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园林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来源:商都bbs 时间:2009-02-06 16:40:17 Tag: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意境美点击:1790 评论:0 查看核心提示:运用乔灌木、藤木、花卉及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材料,通过设计、选材、配置,发挥其不同功能,形成多样景观,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
”(《花镜》)康熙和乾隆对承德避暑山庄72 景的命名中,以树木花卉为风景主题的,就有万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
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
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
”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
”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再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来源:商都bbs 时间:2009-02-06 16:40:24 Tag: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中国园林点击:435 评论:0 查看核心提示: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家国情怀影响下的宋代文人园林特征分析
15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16的风格。
当时园林建设甚多,绮丽豪华与清纯优雅共存,其中文人园林风格占造园主流,并影响到其他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1文人园林的概念文人园林不仅包括文人经营或拥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情趣、文人精神浸润的一种园林[2]。
文人园林这种风格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世流园林,经唐朝的兴盛,到了宋代,文人执政,文人的情趣爱好浸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园林被附上文人色彩,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出现了文人园林。
这时的文人园林简约、自然而且高雅。
2影响文人园林的家国情怀文人园林形成的深层次因素是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的影响。
中国“士”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
《大学》有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两宋时期,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状态,却频繁受到外族的侵扰。
内忧外患的环境,使宋代文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在文人的忧国忧民、对国土的眷恋等深层次因素的影响下,文人园林呈现出乡土性、崇尚自然、简约实用并蕴含高雅的文化等特征。
3蕴含家国情怀的文人园林特征3.1眷恋乡土,师法自然的景观3.1.1乡土格局乡土景观是当地人在生活中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在历史岁月中留下浓厚的人文精神,也是士人的一种情感归宿。
南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丘迟用这种乡土景观感动陈伯,陈伯最终归降。
中国山川秀丽,山水众多,其中山地(包括高原、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2/3,多河湖。
摘要 宋代文人地位高,普遍受人尊敬。
他们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受其影响热爱祖国,眷恋国土,有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在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下,经由他们主持营建的,或者受其影响修建的园林呈现出简约、朴素、乡土化和高雅的特征,被称为“文人园林”,并成为一种造园主流。
文人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
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
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
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文人园林产生的背景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先秦、两汉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
到了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
东汉末,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
人们深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因此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曹操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
魏晋时,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就是残酷的诛杀。
于是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是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分类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分类与特征基本分类:1.皇家园林:这类园林主要供皇室使用,是中国皇家宫廷建筑的组成部分,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宫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这类园林主要由贵族、富商或文人所建,规模相对较小,注重艺术性与使用功能的结合。
代表性的有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等。
3.寺庙园林:这类园林主要供佛教寺庙及寺内僧侣修行之用,具有宗教色彩。
代表性的有重庆大佛寺、成都武侯祠等。
4.文人园林:这类园林主要由文人墨客所建,注重景观的雅致与品味,常与书画、诗词等艺术形式结合。
代表性的有苏州退思园、杭州狮子林等。
特征:1.园林体块组织:中国古典园林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第一进是大门、走廊等,第二进是主体的植被景观,第三进是居住区或者内园。
每个进院都要经过精心设计,通过门廊、廊舍、石桥、湖泊、假山等景观元素使之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和谐舒适的整体。
2.人工湖泊:中国古典园林以水景为主要特色之一,常常在园林内布置人工湖泊。
湖泊可以将不同的景观元素连接起来,形成景深和变化的景观效果。
湖泊常常用石桥和岛屿相连,增加景观层次感,同时也可以供人游览、垂钓和观赏。
3.人工山石:中国古典园林以人工山石为主要景观元素之一、通过创造性地塑造假山、奇石等人工山石,园林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富有趣味性的景观效果。
假山和奇石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常常与树木、花草和水景相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
