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爱告状的心理原因及疏导对策探讨

合集下载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范围,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段、不同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更全面地了解告状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深入研究个体差异
通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行为 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干预提供参考。
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小学低年级学生 告状行为的现状
汇报人: 2023-11-26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现状分
析 •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干预
措施
目录
•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 展望
• 结论和启示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此时他们的社交技能、 情感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都在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学生 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同时也开始出 现告状行为。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告状行为,因为 这不仅是学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告状行为 ,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认知、社 会适应和道德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为 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 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教育策略的 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 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问题, 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培训社交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技能培 训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 理冲突和问题。
鼓励自我解决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 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

谈谈正确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问题(共12页)

谈谈正确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问题(共12页)

谈谈正确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问题[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摘要】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受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成人教育教养方式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次数频繁、内容琐碎、类型多样等特点。

教师要在掌握小学生“告状”的心理动机基础上,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类型;教育对策一、小学生告状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他人违反学校或班级规范的事件,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或处理的行为。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改变会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其中向老师告状是小学生发生的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校里向老师告状次数多,告状的内容、形式多样,常常令老师应接不暇,增加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感到烦躁。

有些教师在处理小学生告状时缺少耐心和必要的教学艺术,通过批评告状的小学生解决问题,这导致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大,部分学生还因被批评出现逆反心理,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1,2]。

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处理学生的告状行为,引导告状的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则有利于促进小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告状的内容和类型1.告状的内容小学生告状的内容大致分2类:一类是小学生向老师举报自己利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如下课后经常有学生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刚才打我了”,“老师,某某把我的铅笔盒弄地上了”,“老师,某某在我作业本上写字了”等;另一类是向老师报告发现其他同学的某种言行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的规定,如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铅笔听写生字,某某发现同桌在用圆珠笔听写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用圆珠笔听写了”;学校规定学生午饭不准剩饭菜,有学生吃午饭时来告状:“老师,某某剩午饭了”等。

浅谈“告状”现象

浅谈“告状”现象

浅谈“告状”现象浅谈“告状”现象从教低年级的几年中,发现学生们经常到教师跟前“告状”。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告状”现象只是儿童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是社会情感不成熟的体现。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

追根溯源,分析“告状”的原因1.喜爱听老师和长辈的表扬,希望受到老师、同学关注爱“告状”的孩子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动机是积极的。

一些班干部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老师作为惟一靠山。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学生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教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

还有的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的成就,确立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2.“以牙还牙”,通过“告状”来反击的报复心理这类学生“告状”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等待他们犯错误。

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

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

这种学生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妒忌他人引发的“告状”行为某些学生产生不悦、自惭、怨恨、恼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4.胆小孩子的一种反抗方式爱“告状”的孩子可能是个胆小的孩子,他受到委屈,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

处理“告状”的态度与方法1.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他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教师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评判。

小学生“告状”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小学生“告状”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小学生“告状”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做小学班主任,我感触最深的要数孩子们的“告状”——上课时好一些,一下课,只要你在走廊或是操场,就会有学生跑过来向你告状,办公室门口更是络绎不绝了。

其实,这种现象既普遍存在,也十分正常。

小学生身心不成熟,认知能力差,判断是非能力有限,对于同学之间的是非曲直,不可能有自己完全正确的观点,于是他们自然就把老师作为倾诉对象,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

据亲身经历和体会,我以为小学生告状基本上出于以下几种心理:一、维护正义,弘扬正气。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当发现有人有悖于集体利益或损害他人利益时,他们就会积极向老师反映。

这种行为应该提倡,它有助于维护集体,弘扬正气。

二、看似告状,实则疑惑。

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他也想去做,又怕不“合法”,就以告状来探虚实,如果老师允许,他就去做,否则,便马上去阻止别人。

三、引起注意,表现自己。

这类孩子无论班上发生什么事,都会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报告。

他们只是想引起老师注意,和老师聊聊,与老师亲近。

他们往往表现欲很强,但常常被老师忽视。

因而他就借一些小事告状以引起老师的注意。

从这类孩子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班上的许多琐碎事件,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班级状况。

