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风波》ppt课件
19《风波》优质课件
小说主题
本文以张勋复辟的闹剧为背景,围绕船夫 七斤辫子的有无引起的一场风波,反映了辛 亥革命并没有革掉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观念, 农村存在着帝制复辟的思想基础,从而批判 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点名革命的首要任 务是唤醒群众。
人物性格
1、七斤 2、赵七爷 3、七斤嫂 4、八一嫂 5、九斤老太
细节描写
九斤老太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她的守旧; 写七斤“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
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的动作细节,由外显内展现出了 人物思想简单愚昧无知产生的焦虑和痛苦,口里含一根湘 妃竹长烟管时的不同神态,有时表达了他的骄傲,有时又 显出他的忧愁; 七斤嫂骂人时手里挥着一双筷子生动地体现了她粗野泼辣 的性格; 说明农村和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仍然走在老路上,他们的 生活是更加艰难。
《风波》是一篇短篇小说,选自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熟读全文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七斤剪了辫子后引起的风波。
情节发展
第一部分描写江南农村的一个生活 场景,交代辫子风波的起因;
第二部分写辫子引起的风波。各个 人物登场,各种矛盾交锋,风波深化;
第三部分辫子风波的平息; 第四部分辫子风波过后,生活一切 照旧。
风波
鲁迅
鲁迅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浙江
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881~936)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 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 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 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 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 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 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 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 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主将。
.风波-鲁迅PPT课件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 持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 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 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艺术特色举要】
1 .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 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 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 的主题。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 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 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 事件,并由此进 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 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 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
3.
三味书屋后花园
三味书屋门前
十三岁那年祖父入狱,周家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
父亲一病不起,使得少年鲁迅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饱尝 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
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 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精选ppt在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头发的故事中鲁迅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辪子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辪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致于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辪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戳中了国民性的痛处,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 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整个中国的状况,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最初大家都是左的,革命的,及到压迫来了,马上有人变节,并把同志拿出去献给敌人作为见面礼。 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面前,他感受到了体面外袍下的自私自利的“我”。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议论,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和心情的不断恶化。 他在一九三六年就大胆地指出托派匪徒的危险倾向,现在的事实完全证明了他的见解是那样的准确,那样的清楚。 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 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PPT课件
5
《彷徨》
命名由来
《彷徨》收入1924-1925年的11篇作品,继续描写封建社会 的吃人本质。
“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题《彷徨》 一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 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 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10
(四)《阿Q正传》
简介: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杰出成就,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 中国现代小说。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以笔名 “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 。
书信《两地书》 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文言小说
《怀旧》、《斯巴达之魂》
3
(二)《呐喊》《彷徨》
1、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2、《呐喊》
(1)、命名由来 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初版收入1918-1922年的15
篇作品,后抽掉《不周山》。 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篇目11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 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 兄》、《离婚》。
内容
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 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 动摇、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风波鲁迅PPT课件
鲁迅
【学习目标】
1.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理 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2.解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
【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 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 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 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 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 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 (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 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 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 础上创作完成的。
• 结论: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人物,甚至于 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 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 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 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无民 主主义觉悟是当时农民的典型形象。
七斤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结论:一个不学无术,精 神贫乏、空虚、阴险凶狠、 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 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 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 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 的欲望与野心。是一个陈 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
九斤老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九斤老太
