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
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
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解读恩格斯《反杜林论》
,
要的发展规律” 。 由于 杜林 的错 误理论是 打着 “ 社会 主义”这 块金字招牌 ,
并 以 “ 学 ” 的伪装 出现 , 因此在 德 国党 内外 产 生 了很 大 影 科 响 。在德 国党面前 ,提出一个 十分严肃 的问题 :是 以杜林主义 作为 党的理 论基础 ,还 是 以马克思主 义作 为党 的指导 思想? 这 不仅是 关系德 国党能 否作为一 个真正 的无产阶级政 党而存在 的 根本 问题 ,也是关 系到整个 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沿着什 么方 向前 进 的根本 问题 。为 了捍卫科学社 会主义 的学说 ,使 刚刚统一起 来的德 国党沿着正确道 路前进 ,必须批驳杜 林主义 。为此 ,在 马克 思的大力支持 下 ,恩格斯 花 了两年 多的 时间,写下 了一系 列批判杜林 的文 章,在德 国党 的机 关报—— <F进 报 上陆续 <l i ” ‘ 发表 。1 8 月 印成 单行 本 ,这 就是 著名 的理论 巨著—— 87 年7 反杜林论 。 这 部 著作 的 问世 ,对 于 保卫 马 克思 主义 世界 观 ,维 护科 学社会主义 纲领 ,推 动德 国工 人运动和整 个共产主义 运动的发 展 ,起 了十分重要 的作 用。 作者 简介 :
提供关于事物及其 知识 的总联 系的构想 ,而 只提供科 学地 认识 世界 的一般观 点和方法 。恩格 斯还从哲 学研究 的对象 上阐明 了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 旧哲学 的根 本区别 。他 明确确定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的研究对象 是 自然、社会 和思维运动发 展的一般规律 。这
样就把马克 思主义 哲学与各种 唯心主义 、形 而上学 的旧哲 学 区 别了开来 。 在 反杜林 论 > )第一编 中 ,恩格斯对 当时 自然科 学中 的最 新成果 进行 了科学 的概 括 和总结 ,阐述 了辩 证 的同时又 是唯 物主义 的 自然 观。首先 ,深 刻论证 了 “ 世界 的统一性在于 它 的 物质性”这一 辩证 唯物主义 自然观 的前提 。其次 ,恩格 斯针对 杜林把物质 同运 动割裂开来 ,把 物质运动与 时间空 间割裂开来 以及时空有 限的主张 ,深刻地论 证 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 的运 动观 和时空观 。他 指出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 分割的 ,物质世界 的丰 富多样性 ,是物质 本身 固有 的运 动形式所决 定的 。恩格斯 还指 出 ,物质运动是永 恒的 ,运 动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 消灭 。 对运动与静止 的关系 ,恩格 斯也提 出了精辟 的见解 。他 指出 , 运动是绝对 的 ,静止则是相对 的 ,静止是运 动的尺度 。针 对杜 林的形而上学 发展 观 ,恩格斯 深刻地指 出,物质运动 的根 本原 因在于其 自身 内部的矛盾 。此外 ,恩格斯运 用唯物辩证 法考察 了自然界 的演化历史 ,在当时 自然科学所获成果 的基础 上 ,提 出了关于 自然界 的物质运动形 式从低级 向高 级发展过程 的基本 看法 ,深刻地 阐述了有机 生命 运动的辩证法 。 恩格 斯 在 反杜 林论 第一 编 中对 唯物 史观 的 阐述 侧重 于补充和丰 富。首先 ,阐述 了唯物史观 的产 生及其基 本观 点 。 恩格斯指 出,唯物 史观 的产 生是历史 的必然 。是人类社会 历史 观上 的一 次伟 大革命 。其 次 ,针对杜林 的暴 力论 ,科 学地 论证 了政 治与经济 的辩证 关系 。指 出在 政 治与经 济 的关 系 中 ,经0 江苏省泰 兴市市容环境卫生 管理 处 孙 竹 24 0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考及其方法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唯物辩证法对现代政治哲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政治哲 学从形而上学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构建了一个完 整的道德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对于现代 道德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VS
道德评价标准的转变
《反杜林论》中的
02
道德思考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道德和政治在历史上一直紧密相连。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道德 和政治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权力的运作需 要道德的支撑,而道德也需要政治权 力的保护来确保其实现。
VS
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可以促进道德 规范的实现,而道德规范也可以为政 治权力的运作提供价值指引。例如, 在政治体制中,道德规范可以起到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同时,政治权力也可以通过推广道德 规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杜林的思想主张一种极端的唯理主义和客观主义,他认为只有理性和科学才能揭示真理,而道德、宗 教和文化都是阻碍人类进步的因素。
《反杜林论》的背景与意义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了反驳杜林 而写的一本著作。
在当时的德国,杜林的思想对许多知 识分子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有必要对杜林的思想进行 批判,以清除其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全球化时代的道德思考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考对 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未来的研究可 以进一步探讨全球化时代的道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THANKS.
