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模式

合集下载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模式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模式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模式学生团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它肩负着联系青年、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帮助青年的使命,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生团支部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何将班委会和团支委进行优化整合,让他们能够协同工作,密切配合,形成“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提升班团工作成效,值得思考。

高校学生团支部建立在班级上。

随着共青团的不断发展,团员人数不断增加,高中毕业时非团员比例极低,因此进入大学后,班上几乎所有同学既是班级成员,又是团支部成员。

班级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意识培养方面一直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比较负责具体事务的班委会而言,团支部就显得功能弱化,地位尴尬。

因此,如何将班级和团支部进行一体化整合,协同工作,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班团工作存在的问题团员思想意识不到位,团员身份不明确。

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员是一群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光荣使命,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学时期学业压力巨大,团员入团后很少上团课,很少过团组织生活,几乎不进行民主评议,导致广大团员的思想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将自己与普通群众区分开来。

进入大学后,出于加强团员教育的目的,虽然各级团委对学生团支部活动进行了规范性要求,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团员的错误认识。

基层团干工作职责不明,缺乏责任担当。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学生团支部的标配是设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志愿工作委员、素质拓展委员各1名。

以上设置均是出于与学院分团委、学校团委设置对应,方便开展各项工作的目的,因此团干部更多的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组织布置的任务,并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

就像团支部书记只有在主持团组织生活时才有存在感一样,组织委员、志愿工作委员和素质拓展委员就仅仅是分别在团费收缴、志愿服务时间认定和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方面发挥作用。

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试行)-辽宁科技大学

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试行)-辽宁科技大学

科大学团联发[2018]1号辽宁科技大学“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要求,围绕全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辽宁科技大学共青团工作创新开展,巩固和优化班级团支部、班委会一体化机制建设,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全校学生团支部二、实施原则1.坚持党建带团建。

团支部建设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要及时向各级党组织汇报,争取党组织重视;将团支部活力提升作为党建带团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2.强化问题导向。

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团支部功能虚化弱化,凝聚力、影响力不高,团员意识不强,团员管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3.尊重团员主体。

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众创众筹众评众议,邀请团员青年设计支部活动,决定支部决议,评价支部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提升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实施目标1.提升组织的运行活力。

通过加强和改进团支部的基础团务管理、队伍建设和必要的制度建设,促进团支部的组织运转更加规范、顺畅。

2.提升工作的开展活力。

通过明确团支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内涵,促进团支部的工作开展更富针对性、实效性。

3.提升团员的参与活力。

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创新团支部的设置方式、成员配备,促进更多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推动团支部的工作和建设。

四、团支部组织设置1.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

团支部书记兼任副班长,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

2.支委会设置。

根据团章规定,各支部成立支部委员会,设立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一人。

原则上,支委每年换届选举一次。

3.支委会委员职责。

(1)团支部书记工作职责:按照支部团员大会、支委会的决议,负责主持团支部的日常工作。

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团员大会,对支部工作问题进行讨论,作出决定;按时向支部委员会、团员大会、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报告工作;关心本支部团员的工作、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做好思想工作;开好民主生活会,团结带领支委一班人,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支委会的战斗力。

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

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

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 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青联发〔xx〕18号)精神,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进“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工作,突出以班级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明确班级团支部的组织设置和工作职责,强基固本,上下联动,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

二、组织设置,1、强化班级团支部建设,成立支部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各1人,每学年换届选举1次。

2、实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

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如团支部书记和班长由两人分别担任,班长须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其他委员也可在支委会和班委会兼任。

3、理顺团支部与班委会关系,突出班级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思想引领作用及模范带头作用;完善班团工作决策机制。

三、相关要求,1、做好基础团务。

班级团支部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规范做好团员发展、团费收缴、团情统计等基础团务工作;积极开展团员教育管理,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积极协助党组织开展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和推优入党等工作。

2、健全组织生活。

班级团支部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三会两制一课”实施细则(试行)》(中青发〔xx〕5号)规定,规范开展组织生活。

定期召开团支部团员大会和支部委员会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团小组会议;实施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年度团籍注册制度;定期组织团员上好团课,创新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加强组织管理。