“从前”是她衡量一切人、事的参考物,一现在与从前作 对比时她基本的思维方式,年龄是她敢于或能够作出这种判断 的依据,她的79岁高龄支撑着她以见证人的身份提供种种关于 从前如何如何的证据,以在对照中显出现状的不堪,表示对现 在的时事不平。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设置的意义似乎在于她 是全文唯一一个有自己“坚信”的人物,从而对其他那些无主 见、无坚信的人们形成映衬。
故事情节
• 开端1-21:皇帝坐了龙庭又要辫子,七斤的辫子来向七斤“细说”辫子的重要 性
《风波》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波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
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
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
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
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
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伊的儿媳⑵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
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
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一代不如一代!”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
鲁迅《风波》解析课件
•
3、 作者善于描写特有的环境来烘托主 题。如作品开头所描写的临河土场上的傍 晚风景,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生活气 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场景的恬静 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 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篇名“风波”的含义
•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中激起的风 波为题材,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 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 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 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 改变,封建势力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 则围观看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 就一切归于平静了。张勋复辟事件在农村引起了 如此一场风波,很快就平息了。这些描写表明: 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 即使像剪辫子这种事,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 慌乱与骚动。
主题
•
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 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 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 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 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 盲从状态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 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 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写作方法
•
这篇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 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七斤、七斤嫂、赵七爷、 八一嫂、九斤老太的形象。 • 1.作者善于通过与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 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全 文虽然有不少作者的旁插和介绍,但作品的主要情节冲 突辫子的风波和危机却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在简洁、 生动的对话中,把七斤那惴惴不安的神态、七斤嫂那泼 辣尖刻的性格、赵七爷那张狂得意,又故作高深的嘴脸, 乃至村人的胆小怕事,又幸灾乐祸、愚昧落后的群体心 态展示得惟妙惟肖。
鲁迅《风波》解析课件
• 七斤嫂: 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 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 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 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 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 中. 因循守旧,落后无知且粗野泼辣
• 八一嫂: 热心善良,然而在风波中却受孤立
环境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 小说外加一个尾声, 不仅一切复归原状, “六斤 的双丫角, 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 而且“新近裹 脚” 。
写作方法
• 这篇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主 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刻画 了七斤、七斤嫂、赵七爷、八一嫂、九斤 老太的形象。
• 1. 作者善于通过与个性色彩和乡土气 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 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虽然有不少 作者的旁插和介绍,但作品的主要情节冲 突辫子的风波和危机却是通过人物对话展 开的。在简洁、生动的对话中,把七斤那
• 九斤老太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 而是 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 从 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 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 射九斤老太的身上, 表现了对复古 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七斤的形象
• 七斤是个辫子风波的主角, 他的身份经历 与一般农民有所不同, 不捏锄头柄, 只是帮人撑 船, 几乎每一天进城, 眼界宽些, 因而也比别人 多知道一些事。在村里人里面, 的确已经是一 名见过世面的人物了。可是这样一个有条件多 接触外部世界, 有机会多接受新事物的人, 在辛 亥革命过程中, 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 头发短了, 见识却未长。
• 他所知道的事仅仅局限于什么地方, 雷公
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 而已, 一旦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辫子, 便惶惶不可终日, 守着门槛坐着发呆, 头脑中 一片混乱, 他根本无法认清形势, 根本不能整 理思绪, 他仍然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 民形象。见识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 一般农民 也决不会有高于七斤的觉悟, 这一形象无疑表 明辛亥革命未能使农民觉醒。
鲁迅《风波》教学课件
鲁迅
“鲁迅是谁?” 寻求对鲁迅的理解,找寻“鲁迅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关键在于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作出概括。 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 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 和强大才是可能的。 独立思考则是鲁迅精神的骨髓,它使“立人为本”这个 灵魂获得了支撑。独立思考要求一个个体自觉的人对自己的 生命负有完整的责任。在“五四”新文化时代,像鲁迅这样 的早期思想启蒙者特别看重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态度。 它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918年5月,鲁迅 在《新青年》上发表 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这篇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作品,将彻底 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 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 地结合起来,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宣告了一个崭新的 文学世纪的开始。
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戳中 了国民性的痛处,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 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
♣七斤 一个勤劳、朴实的船夫,“没有读过书”,却是村里一名 “出场人物”,有“相当的待遇”。 赶上城里人剪辨子的潮流,顺带自己也剪了。 ——流露出他的愚昧,思想的低下,革命党人提出的“民 主,自由”于他脑根本油盐未进。 听到“皇帝坐了龙庭”,要辫子时,不禁吓破了胆,惶恐不 安起来。在赵七爷厉言的威吓面前,唯诺唯从,不但不敢当 面反击,而且对七斤嫂的辱骂也只有忍气吞声。 ——七斤们所焦虑的仅仅是没有辫子就当不成顺民的问题。 风波过去以后,如释重负,照旧生活。
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两大题材
1、农民题材 《呐喊》:《明天》(单四嫂 )《风波》(七斤 )《故 乡》(闰土 )《阿Q正传》(阿Q )《社戏》 《彷徨》:《祝福》(祥林嫂)、《离婚》 (爱姑 ) 2、知识分子题材 一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 《孔乙己》(孔乙己) 《白光》 (陈士成 ) 二是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的伪道学家形象。《肥皂》(四 铭) 三是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 (吕维甫) 《伤逝》(子君、涓生 )
鲁迅:风波分析
赵七爷
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 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 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 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 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 殃了。
脸,就会长出辫子来吗?”“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对女儿:“谁要你来多嘴!”