4.园林结构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常常在一个园林中设置多个景点。
园林内的各个景点之间通过小径、曲桥和转角相互衔接,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景点序列。
而每个景点也经过精心设计,细节之处考究,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于细节和规则的追求。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分类和特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这些园林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高峰,也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一部分。
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使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声誉。
本文将探索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并介绍其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园林艺术的起源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园林艺术作品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
这些古代园林大多是贵族和皇室的居所,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美学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以山水之美为主题,讲究景观的自然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同时,人们还制作了许多以园林为主题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二、园林艺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园林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产生了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名园。
宋代被誉为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园林注重营造虚拟山水,通过人工的设计和布置,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呈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
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增添了艺术的气息和韵味。
这些园林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历史的变迁,园林艺术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的园林更加注重规划和构思,追求意境的完美和和谐的布局。
而清代的园林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华贵与典雅的追求。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园林艺术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造就了其独有的魅力和风格。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和谐。
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园林的设计和布局力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园林作品不仅追求外在的美感,更注重通过景观的安排和布置,以及文人的诗词书画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充满意境和情趣的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特色及特点1、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类型: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艺术风格上以庄重华丽为主,在规则中求得变化,在华丽中求得闲雅。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统治阶级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艺术风格的改变,皇家园林从密集而庄严的宫殿建筑群的园林逐渐演变为自然的山水型园林风格。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最早出现汉代,和皇家园林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区别,后来由于文人参与造园,园林与文学、绘画关系密切,更加抒情写意,使私家园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江南私家园林。
3)、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常选择在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较美的山水胜地,建筑能和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是贫苦百姓借朝拜进香可以进入的园林,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
由于许多寺庙园林将自然风景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风景名胜区。
4)、自然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园林是人们把具有天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经过逐渐开发建设而形成的著名游览点。
古代称为景并有赋予诗意的名称,一个风景园林往往有多个景,如杭州西湖十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济南大名湖八景等。
这些景往往在景观最好的地点,并在最好的观赏位置布置园林建筑。
建筑的布置和设计以突出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为目的。
2、中国古典园林地方特色1)、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凿池堆山、栽花树木,结合各式建筑布局经营,因势随形、匠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江南园林堆山多用太湖石和黄石,石量应用很大,掇制假山或峰石散置特置手法多样技艺高超。
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种类繁多,园林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多自然种植以落叶树为主,配合常绿构成四季景观。
建筑以乡土建筑为创作源泉,个体玲珑轻盈、空间通透,多用白墙、灰瓦、青砖,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工艺水平精致。
园内各式各样空间:山水空间、建筑空间、庭园空间、天井等,空间富于变化适于静态和动态观景。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有以下特点:
1. 造型别致丰富: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园林的造型,园林中常以假山、亭台、廊、桥为主要景观,打造了优美别致的景观形象。
2. 园林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古代园林常常利用自然山水、植被等自然资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园林既有人工的设计,也有自然的风光。