社会变革的启示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变革的思想和 方法,即通过革命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对 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 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推动社会变革的 力量和途径。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反杜林论》一书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目的是“排除在如此年轻的,刚刚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发生派别分裂和混乱的新的缘由”。
我阅读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由吴黎平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74年版本的第一篇九、十、十一部分。
在恩格斯所写的序言二中,他坦诚地承认“本书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有马克思树立和阐发的”,认为“我的这部著作不经他的认可是不能出版的”,并在出版前把本书原稿念给马克思听。
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这种互助,这种深厚的友谊,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为我们的学习交友树立了榜样。
回到正题,我首先阅读的是第九部分——“道德和法。
永恒的真理”。
我认为这里恩格斯主要想驳斥杜林的观点“世界存在永恒的真理”。
为此,恩格斯将人类全部知识分成三大类并一一阐述,它们分别是“包括所有关于非生物界的多多少少可用数学解决的科学”,“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以及“历史科学”。
在第一类中,恩格斯阐述了数学因为“变数”应用而不再有“绝对适用性”,物理化学也不会是永恒的真理,因为他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假设下,再者,对于地质学,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实地考证,所以也不会是那些“终极的最后真理”。
在这里我最深有体会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运用微分积分不是由于这些人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仅仅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些”,我的脸很烫,因为我也是这样对待高数的,有很多很模糊的概念,但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用着它们解决问题,单单是使用而已,根本没能深入理解。
我想正在奋战高考的师弟师妹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他们一昧的相信老师的观点,记住它,然后应试,不会去想怎样得到正确的观点,更不会质疑,而真理恰恰在不断的质疑中被完善的。
接下来是第二类,生物学也不会确立出一些陈词滥调以外的真理,这应是很恰当的,“每个人会死”,这已经不必再去谈了,而许多以往生物界的不太显而易见真理现在正在被推翻,例如,生物的遗传物质还包含RNA而不仅仅是DNA。
有关反杜林论的论文
反杜林论的论文有关反杜林论的论文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
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试论道德的永恒与具体——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篇》中的道德观
一
文 章 编 号 :6 3— 9 2( 0 0)7—0 2 17 0 9 2 1 O 3 3—0 1 识 的一 种 本 性 。
、
道 德 的 含义
其次 , 道德观念的 内容不是永恒的 , 而是有历史性 的。恩格斯认为道 不是永恒不变的现 象 , 不是 独立 于社会历 史之外 的, 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 不论是原始社 会道德 , 还是 资产阶级道 德 , 它们 都 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 在其所辖的时间段 内甚至更长时间内有着 自己的发言权和控制权 。广 而 它是人类历史 的~个方面 , 并且随着历 史的发展 变化而发展 变化。马克 道 泛之德道德 , 在伦理学界普遍 的共识是指 :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 “ 依社会舆 思恩格斯总是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经济 关系 中对道 德概念 、 德规范 的 论、 传统习惯 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 之间相 互关系的行 为原则 和 含义做 出历史 的、 具体的解释。 规范的总和。 u 社会舆论 、 ” 传统习惯和 内心信念 作为一种意识 形态 的上 第三 , 道德不是超阶级的 , 阶级的道德观念都是和它们在一定经济 各 层 建 筑都 是 一 定 社 会 经 济 基 础 上 的 产物 , 因此 , 德 的观 念 在 伦 理 学 意 义 结构 的地位相联系的。道德是由社 会经济关 系决定 的 , 道 因而是 随着经济 在一定历史时期 占统 治地位 的只能是在 经济上统 上 也 没有 跳 出 阶级 的范 畴 , 道 德 就是 在 一 定 社 会 、 定 阶 级 中 向 人 们 提 关系 的变化而变化的 , “ 一 出 的 处理 个人 与 个 人 、 人 与 社 会之 间各 种 特 殊 的行 为 关 系 ” 个 。 治地位的那个阶级道德。 综上 , 恩格斯的道德观就是要 坚持道德 的具体性 、 历史性 、 阶级性和 在伦 理 学 史 上 , 于 道 德 的 起 源 有 两 种 典 型 的 观 点 : 是 神 意 说 , 关 一 认 为 道 德起 源 于神 的意 旨和 立 法 。 但 是 根 据 马 克 思 的 唯 物 史 观 , 德 与 宗 继 承 性 的统 一 , 果 只 讲 一 方 面 都 是 片 面 的 。 恩 格 斯 的 道 德 观 是 对 杜 林 道 如 恩 真 来 教在本质上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 均以社会 经济关 系为其存在 的最终客 先 生 永 恒 道 德 论 的 巨大 批 判 , 格斯 最 终 以 “ 正 人 的 道 德 ” 表 达 自 己 观 依 据 。二 是 人 性 说 , 人性 来 出发 来 说 明道 德 的起 源 , 然 要 联 系 形 成 道德观 的真谛 。在当时背景下 , 从 必 对指导社会 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人性 的社 会 物 质 生 活 过程 , 在 物 质 生 活 过 程 中 结 成 的 人 的 相 互 关 系 。 以及 三 、 正 人 的 道德 真 马 克 思 的观 点 认 为 , 是 意识 决 定生 活 , 是 生 活 决 定 意 识 。 不 而 思 格 斯 倡 导 的 道 德 观最 终 崇 尚 的是 一 种 “ 正 人 的道 德 ” 他 把 对 社 真 , 综上 , 不论是神意说 , 还是人性说 , 虽具有其存在的合 理性 , 在理论 会主义革命 的热情 , 但 对共产主义 的憧憬 表露无疑 。恩 格斯指 出: 善恶 观 “ 发展上最终还是靠近了社会 经济基 础 , 因此道德 的根源 是一定 的社 会物 念从 一个民族 到另一个 民族 、 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 这样厉 害, 以 质生 活条件 , 即经济关 系决定着人们 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 。