——口舌伶俐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 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 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
——势力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 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 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 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 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顽固守旧
九斤老太 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 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 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 是一代不如一代!"
"一代不如一代!"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 会,便对赵七爷说
风 波
一、小说创作背景
•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
《风波》PPT演示课件
葛亮时代的为生存空间而战的千军万马嘶杀的疆场,但学会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从教
新课导入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
击 犯,加上口吐莲花的律师,就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被送了肖申克监狱。在监狱里发生了许多的事情,先是被老犯人们打赌,
第一晚谁会扛不住最先哭泣,最有权威的老犯人阿瑞看他白白净净,瘦瘦弱弱的样子,押了他两盒烟的赌注,第一次就让阿瑞输了赌
图 注。因为长得帅气,在狱中他还经常被有姐妹花之称的同性恋犯人骚扰。因为他懂得法律,金融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替其中一位狱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片 过一个虚拟的人进行洗钱,当然,这一切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在监狱中,他因为冒死替狱友争取到了啤酒,从而赢得了狱友们的尊重
读完一本书,真正静下心来品的时候,才会发现能触动内心令人无法平静的感动多是由于书里的故事、情理正好纠正了自己的偏差,
智慧、高尚、宁静、宽容、公正等关键词就是镜子里的标识,通达真善美。智慧的人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责任感的认同是通向智慧
人生的基本保障,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提升民族素质的根本力量,教师则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养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大赦】国家依法对全国犯人(除某些例外) 一律实行赦免(减轻或免除刑罚)。
语文:第17课《风波》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下)
抓住要素、欣赏小说
开端:
皇帝坐了龙庭又要辫子,七斤的辫子却被剪了。
发展:
(灾难的开始)
赵七爷来向七斤“细说”辫子的重要性。 人们对没有辫子的恐慌。 皇帝不坐龙庭,辫子不重要了。
故事情节: 高潮:
结局:
(灾难的结束)
尾声:
一切“照旧”。
预示着更大的灾难:社会更加黑暗、愚昧、落后。
抓住要素、欣赏小说
抓住要素、欣赏小说
结尾描写的作用:
一、首尾呼应。
(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为例) 环境:
交待了故事的结局:风波过去,一切照旧,人 们又回到原来平和、宁静、安适的生活中去。
二、平淡中寓深意。 三、卒章显志。
小说的主旨在尾声中得到显示,作者虽然一 再描写风波过后土场上一切依旧,这样的结尾含 蓄深刻,发人深思。
抓住要素、欣赏小说
自读教材161页《谈谈小说欣赏》,根据所 说的方法来分析本文。 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故事情节、人物。
抓住要素、欣赏小说
(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为例) 环境:
开头描写的作用:
一、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的风俗画,点明了风波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二、表现农村中一幅停滞、落后的画面。 临河土场上蚊子的猖獗,农家就餐的简陋节省习俗,吃 食的单调粗糙等等描写,说明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变革,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突出了主题。 三、以静衬动。 四、点明故事的历史背景。
小说的人物:
七斤: 愚昧、落后、麻木、胆怯、本分而毫无觉悟的农民典型。
(勤劳、敢于反抗、乐于接受新事物)
七斤嫂: 落后、愚昧、自私、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九斤老太: 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对周围社会景况的变 化既不关心也无从感知。 村民: 是一群不觉悟的,自私、冷漠、势利、封闭的人。 赵七爷: 是文中唯一的反面人物。他顽固守旧、不学无术、外 强中干、时刻梦想复辟的遗老,是封建复辟势力在农 村的代表。
优质课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件:第17课《风波》 (共65张PPT)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 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 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 精神。”
•6月,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学校所 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之间,奉母命回国完婚,在 家停留四天 •1907年夏,筹办新生杂志、 同周 作人翻译域外小说集 •1909年8月归国
家乡教书 (1909-1912)
•1909年9月~1910年7月,任浙江两
级师范学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 员,兼日本教员铃木圭寿的植物学翻 译 •1910年9月,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兼监
学,教博物学(动物、植物、矿物等
内容)
•1911年11月左右,接受王金
发委任,但任浙江山会初级师 范学堂监督
•1912年2月中旬,离绍兴去南
的《奔流》创刊
