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产学一体、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开展

一
专业学 习结合 生产 实践 ,使 学生 了解 知识 的 同时得 到 相应 的生 产 实践 训 练 , 从 而更 好地 理 解所 学 知识 , 融 会 贯通 , 提 高实操 和应用 能力 , 切实 提高 了学 生 的综 合 素质 。 最终 课程 开发 围绕 典 型工作 任务 进行 [ 4 1 ,实现 教学 与生 产 实践 的对 接。 二、 开展 “ 产 学 一体 、 工学 结合 ” 教 学模 式 的优势 条件 我 院有 经 营面 积 1 1 3 6 h m z 的教学 实验 林 场 , 分 布 于校 园 四周 。 教学 实 验林 场支 持教 学和 科研 项 目的开 展 , 建有 教科 研试验地6 0 多块 , 面积上百公顷。 经过多年努力得到了中央 财政支 持 建成 了林 业专 业 职业教 育 实训基 地 ,包括 教 学实 验林场 、 广西森态规划设计有 限公司、 生物组培 中心 、 食用
菌厂 、 教学苗 圃等生 产性 实训 基地 , 形 成 了“ 校 中有企 , 企 中
、
教学相结合 , 合作育人 、 合作发展 , 充分发挥校企教育资源 , 通过项 目形式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 产学一体” 是一种基 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 , “ 工学结合 ”则是在 “ 产学一 体” 办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手段。 我院《 森林营造技术》 课程 实践 教学 的 实施 依托 学 院完善 的生 产性 实训 基 地l 引 , 以生 产 项 目为载体 , 实现“ 教、 学、 做” 相融合 。“ 产学一体 、 工学结 合” 教学模式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 首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 实现 教学 内容与 生产 项 目的对 接 。学生 在企 业 内开 展相 关 教学 活动 , 培养、 锻炼 学生 的技 术技 能 、 端 正工 作态 度 , 接 受 企业 文化 的熏 陶 , 锻 炼 吃苦 耐劳 的敬 业精 神 , 为 将来 就业 打
《森林营造技术教材模板》-通用1

森林经营技术(项目名称,黑体二号)
模块一林地抚育管理技术(黑体二号字)教学目标(楷体四号)
1、熟悉松土除草的方式方法;
2、认识除草剂的主要类型;
3、掌握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
知识一松土除草(黑体小二号字)
知识导入
林地抚育管理是指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生长环境考虑,对有林地(主要是幼龄林地)乃至林业用地的综合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灌溉、排水、林地间作、保护林地凋落物等。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供给林木水分、养分的来源。
我国林地多为山地、丘陵、海涂、滩地、平原沙地、盐碱地,土壤的质地、结构、理化性质良好的不多,林木生长环境较差。
因此,要通过林地抚育管理措施,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和林地的利用率,通过林地的抚育管理,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通过林地抚育管理,可在林下间种养地作物,提高经济效益。
1.1松土除草的作用
1.2 松土除草的一般方式方法
1.3 松土除草的年限次数
任务分配
知识二排水灌溉(黑体小二号字)知识导入。
森林小屋搭建游戏教案

森林小屋搭建游戏教案教案标题:森林小屋搭建游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技能。
教学内容:1. 森林生态系统的介绍:植物、动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森林小屋搭建游戏规则和要求。
3. 团队合作和交流技巧的培养。
4. 使用不同材料和工具制作森林小屋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森林小屋搭建游戏所需的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4. 小组分组名单。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对森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2. 解释森林小屋搭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设计和制作一个森林小屋。
小屋可以使用纸板、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但不能使用真实的树木或动物。
3. 分组讨论和策划: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确定他们的小屋设计方案。
他们可以考虑小屋的形状、大小、材料和装饰等因素。
4. 制作小屋: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开始制作他们的森林小屋。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完成后,学生展示他们的小屋,并互相评价和提供反馈。
教师也可以对小屋的创造性、结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结:6. 总结森林小屋搭建游戏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强调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7. 提醒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户外观察和探索真实的森林生态系统,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加深他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2. 评价学生制作的森林小屋的创造性和结构稳定性。
3. 收集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游戏体验的反馈。
教学延伸:1. 将学生制作的森林小屋用于其他相关主题的教学展示,如自然科学、艺术或社会学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森林营造技术》课程设计探索