3 l 这也揭示 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 接矛盾 的。 对 于善的道德 , 于人 的 自身健康 发 ” 对 出了道德的本质所在 : 为意识形态 的道德归根 结底是 由人们 的社 会经 展 , 作 不同的时代有不 同的内容 , 同一 时代不 同社 会区域有 不同 的内容, 甚 济关 系决 定 的。 至是同一时代同~ 区域里 的不 同利益集 团都有不 同的内容。 二 、 林 的 永 恒道 德 观 与 恩 格 斯 的 道 德 观 杜 在这里 , 既然道德是 由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 所决定 , 必须受到社 在道德观的内容和形式方 向, 在柏林大学 任教的杜林 提 出了 自己 时 会历史社会条件 的制约 , 那么人对道德 的追求 也必然包含 着对现实社会 比较独到的见解, 他提 出的道德原则适 用于一切 时代 、 一切 世界 ; 适用 于 的革命改造 , 真正 的道德能给人优美的灵魂和崇高的 目标 , 而马克思通过 人类 , 也适用于“ 以外的一切生物” 人 的终极真理 , 称“ 并 真正的道德 是根 对 劳 动 异 化 的批 判 分 析 , 示 出 了阶 级 对 立 的 根 源 , 而 指 出共 产 主义 是 揭 从 本不变的” 。由此可 以看出 , 杜林 否认道德 的对立性 、 阶级性 , 而是强调道 真正人 的社会 , 在这个 社会 中的人 事社会 的人。在此 基础 上 , 格斯指 恩 德超阶级 、 超历史性 的永恒道德 。他指 出, 道德 “ 其恒久 的原 则和单 纯 出: 有 只有消除 了异化劳动与阶级对立 , 才能真 正作为主体 而存在 , 时 人 此 的要素” 其原则是 : 凌驾于历史 的和现今的 民族特点 差别之上 ” , “ 的善恶 的人 , 是 “ 野 的 、 目的 、 于 矛盾 的人 ” 而 是 “自由 的 、 不 粗 盲 限 , 自觉 的 、 创 有 道德标准 , 它是超历史的 、 超民族的。杜林提倡 的这种永恒道德论对 刚剐 造能力 的人”, 只有这种真正的人 , 才能拥有真正人 的道德 。 产生的德国社会 民主党产生 了极大 的消极 影响 , 以至于 当时会 民主党 的 而恩格斯 的真正人的道德 , 笔者认 为是永远不 可能实 现的 , 以说 , 可 负责人奥. 倍倍尔都完全赞同他的观点 。 阶级是历史的产物 , 但对立不平 等是永远 的现实 。因此 , 真正人的道德我 为了确保 当时 的社会主义革命 在共产 主义者 的正确理论 指导下 , 为 们可 以把它 当作我们追求的终极 目标 , 精神 的指 引之塔 , 芒虽亮 , 是 光 却 确保革命 的纯洁性 , 无产阶级的革命 导师恩格 斯就针对 杜林所宣 扬的永 难 于 收 入 囊 中 。 恒不变的道德论明确的指出 :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 条当作永恒 “ 结语 : 杜林的永恒道德论 和恩格斯 的道德观我们 已经一 目了然 , 超历 的、 终极的 、 从此不变的道 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 , 这种企图的借 口是 , 史 、 阶 级 的永 恒道 德 在 现 实 的社 会 中很 难 找 到 其 生 存 的 土壤 ; 格斯 的 超 恩 道德 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 史和民族差别之 上的不变 的原则 。相反 地 , 我 道德观坚持了道德的具体性 、 历史 性 、 阶级性 和继承性 , ~种 比较科 学 是 们 断定 , 切 以 往 的 道 德 论 归 根 结 底 都 是 当 时 的 社 会 经 济 状 况 的 产 的道德观 , 一 这一道 德观 的提出给 徘徊 的人 们 以定 心 的感觉 , 尤其 是他 的 物 。 ‘ 是 我 们 还 没有 越 出 阶级 道 德 。 只 有 在 不 仅 消 灭 了 阶 级 对 立 , ” 但 “ 真正人 的道德”, 构建了一 幅美 丽的未来 道德 蓝 图, 引着社会 主义革 指 而且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也 忘却 了这 种 对 立 的 社 会 发 展 阶 段 上 , 越 阶级 对 立 命 者的前 进之路 。当然它也 只能永远 的存在于 人们的想 象之 中, 超 在现 实 和超 越 对 这 种 对立 的 回忆 、 正 人 的 道 德 才 成 为 可 能 。 _ 真 ”d 中遥 不 可 及 。 因 此 , 恩 格斯 看 来 , 德 在 人 类 历 史 上 时 不 断 变 化 发 展 而 非 永 恒 在 道 的, 任何 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 经济状况 的产物 , 并随着经 济状况 参 考文 献 : 的发 展 而 发 展 , 德 也 不 可 能 是 超 阶级 的 , : 格 斯 的 道 德 是 一 种 具 体 [ ] 马怀 玉, 道 即 恩 1 李春燕. 反 杜林论——哲 学编》的现代 意义 [ ] 文化研 论《 J. 的道 德 。 究 。0 9 2 1— 1 . 2 0 : 1 2 2 首先道德不是抽象的 , 而是具体 的。恩 格斯认 为在道德 问题上不 能 [ 2]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 系来源. 论 文中国》一w w 1 n c ,0 8 《 w .w—o .n 20 . 抽象的空谈 “ 善不是恶 , 恶
重温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由于思索当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异化问题,进而提出了道德构建。
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自己深感知识储备不足,在翻找资料中看到在学校使用过的有些发黄的书。
《反杜林论》我不由自己的查找了在我记忆中的有关道德部分的论述。
希望对自己的思索有所帮助。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列宁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它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正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上有重要地位。
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是从平等,正义等永恒的道德原则出发的,而他又以真理的永恒性论证道德的永恒性。
“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的道德,永恒正义等”为驳斥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这一章节,批判杜林“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和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
一,真理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思维能力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性。
恩格斯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
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按它的本性,可能和历史使命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
