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睡眠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长期睡眠不足或失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身体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会影响睡眠。
如果出现睡眠问题,应该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舒适的睡眠环境、放松的心态等,以提高睡眠质量。
第五条:保持积极心态,培养乐观心态,有益于心理健康。
积极心态和乐观心态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反,消极情绪和悲观心态会影响身心健康。
积极心态和乐观心态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会正面思考,关注积极的方面,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2)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亲友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忧愁;3)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4)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心态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但是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六条:学会放松自己,减轻压力,有益于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研究压力等。
长期的压力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学会放松自己,减轻压力,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运动、听音乐、冥想、呼吸训练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进行放松练,可以帮助减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七条: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心理健康。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等。
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友保持联系、学会有效沟通等方式,来维护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首先,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予个体支持和安全感,减轻焦虑和孤独感。
再次,要保持适度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受自己的缺点,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自尊和自信。
此外,要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乐观、宽容、包容的心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再者,要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憋
在心里,可以倾诉给朋友或家人,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另外,要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
适当的放松和调节可以帮助个
体缓解紧张和焦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最后,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要
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心
理健康。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涵盖了个体在情感、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压力应对、生活习惯、心态、倾诉和寻求帮助、放松和
调节情绪、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才能
真正保持心理健康。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心理健康,努力做到这十
条标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调适技巧还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个人成 长和发展。
学习心理调适技巧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心理健 康讲座或课程等途径学习心理调 适技巧。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接 受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学习 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
消极影响
长期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导致孤 独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
01
02
03
尊重与理解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理解他人的需求和立场,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 础。
有效沟通
学会倾听和表达,避免误 解和冲突,是实现有效沟 通的关键。
保持积极态度
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能够吸 引他人,增强人际关系的 吸引力。
通过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我 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促进个 人成长和发展。
提升家庭和社会福祉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提升整体福祉水
平。
07
学习心理调适技巧,增强自 我调节能力
心理调适技巧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调适技巧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调节自身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能力,对于 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 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 和反思,形成适合自己的心理调 适方法。
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等负 面情境时,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思维和 行为,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减少焦虑、抑郁等 情绪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10条标准
心理健康10条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以下是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 积极乐观: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心态,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困境和挫折。
2. 自信自爱:具备自信和自尊,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 适应能力强:具备适应环境和改变的能力,能够从困境中迅速恢复。
4. 情绪稳定:情绪稳定,能够有效地应对和调节各种情绪。
5. 人际关系健康: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互动关系。
6. 有效应对压力: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7. 知识和理性:具备良好的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问题。
8. 感知和表达情感:能够正确认识、理解和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向他人传达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9. 乐于学习和成长:乐于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10. 寻求支持和帮助:能够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理健康10条标准
心理健康10条标准
1. 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能够有
效地表达。
2. 能够处理压力和困难,拥有应对挫折的积极心态。
3. 具备良好的社交技巧,能够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4. 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能够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5. 拥有健康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6. 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或其他形式的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舒适。
7.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均衡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
8. 确保充足的休息和放松时间,对工作和学习进行适当的间隔和调整。
9. 当遇到心理困扰或疾病时,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10. 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调适和自我反省,保
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
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
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
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
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
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三)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
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健康问题。
第五条:抑都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除。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消极。
健康心理 快乐人生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
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
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我整理了以下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保持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通过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问题,保持乐观的态度。
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因此我们需要主动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保持适当的压力水平。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工作动力和学习能力,但过大的压力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保持适当的压力水平。
第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这些习惯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第五,学会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
每个人都会遇到负面情绪,学会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第六,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积极地面对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七,学会放松自己。
放松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焦虑,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通过休闲娱乐、运动、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第八,保持良好的自我认知。
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九,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来帮助自己恢复心理健康。
第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精神卫生专题宣传核心信息
精神卫生专题宣传核心信息一、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
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
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三)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
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宣传材料
1. 身心健康6. 药物治疗2. 适量运动7. 儿童心理3. 积极求助8. 老年痴呆4. 睡眠质量9. 理解关怀5. 及早评估10.科学解压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疾控处江苏省精神卫生中心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
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内啡肽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每周运动3-5天,每天运动30分钟。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求助的内容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
睡眠不足增加负面情绪。
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 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焦虑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心理健康的十条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包括:
1.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
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
力作客观的估计。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
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和
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
健康的重要途径。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人们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寻求
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这些标准也可以作为促进心理健
康的指导和方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和压力。
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十条心理健康标准如下: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整天生活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则可能让人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点等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与自然、社会保持接触,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活泼:个性的完整性、活泼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让人更加快乐、自信。
8.能适度的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和控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适当的情绪宣泄和调节有助于缓解压力。
9.有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在不影响自己
和他人的前提下,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爱好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
10.较好的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度的耐受力。
耐受力较差的人容易在长期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第一条:心理安康是安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安康亲密关联、互相影响。
一个安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安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安康的。
心理安康是人在成长和开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安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安康与身体安康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安康会影响身体安康。
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
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安康也受到身体安康的影响。
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安康和身体安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安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安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安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注重发觉和调整本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如有须要,可寻求医1/ 5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本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习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习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安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须要就诊;认为寻求别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习题;担忧四周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