四、以牙还牙,斤斤计较。

你告过我,我也要告你;或者受到一点委屈便斤斤计较,认为自己有理,对对方毫不相让。

即使对方认错,也仍不罢休,还要向老师告一状。

五、妒忌他人,吹毛求疵。

有些孩子因别人受到老师表扬或自己比别人考得差,时常情绪低落、内心惭愧甚至产生怨恨,当“对手”出现一点小过错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批评“对手”,获得心理满足。

六、夸大事实,瞎吵瞎闹。

少数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总是强调别人的错误,以致分不清是非,瞎吵瞎闹。

更有甚者,夸大事实,制造事端,引起师生轰动,造成极坏影响,以期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

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告状,千万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搁置一旁。

正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他们才来到你这里,希望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小孩爱告状”的现象在孩童之间是非常常见的,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交场合,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现象的出现却受到了不少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小孩的坏习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小孩自我保护的表现。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而应该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孩子的告状行为可能是源于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年幼的孩子对于事情的分辨能力较为缺乏,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评估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寻求帮助,告诉成人或者其他有权威的人真相,以期获得公正的待遇。

孩子的告状行为也可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具有依赖性,他们往往需要大人的照顾和保护。

当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或者受到了欺负时,告状成为了他们争取权益的一种方式。

通过向成人求助,他们希望获得帮助,保护自己的权益。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还可能与心理成长阶段有关。

年幼的孩子对于事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都有限,他们往往会把一些小事当成大事。

在他们的眼中,一丁点的不满或者冲突都可能被夸大成为严重问题。

因此,他们会不断告状,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

针对小孩爱告状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成人应该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告状时,我们不能轻易忽视或者怀疑他们的诉求,而应该耐心倾听并且给予关注。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重视,他们才会觉得安全,并且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告状只是孩子们一时的求助行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法,并且鼓励他们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减少告状的频率。

我们也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引导。

告状并不总是一种正确的方式,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他们需要学会忍让和包容。

毕竟,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只有学会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儿童,特别是小学儿童,最怕告状,但又最爱告状。

对此,教师应深入了解情况,弄清原因,妥善处理。

(一)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1、惩罚观的驱使。

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

他们已开始懂得了做了好事要表扬,干了坏事应挨批评。

因此,“惩罚”在儿童心目中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谁犯过错,谁就应被同辈所“揭发”,为成人所“惩罚”。

2、依附感的支配。

有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认识还不是依赖于内心信念来检验其正确性,而主要是依赖成年人得评判来决定。

而学校中的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最有权威,他们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崇敬和依恋的心情。

由于这种依赖关系,所以,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成问题的问题,也会急不可待地诉状于老师。

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评判能力的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便有所减弱,告状行为也就逐渐减少了。

3、回敬心的表露:儿童的告状,特别是小学生的告状,有时是出于一种回敬心理。

“你打我,我告诉老师,留你的校!”受委屈而告者有之;“不怕你狠,你也有今天!”抱有成见而告之;“上次你告了我,这次我也得告告你!”存心报复而告者亦有之。

凡此种种,通过告状,借以扬眉吐气,达到心理平衡。

正如此,这些人在告状时,只诉别人,不谈自己;夸大别人的错误,隐瞒自己的问题;无中生有,小事夸大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二)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1、育心灵,欢迎告状人。

教师对于学生的告状,一般来说,开始时,还挺高兴,愿意听,并认真处理。

但一旦告得多了,有些老师就不耐烦了,要么是漫不经心地敷衍搪塞几句了事,或者干脆厉声地斥责为“啰嗦”、“讨厌”、“烦人“,吓得学生不敢再告,甚至造成心理变态。

有位学生,上一年级时,一次因不会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挨批评,后有因迟到而被罚站。

为此遭父母打骂,同学讥笑。

她忍受不了,告到老师那里,谁知教师不仅不妥善处理,反而报以白眼致使她心灰意冷,渐渐地沉默寡言变成一声不吭的哑女,达四年之久。

一年级学生告状的心理分析与干

一年级学生告状的心理分析与干

一年级学生告状的心理分析与干预丛台小学李英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

单纯地要求“不许告状”是不可取的。

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

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实际观察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投射了以下几种心理:求助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