家和 课 程 组 教 师 组 成 教 学指 导 委 员会 . 过 对 林 业 技 术 专 业 所 通 涵 盖 的岗 位 群 进行 工作 任 务 和职 业 能 力 分 析 . 以职 业 能力 培 养 为 目标 , 岗位 工 作 任 务 为 载 体 , 岗位 工 作 过 程 为 依 据 , 据 以 以 根 造 林 更 新 职 业 岗 位 能力 要 求 和职 业 技 能鉴 定标 准 . 企 业 专 家 与
中 图 分类 号 : 1 G7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1 1 - 0 9 0 1 7 — 7 7(0 0) 1 0 6 — 3
《 林 营 造 技 术 》 我 院邀 请 行 业 专 家 、 业 专 家 、 程 专 森 是 企 课 家 , 过 调 研 、 位 工作 任务 分析 , 反 复 论 证 后 确 定 的~ 门 专 通 岗 经
21 1 O0 1
专 业教 学研 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于工作过程的《 森林营造技术》 课程设计探索
: l :
张 玉 芹
( 肃 林 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甘 肃 天 水 7 1 2 ) 甘 4 00
摘要: 从林 业 行业职 业 岗位群 和林 业技 术专 业人 才培 养 目标 分析 入手 , 对造 林 更新 岗位 典型 工作 任 务和职 业 能 在 力 分析 的基 础上 , 围绕课 程 设计 的理 念和 思 路 , 紧密 结合 教学 规 律和 学 生 的认知 规 律 , 课程 教 学 内容 、 学过 程 、 对 教 课 程 考核评 价体 系 的设计 进行 了论 述 , 旨在 为高职 院校 《 森林 营造 技术 》 课程 教 学改 革提供 思 路。 关键词 : 工作 过 程 ; 森林 营造 技 术 : 业 能 力 ; 职 岗位 典 型 工 作 任 务 ; 程 设计 课
儿童森林搭建课程设计

儿童森林搭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森林对环境的作用及人类与森林的相互关系。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树木的特点及其生长条件,了解森林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测量和空间定位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在搭建活动中进行合理布局。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共同解决问题和分工合作。
2. 学生能够运用创意思维,设计并搭建具有生态平衡和美学价值的儿童森林。
3. 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2. 学生通过搭建活动,发展审美情感,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学会互相尊重和帮助,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分析:本课程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设计,结合自然科学和美术学科,以实践性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需引导培养合作与责任感。
教学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森林生态系统基础知识:- 森林的组成及其功能- 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森林多样性的意义2. 树木的特点与生长条件:- 常见树木的识别特征- 树木生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树木对生态环境的贡献3. 创意森林搭建:- 森林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美术创作在森林搭建中的应用- 空间布局与地理测量的实践4. 团队合作与沟通:- 项目分工与协作流程- 团队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 合作成果的分享与评价5. 生态保护与环保意识:-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森林生态系统基础知识学习第二课时:树木特点与生长条件研究第三课时:创意森林设计与空间布局规划第四课时:团队合作搭建实践与沟通协调第五课时:生态保护与环保意识教育及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自然科学》中关于生态系统的章节,《美术》中关于创意设计和空间布局的章节,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相符合,形成科学性、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森林经营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森林经营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设计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者:徐太原 设计时间:2015年10月1、课程定位《森林经营技术》是高等职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森林经营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方法,具备主要的森林经营中的基本技能,满足从事林业技术专业方面技术岗位的要求,同时也可作为其它专业学习林业技术知识的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森林经营的理念、方法和作业设计步骤与方法,能够在根据实际林分条件开展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
同时树立学生热爱林护林,注重实效、可持续经营的思想。
该课程92学时,前导课程有《森林植物》、《森林环境》、《森林营造技术》和《森林调查技术》,后续课程有《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课程。
本课程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场所或实际生产经营场所作为实训基地或实践场所,同时要求具有充分实践经验和森林经营理论水平的老师团队,依托良好的实训基地、实践场所和教学团队条件,实施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森林经营方面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2、课程目标:2.1课程能力目标:①能判断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林种及能开展各林种的经营管理和作业设计;②能根据地方标准《森林经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森林抚育间伐设计、低产林低效林改造设计和森林主伐更新设计;③能根据《森林经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林分的抚育间伐、低产林分改造、用材林大径材培育和森林主伐的施工作业;④能进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并组织实施森林经营作业设计方案;⑤会森林抚育及采伐作业施工,达到抚育间伐工高级工的技术等级标准。
⑥会使用森林作业经营设计相关软件2.2课程知识目标①知道森林永续利用和可持续经营的理论;②知道森林抚育间伐的概念、种类、方法以及森林抚育间伐技术指标的确定③知道林分改造的概念、种类、方法以及改造方法的确定;④知道森林主伐更新的概念、种类和方法;⑤掌握森林采伐作业的基础知识;⑥知道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规范和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森林营造技术》课程设计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森林营造技术》课程设计探索作者:张玉芹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摘要:从林业行业职业岗位群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入手,在对造林更新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紧密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论述,旨在为高职院校《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作过程;森林营造技术;职业能力;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1-0069-03《森林营造技术》是我院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通过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经反复论证后确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是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群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专业支撑作用。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课程设计理念笔者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紧密结合林业行业标准、造林更新工岗位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境。
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的思路根据林业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分析为依据,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邀请林业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课程组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对林业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根据造林更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造林更新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培养目标,校企重构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设计学习项目(造林地调查、林种与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结构设计与培育、造林地整理、造林方法选择、造林设计、主要林种营造、幼林抚育管理、造林检查验收等)。
森林营造技术

