃花生”应该表达的是一种习惯,而like to eat一般表示某次心血来潮的想法。
因此, enjoy eating比like to eat要好。
落花生 翻译大家的翻译赏析
落花生赏析原文: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落花生》许地山译文1(张培基):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ou vacant land. 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very much, why not plant some here?”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Peanuts Xu Dishan译文2(刘士聪):At the back of our house there was half a mu of unused lan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idle like that,” Mother said. “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were all delighted and so were the young housemaids.And then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up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 and, in a couple of months, we had a harvest!Peanuts Xu Dishan译文3(中国文学出版社编):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 “It would be a pity to let it go wild”said Mother.“I suggest that since you are all so fond of peanuts you should grow some there.”We children and the little maidservants were all delighted. Some of us bought seeds, some dug up the plot and others watered it. In just a few months we had a harvest.赏析:散文是一种多以描写真实事件为基础的能够抒发个人感情的文章,在结构上注重层次,往往以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
落花生三篇译文赏析
落花生三篇译文赏析标题:落花生译文一:Peanuts译文二:The Peanut译文三:The Peanut赏析:the+单数名词:以个别别的、具体的实务来象征一些相关的综合的抽象事物。
结合语境:“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要做有用的人。
’”文章主要是赞扬花生这一物种的优良品格,The Peanut象征落花生的精神,所以The Peanut比Peanuts要好。
选段一: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译文一: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 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 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 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译文二:At the back of our house there was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It’s a pity to let it go to w aste like that,” Mother said. "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were all delighted and so were the young housemaids.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du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 and, in a couple of months, we had a harvest!译文三: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 "It would be a pity to let it go wild.” said Mother. “I suggest that since you are all so fond of peanuts you should grow some there.”We children and the little maidservants were all delighted. Some of us bought seeds, some dug up the plot and others watered it. In just a few months we had a harvest.赏析:“屋后”从逻辑上讲应该是房子的“后面”Behind,而不是房间的“后部”At the back of。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是忠实、通顺和美观。
忠实是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通顺是指要让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习惯。
美观是指要让译文在形式上美观,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根据这三个原则来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落花生》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部作品的英译本有两个版本,分别是《Groundnut》和《Peanut》。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首先是忠实原则。
从忠实的角度来看,译文应当忠于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在这个标准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都比较忠实地保持了原著的情感和意义。
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基本上忠实于原著的文字和情感。
两个译本中都能够较好地保留原作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其次是通顺原则。
通顺原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能够表达得流畅自然,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这方面,《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的表现都比较好。
它们在将故事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好地保持英文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使得译文读起来很顺畅,没有生硬感。
最后是美观原则。
美观原则要求译文在形式上要美观,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这一点上,《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都做得很好。
它们的翻译在形式上都比较美观,使得译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尤其是在一些描述性的段落中,译文的表现力都很强。
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从忠实、通顺和美观的角度来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英译本都是比较成功的。
它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比较忠实地保持原著的情感和意义,使译文在英文中表达得很流畅自然,并且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美感。
无论是从理论原则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英译本都是比较成功的翻译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05级翻译实务4+1班 辛素娜
Score: 89
《落花生》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一篇现代优秀散文,这篇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文一“‘That’s true,’ we said in unison. ”译得很到位,尤其是“in unison”一词显出了我们对父亲的话一致的肯定和赞同。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这句中“像”译文一处理为“take after”不仅表现出了态度上的学习,而且表现出行动上的模仿,译得既地道又贴切,当然,它也比译文二“try to be like”要好得多。