一、求助心理例如,下课时,一个学生打不开水壶,哭了。

另外一个学生就跑来说:“老师,老师,她哭了。

”显然这是学生的求助信号。

活动时,学生爱玩球,可有的学生只顾自己玩,其他小朋友就会叫老师:“老师,他霸着球不让我们玩。

”有时候,学生意外受伤,其他学生跑来告诉老师,神情紧张,甚至夸大其词。

其实学生的意思是:老师,你快来帮我们解决。

这时,老师应马上予以帮助,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

爱“告状”的孩子也可能是胆小的孩子,受到了委屈,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他的“告状”是对冒犯他的同学的一种反抗。

这时,老师应该关注并了解实际情况,帮助这个孩子学会正确面对与同学的纠纷,化解与同学的矛盾。

再如,两个学生同时来向老师“告状”,一个说:“他打我!”另一个说:“他先骂我的。

”他们的意思是让老师评判谁对谁错。

这时,老师不应简单地说谁是谁非,要调查实际情况,再耐心教育他们。

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有些班干部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老师作为靠山;有的班干部认为自己是老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同学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

对这样的班干部,老师要积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掌握工作方法,以自己的行动树立威信。

二、妒忌心理妒忌是由于他人的成绩、荣誉或条件优于自己而在内心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文章,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多多呀!你说这小孩子为啥老爱告状呢?原来呀,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想要引起大人的关注,觉得这样能让大人重视自己。

还有的时候,是他们不太会处理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只能找大人帮忙。

另外,有些孩子是规则意识特别强,看到别人不守规矩,就忍不住来告状啦。

知道了这些原因,那咱们大人可得好好处理。

可不能敷衍孩子,得认真听他们说,让他们知道咱在乎他们的感受。

要是孩子们是因为不会处理矛盾来告状,那咱就得趁机教教他们,怎么和小伙伴好好相处。

要是因为规则意识告状,那得先夸夸他们守规矩,再告诉他们处理的办法。

读完这文章我就想呀,以后我要是碰到小孩子告状,一定得有耐心,不能嫌他们烦。

得帮着他们慢慢长大,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变得更棒!这文章真不错,让我学到了好多和小朋友相处的妙招,感觉自己都更懂小孩子的心思啦!《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刚读完一篇讲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文章,来和你们唠唠我的感受哈。

哎呀,你说小孩子咋就那么爱告状呢?我算是明白了,有时候他们是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想找个依靠,觉得大人能给他们撑腰。

还有啊,可能是他们在争宠呢,想通过告状让大人更偏爱自己。

另外,也许是他们对是非对错特别较真,看到不对的就得说出来。

那咱们大人该咋办呢?呀,得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抱抱,让他们知道咱们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然后呢,慢慢引导他们把事情说清楚,别着急批评谁对谁错。

要是发现孩子是为了争宠,那得告诉他们,咱们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多的。

要是因为较真对错,那就趁机给他们讲讲宽容和理解。

读完这文章,我就反思自己以前对待小孩子告状的态度,真是不太对。

以后我可得改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和他们好好沟通。

这不仅能让孩子们更信任我,也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好分析】资深老师告诉你,班里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好分析】资深老师告诉你,班里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好分析】资深老师告诉你,班里孩子爱“告状”怎么办有的孩子喜爱“告状”。

爱“告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

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2、“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辩别是非的能力。

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所以,孩子喜欢告别人的状,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当孩子“告状”时,成人应做出什么反应呢?1、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当孩子“告状”时,成人不应以“去,我忙着呢!”或简单地应一句:“知道了。

”这样的方法去对待,这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成人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2、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成人应弄清孩子“告状”的原因,适当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应鼓励、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想想是谁的错,该怎样解决问题。

3、通过“告状”,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

孩子'告状'时说的别人的缺点,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

成人应留心,并启发孩子:“××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呢?”以帮助自己的孩子从中吸取教训。

4、不要养成孩子爱“告状”的习惯。

孩子“告状”是难免的,但遇到大事、小事都“告状”的孩子就让人头疼了。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摘自:网络)。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分析与疏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分析与疏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分析与疏导如果把小学生比作含苞待放的花蕾,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那么一位好的园丁绝不会让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朵沾染坏习惯;如果把今天的小学生比作我们交给21世纪社会的一份答卷,那么它的失分之处也许不是他们才智不佳、知识贫乏或体质虚弱,而是他们没有真正学会怎样做人。

