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8041fdcc22bcd126ff0cd9.png)
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和自身条件(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和自身条件2、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难点】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新授过程】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
)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 3.2.1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 3.2.1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e891e70f7c1cfad6185fa776.png)
种子的萌发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2)说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饱满、结构完整、活的、度过休眠期。
2.能力目标:(1)根据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已有的知识作出合理的假设。
(2)学会用对照实验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发豆芽视频以及了解种子萌发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学生可以体会到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3)通过学生观看种子的力量视频以及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实验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探索科学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实验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前面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对照实验的训练。
并且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学生能够描述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上课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已具有一定的自主科学探究的能力。
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又有着形象思维较强而逻辑思维较差的特点,学习中容易主观臆断,严谨性不强。
所以本节课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以及实施方案,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操作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1.重点:(1)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2)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2.难点:设置对照实验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重难点的突破:前面的课程学生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已经掌握对照实验的概念。
在学生探究之前,教师以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出对照实验,这样学生自己就较容易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cc242687c24028915fc363.png)
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对实物的观察,请你说出植物的根的形态特征。
②结合实验,探究根尖的结构特点及根的生长过程。
(重难点)2.能力目标通过对根的生长过程的观察,提高观察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使学生感悟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②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良好品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课前准备:..①培养小麦幼根。
②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导管的模型。
③FLASH:(1)根尖的基本结构;(2)根的生长;④视频文件:根的生长。
⑤用培养皿培养小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
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使根毛大量长出。
.为“疑”使学生洗净根上的泥土,通过精心1探究二:根的结构[讲述]: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根的结构。
出示课前培养的小麦幼根。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培养的小麦的幼根。
在根的靠近尖端的部位生有许多白色绒毛状的结构,叫做根毛。
是根冠。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装片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课本内容没有提到的结构?[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他提到的管状结构就是导管。
显微镜下的导管: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伸长:在根尖的成熟区及其以上的部分,一些细胞死亡,间的横壁消失,细胞核、细胞质消失,形成了一条上下贯穿的管状结构,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就是靠导管运送到植物上部的茎、叶、花、果实、种子的。
验方案,并进竟是如何生长的?的探究实验。
“探究使根伸要求:1.观察根的形态特征2.通过对比实验(纯净水与土壤浸题及课下作业到课下附:课堂达标检测题一、填空题(A类)1.根的形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一株植物根的总和叫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的入土深度要_________地上部分的高度。
二、选择题(A类)3.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结构,由尖端一次向上是()A.根冠、分生区、成熟区、伸长区B.分生区、根冠、成熟区、伸长区C.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D.分生区、根冠、伸长区、成熟区4.下列结构中,使根不断长长的是A.根冠和生长点B。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3.2.1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3.2.1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ed114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5.png)
4.资源整合,形象教学: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种子萌发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5.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种子萌发的PPT,内容包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实验过程和成果展示等,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家长参与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观察家中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并鼓励学生分享观察成果,增进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
作业布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表达及合作能力。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4.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其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种子萌发的实际情况。
6.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
7.评价反馈,促进成长: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在其他环境条件下的萌发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种子实物,描述种子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2.1种子的萌发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2.1种子的萌发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0b031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c.png)
2.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关注彼此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教师结合教材图片和实物,讲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包括种皮、胚乳、胚轴等部分,以及它们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2.教师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外界条件是指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内部条件是指种子本身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3.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阐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包括种子吸水、种皮胀破、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等。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种子萌发实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评价能力。
5.作业小结的实践应用:教师布置设计种子萌发实验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同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种子质量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你们认为种子萌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请结合我们刚才讲的内容进行讨论。”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80a79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8.png)
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一、知识与技能1.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 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观看照片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问题的提出生: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师: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2.作出假设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七年级生物上册《3.2.1 种子的萌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2.1 种子的萌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249f3958fb770bf78a5582.png)
