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

合集下载

五七干校的历史

五七干校的历史

五七干校的历史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干部和党员的革命素质和政治觉悟。

下面将从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以及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情况息息相关。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合作社运动需要有一支政治上坚定、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来帮助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建立一支队伍来培养未来的农村干部和党员,以增强他们的革命意识和能力。

二、五七干校的组织结构五七干校的组织结构一般由领导班子、教官队伍和学员组成。

领导班子通常由一位校长和数位副校长组成,他们负责校园的日常管理以及学员的培养计划。

教官队伍由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组成,他们负责教授政治理论、农村改革经验和实际技能。

学员则是来自各地农村的党员和干部,他们在五七干校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三、五七干校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五七干校在中国农村地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五七干校培养的学员将其在校期间受到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培训应用于农村工作中,带领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其次,五七干校在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素质和革命觉悟,使他们更有能力来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

此外,五七干校的经验和模式也为后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总结通过对五七干校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以及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五七干校在中国农村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农村干部和党员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改革中。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五七干校的历史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进一步总结其经验,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五七干校是什么意思

五七干校是什么意思

五七干校是什么意思?
一、五七干校:
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二、《五七指示》: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

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五·七指示也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办学的方针,造成了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五七干校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五七干校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五七干校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引言:20世纪50年代,五七干校运动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五七干校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从教育、人才培养和群众参与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一、教育的变革五七干校运动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干部教育运动。

通过将知识分子和干部送到农村、工厂、采矿场等基层单位锻炼,五七干校运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推动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首先,五七干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分子壁垒。

在过去,知识分子往往圈居于城市中心,距离底层群众较远,导致他们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有限。

而通过五七干校运动,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深入农村、工厂与广大群众生活在一起。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民的需求,更贴近人民生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五七干校运动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知识分子通过与基层群众接触交流,感受到农村生产的辛苦与挑战,同时也面临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使得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有助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人才培养的转型五七干校运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之一是人才培养的转型。

运动期间,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干部被派往基层单位,通过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五七干校运动培养了一批与人民相通的有为青年。

通过在基层单位锤炼,他们深入了解了人民的需求和困境,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

这些人才的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五七干校运动培养了一支群众观念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

知识分子和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会了倾听群众声音,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些经过五七干校运动培养的干部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群众参与意识的提升五七干校运动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提升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群众的参与意识。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五七干校是一所以历史悠久、学术水平高、亚投行一流的地方公立大学,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它成立于1948年,最初只有7个院系,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有全国范围的知名学府,在全国拥有20个学院,拥有本科生约8000人、国际学生18国3000人、及研究生约8000人。

五七干校在许多学科领域均有深厚的研究底蕴,其中包括文科、自然科学、工程学、管理学、商科和健康科学等。

校园内设有不同类型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它们在科研和教学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此外,该校还定期举办许多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展览会,旨在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增强学术交流,促进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发展。

五七干校建校以来一直秉承着推动教育、科研、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理念。

校园内设立了多个本地或国际学术机构,举办各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到其他国家或机构学习和实习,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跨越不同文化。

五七干校成立以来,在各类学科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在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的领域,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该校一直以来向学生和访问者打开大门,倡导彼此和谐共处,共同探索社会发展的未来可能性。

五七干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学,以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宗旨,不仅招收优秀的本地学生,而且目的是吸收有能力的国际学生。

校园拥有丰富的国际文化活动,积极推出国性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专业咨询和社会服务活动,还开设了国际问题研究系,旨在推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所具有长久历史的普通大学,五七干校不断追求学术水平的提高,研究与训练学生成为具有学识、技能、态度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该校提出“关注人文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新人才。

五七干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学术水平很高的地方公立大学,其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平台,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

自1948年成立以来,该校一直秉承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世界级学府,为世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历史上一段具有争议的时期,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集中营,旨在进行“政治改造”和“思想改变”。

它的存在和运营导致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和悲剧,数千万人被捕、关押、酷刑和杀害。