在本人从事低年级教育工作多年积累的经验中,发现学生们经常向教师打报告。

要减少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告状”现象,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着重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

一、“告状”行为调查分析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条件;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

而在客观环境变化方面,他们刚刚步入小学,刚刚离开父母的呵护,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很差。

由于个体心理和环境的改变,“告状”在低年级小学生中非常普遍。

本人曾对100例“告状”事件作了调查,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变化,作了简单的分析。

(见表1、表2)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的行为动机、行为目的归结为三大类: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

1.妒忌性行为妒忌是面对他人的优越地位,在心中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也是不甘心自己落后于别人而烦恼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

妒忌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原因来说,年龄较小、知识较少、认识水平较低是最主要的;从外部原因来说,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方法也可能触发妒忌心理。

2.报复性行为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又极易受外界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极容易引起心理内部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做出“告状行为”。

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后天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对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狭窄,不肯吃一点亏,则其行为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性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节,随便使用、糟蹋别人的东西,也会从另一角度强化某些人的狭隘性格。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文章,真的是感触良多呀!原来小孩爱告状,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引起大人的关注呢。

就像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一告状,大人的目光就聚焦到他们身上啦。

还有啊,可能是他们不太会自己解决问题,遇到一点点小麻烦,就赶紧跑来跟大人说。

这让我想到我家小侄子,有次他和小伙伴玩,小伙伴拿了他的玩具,他立马就跑来跟我告状。

我当时就想,这小家伙,自己怎么不去要回来呢。

处理这种情况,可不能简单粗暴。

得先耐心听他们说完,让他们感觉到被重视。

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老是依赖大人。

比如说,可以问问他们“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我觉得以后面对小孩告状,得多点耐心和智慧。

毕竟,他们还在成长,需要我们好好引导。

这篇文章让我对小孩的世界又多了一些了解,也让我更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啦!《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完关于小孩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后的感受。

你们知道吗?小孩爱告状,有的是因为他们在寻求公平和正义。

在他们小小的心里,觉得自己受委屈了,得找个能主持公道的人。

还有的时候,是他们在试探规则的边界,想看看大人对某些事情的态度。

我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一个小女孩哭着来跟老师告状,说有个小男孩抢了她的贴纸。

其实呀,可能就是小男孩不懂分享。

那遇到小孩告状,我们该咋办呢?可不能嫌他们烦,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回应。

先抱抱他们,让他们心里踏实。

然后一起分析问题,帮他们理清思路。

而且,我们还要趁机教他们怎么和小伙伴友好相处,怎么自己处理矛盾。

比如说,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和对方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和小孩相处真是一门大学问。

得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用爱去陪伴他们成长。

以后我再遇到小孩告状,肯定不会手忙脚乱啦,哈哈!。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动机及对策研究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动机及对策研究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是小学常有的典型现象。

这是小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威胁或者同学之间出现违背班级规则的行为向老师求助的一种活动。

小学低年级是人一生的起步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为发展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通过访谈法和文献调查法了解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主要内因是自我防御能力较低,道德感逐步发展判断能力较低同时还要满足内心的需求。

但受到学校教师、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呈现频率较高、内容琐碎、类型各异等特点。

