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大运动的发育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分析课件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帮助宝宝进 行爬行训练,如设置障碍物、引导宝宝 越过障碍等。
爬行训练还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 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爬行是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里程碑之 一,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协调性、平衡感 和肌肉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 也可以引导宝宝自己 穿衣服、洗手、使用 餐具等,提高宝宝的 自理能力和精细动作 能力。
THANKS
案例二:宝宝走路摔跤怎么办?
详细描述
宝宝走路摔跤是常见现象,家长 不必过度紧张,应先观察宝宝是 否有受伤迹象。
如果宝宝没有受伤,家长可以鼓 励宝宝自己站起来,给予宝宝安 慰和鼓励。
总结词:宝宝走路摔跤是常见现 象,家长不必过度紧张,应鼓励 宝宝自己站起来并安慰宝宝。
如果宝宝频繁摔跤或出现其他异 常表现,家长应及时咨询医生。
被动运动等,以刺激肌肉和骨骼 的发育。
矫形器应用
根据需要,为婴幼儿配备适当的矫 形器,以帮助其纠正异常姿势和增 加关节稳定性。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特定的疾病 或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康复训练方法
引导式教育
通过引导和教育的方式,让婴幼 儿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如翻身、
坐立、爬行等,以促进粗大运动 发育。
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婴幼儿,进 行感觉统合训练,以提高其对周
围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结合婴 幼儿的喜好和需求,进行有针对 性的训练,如游戏、玩具操作等。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促 进策略与建 议
营养与饮食
总结词
《婴儿粗大运动发育》课件
婴儿的平衡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进行更稳定 的活动和探索。
精细动作
随着手部肌肉的进一步发育,婴儿能够进行更复 杂的精细动作,例如搭积木、捏取小物体等。
03 促进婴儿粗大运动发育的 方法
婴儿抚触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轻柔的抚触,可以 促进婴儿血液循环,加 速新陈代谢,有助于身
体健康。
增强免疫力
抚触可以刺激婴儿的免 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影响因素
01
02
03
遗传因素
父母的遗传基因对孩子的 粗大运动发展有一定影响 。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 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粗大 运动发展,如运动设施、 家长的引导等。
营养因素
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 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粗大运 动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评估标准
评估工具
可以采用量表、观察记录 表等工具进行评估。
婴儿天生具有抓握反射,当触碰到婴 儿手掌时,他们会本能地抓住物体。
4-6个月
坐立动作
大部分婴儿在5-6个月时能够依靠 支撑物坐立,这是脊柱发育的重 要里程碑。
手部动作
婴儿开始能够更灵活地使用手部, 例如抓取、摆弄和探索物体。
爬行动作
部分婴儿在5-6个月时开始尝试爬行 ,这是他们探索空间能力增强的表 现。
。
刺激感官发育
婴儿体操结合了视觉、听觉、 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有助于
感官的发育。
培养良好性格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婴儿释放 能量,减少焦虑和烦躁,培养
良好的性格。
亲子游戏
提高认知能力
通过亲子游戏,可以让婴儿接 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和环境,
提高认知能力。
促进语言发展
在游戏中,家长可以与婴儿交 流和对话,促进婴儿的语言发 展。
2岁以内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幼儿的生长发育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在2岁以内的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更是备受关注。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幼儿在运动技能上的发展,包括爬、走、跑、跳等活动。
了解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 0-6个月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宝宝的运动能力主要体现在反射动作上,比如站立反射、抓握反射等。
此时期的宝宝需要得到充分的呵护,促进他们在基本的肌肉力量和平衡感上的发展。
2. 6-12个月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运动发育迅速。
他们开始尝试翻身、爬行和探索周围的环境。
这也是家长可以为宝宝提供更多运动机会的时候,比如搭积木、玩球等游戏。
3. 1-2岁这个阶段是宝宝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学着站立、行走甚至奔跑。
也开始尝试更多的体能活动,比如跳跃、攀爬等。
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要注意安全,确保孩子在探索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受伤。
4. 个人观点我认为幼儿在粗大运动发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重要性,因为这些经历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感,培养身体协调性。
而且,通过运动,宝宝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总结回顾:了解2岁以内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同阶段给予宝宝适当的运动机会和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能力。
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幼儿的运动发育,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爱。
幼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2岁以内的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更是备受关注。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幼儿在运动技能上的发展,包括爬、走、跑、跳等活动。
了解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0-6个月的幼儿发展主要是在反射动作上。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宝宝的运动能力主要体现在反射动作上,比如站立反射、抓握反射等。
此时期的宝宝需要得到充分的呵护,促进他们在基本的肌肉力量和平衡感上的发展。
6-12个月是宝宝运动发育迅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宝宝开始尝试翻身、爬行和探索周围的环境。
《人体发育学》第六章粗大运动评定内容及方法
THANK
YOU
每一项评分有三个分度,即0分、1分 和2分。满分为40分。
3.姿势及运动发育评定
Milani正常儿童发育量表分为两大部分:自 发反应和诱发反应,共有六个方面的27项。在自 发反应中包括姿势调节、自动运动;在诱发反应 中包含原始反射、立直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 平衡反应。评价以运动发育率表示即:
运动发育率(MQ)= 运动年龄(MA)/生活年 龄(CA)×100%
5.功能独立性评定