”我认为这段文字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或真正的理解道德的三个性质。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摘要: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的行为关系。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上,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源、道德的基本内涵及道德的基本属性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一、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写有关道德方面的原理是在第一篇哲学部分,比较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但在学习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存在的基础上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先生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
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认为他的道德论是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永恒”一词贯穿于杜林先生的一切理论体系之中,存在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因此他自然而然也认为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永恒的原则和规范”,[1](P.434)认为这些“原则”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
同时,杜林否定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他认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1](P.434)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且杜林还从这种超阶级的先验的道德观出发,确立了他的人类绝对的道德标准,即暴力是恶,人类相爱是善。
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接着,恩格斯从科学发展史方面分析了人类认识的三大领 域各门科学的事实,说明无机界、生物界、社会科学、思 维科学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相对,企图在科学领域获得最后 的、终极的真理是不可能的。恩格斯在这一分析过程中, 强调的是: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 真理的过程。任何知识(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暂时 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无数相对真理 实现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真 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每一 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颗粒或因素。二者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样, 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杜林的错误不在于承 认有永恒真理,而在于离开相对性来谈绝对性,离开暂时 性来谈永恒性,离开有限性来谈无限性,是一种形而上学 的真理观。
3、批判杜林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阐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 杜林从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出发,把科学发展中所 获得的相对真理,统统说成是谬误,把真理和谬误绝 对对立起来。恩格斯在批判杜的林错误观点的过程中, 阐述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法。 • 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 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 有绝对的意义”。这就是说,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 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就是真理,谬 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明确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是否 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和谬误的这个 界限是绝对不能混淆的。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就会真假莫辨,是非难分,从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
综上所述,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又是不至上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 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 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 的辩证统一。这一至上和非至上、 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 决,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地向前发 展和不断地走向深化。
对《反杜林论》“永恒道德”的再认识及其现代意义思考
界一样 ……有其恒久 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 道德 的原则凌驾于 ‘ 历 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 的差别之上 ……在发展过程 中构成 比较完全 的道德意识 和所谓 良心 的那些特殊真理 ,只要它们的最终基础都 已被 认识 ,就可 以要 求具有 同数 学的认识 和运用相 似的适用性 和有效 范 围 … 。简言之 ,在杜林看来 ,永恒道德是存在的 ,它脱离具体 的时 空和社会历史而存在。这样 就抹煞 了道德 的阶级属性 ,从而为资本 主 义 “ 普世价值”提供 了理论依据 ,进而取消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 对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其消极 的影响 。恩格 斯则 在批判杜林 的 “ 永恒 道德 ”论 中全面 阐述 了马克思 主义 的道 德 观 ,即 “ 一切 以往的道 德论 归根到 底都是 当时的社会经 济状况 的产 物 。” “ 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它或者 为统治 阶级 的统治和利益辩 护 ,或者 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 强大时 , 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 式类 型如下 :1 . X X + 村 、屯 、庄 ;2 . 人文环 境 :小浪底 、白马寺 、狮 子庙 、 赤 土店 、木植街 ( 村 );3 . 地理风貌 :香鹿山 、花果 山、首 阳 山、十八盘 。 “ 村” , 《 汉语大词典 》: “ 村庄 。 晋 ・ 陶潜 《 桃花 源记 》: ‘ 村 中闻有 此人 ,咸来 问讯 。 … “ 屯”, 《 汉语 大词典 》 : “ 村 庄。 《 韩 非子 - 外储说 右下 》 : ‘ 王 因使 人圊之 何里餍之 ,訾其里 正舆伍老 屯二 甲。… “ 庄” , 《 汉语大词典 》: “ 村庄 ;郊野 的住 宅、 别墅 。 