各系团总支要依照“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班级团支部的管理、引导、联系和服务,努力实现共青团组织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推进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团建工作格局。

“班团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班团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班团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深切实施高校共青团改革,扎实开展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工作职能、目标定位、干部设置、活动开展和治理考评等方面的难题,有效提升学院基层团组织的运行活力、工作的创新活力和团员的参与活力,力争使班团工作在共青团工作新常态中同体运作、合力建功、维持长效。

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实施范围全院学生班级团支部二、工作原那么1.强化问题导向。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起点,着力解决班团关系界定不清楚、目标定位不一致、职责划分不明确、工作开展不协一样难题,有效解决团支部功能虚化弱化,凝聚力、阻碍力不高,团员教育治理的方法不多、成效不明显,团员对团组织的归属感不足等问题。

2.强化改革思维。

以学院共青团改革为着眼点,把握经济社会进展新常态、团员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等关于共青团工作理念、内容、方式带来的阻碍,谋划和增强基层团支部和班级建设,创新形成学院班团一体化工作模式。

3.强化实施途径。

以发挥团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关键点,实现团员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有效取得,将激发团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制造力作为班团一体化工作的源泉,组织班团活动请团员学生一路设计、动议班团大事请团员学生一路决定、开展班团工作请团员学生一路参与,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提升团支部和班级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大体目标1.提升组织的运行活力。

通过增强和改良团支部的基础团务治理、队伍建设,增进团支委、班委会的组织运转加倍标准、顺畅。

2.提升工作的开展活力。

通过明确团支委和班委会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内涵,改良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增进团支委、班委会的工作开展更富针对性、实效性。

3.提升团员的参与活力。

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创新团支委、班委会的设置方式和成员配备,增进更多团员学生踊跃参与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

四、工作方法1. 理顺班团关系。

信息工程学院“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

信息工程学院“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

信息工程学院“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信息工程学院“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当下,大学学生的团队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

而在该院,学生班级和团队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如何促进学生班级和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成为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班级是学生们自主组成的小社会,是学生刚接触社会的第一步。

在班级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同时也为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或社会活动打下了基础。

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单纯的“自我”,也要懂得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班团一体化教育可以有效激发班级意识和类团队意识。

二、内容与目标1、内容班团一体化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班级建设和管理,如学生自主组织,班委及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2)团队合作与交流。

学院将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团队建设活动、社会实践等,以此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课程设计与实践,如老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

2、目标(1)培养学生班级意识和类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2)提高学生们的管理意识和领导能力,锻炼学生们的组织、协调和推进能力。

(3)增加学生们的社交能力,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三、实施步骤1、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班级和团队的建设,秉承“以团为魂,以班为本,以个人为要”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注重实践与经验。

2、实施计划(1)组成实施小组,由院学生工作处负责制定实施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目标,注重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并采用适当的奖惩措施实现计划推进。

(3)加强宣传,让全院师生了解班团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实施的目标和成效,强化全院师生参与和支持。

(4)实施具体措施,根据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具体的实施,如开展班级建设和管理、课程设计与实践等,同时建立学生班级和团队精神文化。

(5)进行评价与总结,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改进。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1. 引言1.1 介绍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是指在高校中建立起班级和团队之间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模式和机制。

这种工作体系的探索旨在提升高校班级和团队的整体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的需求逐渐凸显出来。

通过班级和团队之间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培养水平。

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探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设更加便捷、高效的工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必要性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建立,是为了逐步实现班级和团队的统一管理和协同发展。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

通过“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可以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将班级和团队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强化班级管理效能。

通过“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可以加强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班级凝聚力和管理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摘要】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是指在高校中建立班级和团支部合作共同开展活动的工作模式。

本文通过介绍“背景介绍”、探讨“研究意义”和阐述“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高校班团一体化的定义、意义、实施方式、效果评估以及问题与挑战。

文章认为,班团一体化工作有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也存在实施难度和资源支持不足等问题。

在结论部分提出总结与展望,建议加强师生互动,提升班团一体化的效果。

未来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推动班团一体化工作不断深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正文、定义、意义、实施方式、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结论、总结与展望、建议与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而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高校班团一体化成为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方面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探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更有助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重视的课题。