3、收集各类种子;
4、准备好<<学习小组实验方案(含优秀问题、优秀假设)评价表>>;
5、一个学习小组事先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教师:
1、培养皿、滤纸或纱布、各类种子(以防少数学生没准备)等实验用品;
2、一周前发给学生绿豆种子30粒,引导他们先行探究尝试;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
指导组间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说 明。
组织描述、纠正补充。
强调发芽率的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
难点
1.教师对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引导和交流;
2.怎样探究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材
分析
及
教法
设想
第二章主要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的生长发育顺序安排学习内容.种子萌发条件探索是本章三个探索最开始一个.这节要求在培养科学探索能力的同时,结合两个不同探索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和爱护植物、珍爱生命的教育,试图改变学生生活态度.同时学生—教师互动评价,改革评价方法.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3.2.1 《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3.2.1 《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0a945d7c1cfad6185fa788.png)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来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2.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归纳法、分析法。
四、教具准备本节课的相关课件及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和视频最后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一到春天种子就开始萌发呢?”引出本节课。
[讲授新课]教师:为什么一到春天种子就开始萌发呢?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小组讨论后补充)学生: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到底那些条件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这就需要我们……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
教师:回顾探究实验的步骤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上述的几个条件,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请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谈一谈本组制定的计划。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教师: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学生: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
学生: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学生:我不同意上述看法,我认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充足的水和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种子的萌发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种子的萌发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fb82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7.png)
3.2.1 种子的萌发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二)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学会设计对照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二)教学难点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再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最后再简要介绍种子萌发的过程。
关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这一结论。
同时,这个探究活动还引导学生领悟什么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材接下来就简要叙述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即种子的胚仍然有生命力,且未处于休眠状态,才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
【教学过程】配套练习1.小明特别喜欢吃绿豆芽,决定自己发绿豆芽,下面是他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及解释,请你指出不合理的选项()A.清水浸泡种子一昼夜,种子吸水膨胀,给种子提供一定的水分B.吸水膨胀之后的种子,种皮破裂,胚芽突破种皮C.萌发的种子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D.一直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会发芽,是因为没有给种子提供充足的空气2.实验探究题:某班学生小强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他按老师的要求在家里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实验,他对老师的实验设计做了改动,其设计甲杯中温度是25℃,乙杯中是5℃,如图:(1)上述试验中种子能萌发长出幼苗的是________(填数字)。
(2)该实验中1和2对照,变量是________,2和3对照,变量是________,2和5对照,变量是_______。
(3)该探究实验中用的玉米种子,其萌发所需营养贮存在种子的________中。
萌发过程中,胚芽发育成_______,胚根发育成_______,最先突破种皮的是_______。
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教案
![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390ed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0.png)
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教案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教案篇1一、课标解读《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
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c7fc4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3.png)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能独立完成种子萌发实验,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条件。
2.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难点:1.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探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变成一颗茂盛的植物的?二、自主学习(5分钟)1.学生自学课本关于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内容。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种子萌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四、成果分享(10分钟)1.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2.教师强调种子萌发条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节课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设计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种子的发芽过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种子萌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学生:“需要水分、温度和空气吗?”教师:“很好,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60ae1a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e.png)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种子的萌发》一节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对此的活动建议是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二、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探究实验。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在训练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抽样检测的方法。
对照实验的设计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种方法也可为物理、化学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上分析,学生三年级已经学过《植物的种子》,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基础知识。
从生活经验上分析,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花生、绿豆、蚕豆、红豆等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从探究能力上分析,学习《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控制对照原则,为本节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和抽样检测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对照实验的设计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通过栽培不同内部条件的种子,观察、分析其萌发情况,描述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②通过讨论、分析和设计“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方案及观看兴趣小组课外探究结果,能描述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二)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并通过收集资料,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影响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责任心和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探索精神。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c2795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9.png)
