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的战术失误
斯大林格勒战役评析

在战役初期德军拥有巨大的科技装备的优势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顿河河曲地带与苏军展开激战虽然苏军依托地形展开顽强的抵抗使德军一度遭受较大损失而暂停进攻但最终仍被德军突破防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一场战争,被众多军史专家誉为学习巷战的最好学校。本文探讨的是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战役双方的战略策略进行探讨,分析苏德双方胜败的原因,从中发现对现代城市作战的启示。
(二)苏军反攻时期
11月19日起,苏军发起反攻。保卢斯一向偏爱钳形攻势,到最后反而被苏军发动钳形攻势。在战役开始之前,德军就面临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困境。为了发动这场战役,希特勒大量的仆从国军队充当侧翼掩护。斯大林格勒城区的激烈战斗拖住了德军50个师达四个月之久,德军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攻取斯大林格勒上,对苏军的秘密集结没有注意。苏军的反攻就是从德军薄弱的两翼开始,展开钳形攻势,五日内完成了对德军的包围。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率部突围,然而这时的希特勒在叫嚣“绝不离开伏尔加”的言论。他发布一道命令,将在斯大林格勒内被围部队命为斯大林格勒堡垒部队。然而这个堡垒极度缺乏后勤物资保障。由于路上交通被切断。所有的补给运输需要经过德军仅有的几个机场和空投完成。按照当时的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计算,被围部队每日所需物资的最低限额是三百吨,限于冬季恶劣的天气,平均一个飞行日需要向斯大林格勒输送五百吨的物资。而事实上保卢斯每天能受到的物资最多不超过一百四十吨。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希特勒仍然希望部队能够坚守到来年春天以便发动反攻。然而希特勒的估计是错误的。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德军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缺乏补给,冬衣不足以抵抗苏联的高寒,伤病员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每天还要与苏军交战。部队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前往支援的曼施坦因的部队一度突击到距包围圈30英里处,但是希特勒命令保卢斯坚守斯大林格勒不允许突围,德军的进攻由于没有包围圈内的协同而被苏军打退。保卢斯失去了最后的生机。
保卢斯指挥失误的原因

保卢斯指挥失误的原因保卢斯的参谋才能被大家赏识,“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者也是他本人,这个计划可谓精良。
他本人之所以担任第6集团的指挥官,是由于赖歇瑙元帅去世,赖歇瑙元帅作为典型的纳粹党有着果断决绝的特点,两个人搭档中也暴露出保卢斯性格中缺少那一腔热血,而他的性格也使得他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
德苏一战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拥有众多实力老兵和精良武器的德军并未将苏军的主力包围,也没能封锁住苏军援军的,使苏军的援军不断的增强到斯大林格勒城内,不得不说这是作为指挥的保卢斯的失误。
而在城区两军交错相战时,德军的飞机、大炮根本无用武之地,德军的士兵在此伤亡惨重。
苏军趁此机会实施反攻,最后苏军将德军第6集团军团团围住,只有少部分人处在包围圈之外,就这样第6集团军在战役中彻底的失败。
保卢斯指挥上的失误,首先在于他与上司和下属的互相信任,以至于上级下达命令暧昧不清时,自己也不能勇于承担做出决定后的后果,其次在于他的犹豫不决,27万条生命的重担让他的每一次决定更加艰难。
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指挥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不要像保卢斯一样重蹈覆辙。
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是一支精锐部队,它不但拥有着33万人的兵力,还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
但是比较可疑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没有突围,而是直接向苏联军队投降。
那么,保卢斯为何不突围呢?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过,便可得知保卢斯为何不突围。
事实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保卢斯一直服从希特勒的指令。
无论是作战,还是调兵,保卢斯都是按照斯大林的命令来调整第六集团军的兵力。
保卢斯不突围的原因一是与希特勒的指令有关,另一方面与德国军队的兵力分布有关。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希特勒过度分散兵力,导致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得不到火力支援,所以保卢斯不敢轻易突围。
除此之外,曼施坦因元帅和保卢斯本人的失误,也成为保卢斯不突围的主要原因。
曼施坦因元帅和保卢斯将突围的希望都寄托在增援的兵力上,但是增援力量迟迟不来,这导致保卢斯错过了突围的绝佳机会。
斯大林格勒会战战例分析