WeeFIM的内容有3个区,六个板块。每个板 块又分为2~6项,总共18项,每个项目分1~7 级。3个区分别是,自理区:自理、括约肌控制; 移动区:移动、行动;认知区:交流、社会认 知。自理区和移动区是运动部分,共13项,认 知区5项。
功能独立性评定
7级:完全独立完成任务; 6级:有条件的独立完成任务; 5级:在监督或提示下完成; 4级:最小程度的依赖辅助完成(自己完成75%~99%); 3级:中等程度的依赖辅助完成(自己完成50%~74%); 2级:最大程度的依赖辅助完成(自己完成少于
25%~49%); 1级:完全依赖辅助完成(低于25%)。
6.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适用于6~72个月龄儿童,是一种定量和 定性功能评定量表,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共有151项,包括反射、平 衡、获得与释放、固定和移动5个技能区;精 细运动评定量表共有98项,包括抓握、手的使 用、手眼协调和操作的灵巧性4个运动技能区。
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量表包括6个分测试: ①反射:8项; ②固定:30项; ③移动:89项; ④物体控制:24项; ⑤抓握:26项; ⑥视觉-运动统合:72项。
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人体发育学》第六章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一、反射运动——立直反射
5. 视性立直反射 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祝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应,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 (1)测试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检查方法同迷路性立直反射。 (2)测试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 该反应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
第六章
婴幼儿期粗发育
掌握: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包括反射发育和姿势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评定 内容及方法 熟悉:粗大运动发育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了解:常用粗大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第一节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 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7.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4-6个月发生,在紧张性迷路反射基础上
与手眼协调,平衡,注意力发育,脊柱姿态等相关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8. 盖伦反射 (1)测试方法:小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自上往下刺 激一侧脊柱旁 3cm 或刺激腰部。 (2)测试反应:躯干向刺激的一侧弯曲。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躯千的自主运动,从而影响翻身、坐、 站及体位变换功能。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4. 手握持反射 : (1)测试方法: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人并按压。 (2)测试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持续握物。 手握持反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主动抓握和前臂支撑。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5.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测试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或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测试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 部前屈,臀部凸起。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规律
一、由上至下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展遵循由上至下的规律。
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的运动能力主要集中在头部和颈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运动能力逐渐向下发展,从头部和颈部到躯干,再到四肢。
这种发展规律是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所决定的,它反映了婴幼儿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发展过程。
二、由近至远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另一个发展规律是由近至远。
这意味着婴幼儿的近端关节(如肩部和髋部)的运动能力先于远端关节(如手腕和脚踝)的发展。
这种规律的出现是因为婴幼儿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肌肉力量较弱,只能控制靠近躯干的较大肌肉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远端关节的运动。
三、由不协调到协调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第三个发展规律是由不协调到协调。
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幼儿的大多数动作是不协调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成熟,他们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协调。
这种协调性的提高是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婴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四、规律性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最后一个发展规律是规律性。
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模式。
这种规律性反映了
婴幼儿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过程。
了解这些规律性有助于家长和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定期评估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他们在正常的发育轨迹上成长。
小儿粗大运动发育口诀
小儿粗大运动发育口诀小儿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时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成熟。
这个阶段的运动发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小儿粗大运动发育,以下是一些口诀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一、抬头坐起慢,握物抓毫端。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抬头和坐起的过程。
婴幼儿在3个月左右开始学会抬头,这是他们颈部和躯干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婴幼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学会坐起,这需要他们躯干和腰部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二、爬行是基础,走路需助力。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爬行和走路能力。