2.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七年级学生对实验操作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尚需培养。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尝试、不断创新,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种子的萌发》,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兴趣和基础。在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但对于种子萌发这一具体现象的了解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2.学会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过程,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技能。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种子萌发实验,熟练操作实验工具。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掌握种子萌发的动态过程。
3.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分析种子萌发的相关因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与种子萌发相关的现象。
-学生在家中尝试进行简单的种子萌发实验,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包括胚根、胚芽的生长变化。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探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练习题中涉及种子结构、种子萌发条件、种子萌发过程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种子萌发过程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e1a5d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6.png)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照实验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体验“种子的萌发”的探究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过程。
难点:1.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展示“清明”图片,提问: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活动是什么呀?清明其实还是我们24节气中的一环,并且有句农谚叫“清明时节,种瓜点豆”,提问:为什么要在清明前后播种呢?种子到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芽呢?祭祖、踏青利用生活中学生接触比较多的节气,创设种子萌发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作出假设基于探究实验的步骤呢,我们首先就提出问题:在什么环境条件下种子才会萌发?请分析以下小资料总结:1)清明节之后最低气温上升至12℃以上,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2)清明时节雨纷纷,降水量较之前有明显提升3)农名伯伯在播种之前需要耕土分析以上的资料我们就可以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以及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带学生分析实验变量以及如何设置对照,具体如下表所示:提升学生分析多组对照以及设计讲述实验方法,之后再根据实验模式图再次分析对多组对照进行分析学生填写表格试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实验并记录设计好实验方案之后教师与学生分别实施实验,并且拍照记录好实验数据学生实施实验并记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得到实验数据之后,将其归类放在一个表格里面,如下:A组和B组比较分析可知,A组的发芽率高于B组,且B组中种子虽然发芽,但种子已经泡水太久,不能持续生长,不适合农业生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3.2.1{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3.2.1{第一节种子的萌发](https://img.taocdn.com/s3/m/8af209b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7.png)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生物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知识,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教师需耐心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探讨种子萌发条件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
2.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a.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不同条件下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b.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讨论。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设计方案,全班交流讨论。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变化,了解他们是否形成积极的生物学观念。
4.教学策略:
a.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b.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c.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aa3e663b3567ec112d8a1e.png)
供检测的种子)(种子的萌发一、学习目标:1、学会测定种子的发芽率2、知道种子萌发的过程3、学会抽样检测的方法二、自主学习阅读P88--94并完成下列问题 (一)种子的发芽率1、抽样检测: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测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使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
2、发芽率的计算公式:发芽率﹦×100%(二)、种子萌发的过程1、种子吸收水分。
子叶或胚乳中转运给、胚轴、。
2、胚根发育,突破,形成。
3、胚轴,4、胚芽发育成,。
三、合作探究1、如图表示一粒种子及由它萌发形成的幼苗,据图回答:(1)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和两部分。
其中是主要部分。
(2)根是由发育而来,茎是由发育而来。
(3)子叶与幼苗中哪个结构是同一结构?标在图上。
它的主要作用是贮存,在种子萌发时,转运给、、和,供其发育利用。
四、达标测试1、下列关于选取种子样本进行抽样检测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在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测时使用B、抽取3---5粒样本即可C、尽量挑个大的种子D、测发芽率不属于抽样检测2、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选出了1000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有40粒种子未发芽,这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为()A、9、6%B、96%C、4%D、90、6%3、在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A、胚根B、胚芽C、胚轴D、子叶4、我们日常饮用的豆浆主要是由大豆的哪一部分加工而来()A、胚乳B、子叶C、种皮D、果皮5、播下的种子没有萌发,原因可能是()A、外界条件B、胚死亡C、休眠期D、都有可能6、种子胚的各部分结构中,将来发育成枝叶的是哪一部分?()A、胚芽B、胚根C、胚轴D、子叶7、将胚的结构及相应的发育结果连线A胚芽①根B子叶②茎和叶C胚轴③消失D胚根④伸长。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a5fcd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2.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四节《种子的萌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和内部条件。
2.学习种子萌发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包括吸水、营养转化、胚根发育等。
3.掌握探究种子萌发的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认识到种子质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激发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关注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种子结构的认识:掌握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如种皮、胚、胚乳等,理解它们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种子萌发条件: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和内部条件(完整且有活力的胚、营养物质),明确这些条件对种子萌发的重要性。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种子萌发的基本概念。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休眠状态到开始生长的过程。它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植物能否成功生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种子的萌发。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种子萌发的外界和内部条件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胚乳中营养物质的转化,我会通过图示和实物演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萌发条件的实验探究: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如何准确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可能会遇到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举例:针对结构细节,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切片,让学生看到胚乳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在探究萌发条件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明确变量控制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示范正确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内容简析《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的内容,课标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是一个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课,可以设计三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实验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互为对照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由于本实验设计到三个实验变量,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实验变量。