斯大林格勒会战战例分析一、战役背景(一)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二)战争的急迫性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对日宣战,法西斯阵营压力顿增。
而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已经没有全面进攻的资本,继而在战场上实施重点进攻。
当时德军准备进攻莫斯科,但因为目标太过明显,并且战争消耗过大急需要战略物质补充自身,于是转攻斯大林格勒。
二、力量对比德军及其盟军:共约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675辆;最初由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
后参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
苏军: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5501门,坦克1463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
三、战役经过(一)德军准备阶段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密令,德方统帅制定进攻计划。
苏联红军的战略意图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二)战争发动阶段1.“蓝色行动”开始: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希特勒一生所犯的十大错误

希特勒一生所犯的十大错误58 / 军事文摘 / 2013.102013年是希特勒诞辰124周年。
追随这位第三帝国元首的人始终认为他是一位救世主,是德国的救星;憎恶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魔鬼,是撒旦的化身。
无论历史如何评价,都掩盖不了他“过人”的才华,也正是因为这些“过人”的才华,希特勒愈来愈刚愎自用,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本文罗列希特勒一生所犯的十大错误,供读者品读他的人生,品读纳粹德国的衰落。
错误一:屠杀犹太人希特勒的反犹思想早在他青年时代就已展现出来,那时的德国刚刚经历一战失败的阵痛与彷惶,而犹太人却在此时做国际金融的“投机倒把”生意,令德国马克汇率一落千丈。
举例来说:工厂每天发给工人两次工资,而工人要在发工资后一小时内把钱花出去,不然通货膨胀会把这笔钱吃个精光。
国际金融家把德国经济拖入了深渊,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全部是犹太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累积了相当于30万亿美元的财富,可以说这个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反犹先锋”希特勒自然不会允许犹太人财团控制德国经济的命脉。
他杀害大量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侵吞其资产,使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从金融家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的国家。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里间接地展露出他的反犹本性,他写道:“ 民族主义,确信种族的价值,十分明了人格的重要,并且使这二者成为国家的柱石。
这即是民族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素。
”纳粹党也把反犹思想写进了党章,“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
无论职业如何,只有日耳曼血统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
因此,犹太人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
因为这些,希特勒得罪了全世界的犹太人。
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纳粹战犯,起诉书认定纳粹共屠杀了570万犹太人。
错误二:保留党卫队党卫队成立初期,仅为希特勒的卫队和对付政敌的工具,隶属于恩斯特·罗姆领导的冲锋队,规模很小。
1933年初,其成员已发展至5万余人。
德军为什么攻不下斯大林格勒