由于五七干校的存在与行动给中国人民以及国家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它在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恶劣遗产之一。

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五七干校被视为一段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被广泛批评,并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教训和反面典型,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五七干校是一段负面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及对人权和自由的关注与推进。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
五七干校就是“五七师秩序遵守重大考试”的缩写,也就是大学新生按照科目的不同参加的重大考试。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统一考试,五七干校考试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端正进行组织。

五七干校考试积极推进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认真正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本考试呼吁考生应严格遵守学校的考试秩序,克服不良习惯,尊重老师,礼貌言行,这样才能确保考试的有序进行。

此外,五七干校考试还提倡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考前复习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只有自觉把书本反复翻阅,确切掌握了考点知识体系,才能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考生应该努力提高自控能力,坚持思考,把复习目标分解成若干小步骤,每一步都要做到熟练有加。

另外,严格把握考试时间,不要拖延时间,做到及时快捷,尽力发挥自身潜力,取得佳绩。

总而言之,五七干校考试旨在通过鼓励考生遵守考试秩序,让他们培养自制能力,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以达到量身定制的学习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从而带动以后学术上的突破。

五七干校导游词

五七干校导游词

五七干校导游词
摘要:
1.五七干校的历史背景
2.五七干校的创建和发展
3.五七干校的主要活动和贡献
4.五七干校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正文:
五七干校,全名“五七文化大革命干校”,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特殊教育机构,它的创建和发展与我国当时的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五七干校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66 年,我国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的目标是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改造教育制度。

在这个背景下,五七干校应运而生,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训革命干部,推动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五七干校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它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培训组织,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五七干校逐渐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机构,设有多个分校,培训了大量的革命干部。

五七干校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政治学习和劳动锻炼,通过这两方面的教育,培养革命干部的忠诚度和能力。

五七干校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它为文化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许多五七干校的毕业生后来成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导者。

其次,五七干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它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我国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五七干校的存在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它过于强调政治学习,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导致了一些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足。

同时,五七干校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学生的思想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自由。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五七干校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它留下的痕迹却是无法抹去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

五七干校诗句大全

五七干校诗句大全

五七干校诗句大全
一、前言
五七干校,历史的印记,
时代的风云,浓缩于诗行。

以下是五七干校的诗句精选,
感受那段岁月的精神风貌。

二、五七干校生活
1. 清晨起床号声响,学员整队出操场。

晨练跑步强身体,革命精神永不忘。

2. 课堂学习声声高,革命理论入心潮。

勤奋努力求进步,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

3. 午餐简单充饥肠,粗茶淡饭也香甜。

艰苦朴素是本色,革命传统永相传。

4. 下午劳动挥汗如雨,锄头铁锹舞翻飞。

自力更生创家园,艰苦奋斗显身手。

5. 傍晚时分归宿舍,学员围坐谈心得。

交流思想共进步,团结互助情谊深。

三、五七干校情感
1. 离家千里赴干校,心中挂念父母老。

一封家书寄深情,愿家人安康常相伴。

2. 战友相聚在五七,共同奋斗结情谊。

互相帮助共成长,革命友谊万古长。

3. 干校岁月如流水,青春岁月难再回。

珍惜时光勤努力,为革命事业献青春。

四、五七干校精神
1. 不忘初心得始终,红色信念铸军魂。

历经风雨永不变,坚定信仰跟党走。

2. 艰苦奋斗创辉煌,自力更生显身手。

团结协作共奋进,革命精神代代传。

3.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牢记使命永不息。

矢志不渝追求真理,永远做忠诚的革命者。

五七干校导游词

五七干校导游词

五七干校导游词【原创实用版】目录1.五七干校的历史背景2.五七干校的创建和发展3.五七干校的主要课程和教学方法4.五七干校的历史意义和影响5.五七干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五七干校是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为了培养革命事业所需人才而设立的一所特殊学校。

它的全称是“五七文化大革命干校”,因在 1957 年创办而得名。

五七干校的创建和发展,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在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政府决定通过加强革命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五七干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五七干校的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等。