森林营造技术前言本教材为高职高专的林业技术专业的校本实训教材。
本教材以满足高职高专的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重点突出技能应用、注重解决森林营造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区域性和应用性。
本教材紧密围绕《森林营造技术》校本教材的有关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实训一体化,以就业岗位的工作项目为实训内容,内容贴近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建设的工作实践,体现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具、新法规,以森林营造为主线的有关实践项目,编写此教材就是为了能按照本课程的技术规程,结合基层工作实际,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掌握核心实践技能,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
本教材主要从森林营造岗位及行业的生产实际出发,共分成六个项目,12项基本任务,基本涵盖了森林营造各环节的基本技能,做到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体现了高职的人才培养特色。
掌握本实训教材的全部内容后基本能解决营林生产单位的实际问题。
本教材根据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教材体系改革的有关要求编写,有些内容需不断完善和补充,本教材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恳请有关专家和使用者提出宝贵建议。
主编:方栋龙2012年7月目录项目一人工林及适地适树调查 (1)任务一人工林林种特征调查 (2)任务二适地适树调查 (4)项目二立地质量确定 (6)任务一立地因子调查及分析 (7)任务二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等级确定 (10)项目三林分结构设计 (12)任务一造林密度确定 (13)任务二种植点配置 (14)项目四造林施工技术 (16)任务一造林地整地 (17)任务二苗木栽植 (18)项目五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 (20)任务一幼林土壤管理 (21)任务二幼树管理 (21)项目六造林成活率调查 (23)任务一幼树成活及生长情况调查 (24)任务二造林成活率计算 (25)项目一人工林及适地适树调查一、项目简介本项目的工作任务是要求学生能运用人工林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人工林各生长因子的调查方法,能根据人工林生长状况,判断生长优劣及人工林特点;熟练划分人工林的各林种特征及适地树适树的程度,为分析和设计人工林营造技术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森林营造技术

森林营造技术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刘芳姓名:欧阳2013年6月19日目录1.前言 (2)2.实习安排 (2)3.实习内容 (2)3.1划分立地类型 (2)3.2整地 (3)3.3苗木移植 (5)3.4复合经营调研 (6)3.5实习体会 (7)1.前言《森林营造技术》是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课之一、造林设计及施工实训又是专业实践课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森林营造工作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在发展森林、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正式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建设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空前重视,着力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实习安排周一:上午:划分立地类型(外业)下午:内业周二:上午:整地(水平阶、反坡梯田、撩壕)下午:整地(块状、鱼鳞坑)周三:上午:移苗造林(滇朴)下午:休息周四:云南丰泽园植物园参观调查周五:上午:农家乐经营方案下午:撰写实习报告3.实习内容3.1划分立地类型3.1.1实训目标综合应用植物、土壤、生态、测量和森林营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刘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外业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划分立地类型,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实训场所学院405林场3.1.3实训形式在刘芳老师指导下,全班分为6组,8人一组进行外业调查。
在此基础上,汇总全班所有调查资料,确定出影响立地类型的因子。
3.1.4实训备品与材料土壤调查表、植被调查表、计算纸、铅笔、锄头、铲子、测高器、钢卷尺。
3.1.5实训内容与方法3.1.5.1外业工作3.1.5.1.1调查土壤情况在典型地段挖取有代表性的剖面,深至母岩或1m,宽50~80cm。
高职《森林营造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施