问题:德军为什么攻不下斯大林格勒?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重兵去攻击苏联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然而却久攻不下,据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军对战争的准备不够充分。
在战争的初期德军认为很快就能拿下斯大林格勒,结果苏联人把战争推到了冬天。
德军对冬天的到来毫无准备,斯大林格勒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德军没有棉衣,很多德国士兵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失去了战斗力,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坦克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恶劣的天气导致德军的进攻能力下降。
而苏军,他们习惯寒带生活,而且穿上了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
第二:苏军有强大的后备军和补给线。
斯大林格勒之战,守城苏军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来自战略纵深的工业支持、人力支持。
不会出现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和兵器火力完全压倒的局面。
德国空军始终没有遮断苏军的补给线路,这就好比跟一个可以不断输血的人在打架。
所以最后,德军没有攻克斯大林格勒。
第三:守城的苏军将士士气高涨,德国法西斯不得人心。
当时的世界局势也帮助了苏联人民,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世界人民的仇恨,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而言,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极重要的。
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一个极重要的物资周转中心,斯大林格勒被靠的伏尔加河是苏联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
如果攻击并夺下这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大城市,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重创苏联人,而且还可以全歼苏联军队,所以苏军一定要拼死来保卫这座“伟大的城市”。
种种原因让苏军守城将士士气高涨,苏联红军是抱着“城在我在,城亡我亡”的决心去守城的,所以他们成功的守住了斯大林格勒。
第四:苏联领导人指挥有方。
希特勒的指挥方式,是极为荒唐的。
他不仅大权独揽,小权也不愿让给下级。
他不许他的部下了解与自己无关的任何情况,对违反者严惩不贷。
希特勒的这种做法,与德国军队的传统也是格格不入的。
日尔曼民族自古就有一个优秀的军事传统,就是在作战中,总是让下级有较大的指挥权,可以根据战场的情况变化自行决断。
打仗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打仗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打仗案例分析报告是对历史上或现代的军事冲突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战争的策略、战术、政治背景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打仗案例分析报告的范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
斯大林格勒战役分析报告一、战役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上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
这场战役是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军队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冲突,其结果对战争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沿岸,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德国军队企图占领这座城市,以切断苏联的物资供应线,同时打开通往中东油田的通道。
对苏联而言,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更是国家荣誉的象征。
三、战役过程1. 进攻阶段(1942年8月23日 - 9月12日):德军在优势的空中和炮火支援下,对斯大林格勒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德军逐渐逼近城市中心。
2. 城市战阶段(1942年9月13日 - 11月18日):随着德军进入城市,战斗进入了残酷的巷战阶段。
苏联红军利用城市环境进行游击战,消耗德军的兵力和物资。
3. 反攻阶段(1942年11月19日 - 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在严寒的天气和德军补给线拉长的情况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
通过精心策划的包围和分割战术,苏联红军成功地包围了德军,并迫使其投降。
四、战术分析1. 德军战术:德军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和空中支援的战术,试图迅速击溃苏联红军的防线。
2. 苏军战术:苏联红军则采取了灵活机动、夜间作战和利用城市环境进行防御的战术,有效地削弱了德军的进攻力量。
五、战役影响1. 军事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进攻势头被遏制,苏联红军开始转入反攻。
2. 政治影响: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盟国对苏联的信心,为后续的盟军合作奠定了基础。
历史中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历史中的战争策略与战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重要而复杂的现象之一。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战争策略与战术来追求胜利。
这些策略和战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水平,更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历史战争案例,探讨历史中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一、古代战争策略与战术在古代,战争的目的主要是扩张领土和争夺资源。
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往往使用大规模的军队,并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
例如,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中,各个诸侯国使用了多种策略和战术。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孙膑和吴起的“合纵连横”策略。
这种策略通过联合诸侯国,形成合纵联横的阵营,共同抵御强大的秦国。
在战术层面上,孙膑创造了“长蛇阵”的作战方式,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取得了几场重要的胜利。
二、中世纪的战争策略与战术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战争时期,特别是十字军东征和百年战争。
在这个时期,战争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起初,欧洲战争主要是领主之间的私人战争,军队通常由骑士和他们的侍从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规模逐渐扩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十字军东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争。
欧洲的十字军通过组成联军,以希望奇迹和宗教信仰为动力,对圣地进行了多次远征。
他们采取了城堡包围和正面进攻等多种战术,但在面对伊斯兰世界的抵抗时并不总是成功。
这场战争展示了信仰、勇气和忍耐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而在百年战争中,英法两国发生了长达116年的冲突。
这场战争的特点是使用了大规模的长弓部队,他们具有远程打击能力和机动性。
英军在战术上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长弓兵作为主力,对法军实施致命打击。
这种战术的使用使得英军在一些重要战役中获得了胜利。
三、近现代的战争策略与战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近现代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争的目的从扩张领土转变为追求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同时,新型武器和战术的出现也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二战中的战争策略和战术展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国家战争能力。
三大战役

战役过程
德军的蓝色行动(德军进攻计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巷战)(双方僵持) 苏军的战略反攻(天王星计划的实施)
巷战
苏德两军围绕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殊死的搏 斗,每一条小巷,每一栋房子,每一扇窗 户都成为必争的阵地。在残酷的巷战中, 德军装甲部队的优势无法施展,人与人的 搏斗成为主宰,在这样一场战役中,苏军 著名的狙击战术大发神威,无数的神枪手 们成了英雄。
指挥官的对决
猎手VS“沙漠之狐” 盟军:蒙哥马利 德军:隆美尔
伯纳德· 劳· 蒙哥马利 英国陆军元帅、军事 家,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期间,是盟军 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1943年,指挥盟军西 西里登陆,意军迫降; 1944年,指挥盟军收 复法国,取得了诺曼 底登陆的决定性胜利。 于战后才被晋升为英 国陆军元帅,受封子 爵;从1946年至 1948年,担任帝国的 总参谋长。
战役结果以及意义
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欲占领 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 破灭。这次战役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 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 略撤退运作,希特勒欲通过苏伊士运河进 入印度洋的幻想破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
1941年1月,希特勒挑选隆 美尔担任德国非洲军中将军 长 。他到达北非后,不到 两个月就扭转了北非战局。 隆美尔被晋升为上将 。在 非洲战场的出色战绩,隆美 尔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美 誉。1942年6月,隆美尔被 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 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 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 方都认可的,惟有隆美尔一 人而已。
绞肉机,斯大林格勒巷战