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身参与各种劳动和实践活动,以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实践能力。

五七干校的教育实践,对于培养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五七干校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并非仅限于此。

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七干校见证了中国社会在那个特殊时期的风风雨雨。

它既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政治舞台,许多中国政治人物都曾在五七干校学习和工作过。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五七干校的使命也逐渐完成。

如今,五七干校已经成为了一所普通的干部培训学校,继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然而,无论五七干校如何变化,它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印记。

总的来说,五七干校是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为了培养革命事业所需人才而设立的一所特殊学校。

它的创建和发展,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干校六记中的干校故事

干校六记中的干校故事

干校六记中的干校故事【引言】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根据自己在干校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干校,全称五七干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改造知识分子而设立的一种劳动农场。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杨绛先生见证了众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干校生活的概述】干校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知识分子们在那里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如种地、收割、养猪等。

他们还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参加政治运动。

在干校,他们的生活条件极为简陋,食不果腹,居无定所。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努力生活,寻找快乐。

【干校故事的具体内容】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先生讲述了多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其中,纪登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如何在干校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刘亚洲的故事则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干校中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的过程。

吴世友的故事则揭示了一个善良的农民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道义。

【干校故事中的人性光辉】在这些故事中,人物们展现出了勇敢、善良、互助等人性光辉。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关心自己的命运,还关心他人的命运。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温暖和希望,为干校的生活注入了一抹亮色。

【干校故事的意义】干校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在极端的环境中,人性的善恶得以放大。

干校故事提醒我们,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保持对人性的信心,坚守善良和道义。

【结语】干校故事虽然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其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坚守道义,关爱他人。

五七干校参观心得

五七干校参观心得

五七干校参观心得五七干校参观心得6月29日,公司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市“五七”干校,通过参观干校的博物馆及原校址,了解了当时干部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积极生活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艰苦风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

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到五七干校,我们首先参观了新建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500多件实物、1200多张图片。

有老干部们用的旧衣服、旧毯子,积尘多年的粗瓷碗、旧军用水壶,旧农具,老式的拖拉机、插秧机、打字机等,更有意义深刻的干部手稿。

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每一组图片及实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我深感钦佩,对当时下放的老党员感到无比尊敬。

通过那些图片、讲解、文物资料、历史文献、幻影等形式,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当年的老干部在满眼的黄沙,一窝一窝的骆驼草,白花花的盐碱地,几乎是不毛之地的干校里是怎样度日的。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国务院直属的五七干校成立于1968年10月,当时共接收国务院部分直属单位下放干部职工及家属、知青2000多人,在当年荒凉的西大滩上从事了近十年艰辛的农业劳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他们在认真完成下放劳动任务的同时,始终坚持钻研学习各自的业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和研究工作,为后来从事更高领域科学研究和文学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观摩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人在适度的物质满足情况下,最大的乐趣就是为社会、为企业、为他人做更多有意义的实事,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此时正处于“学技能、打基础”的事业起步阶段,更应该培养艰苦朴素的美德,树立有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精力放在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上来,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五七战士”身上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以及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五七干校述论

五七干校述论

五七干校述论作者:郑谦来源:百年潮来源日期:2006-12-5本站发布时间:2006-12-5 9:29:18阅读量:911次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重要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文章说:“今年五月七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提供了新的经验。

”干校“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干部的世界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作为头等任务来完成”。

“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人民日报》编者按说:“黑龙江‘五·七’干校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经验很好,建议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同志们和广大干部、知识分子认真读一读。

我们已经有了关于精简机构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关于干部下放劳动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实现机关革命化、干部革命化,认识就比较完整了。

”“毛主席最近指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

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

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自此,“文化大革命”中又一颗耀眼的“新星”出现在世人面前。

五七干校产生的现实原因五七干校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大革命”一些基本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尽管在报刊宣传中五七干校的成立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的成立首先是满足大量精简干部的迫切需要。

1968年下半年,“全国山河一片红”,省级革命委员会在全国建立,“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斗、批、改的阶段”。