唐 ・ 杜甫 《 怀锦水 居止 》诗之二 : ‘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 北庄 。 … 由此可知 , “ 村” 、 “ 屯” “ 庄”这三个 字在 《 汉语大词 典 》中的解 释都有 “ 村庄 ”的意思 , 那 么,用 “ X X + 村 、屯、庄 ”命 名乡镇理所当然。 小浪底 、白马寺 、狮子庙等作为人文景观所熟知 ,是该 地区比较 具有代表性的 ,以这些 名字命名所处地 区也在情理之 中,又 由于他们 离市区较远 ,所以被划为乡镇 。 同样地 , 香鹿 山、花果 山、首 阳山 、 十八盘等地理风貌名称也被 用在乡镇 的命名中。 ( 3 ) 综上所述 , 我们可 以看出 : “ X X + 路 、隅”等的多音节专名 形式命名 的是城市化程度较高 的地 区,而 “ X X + 村 、屯 、庄 ”等多音 节专名形式命名的是城市化程度不高的郊县地区。 4 地名多青节化与城市化 的关纛 笔 者将 l 市8 县6 区 各管 辖 的街 道 、乡镇 名 称 按 双音 节 和 多音 节 分开 ,算 出 他 们 的 比率 ,并 按 多 音 节 降序 依 次 排 列 如 下 :涧 西 区 (1 3 . 3 0 %,8 6 . 7 0 % )、西 工 区 (3 0 . 0 0 %,7 0 . 0 0 % )、老城 区 ( 5 0 . 0 0 % ,5 0 . 0 0 % )、吉利 区 ( 5 0. 0 0 %,5 0 . 0 0 % )、洛龙 区 ( 6 9 . 2 0 %, 2 3 . 8 O %)、新安县 ( 8 3 . 4 O %,1 6 . 6 0 )、宜 阳县 ( 8 4 . 3 0 %, 1 5 . 7 0 % )、栾川 县 ( 8 5 . 7 0 %,1 4 . 3 0 % )、涟河 回族 区 ( 8 7 . 5 0 %, 1 2 . 5 O %)、盂津县 ( 9 0 . 0 0 %,1 0 . 0 0 % )、汝阳县 ( 9 2 . 9 O %。7 . 1 0 % )、 偃 师市 ( 9 2 . 9 0 %,7 . 1 0 % )、嵩 县 ( 9 3 . 8 0 % ,6 . 2 0 % )、洛 宁县 ( 1 0 0 . 0 0 %, 0 )、伊J I J 县 ( 1 0 0 . 0 0 %, 0 ) 笔者 利 用 互联 网搜 集到 1 市8 县6 区城 镇 人 口数 量 和 总 人 口数 量, 算 出城镇 人 口比重 ,并按城镇 人 口比率降序依 次排列 ,如下 : 涧 西区 ( 9 1 . 9 0 % )、西 工区 ( 8 8 . 2 0 % )、河 回族 区 ( 7 9 . 4 0 % )、 老城区 ( 7 2 . 6 0 % )、吉利 区 ( 7 2 . 4 0 % )、孟 津 县 ( 3 6 . 0 1 % )、 洛龙 区 ( 2 3 . 4 0 % )、新安县 ( 2 2 . 7 2 % )、 栾 川县 ( 2 1 . 4 0 % )、偃 师市 ( 1 5 . 7 0 % )、洛宁县 ( 1 5 . 2 0 % )、嵩 县 ( 1 4 . 5 0 % )、宜 阳县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冲动”的结果。
恰恰相反。
三年前,当杜林先生作为社会主义的行家兼改革家突然向当代挑战的时候234,我在德国的友人再三向我请求,要我在当时的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127上批判性地阐明这一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他们认为,为了不在如此年轻的、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
他们比我能更好地判断德国的情况,所以我理应相信他们。
此外,还可以看到,这个新改宗者受到了一部分社会主义出版物的热忱欢迎,诚然,这种热忱只是对杜林先生的善良愿望所作的表示,但同时也使人看出这一部分党的出版物的善良愿望:它们正是估计到杜林的善良愿望,才不加考虑地接受了杜林的学说。
还有些人已经打算以通俗的形式在工人中散布这种学说。
最后,杜林先生及其小宗派采用各种大吹大擂和阴谋的手法,迫使《人民国家报》对这种如此野心勃勃的新学说明确表态。
虽然如此,我还是在过了一年才下决心放下其他工作,着手来啃这一个酸果。
这是一只一上口就不得不把它啃完的果子;它不仅很酸,而且很大。
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必须联系这个体系来研究这一理论,同时研究这一体系本身:必须跟着杜林先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谈到了所有可能涉及的东西,而且还不止这些东西。
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论文,它们从 1877年初开始陆续发表在《人民国家报》的续刊——莱比锡的《前进报》上,现汇集成书。
由此可见,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这样的详尽是同这一对象的学术内容即同杜林著作的学术内容极不相称的。
但是,批判之所以这样详尽,还有另外两种情况可作为理由。
一方面,这样做使我在这本书所涉及到的很不相同的领域中,有可能正面阐发我对这些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的见解。
这在每一章里都可以看到,而且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浅析《反杜林论.哲学编》道德与法的现实意义
浅析《反杜林论.哲学编》道德与法的现实意义摘要: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比较系统、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同时也阐明了恩格斯道德观的形成及道德的根源、本质、基本内容等问题。
恩格斯对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的批判,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应充分重视道德作为精神力量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在现实的道德困惑下要加强道德建设。
必须认识到辨证的处理好其中几对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努力建立市场经济所倡导的道德观,当前建设的重点是市场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尤其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
关键词:恩格斯道德观市场经济道德建设1、恩格斯对杜林道德观的批判1.1 杜林的永恒道德观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原理的基本观点前,首先了解杜林的道德观。
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道德观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但是由于没有看到杜林的原著,我们对杜林的道德观很难琢磨的十分确切,而只能转而从恩格斯批判他的著作中去寻求理解。
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史上, 杜林是德国折衷主义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
他在哲学上把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当时的实证论结合在一起, 是个形而上学论者,杜林在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基础上所发表的道德观和道德方法论在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2 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历史的更迭,道德不断发展。
作为上层建筑,道德是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更不是绝对的思想平等,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有着其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