建中, 实践 内容 由易到 难 、 由浅 入 深, 知识容 量 由少 到多 , 训项 目 实 由简单到 复杂 , 练场所 由校 内到 训
质训导 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支撑 建 设 , 建立 “ 内培外 引 、 企互 通 、 校 的实践教学 目标体 系 , 见图1 。
( ) 二 实践 教 学 内容 体 系 ” 践 构 三 实 教 学体 系
第二 阶段在林 业生产 一线 或
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 , 备造林 规划 具 设计 , 造林作业设计 , 组织 、 指导造
学 校实 习林场进行 , 通过参与或承
20 年 以来 , 06 甘肃林业 职业技 担退耕还林造林作业设 计 、 生态公
关 键词 森林 营造 技 术 ; 实践教 学体 系; 基本 技 能 ; 心 能 力 ; 核 综合 职 业能 力 中 图分 类 号 G 1. 文 献标 识 码 724 4 A 文章 编 号 10 — 29 2 1 0 — 0 6 0 0 8 3 1( 00)2 0 6 — 3
《 森林 营造 技术 》 是林业 技术 能力要求 , 取有效 的措施 , 实 线兼职教师共 同承担教学 , 以造林 采 对
2 1 年第 2 00 期 第 3 卷 l 总 60 0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0CAT 0NAL AND T 1 ECHNI CAL EDUC 1 AT 0N
No22 0 .,01
V031 】
Ge e a .0 n rlNo 6 0
高职《 森林营造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施
第一 阶段在校 内进行 , 由校 内 “ 双师 ” 素质专职教师和林业生产一
育特色 , 培养适应生产 、 建设 、 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 和服务第一线 的高技能 、 应用型人
高职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究

高职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究【摘要】从林业行业职业岗位群和林业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确定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定位;围绕课程定位设计教学理念和思路;紧密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依托基地和项目安排“产学一体、工学结合”实景教学,以打造高职院校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森林营造技术“产学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森林营造技术是阐述造林更新和造林工程监理基本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管护与造林工程监理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从事林业生产的职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直在探索“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完成了区级重点教改课题研究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森林营造技术的课程定位(一)林业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造林工程监理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政管理员和天然林保护技术员。
我们在林业行业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分析归纳出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两种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和两种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包括林木种苗生产、林木栽培管理、森林经营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造林项目管理等7大项,对应于造林更新工、造林工程监理员等9个职业岗位(详见图1)。
(二)森林营造技术的课程定位1.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0门岗位核心课程、4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若干门基本素质拓展课程和6门通知教育基础课程构成。
森林营造技术属岗位核心课程,其前后课程衔接得当。
2.教学目标定位。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是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五化"教学改革

造林设计( 舍外业调查 、
、
学 习任务整合“ 工作化 ”
学 习任务整合 “ 工作化 ” 即以生产 中的典 型工作任务为依 据 整合学 习任务 。林业类高职院校使用的 2 0 0 7年版 《 森林 营造技 术》 统编教材存在两点不足 : 一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 理 论过多 、 偏深, 与高职教育 目标不相符 ; 二是教学 内容整合与序化 沿用传统模式 , 没有 与工作过程融合 。 因此 , 在教学 实施 过程 中必
造 林 工程 监 理 ( 造林检
查验收)
图1 森 林 营 造 技 术 课 程 对 应 的职 业 岗位 技 能 三、 教 学 过 程 组织 “ 程序化”
教学过 程组 织“ 程 序化” 即以生产 中完成某 一典 型工作任务 的工作程序整合 、 序化教学 内容。在每一个学 习任务教学 内容 的 组织上 , 以造林更新和造林工程监理实际工作过程 为导向进行 重 新整合 , 分析确定学 习 目标 、 学 习内容 、 实训项 目、 考核项 目等 , 并
【 中图分类号 】 G【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o 9 c一 0 0 6 3 - 0 2
人 才培养是 高校最重要 的职能 , 加强课程 建设 是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 的重要保 障。本文 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为例 , 对
森林 营造技 术课 程“ 五化 " 教 学改革
口 广 西 生 态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苏 付保 冯立 新 李 荣 珍
森林营造技术大纲