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

石嘴山市五七学校历史博物馆是在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学校原址上规划建设五七干校原址大门的一座再现“文革”期间国务院直属口千名机关干部、家属、子女劳动、工作、学习经历的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一站,占地面积8520平方米。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解放军后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统称《五七指示》。

在这一指示精神的鼓励下,中央国家机关的9万名工作人员,1万名工勤人员,3万名家属,5000名知青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106所“五七”干校。

在我区的几所中央国家“五七”干校中,尤以石嘴山隆湖一站(原西大滩)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规模最大、层次最高。

该干校成立于1968年10月,撤消于1972年4月,历时四年多,是国务院机关根据周总理的“四条指示”所创建的。

主要包括从国务院机关下放的1881名干部、家属(不包括14岁以下的200多个孩子)。

这些人中不仅有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还有叶籁士、林汉达、倪海粟、周有光等著名学者、知名人士。

这些干部职工尽管身处逆境但是那种蓬勃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崇高的理想没有动摇,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仍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开展生产劳动,特别是叶籁士、林汉达、倪海粟、周有光等老同志在劳动之余经常一起探讨语言文字改革方面的问题,他们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五七”干校撤消后,人员一部分回京,一部分到石家庄某飞机制造厂继续劳动锻炼。

由“五七“干校创办的造纸厂移交平罗县成立了国营平罗县农场。

时隔40年后,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学校遗址上建设“五七”学校历史博物馆旨在体现当时国务院直属口机关干部在此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的历史场景,集中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智慧和文明成果。

馆内陈列有反映干校学员及家属生产、生活场景的各种实物1200多件,其中综合馆内容分为9个篇章,23个单元,陈列展出的实物500多件、图片1200多张、文字资料500份。

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

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

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1969年11月18日晚,河南省息县东岳公社轧花厂仓库里,搭满大大小小的通铺,集中住着100多人。

在这些人中,有文化名人钱钟书及夫人杨绛、俞平伯、沈从文、胡绳、何其芳、吕叔湘,有经济学家孙冶方、骆耕漠、顾准、吴敬琏、林里夫等等——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中央机关单位在息县“五七干校”的历史一幕。

据息县县志记载:1969年前后,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科院、对外文委、对外经委、全国总工会等中央机关单位先后在息县举办“五七干校”。

到1970年,有几千名北京人来息县,住在各个“五七干校”驻地。

他们在参加政治运动和田间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留下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手稿和作品,这其中包括著名学者的理论文章,著名作家的诗歌、散文、日记等等。

今天品评这些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文化浩劫之中,这些学人的睿智和个性。

俞平伯在息县创作的诗俞平伯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作家、批评家兼诗人,他一生潜心写作,辛勤笔耕,以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建树,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为数不多的硕儒,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红楼梦》,他有着很深的研究。

俞平伯一生作诗数量极多,他把“人生譬之为波浪,诗便是船儿”。

1969年,他随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来到息县,这一段生活,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特别也最难忘的经历。

朴素宁静的乡间生活与喧嚣压抑的政治气候形成巨大反差,使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这期间,诗人进入晚年创作的高峰期,农舍茅屋、河塘竹林、杂乱的集市、泥泞的道路均成为素材。

乡亲们常看见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破旧发黄的小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七言或五言诗词,从这些草稿的流畅程度来看,几乎每首诗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改动。

在息县一年多的生活里,诗人共创作了近百首诗词,具有代表性的是《息县杂咏》、《纪东岳事》、《至日》等等,其中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还在香港单独出版。

这些诗词,真实地记录了息县农村的田园风光和民情民风,至今读来仍清新爽朗。

五七干校作文

五七干校作文

五七干校作文
《我的五七干校记忆》
在我的记忆里,五七干校可是有着一段特别的经历。

记得那时候啊,我们一群人被拉到干校去劳动改造。

有一天,我们被安排去挖水渠。

那天的太阳那叫一个毒啊,晒得人都快冒油了。

我们拿着锄头,一个个都苦着脸开始干活。

我旁边的老张,干得满头大汗,那汗水顺着脸颊吧嗒吧嗒直往下滴。

我们就这么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着,突然,老张一不小心,锄头挖到了一块大石头,震得他手直发麻。

