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的危 险;然后又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
学术界有三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 于出现了新的 影响更大的风险 第二种理解是文化意义上;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 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 第三种是制度主义的;认为风险社会是反思的现 代性;以贝克 吉登斯等为代表
2 贝克与吉登斯的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与吉登斯把风险社会与现代制度紧密地结合起 来;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问题 贝克强调技术 风险性;吉登斯侧重于制度性风险
现代风险与传统风险区别有两点:
第一;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活动的扩大;自然风险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 于人为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
第二;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同时也具有寻求安全的本 能;出于这两点现代国家创立了各种制度为人们 提供保护 但这些制度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 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 制度化风险
贝克的理论带有明显的生态主义色彩;这与其所 处的时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 财富分配和不平等问题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而人 类面临着诸如核风险 化学产品风险之类的技术 性风险 民众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有切身 的感受 例如: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 漏
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 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认为新风险具有政 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在他看来;需 要再造政治来应对风险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
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本文旨在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现状、评价以及未来趋势,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风险社会理论的相关概念和背景;其次,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包括主要观点、研究方法、成果及不足;接着,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探讨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案例;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一、引言风险社会理论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的是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的来源、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因此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围绕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展开,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该理论的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文献综述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的是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风险和科技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风险的涌现,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包括对风险感知、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现有的文献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方面,而对于风险的动态变化和系统性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尽管风险社会理论的是全球性风险,但现有的研究更多地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缺乏全球性的视角。
在应对策略方面,现有的研究更多地于制度和政策层面,而对于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应对策略研究相对较少。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和评价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传统风险,也包括科技发展、全球化等新型风险。
这些风险的来源复杂,影响广泛,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
具体而言,风险社会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1、风险的类型:风险社会理论将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种类型。
外部风险是指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内部风险则是指来自系统内部的确定性,如工业事故、食品添加剂等。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
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
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
风险具有四个特点:风险的特点(1)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
因此风险计算中的经济赔偿无法实现;(2)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预警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3)由于风险发生的时空界限发生了变化,甚至无法确定,所以风险计算无法操作;(4)灾难性事件产生的结果多样,使得风险计算使用的计算程序、常规标准等无法把握。
贝克的生态主义视角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生态主义运动成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的核心力量。
民众对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了切身的感受。
而美苏两个大国的核武器竞争不断升级,给人们的心头罩上了“核冬天”来临的恐惧。
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了泄漏事故,造成了地区性的灾难,涉及到相邻的几个国家。
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变成了现实,也成了风险研究者最关注的问题。
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或者说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新的未来图景,因此他对于风险社会的出现并不悲观,而是认为这些新的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在贝克的分析中,有―个概念特别值得重视,即“有组织地不负责任”(organized inesponsibility)。
他在《解毒剂》(Gegengifte)一书中指出,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套话语来推卸责任。
这样一来,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危险转化为某种“风险”。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风险社会理论是研究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探究当代社会面对高度复杂、不确定和风险化的现实时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而言,风险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困境和出路。
一、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风险社会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其核心概念是“风险社会”。
作者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风险社会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面对的风险大多数是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而在现代社会中,风险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类自身活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
从贝克的角度来看,风险社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风险的扩散和加剧,二是围绕着这些风险所展开的政治和社会争论。
