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人教版 地理 必修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课件

人教版 地理 必修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课件
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 完成任务。




a.白天
b.夜晚
(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温的高低。
(2)在图上,分别画出白天和夜间海陆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 环流圈。
白天
陆地:增温快
海洋:增温慢
夜晚
陆地:降温快
海洋:降温慢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学以致用!
山谷风
夜晚山顶降温快,山谷降温慢。故山谷气温 比山顶高,气压比山顶低,风从山顶吹向山谷, 为山风。
城市风的形成——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人类活动,比如汽车行驶中燃烧放出带有大量热量的尾气, 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铸就的“城市森林”的吸热,使城市气温 明显高于郊区。
P2 P1
A
高空
1000hpa
1100hpa
地面
2、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空气密度大为高压;密度小为低压。(同一 高度,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A
B
地 面
3、等压面:大气气压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
2 900hpa 1 1100hpa
BA
高空 C 地面
当地面冷热不均,出现什么现象?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高空
垂直
再形成
水平
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表冷热不均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B > C > D > A
运动, 。
对流运动:空气在 热力或动力作用下 的垂直上升或下沉 运动。
对流雨:上升引起 的水汽凝结可能产 生降水,形成对流 雨。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
(3)利用GIS软件,进行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解析。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体系。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教师引导: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4.通过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由于大气热力环流涉及的物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新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3)巩固: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共25张PPT)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421.8.422:44:4122:44:41August 4, 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4日星期 三下午10时44分41秒22:44:4121.8.4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下午 10时44分21.8.422:44August 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2:44:4122:44:4122:448/4/2021 10:44:41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422:44:4122:44Aug-214-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2:44:4122:44:4122:4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canmeippt
回答问题
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 起到降温的作用; 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 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canmeippt
2、城市风
@canmeippt
市区气温通常比郊区气温高

地面
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在同一高度空气密 度相同吗?气压呢?
@canmeippt
热力环流
气压降低
C’ 风
气压升高
A’ 风
气压降低 B’
风 C

@canmeippt
风 A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解答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及“大气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

教材篇幅较少,三幅示意图展示了受热前后大气气流的运动和等压面的变化。

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城市热岛环流,活动的形式绘制海陆风。

山谷风相比较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抽象,但教材中没有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了山谷风的学习。

教材中热力环流的文字内容不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是利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上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情境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1、会画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特征,解释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

(区域认知)3、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大气热力环流》课后反思本节课由重庆山火“以火灭火”这一视频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后面分析以火灭火的原理与开始首尾呼应,将本节课所学进行运用,加强了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本节课前准备利用点燃的艾条或香演示大气运动,观察效果不明显,便采用水的运动类比大气的运动,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如演示大气的运动更直接。

首先补充气压和等压面便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过程完成之后海陆风练习及时加强巩固,后面山谷风的学习由易到难,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整体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较为活跃,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庆山火问题解决后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山火的对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情感得到了升华。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文章,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案例通过以上五个亮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奥秘。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责任感。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观念。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共同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和地理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提出讨论问题:“大气热力环流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形成有何影响?如何防治雾霾?”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雾霾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和作用。
3.通过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3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3张PPT)

A 郊区 B
市区 C
B 郊区
A
思考:
1.钢铁厂等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哪个位置?为什么? A 2.绿化带在什么位置?对城市环境有哪些影响? B
本节课结束!谢谢!

