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孟母三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文意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怎么翻译? 有德之人认为孟轲的母亲善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就说明: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重大作用,我们要慎“择友”、慎 “居住”。
语法知识1· 虚词 VS 实词
首先,大家都知道语言中,有实词,还有虚词。实词很重要,没有实词, 我们的世界是混乱的。同样没有虚词,我们是不能完整来表达信息的。比 如: 我 + 吃 +饭
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疏通文意
邹,鲁国的邑地。邹忌、邹衍。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怎么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就学起了祭拜死人,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之少时”的“之”在这里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墓间之事”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为墓间之事”是状语后置。


小练习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之人不余期也。

其实古汉语的倒装问题要复杂得多,我们发现,当时有 “SOV”结构的句子, 这些句子是很有规律的,比如代词做宾语,出现在疑问句 或否定句时,只有“SOV”表达结构。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大量整齐又规律的,我们如今看起来是 “倒装句”的句子呢?我们有理由相信,古汉语是“SVO”和 “SOV”并存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认为的“倒装 句”,在当时也是一种“常量”语言。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
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
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
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
话说“倒装”

学习英语的同学都是知道“倒装句”这个名词的。所谓“倒 装”,就是使句子的正常语序位置发生变化,以达到某种强调 或者焦点聚焦的效果。
比如,当我们赞美一个女孩很漂亮时,正常状态下,我们说:
She is a beautiful girl. 但是这个句子很是平淡,好似万千女子都可以用。此时,你为 了强调她的美,我们把宾语“beaFra Baidu bibliotektiful girl”提前,你说: 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 !
古汉语的虚词更重要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子非吾友也。
为什么古汉语中有那么多的“倒装 句”!
宾语前置的栗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你是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定语后置的栗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状语后置的栗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仅英语中有倒装,我们汉语中也有倒装。比如,正常状况下,我们说:
“我打碎了Tracy的杯子”
此时,你为了“强调”,可以说: “是我,把Tracy的杯子打碎了”。 还有鲁迅先生在《祝福》里有两句话: “祥林嫂,放下吧!” “放下吧,祥林嫂!” 你觉得效果一样吗?
关于倒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把正常语序的句子看作常量,那么“倒装句”就是一种 变量。
疏通文意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怎么翻译? 孟轲的母亲说:“这里不是用来生活和安顿儿子的地 方。” “以”在这里引导了“目的从句”。 俎豆:祭祀宗庙的礼器。 揖让进退:礼仪之事。
疏通文意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孟轲的母亲说:“(这里)用来安顿我儿子,真是非常好的” “以处居子”这里是状语后置。 “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具有传达一种新信息的功能。
孟母三迁
刘向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 ,字子 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 是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 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名言: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朗读《孟母三迁》
这三个实词表达了“人物+事件”这样一个概念,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 信息。我们必须加上一些“时态/语态”,实词才具有了传递信息的能力。 我们要加入“了、过、着、在”等词语,才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再比如“我 + 桌子”,这两个实词同样够不成关系。只有加入 “的”“和”“把”等虚词,才有表达信息;再比如“唱歌 + 跳舞”, 我们必须要有连词进去,“一边…一边”、“既不…也不”,才能传达有 效的信息。


简单来说,我们今天所谓的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说法,都是参照我们当代的现代 汉语提出来的。我们的当代汉语是一种“SVO”型语言,即

常量状态下的语言是“主谓宾”结构,如果古汉语中出现了“主 宾谓”的结构,我们就说它是“宾语”前置。 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一般是放在“名词”前面的,如果 古汉语中出现了“名+定”结构的,我们就说它是“定语”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