3. 园林有主题和意境:中国古代园林注重意境的创造,在园林中可以感受到人文精神、哲学思想等,园林中有一定的主题,例如文人雅集、赏花品茗等。
4. 园林有意象的创造:中国古代园林善于用意象来表达主题和意境,例如以石头堆叠成的假山表现山川意象,以花木搭配出的花木意象等。
5. 园林有艺术性:中国古代园林注重艺术性的体现,园林中建筑、园艺品位均需要体现优美和娴雅的文化气息。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特色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一些主要特色:1.山水交融: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幅美妙的自然画卷。
2.借景生趣: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远处的自然景观,通过借景的手法,使园林景观显得更加开阔和生动。
3.诗情画意:园林建筑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创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4.精巧的布局:园林建筑的布局讲究变化和对比,采用曲折的道路、高低错落的空间、幽深的巷道等手法,增加游人的探索乐趣。
5.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园林建筑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宏伟的宫殿,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还有供人休憩的廊桥等。
6.寓意丰富的园林命名:园林中的建筑、景点常常以富有诗意的名称命名,寓意深远,充满文化内涵。
7.精美的园林装饰:园林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这些装饰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8.社会功能丰富:古代园林不仅是皇族和贵族的游玩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交流学问的场所,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功能。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介绍,特别是关于山水相依、借景生趣等概念。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2.习题:请简述古代中国园林建筑中诗情画意的营造手法。
解题方法:参考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诗情画意部分,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通过山水、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
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
二、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1、狩猎2、游玩3、观赏4、休憩5、祭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简述文人园林的内容
简述文人园林的内容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具特
色的园林艺术。
它以富有诗情画意的布局和精致的园林构造为特点,融合了文人的情趣和哲学思考。
文人园林通常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通过人工塑造和景点布局的
精心设计,创造惟妙惟肖、仿佛天成的自然景观。
它旨在提供一
个追求闲适和自然之美的场所,以供文人雅士休憩、思考和创作。
园林中通常会融入池塘、石桥、亭台楼阁、假山、人工山水、花
草树木等元素,以及具有文化意义的题刻、碑记等,展现了文人
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底蕴。
文人园林追求自然山水的准确再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景观的
布局。
它将山水景观分割成不同的景点,通过曲径通幽、错落有
致的布局手法,创造出一种逐步发现和欣赏景观的感受。
园林中
常常点缀着文化意义浓厚的石刻、题诗和题字,这些文化元素增
添了园林的韵味和内涵。
文人园林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创造
一种理想境界。
文人们在园林中通过构筑景点、设立隐蔽的小径
和隔断,营造出一种私密与隐逸的空间感,使人能够远离尘嚣,
沉静下来,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理想境界的追求是文人园林的
独特之处,也是其与其他园林形式的显著区别。
文人园林以其独特的布局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再现自然山水,创造出一种理想境界,供
文人雅士休憩、思考和创作。
文人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文人园林名词解释
文人园林名词解释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和文化内涵。
文人园林的造园理论源于自然主义思想,主张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包括:
1. 注重表现自然之美:文人园林强调以自然为师,表现自然之美。
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水体等元素都被赋予生命和文化内涵。
2. 文化内涵丰富:文人园林是文人雅士的娱乐场所,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包括诗词、书画、雕塑等多个领域。
3. 简约而富有意境:文人园林的建筑风格简约,注重表现意境。
园林中的设计细节处处体现出文化内涵和文人气质。
4. 重视园林小品:文人园林中非常重视园林小品的设计,如庭院灯、石凳、石桌等,这些小品不仅起到了点缀园林的作用,还体现了文人园林的精致和细腻。
总结起来,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其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和文化内涵,简约而富有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特点第一,强调自然景观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创造一个与自然融合的环境,通过利用自然元素如山水、湖泊、池塘、石头等,将园林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
通过使用透景、借景等手法,使得园林的景观延伸到周围的山水之中,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第二,追求微妙的变化和细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使用花草树木、石头和水等自然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来突出变化和细节。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精致的花卉、奇石以及各种独特的建筑构造,这些细节展示了园林主人对美感和审美细节的追求。
第三,注重空间序列和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采用多层次和多个区域的布局,通过设置门户,回廊,湖泊等,将园林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创造出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
这种空间序列设计让游客在园林中可以逐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同时也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第四,强调隐逸和寂静。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有个别的精致园林,常常被人们用于修身养性和隐逸思考。
