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传奇小说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什么
1、《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原题《传奇》。
2、《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
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
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3、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
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还搬出商纣,周幽王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
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
数日后张生离去,莺莺回诗决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第 1 页共1 页。
四大古代爱情故事
四大古代爱情故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四大古代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四大古代爱情故事篇一:梁祝化蝶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
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鄮城九龙墟。
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四大古代爱情故事篇二:.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
元稹《莺莺传》与朝鲜金时习《李生窥墙传》比较
元稹《莺莺传》与朝鲜金时习《李生窥墙传》比较作者:许甜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中国与朝鲜同处于亚洲文化圈,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联系。
唐传奇《莺莺传》和朝鲜汉文小说《李生窥墙传》都是以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为主题的作品,但是其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和艺术风格方面存在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关键词:《莺莺传》;《李生窥墙传》;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3《莺莺传》是唐代元稹创作传奇小说,也是唐传奇中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与张生在一起,但最终被张生抛弃的爱情悲剧。
《李生窥墙传》是朝鲜作家金时习《金鳌新话》中的第二篇作品,讲述了李生与崔娘之间的悲欢离合,塑造了李生与崔娘这两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的青年男女形象。
这两部小说都以男女爱情为题材,但是由于思想主题、人物塑造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一、主题思想《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著名作品,对后世作家创作影响很大,自北宋以来,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比较著名的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等都是以《莺莺传》作为蓝本。
《莺莺传》主要讲述在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到蒲州游览,寄住在普救寺,适时有位崔家寡妇带着家丁在回长安途中也寄住于此。
当时正逢蒲州地区发生兵变,在张生的帮助下崔家才得以免于灾祸。
崔氏大摆宴席以感谢张生的救命之恩,并引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与张生相见,就是在这次宴席之上,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
宴席结束后张生随即对莺莺展开追求攻势,但是莺莺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在经过自己内心的多次挣扎与反复之后,才最终决定与张生在一起。
但是张生赴京赶考之后,对莺莺的感情日趋消散,最终将莺莺抛弃。
多年之后,张生与莺莺都有婚配,一次在路过莺莺的住处时,张生以表兄的身份请求相见,但是莺莺拒绝了,二人从此再无联系。
莺莺传原文及注释
莺莺传原文及注释
《莺莺传》是唐代著名传奇小说,作者是元稹。
以下是该文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
“余与崔莺莺,同游于西子湖畔。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时值春日,百花争艳。
莺莺曰:‘此间风景,真堪留恋。
’余曰:‘吾亦欲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莺莺笑曰:‘君何不作诗以记之?’余即援笔而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莺莺闻之,赞叹不已。
”
【注释】
1. 西子湖畔:指杭州市西湖景区。
2. 湖光山色: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壮观。
3. 春日:指春季时节。
4. 百花争艳:形容春天万物复苏,各种花卉竞相开放。
5. 留恋:舍不得离开。
6. 不忍离去:不舍得离开。
7. 诗:指诗歌创作。
8. 洞庭山水:指湖南省洞庭湖周边的山水景观。
9. 白银盘里一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景色如同一只青色的海螺镶嵌在银盘中一样美丽。
《莺莺传》名词解释
《莺莺传》名词解释摘要:一、概述《莺莺传》二、故事情节简介三、人物角色分析四、文学价值与影响五、总结正文:一、概述《莺莺传》《莺莺传》是我国唐代著名作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原名《莺莺传》,后更名为《西厢记》。
这部作品被誉为古代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莺莺与张生相爱并结合的曲折过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故事情节简介故事讲述了书生张生赴京赶考途中,借宿于普救寺。
在寺中,张生邂逅了莺莺,被其美貌和才艺所吸引。
两人一见钟情,私下约会,并通过红娘传递书信,深化感情。
然而,莺莺之父却将她许配给了他人。
张生失望之余,赴京考试,中了状元。
莺莺得知消息,便女扮男装,逃婚至张生处。
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三、人物角色分析1.莺莺:美丽、聪慧、机智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向往。
她在得知自己被父亲许配给他人后,果断采取行动,与张生私奔,表现出坚强的性格。
2.张生:才子,有抱负和正义感。
在遇到莺莺之前,严守礼教;与莺莺相爱后,勇敢追求爱情,不负莺莺的期望。
3.红娘:聪明能干、忠诚可靠的侍女。
她积极为莺莺和张生传递书信,帮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了一起。
四、文学价值与影响《莺莺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对具有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的恋人形象,突显了爱情主题。
作品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使得故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此外,该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元曲《西厢记》、明清传奇等,均以其为蓝本进行改编和创新。
五、总结《莺莺传》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讲述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唐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
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元稹与莺莺的故事,源自元稹所作传奇作品《莺莺传》(又名《传奇》、《会真记》)。
如果作为一般性的传奇小说看待,其中人物事件本无实据可考,但元稹的《莺莺传》却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不仅其中情节与元稹文集中许多诗文相符,张生的行踪亦与元稹本人行迹一致,而且涉及贞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完全可以证诸史实。
因此,自宋代王铚、赵令畤、刘克庄,明代胡应麟、瞿佑,直到近人鲁迅、王桐龄、陈寅恪、孙望等,都认为《莺莺传》是元稹自叙之作,所谓“张生”也就是元稹本人。
这一观点,历经千余年,作为一种定论,已成学术界之共识。
既是自叙亲历之作,则其中女主人公亦必实有其人。
但对于崔莺莺的家世,却多有歧见。
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看法。