密度增加 (高压)
冷却
C
观察 裙子是从陆地 飘向海洋? 还是从海洋飘 向陆地? 为什么?
案例分析1:海陆风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海风
升温快,气温高 低压
陆地
白天
升温慢,气温低 高压
海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 (高压)
陆地
夜间
降温慢,气温高 (低压)
海洋
知识框架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的 大 气 的 运 动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D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C)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郊区
市区
郊区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 射
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过程 应用
海陆风 山谷风
城郊风
课堂练习
1.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 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 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50% 7%
43%
物体的温度越高,它辐射的能量最强的部分波长越短
太阳表面温度 约5500°C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太阳体都能产生热辐射,辐射的波长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 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C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其下垫面性质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和近地面气压高低,判读出气温高低;根据不同下垫面的 热力差异,判读出下垫面的性质,如高压可能对应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陆地)、白天的绿地(夜晚的裸 地)、城市的郊区等。 4.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气温日较差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和近地面气压高低判读出天气状况(低压多阴雨天气,高 压多晴朗天气)和气温日较差大小(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臭氧(平流层)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反射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较大颗粒的尘埃等
被削弱的光线
紫外线 红外线
无选择性 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
有选择性可见光中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无选择性各种 波长的太阳辐射
作用特点
吸收强烈, 有选择性
云层越厚 反射能力越强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阴天的天空 呈灰白色
③城市风。
夜晚,山坡比同海拔的 山谷降温快,气流下 沉,气压高,冷空气沿 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 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中心区气温 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 气在城市中心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 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中心区 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2课时)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学流程示意图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流程示意图
二、
课件显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图片,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二、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是否会影响风速?
上面的风受到了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这样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设计。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选择一种气候现象,如台风、暴雨等,探讨其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2.图表绘制要清晰、准确,分析报告要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3.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4.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不同气候现象,如沙漠的炎热、极地的寒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候差异的原因。
2.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会终年高温多雨,而有的地方却是终年寒冷干燥?”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和气候关系的思考。
3.引入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简要介绍其在地理科学和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详细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形成原因、运行规律和主要特征。
2.结合课本插图,阐述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通过动态模型和实例分析,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3.学会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与作用;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现象中认识大气热力环流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课件(共19张ppt)
一个深秋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村庄发生了一起命案。 经过警方的调查,有两名嫌疑犯最具可疑!因为他们 没有不在场的证据。。。
案发是你们在哪里?
当时我面朝大海,海风吹来,吹得我心旷神怡,一整个晚上 甲
我都在那想心事。。。

当时我也在海滩上,面朝大海,但我感觉风是从我背后吹来的 觉得我脊被都发凉。。。
二、热力环流
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活动: 1、比较一天中,海洋和陆地气温的日较差的大小,并说说理由? 2、比较一天中,海洋和陆地同一时刻(白天/夜间)的冷热差异。 3、分别在图2.4a和图2.4b上,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
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应用探究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
郊区
气 流 上 升

市区
海海比 使陆陆1热比k热g热的容力某容性种不物质同质差,,陆在异温地度比升热高容(较或降小低,)较1℃之时海所洋吸,收升(或温放快出,)降的温热量也快!
活动: 1、比较一天中,海洋和陆地气温的日较差的大小,并说说理由? 2、比较一天中,海洋和陆地同一时刻(白天/夜间)的冷热差异。
【应用探究1】海风和陆风
C'
气压 升高
A'
气压
降低
B'
气压 升高
冷却
C
气压 降低
受热
A
气压 升高
冷却
B
热力环流
气压

气风压
降低
升高
C'
A'
气压
降低
B'
气压 升高

气风压
气压
降低
升高
冷却
受热
冷却
C

人教版 地理 必修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课件

人教版 地理 必修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课件

A.④和⑤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⑤
2.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A地的气压低于B地
B.A地的气温高于B地
低压
高压
C.A地的空气受冷下沉
D.B地易形成晴天
高压
低压
学以 致用
探究:为什么切洋葱时旁边点蜡烛不会流泪?
高压
低压
低压
蜡烛
受热
高压
洋葱
受冷
我来当柯南
拓展练习
海风
陆风