风险多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要想迎接风险,必须采取跨国合作的形式。
贝克提出了“公共风险理论”,认为公众应该直接参与风险事务,运用科学、技术和社会资源来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
1、治理理念落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权威,即统治者为民众所信仰和遵从的行为准则。
与此相对,现代民主政治中,选举和公开表达式就是权利和机会的象征。
中国坚持维护“稳定至上”,治理理念落后,民众的参与程度极低。
2、制度不健全中国法治建设尚未完善。
在现行的制度体系中,大多数制度都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而存在。
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导致许多项政策执行效果欠佳、难以管控。
3、科技、产业跟不上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信息的收集、运用和分析等方面的科技手段已经成熟。
但是,政府部门对科技转型的态度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各种数据未能妥善处理,致使政府在领导体系和治理方法上都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1、加强文化建设中国可借鉴先进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方法,既要重视稳定,又要提升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和支持,建立基于互信、协作和民主参与的积极者文化。
社会学理论专题风险社会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制度风险社会理论
• 英国学者吉登斯与贝克一样都属于制度主义者,他 们都将风险界定在一个由制度性的结构所支撑的 风险社会中。 • 吉登斯强调了现代性问题的模糊不清 • 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
吉登斯的结构-制度风险社会理论
• “现代性总是涉及风险观念。” 现代性的阴暗
面就是风险社会的出现。 • 风险社会主要是指来自“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manufactured risk),也就是来自我们人类自 己制造的各种风险。 • 现代性还是风险概念,都有其双重意义。
• 在所有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中贝克是最有代表性的 学者。 • 贝克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 在于: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 风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 任的态度,尤其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 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认为西方的经济制度、 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 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 • 贝克力倡反思性现代化,其特点是既洞察到现代性 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 困境。
参 考 书 目
• [德]贝克.风险社会南京[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 [德]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德]贝克和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01. • [加]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 • [英]吉登斯、贝克和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1. • [英]贝尔特.20世纪的社会理论.[M].上险社会理论展开的学术争论
• 阿赫特贝格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的规范性制度内 涵,特别是它与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问题的相互关 系以及它与风险社会中民主的范围与本质问题的 相关性的论述都不太清楚或者是没有展开。
风险社会理论与自然灾害管理
风险社会理论与自然灾害管理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日益增多,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在面对这一挑战的同时,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策略。
风险社会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
它认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已经转变为风险社会,风险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再只带来好处,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和灾难。
而自然灾害作为风险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风险,其管理和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在风险社会中,自然灾害管理需要从传统的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危机管理主要关注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而忽视了对潜在风险的提前预警和风险的防范。
而风险管理则将灾害复发的可能性和潜在的损失作为重点,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制定综合应对和减灾措施。
自然灾害的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和主体。
首先,政府在自然灾害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救助工作。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其次,科技进步也对自然灾害管理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地震预警系统、气象监测设备、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和救援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例如,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有效的避险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意识也对自然灾害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措施的采取,直接关系到灾害的影响程度。
因此,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急能力,有助于减少灾害的损失。
在自然灾害管理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实施灾害的风险共担和社会保障机制。
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在灾难中能够得到及时的援助和保护。
风险社会
四、风险治理:风险社会的根本选择 风险治理: (二)如何加强风险治理
②完善市场,培育公民社会。 ③要提高个人、组织的公共责任感、风险 意识以及风险的识别能力。 ④培养广泛的社会信任。
24
四、风险治理:风险社会的根本选择 风险治理: (二)如何加强风险治理
3、掌握风险治理的方式方法 ①风险识别 ②风险分析 ③风险评价 ④风险预警 ⑤风险处置 ⑥风险监控
21
四、风险治理:风险社会的根本选择 风险治理: (二)如何加强风险治理
1、倡导风险治理的思想观念 ①充分认识风险 ②敢于直面风险 ③接纳包容风险 ④预防规避风险 ⑤敏锐觉察风险 ⑥积极利用风险
22
四、风险治理:风险社会的根本选择 风险治理: (二)如何加强风险治理
2、建立风险治理的体制机制 ①增强国家的公共责任和民主治理能力。 由于风险的动态性,风险治理也是连续不 断的动态过程,需要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 制的保障。A、决策机制。B、执行机制。 C、沟通机制。D、责任机制。
7
一、对风险的基本认识
①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的联系 第一、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都涉及社会与 风险这两个范畴,是对这两个范畴之间相 互联系的不同表征。 第二、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都指向损失的 可能性,这正是风险的本质特征。 第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8
一、对风险的基本认识
②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区别 第一、时间维度上的区别。 第二、社会内涵上的区别。 第三、风险内涵上的区别。 第四、风险范围的区别。
3
一、对风险的基本认识
风险社会是指由反思性现代化和全球 化而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毁灭性损失的社 会发展阶段。 2、风险的本质特征 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只要具有不确定 性,就会存在风险。 ①客观性与主观性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演变和应用实践。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挑战下,风险社会理论如何揭示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风险来源和风险应对机制。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关注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风险的社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