一是由宋人王铚提出的崔莺莺是崔鹏之女。
他在《〈传奇〉辨正》中说: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
”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
”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
”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
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者也。
由于崔鹏其人在贞元时期史料中未见,近人曹家琪考证出崔鹏就是贞元时期增任知制诰终于比部郎中的崔元翰。
他在《崔莺莺,元稹·〈莺莺传〉》中说:《唐书》卷二○三《崔元翰传》说:“崔元翰名鹏,以字行,父良佐,与齐国公日用从昆弟也……隐共北白鹿山之阳……窦参秉政,引知制诰……罢为比部郎中,时已七十余,卒。
”……他隐于共(在今汲县)北白鹿山或者就在贞元十二年九月裴延龄死后。
崔元翰守一比部郎中年已七十余,贞元十五年郑氏可能已经作了孀妇。
元翰既卒,郑氏携子女从白鹿山回长安,蒲州(即今永济)正是必经之路。
这时正遇上丁文雅兵变。
经过这样的补正,崔元翰即崔鹏,也就解决了时间上、地理上以及姻亲关系上的疑问。
但由于曹氏补正尚有疏漏处,所以又招致质疑。
今人卞孝萱在《元稹年谱》中说:《新唐书·崔元翰传》说崔良佐“隐共北白鹿山之阳”,而曹文误为崔元乾。
莺莺传名词解释
莺莺传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莺莺传简介
2.莺莺传的主要内容
3.莺莺传的文学价值
4.莺莺传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1.莺莺传简介
《莺莺传》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是唐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该作品以唐代为背景,以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一个由真挚爱情、家族纷争、世事无常等元素交织而成的感人故事。
2.莺莺传的主要内容
《莺莺传》的故事发生在唐代,主要讲述了贫寒书生张生和长安名妓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
张生和莺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识,并相互倾心。
然而,由于莺莺的名妓身份,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重重阻力。
最终,尽管他们深爱对方,却因现实无奈而分离。
张生最后娶了别人,而莺莺也入了宫中。
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却展现了他们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深深打动了读者。
3.莺莺传的文学价值
《莺莺传》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真实的唐代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展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它以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都使得《莺莺传》成为
了一部具有深厚人文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4.莺莺传对后世的影响
《莺莺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红楼梦》的重要灵感来源,而且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世的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都受到了《莺莺传》的启发和影响。
《西厢记》概述
《西厢记》概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书生张生(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最终达成美满婚姻的故事,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发生在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带着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三十余人,护送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在途经河中府普救寺时,他们暂时居住下来。
此时,河南洛阳的书生张珙(字君瑞)为了赶考,也来到普救寺游览,并与莺莺相遇。
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身份差异和礼教束缚,他们无法直接表达爱意。
崔莺莺的美貌引来了叛将孙飞虎的垂涎,他率兵围住普救寺,要求交出莺莺。
崔夫人为了保全女儿和寺庙中其他人的性命,承诺将莺莺嫁给能退兵的人。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求援。
杜确及时赶到,解救了普救寺,孙飞虎兵败被擒。
然而,崔夫人却食言赖婚,不愿将女儿嫁给张生。
张生因此相思成疾,幸得红娘相助,莺莺最终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夫人得知此事后,愤怒地拷问红娘,但被红娘巧妙地说服。
崔夫人虽然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只有考中才能娶莺莺。
张生与莺莺惜别后,上京应试,最终考中状元。
然而,崔夫人的侄儿郑恒却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崔夫人再次赖婚,要将莺莺嫁给郑恒。
幸而张生及时赶到,郑恒撞死,崔、张二人最终完婚。
《西厢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封建家长的权威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
同时,《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是作品中的重要纽带和推动力量。
《西厢记》和《牡丹亭》浅较
《西厢记》和《牡丹亭》浅较1 《西厢记》、《牡丹亭》的创作过程《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地点在河中府的普救寺里。
当时作品流传范围广泛,较有影响力,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
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受到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
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最得意之作,四百余年来风行大江南北,常演常新。
此剧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汤显祖的精心刻画,其寄情之深感动人心。
有关学者多认为本剧的蓝本是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但汤显祖没有提及《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却提到关系不大的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的故事,徐朔方认为其原因是:“杜丽娘话本曾风行一时,以至于汤显祖在写作《题词》时,觉得没有必要记载它的篇名。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不言而喻,指的当然是这篇话本。
”《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剧都是写青年男女冲破层层阻碍追求爱情和婚姻的故事。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通过我们仔细研读作品便不难发现,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环境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及主题上面都有着差异。
《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原文、译文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原文、译文原文: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
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
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
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
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惶骇,不知所托。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
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
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
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
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