绞肉机,斯大林格勒巷战作者:佚名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03期历史课上都会讲到这一著名战役,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巷战。
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巷战,那就是“残酷”。
很多国家一直视巷战为畏途,是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巷战没有最终胜利者,交战双方都必然付出高昂代价。
回顾一下二战历史上的巷战,可见这种战斗模式的惨烈。
二战中最著名的巷战之一是二战关键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巷战。
在这场战役中,苏德两军为争夺这座城市的每一座建筑物而殊死搏斗,这种血淋淋的对抗持续了两个月。
1942年哈尔可夫战役之后,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
德国人要在南线战场取得突破,续写战争神话,而苏联人要捍卫这座以他们领袖名字命名的城市。
双方都站到了悬崖,谁也没有后退的余地。
在经过前期的外围战之后,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
两军于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开展了巷战。
苏联投入了62集团军和64集团军,德国投入了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
这是一场真正的巷战,连 62集团军的司令部都设在城南废墟中的一座地堡里面,最近的战斗发生在离司令部 200米的地方。
双方为了每一米的土地而奋力相攻。
巷战在10月达到了高潮。
每一幢楼房、每一座桥梁、每一个车站,甚至每一堵断壁都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
双方为了一座火车站来回争夺了13次,每一次的进攻后紧接着就是防反击。
双方争夺的焦点是马马耶夫高地,因为该高地是全城地势最高处。
该高地仅仅在9月15日至29日这半个月内就四度易手。
9月15日德军占领高地,16日苏军夺回高地,27日德军再度得手,但是到了29日又失守。
每次的争夺都伴随着大量的伤亡,仅在28日一天,德军就在这里丢下了500具尸体。
比较起来,苏军对于巷战更有经验。
他们编组成强击群,每个强击群分为三个部分:先是10到20人的突击队,负责在敌人的战线上撕开裂口;然后是20到30人的巩固队,负责清扫战场内的残敌;最后是30到50人的预备队,他们负责补充突击队和巩固队,并且建立己方工事,防备敌人反击。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分析摘要 (3)概述 (3)第一部分军事原因 (4)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4)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5)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6)第二部分经济原因 (7)经济体制混乱 (7)本土资源严重不足 (8)劳动力资源短缺 (8)盟军的空袭 (9)第三部分其他原因 (10)德日矛盾 (10)战争的性质 (10)犹太政策的失败 (10)第四部分总结 (11)[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主要成员德国进行介绍,分析其失败的军事、经济、科技等原因。
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很久,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后,能够对国家的军事战略和国家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65年,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因素。
而德国作为二战轴心国的主角,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到最后的惨淡收场,让世界认识了法西斯主义的疯狂和铁血。
阿道夫·希特勒和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对德国的统治和对欧洲的扫荡,一度让全世界为德国震惊。
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到1940年的敦克尔克大撤退,再到轰炸伦敦的“海狮计划”。
直到攻打苏联之前,我们不难看到,德国在欧洲战场充分解决了可能会出现的多线作战的负担,并且对法英两国在军事上进行了强有力的压制。
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的德意志和希特勒,是完全按照开战之前的既定计划来实施的。
二战的初期,在同盟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协助下,法西斯横扫欧亚大陆,无所匹敌。
从1940年5月12日和法国开战,到6月22日法国战败,打败军事力量相当的法兰西,德国只用了40天的时间;从1940年8月,又开始征服英格兰的“不列颠之战”。
可以说,灭法攻英,是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时候,他不顾第一世界大战两线作战导致失败的教训,开始执行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20世纪最著名的三大巷战_人生故事

20世纪最著名的三大巷战斯大林格勒:真正的绞肉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现代战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巷战,也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绞肉机”,其惨烈程度空前绝后。
1942年7月,德军以优势兵力攻入斯大林格勒,企图用屡试不爽的闪电战碾平这座城市,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布满死亡的陷阱里。
在斯大林“不准后退一步”的严令之下,苏军依托市内复杂地形和建筑,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10月以后,巷战用一种瞬息万变的方式进入了全面胶着状态。
一间房、一个车间、一座水塔、一段铁路路基,甚至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一堆瓦砾,都能引发激烈的争夺战。
火车站在双方手中传来递去达13次之多。
德军以极大的代价攻下的残墙断垣,到夜间又被苏军抢了回来。
11月11日,德军司令保卢斯发起最后一次进攻,只要前进400米,德军就能到达伏尔加河突围。
可就在这400米宽的战线上,双方士兵都犹如恶兽厮搏了4天4夜,直到阵地上只剩下污秽不堪的双眼血红的其状如鬼的苏联士兵为止。
随后的严冬使饥寒交迫的德军更加虚弱,但在军官“红军不留活口”的威胁下仍然困斗,直到1943年2月1日保卢斯被俘。
战争结束后,在斯大林格勒和郊区就埋葬了14万德军的尸体。
柏林城:纳粹最后的疯狂1945年4月26日,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巷战开始了。
绝大多数苏联士兵都是平生第一次踏进柏林城。
他们根本搞不清方向,只知道往前冲,结果,蝗虫般密密匝匝的子弹扑面而来,把他们成批成批地撂倒。
后来,苏联人才知道,为了这次巷战德国人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每一栋楼都被加固、改装为防守堡垒;每一扇窗户都被砖头堵上,只留下射击孔。
德军甚至发明了一种弯曲的枪管,以对付拐角处的进攻者。
整个柏林城已没有不穿军装的德国男性,连十二三岁的男孩也裹着肥大的军服拿起了比他们还高半个头的枪。
苏军也同样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颠狂状态。
复仇的烈火烧得他们群情难抑。
朱可夫将军立即调整了战术——坦克大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成数个小部队,与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组成强击群和强击支队,逐个逐个地攻克德军的堡垒。
曼施坦因谈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的原因