他“哎哟”一声,把锄头一扔,坐在地上直甩手。

大家一看,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一下,原本辛苦的劳动好像也变得没那么累了。

在五七干校的那些日子,虽然辛苦,但也有着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插曲,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五七干校,它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虽然有着汗水和辛苦,但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时光啊。

以上作文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五七干校博物馆周边特色

五七干校博物馆周边特色

五七干校博物馆周边特色说到五七干校博物馆,大家的脑海里可能立刻就浮现出一幅历史的画面。

你知道的,这种地方不是每天都能去的,得有点“缘分”才行。

其实呢,说起这儿的周边特色,我第一个想到了的就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故事,那些老物件里藏着的生活气息。

走在博物馆周围,路旁的树影斑驳,夏天的风吹过,心里不知怎的,就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自己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这里的气氛,不光是博物馆本身,周围的环境也相当别致。

这里距离城市的喧嚣并不远,但那种安静恰到好处。

你走在那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踩着每一块石板都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回到了那个“文革”时期,大家都得在这里“改造”自己,干点儿活,反思过去。

周围的一片林地,绿意盎然,树木挺拔,放眼望去,仿佛每一棵树下都藏着过去的故事。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不觉得它能给人带来什么特别的感受。

但走了几次,逛着逛着,竟然会被这份宁静和厚重的历史感所感染。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走路走多了,就“熟了”,这儿的一草一木都开始变得有些“亲切”了。

讲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这些树啊石板的,算是啥特色嘛。

但细细琢磨,才发现这地方不简单。

尤其是到了博物馆的外围,那些旧时的建筑群依然保留着它当年的模样。

你站在门口,看着那一排排低矮的房屋,思绪一下子就飞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想想当年那些在这儿“劳动改造”的人们,生活是不是也像这些建筑一样朴素、简陋,但又充满了某种坚韧的力量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像是时光的烙印。

哦,对了,周围的胡同也是一大特色。

你走进这些胡同,感觉就像进了个小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其中。

不过,这种迷失是舒服的,因为在这里没有急匆匆的步伐,没有冷冰冰的城市气息,有的只是亲切的回响,像是走进了人家的后院,隐约能听见有人在聊家常。

说到吃的,嘿,五七干校博物馆周围的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

虽然这儿看上去像个比较“严肃”的历史遗址,但附近的小吃街可不容小觑。

五七干校评语

五七干校评语

五七干校评语1. 五七干校啊,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地方。

就像一个大熔炉,把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融到了一块儿。

我记得老张,刚到干校的时候,那脸拉得老长,像个苦瓜似的,嘟囔着“这鬼地方能有啥好”。

可没过多久,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哼着小曲儿干活儿呢。

这干校就有这魔力,能让人不知不觉就转变态度。

2. 五七干校,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

翻开它,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故事。

老李在干校的时候,那可是出了名的“懒骨头”。

可在大家的影响下,他竟然主动承担起最重的活儿,他自己都说“我感觉在这儿,不积极都不好意思”,你说这干校是不是很神奇?3. 你知道五七干校吗?那简直是一个生活的大舞台。

每个人都是演员,演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小王刚来的时候,笨手笨脚的,啥都干不好,大家都有点嫌弃他。

可在干校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变得心灵手巧的,还教别人呢。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干校这片土壤里茁壮成长。

4. 五七干校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竞技场。

在这儿,你要是不努力,就会被大家比下去。

老陈以前总是自认为了不起,到了干校才发现,比他厉害的人多了去了。

他说“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到这儿才开了眼”,从那以后,他就努力追赶,这种氛围,能不激励人吗?5. 五七干校,宛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感情好得就像亲兄弟姊妹一样。