婢果,腆然而奔,张生悔之。
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
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作者:司东晓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26期摘要: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性格冲突,无论是在传奇《莺莺传》中,还是在杂剧《西厢记》中都起着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多情,虽受礼教束缚而仍渴望自由爱情的贵族少女。
她的形象从《莺莺传》到《西厢记》是一个逐步丰满、逐步鲜明的过程。
关键词:崔莺莺;莺莺传;西厢记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爱情小说,也是元稹自述本身故事的写实小说。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造,形成了千百年来上演不衰的著称杂剧《西厢记》,但这个西厢故事已不是元稹当年创作的模样了。
特别是人物形象的发展,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红娘等人的形象都是一个逐步丰满、逐步鲜明的发展过程。
其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性格冲突,无论是在传奇《莺莺传》中,还是在杂剧《西厢记》中都起着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
莺莺是美丽的。
《莺莺传》中元稹通过张生的眼睛来表现莺莺的美丽:“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到了《西厢记》杂剧中,王实甫更是巧妙地运用语言的形象性和雕塑性描写了莺莺的美丽。
且不说张生眼中的“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的莺莺是如何动人。
只看那僧俗的表现:“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
“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
不仅老的少的,村的俏的,男女僧俗都为之六神无主。
《西厢记》较之《莺莺传》用更多的笔墨来描写莺莺的美丽,使得莺莺像从天而降的仙女一样。
莺莺的美丽不只是表现在形体上,而且表现在她的灵魂上。
《莺莺传》中的莺莺对张生的爱是那么纯洁、透明,不掺一丝儿杂质。
面对张生的抛弃,仍是“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西厢记》中莺莺,面对孙飞虎的掳掠时的表现,展示了她灵魂的美丽。
“体爱惜孩儿一身,还是献于贼汉。
读西厢
读西厢《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最早起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最开始接触这个故事是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截取了杂剧中的一部分精华,而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是在大学里。
女主角崔莺莺,从《莺莺传》中被情人抛弃的悲情女子,到董解元笔下与情人私奔的反封建礼教的勇士,再到《西厢记》中勇于突破家庭枷锁、追求爱情的小姐。
崔莺莺形象的每一次变化,都暗示着时代精神的一次次更新。
而在王实甫《西厢记》中最突出的变化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使人物形象的反封建意味更加鲜明。
下面我主要通过《莺莺传》和《西厢记》的对比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莺莺身份的改变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是被张生抛弃的女子,但莺莺的身份交代的很模糊。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从她的家庭背景来看,看上去崔家的资产还算丰富,算是有钱人家。
而张生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穷苦书生,却敢将莺莺给抛弃,由此可见莺莺虽然家境不错,但并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皇亲国戚。
另外崔家时有客人来访,但莺莺却“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这样被迫、勉强出来接待的行为,更不像读者所想的大家闺秀,反而感觉是一个女儿受爹娘控制的小户人家,更有甚者,让人联想到了妓女,受老鸨的钳制,而不得不出来接客赔笑脸。
而元稹并没有明说,可见在现实中,他对西厢偶遇的崔莺莺还是很爱恋的,想美化她的身份。
王实甫的《西厢记》:崔莺莺变成了门第极高的相国之女,而且被许配给了另外一户名门望族——郑尚书的长子。
两户人家门当户对,这和《莺莺传》里描写的境遇差别很大。
2、结局的大逆转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嫌莺莺是“尤物”,是“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抛弃了莺莺,两个人最后都各自成家。
张生后来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
当时的人都称赞张生,夸其知错能改,善于弥补过失。
王实甫的《西厢记》:曾被不少论者概括为:“一见钟情遇佳人,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才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
”它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一对青年,在张生考取状元之后,戳破了恶人的奸计,和莺莺成亲了。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东京文学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任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
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之作。
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
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人,生平事迹不详。
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
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正如鲁迅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
固亦可观,惟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流传与演变过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莺莺传故事概述三、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四、莺莺传的艺术特点五、莺莺传的现实意义六、结语正文:一、引言《莺莺传》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原名《会真记》,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这篇文章旨在分析《莺莺传》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以及现实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二、莺莺传故事概述《莺莺传》讲述了一个才子张生,在长安游学时结识了富家女崔莺莺。
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公开交往。
后来张生赴任外地,与莺莺两地相隔,彼此思念。
莺莺决定抛弃世俗观念,私奔到张生所在地,但不幸的是,张生因为莺莺家世背景而抛弃了她。
莺莺伤心欲绝,削发为尼。
最后,张生后悔莫及,抑郁而终。
三、莺莺传的主题思想《莺莺传》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世俗偏见的抨击。
故事中的张生和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爱情却显得如此脆弱。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世俗观念对爱情的摧残,强调了真善美的价值。
四、莺莺传的艺术特点《莺莺传》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如张生的才子气质、莺莺的坚定果断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使读者沉浸在故事的情感世界中。
3.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西厢记”中的诗句等,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4.寓意深刻,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
五、莺莺传的现实意义《莺莺传》的现实意义在于传达了以下信息:1.爱情需要勇气和坚持,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才能追求到真爱。