阐述学生性格较为胆小内向,会为了寻求保护而向老师告状;为博得老师的关注、得到夸奖;成为正义的化身、试探教师态度等动机。

针对现状,文章结合影响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外因素,各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界各司其职进行改善,提出科学解决告状问题的对策,从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告状行为,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对策AbstractComplaint behavior of lower grade pupils is a typical phenomenon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is an activity in which pupils'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violated,threatened or students violate class rules and ask teachers for help. The lower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is the initial stage of one's life and the key period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ehavior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w-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mplaint behavior through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The main internal cause for ju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complain is their low self-defense ability, low judgment ability in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moral sens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need to satisfy their inner needs. However,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school teachers,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family upbringing, it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frequency, trivial content and different typ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students are timid and introverted, and will complain to teachers for protection. In order to gain teachers' attention and praise; Become the embodiment of justice, test teachers' attitudes and other motives.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udents' complaint behavior, train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in all aspects, and the outside world performs its own duties to improve, and puts forward scientific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complaint problem, so as to train the students' correct moral concepts and self-education ability, guide the children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mplaint behavior, and promote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y growth.Key words:Junior;primary school students;Complaint behavior;countermeasure目录引言 (1)一、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基本概念界定 (1)(一)“告状”的概念界定 (1)(二)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定义 (1)二、关于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研究 (2)(一)学生性格懦弱,为寻求保护而“告状” (2)(二)学生为取得教师关注而“告状” (2)(三)学生道德感发展促使其“告状” (3)(四)学生因嫉妒不服气而“告状” (3)(五)学生试探规则为避免批评而“告状” (3)三、影响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因素分析 (4)(一)影响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部因素 (4)1.儿童的自我防御本能 (4)2.儿童被尊重和赞赏的心理需要 (4)3.判断能力较差,对老师依赖性强 (5)4.道德感的逐步发展 (5)(二)影响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外部因素 (5)1.教师因素 (5)2.学校班级管理体制影响 (5)3.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6)4.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6)四、低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应对策略研究 (6)(一)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1.增强儿童独立性 (6)2.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7)3.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7)(二)提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7)1.保持良好心态,丰富专业知识 (8)2.教师对儿童的告状行为有正确认识 (8)3.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8)4.教师对儿童的告状行为可采取的策略 (9)(三)学校应积极应对 (9)(四)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10)(五)避免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10)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附录A (13)附录B (14)引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指导的实践探索

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指导的实践探索

2020/2AB班代•農歹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指导的实践探索文/李涛李佳玲在小学低段,学生向教师告状的行为时有发生,研究教师处理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的相应策略,就有必要先明确小学低段学生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处理学生告状行为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低段学生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师处理时存在的问题(一)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的意蕴在学校情境下的告状行为是指学生发现自己受到了伤害或者发现别的同学做了违反规则的事情而向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者一一教师报告,希望教师进行处理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将“告状”与“打小报告”这两个词的意义等同起来,但是它们的词义有着本质区别。

“告状”更多用于教育情境中,是学生将一定情况报告给教师,希望教师加以处理的行为,其前提是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存在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打小报告”更多用于社会情境中,是指向自己地位高的人说别人的缺点,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贬低对方,“打小报告者”通常怀有恶意。

目前,小学低段学生告状涉及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别人侵犯到自身利益。

一般而言,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受到损害,表现为自己的东西被别的小朋友抢走或损坏了。

第二种是自己的精神方面受到了损害,表现为别的同学对自己不礼貌而感到心里不舒服,甚至很受伤。

第三种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了损害,表现为被别的同学碰到或挨打。

另一类是同学违反班级规则或教师要求。

面对同学违反班级规则时,有学生会向教师告状。

小学低段学生之所以告状,其目的是:其一,向教师求助。

当学生感觉自己利益受损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时,就会向自己觉得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教师求助,希望从教师那里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

其二,纠正同学的行为。

当有同学违反班级规则时,就会有学生去向教师报告。

这时,学生之所以告状并不是因为讨厌这个同学,也不是因为想让这个同学受到惩罚,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同学违反了班级规则,侵犯了班级利益,希望教师能够纠正这个同学的行为,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拥有较强的班级荣誉感。

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爱告状

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爱告状

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爱告状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告状。

小学生爱告状是因为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想求助于老师。

还有一个原因是想通过告状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

作为老师要正确对待爱告状的学生。

一、什么话也不要说,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

有时候小学生是想通过告状这种举动来压制别的同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你只需当个好“听众”就行了。

二、对学生表示信任就足够了。

因为有些事情对他们来说完全有能力解决,他告状的目的只想得到老师的支持,这时候你就可以说“我相信你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微笑地看着他,以表明你对他的信任。

三、可以问问爱告状的学生,“你觉得这对你来说是个问题吗?”或者“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呢?”然后静观他的反应,这为某些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机会,让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充足的理由说这说那,或者说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四、借此机会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你可以问他,“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办呢?”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看法,再来给予指点。

五、把与问题有关的学生集中起来,包括爱告状的学生。

告诉他们,“我能够看得出你们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相信你们能够自
己解决好,现在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你可以当旁听者或暂时离开,让他们想出办法后再告诉你。