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能力、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发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二、强化班级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有利于加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构建和谐稳定的班集体。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一、背景二、班团一体化模式的内涵班团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把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模式。

它旨在通过班级和学生社团的相互配合和互动,使学生成为班级和社团的积极主体,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全面提升。

具体来说,班团一体化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以班级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班级的管理规范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性,增强班级管理的内在动力。

2. 发展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倡导学生自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班团一体化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和学生社团管理事务,促进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4. 构建和谐校园关系,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班团一体化模式倡导班级和学生社团之间的合作和共享,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和全面发展,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动力。

1. 推进班级管理创新,搭建班级自治平台。

一些高校通过加强对班级管理的规范和创新,建立班级自治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事务,促进学生自治意识的培养。

3. 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4. 强化学生自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自治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自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校班团一体化模式尚未得到学生的积极认可和参与,学生自治意识不强。

对策:加强对学生自治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师参与度不足。

一些教师对班团一体化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和支持。

对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构建校园五个一体化建设的方案

构建校园五个一体化建设的方案

构建校园五个一体化建设的方案校园五个一体化建设是指在校园中打造物质、技术、服务、环境和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体系,旨在提高校园的综合水平和办学品质。

下面是一份校园五个一体化建设方案,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一体化建设:1.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引进和更新教学设备,提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设备和教学工具,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

2.优化图书馆资源:提升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推广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图书资源,引进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借阅效率。

3.提供全面的学生宿舍条件:改善学生宿舍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包括宽敞明亮的房间、舒适的家具和设施、安全可靠的供暖和供水等。

二、技术一体化建设:1.促进信息化教学:提升网络带宽和覆盖面积,建设WiFi覆盖全校园,为师生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研究。

2.开设新媒体课程:开设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推广智能化管理系统:引进校园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门禁系统、考勤系统、校园卡系统等,提高校园管理效率,方便师生生活。

三、服务一体化建设:1.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3.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组织教师交流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环境一体化建设:1.打造绿色校园:提倡节约环保理念,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作,推广环保节能技术,改善学校环境质量。

2.建设健康食堂:引入有机食材和绿色食品,提高食堂饮食质量和卫生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3.构建安全校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完善校园保安设施,建立应急预案和安全教育体系,确保师生安全。

五、管理一体化建设:1.创新办学管理模式:推行高效科学的办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效率,实现校园资源的合理利用。

学校团队一体化方案

学校团队一体化方案

学校团队一体化方案引言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团队一体化方案旨在促进学校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学校团队一体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提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以帮助学校制定相应的团队一体化策略。

1. 学校团队一体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学校团队一体化,指的是将学校内不同部门和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整合在一起,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和工作配合。

学校团队一体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学校团队一体化可以消除各个团队之间的信息壁垒,减少重复工作和沟通成本,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学校团队一体化,学生将更容易接触到不同团队的工作和合作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团队一体化可以促进学生在跨学科或跨团队的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校内外联系:学校团队一体化可以打破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孤岛效应,促进校内外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2. 学校团队一体化方案的构建为了实现学校团队一体化的目标,以下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团队一体化方案的构建:(1) 制定学校团队一体化策略首先,学校需要明确整体的学校团队一体化策略。

这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明确资源分配等。

学校团队一体化策略应该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保持一致,并考虑到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2) 建立团队协作平台为了实现学校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学校需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团队协作平台。

该平台可以提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任务分配和进度跟踪等功能,方便学校内部的团队之间进行协作和合作。

(3) 开展团队培训与交流活动对于学校团队一体化的推进,团队培训和交流活动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组织团队培训班、讨论会和经验分享等形式的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班、团、队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班、团、队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班、团、队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及《少先队改革方案》的要求,探索班级团支部、中队委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彰显少先队组织的教育职能,增加团队组织工作有效覆盖和吸引凝聚青少年的能力,破解基层团支部活力不足、中队委身份不鲜明的问题,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共青团、少先队改革,通过组织设置和制度设计,强化团支部、中队委的政治核心职能,理顺班级与团支部、中队委的工作机制,解决团支部功能虚化弱化,凝聚力、影响力不高,团支部、中队委与班委会关系界定不清、运行不协调等问题,推进工作目标、干部队伍、工作运行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力,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