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安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习题、主动做出改变、对将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积极求助自己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同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
而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二、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①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②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三、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
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四、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
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
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
五、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
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
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心理健康十条素养
心理健康十条素养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情感、思维、行为都处于一种平衡、适度的状态,既能正常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又不会因为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下面给大家介绍10条心理健康的素养,帮助大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 感知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心理健康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需求,并认识到这些情绪和需求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只有真正接受自己,才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 保持良好的睡眠。
睡眠质量对于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失眠等问题。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使身体和心理获得充分的休息。
3. 保持身体健康。
心理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能够让心理健康更有保障。
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合理的作息时间都能够改善身体健康。
4. 有效地管理压力。
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压力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会自我调节、放松和寻求支持都是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
5.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到我们的情感状态和认知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获得支持和安慰,并且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情商。
6. 接受失败和挫折。
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接受失败和挫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力量,让自己更加坚强。
7. 爱护自己。
心理健康与自我关怀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言行、表扬自己的优点、放弃过高的完美主义标准,都是爱护自己的方法。
8. 培养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并且能够增加自我信心、改善情绪和提高工作效率。
9. 学会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控制情绪,以达到情感和认知平衡的一种能力。
学会情绪管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情绪和行为,避免情绪失控和不必要的争吵。
10. 持续学习和提升。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心理评估
心理健康素养在当今社会越发受到重视,人们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增加。
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心理评估成为了一种十分必要的手段。
在2018年,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的评估标准也随之更新。
下面将从十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心理健康素养的十条评估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合理面对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评估情绪管理能力的效果主要关注于个体在面对情绪激动或自我负面情绪时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2. 压力调适能力现代社会中,人们遇到的各种压力源头层出不穷,如何调适压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能力。
良好的压力调适能力,能够帮助人保持心理平衡,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评估压力调适能力,主要考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和效果。
3. 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能力。
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减少自我认知偏差的出现。
评估自我认知能力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情绪和心理状况的了解程度。
4. 交流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不仅对人际交往有帮助,对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交流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从而减少因交流不畅造成的情绪问题。
评估交流能力主要考察个体在与他人交流交流时的表现和效果。
5. 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进行调节的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各种变化。
评估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关注于个体在面对新环境和变化时的表现和应对方式。
6.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减少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评估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主要考察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多,常见的标准有: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十条):(I)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十条):(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其他心理健康的标准(十条):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映强烈,并容易留下后遗症,抵抗力强的人反应并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度的耐受力。
耐受力较差的人容易在长期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如果一个人心理活动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所下降。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为客观指标。
5.暗示性:易受暗小的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毅力薄弱。
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较快,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
7.心理自控力:心理自控能力可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 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
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
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
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
会影响身体健康。
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
降。
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
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
高。
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
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
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
有帮助和益处。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
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
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
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
会交往。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
30 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如有必要,可寻
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
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
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
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
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
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
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
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
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
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
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
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
睡眠不
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
警示信号。
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
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
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
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
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
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
使负面情绪增加。
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
如果情绪低落、
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
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
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
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
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
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
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
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
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之一。
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
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
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
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
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
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
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
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
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
自己任意调整药
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
药物具有
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
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
社会性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
在存在普遍规律的同时,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
差异。
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
越是早期的发展阶段,对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就越大。
如果儿童的压力过大、缺乏
运动、缺乏社交,将不利于大脑发育,阻碍心理成长。
儿童
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家庭是最重要
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惩罚
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
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
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
养育者需要管理好
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
养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
在
儿童发展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
逐渐消失。
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
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
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
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难以完成
原本熟悉的任务、难以做出决策、言语表达出现困难、性格
发生变化等。
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
健康
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
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
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
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
的不了解。
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
缓解乃至康复。
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
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
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
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
对于能够
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
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
解。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
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
例如,吸烟、饮酒、过度
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
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
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
通过学习科学有
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
第一,调
整自己的想法。
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
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
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
持。
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
式调节情绪。
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
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