爬行是婴幼儿运动发育的重要阶段,它可以锻炼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婴幼儿在10个月左右开始学会站立和行走,但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支持。
三、踢腿动手快,跳跃有技巧。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踢腿和跳跃能力。
婴幼儿在1岁左右开始学会踢腿,这是他们腿部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婴幼儿在2岁左右开始学会跳跃,这需要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四、投球跑步练,手眼协调好。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投球和跑步能力。
婴幼儿在3岁左右开始学会投球,这需要他们手部和眼部的协调能力。
婴幼儿在4岁左右开始学会跑步,这需要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五、攀爬跳远练,肌肉更强壮。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攀爬和跳远能力。
婴幼儿在4岁左右开始学会攀爬,这可以锻炼他们手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
婴幼儿在5岁左右开始学会跳远,这需要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以上口诀和相关知识点是帮助家长了解小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基本情况。
家长们可以根据这些口诀和知识点,关注婴幼儿的运动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训练。
同时,家长们也应该给予婴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探索和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不要过早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方式。
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快乐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儿童在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包括走路、跑步、跳跃、爬行等动作。
粗大运动发育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儿童的运动发展。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颈部控制能力的发展: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颈部控制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外力来支撑头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能够自己控制头部的稳定性,能够扭动头部观察周围的环境。
2. 扶物站立和步行的发展: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尝试扶物站立,靠着家具或者其他支撑物站立。
大约在9个月左右,婴儿可以自己扶着物体站立,并尝试迈出几步。
到了1岁左右,大部分婴儿可以独立站立和行走。
3. 跑步和奔跑的发展:儿童在2-3岁左右开始尝试跑步,然后逐渐加快速度,能够迅速转向和改变方向。
3岁以后,儿童的跑步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进行长距离的奔跑。
4. 跳跃和爬行的发展:儿童在3-4岁左右开始尝试单脚跳跃,然后逐渐能够进行连续跳跃。
爬行是儿童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环节,儿童在1-2岁左右开始掌握爬行技能,可以爬上爬下各种高度的障碍物。
5.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粗大运动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例如,儿童可以尝试站在一条腿上保持平衡,或者在跳跃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6. 运动技能的整合和应用:儿童在粗大运动发育的过程中,逐渐能够将各种运动技能整合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儿童可以在跑步的同时进行转向、躲避障碍物等。
为了促进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为儿童提供安全、宽敞的活动空间,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各种运动活动。
2. 鼓励多样化的运动体验:引导儿童尝试各种不同的运动,包括跑步、跳跃、爬行等,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在儿童尝试新的运动技能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技能水平。
4.粗大运动发育
第一节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 粗大运动是指抬头、翻身、 坐、爬、站、走、跑、跳 等大运动。
• 粗大运动发育包括反射、
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其中,反射发育是基础。
一、反射发育
• 概念:反射是指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下的不随意且按照 一定模式的应答,它是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 与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密切相关的反射:包括原始反射、
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
•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 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 一、反射发育
•
• • •
(一)原始反射
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检查体位 仰卧位 (2)刺激方法 将婴儿的头转向一侧。
•
(3)反应 婴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
一、反射发育
(一)原始反射
4.拥抱反射
(1)检查体位 仰卧位 (2)刺激方法 5种引出方法 ①声法 用力敲打床边附件发出声音
②落法 太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③托法 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0~150 ④弹足法 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拉手法 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 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突然将手抽出。
•
(4)持续时间 0~4个月
•
该反射类似四足动物瞄准猎物时的姿势 是一个很有名的反射。
一、反射发育
• (一)原始反射 • 12. 交叉伸展反射 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 • (1)检查体位 仰卧位,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下肢伸展。 • (2)刺激方法 使伸展侧下肢屈曲。
• (3)反应 伸展侧下肢屈曲时,对侧屈曲的下肢变为伸展。
第一讲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分析
第一讲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分析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粗大运动的发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是孩子身体机能逐渐完善的体现,更是其认知和社交发展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奥秘。
粗大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指涉及到大肌肉群的运动,比如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等等。
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对于婴幼儿来说,却是一次次了不起的挑战和成长。