有一次,小赵生病了,大家都争着照顾他,给他送吃的,陪他聊天。

小赵感动地说“在干校,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家的温暖”,这样的地方,谁能不喜欢呢?6. 五七干校,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

在这个旅程中,你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老孙原本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干校和大家相处久了,变得温和多了。

他笑着说“我感觉自己像换了个人,这干校就像一个魔法学校”,可不是嘛,这里改变人的力量可不小呢。

7. 你可别小瞧五七干校,那是一个能让石头开花的地方。

老周以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干校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后,变得开朗起来。

他在一次活动中大声说“我从来没想到我能这么开心地和大家玩在一起,干校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这就像黑暗里突然照进了阳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七干校齐鲁潜龙五七干校是文革的产物。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

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时侯,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苗馆公社就在土地相对宽余南山脚下,规划了40多亩的试验地,它着落在南山脚下旷野上。

离苗馆有20多里路,北面是马家井,西面是万兴庄,有一排房子,共18间,还有一排猪舍,后来改建成厕所了,在东面有不大的操场,在操场的北面有三间瓦房,没有院墙,定名为五七干校。

那是公社学工、学农、学兵的场所。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1979年教育也发生了重大改革,初中两年制改成三年制。

那时候一个公社突然增加一个年级,哪有那么多校舍,公社教育办公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把赵家村、马家井、踅庄、纪卜四个学区的七年级集中起来,在五七干校设立一处学校,把五七干校改成五七学校。

七年级都是在学区驻地上,也就是离家不远处上学,都是跑校,虽然学习比较紧张,但是想学习的人比不想学习的人少的可怜。

听到集中上八年级,全班同学既兴奋又害怕。

不是全班都可以去的,只有考试,按成绩录取,那时候就感到竞争升学的残酷性。

想上学的同学都在偷偷的学习,加班加点复习,重视教育的家长在新华书店排队买复习质料。

我爸爸是教师,他的知道的信息比较早,给我买了一本像新华字典大小的初中复习全解,其中包含了初中阶段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点,重点和考点的主要内容,还配备了相应的复习题,后面有阶段性试题,期中、期末试题,非常全面,我爱不释手。

那是在家里复习用的,首先制定了复习计划,细到明天复习多少页,不论家里有多忙,都要按时完成。

现在的学生会问,那时候学生怎么还忙啊,都忙什么啊。

那时候上学是副业,帮助家里劳动是正事,挑水是我14岁男子汉必修课程,村北有一口12米深的井,每天要挑3担水,从那么深的井里提水,光井绳就是一大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个是胆量,一个是技术,站在井口,往下看井里的水就晕,我10岁那年就开始挑水,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是不敢提水道的,只有在井边等,等到有男劳力来挑水的时候,才能帮助我把水从深井里提出来。

有时候一担水要等一个小时左右,后来我就带着书本在井旁边学习边等。

有一回,妈妈急等着用水做饭,在一个不放心我,就来到井边来找我,看到水桶放在井边,没有看到我,认为我掉井里了,就急忙跑过去对着井就大声喊我的小名,我捧着书从水渠边上站起来,妈妈又是生气又是后怕,妈妈哭着说,没有帮忙提水的,你不会回来告诉我一声吗。

我第一次看到妈妈的眼泪。

妈妈在井边手把手的教我怎样提水,开始的时候告诉我不要等水桶满了再提,感觉半桶就开始提,这样可以提三次,然后把水匀开就可以了。

现在我的臂力大有进步,就是大一点的水桶也不再话下了,我时常帮助年老体弱的人群提水,有时候还把水先挑她家里去。

从那时起家里的水再也没有紧缺过。

推磨压碾是第二个重要的活,家里除了小麦要去磨坊,其余的粮食都要用磨和碾来完成粉碎的,所以放学后要帮助家人完成这样的活,特别是晚自习回来在压碾,推着磨棍迷迷糊糊地转圈,因为四周漆黑,一转圈就晕想吐,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事。