我们也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批评和争议进行评述,以期在全面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风险挑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风险社会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初步构想到深入发展的多个阶段。
这一理论的发展,既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的日益凸显,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风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风险社会理论的初步构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贝克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转变为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等新型风险。
这些新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全球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后,风险社会理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贝克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玛丽·道格拉斯等也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点、成因和应对策略,使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
[收稿日期]2004-09-10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0-),男,河北涞源县人,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副研究员,博士1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杨雪冬(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北京100032)[摘 要]本文对风险社会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重点介绍了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制度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分期意义上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是对目前人类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
风险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挑战并作出合理的反应。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制度[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5)01-0087-04 贝克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1]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风险社会解读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赵 延 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 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概念。
20 多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人们普遍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很好地描述和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特征,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制订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将着重讨论“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1 从“财富分配的社会”到“风险分配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或社会的风险,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才真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呢? 贝克回答说,虽然“风险”这个概念从人类文明发源时就已存在,但随着现代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具体说来,现代风险有以下一些比较独特的性质:不可感知性 现代风险不再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直接风险,而是潜在的、无法感知的、建构的风险。
它们常常表现为一些完全超乎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
它们造成的是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整体性 传统风险影响的主要是某些特定个人和社会群体,而现代风险则是对人类整体的威胁。
如果说在面对传统的风险(如饥荒等) 时,有些社会群体尚可依靠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置身事外的话;那么面临着现代风险的灾难性后果,没有哪个群体或个人可以幸免于难。
不确定性 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远远超出传统风险,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展,都很难充分把握现代风险。
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的以科学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风险计算方法(如保险、保障等) 已变得不再适合。
建构性 现代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它对社会的刺激实际在于未来预期的风险,风险意识的核心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社会风险管理风险社会理论
二、社会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社会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方面的经验与数据严 重匮乏,相关风险预测模型和处理技术的应用还比较 落后,难以应对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风险。
三、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缺失
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和灾害救助中的责任过重,市 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风险损失不能有效分摊。
3、具体操作上,有的放矢的推出责任险和信用险。目前鉴 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建设还比较落户,推行政策 性强制责任险,特别是雇主责任保险。如此,可以切实解 决某一类社会高风险作业人群的人身保障问题,如矿工、 农民工或某一类特种工作类别职业者。
*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一、政府要为保险职能的发挥提供政策 支持
进一步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在实践社会风险管理职能的 意义,重视对商业保险的指导,把保险业纳入重大危机应 对机制建设的范畴,并颁布可行的政策、条例,必要时给 予政策倾斜支持(如税收优惠政策),为促进其加快发展 创造条件,促进商业保险在风险管理市场中的发展。此外, 政府还可以通过扶持的方式,鼓励保险公司承保重大基础 设施建设的商业保险,转移或分担政府责任。
二、商业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并发挥其 功能
1、思想上,坚持“做大做强”的指导方针。保险公司必须 把“做大做强”保险业的指导思想贯穿保险经营活动的全 过程,为更好地实践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风险理论 马克思的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风险的经典描述对马克思风险理论的考察,必须厘清如下两个方面的认识:(1)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使用过“风险”概念,通常情形下他都是用“危机”一词来表述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就代表着马克思的风险理论。
(2)虽然马克思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社会及个体自我所可能面临的危机的忧虑与关切,但从总体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反思,透过对经济危机的分析而将研究视野扩展至其他领域。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并没有明确使用“风险”、“社会风险”这样的概念,也没有直接阐述社会风险的系统理论。