新生儿时期,宝宝的身体还很柔弱,但他们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些初步的运动迹象。
比如,当把宝宝竖着抱起来时,他们的头可能会短暂地竖立一会儿。
这小小的动作,其实是宝宝颈部肌肉在努力工作。
到了 2-3 个月,宝宝开始学会抬头。
他们会努力地将头抬起,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让宝宝多趴着,帮助他们锻炼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力量。
4-6 个月,宝宝迎来了翻身的重要时刻。
从仰卧到侧卧,再到俯卧,每一次成功的翻身都让宝宝充满成就感。
这不仅需要身体的力量,还需要宝宝学会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
6-8 个月,坐立成为了宝宝的新技能。
他们可能一开始需要依靠一些支撑才能坐得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够独立坐立。
这时候,家长要注意给宝宝提供合适的座椅和环境,确保他们的安全。
8-10 个月,爬行登场了。
宝宝们用双手和膝盖支撑着身体,一点点地向前挪动。
爬行对于宝宝的身体协调性、空间感知能力和探索欲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宝宝可能会先学会向后爬,这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10-12 个月,宝宝开始尝试站立。
他们会扶着家具或者家长的手,小心翼翼地站起来。
站立是行走的前奏,这个阶段宝宝的腿部力量在不断增强。
12-18 个月,宝宝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虽然步伐不稳,但这是他们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家长要给予宝宝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勇敢地探索。
影响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遗传因素,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1 概述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协调能力和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粗大运动是指儿童进行身体活动时所涉及的大肌肉群的运动,如跑步、跳跃、爬行、投掷等。
这些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认知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的早期发育阶段,粗大运动发育规律是由生物学发展、环境刺激和个体差异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肌肉都需要逐渐发展和成熟,从而确保儿童能够进行各种粗大运动活动。
其次,环境刺激对儿童的粗大运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都可以促进儿童的粗大运动能力的提高。
最后,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部分儿童可能会比同龄儿童更早或更晚发展出一定的粗大运动技能。
了解和研究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健康专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和引导,可以帮助儿童在粗大运动方面发展得更好。
此外,对于有一定发育延迟或异常的儿童,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和探讨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的要点,以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期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览,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构思和组织。
本篇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文章主题,并对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进行概述。
通过简要介绍粗大运动的定义、重要性和相关背景知识,引言部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背景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要点来阐述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
在每个要点中,将详细介绍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提供相关的例证和证据来支持这些发育规律的存在和有效性。
每个要点下可以进一步划分小节,以确保逻辑清晰和文章条理性。
粗大运动发育名词解释
粗大运动发育名词解释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时期发育的一种类型,主要包括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发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和大脑的发展。
在婴幼儿时期,粗大运动发育是逐步形成的过程。
从出生开始,婴儿的肌肉群体不断得到动用和训练,这些动作不仅包括日常生活的必需活动,如吃饭、睡觉、更衣等,也包括主动的游戏和探索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作越来越精细和协调,孩子的运动技能也日益成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粗大运动发育名词解释:1. 抬头:这是婴儿最早发展的粗大运动技能之一。
通常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才开始能够抬起头部观察周围环境。
这是因为他们的颈部肌肉力量得到了加强,并且一些积累的经验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控制头部的运动。
2. 翻身:婴儿通常在出生后四个月至七个月的时候开始学会翻身。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依赖于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来完成从俯卧位到仰卧位,从仰卧位到俯卧位的转换。
3. 爬行:爬行是婴儿练习自主运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常会在六个月至十个月的时候开始。
这种运动需要孩子同时协调控制手、脚和躯干的肌肉群体,以完成轮流移动四肢的动作。
4. 站立:在一岁左右,孩子通常已经有足够的肌肉力量来站立并保持平衡了。
然而,仍然需要经过一些学习和训练来掌握这种技能,并且逐渐进化成为走路和奔跑等更为复杂的运动。
5. 扔球:扔球是一种需要良好的手眼协调性的活动,并且需要处理速度、方向及完美的往返技巧。
这种运动要求孩子掌握多任务处理的技能,能够同时协调视觉、触觉和感觉神经来完成这项任务。
除了以上这些粗大运动技能,婴儿和幼儿还经历着许多其他运动发育方面的重要阶段,如转移重心、跳跃、跑步等。
这些阶段的实现是基于婴幼儿持续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通过亲近的互动体验,发展出更为成熟、精细的粗大运动技能。
总结来说,粗大运动发育是孩子身体和大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它为孩子未来的运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也为其智力、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ppt课件
(六)学龄期
❖ 自入小学前即6~7岁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主要特 征:
❖ ①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除生殖器官外各器官系统外 形均已接近成人;
❖ ②认知功能继续发展,智能发育更加成熟; ❖ ③思维过程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④情感的广度、深度和稳定性都较前提高; ❖ ⑤意志方面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
❖ 约4个月反射消失 ❖ 缺失: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智力低下 ❖ 持续:感觉运动功能发育不良-脑瘫
.