所以,本节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熟练掌握,对后面的探究实验能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标定位学生已学过种子的结构,对设计对照实验也有一定基础。
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前在家中完成有关探究实验。
让学生在动手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探究实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学会设计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做出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珍爱生命。
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不断运用学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只有一组对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多组对照实验的设计。
通过知识梯度由简到难的自然过渡,能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通过小循环勤反馈,在每个环节后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教学有效性,体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学生提前完成的种子萌发实验的瓶子。
环节一利用视频,激情导入教师视频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引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种子在什么环境下能萌发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对被子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环节二循序渐进,突破难点第一步:根据书本资料做出假设,将假设的三个条件写于黑板上,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教师引导,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对照实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展示课前实验的结果,描述实验过程,能有效帮助其他学生对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展示四个实验瓶中的具体条件,让学生思考四个瓶子中的条件和黑板上假设出的条件是否相对应,并在黑板上用“√”和“×”进行标注。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找出其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其控制变量是什么。
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习题:如图所示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没有标号的种子将正常萌发。
据图回答问题。
(1)本实验共有组对照实验。
(2)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和。
(3)第②粒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4)第③粒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5)第④粒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萌发?。
第四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探究种子萌发的不同实验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质疑:种子的萌发需要光吗?种子萌发过程中要施肥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师生合作,归纳得出:种子一般都播种在土壤中,见不到光。
所以,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由于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中储存了萌发阶段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需要施肥,如果施肥,也是用于幼苗的生长发育需要。
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习题:将颗粒完整的活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约25 ℃的条件下分别播种。
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A.甲先萌发B.乙先萌发C.同时萌发D.都不萌发答〔〕【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知识梯度,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
巧设探究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环节三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教师质疑:环境条件都满足了,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进行生命教育,感知种子萌发的不易。
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习题:下列四粒种子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如图),即使在适宜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是:A. ①;B. ②③;C. ④;D. ①②③④。
答〔〕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明白在农业生产上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播种之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通过知识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拓展】种子的休眠和寿命有些植物的种子,有完整的活的胚,但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仍不萌发,好像必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
种子休眠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对外界条件以及季节性变化的一种适应。
例如生长在温带的植物,种子在秋天成熟,如果落到土壤里很快就萌发,不久寒冷的冬季就到来,幼苗就可能被冻死。
如果种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眠,就可避过冬天。
各种植物的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
小麦、水稻和棉花等种子的休眠期很短,种子收获后,很短时间就可完成。
有的植物种子的休眠期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经过休眠期的种子,播到土中后,如果不萌发,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种子已失去生活力。
因为种子有一定的寿命。
不同植物的种子寿命长短有很大差别。
例如:杨、柳的种子寿命只有10多天;大多数栽培作物种子的寿命为3~5年;桃、杏、李等种子寿命为5~6年;在特殊情况下,莲的种子寿命可长达千年。
有过这样的记载:新中国建立不久,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泡子屯附近的泥炭层中,挖出了沉睡1000多年的莲子。
1951年把古莲子播下,它们竟在1953年夏季开出了艳丽的荷花。
为什么古莲子千年不死?原因是古莲子表面有一层坚硬的既不透水又不透气的种皮,使种子在缺水缺氧(加上当地的低温)的情况下被迫处于休眠状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同伴互助,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通过学以致用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环节四课前探究,加深理解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种子萌发过程的探究实验。
课上,(组间进行交流)由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
根据学生的疑惑,教师视频播放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质疑:(1)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一定的水分?让学生明确种子萌发时只有吸水胀破种皮,才能促使胚的进一步发育。
然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分别发育成茎和叶、以及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通过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水。
(2)种子萌发与环境中的营养条件有关吗?视频播放有助于学生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主要从子叶或胚乳中获得与环境无关。
【知识拓展】种子吸水膨胀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你能不能想想到,小小的种子在吸水膨胀的时候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试验吧!取一个玻璃瓶,往瓶子里装满干大豆,灌满清水,盖紧瓶盖。
然后,吧玻璃瓶放到温暖的地方。
不久,干大豆就吸水膨胀了,以至最终十玻璃瓶爆裂开来。
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
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
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
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
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
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
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1)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种子的提早萌发?(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播种所需的种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呢?(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将课内外探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实验现象周期过长,课上难以观察的问题。
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形象直观的视频播放,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较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学以致用,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达标检测,复习巩固某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装置,用来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下图)。
他所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烧杯、吸水纸、标签、清水、绿豆种子等。
(1)根据两组实验装置填写下表。
(2)做实验二时,为什么要设置A装置?(3)做实验一时,如果C装置中的种子没有萌发,请分析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