《森林营造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农林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森林营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森林的营造工作。
本课程结业后,学生应达到中级及以上造林更新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的水平。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熟悉森林营造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造林施工和幼林抚育管理的方法和技术;3、掌握造林规划设计和作业设计的基本方法;4、掌握主要林种营造的方法和技术;5、熟悉特殊生态环境的造林技术;6、掌握本地区主要树种营造的方法和技术;7、掌握本地区造林技术规程;8、熟悉营造林工程监理的程序和技术要求。
(二)能力培养目标1、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营造林机具;2、具有造林规划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能力;3、具备造林施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4、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营造的基本技能;5、具备分析和解决造林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营造的基本概念;了解森林营造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营造的现状和发展概况;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为以后各章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森林营造的概念和内容;2、森林营造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3、国内外森林营造的现状和发展概况;4、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营造的概念、内容。
难点:国内外森林营造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第一单元人工林营造基本理论第一节人工林概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林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人工林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掌握林种的概念及其正确划分林种的方法,掌握造林的基本技术措施;熟悉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1、营造人工林的意义和程序;2、人工林种类和特点;3、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4、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途径与措施。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教程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日期: 2009-10-24 3:52:12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作者:作者:苏付保黎健杏朱丽清摘要:高职《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应围绕模拟实训、班组承包、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各个环节实行改革,系统地培养学生从事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管护与造林工程监理的专业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应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全程指导,实行严格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森林营造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森林营造技术》是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管护与造林工程监理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从事林业生产的职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院在《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践教学的做法我院有经营面积1136hm2(17040亩)的教学实验林场,建有松、杉、桉等树种的速生丰产林和全国闻名的松阔混交林,学院位于林场的中心,实践条件优越。
此外,为实现与林业行业的“零距离”对接,我院还与广西国有黄冕林场、三门江林场、高峰林场以及广西金桂林业有限公司、广西斯道拉恩索林业有限公司等外资林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学海网我院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实训、责任承包、技术服务与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模拟实训模拟实训适用于造林规划设计的实训,即将造林设计实训项目假设为学院教学实验林场的生产项目,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完成实训,优秀设计还可供教学实验林场经营参考。
实训的外业调查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内业设计阶段则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实训指导教师按项目考核标准评定学生成绩。
在实训的内业设计阶段,我院设定了三个限制条件:(1)每个学生设计3种以上造林类型,且不能与同班任何一位同学设计的造林类型完全相同;(2)每个学生编制各种设计表所用的小班面积采用“基准面积+学号”来设定(如某小班基准面积为10hm2,学生学号为01,则小班面积为10.01hm2,依此类推),使之与其他学生的小班面积不同;(3)设计图上色、注记在实验室当场完成。
儿童森林搭建课程教案设计

儿童森林搭建课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森林的生态环境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森林的生态环境和重要性。
2. 森林搭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重点。
1. 森林的生态环境和重要性。
2. 森林搭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了解森林生态环境的知识,掌握森林搭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森林的生态环境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森林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森林搭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植物的种植和布局设计等。
3. 分组活动(3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搭建一个小型森林模型。
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选择材料、设计布局,植物的种植等。
4. 展示交流(2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搭建的森林模型,并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七、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分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在搭建森林模型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森林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探索。
幼儿园立体森林造景教案