干完大活以后还要割草,卖给生产队争工分,工分多了就能多分些粮食,还有家里的自留地,种庄稼的活非常多啊。

所以学习只能靠自己挤时间了,在校要认真消化当天的内容,还有自己在家里遇到的难题,让老师讲解。

天天那么充实,不知不觉一天就很快的过去了。

考试的日子转眼间就到了,班主任带着我们步行9里来到泗水八中,首先由老师领着查看了自己的考场和桌位,然后老师把准考证发放到学生手里,我看看准考证,这是我的第一个准考证,心里充满了激动的同时开始紧张起来。

一遍一遍的去厕所,还感觉到肚子一阵一阵的微痛。

我极力控制自己,用心在看这场考试的主要内容,来冲淡我的紧张情绪和身体的不良反应。

该上场了,我把考试应该用的东西摆放在桌面上,把书包放在门口。

然后监考老师就开始检查了,首先要看准考证上的号码于桌面上的号码是否一致,那当年的小范围的考试,准考证不贴照片的,看看桌洞有没有课本等违规的东西。

当老师到我那里的时候,我小声问,我想去厕所行吗,老师点点头,我悄悄的跑出去。

第一场考我擅长的数学,提前5分钟发试卷,我看到试卷是铅印的,八开纸四页,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做把握性不大的,最后做难题,题量比较大,我做题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当老师告诉还有30分钟的时候,我的试卷已经做完了,不争气的肚子又开始疼起来,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不得已告诉老师,老师说交上试卷才能出去,我只好这样了。

老师在警戒线外看到我第一个出来了,还非常高兴,首先问试题的难易度的时候,我说肚子疼。

老师一脸茫然,你还是太紧张了。

经过在校医务室的医生帮助下,上午的物理考试就顺利的多了,能留出20分钟的检查时间,我把大题又验算一遍,心情慢慢的平静下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到了,那是妈妈天不亮的时候,就起来偷偷的为我烙的大饼,说吃饼能撑时候。

看到很多同学都是吃的煎饼,有黑颜色的是地瓜面的煎饼,还有黄颜色的是玉米面的煎饼,还有红颜色的高粱面的煎饼,没有几个同学能吃上白面的饭食。

我二叔家的妹妹和我同岁,也一起来参加考试,我找到她,把饼分着吃了。

吃饼的待遇非常高了,在那时候,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因为生产队种的小麦少,又不高产,所以家家户户每年每人分的小麦很少。

我爸爸有粮食本,每月有28斤细粮可以买面粉,5斤粗粮可以买大米,那是我们邻居羡慕不已,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考上学就能分配到一份吃公家粮的好工作。

下午考试完以后,老师首先让我们检查自己带的东西,然后开始站队点名。

最后由班主任把我们安全的送回家。

同学们一路上,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的像跳舞,心情非常高兴,不论考试的好坏,紧张的学习可以告一段落了,我心里也沾沾自喜。

等录取通知书的心情,一天比一天着急,天天打听,看到同学们就问问。

同学们还嘲笑我,如果连你要都考不上的话,我们就甭想了。

四个学区参加考试的有248人,招收两个班120人。

通知书是让我们去学校自己拿的,看到要去的学校是五七干校,我们见过那学校,已经好几年没有学员了,房子破烂不堪,窗子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有的房子还露着天,就是在野外的几间瓦房孤零零的站着那里,根本就不像学校的样子。

我爸爸一度让我到别的学校去学习,哪些学校没有宿舍,如果跑校的话,学习时间没有保障,天天跑家长也不放心啊,通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还是决定去五七干校学习。

开学的那天,我用自行车带着用麦秆打成的苫子,还有床单,非常薄的被子,书包还有一些日用品,还有小丽的苫子和被褥。

经过17里路的颠簸,那时的09备战公路是用沙子铺成的路面,非常的不好走,沙子厚道地方自行车大滑,沙子薄地地方自行车颠颇多厉害。

又是一路上坡,累的我满头大汗。

看到学校比原来见过的好多了,玻璃都镶上了,门窗是刚刚刷过油漆,绿的耀眼,房顶是刚刚换过的红瓦,地上的草也被割掉了,猪舍的门口也挂上了厕所的小牌子,管理宿舍的刘老师把我领到操场边上的宿舍,刘老师是我爸爸的朋友,对我非常的照顾,整理好床铺,我要把自行车送回去,因为我们家只有这辆交通工具,爸爸明天还要去学校上课呢。