点拨提升
1.海陆风对海滨地区有哪些影响么?
青岛
安阳
海陆风使 海滨地区 昼夜温差 缩小。
2.如果海洋变成湖泊,湖泊和陆地间白天和夜晚会吹什么风? 湖陆风
实战 演练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
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 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1—2题。
冰块 受冷
近地面
500hpa 800hpa
1010hpa
高压 膨 胀 上 升
低压 热水 受热
低压
收 缩 下 沉
高空
高压
冰块 受冷
近地面
小组互动竞赛内容(3分钟)
1、同一地点,海拔与气压的关系? 2、近地面因冷热不均,温度高的地方形成什么气压? 温度低的地方形成什么气压? 3、分别说出气流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情况? 4、等压面在低压处怎样弯曲?高压处怎样弯曲?
3.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
温最高的是( D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

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

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

跟踪训练2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统 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热力环流最旺盛的时间段
是( )
A.8:00—12:00 B.12:00—14:00
C.20:00—24:00 D.0:00—8:00
(2)
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为 ( )
第2课时 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形成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①冷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产生大气的 ②垂直运动,这就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③气压差异,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大气的 ④水平运动。
2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1.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⑤ 海陆风 、山谷风、城市风。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空气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解析 近地面乙处的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近 地面甲处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 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处的气压较高,空气密度较大,丁处的气压较低,空气密度较 小。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 两题。
(1)下列能够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 ) ①该时段为夜间 ②该时段为白天 ③该时段吹谷风 ④该时段吹山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古诗蕴含的原理与图中现象相关的是 (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1)图中显示该处的等温面在河谷处偏高,说明气温较高,而山坡的气温较 低,故河谷的气压较低,山坡的气压较高,由此可以判断出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 B正确。(2)在夜晚,河谷由于气温较高,气流以上升为主,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 凝结,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故夜雨较多。C正确。 答案 (1)B (2)C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2.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37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2.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37张)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孔明灯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大气 原理呢?
提示:热力环流原理。
【知能升华】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三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 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凸凹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 是避暑的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 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 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大气运动有垂__直__运___动_和水__平 ___运__动_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 _气__流__上__升__或__气__流__下__沉_____,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大__气__热__力 ___环__流_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表现形式。 2.意义形 形成 成大 各气 种中 天气变热化量 和 水汽 的输送
探究点 大气热力环流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 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 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 为孔明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运动概述1.分类2.影响(1)促进热量和□03水汽的输送。

(2)影响□04天气变化。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01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02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03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04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05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06高气压流向□07低气压。

1.判断正误。

(1)大气运动按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面冷热不均。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受热,气流上升B.地面受冷,气流下沉C.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D.气流上升,地面形成高压答案 D解析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压,D项符合题意。

3.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A.气温高,气压高B.气温高,气压低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低,气压高答案 B解析市区人口多、工业活动多,产生的热量多,与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B项正确。

4.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提示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任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孔明灯(见右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

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成果展示](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热力环流。

(3)D处。

P A>P D>P C>P B。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07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08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09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10低压。

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11高压吹向□12低压。

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13高压,凹向低处的为□14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3.等压面图的判读(1)比较气压大小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15低,如a处气压□16高于c处。

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17高,如图中a处;等压面向□18下弯曲,气压低,如图中b处。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19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图中a处气压□20高于b处,甲处气压低于乙处。

(2)判断气流运动方向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为□21下沉气流;近地面气压低,为□22上升气流。

(3)比较近地面气温高低近地面气压高,气温□23低;近地面气压□24低,气温高。

(4)判断下垫面的性质(5)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近地面低压,上升气流,多□35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36小。

近地面高压,下沉气流,多□37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38大。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气压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A.②→①B.①→④C.③→④D.③→②科学思维热力环流图中气压和空气运动方向的分析思路第(1)题,①②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①气压低于②;①位于③所在等压面的上方,故①气压低于③;①位于④所在等压面的上方,故①气压低于④;②位于③所在等压面的下方,故②气压高于③。

第(2)题,据气压分布可知,空气运动方向为②→③→④→①→②。

[答案](1)D(2)C提升运用能力读某地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b、c、d四点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A.P a<P b B.P a=P cC.P b=P d D.P d<P c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b点海拔高于a点,故P a>P b;c点海拔高于d点,故P d>P c;b、d两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P a>P c。