幼儿园立体森林造景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立体森林造景教案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森林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立体森林模型(可以使用纸板、泡沫板等材料制作)。
2. 森林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或模型。
3.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
4. 幼儿园室内或室外的空间。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模型,询问他们对森林的认识和想象。
-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立体森林造景。
2. 观察和讨论(10分钟)- 准备一些森林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或模型,让幼儿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它们的特点。
- 引导幼儿讨论森林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赖。
3. 制作森林元素(15分钟)- 将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分发给幼儿。
- 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观察,制作森林动物和植物的纸质模型。
-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形状、颜色和质地,让他们的创作更丰富多样。
4. 制作立体森林模型(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个立体森林模型。
- 提供立体森林模型的制作材料,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 鼓励幼儿合作、分享和互助,共同完成立体森林模型的制作。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立体森林模型,并邀请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困难。
-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小组的作品,并讨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6. 总结(5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森林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森林的喜爱和保护的想法。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家长来幼儿园进行关于森林的讲座或展示,加深幼儿对森林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亲身体验自然环境,例如郊游或野餐。
3. 带领幼儿进行森林动物和植物的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自感受和记录森林中的生命。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表现。
2. 观察幼儿对森林动物和植物特点的描述和理解。
幼儿园户外丛林搭建教案

幼儿园户外丛林搭建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户外丛林搭建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丛林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提供一个丰富的户外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自然探索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或视频,介绍丛林的特点,如茂密的树木、多样的动植物等。
- 提问:你们知道丛林里有哪些动物和植物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2. 讨论(10分钟)- 分组让幼儿分享自己对丛林的认识和想法。
- 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里搭建一个小型的丛林,应该包括什么?3. 规划设计(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设计他们心目中的丛林。
-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材料来搭建丛林?如何安排植物和动物的位置?4. 实施搭建(30分钟)- 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如纸板、彩纸、塑料植物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搭建丛林。
- 鼓励幼儿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丛林搭建。
5. 分享和展示(10分钟)-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搭建的丛林,并向其他幼儿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 引导幼儿互相提问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6. 总结(5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总结他们在搭建丛林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 提问:你们觉得丛林搭建对你们有什么帮助?为什么?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在讨论和设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观察幼儿在搭建丛林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听取幼儿的分享和展示,评估他们对丛林特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室内丛林探索:在教室里搭建一个小型的丛林角落,提供丰富的丛林相关书籍和玩具,让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
2. 丛林动物角色扮演: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丛林动物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深入了解丛林动物的生活和特点。
3. 丛林植物观察:带领幼儿到校园或社区的公园里观察丛林植物,让幼儿学会辨认不同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功能和用途。
注意事项:1. 搭建丛林时,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尖锐或易碎的物品。
幼儿园建构游戏森林教案