六、假如学生争吵不休,要让他们知道如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能进教室上课或者不能上自己喜欢的课等。

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 家长要慎重对待

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 家长要慎重对待

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家长要慎重对待(一)原因分析:是为了宣泄紧张情绪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就会向大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在被别人“欺负”后,寻求大人的保护,进而宣泄自己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

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解决方法:如果孩子是受“欺负”而告状,大人要适当给予孩子安慰,不过不能轻信孩子的话,最好鼓励、启发他说出事情的过程,分析到底是谁的错,然后再去2.考虑怎样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容易发现。

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孩子告状是因为他已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此时,孩子告别人的状,是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和表扬,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另外,孩子“告状”说的是别人的缺点,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

大人应启发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知道怎样去做吗?”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告状”中吸取教训。

(三)原因分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些事情,孩子遇到后,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比如,一个小孩子跑到别处去玩,但是另一个小孩子会告诉大人“他跑出去了。

”因为自己不清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去做,但是又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答复,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四)原因分析:嫉妒别人,想“整垮”对方,报复别人小孩子的嫉妒心是很强的,有时候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想借大人来帮助自己“整垮”对方,当然这是极少数。

另外,有的孩子比较“记仇”,所以,当别人“欺负”自己之后,就总想找些原因来报复对方。

解决方法:对于这样的告状家长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总的来说,家长应该抱着客观的心态,明晰孩子为什么告状,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而不能简单地应付孩子“知道”了,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孩子会更加委屈,或者愤怒。

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

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

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会出现告状的行为,这往往会让老师和家长们感到困扰,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

那么,为何孩子们会有告状的行为?有何心理需求?如何指导孩子们正确处理类似的情况呢?下面将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强烈的正义感和想要得到公正对待的心理需求。

由于孩子们在经验积累和思维能力上都还不够成熟,常常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遭受的不公或被欺负的经历,于是选择了告诉老师或家长,希望能够得到关注和帮助。

因此,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是存心要告状或想找别人的麻烦,而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困难和疑惑。

其次,要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关系,帮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1. 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提供身边真实的案例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教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比如喊救命、逃跑等。

2. 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们告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或疑惑。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用清晰、简洁、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困难和需求。

3. 教导孩子们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懂得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适当的妥协和包容。

4. 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在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搭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和尊重,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应的规矩和纪律,避免出现不公和歧视等行为。

总之,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需求和原因,在指导和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相关问题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关系,从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读后感Children often love to tattle or report on others because they are seeking attention, validation, or a sense of power.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寻求关注,肯定或者想要表现自己的权力。

When children tattle, it may also be a way for them to assert their own authority and control over a situation. 当小孩子告状的时候,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Another reason for children to tattle is a lack of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they may use this as a way to seek help when they don't know how to handle a situation on their own. 孩子爱告状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借此寻求帮助当他们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一个情况的时候。

Children may also tattle because they are seeking justice or fairness, as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孩子可能也会爱告状是因为他们追求公正或者公平,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是非感。

When it comes to handling children who love to tattle, it is important for adults to listen to their concerns and address them calmly and objectively. 在处理爱告状的孩子时,成年人需要倾听他们的顾虑并且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Adults should acknowledge the child's feelings and redirect their focus to finding a solution when they tattle about an issue. 成年人应该承认孩子的感受,并在他们告状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寻求解决方案上。

针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老师,小月拿了我的笔。

”“老师,刚才小东推了小智。

”“老师,小丽摔倒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告状。

这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不但是教师,还兼任保姆和法官。

要想解决学生告状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找到学生告状的根源。

从长期的实践中,我总结出学生告状的几大原因:有些学生想通过告状获得关注和成就感;有些学生想通过告状来报复对自己做了坏事的同伴;有些学生是想通过告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分析这些原因我们会发现,有些告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而有些告状则是毫无意义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应对:一、表达观点当有的学生来吿另外一个学生的状时,我会首先问他:“这对你造成了什么麻烦?”让学生明白这件事情与他没有关系。

接着我会问他:“你觉得他们之间可以解决吗?”如果不能,就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升初中之后不为老师提供任何老师需要的信息,以免被同伴指责为“告密者”的情况。