此类园林通常通过精致的建筑和布局,创造出一种宁静、寂静的氛围,让人能够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抚。
第五,注重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文人雅士的书法、绘画作品和诗词碑刻,这些作品与园林的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一种文人境界和人文氛围。
第六,强调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风格和工艺,如四合院、廊亭、石桥、亭台楼阁等。
这些建筑结构通常采用木材、砖石和瓦片等传统材料制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雅和精细的工艺。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自然景观、建筑和文化元素。
它通过强调自然景观的融合、追求微妙的变化和细节、注重空间序列和布局、强调隐逸和寂静、注重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强调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等特点,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人文的园林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呈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浅析中国文人园林的意境之美
三 、虚实相生之美
虚 ”和 “ ”在绘 画 中随处可 见 , 实
文人 园林意境 之美 ,主要体现 在 以下 赵 佶 , 用 诗 词 作 为 考 题 来 录 取 画 院 常
几个 方面 :
学 生 。他 的著 名题 目有 ” 山藏 古 深
环境 艺术 —— 1 3 0-
涵 碧 山 房
野 渡无人 舟 自横 ” 、— 鸿踏 过马 要规 律 。
的 中 央 , 围 点 缀 以 各 种 景 观 。怡 园 藕 周
在 园林 的 艺 术 空 间 里 , 体 中心 至 主 关重 要 , 影 响着全 局 . 制 着整体 , 它 控 但 大 小 杂植 的杨 柳 , 好似 重重 帘幕 ,层层 烘 托 掩 映 的 作 用 。 至 全 局 , 至 配 树 、
,
给 人 扑 朔 迷 离 之 感 , 庭 园 产 生 叠 石 .都 是 如 此 。这 是 中 国 文 人 园 林 创 也 不 能 忽 视 客 体 的 陪 衬 、烘 托 作 用 。要 使
宋 深几 许 “ 审美效 果 。 的 这就 如古代 造意 境美 的一 条主 要法 则 。
中美丽 的女子 在初次 见人 时 . 带 面
・
做 到 主 景突 出 , 客景 烘托 ” 才能体 现 ,
从 园林 的整体 结 构看 , 除少 数 由单 出 园 林 意 境 的 整 体 之 美 。 就 是 人 们 常 这
】2 0 —— 环 境 艺 术
浅 析 中 国文 人 园林 的
意境 之 美
文 /刘忠国
齐 白石 《 声 十 里 出山 泉》 蛙
中国文人 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 既保持着传统园林 的美 学风貌 , 又体 现出文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文人园林所具有的意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是什么
5
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 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 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 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 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 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 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 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 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 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 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 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 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 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 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 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 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
4
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 《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 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 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 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 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 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 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 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 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最体现诗画园林三者合一的文人园林
最体现诗画园林三者合一的文人园林明代文徵明曾留下大量关于园林和书斋的绘画,而《拙政园诗画册》则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作品。
他以清简萧疏的笔墨,描绘出拙政园的三十一处景致,并各系以诗。
画中一汪浅水,数痕远山,一座空亭,几株花木,充满着幽远而隽永的文人意趣。
文人在园林中,卸脱人事的烦扰,远离世俗的喧嚣,静对满园风光,仿佛融身于水影山色之中。
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拙政园诗画册》风格有别于文徵明其他园林斋室图,不是细腻而工致地刻画园林的景物和室内的陈设,如《东园图》《真赏斋图》等;而是多用淡墨简笔,不加设色,构图简单,长于“留白”,以此营造文人意境。
从画家交游和创作的角度来看,在文徵明诸多园林斋室画的“赞助人”中,王献臣和文徵明的关系可说是最密切之一。
据周道振先生的《文徵明年谱》,文徵明和王献臣的交往始自一五〇〇年。
此后,文徵明多次受邀前往王献臣园林中游赏,并吟诗作画。
由两人之交往,亦可推证《拙政园诗画册》并非草率的程式之作,而是寄托了画家和友人相似的人生志趣。
总的来说,《拙政园诗画册》是文徵明园林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亦是文徵明和王献臣退居吴中,逍遥自适的人生志趣的书写。
在他眼里的园林不只是一片供人居住的空间,更是文人在政治之外,以另外的方式实现自我之意义的地方。
退居园林,是从名利场中抽身而出,经营自己生命的家园。
本文就从文徵明诗文中既有的观念出发,围绕《拙政园三十一景图》,阐发其园林美学思想。
会心与意远“会心不远”,是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的重要精神。
其说始见于《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会心,不是通过外在环境的改变远求心灵的安适,而是注重心灵的体验和契会,在寻常的景物中谢却尘俗的搅扰,宛若庄子笔下的水中游鱼,忘身于江湖之中,与鸟兽禽鱼相遨游,相亲适。