幼儿园建构游戏森林教案1. 引言幼儿园建构游戏是一种非常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
通过建构游戏,幼儿能够培养创造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组织幼儿园建构游戏森林活动,以营造有趣和有益的学习环境。
2. 活动目标主要目标: - 帮助幼儿掌握建构游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 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次要目标:- 培养幼儿的空间意识和几何概念。
- 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促进幼儿的作品展示和分享。
3. 活动内容3.1 准备工作在活动开始前,确保以下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准备足够的建构玩具,如积木、磁力块、拼图等。
- 安排足够的空间,确保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建构。
- 准备参考资料,如建构游戏的示例图片、书籍等。
3.2 活动过程1.介绍建构游戏的概念和目的,让幼儿了解建构游戏的好处。
2.展示一些建构游戏的示例,让幼儿了解建构游戏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3.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建构任务,鼓励幼儿用建构玩具完成任务。
4.组织幼儿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一个更大的建构任务,如建造一座城堡或一辆火车等。
5.鼓励幼儿展示他们的作品,让他们分享并解释他们的构思和设计。
6.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创造力。
7.结束活动前,组织幼儿一起清理建构玩具和活动场地。
4. 教师角色和指导方法•教师应起到引导、激发和推动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和展示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5. 活动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估: - 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 观察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 通过幼儿的作品展示和分享来评估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 结语通过幼儿园建构游戏森林教案的实施,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1.课程定位
《森林营造技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和森林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群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专业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森林营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造林作业设计,组织、指导造林施工,幼林抚育管理,组织、指导造林检查验收,造林投资概算及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中森林营造和培育技术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
该课程共100学时,前导课程有《森林植物》、《林业测量技术》、《森林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林业3s技术》,后续课程有《森林经营技术》、《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技术》。
依托良好的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条件,实施产学结合、岗位育人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从事林业技术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森林营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完成各类宜林地造林作业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和投资概算;能够组织、指导造林作业施工及幼林抚育管理,能够组织、指导造林检查验收工作。
课程结业后,学生应达到中级及以上造林更新工的水平。
2.1知识目标
(1)掌握森林营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措施;
(2)掌握造林施工和幼林抚育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作业设计的基本方法;
(4)掌握主要林种的营造林技术;
(5)掌握本地区造林技术规程。
2.2能力目标
(1)会造林作业设计;
(2)会组织、安排、指导造林作业施工;
(3)会幼林抚育管理;
(4)会造林检查验收;
(5)会造林投资概算;
(6)会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营造林技术设计和指导施工。
2.3素质目标
(1)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2)具有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决造林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可持续发展和再就业能力;
(5)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就业观;
(6)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7)具有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范的科学态度;
(8)具有计划组织、与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内容
3.1 设计思路
3.2岗位分析
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课程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对林业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
标,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步骤,校企共建了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林业技术专业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森林营造技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是“造林更新工”岗位。
其岗位工作流程主要是“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施工—造林生产管理”。
学生应具备造林地调查、立地类型划分、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结构设计、造林地整理、造林方法选择、造林设计、主要林种营造、幼林抚育管理、造林检查验收、造林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3 内容选取
林业技术专家、课程专家、课程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依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工作过程分析,遵循能力培养规律,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学习情境(项目)入手,全面进行《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改革和建设。
把造林更新中级工、高级工岗位真实性工作任务归纳成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依据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跟踪国内、外林业行业职业标准,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螺旋式递进与并列规律,立足能力培养,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理论知识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践知识注重实战性和可操作性, 并根据林业行业发展趋势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3.4内容设计(见表1)
表1—课程内容及对应学时数
4.教学活动设计
4.1教学模式
(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造林更新工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中构建了5个培养学生营造林方向职业能力的教学项目,教学中开发了33项学习性工作任务。
以这5个项目为导向,33项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保障,通过教学做的实施,完成每
项教学任务。
(2)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造林更新工岗位职业工作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学、做的实施,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4.2 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造林更新工岗位工作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程整体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课堂教学。
教学实施场所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由校内双师型专职教师和林业生产一线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以5个教学项目,33项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造林更新工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采取“项目导向、任务载体,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按“布置任务—资讯讲授—问题探讨—计划决策—任务实施—展示交流—检查评估(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提高” 9步骤实施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教、学、做的实施,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第二个阶段生产性实训阶段(整周实训)。
教学实施场所在在林业生产一线或学院实习林场,通过参与或承担退耕还林造林作业设计、生态公益林建设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施工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此阶段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第三个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各林场、各县林业局、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天水黄委会总监局、祁连山林业管理局、民勤沙生植物园等生产一线顶岗实训,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承担造林作业设计、组织、指导造林施工、幼林抚育管理、造林检查验收等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学习生产上的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
真正做到将“学习”和“工作”两个不同的事物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课程教师定期走向企业,作为责任教师辅助指导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企业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知识与能力上的无缝对接。
图2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4.3 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课程不同项目的教学内容要求,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问题探究教学、引导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教学方法,完成每个项目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创新能力。
4.4 教学进度安排(见表2)
表2—教学进度安排表
复杂
6、课程考核
“森林营造技术”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
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
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培养,体现“课证”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课程成绩按理论成绩和实习成绩分别记入学
生档案。
理论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主要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考核总分100分,其中过程考核占60%(提问10%+作业5%+平时测验10%+课程论文10%+ +自主学习、资料检阅10%+出勤纪律5%+学习态度5%+团队合作5%),期末考试占40%。
实践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行业、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要依据课程项目任务的专业能力标准,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及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考核。
实践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出勤纪律5%、职业道德5%、团队协作5%、实习态度5%、实习报告20%、课程设计10%、技能操作30%、技术理论笔试20%。
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档。
这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依据这一考核评价结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重视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塑造。
学生也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真正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其个性,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