1.3 揭露杜林真理的,道德问题上的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比较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并十分明确而具体地论证了道德的根源和本质问题。
他指出,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与杜林的论战性著作。
恩格斯不仅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对杜林的无知狂妄进行了尖锐批判,彻底粉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还从容淡定地提出了新问题,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
从这个层面讲,《反杜林论》更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经典、百科全书,更被列宁誉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1](P442)《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1只有对杜林及《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有较详尽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恩格斯的语言风格和论辩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
杜林是庸俗经济学家凯里的门徒,与“铁血宰相”俾斯麦有来往,主张并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家。
但1875年杜林却突然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装扮成了一个党的理论家、工人阶级的‘救世主’”[2](P2)。
他写书立作,创造了一系列“理论”。
但他不过是一个自恋而无知的“无责任能力的自大狂”,他热衷创造“体系”,却只能用可怜的小学生水平的哲学知识创造“体系”,所以他的“理论”是伪科学的、反动的。
他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江湖骗子”和“幼稚病”[3](P5)。
恩格斯识破其面目,揭穿了他以假乱真、蒙蔽群众的企图,毫不客气地说他是“高超的胡说”[3](P4),是“用吹号打鼓来吹嘘自己的手艺和商品,不亚于最鄙俗的市场叫卖者,而在他的那些大字眼后面却是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这惟妙惟肖地勾画了杜林的丑恶嘴脸。
杜林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假社会主义理论,他的反动思想对刚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在党内形成了蓄谋分裂的反党宗派的核心。
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唯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为了使社会主义工人党避免发生分裂,为了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彻底摆脱机会主义的侵蚀,恩格斯受托于马克思,毅然决定彻底戳穿杜林伪科学、真反动的面目,着手反击。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2《反杜林论》的语言并非像许多专业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是表现出极大的生动性,将恩格斯丰富的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风格即人”。
读《反杜林论》有感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之《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有感恩格斯在哲学篇第九章中,从认识论方面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同时批判了他的永恒道德论,论述了道德和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脱离经济基础的范畴,并宣扬他这种永恒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且适用于人类之外的生物界。
但是恩格斯否定了这一观点。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就说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受一定的社会状况所制约,不是超历史的东西。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还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是,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在原始社会里,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但人们遵守的道德标准,如在氏族的部落内部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爱同胞,服从决议,为部落应用作战等。
这些道德标准,是有当时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产生了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产生了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坚持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顽固派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奴隶制度的道德观念。
他的反动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奴隶主贵族。
他认为只有奴隶主是讲“仁”的,奴隶们应该服从有“仁”的奴隶主的统治。
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奴隶制度的典章制度,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一边达到奴隶们“犯上作乱”的反动目的,这种道德观念是与维护奴隶制度相适应的,成为奴役奴隶的精神枷锁。
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奴役、毒害劳动人名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重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重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作者:张维真来源:《求知》 2020年第5期张维真《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篇著作里,恩格斯通过批判欧根·杜林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的错误观点,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01写作背景《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间写成的,1878年7月在莱比锡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为书名首次出版。