二、表达信任对于想通过告状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类孩子,他们主要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任。

我在倾听的时候,一定会首先表达自己的同理心,然后耐心倾听,让告状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并通过问题“你觉得你受到了什么伤害?”“你希望对方怎么办?”“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来让对方这样做?”帮助孩子想出一个解决他的问题的计划。

三、表达期待如果一段时间内,告状的学生特别多,我就会召开班会,将这些问题拿到班会上进行讨论,大家一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信任,更是对他们的期待,所以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力。

他们商量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生气时进行暂停;大家面对面把问题解决;请自己信任的同学帮忙解决;请老师或家长帮忙等等。

班会之后,孩子们对于如何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表达力量有时候孩子们来告状的问题已经足够严重,比如校园欺凌和对学生人格的侮辱等。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读后感想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读后感想

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读后感想Children love to tattle on each other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as parents or caregivers, it can often be challenging to address and handle these situations appropriately. When a child continuously tells on their siblings or peers, they may be seeking attention, trying to gain favor with adults, or attempting to assert their own authority.小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作为父母或照顾者,往往需要以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这些情况。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告状他们的兄弟姐妹或同龄人时,他们可能是在寻求关注,试图取悦成年人,或试图主导自己的权威。

In some cases, children may not have develope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may resort to tattling as a way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frustration, jealousy, or insecurity. They may feel the need to call attention to perceived injustices, even if the incident is trivial or inconsequential.在某些情况下,孩子可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技巧,可能会借助告状来表达他们的沮丧、嫉妒或不安全感。

他们可能会感到有必要引起他人对被认为的不公正的关注,即使这个事件微不足道或无关紧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德育个人课题《小学低段学生爱告状的心理原因及疏导对策》编号:09YY30善于倾听“告状”善待孩子心灵——小学低段学生爱告状的心理原因及疏导对策探讨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柳春霞[摘要]“告状”行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它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影响。

笔者在日常班级教育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的日常观察、处理学生的“告状”事件中发现: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以低年级为甚,报告的内容多半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却让老师烦不胜烦。

本文将从低年级学生发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作简单心理成因分析,进而试着找到行之有效的疏导对策。

[关键词] 低段学生“告状”心理成因疏导对策小学低段学生爱告状是长期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有许多老师都束手无策。

对于这种似乎烦不胜烦的告状,有些老师以简单的甚至粗暴的形式加以解决,要么大声呵斥,要么充当和事佬。

长期以往,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造成不良的效果。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低段教学,发现告状行为在低段小学生当中非常普遍。

面对“花样百出”的棘手的告状行为,往往令老师不胜其烦。

有的老师在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告状”时,缺乏耐心和教育艺术。

有的学生“告状”遭老师斥责后,慢慢地就不爱说话,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打击,甚至连上课也不爱发言。

更严重的是老师不能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学生的心里话不愿意跟老师说,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大了,有的学生还会因为积压在心中的委屈或不快得不到宣泄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老师为此还规定“不许告状”,更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而带来的问题也会更加严重。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对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是否合理、得体,不仅涉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告状”的时机,引导孩子畅所欲言,保护他们“说”的积极性,锻炼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能力。

一、低段学生爱告状的心理成因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曾说:“儿童从进入学校的时候起,开始真正成为集体的成员,学校中正确组织起来的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活动,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条件。

”通过仔细观察和反思,笔者总结出: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这背后是由于孩子进入了集体生活,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更好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所以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才能解开心头的那个小小的结。

(一)老师,我需要帮助——求助心理小学生遇到纠纷,无法解决时,向教师求得公正裁决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

告状的学生目的是想让老师知道自己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求得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并不希望老师批评或惩罚谁。

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有些班干部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老师作为靠山;有的班干部认为自己是老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同学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

对这样的班干部,老师要积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掌握工作方法,以自己的行动树立威信。

(二)我想看看老师怎么办——试探心理这类告状主要是学生用以试探老师对某一行为作出的反应,判断这一行为的正确与否,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

假若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学生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假若老师立即制止,告状的学生就会“安分守己”。

我们班就有一个爱“告状”的学生小余,差不多每节课她都要“告状”。

什么同学衣服脏了,课间在操场奔跑,作业乱写等等,只要她认为不好的,都是她“告状”的素材。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为了“正义”,自然而然地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批评。