•1929年9月27日晨,海婴出生 •1930年1月1日,与冯雪峰合编《萌 芽》创刊 •1930年2月15日,参加中国自由运动 大同盟
•1930年3月19日,遭通缉避内山书店
•1930年5月7日,应邀与中共宣传
部长李立三会见
•1930年5月12日,搬到北四川路公 寓 •1931年1月20日,全家避难花园庄 旅店至2月28日
风 波
学习目标
• 1、 理清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的线索。 •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人物形象意 义。 • 3、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理解它所代表的 时代意义。 • 4、 初步领悟小说的内涵、主旨,学习探究 的方法去理解作品的倾向,作出自己的评 价。 • 5、 联系课文后的附录文章,对作者进一步 的认识。
聘书
•1927年1月16日,去广州。
•1927年2月10日,任文学系主
任兼教务主任,4月辞职
《风波》PPT【优质课件】
《风波》PPT【优质课件】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风波》PPT【优质课件】
《风波》PPT【优质课件】
字词积累
jiù
乌桕
kǎn
心坎
shè
大赦
òu
怄气
sǎng
搡
àn
黯淡
《风波》PPT【优质课件】
《风波》PPT【优质课件】
【大赦】国家依法对全国犯人(除某些例外) 一律实行赦免(减轻或免除刑罚)。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 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
【飞黄腾达】比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飞 黄,传说中的神马名字。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
《风波》PPT【优质课件】
十七 风 波
EJ·九年级语文下册
《风波》PPT【优质课件】
《风波》PPT【优质课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的线索。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人物形象意义。 3.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理解它所代表的时代意义。 4.初步领悟小说的内涵、主旨,学习探究的方法 去理解作品的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5.联系课文后的附录文章,对作者进一步的认识。
后果。
《风波》PPT【优质课件】
《风波》PPT【优质课件】
整体感知
说说“风波”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 因,以及哪些人卷入了“风波”。
时间: 张勋复辟期间(1917年前后) 地点: 鲁镇 人物: 七斤、赵七爷、九斤老太、七斤嫂、
六斤、八一嫂等
《风波》PPT【优质课件】
鲁迅的小说ppt 通用优选精品PPT
二、鲁迅的小说
❖ 《呐喊》 [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集鲁迅 1918—1922年的15个短篇( 1930再版时《不周山》 被抽出,后改《奔月》,编入《故事新编》)] 。
❖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 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二、鲁迅的小说
❖鲁迅谈创作: ❖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
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 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 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 《呐喊》的来由。” ❖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 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 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 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 《狂人日记》“吃人的是我 哥哥,我是吃人者的兄弟”, 并且我作为被吃人也是吃人者。 ❖ 《头发的故事》“历史在忘 却中流失了”,对落后群众的 愤激和憎恶,对自我的反省和 对自我的否定。 ❖ 《在酒楼上》“我象一个蚊子 一样,不能走出历史的怪圈和轮回”。对历史的
巨 大漩涡感的认识。
二、鲁迅的小说
二、鲁迅的小说
❖ 小说中的喻指: ❖ 赵贵翁:百家姓中赵为第一,贵是地位的象征,翁,老
年,人物喻指了中国社会最高权力的总代表。 ❖ 古久先生:中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象征。狂人踹
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历史),赵贵翁代不平, 约了大人小孩与之作对。 ❖ 狼子村:中国社会结构以村为基本单位,狼吃人,符合 本性和逻辑,但其中居住的是人。狼子村是吃人文化的 基本单位。 ❖ 医生:是老人,社会的维护者,姓“何”,一个无意义 之意的姓氏,说明其艺术和人品暧昧。其祖师爷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有吃人的记载。
鲁迅《风波》上课用课件
依据“风波”发生的时间顺序渐次展开。 第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作者先展示“风波”发生的特 定环境。然后由九斤老太引出小说的中心人物七斤。 他从城 里回来。带来了“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预示着一场“风 波”即将来临。 第二部分是情节的高潮。赵七爷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特地 垂着辫子赶来鲁镇找七斤,寻衅报复。 第三部分是情节的结局。得到“皇帝不坐龙廷了”的消息,于 是,群众的心情平定下来了,乡村的生活又恢复到了以前的 老一套。 第四部分是小说的尾声。写一场“风波”结束后,一切如常。 在首尾呼应中,意味深长地表明:中国农村依然在封建主义的 控制之下,死气沉沉,人们的精神依旧麻木、冷漠、保守, 进而暗示了唤醒民众的迫切性。
8.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9.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0.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1.从来如此,便对吗? 12.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 异于谋财害命。 13.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 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 此最为合宜。 14.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 两条路。
