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能够通过图示和简单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表演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4.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水的物理性质。

3.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PPT演示课件。

2.模拟水循环的道具:水、锅、容器、蒸发器、冷凝器、塑料袋等。

3.角色扮演的服装和道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循环现象,如水壶里的水开始沸腾,然后水蒸气从水壶中升起,冷凝在窗户玻璃上形成水滴等。

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从地表水的蒸发、云的形成、降雨到地下水和河流的循环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3.水的物理性质(15分钟)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如水的密度、凝固点和沸点等。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与水循环的关系。

4.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30分钟)分为蒸发器、云、降雨、地下水和河流等角色,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蒸发器的学生用锅加热水让水蒸发,云的学生用蒸发器中冒出的水蒸气将塑料袋蒸气蒙上形成云,降雨的学生用注射器将水滴洒向地面,地下水的学生用水杯模拟地下水过程,河流的学生用容器装满水并用手指表示河流的流动。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请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过程,分别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并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整个水循环的过程。

六、课后延伸:1.带孩子去实地观察水循环现象,如去湖边观察水的蒸发和降雨等。

2.给孩子提供绘本和科普读物,深入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3.让孩子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验证水的蒸发、凝固和沸腾等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一、实验主题本次实验的主题是水循环。

通过观察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让幼儿初步了解水的循环原理和重要性。

二、实验目的1. 启发幼儿对水循环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水的变化和循环过程;2. 培养幼儿观察、感知和实验探究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实验材料1. 瓶装水;2. 碗;3. 小盆;4. 保鲜膜;5. 勺子。

四、实验过程1. 将瓶装水倒入碗中,模拟水蒸发的过程。

2. 在碗的上方覆盖保鲜膜,用勺子将保鲜膜轻轻拨开,观察并记录下水滴在保鲜膜上的现象。

3. 将碗放入小盆中,盖好盖子,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小盆内的现象。

五、实验观察1. 水蒸发:幼儿可以观察到碗中的水慢慢变少,直至全部蒸发掉;2. 凝结:在保鲜膜上会出现水滴,幼儿可以用手指轻轻触摸水滴,感受到水滴的凉意;3. 沉淀:在小盆底部会有水滴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讨论1.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碗中的水会慢慢消失?水蒸发后会变成什么?2.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保鲜膜上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滴是从哪里来的?3.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盆底部会有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幼儿们初步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

水在自然界中会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成水滴,最终沉淀成水珠。

这个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幼儿们在实验中不仅观察到了水的不同状态,还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化了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拓展延伸1. 教师可在实验后向幼儿展示有关水循环的图片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水循环过程;2. 教师可指导幼儿观察家庭中其他地方的水循环现象,如浇花后的水蒸发和地面上的水珠等;3. 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前往学校周边的湖泊或河流,观察和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通过本次实验,幼儿在动手实验和讨论中,不仅学会了水循环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进一步启发了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深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们对于环保和水资源的重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注入了积极的能量。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掌握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现象;3.能够描述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4.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掌握水循环的流程;2.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2.物理模型;3.PPT教学课件;4.实物实验装置。

五、教学过程:1.开始阶段(10分钟)(1)出示PPT课件,介绍课程主题和教学目的;(2)引入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主体阶段(40分钟)(1)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讲解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展示物理模型,模拟水循环流程,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理,引导学生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3)进行实物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循环的过程和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特点;(4)讲解水循环的应用,例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实际应用场景。

3.总结阶段(10分钟)(1)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和理解;(2)展现学生的实验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循环的认知和体会;(3)总结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水循环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相关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答题等,评估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知识点和认识水循环的能力。

七、教学扩展:1.分组进行水循环的实地采集工作,针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探究水循环机制;2.参观当地的水厂、水利工程等,了解水循环在实践中的应用;3.撰写水循环的小论文,探究水循环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教案:小班《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循环过程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水槽、水、玻璃杯、沙尘模型等。

2.教材准备:小班《水循环》教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自然情境营造(5分钟)1.准备一个水槽,里面加满水。