二、组织设置1、六、七年级中队长兼任班长或班长兼任副中队长,八、九年级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或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

2、团支部委员、中队委成员兼任班委会委员。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团支部、中队委可增设权益委员、外联委员等。

三、制度设计1、完善班团、班队工作决策机制,强化团支部、中队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班级评奖评优、人员推荐等重要事务须经支委会、中队委研究通过,由团员大会或学生大会决定。

2、团支部、中队委与班委会一体运行、协同工作。

推进“四同”工作模式,实现“计划同定、活动同办、工作同商和难题同研”,使团队的工作有效融入、全程体现于班级工作中。

3、推进班团、班队工作职能融合。

将班级自我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同团支部团员教育活动,如主题团日、团员教育评议、团课及主题队会、少先队活动课有机融合,设计统一的主题、统一活动,共同实现班团、班队教育引领的职能;将班级自我管理如学风管理、班费管理同团支部、中队日常管理监督职能融合,通过团小组会、民主生活会、小队会等形式,实现管理职能的融合。

4、针对八年级班、团、队共存阶段,要凸显出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队集体建设,发挥团支部的政治核心与领导作用,各团支部要切实做好以团带队工作。

“班团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班团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班团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全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进“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工作,突出以班级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实施范围全校学生团支部二、工作原则1.强化问题导向。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着力解决班团关系界定不清晰、目标定位不一致、组织运行不协调、干部队伍不协同、工作职能欠整合、管理考评缺统筹等问题。

2.强化改革思维。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团员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等对于共青团工作理念、内容、方式带来的影响,明确班级团支部的组织设置和工作职责,强基固本,上下联动,谋划和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

3.强化实施路径。

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是学校共青团提升基层组织活力,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克服和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的需要,是尊重团员主体地位,增强团员先进意识,发挥团员模范带头作用的需要。

应该着力探索构建班团一体化运行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团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基层组织保障。

三、基本目标1.政治上突出团支部的核心作用,提升组织的运行活力。

突出团支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加强和改进团支部的基础团务管理、队伍建设和必要的制度建设,促进团支部的组织运转更加规范、顺畅。

2.机制上目标一致、协同运作,提升工作的开展活力。

将班团目标统一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上来,切实发挥班级、团支部团结带领同学听党话、跟党走的作用;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决策、执行、监督和共享机制,切实推动班团协同运作、形成合力。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是指在高校中建立起班级和团支部之间紧密结合、相互协作、互补发展的工作模式。

这种工作体系有助于加强学生班级和团支部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自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如何促进学生班团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议题。

建立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探索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师生之间更加密切的联系,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班团一体化工作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探索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更加科学、人性化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研究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意义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旨在通过对该工作体系的优势、现状、机制建设、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的改进与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的优势,挖掘其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等方面的作用;2.调查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的现状,了解目前各高校在该工作体系下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探讨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的机制建设,探索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4.探讨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的实施路径,为高校制定更加有效的实施方案提供指导;5.评估高校班团一体化工作的效果,客观评价该工作体系对学生、班集体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该工作体系提供依据。

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高校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传统的班级和团支部分工明确、职责划分清晰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班级和团支部之间的藩篱也使得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探索一种能够整合班级和团支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整合班级和团支部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背景介绍结束】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该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为高校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特点,探讨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对该管理模式的评价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校管理提供建议和指导。

研究目的还在于加深对“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认识,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更多关于该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推动高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为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对于促进学校班级和团队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通过“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潜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借助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发挥班主任和团支书的作用,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研究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意义在于拓展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为高校管理创新提供有益借鉴,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班团一体化方案

班团一体化方案

班团一体化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班团一体化方案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举措,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实践。

本文将从班团一体化的定义与意义、实施方案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班团一体化的定义与意义班团一体化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班级与团队在管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元,而团队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平台。

班团一体化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班团一体化方案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它能够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班团一体化方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班团一体化方案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

二、班团一体化方案的实施实施班团一体化方案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的支持。

下面将针对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团队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1. 班级管理方面(1)建立班级议事会制度,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定期开展班级大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3)推行班级互助制度,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

2. 课堂教学方面(1)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2)设置团队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3)每学期安排团队活动周,让学生通过团队活动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团队活动方面(1)组织各类团队活动,如班级文艺演出、团队项目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团队精神。