结果小余告状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了一位需要重点关注的雪身份之一。

所以教师在处理“告状”中,应有意识地控制学生频率,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非常喜欢爱告状的孩子。

(三)我是我班的管家婆——检举心理这种心理是孩子为坚持正义或维护纪律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我们必须承认小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道德观念,知道一些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后果,日常生活中能分清一般行为的是非、好坏。

当然也存在这类学生,他们“告状”常常带有针对性,他们的目光常盯着自认为与自己有过节的同学,等待甚至引诱他们犯错误。

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以牙还牙”,甚至无中生有、添油加醋。

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快感,获得心理满足。

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告状”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要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化解矛盾,将团结互助精神发扬光大。

(四)我班我最棒——表现心理这一类型的告状学生,往往是善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

学生对于班级事情,往往比较热心,而且对教师的评价比较重视,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获得关注,对于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的违规行为,大多数小朋友发现后都要积极向老师告状,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

有时,在室外游戏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急急地跑到老师身边说:“老师,他追我。

”还没等你开口,又跑掉了,原来他们在玩追逐游戏。

这个学生并不是想听你说些什么,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对这类行为,老师可以不理会,笑一笑,点点头,用这些动作表示你已经关注他们了。

老师要善待这种告状行为,看到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要,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爱。

二、疏导孩子“爱告状”的对策认真倾听孩子的告状,走进孩子的心灵,洞悉孩子心理的需求,才能真正找到疏导的对策。

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

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当学生来向老师“告状”时,不管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教师都要耐心地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让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的展现在老师的面前。

教师千万不能及时把自己的喜怒表现出来,这样来告状的学生会有窃喜,我的“告状”起作用了,老师很生气,肯定会去批评犯错的同学了;或者老师责备“告状者”:“这有什么好说的,没事找事。

”这会使得告状的同学心生怨恨,对老师产生不满的情绪:老师偏心,老师不喜欢我。

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

当学生来“告状”时,他们就是想获得一种被老师重视的感受。

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告状”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与他们同喜、同怒、同乐。

在不断的倾听中,教师的那一份真诚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只有在得到学生“信任”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有话直说,有话实说。

(二)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

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处理事情。

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

爱告状的孩子往往爱盯着其他同学的缺点看,一旦别人做得不好就急于报告。

如果平时这个学生与自己有过节,就抓住别人的小辫子来报复。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听取同学、老师、家长等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可能犯错,身边的同学也是一样的。

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要不断地把别人的缺点放大。

有的错误并不是原则上的,我们要学会宽容。

学生“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

但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将影响到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因此,除了“受理”孩子的告状,我们更要注重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

(三)角色体验、学会处理方法在班级中,让这些爱告状的学生多扮演一些“小老师”的角色,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要对这些同学多鼓励,给他们的心灵播下奋进向上的种子,多一份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去帮助别人,增加干劲。

当他们帮助了别人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人的乐趣,让学生渐渐懂得:扬善是值得夸奖的,并且能让自己更受到同伴的喜爱。

爱心的温暖可以融化自私、狭隘的心理。

爱“告状”的孩子往往气量小,心胸狭窄,遇事斤斤计较,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这种狭隘的心理。

要学会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

让学生明白,设身处地的为其他同学想一想,真心的去理解、悦纳、欣赏其他同学,有着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会赢得更多的友谊。

“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

我们还可以结合主题队会来进行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活动,如“同学眼中的我”、“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等。

活动有助于孩子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孩子的“告状现象”也会逐渐消失“告状”对孩子来说,似乎是“不教自会”的。

只要发现“侵犯”或“违规”行为,低年级孩子会不约而同地采取“告状”的方式来解决。

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儿童的一种道德行为表现,从中可以体现儿童的公平感、同情心、正义感、集体主义、个人责任感和荣誉感等。

因此,对儿童告状行为的具体处理过程也正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老师只有对症下药,抓住孩子们的那点小心思,就能把教育工作做的更细致。

参考文献: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第四版2.王鹰、李鹰、曹丞、史龙身主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3.岳晓东《与真理为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4.沈兆良主编《走向创新教育》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