2.把有机玻璃片放在水上,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湖或大海。

Step 2 大脑风暴(10分钟)1.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降雨的情景,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2.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水循环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降雨?”“降雨水从哪来的?”等。

Step 3 学习新知(1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教材的第一页,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给学生展示图片或模型,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降雨、蒸发、云、积云、雨等术语。

3.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注重语音、语调的模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4 观察实验(15分钟)1.把一个玻璃杯里倒满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段时间。

2.让学生观察,描述玻璃杯内水面是否有变化,解释水循环中的蒸发过程。

3.提问学生:“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引出云的概念。

Step 5 手工制作云(20分钟)1.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白纸,让他们撕成云朵的形状。

2.让学生用手捏一捏纸云,观察有没有水滴从纸上滴落下来,引出降雨的概念。

3.引导学生想象雨水从云中落下来形成雨,让他们用画笔沾水在纸上画雨滴的形状,可以添加一些颜料使画面更丰富。

Step 6 小结(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复习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强调蒸发、降雨和云的作用。

2.通过问题回答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如“什么是水循环?”“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等。

五、课堂延伸:1.天气观察:教室内有窗户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提问他们觉得今天会不会有雨,为什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水循环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水循环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水循环教案一、引入环节1. 导入主题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观察窗外下雨的情景,并向孩子们询问他们有没有思考过雨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下雨。

引发孩子们对水循环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呈现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当雨停下来后,水会往哪里去?”引导孩子们开始探索水的去向。

二、实验准备1.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水•保鲜膜•橡皮筋•一块石头或硬纸板2. 实验步骤1.将透明玻璃杯装满水。

2.把保鲜膜盖在杯子上,并用橡皮筋固定。

3.在保鲜膜上放置一块石头或者硬纸板,模拟云层。

4.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阳光下或灯光下。

三、实验过程1. 学习观察学生们组成小组,观察实验装置。

观察到玻璃杯外侧出现的水滴,以及保鲜膜上的水滴。

2. 分享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结果的分享,鼓励他们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四、实验解读1. 解释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实验现象,帮助他们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引导他们形成初步的认识。

2. 梳理水循环的过程1.水从地面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2.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温度降低后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朵。

3.云朵里的水滴会不断增大,当它们足够大时,就会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雨、雪等)。

4.地面的降水大部分会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5.一部分降水会留在地面上,形成湖泊、河流等。

3. 深化学习水循环过程让学生运用刚才学习到的知识,观察外面的天空和环境,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五、实践延伸1. 观察水循环现象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和记录天气状况,如晴天、多云、雨天等,并引导他们观察天空中云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2. 创设体验环境通过给幼儿园室内或室外设置观察水循环的环境,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和观察。

六、总结反思1. 反思实验让学生一起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对实验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反思。

2. 总结水循环引导学生回答关于水循环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他们对水循环的理解。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水循环初中生物教案

水循环初中生物教案

水循环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3. 知道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掌握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了解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

教学难点:
1. 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
2. 掌握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路径。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水循环的示意图;
3. 课堂互动环节需要的道具。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讨论水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

Step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15分钟)
1. 地表水的蒸发和大气中的凝结;
2. 降水、地表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
3. 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Step 4: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本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水对地球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和作用。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设计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设计

标题: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设计一、引言幼儿园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的设计,旨在通过简单有趣的实验,帮助幼儿们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二、实验目的1. 帮助幼儿们认识水的循环过程,了解水从地面蒸发、形成云层、再降雨的过程。

2. 培养幼儿们观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实验材料1. 一个透明的玻璃杯2. 一小袋盐3. 一小瓶水4. 一张纸5. 一块塑料薄膜6. 一根小木棍四、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中装满水,加入少许盐搅拌均匀,制作盐水。