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
❖ 下肢伸直并与接触面垂直,当双足牢固的触 及接触面时,下肢能支撑体重的反射为自动 站立反射阳性;在前者的基础上,将婴儿身 体向前倾,出现自动向前迈步,是为行走反 射
❖ 2个月后消失
.
反射存在的意义
❖ 原始反射是胎儿最早出现的运动形式,并在 婴儿出生后一定时间内扔持续存在(持续到6 个月被整合),是一种避开有害刺激或保持 生存状态的本能反应。
❖ 反射的出现标志着运动发育的开始,提示着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运动的发育过程,也 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过程。
.
原始反射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 ⑤随着性的成熟、身材的陡长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心理
上发生变化。
.
(八)成人期
❖ 18岁以后为成人期,又分为青年期(18-25岁)、成年期 (25-60岁)和老年期(60岁以后),是人生过程中最为 漫长的时期。主要特征是:
❖ ①青年期的发育基本成熟,功能最强但不够稳定; ❖ ②成年期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更年期,心理功能
.
❖ 这一时期的移动方式是四肢位爬行 ❖ 单手支撑 ❖ 上肢伸向前方或侧方的保护性伸展反应 ❖ 俯卧位的侧方转移与四肢爬行的平衡反应 ❖ 骨盆和大腿的支撑 ❖ 下肢的交替运动和上下肢的协调性 ❖ 头和躯干的分离运动
粗大运动发育的评定内容及方法考题
粗大运动发育的评定内容及方法考题【最新版4篇】目录(篇1)1.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概述2.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内容3.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方法4.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意义5.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实践应用正文(篇1)一、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概述粗大运动发育评定是指对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其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以评估儿童运动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状况。
粗大运动发育评定主要包括儿童身体的姿势与运动能力、肌肉力量、协调性与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二、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内容1.姿势与运动能力:评估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姿势与运动能力,如翻身、坐、爬、站、走等。
2.肌肉力量:评估儿童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如握力、臂力、腿力等。
3.协调性与平衡能力:评估儿童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如跑步、跳跃、上下楼梯等。
三、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运动表现,评估其粗大运动发育水平。
2.测试法:通过特定的测试项目,如握力测试、臂力测试等,评估儿童粗大运动发育水平。
3.问卷调查法:通过家长或监护人填写问卷,了解儿童在粗大运动发育方面的表现。
四、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意义1.及时发现儿童在粗大运动发育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运动能力不足等。
2.提供科学依据,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运动锻炼计划,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
3.评估儿童粗大运动发育的成效,为儿童运动康复提供参考。
五、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实践应用1.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日常运动表现,了解其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在学校或幼儿园,教师可以对儿童进行粗大运动发育评定,以便为儿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锻炼计划,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
目录(篇2)1.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概述2.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内容3.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方法4.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意义正文(篇2)一、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概述粗大运动发育评定是指对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其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以评估儿童运动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状况。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引言概述: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在从出生到3岁左右的时期内,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粗大运动技能的过程。
这一发育阶段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婴幼儿的身体控制、协调、平衡和力量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各个方面,以帮助家长和儿童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婴幼儿的运动发展。
正文内容:1.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粗大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粗大运动发育与智力发展的紧密关系粗大运动发育与情绪调节和社交互动的联系2.翻身和爬行的发育阶段婴儿翻身能力的发展过程翻身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力量和平衡的重要性爬行对于婴幼儿空间感知和身体协调的促进3.坐姿和站立的发展婴儿坐姿的发展过程坐姿对于婴幼儿身体控制和平衡的培养站立对于婴幼儿腿部力量和协调性的训练4.行走和奔跑的发展妥善引导婴幼儿开始迈步行走步行对于婴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有益奔跑对于婴幼儿心肺功能的提升和身体协调性的培养5.物体操控和球类运动的发展婴儿抓握能力的发展阶段物体操控对于婴幼儿手指灵活性的培养球类运动对于婴幼儿眼手协调和团队合作的培养总结: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是婴幼儿期间至关重要的发展过程,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翻身、爬行、坐姿、站立、行走和奔跑以及物体操控和球类运动的学习和训练,婴幼儿可以不断提升身体控制、协调、平衡和力量等基本运动技能。
因此,家长和儿童教育者应该重视并积极促进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给予婴幼儿良好的运动环境和适宜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引言概述婴幼儿时期是人体发育最快的阶段,尤其是粗大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粗大运动发育包括脖子的控制、坐立、爬行、站立以及行走等动作,这些动作的逐渐掌握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和日后的学习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发展指标。
正文内容一、脖子的掌握1.脖子的控制能力是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基础,它的发展标志着婴幼儿开始有了一定的身体控制能力。
粗大运动发育
第四章粗大运动发育第一节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一、反射发育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一原始反射1.觅食反射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3存在时期:0~4个月;2.握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3存在时期:0~4个月;3.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智力障碍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2反应:分为两型;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4.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1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2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3存在时期:0~2个月;5.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臀位分娩的新生儿、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2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3存在时期: 0~3个月;6.