小说写了一场辫子的风波,自始至终紧紧扣住“辫子 事件”这一中心线索进行描写,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交代“辫子”危机的起因;
第二部分是写危机意识的逐步深化,故事情节推向高
潮; 第三部分是危机消除,风波结束; 第四部分尾声则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寓意深化主题, 说明风波过后一切如旧,江南水乡重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 子。
【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 初发表于 1920 年 9月《新青年》 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 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 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 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 (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 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 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 础上创作完成的。
《风波》PPT【优秀课件PPT】
字词积累
jiù
乌桕
kǎn
心坎
shè
大赦
òu
怄气
sǎng
搡
àn
黯淡
【大赦】国家依法对全国犯人(除某些例外) 一律实行赦免(减轻或免除刑罚)。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 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
【飞黄腾达】比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飞 黄,传说中的神马名字。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 后果。
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而且“新近裹 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暗示社 会更加黑暗、愚昧、落后。
具体感知
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 是辨子事件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
“一代不如一代”
她是一个不满现实、向往过去、顽固的保 守派人物。
分析开头的场面描写的作用。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 逐渐减少了炊烟”
抓住小说情节结构,复述故事内容。
起因: 七斤因“皇帝坐了龙庭”自己没有辫子 而烦恼。
发展:赵七爷出场胡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 留发”,引起七斤夫 妇的恐慌。
高潮: 土场上村人们的种种表现,七斤几乎陷 入绝境。
结局: 描写十多日后七斤从城内回家,得知皇 帝不坐龙庭的消息, 一切复归原状。
尾声: 不仅一切复归原状,“六斤的双丫角,
赵爷:
(1)“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 上……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细节描写,没有剪的辫子实际是他封建观 念的象征;叹息赵子龙则是反对辛亥革命,顽 固地维护封建统治的表现。
突出了封建遗老赵七爷的反动本性。
(2)“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 易是不常穿的……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 的仇家有殃了。”
风 波
风波鲁迅【学习要点提示】1.了解本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风波”,并结合作品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与思想意义。
2.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3.学习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对话描写等方法来刻划人物的特点。
4.学习小说善于谋篇布局的结构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
张勋,北洋军阀,原为清朝军官。
辛亥革命后,他和属下的官兵仍坚持留辫,继续效忠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
1917年6月,张勋率兵入京。
7月1日,与康有为等人扶持溥仪复辟。
这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皇帝坐了龙庭”事件。
事件发生时,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于7月3日愤然辞职,以示抗议。
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
但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小说《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层次结构分析】小说写了一场辫子的风波,自始至终紧紧扣住“辫子事件”这一中心线索进行描写,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交代“辫子”危机的起因;第二部分是写危机意识的逐步深化,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第三部分是危机消除,风波结束;第四部分尾声则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寓意深化主题,说明风波过后一切如旧,江南水乡重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
【思想内容概括】小说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艺术特色举要】1.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七爷与七斤、七斤嫂
赵七爷
七斤嫂、七斤
顽固守旧,投机、 麻木胆怯、愚昧鄙俗 不学无术的封建遗龙 的农民阶级
张勋复辟的社会基础
九斤老太与六斤
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副“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 斤老太“这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 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的前辈所走的路。