2. 将盐水倒入一个小碟子中,放在室外的太阳底下,观察一段时间。

3. 将玻璃杯盖上一张纸,并用橡皮筋固定。

4. 在玻璃杯上方放一块塑料薄膜,用橡皮筋固定,形成一个小山丘模型。

5. 在实验的房间一侧利用木棍支撑玻璃杯,将实验环境模拟出一个小型的“太阳”模型。

6. 静观片刻,观察玻璃杯内、纸上和塑料薄膜上的情况,并观察盐水的变化。

五、实验观察与讨论1. 观察盐水在太阳光下会发生蒸发的现象,蒸发后的水蒸气会升到塑料薄膜上,形成小水珠。

2. 观察到水珠会慢慢凝结成小水滴,并在塑料薄膜上滴落下来,模拟了水循环的过程。

3. 通过观察杯内和纸上的情况,幼儿可以理解到水会蒸发后形成云层,并最终降雨。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幼儿们可以简单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过程中,他们不仅观察、实践,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通过小组合作,更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实验体会在实验体会中,我认为这个实验能够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们理解水循环过程。

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并在实践中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设计的实验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使科学知识在趣味中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循环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循环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循环知识目标1.了解水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2.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地表水的蒸发、降水、渗透、流动等;3.理解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掌握基本的水保护和节水知识。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展示板、海报等教学辅助工具;3.游戏或实验室等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约法三章:班级的校规由小朋友们讨论和确定,且必须遵守。

2.观察一幅水循环的图片,让小朋友们讨论这个过程叫什么名字,有哪些环节等。

授课(30分钟)水存在于不同的形态1.准备一张大海报,让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水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并带动引导宝宝们思考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通过展示板来帮助孩子理解水分子与其他物质的密度差异。

水的循环过程1.利用PPT演示水的循环过程,包括水分子从地表水(如河流、湖泊等)蒸发转变成蒸气、水蒸气上升形成云层、云层中的水滴堆积凝结成为雨水,雨水降到地面上,并通过渗透、流动等方式重新进入地表水的循环过程。

2.带领小朋友用大面积的墨迹笔涂画表示流入小溪,一遍一遍地涂画,让孩子们感受到水流动的过程。

3.利用实验展示水的渗透性,将水倒入杯子中,将毛巾覆盖在杯子上并在杯子外面放上重物,观察在杯子中的水分子被毛巾吸收的过程。

水循环的重要性及节水1.让小朋友们辨认供水渠道和自来水的区别,并进行分类;2.引导小朋友们讨论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3.带领小朋友制作环保标识,提倡绿色节水、防止浪费用水等的行为。

练习(15分钟)1.写出水的不同形态的名称并解释;2.回忆并用图形描述水循环的过程;3.分类不同的供水渠道,并给出保护水资源的几种方法。

总结(10分钟)1.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2.导入下一节内容的教学。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大班的小学生,针对水的循环过程进行讲解,提高小朋友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教案水循环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教案:水循环引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幼儿对自然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幼儿园大班的水循环科学探究教案,以帮助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一、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将能够:1.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发现并描述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如蒸发、凝结、降水等。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二、准备材料:1. 长方形托盘(代表水域)2. 密封塑料袋3. 食盐4. 水杯5. 填充物如石子和小树枝6. 温度计7. 盖子与塑料薄膜三、活动步骤:一、观察水域:1. 玩具船、小鱼等代表水域生物的玩具2. 幼儿和教师一起观察托盘中的水域,并观察到水面上的浮萍和浮游生物。

3. 引导幼儿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生物。

目的:激发幼儿对水域中生物和景观的兴趣,为下一步讨论水循环的过程打下基础。

二、探究水的蒸发:1. 准备两个水杯,并往其中分别倒入相等的水量。

2. 在第一个杯子上盖上盖子,形成封闭环境;在第二个杯子上什么都不做。

3. 每天记录两个杯子内水的变化情况,包括杯子是否有水蒸发的迹象以及水位变化情况。

4. 观察一周之后,比较两个杯子的水量。

目的:通过比较实验,帮助幼儿理解蒸发的过程,并认识到封闭环境会阻止水蒸发。

三、模拟水的凝结:1. 准备一个小塑料袋,并在其中倒入同等量的水。

2. 向袋子中加入一小撮食盐,并彻底搅拌。

3. 将袋子放入冰箱,大约1小时后取出观察。

4. 引导幼儿观察袋子中是否有水滴凝结,并询问他们对凝结现象的看法。

目的:通过实践来模拟水的凝结过程,帮助幼儿理解凝结的原理,并引导他们思考与蒸发相反的过程。

四、观察降水和地下水:1. 在一个塑料袋中放入填充物,如石子和小树枝,然后加入一些水。

2. 将袋子密封,并在袋子的一角剪一个小孔,留在一个容器中。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难点: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1)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2)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淡水资源等。