(2)开展班团建设培训,加强班级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定期举行班级团建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加强班级凝聚力。

三、班团一体化方案的效果评估为了确保班团一体化方案的有效实施,必须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估。

湖北师范大学班团一体化运行实施方案

湖北师范大学班团一体化运行实施方案

湖北师范大学班团一体化运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湖北省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湖北师范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围绕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探索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结合我校共青团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目标,深化共青团改革。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团支部和班委会内部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强化团支部的政治核心职能,解决团支部功能虚化弱化,凝聚力、影响力不高,团员教育管理方法不多、效果不明显,团支部与班委会关系界定不清、运行不协调等问题。

通过班团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我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提升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夯实团的基层基础工作,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为学校共青团改革攻坚提供坚实的基层组织保障。

二、实施范围年月起,在新生班级团支部全部实施,同时鼓励其他年级团支部试点推进。

三、基本目标.提升组织运行活力。

通过加强与改进团支部的基础团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使团支部的组织运转更加规范、合理。

.提升工作开展活力。

通过明确团支部的工作职责与功能定位,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使团支部的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

.提升团员参与活力。

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团支部运行机制,使广大团员积极参与、推动团支部的建设。

四、工作内容(一)确立班团一体化工作格局班团一体化的重点是团支部、班委会协同工作、统筹运行。

实现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

.工作部署一体化。

根据班团一体化的目标设置,对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和活动进行一起研究、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

.工作执行一体化。

对于研究规划好的工作和活动,团支部、班委会既要明确分工,更要协同配合,尤其是团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班级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班团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
在大学教育中,班级和团队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现实中,班级和团队的管理分别由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班团一体化的目标。

因此,高校需要探索班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建立班级与团队重视协调的工作机制。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团队则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

为了实现班团一体化,可以通过班级和团队领导的定期交流、协商和统筹,使班级和团队的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建立班级与团队深入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实现班团一体化的过程中,班级和团队之间需要紧密协作,相互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班级和团队共同组织和参与,加强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最后,建立班团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和管理体系。

信息共享和管理是实现班团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可建立班级团队学生成长档案,包括学习成绩、评优评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

并与班级和团队的领导、辅导员、志愿者等建立快速通讯渠道,及时沟通学生成长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高校需要探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促进班级和团队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通过信息共享与管理、交流合作等手段,建立班团一体化的平台与体系,实现高效管理,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这也将极大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模式
学生团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它肩负着联系青年、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帮助青年的使命,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生团支部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何将班委会和团支委进行优化整合,让他们能够协同工作,密切配合,形成“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提升班团工作成效,值得思考。

高校学生团支部建立在班级上。

随着共青团的不断发展,团员人数不断增加,高中毕业时非团员比例极低,因此进入大学后,班上几乎所有同学既是班级成员,又是团支部成员。

班级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意识培养方面一直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比较负责具体事务的班委会而言,团支部就显得功能弱化,地位尴尬。

因此,如何将班级和团支部进行一体化整合,协同工作,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班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团员思想意识不到位,团员身份不明确。

共青团是共产党
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员是一群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光荣使命,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学时期学业压力巨大,团员入团后很少上团课,很少过团组织生活,几乎不进行民主评议,导致广大团员的思想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将自己与普通群众区分开来。

进入大学后,出于加强团员教育的目的,虽然各级团委对学生团支部活动进行了规范性要求,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团员的错误认识。

基层团干工作职责不明,缺乏责任担当。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学生团支部的标配是设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志愿工作委员、素质拓展委员各1名。

以上设置均是出于与学院分团委、学校团委设置对应,方便开展各项工作的目的,因此团干部更多的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组织布置的任务,并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

就像团支部书记只有在主持团组织生活时才有存在感一样,组织委员、志愿工作委员和素质拓展委员就仅仅是分别在团费收缴、志愿服务时间认定和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方面发挥作用。

团支部活动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团员共鸣。

高校学生团支部活动团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团组织生活的团员青年较少,更多的主要是辅导员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大家参加,并通过现场点名签到的形式考勤,
对团员进行约束。