2.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对个体命运的摧残,启示我们要摒弃陈旧观念,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
3.真善美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义,捍卫真善美。
六、结语《莺莺传》作为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展现了美好的爱情和现实的残酷。
唐传奇
这个故事为后来后世戏曲小说经常套用的
“大团圆”的结局提供了一种范式,回避了 尖锐的现实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 的思想性。但它反映了人们希望冲破门第观 念,不计身份地位,让久经磨难的情侣终成 眷属的善良美好愿望,有一定积极意义。 小说塑造了出身卑贱,有情有义,不慕荣利 的李娃的形象,与荥阳公的残暴自私、唯金 钱权势是认的丑恶嘴脸形成鲜明对比,具有 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C、《莺莺传》是元稹的作品。 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 作结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写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普救 寺,巧遇暂寓于此的表亲崔家母女。正赶上蒲州发生兵变,张生 设法保护了崔家。在崔夫人的答谢宴上,张生认识了莺莺;并一 见钟情,在婢女红娘帮助下,张生以诗求私通,莺莺有所动心但 又在道德礼教的抑制下犹豫徘徊,最终莺莺冲破了礼教大防,以 身相许。后张生赴京应举,与莺莺决绝。一年多后,张生与莺莺 各自嫁娶,张生偶过其家,以表兄身份求见,莺莺赋诗拒绝,二 人终不再见。 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元稹的自我写照,但已不局限于自传, 而是成熟的传奇小说。其中莺莺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突出。她不仅 美丽多情,且具有名门少女特有的端庄、娴静、矜持的特点。她 的内心既有青春的冲动、对爱情的渴望,又受道德礼教的束缚, 对未来的结局也心存担忧,因此追求爱情中充满矛盾和反复,写 得非常真实。作品反映了青年男女向往自由爱情的要求,具有积 极的意义。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却斥莺莺为“尤物”,乃至 “妖孽”,自诩为“善补过者”,尽管作者对张生这一形象是回 护的态度,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批判爱情不专一行为的艺术效 果,产生了打动人心的悲剧力量。
从先秦两汉始,经历了:神话、寓言、史传、
“野史”传说、志人、志怪、唐传奇……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 种文体的成熟。
第二节,《西厢记》的成书过程与版本
第二节《西厢记》的成书与版本一、成书的过程1、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三千字。
(文见王季思校注的上海古籍版《西厢记》附录)关于《莺莺传》的本事:(1)有人认为,张生即唐代诗人张籍;(2)宋代的王性之《传奇辨正》驳斥此说,认为,张生即小说作者元稹本人,崔莺莺即当时的永宁为崔鹏之女,二人为姨表兄妹的关系(见赵德麟《侯鲭录》卷五);(3)近人鲁迅也认为“元稹以张生自寓,述自亲历之境”;陈寅恪也同意张生是元稹的说法,但又认为,“莺莺所出必非高门”,否定莺莺为崔鹏之女的说法。
(4)现在一般认为,文学作品并非人物传记,不能将张生与元稹直接划等号,甚至进而进行有关的索隐(“红学”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2、宋代:(1)北宋赵德麟的鼓子词《商调蝶恋花·会真记》(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插入他写的12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西厢故事)。
(文见赵德麟《侯鲭(q īng)录》卷五,王季思校注的上海古籍版《西厢记》附录亦载有)(2)北宋秦观的歌舞词《调笑转踏·崔莺莺》(歌咏八个故事之一)。
(文见秦观《淮海词》)(3)北宋毛滂的歌舞词《调笑转踏·崔莺莺》(歌咏八个故事之一)。
(文见毛滂《东堂词》)(4)南宋说话《莺莺传》(佚)(据罗烨《醉翁谈录》)。
(5)南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佚)(据周密《武林旧事》)。
(6)南戏:《张珙gong西厢记》(佚)(据《永乐大典》)。
4、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记搊弹词》、《弦索西厢》),俗称《董西厢》,五万字。
(文见单行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明清人对《董西厢》一直“罕有人能解之者”,直到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才予以确认它是说唱艺术。
文史教材认为,是一部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5、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俗称《王西厢》。
二、《董西厢》对《莺莺传》的改进及其缺陷(一)脱胎换骨的改进,具体表现:1、主题上:将《莺莺传》始乱终弃“善补过”的封建性主题,改为“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反封建性主题。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元稹《莺莺传》赏析艺术特色《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
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
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
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
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
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赏析《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
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
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
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
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
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西厢记脱胎于哪个唐朝传奇故事
西厢记脱胎于哪个唐朝传奇故事
西厢记脱胎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1、《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元稹编撰。
原题《传奇》。
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2、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3、作品特色。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第 1 页共1 页。
元稹会真记原文阅读
元稹会真记原文阅读
《会真记》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以下是《会真记》的部分原文: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渺,低树渐葱茏。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曶曶。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
宝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圃,将朝碧帝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频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遇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清镜,残灯绕暗虫。
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乘鹜还归洛,亦上嵩。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幕幕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明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以上是《会真记》的部分原文,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加详细的信息,建议前往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三门记原文及解析
三门记原文及解析
《三门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一,作者是唐代作家元稹。
这部小说以传奇故事和奇幻元素为特色,描述了一个发生在三座门户之间的故事。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涉及到爱情、仙侠、人物命运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讲述了三座门户:灵溪观、灵源观和神侯府。