3.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 课后作业
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5水循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5水循环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5水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同时,还涉及到水循环的意义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掌握蒸发、凝结、降水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和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蒸发、凝结、降水等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水资源状况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知识讲解:(1)蒸发:解释蒸发的概念,演示蒸发过程,让学生了解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过程。

(2)凝结:讲解凝结的概念,演示凝结过程,让学生了解凝结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的过程。

(3)降水:介绍降水的类型和形成原理,让学生掌握降水的概念。

(4)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讲解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水循环中的这两个环节。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某地区近年来水资源短缺,请你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水循环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水循环的原理、各环节的名称及其作用。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 列举两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设计一个关于水资源的保护标语。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小班《水循环》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关注水的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帮幼儿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幼儿争做节水小卫士的愿望,并能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自己动手设计一副节水标志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重点)2.知道水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重点)3.发挥想像力设计节水标志。

“(难点)活动准备1.沙漠挂图干涸的'泥土和小朋友正常用水挂图2.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节水标志3.正在滴水的自来水管活动过程1.引题:(1)小朋友们如果你口渴了首先想到了什么?(2)身上脏了怎么办(3)你见过哪里有水(4)杯子放水、油、醋、颜料,观察并品尝知道水是无色无透明的液体。

2.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幼儿讨论总结(1)日常生活用水(2)动植物用水(3)工厂用水3.讨论:看见有人不爱惜水你会怎么做?4.结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中国有十三忆人口,那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5.有人预言“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结合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城市节约用水标志设计一幅节水标志。

幼儿操作。

6.交流与点评。

设计背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有玩水、浪费水的现象。

他们的节水的意识还很薄弱,不知道怎样合理的利用水。

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要让孩子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激起他们的节水意识,并且引导孩子们将节约用水付诸于行动,让幼儿了解水与人类、水与自然的关系极为重要。

认识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标志。

小班《水循环》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水的特点及水的用途;2.让幼儿萌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3.让幼儿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难点:会制作环保标志。

活动准备:纯净水、盐、PPT图片、音乐、一次性塑料杯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 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其保护环境、珍爱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明白水的循环过程,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2. 难点:引导幼儿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理解水的循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物品:玻璃瓶、烧杯、植物、水、太阳灯,幼儿园教师应确保实验物品的安全性。

2. 实验环境:教室或实验室,需要有充足的自然光照射。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要进行的实验内容——水的循环。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水的来源和去向,呈现问题:“水一直在哪里?”,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实验操作- 第一步:准备水和玻璃瓶,让幼儿观察瓶内的水珠,了解水在瓶内的状态。

- 第二步:将瓶口盖上,放到太阳光下,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幼儿发现瓶内壁上的水滴。

- 第三步:老师引导幼儿观察瓶内的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内会出现水滴?”- 第四步:将瓶子横放,观察水滴是否会消失。

- 第五步:将水滴变成水汽,老师解释水的循环过程,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等现象。

3.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让幼儿总结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的存在形式和水循环的规律。

五、教学反思本节实验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幼儿了解和体验水的循环过程,提高他们对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的认识。

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实验中,老师应注重引导与启发,让幼儿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水循环的理解,扩展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环保观念。

七、教学资源老师需要准备有关水循环的故事书籍、水资源图片、环保意识宣传资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标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学情分析: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
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

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会的知识是河流的补给和水循环,河流的补给学生不容易理解全面。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重点,特别是水循环的意义。

教材分析
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

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学习目标
1、学生根据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

2、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学生运用水循环过程能够说出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重点
学生能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难点
学生能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规则。

【图片展示】展示图3.2及相关图片。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读图文回答,教师再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点评总结,得出结论)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

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