妈妈给我们做了一顿非常好吃的饺子,给我准备好了一大包煎饼,把咸菜砌成很细的条,用辣椒和花生油调好,因为天气还热,不能带菜的。

另外再给我挂上一个大个咸菜疙瘩,爸爸给我两块钱,说如果馋了就买份菜吃,吃饭不能节省的,我用力的点点头。

我和小丽还有邻村的几个学生,迈开大步向学习走去。

去学校一共有三条路,一条是公路,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那样有17里,一条是斜边,有10里路,那是生产小路,如果有高的庄稼我们是不敢走的。

一条是从三个村庄里穿过,那样子要走13里路。

这三条路我们都步量过不知道多少遍了。

来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床铺整理好,三间瓦房要住58人,房内学生没有床,就是把苫子铺在房子的四周,中间留一条小路,门口能敞开门就可以,两个人一个被窝,打通腿,这样最大限度的节省地方,还可以节省家里的开支。

那时候家里也拿不出两床被子和一床褥子的,只能找合伙的同学。

刘老师在门口的东侧,他有一张小单人床,他也没有桌子,把自己的书本和简单生活用具放在窗台上。

把煎饼挂在墙上,咸菜也挂在墙上。

学生把生活用具装在书包里也挂在墙上。

地上人满满的,墙上挂的东西也满满的。

有的同学还搬了凳子,为了能挂上自己的东西。

墙上的东西非常好看,各种颜色的煎饼包,各种形状的咸菜罐子,五颜六色的生活用具包,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帮助小丽整理床铺,我惊讶的看到女生宿舍有床。

严格的讲就是把木板放在石凳上,排列在墙的四周,和男生宿舍差不多。

墙上也是一道别样风景线。

只不过煎饼包小的可怜,没有男生的一半大,我怀疑她们的饭量真的那么小吗。

我是八年级一班,走进教室看到课桌凳就是杂牌军,新旧不一,高低不同,款式别样,有桌洞的,没有桌洞的,有活动桌面的,可以掀起了的,有的桌面是不动的。

颜色更杂,有黑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还有没颜色,桌面旧的也看不出什么木头了做成的。

原来是各个学区拼凑起来的,还有原来五七干校留下了的。

学校有电,就是不正常,晚自习还是准备了汽灯。

如果停电了,马上用汽灯,决不会耽误同学们的学习啊。

知道八年级毕业班,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了,这样集中学生就是要质量。

老师是公社教育办公室,精心筛选的有教学经验的老、中、青教师,班主任刘老师有多年送毕业班的中年教师,管理班级有独特的方法,经常鼓励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我们数学的李老师,他是全县的优秀数学老师,那时候他虽然是民办教师,但是他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至今是我教育学生重要依据和创新。

也有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像刚刚毕业的于老师、李老师,教我们化学和物理。

让我们在动脑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那种原来靠实记硬背和想象的化学物理现象,物理化学公式等。

第一天上课,老师的课节节精彩,堂堂感人,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到了第二天,还是沉浸在新学校新环境之中,中午和晚饭后,几个同学结伴到学校的四周看看,到处都是高高坝堰,崎岖的小山路,处处是山枣树,一不小心就挨扎,稀薄的土地上,庄稼不如野草高的多的是,只不过是不论土地的大小都种上了各种各样的庄稼。

看到这凄凉的地方,自己就安慰自己,来这里是学习的,增长知识的,不论环境的好坏,把学习放在首位。

第三天心里非常烦躁,学习也走神,就是肚子咕咕叫,饭也不想吃。

有的同学下午放学后回家了不少,当然跑校的同学一天回家好几次,心里羡慕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