张口反射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智力低下时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2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出现;3存在时期:0~2个月;7.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脑瘫患儿或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3存在时期:0~6个月;9.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3存在时期:0~4个月;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AR法意义同ATNR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3存在时期:0~4个月;12.交叉伸展反射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2反应:可见另一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3持续时间:0~2个月;13.阳性支持反射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1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2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反张;3持续时间:0~2个月;二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1.颈立直反射新生儿期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射,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射,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射所取代;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6~8周;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头部向一侧转动;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随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2.躯干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2反应:此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3.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此反射3~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1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4.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该反射在人类相当发达,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4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明显;该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1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三平衡反应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1.仰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仰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支撑样伸展动作;俯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俯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2.坐位反应前方6个月左右出现,侧方7个月左右出现,后方10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1检查方法:小儿于坐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的同时,分别出现两上肢迅速向前方伸出;倾斜侧上肢立刻向侧方支撑、另一侧上肢有时伸展;两手迅速伸向后方做支撑动作;通过上述反应,保持身体的平衡;出生后约15个月左右出现,维持一生;15个月以后仍为阴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1检查方法:小儿取跪立位,检查者牵拉小儿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2反应:头部和胸部出现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反应;对侧上、下肢外展,伸展;4.立位反应1检查方法:小儿于站立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以及上肢伸展的同时,分别出现腰部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弯曲以及脚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迈出一步;前方12个月左右出现,侧方18个月左右出现,后方24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5.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由于其中枢在中脑,因此该反射的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射;检查时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1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2反应: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脑瘫患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二、姿势运动发育一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是: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二.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主要特点是: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各年龄段特点:1.新生儿期姿势,瞬间抬头2. 2个月臀头同高,瞬间抬头3. 3个月抬头45度,两肘支撑4. 4个月抬头45~90度,胸离床5. 6个月抬头90度两手支撑7. 10个月爬8. 11个月高爬三.坐位姿势运动发育发育顺序主要特点是: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1.新生儿期, 全前倾2. 2~3个月半前倾3. 4~5个月扶腰坐4. 6个月拱背坐5. 7个月直腰坐6. 8~9个月扭身坐7.坐位自由玩四.立位姿势运动发育分为如下十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各年龄段特点:新生儿期;2个月;3个月;4个月;5~6个月;7~8个月;9个月;10个月;11个月;12个月;1.阳性支持反射2.不支持3.短暂支持4.尖足支持5.立位跳跃6.扶站7.抓站8.独站9.牵手走10.独走五.步行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1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2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3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4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5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6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7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8站立位的膝过伸展六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与特点①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②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③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④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⑤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⑥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第二节其他年龄期粗大运动发育•一、学龄前期粗大运动发育•岁—爬台阶, 2 岁—双脚跳、用勺吃饭, 3 岁—能跑、洗手和脸, 4 岁—爬楼梯、穿鞋, 5 岁—单脚跳、系鞋带;二、学龄期粗大运动发育6—7岁,跳绳、游泳、舞蹈、体操等9—10岁参加有规则的、集体运动第三节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一、影响因素1.家族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心理因素3.智力落后4.神经肌肉疾病5.脑损伤和脑发育障碍6.其他疾病二、异常发育1.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2.运动发育的异常性3.运动发育的不均衡性4.姿势运动的非对称性5.运动障碍的多样性6.异常发育的顺应性第四节粗大运动发育评定一、评定的原则评定要以正常体儿童整发育标准为对照进行全面的评定;二、评定内容1.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1姿势评定2运动发育评定3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评定4动态观察2.反射发育评定3.肌力评定4.肌张力评定1肌张力增高2肌张力降低5.关节活动度评定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2臂弹回试验3围巾征4腘窝角5足背屈角6跟耳试验7股角又称内收肌角8牵拉试验6.平衡功能评定7.协调功能评定8.步态分析二、常用的评定量表运动发育评定量表适用于0~72个月龄儿童,是一种定量和定性功能评定量表,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共有151项,包括反射、平衡、获得与释放、固定和移动5个技能区;精细运动评定量表共有98项,包括抓握、手的使用、手眼协调和操作的灵巧性4个运动技能区;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将不同体位的反射、姿势和运动模式分为88项评定指标;共分五个功能区:A、卧位、翻身,部分原始反射残存及姿势反射的建立;B.坐位;C.爬及跪位运动,平衡反应的建立;D.坐位运动;E.走、跑及跳运动;每项评定指标的评分为0~3分;0分:没有出现的迹象;1分:完成10%以下;2分:完成10%~90%;3分:全部完成;最后可得出原始分5个能区原始分;各能区百分比原始分/总分×100%;总百分比各能区百分比相加/5;目标区分值选定能区百分比相加/所选能区数;。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是指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发展过程,涉及到儿童步行、奔跑、跳跃、爬行、投掷等各种动作。