原文中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对“你们那么爱吃花生”译文一译为:“like to eat peanuts”,笔者认为译文二中“enjoy eating peanuts”更加可取,因为后者更体现出了“我们” 一直以来就喜爱吃花生这个事实,enjoy 一词较之like ,也更有深度。“就辟来做花生园罢”译文一将其处理为“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是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译文二“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则更忠实于原文。
听完我们的回答,爹爹说:“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子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是原文的重点部分,翻译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仔细比较两个译文对这段的译法,笔者觉得译文一更加通顺,特别是后半部分。另外,译文一有几个地方译得特别精彩。其一,他将“这小小的豆”译为“tiny little peanuts”,很简洁,但很有味道。“tiny”有小之意,而“little”表达出一种怜惜的感情,就像我们平时说“little girl” “little boy”一样,很亲切。其二,“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译文一译为“win people’s instant admiration”既是很地道的英语,同时也很贴切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其三,“瑟缩地长在地上”此处的“瑟缩”形容的是花生的外表形态,因此译文一“curled up on the ground”就明显比译文二“frail stems above ground”好,因为“curled up”准确生动地描写出花生不起眼的蜷缩在地上的形象,而“frail”形容的是一种体质上的脆弱、虚弱,用在此处不合适。另外,对后半部分“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要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译文二“They do not show themselves until you dig them out when they are ripe and, unless you dig them out, you can’t tell whether it bears seeds or not by its frail stems above ground.”显得有点乱,主语开始是复数 them,后半却变成了单数it,而且它的翻译腔很浓,读起来不顺畅。相比之下,译文一“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就显得简洁和通顺多了。但笔者认为这句的后半部分可以简化为“you can never tell whether it bears nuts or not until you touch them”这样会更加简洁顺畅。原译文“immediately”一词有点多余,过于拘泥于原文“立刻”一词,其实在此不翻也是说得通的。此外,译文一中用“touch”来对应翻译原文的“接触”,笔者对此存在怀疑,因为我们在辨别花生有无果实的时候是用手将其外壳掰开才能看出有无果实,笔者认为原文作者在此的“接触”是指人们拿到花生掰开后去分辨,用这种方法去“接触”,我们也不可能只是“touch”一下花生就能象红外线探测一样知道花生里面究竟有没有果实,所以笔者认识译文一的此处翻译值得商榷。
最后一句,“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笔者觉得两个译文都处理得很好,译文一“Father’s words remained engraved in my mind ” 中“engraved”一词很传神这很好的表达了父亲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铭刻于脑子里一样永不消去。译文二“Father’s words remained vivid in my memory till this day.”“vivid”一词也很生动形象,但其整句的语气相比译文一还是较弱,表达的感情也没有译文一强烈。
原文中“那晚上底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的!”译文一将“天色不太好”处理为“it looked like rain”,笔者认为此译不妥,天色不好并不等于就是要下雨,可能是因为浓云多而厚遮住了月光,中国人的习惯往往是如果看不到月光,天上云多的夜晚就会说天色不好,但并不代表会下雨。所以相比之下译文二“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就更准确一些。
父亲跟着又问:“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姊姊、哥哥和“我”三个人都作了回答,但译文二却只译出了两个人的回答,他将姊姊的话变成是哥哥说出来的,又把哥哥的话省略去了。笔者认为此处省略的做法是不妥的,原文中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原本就只有三个,而且又都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花生的好处,译文当然也应该忠实地将其表达出来为好。
原文第二句中“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译文一处理为“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显然要比译文二“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要生动形象的多,因为它表达出了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听到母亲的话后兴奋急迫的心情以及忙碌的景象。“start doing sth ”更有立刻就动手干起来的味道。对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两位译者有不同的理解,译文一为“made quite a few varieties of goodies out of the peanuts”,译文二为“cooked the peanuts in different styles”,笔者更倾向于译文一的译法,张培基先生用make something out of something的搭配,准确地译出了原文“把”的含义。
笔者通过分析两篇英译文,现从以下具体方面对两篇译文进行比较:
首先原文第一句“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中“我们屋后”,译文一为:“behind our house”,这个译法比较准确,紧贴原文意思,而译文二为:“at the back of our house”,表达出的意思是在我们屋子里的后面,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次,对“半亩隙地”的翻译,两个译文都译得不好,直接用了“half a mu of …land”。我们知道“亩”是中国特有的计量单位,而译文面向的大多是外国读者,他们很可能对“half a mu”感到不解,不知道这具体是一个多大多宽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在“half a mu”后面再用一个括号补充换算成国际计量单位后的大小,即译为: half a mu(about 333 m2)。
对这篇具有哲理性文章的翻译,译者无须逐字翻译,理解过头和主观猜测。只需用简练的文字正确的传达原文的信息。比如原文中“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意思是他们几姐弟和小丫头们分工,有些买种,有些动土,有些灌园。但译文一译为“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译者显然理解成了是他们一起去买种,一起去动土,在一起灌园。译文二则译成“And then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正确的反映了原文中所要表达的:劳动需要分工合作精神。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其一,语言浅显平实,简明精当,却旨趣深远,寓理于物;其二,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张培基先生(译文一)以及刘士聪先生(译文二)的英译文都保持了原作的朴素风格,谴词造句通俗简洁,朴实无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与信息,是广大读者欣赏学习的优秀范文。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当中“要做…….不要做……”译文一将其 处理为“should be……rather than……”的句式,译出来的内容很符合原文,同时也用了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译文二将其处理为“to be……but not seek to be……”,笔者认为此处过于异化,译得意思有点过,原文中父亲的话暗含有比较的成分,当我们选择成为有用的或者是伟大的体面的人时,我们应该选择成为前者,即做有用的人,但父亲并没有说我们因此就不能成为伟大体面的人,笔者个人的理解是如果“我们”能成为既有用又伟大体面的人,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