但就当代西方社会风险理论作为一种从风险视角反思现代性的本质及其趋势的学说而言,它与马克思主义有共同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异化”、“危机”等概念来讨论资本主义现代性“阴暗面”,并建构了与之相关的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发展风险性问题的基本视域。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社会风险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分析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风险问题仍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穿透力。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揭示和解答当代社会风险问题的实质、根源、形成机制和应对之策,与当代西方社会风险理论展开对话。
才能辨明其得失及实质,批判地借鉴其合理因素,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发展风险观。
马克思的危机概念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辨证统一。
一方面,马克思的危机概念表示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或者风险状况,它是任何社会制度中都固有的﹑客观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危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危机的形成过程﹑表现形式﹑社会后果﹑主要根源以及调控危机的实现途径都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社会化生产方式﹑资本积累以及有机构成比例密切相关。
在对危机一般属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将之置于资本主义的视野之下,才能对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获得科学的理解。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风险具有四个特点: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在贝克的分析中,有―个概念特别值得重视,即“有组织地不负责任”(organized inesponsibility)。他在《解毒剂》(Gegengifte) 一书中指出,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套话语来推卸责任。这样一来,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危险转化为某种“风险”。“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治理形态在风险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说,这种“有组织地不负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管现代社会的制度高度发达,关系紧密,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它们在风险社会来临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应对,难以承担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的责任;二是就人类环境来说,无法准确界定几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反而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辩护之利器而进行“有组织地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
再造政治
在风险社会,要“再造政治”以应对风险。在他看来,再造政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们必须告别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行政机构和专家能够准确地了解对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正确的和有益的。要破除专门知识的垄断。第二,团体参与的范围不能由专家来定,必须根据社会的相关标准开放,实现管辖权的开放。第三,所以参与者必须意识到,决策不是已经制定好的,从外部作出的。要实现决策结构的开放。第四,专家和决策者之间的闭门协商必须传达到或转化为多种能动者之间的公开对话。第五,整个过程的规范必须达成一致,实现自我立法和自我约束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风险社会主义理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征1.风险社会的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提出来的。
20年来不断发展,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景象。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
”)2.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风险危害的全球性近些年来,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既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考验。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其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有时也难以幸免被风险冲击而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2)风险形成的人为性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一种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之中,成为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人为引发的风险也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到来。
风险社会存在的一个主要悖论是:风险往往是在试图控制它们的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许多危险往往主要不是源于自然界,而是源于人类自己。
(3)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社会理论说明,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不仅会有经济、政治方面的风险,也会有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风险;不仅有区域性风险的存在,也会有全球性风险的发生,这些风险往往相互交织、相互渗透,风险的出现,也愈加难以预测和预防。
当然,风险发生的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风险面前就必然无能为力,任其自然发展。
其实,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预测风险,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未雨绸缪,制定必要的预防与应对的方案和策略,从而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这也正是风险社会理论提出者关注风险、研究风险,进而希望最终克服和治理风险的目的之所在。
(4)风险产生的制度性贝克认为,“现代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但因制度系统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制度功能部分失效,最终又成为更多、更大的风险不断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这说明,虽然现代制度为规避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风险却是与现代制度紧密相连的。
风险社会的形成决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某一经济、生态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局部性问题,而是由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体系、社会文化、社会实践等综合因素带来的结果,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
(5)风险影响的广泛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各种复杂的矛盾因素的作用,风险发生及其影响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风险还关涉到每一个人,如生存状况、食品安全、就业危机等。
总之,风险所关涉的领域正在逐渐扩展,其影响越来越广泛,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深度关切。
(6)风险后果的两重性在风险社会理论中,对风险后果的认识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风险会对人类造成灾难性伤害,甚至是毁灭性打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风险通常是人为因素的结果,是文化原因导致的,体现了人与文化之间的矛盾。
因此,解决这类矛盾正是应对风险的策略。
从这种意义上讲,风险又具有积极意义,因为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变革,意味着发展的机会。
了解风险社会的上述特征,对我们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风险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社会理论源于对工业文明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的冷静审视,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阴暗面”的自我批判,源于对社会分配逻辑从财富分配逻辑转向风险分配逻辑的基本认识。
因此可以说,它是对社会的现代性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
