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山镇地区
综合地质报告
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年____ 月_____ 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地层 (1)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
第四章地质构造 (3)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5)
第六章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附图I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7)
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8)
第一章引言
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216)平方公里。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诸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奇峰)、(雨峰)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图区人口 4.5 万, 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中部和东南地区,大部分位于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处,主要有金山镇、河北村、王家庄、安村、桑园、王庄等村镇。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本报告主要由王伟等于2012年11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编制《金山镇地区AB地质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并结合《金山镇地质图》,以及网上查找资料和翻阅文献,分析该地区地层、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然后编写《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侏罗纪(J)、古近纪(E)、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2.1 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
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中部、东南部,主要出露于奇峰、雨峰、五里河、诸岭、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 平方公里。
中石炭统(C2)砂岩主要沿东北方向呈(条带和环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主要出露于王庄、五里河、诸岭、及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55 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3)石灰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出
露面积约为60 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和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2 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2)石灰岩主要沿北偏东45度左右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部,北部地区也出露一小块,出露面积约为 1 5平方公里。
2. 2 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上三叠统(T3)及白垩系(K)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沿西南方向呈(条带和环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安村、桑园附近,出露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上三叠统(T3)石灰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的安村,出露面积约为 2 平方公里。
下白垩统(K1)砂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伏牛山附近,出露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白垩统(K2)砂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及东北,出露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前者主要位于(陵庄)一
带,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时间大约在晚三叠世(T3)以后,白垩纪(K)之前;后者以(岩墙)形式发育,见于(陵庄)附近,面积约为(0.7 )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时间大约在(花岗岩形成)以后或晚三叠世(T3)以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
第四章地质构造
4.1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2)与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侏罗统(J),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3构造层、K1-K2构造层,其中D2-T3构造层又划分为D2-P2亚构造层和T2-T3亚构造层。
4.2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
整个图区分布多个背斜、向斜,褶皱枢纽大致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到西北一东南方向的构造挤压作用。
fl河北村一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
该背斜褶皱分布于东南部河北村附近,延伸方向为东北一西南。其核部为泥
盆系地层,两翼为石炭系地层。西北翼产状约为320°Z 40°,东南翼产状约为120°/ 4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水平褶皱。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段,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
f2安村一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该褶皱组由一个主要的向斜和多个次一级的皱褶组成,延伸较远,分布较广,但部分被左侧的逆冲断层切断覆盖,向斜核部沉积一块飞来峰。
f3五里河一诸岭背斜褶皱组;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五里河一诸岭一带,延伸方向为东北一西南。其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岩层产状约为315°/ 70°,东南翼岩层产状约为130°/ 55°,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0。,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f4奇峰一雨峰一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
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雨峰、奇峰,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断,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其延伸方向为东北一西南。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15°/ 50°,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4.3 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