这个过程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从出生开始就有着明显的规律。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的运动主要是通过肌肉的伸展和收缩来实现。
他们会开始伸展四肢,尝试抬头和翻身。
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可以自主地翻身并试图爬行。
之后,他们会逐渐学会坐起来,并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
通常在1岁左右,婴儿可以自己站立并尝试迈出第一步。
到了2岁左右,他们可以熟练地奔跑和跳跃。
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神经系统对于运动的控制和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不断发育壮大,这使得他们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肌肉运动。
从出生到3岁左右,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运动能力会有明显提高的原因。
然而,儿童的运动发育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有些儿童可能会出现运动协调不良、肌肉力量不足等问题,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所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的干预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运动发育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
一个刺激性和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
例如,给儿童提供适当的玩具和器材,可以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运动动作;创造积极的家庭氛围,鼓励儿童参与户外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能力。
要注意的是,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机会来实现。
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对他们进行过分的比较和评判。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尝试各种运动。
同时,及时的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运动发展情况,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
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过程。
3《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3)存在时期: 0~3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5.踏步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 射)
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 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长, 而且迈步时双腿内旋、内收交叉,脚掌 跖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6.张口反射
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 瘫时一侧缺失。 (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 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 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8.侧弯反射
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若持续存在可导致坐位平衡困 难,无法维持正常直立姿势,孩子也不可能发展对称 性运动,因为任何侧面的刺激都会引起不对称姿势。 (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 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3)存在时期:0~6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侧弯反射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9.紧张性迷路反射
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 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 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 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 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 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 髋关节屈曲使臀部凸起,耻骨部无法贴近桌面; 上下肢均呈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小儿的姿势与运动的发育是随着小儿身 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 逐渐发育进行的身体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 水平位上逐渐抬起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位 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移位反射(arm passage reflex)
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瘫时一侧缺失
(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两上肢放于 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 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
阳性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ing reflex)
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
(2)反应:分为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
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 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 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 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
(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 伸展型4~6个月
五、步行前的小结
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1.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 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1.头向一侧或正中、屈曲(1个月) 2.头向一侧或回旋、伸展(2个月) 3.非对称伸展、翻身(3~4个月) 4.屈曲、手口眼协(5~6个月) 5.四肢自由伸展(8~9个月)
②上肢伸向前方或侧方的降落伞伸指出张反双开应手,, 似稍防外止展下,跌手的
③俯卧位的侧方转移与四肢爬行保位护的性平支衡撑反动应作。能力
④骨盆和大腿的支撑能力
⑤下肢的交互运动和上下肢的协调性
⑥头和躯干的分离运动
4.屈膝站立期 10~12个月
重点:抓扶站立和辅助步行 站立躯干的完全伸直和回旋 站立位髋关节外展前伸及膝关节前伸 立位时重心向左右侧移动 踝关节背屈脚掌足趾的平衡反应 脚的迈步支撑反应 从屈膝位站起
6.双足步行期(12个月后)
➢挑担样步态
➢缺乏骨盆回旋
➢宽步幅
➢全脚掌着地
➢站立位膝过伸
➢步速、步数和
挑担样步态
重心移动不稳定
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5.步行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特点8项 (1)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 (2)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 (3)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 (4)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5)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 (6)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 (7)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 (8)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9、咬合反射