而文徵明对此思想有所发挥,既强调“会心不远”,又强调“意远”。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1、依山傍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
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兰菊、荷、玫瑰、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
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意趣。
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布。
在园中有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
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水徘,似分还连的追求上。
文震亭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
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
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只有血脉。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认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虽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
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
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
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饰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
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也是很重要的。
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
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的粗糙就厚重粗狂,打磨的光洁就文雅华贵。
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
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
可见,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中文人园林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中文人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景观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涵盖文化艺术、实用建筑、景观园林的完美结合。
在传统的园林艺术中,中国文人园林最为出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园林的第一山” 。
文人园林以造景和园林创编为主。
它以幽雅、自然、端庄的景观布局,及用精细技艺,加
以巧妙雕塑的园林建筑,成为园林艺术中的最高表现,具有独特的风格,备受人们的喜爱。
文人园林的用材丰富,树木之间穿插舒缓的池石,湖泊内火山内嵌植石以及造型各异的石头块,更凸显出景观的平衡与统一。
钟乳石和花岗石的极富文化种子,以及厚重而非凡的错落有致的布置,为文人园林增添了许多文化底蕴与深远传承。
而墙护栏等装饰物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细致的山水风貌,可以统一园林景观,使它更加有序、和谐。
文人园林建筑主要以小型池塘、庭院、山墙等为主,这些建筑彩绘精美,玻璃和瓦片的安
装使建筑多而不乱。
文人园林在肃穆的基础上又能增添一种活泼的热情,以山水结合的学问,使整个园林充满了魅力与细腻的艺术韵味。
文人园林巧妙的布局和精致的装饰,使它的景观空间充满情感,令人欣赏上从容不迫,受
到深刻的印象。
文人园林本身也极富文化蕴涵,山水、植物、建筑物结合在一起,体现着
自然和人文关系,给观者一种回归世俗的无上感受。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人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园林的第一山”。
它所承载的自然和人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也正是由此而形成了文人园林特有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中国文人园林的艺术特征
作者:蔡蕾
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8期
摘; ;要:中国的文人园林是隐士文化的结晶,并非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叫隐士,只有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为隐士。
隐士中出现过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
山水画和山水文学的出现、老庄思想的流行,对以后园林营建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形式上摆脱了宫廷园林繁杂华丽的风格。
隐士诗人和画家讴歌的重要主题,是美妙的山水和隐居生活的乐趣,文人园林的诞生和逐渐精雅化,形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造园方法,创造出精巧的人工环境。
文人园林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趣味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文人园林;文学诗歌;绘画
1; ; 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趣味
儒家追求天道,重在探求人的生命和自然的和諧之道,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提出“法自然”“法天贯真”,实质上是相同的。
审美态度便是人向自然的回归,也是文人园林产生的真谛,“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原理。
文人园林的规模一般小而精,中国文人传统的审美标准就是雅,中国古代文人把服饰、器具、居室、庭院等都尽可能地雅化,以适应读书写字、吟诗作画、弹琴赏花等文化活动的情调。
庭院之雅趣不在于屋宇的华丽,即使只有几竿青竹、数块山石,若是具有审美情趣、布置得当,也能成为清心雅致的场所。
色是构成雅趣的重要元素,在中国文人眼中强烈的对比色,如大红、大绿都是俗不可耐的。
所以文人园林的基本色调是由灰、白、粟、墨等组成,犹如水墨淡彩画,这也是文人园林有别于皇家园林的因素之一。
皇家园林中红绿交映、金碧辉煌的色彩构成,在文人园林中绝对是被排斥的。
形的模古与仿古是中国文人的另一种审美情趣,古与雅是联系在一起的,古的含义是时间久远,凡是经过岁月琢磨的东西都比新制的雅致悦目、值得欣赏,比如铜器上的斑驳痕迹、长满青苔的石头、磨去棱角的台阶、褪色的涂饰等。
明末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甚至提出“宁古无时,宁朴无巧”的主张,是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审美观。
2; ; 文学诗歌与园林的关系
中国文人园林受到造园者本人的文学修养影响,写诗或者作文章,本来就是古代文人进入上层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其消遣自娱的方式,所以文人把作文章的方法用于造园是很自然的事情。
清钱梅溪所著《履园丛话》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最忌堆砌饿,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造园如诗也如作文章,有“起承转合”才能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