故事围绕主人公穆修和他与三位女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展开,其中包括了世俗与神仙之间的情感纠葛、因果报应等元素。
这部小说既有神秘的仙侠情节,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描绘,以及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当时文学作品中对于玄幻、仙侠等题材的偏爱,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情感、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追问。
如果你需要更具体的内容或者某些特定段落的解析,我可以帮你进行分析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原文、译文2010-04-20 07:02:16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76次评论:0条★★我要投稿★★原文: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
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
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
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
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
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
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
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
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
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
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
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
不为当年,终有所蔽。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
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
"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
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
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
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
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言毕,翻然而逝。
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
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
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
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
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従人间至矣。
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
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
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
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
因授之,以贻崔氏。
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喻之。
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而张生遂西下。
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
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
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
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
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
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
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
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91;欷,崔亦遽止之。
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
明旦而张行。
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
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
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
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
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
诗曰: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
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
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
稹特与张厚,因徵其词。
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于时坐者皆为深叹。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
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
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
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自従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竟不之见。
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自是绝不复知矣。
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
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
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
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译文】唐代贞元年间,有位张生,他性格温和而富于感情,风度潇洒,容貌漂亮,意志坚强,脾气孤僻。
凡是不合于礼的事情,就别想让他去做。
有时跟朋友一起出去游览饮宴,在那杂乱纷扰的地方,别人都吵闹起哄,没完没了,好像都怕表现不出自己,因而个个争先恐后,而张生只表面上逢场做戏般敷衍着。
他从不参与始终保持稳重。
虽然已是二十三岁了,还没有真正接近过女色。
与他接近的人便去问他,他表示歉意后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却留下了不好的品行。
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却总也没让我碰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凭这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
”问他的人这才了解张生。
过了不久,张生到蒲州游览。
蒲州的东面十多里处,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张生就寄住在里面。
当时正好有个崔家寡妇,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
崔家寡妇是郑家的女儿,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算是另一支派的姨母。
这一年,浑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会带兵,军人趁着办丧事进行骚扰,大肆抢劫蒲州人。
崔家财产很多,又有很多奴仆,旅途暂住此处,不免惊慌害怕,不知依靠谁。
在此以前张生跟蒲州将领那些人有交情,就托他们求官吏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
过了十几天,廉使杜确奉皇帝之命来主持军务,向军队下了命令,军队从此才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