检查方法:将手指放入婴儿口内,并触摸牙床的 咬合面
反应:婴儿会上下牙床咬合 存在时期:0~6个月 此反射缺如或持续存在都提示脑损伤
10、交叉伸展反射
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抓住婴儿一条腿 伸展,用手指稍用力地在婴儿脚掌从脚跟向脚趾 方向沿脚掌外侧划线。
反应:对侧腿先屈曲、外展,然后内收、伸展, 企图蹬掉另一腿脚底的刺激。
2.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1.TLR姿势,瞬间抬头(1个月) 2.臀头同高,TLR姿势,
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3个月) 4.抬头45度~9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5~6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8.高爬(11个月)
第二章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教学要求:
1、了解原始反射的生理意义。 2、掌握原始反射的表现及对运动发育的影。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 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 动能力的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 两方面。
5.紧张性迷路反射(前庭脊髓反射)
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R-S)
方法:将婴儿保持仰卧位置上。头摆正,双上 下肢伸展,观察其运动和姿势的变化。
反应: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并向一侧旋转。 此反射存在0—4月。
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R-P)
方法:将婴儿保持俯卧位置上。头摆正,双上 下肢伸展。
头颈部的控制
翻身和坐位 能力发育
与头颈部分离的 四肢躯干的独立活动
下肢髋关节多轴性活动 与下肢的分离运动
躯干骨盆的控制
上肢的支撑性
四肢位
3.屈膝坐位期 爬行
7~9个月
最早的抗重力姿势——坐位转向双呈手俯更托悬高住卧级小 位姿儿状势胸态的腹,部然发,后育时
期
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
①单手的支撑
冲一下,此时小儿迅速
伸展,另一侧的上 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呈拉弓射箭样姿势。 存在时期:0~4个月 该反射持续存在常见于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 痪患儿,可影响小儿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 运动发育。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STNR)
意义同ATNR,该反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全 身自主伸展与屈曲的发育。 (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 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3.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
→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 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1.全前倾(1个月)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提示反射发育迟滞 (1)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 面数次。 (2)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 屈,也可引起膝反张。 (3)持续时间:0~2个月。
原始反射出现及存在时间
原始反射
觅食反射 手握持反射 足握持反射 拥抱反射 放置反射 踏步反射 张口反射 上肢移位反射 侧弯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交叉伸展反射 阳性支持反射
天获得性的翻身运动发育受到影响。
张口反射(Babkin)
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智力低下,锥体外系 损伤时明显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 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 (2)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 儿双手即出现。 (3)存在时期:0~2个月。
出生后即出现,随着独占功能的建立而消失 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站立功能 脑瘫患儿此反射可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木棍压迫其脚掌 (2)反应:小儿足趾屈曲。 (3)存在时期:0~10个月(9个月)。
4.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
(1)检查方法:新生儿仰卧位,从背部托起婴儿, 一手托住婴儿颈及背部,另一手托着枕部,然后 拖住枕部的手突然下移数厘米(不是放手)使头 及颈部“后倾”数厘米。
2.握持反射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 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3)存在时期:0~4个月(3个月)。
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 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 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 在。
3.足握持反射(foot palmar grasp reflex)
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4.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10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 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 →独站→牵手走→独走
1.阳性支持反射(1个月) 2.不支持(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独站(10个月) 8.牵手走(11个月) 9.独走(12个月)
坐、站及体位变换功能。
8、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踏步反射)
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双脚接触桌 面或使其一侧脚踩在桌面上
反应:婴儿腿伸直并站立;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 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存在时期:0~2个月 臀位分娩的、肌张力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
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 失。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姿势与移动运动发育
1.姿势维持期 2.移动准备期 3.屈膝坐位期 4.屈膝站立期 5.双足步行期 6.步行后的运动能力发育期
1.姿势维持期
1~3个月 使头部竖直并保持对称性姿势。生理性屈曲姿势
原始反射
2.移动准备期
4~6个月
7、躯干内弯反射(侧弯反射)
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悬空俯位,用手指 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存在时期:8周后消失(0-6个月) 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或肌
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持续存在,将影响躯干的自主运动,从而影响翻身、
存在时期:0~6周(0-2个月) 此反射消失或持续存在提示病理情况。肌张力低
下的婴儿无法引出;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持续存 在,影响下肢的交替运动。
11、颈部翻正反射
检查方法:将新生儿颈部向一侧旋转 反应:身体也向同方向旋转 存在时期:0-4个月 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该反射消失延迟,使得后
一、原始反射
是胎儿最早出现的运动形式,出生后一段时间仍可存在, 是一种避开有害刺激或保持生存状态的本能反应。
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 ,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特点: 不精确、易泛化 原始反射的出现标志了运动发育的开始。
原始反射的消失标志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的完成,标 志着获得新的运动技能的开始。
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与特点6项
1.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 2.先躯干近端,后躯干远端 3.从泛化到集中、不协调到协调 4.先学会抓,后会放下手中的东西 5.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后会从立位坐下 6.先学会向前走,后会向后倒退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