这部著作绝不是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
19世纪7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接近社会主义,却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他们宣扬各种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和折中主义,热衷于创造“体系”,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杜林正是当时德国构造种种“体系”、冒充最新的科学来同马克思主义对抗的一个代表,他不仅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和“改革家”自居,而且向马克思主义全面宣战,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
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个派系——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刚刚合并组建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组织上实现了统一,但是其思想上却容纳了机会主义;加上杜林的错误理论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一时间,杜林那些极具欺骗性和蛊惑力的思想在党内甚嚣尘上,甚至连当时党内一些领导人也成了杜林的追随者。
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发展,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应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的请求,恩格斯放下正在紧张进行的《自然辩证法》写作,投身到批判杜林的斗争中。
反杜林论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节选)观后感
反杜林论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节选)观后感篇1:标题:《反杜林论》读后感:道德、自由和必然,就像巧克力和蔬菜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反杜林论》的感想。
这本书啊,就像一个大宝藏,里面有很多关于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宝藏。
虽然听起来有点难懂,但是我觉得它就像我们每天的早餐,有巧克力也有蔬菜,既甜蜜又健康。
首先,我们来聊聊道德吧。
道德,就像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是我们必须做的。
妈妈说,不刷牙,牙齿会坏掉,就像不遵守道德,社会就会乱套。
但是,遵守道德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就像有时候我不想吃蔬菜一样。
《反杜林论》告诉我们,道德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就像我们的口味也会随着长大而改变。
小时候我爱吃糖,现在我喜欢吃水果了。
然后是自由。
自由,就像周末不用上学,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
但是,自由也不是没有限制的,就像我不能因为想玩就不做作业。
《反杜林论》说,自由是在必然的条件下实现的,就像我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出去玩。
我觉得这就像玩游戏,规则让我们玩得更开心。
“小明,你觉得必然是什么?”小华问我。
“必然啊,就像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不管你愿不愿意。
”我回答。
“那你觉得自由和必然冲突吗?”小华又问。
“不冲突啊,就像我必须吃蔬菜才能长高,但这并不妨碍我选择吃哪种蔬菜。
”我笑着说。
最后,我们来聊聊必然。
必然,就像我们必须长大一样,不管你喜不喜欢。
《反杜林论》告诉我们,必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必然的结果,就像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科学家。
“小明,你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感觉?”小华好奇地问。
“我觉得啊,这本书就像一个魔法书,它告诉我们,虽然有些事情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兴奋地说。
“就像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小华眼睛亮晶晶的。
“没错!就像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是吃巧克力还是蔬菜,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道德和自由。
”我点头。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反杜林论》读后感一、引言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从中可以看出恩格斯对道德的深刻理解。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阐述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来探讨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进程,以及恩格斯的观点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二、恩格斯的道德观1. 道德观的内在逻辑恩格斯认为道德观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他认为,道德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影响。
这种深刻理解让我们认识到,道德观并非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的抽象概念,而是与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密不可分的。
2. 道德观的历史进程恩格斯还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分析,指出道德观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不同社会阶级、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不同表现。
这一观点引发我们对道德观变迁的深刻思考,使我们认识到道德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3. 道德观的启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观的启示,他强调道德观的阶级性,揭示了资产阶级道德观的虚伪性,提出了对抗资产阶级道德观的革命性道德观。
这对我们深刻认识道德观的实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启示。
三、《反杜林论》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启示1. 震撼当代社会的资产阶级道德观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震撼着当代社会的资产阶级道德观。
在当代社会,资产阶级道德观将其私利高于一切,忽视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使恩格斯的观点显得更加深刻和现实。