“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 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 是六“斤九五斤两老么太?”你,家在的她秤老又人是家私的秤眼,中加看重来称,,总十是八一两代秤不;如用一了代准, 时十常六为,孩我子们们 的的六今斤后该担有忧七。斤于多是哩,。后我来想人便们是把太这公类和看公不公惯,下也一不代见 的得人正们是统九称斤为 八斤“十九足斤,老用太的”秤。也在许年是轻十人四眼两里,…“…九”斤老太”常常 是很讨“厌一的代。 不九如斤一老代太!,”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盲目留 恋过去的一切。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 表现她七不斤满和的 他情的绪女,人而没是有要读揭过示书出,陈不旧很腐懂朽得的这保古守典观的念奥以妙及,农但民觉 的得狭有隘学性问。的鲁 七迅爷把这国么粹说家,事“情一自代然不非如常一重代大”,的无论可调挽折回射,在便九仿斤佛老 太受的了身死上刑,宣体 告现似了的对,复耳古朵家里、嗡国的粹一家声的,强再烈也讽说刺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
《风波》
1
深刻的思想蕴涵,隽永的艺术魅力
辫子曾是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 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 与危机的一种征兆。《风波》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 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 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国民性弱点。
小说的结尾描写一场风波过后的平静景象,七斤又重新 受到人们尊敬,好象什么风波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农村依然 没有变化。若说有点变化的,便是六斤裹起了小脚,重走了 前辈的老路。鲁迅通过这样的结尾描写,揭示一场辫子风波 过后,农村依然照旧的社会现实,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果不 唤醒民众,就无法改变农民的悲剧命运,就不能取得民主革 命的真正胜利。
同时,作品围绕辫子危机,揭示了这个事件的实质,及复 辟终究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渣短暂的泛起之后,终究 要被重新淘汰。
2
人物简析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里的主人,有学问的人。但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 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 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 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 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8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的尊敬,有相当的待遇。 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 时的内心郁闷,实则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 无民主主义觉悟的典型农民形象。
九斤老太:常道“一代不如一代”,持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
七斤嫂:自私、落后、愚昧,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6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 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 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 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 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7 , 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板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因此,人物与人物相互比照、映衬,都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演绎了 本文的主题。
4
伊的儿媳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 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 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 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 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斤” 伊的儿媳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
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 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 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 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 许是十四两……”
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其取名往往只是便于呼叫而已, 所以 ,他们的取名常常体现了社会的残酷、人民生活的悲惨。如江浙一带旧俗, 婴儿生下来常用秤称重量,而这婴儿落地的重量便成了该人物终生的称呼符号。如 《风波》中的“七斤”、“六斤”等。至于《社戏》中的“八公公”、“六一公公” 的取名,更是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有力控诉。
“
一 代 不 如 一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 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 九岁了,——”
代 ”5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 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 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பைடு நூலகம்说伊年青的时候,天 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 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 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 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