2.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比较(P为气压,T为气温),正确的是()①P甲<P乙②P甲>P乙③T甲<T乙④T甲>T乙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D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 a>P c,近地面气压分布和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故P甲<P乙;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故T甲>T乙。

任务探究常见热力环流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诗中的巴山指我国什么地区?(2)产生夜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成果展示](1)巴山泛指四川、重庆地区。

(2)受山谷风的影响,山谷夜晚多上升气流。

1.海陆风(1)形成:□0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陆地气温□02高于海洋,陆地气压□03低于海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04陆地降温快,□05海洋降温慢,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由□06陆地吹向□07海洋。

(2)影响:调节滨海地区气候,降低气温□08日较差。

2.城市风(1)形成:城市人口、产业集中,排放□09热量多;城市建筑物增多,增温□10快;城市形成□11上升气流。

(2)影响:可能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有利于城市局部气候的改善;造成城市降水比郊区□12多,形成城市雨岛效应。

3.山谷风(1)形成:白天,山坡增温快,空气沿□13山坡爬升;夜晚,山坡降温□14快,空气沿山坡下降。

(2)影响:山谷或盆地地区多□15夜雨。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科学思维温压关系的分析思路第(1)题,①④两地分别位于近洋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地;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④处气温高于①处。

第(2)题,面向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后飘,说明近地面此时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依据图中海洋和陆地气温曲线可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答案](1)D(2)B提升运用能力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

读图回答1~3题。

1.如果要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A.甲B.乙C.丙D.丁答案 C解析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外侧。

2.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A.市区B.郊区C.远郊D.农村答案 B解析在郊区植树造林,通过城郊热力环流,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最容易形成局部降水的点是图中的()A.丙地B.丁地C.甲地D.乙地答案 C解析受热力环流的影响,城市盛行上升气流,易产生降水。

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36页思考]思路点拨(1)读图 2.11,观察气温与气流运动的关系;对比不同的图,总结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2)描述气温、气压、气流运动的关系。

成果展示(1)气温与气流运动的关系: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受冷,气流下沉。

(2)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3)气压与气流运动的关系: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教材第38页活动]思路点拨 1.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陆热海冷,夜晚陆冷海热,导致海陆气压差异,促进了海陆风的形成。

2.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等方面描述海陆风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成果展示 1.白天的海风。

(见左图)2.夜晚的陆风。

(见右图)3.影响:降低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在校园找出因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气温差异。

2.用气温计测量学校所在城市(或城市环境)、郊区(或郊区环境)气温,感受城市热岛效应。

3.利用长方形玻璃缸、胶合板、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模拟热力环流。

展示与评价略。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3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答案 C解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而导致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它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故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为太阳辐射。

2.图中①②③④处,气压最高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 B解析根据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故判断气压最高的是近地面的②处。

3.图中①②③④处中,气温最高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 A解析热力环流中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温越低;近地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①处气温最高。

下图中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

据此回答4~6题。

4.由图甲判断海上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D解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的昼夜温差小。

读图可知,虚线昼夜温差小,为海洋昼夜温度变化曲线,故海上气温最高出现在④时刻。

5.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时间约为()A.白天B.夜晚C.早晨D.傍晚答案 A解析当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时,形成图乙所示的海风;结合甲图可知,实线为陆地气温变化曲线,虚线为海洋气温变化曲线,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的时间大约为8时到16时,是白天。

6.图乙中的风向在一天之内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原因是()A.地球公转的影响B.海陆受热不均的影响C.地球自转的影响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答案 B解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读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完成7~8题。

7.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①纸条M下降②纸条N上升③纸条M右偏④纸条N左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气温升高,气流上升,底部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冰块气温低,气流下沉,底部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在箱内底部空气从冰块流向电炉,上空空气从电炉流向冰块,形成热力环流,所以纸条M向右偏,纸条N向左偏,③④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