二、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现状1.风险社会理论的中国应用价值从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情况看,它所反映和所要解决的是发达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所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因而有人认为,这种理论只是某些发达国家在较高现代化水平上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焦虑症”,对于其他国家,其参照意义不大。
(6) 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风险社会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则是如何消除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根据这一理论来判断形势、做出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后果,因为风险社会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这些国家还未被提上议程。
从我国社会当前的现状看,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均获得快速发展,但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始终受到资源、环境,以及时间的严重制约。
因此,要想完成发达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所完成的社会变迁过程,就需要尽可能缩短发展时间,尽可能加快发展速度。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高速度,以及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就明显地反映和体现出了这种状况。
这种快速的社会变迁致使各种矛盾汇聚交织、相互作用,导致了依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断裂性特征(7),即一方面表现出某些强烈的前现代社会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又显现出某些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这使得我们不仅要面临传统风险的挑战,也无可避免地要应对现代风险的挑战。
为此,风险社会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与思考我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好地认识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公众认知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建立规避风险的社会机制,制定风险治理的社会政策。
而这些,也正是近些年来我们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中国社会风险的基本特征(1)风险性质的特殊性我国社会目前仍然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时期,因而使得社会风险也呈现出一种转型期特有的性质。
由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有社会结构的转型,因而其风险也就会表现出这两种社会转型所必然存在的不同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种风险的性质也决定了我国所面临的风险社会问题的特殊性,即当前我国社会的中轴与核心问题依然是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风险,这与西方国家以分配风险为中轴与核心所显示的风险社会状况存在着许多差异。
(2)风险呈现的复杂性从目前社会现状看,我国社会既存在贝克所划分的历史阶段风险,即前工业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工业社会的风险(保险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等,也存在吉登斯所划分的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
另外,由于我国社会在人口、地域、民族、历史沿革和现实发展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具有多样化特征,这使得社会风险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度和现实的关联度上来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评价,以得出正确的认识。
(3)风险规避的艰巨性由于我国社会风险所特有的性质,以及风险呈现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风险的规避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政府、公众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因而显得格外艰巨,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全面应对。
三、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1.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在风险社会理论范围内研究危机传播,首先应当理解“风险”与“危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有学者认为,“风险”,指的是损失的可能性,而“危机”,则指的是已经明确发生的损失;风险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必然会演变成危机。
风险与危机之间存在着实践上的因果关系,风险是前期形态,危机是后期表现不管“风险”与“危机”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因果关系,“风险社会”的到来增大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现实看,风险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充满危机的社会,“危机四伏”、“危机频现”、“危机爆发”是这种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应对风险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应对危机。
要化解和规避风险与危机需要利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方式。
这其中,大众传媒由于其在信息沟通、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殊功能,自然成为解决风险社会各种问题的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成为化解和规避社会风险与危机可以运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由此看来,危机传播是当前风险社会中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应对社会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2.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总结国内外近些年来在应对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要搞好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需要掌握以下策略和方法。
(1)以人为本,准确定性风险社会具有人为性,风险和危机常常与社会矛盾冲突及人间灾祸相连,其中必然要涉及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因此,新闻媒介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关注社会风险和危机事件中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命运与安全;对他们表达同情,传递希望;尊重他们的需求、情感和价值取向;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心理安慰,减少其恐慌和紧张情绪,促进事件妥善、圆满地得到解决。
危机传播的最终目标是化解矛盾,平缓民心,消除危害,稳定局势,使社会恢复正常状态。
而在风险社会中,客观事物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形态,因此,新闻媒介在危机传播中就须准确而又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各种矛盾的本质特征及相互联系,就应理解矛盾与风险的复杂性。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风险社会中的矛盾可分为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潜在矛盾与现实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等。
分清不同的危机事件属于哪类性质的矛盾和风险,不仅可以对症下药,积极化解矛盾,使事件发生有利的变化,更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民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尽快摆脱危机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2)及时传播,掌握主动在风险社会中,具有预警、告知和培育公众风险意识的新闻媒介,天然地成为风险信息的发布平台。
但是,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不仅考验着新闻媒介的预警能力,还与其危机传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紧密相连公众往往对权威信源带有依赖性,因此权威性的主流媒体能否及时提供充足、可信的信息,特别是当风险产生、危机突现、公众感觉孤立无助、心理脆弱之时显得尤为重要。
这时民间舆论强度较弱,发展的方向也不十分明确,公众还处在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如果此时新闻媒介能够及时提供相关事实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就能够帮助公众弄清事实,了解真相,平稳心态,从而形成有利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