笔者曾对所在学院的团员干部和普通
团员青年进行过座谈与个别访谈,从对话中了解到,团员青年不愿意参加团组织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团支部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引起团员共鸣、激发团员兴趣,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也并无多大裨益。

甚至很多活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召集团员拍个照便草草结束,在团员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班团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班团一体化”是“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的简称,是为“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改进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增强团员先进性光荣感,严格入团程序,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围绕全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改革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而应运而生的。

“班团一体化”有助于激发团员热情。

普通团员不愿意参加团组织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并未将自己真正融入
到班级团支部这样一个集体中,缺乏对团支部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行“班团一体化”,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让普通团员青年也能认识到自己是团支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们愿意在组织中学习、工作,参与团支部和班级事务的管理,愿意为组织的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将班级事务和团支部工作当作与自己密不可分的事情,激
发热情,主动参与。


“班团一体化”有助于提升支部活力。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模式中,人为地将班委会与团支部割裂开来,各自为战,缺乏统筹,造成班委会与团支部发展不均衡,团支部活力下降。

“班团一体化”能够优化班级管理,明确团支部工作职责,发动更多人参与团支部的建设与活动的开展,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优化工作流程,凸显工作成效,提升支部活力,让支部活动更加贴近团员青年,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达到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发展青年的目的。

“班团一体化”有助于促进工作开展。

班长及其领导的班委会主要负责与团员青年眼前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务,受关注程度较高,而团支部更多的主要是一些意识形态类的工作,容易被轻视甚至忽略,这就导致了团支部功能的弱化,团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下降,共青团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班团一体化”通过改进团支部工作制度,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明确团员的权利义务,消除团支部工作开中的障碍,调动团学干部工作热情,促进团支部工作开展。

“班团一体化”新模式探索
要治愈高校学生团支部存在的顽疾,“班团一体化”是一
剂良药。

但是要运行“班团一体化”机制,发挥其作用,必须要各级党组织、团组织的高度重视,上下一心,在各方面密切配合,锐意改革。


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

要想让团员青年自觉、主动加入到“班团一体化”建设和团支部活动中去,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层面让团员青年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让团员青年搞清楚高校教育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
培养人的问题,让他们始终保有共产主义信念,认同共青团员身份,明确自身职责和使命,不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凸显团员青年的政治性和先进性。

增加对团支部建设的经费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费保障,要大力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团支部活动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各级党政需加大对团支部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团支部活动能顺利进行。

而要增加投入,又离不开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的重视。

完善团支部工作机制,规范团组织生活。

高校团委要根据《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从巩固和优化基层团支部建设出发,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实际,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基层团支部建设方案。

各学院分团委、团总支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并指导团支部完善工作机制,编订工作手册。

此外,还应该对各团支部的团组织生活进行规范,制定考核细则,建立奖惩机制,逐步实现高校基层团组织各项活动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找到团员青年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共青团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联系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使命,要.
使共青团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更精准地为团员青年服务,首先必须了解当代团员青年。

高校各级团组织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对95后大学生团员进行深入了解,找到他们地特点,搞清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开展各类活动时有针对性地迎合团员青年需求,充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团员青年的参与度。

还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密切班委会团支部关系,提升班团工作成效。

首先,要明确团支部和班委会的职责。

根据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团支部主要负责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对团员的思想引领,充当的是思想引领者的角色;班委会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具体事务,充当的是工作执行者的角色。

二者的工作看似独立,互不相关,实则却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班委??作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机构,要在自觉接受团支部监督指导的前提下开展各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班委会应该同团支部协同工作,密切配合。

部分高校在班团一体化建设工作试点中采用团支书兼任班长或者由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的做法。

事实证明,此举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极大调动团支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将“五四”评优、推优入党等权利下放给基层团支部,让包括团支书在内的团.
支委有充分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改变以往由学生会主席团甚至辅导员个人就确定名额的情况。

建立健全班团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班委和团支委的指导与监督。

学院分团委或团总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对基层团支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班委团支委能上能下制度,落实奖惩办法,切实提升班级活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

学院要成立各级监督体系,多角度全方面对班团工作进行监督,并定期举行相关培训和业务学习,指导班委会和团支部开展工作,指导内容除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内部分工与协调。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