2. 指导当代社会的革命性道德观恩格斯提出了对抗资产阶级道德观的革命性道德观,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观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影响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恩格斯的思想,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传播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思索当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异化问题,进而提出了道德构建。
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自己深感知识储备不足,在翻找资料中看到在学校使用过的有些发黄的书。
《反杜林论》我不由自己的查找了在我记忆中的有关道德部分的论述。
希望对自己的思索有所帮助。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列宁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它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正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上有重要地位。
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是从平等,正义等永恒的道德原则出发的,而他又以真理的永恒性论证道德的永恒性。
“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的道德,永恒正义等”为驳斥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这一章节,批判杜林“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和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
一,真理发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
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思维能力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性。
恩格斯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
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按它的本性,可能和历史使命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
”我认为这段文字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或真正的理解道德的三个性质。
从认识能力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的总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思维是至上的;但就每个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思维是非至上的。
从认识产物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认识的产物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至上的:至于每个人的认识的产物,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非至上的。
人类的思维与个人的思维不能断然分开,人类的思维通过个人的思维表现出来,绝对的认识迂于相对的认识之中。
因而,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
恩格斯说:至于第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目前的一切经验,这些认识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这句
话很值得我们思索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及作用.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至上和非至上客观性及相互关系,对于学习哲学的人是易理解的,但问题是如果让我们用这个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批判错误的思想哪就不好说了。
2,真理的条件性和相对性.这里恩格斯从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认识的绝对与相对的角度来说明的和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的.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对立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谬误,谬误变真理.
二,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杜林宣扬永恒真理则是要人们承认社会历史领域中也有永恒道德。
它认为;“道德也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这些道德原则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一旦发现就有绝对的适用性。
它宣扬说:他的道德论正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杜林这种超阶级超历史的道德观恩格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经济基础决定了道德观念。
“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至的。
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看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当然,就是这样的道德戒律也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动产私有制的消灭而逐步消灭。
是否可以这样通俗的说:不同时期道德代表着哪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达到一定限度时,即私有制的灭亡新的更高的道德将会出现哪?同时,一个阶段内的经济水平的发展是个量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观念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想这是对的。
2,道德具有阶级性,恩格斯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
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
3,道德具有历史性。
道德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变更得这样历害,以至它们常常互相直接矛盾着,”“仅仅在欧洲最先进国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提供了三大类同时并存的各自起着作用的道德观”这就是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的。
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阶级的反抗和他们的末来利益,”由此可见杜林的不以时间和现实变化为转移的永恒道德原则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