曼施坦因谈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的原因曼施坦因认为,德国军队之所以会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遭遇灭顶之灾,主要是因为犯了几个错误。
首先,战争经济的需要影响了希特勒的目标。
在希特勒的设想下,德国军队应该是主要集中火力攻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但是,德军在前进时,受到了苏军的拦击。
遇到顿挫之后,德军只剩下少量士兵,来守住绵长的正面战线。
当时,A集团军群正面向南,在高加索北部驻扎。
B集团军群主要捍卫着东方和东北方的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的力量都不够强大,难以守住绵长的正面战线。
更重要的是,两个集团群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大缺口,苏军刚好能从这个缺口击破德军主力。
除此之外,曼施坦因在谈斯大林格勒会战时,还分析了德军战略上的失误之处。
希特勒迫使B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集中火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城周围的战斗中,只留下微弱的德国第2集团军来负责沃洛涅什地区。
由于德军后方缺少守卫的军队,所以致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遭遇惨重的损失。
第三个错误就在于,德军在南翼方面的指挥体系已经涣散不堪,加上A集团军群又没有总司令。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变得不堪一击。
曼施坦因被西方军事家评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
从曼施坦因生平经历来看,曼施坦因的战略思想推动了纳粹德军的壮大,为世界军事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曼施坦因军事生涯来看,上世纪40年代,希特勒曾撤销了曼施坦因一切军事职务。
那么身为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为什么不造反希特勒呢?了解曼施坦因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便可得知曼施坦因为什么不造反希特勒了。
首先,从身份上来说,曼施坦因是一位军官,而不是一位政客。
身份和职责让曼施坦因不敢造反希特勒。
纵观纳粹德国时期的将领,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全心全意尊崇和信奉希特勒。
就曼因斯坦来说,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希特勒最高统帅的地位。
在曼施坦因心里,希特勒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可以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希特勒。
虽然曼施坦因不满希特勒对战术上的指导,但是曼施坦因从未考虑过要推翻希特勒。
白桦林歌曲的背景故事

白桦林歌曲的背景故事这首歌的故事背景源于一段苏联的二战往事,故事的男主人公叫潘尼卡科,那一年他24岁,他和他青梅竹马的恋人生活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他俩经常在村边的白桦林里约会,他们把对方的名字刻在了一棵白桦树上,彼此相依相伴,相誓非对方不嫁不娶!1942年7月,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于是又调集了一百万的主力部队向斯大林格勒进军,斯大林随即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命令全民皆兵,不惜一切代价拱卫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从小就希望能够参军报国的潘尼卡科毅然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微笑着向自己的恋人告别“别担心,亲爱的!等战争结束后我就会平安归来的!让战功作为我爱你的证明,那个时候,我会佩戴着苏联英雄勋章来娶你!”说完,他背上了那把残破的“莫辛纳甘”步枪跟着大部队一点一点淡出了她的视野……就是在那片白桦林,就是在那棵刻着他们名字的白桦树下!“潘尼卡科,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我等着你!”姑娘心中的思念化作了一只只鸽子,扑打着希望的翅膀,盘旋在阴霾的天空下……日复一日,她每天都会来一趟白桦林,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她相信,他会守候誓言,他正在用热血和青春保卫着自己的祖国!1943年春,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艰苦的巷战中挫败了德军的进攻计划,开始了对德国的全线大反攻!然而,潘尼卡科却没能随着部队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他也无法看到1945年飘扬在德国国会大厦楼顶的苏联国旗,然后带着荣誉凯旋而归……他永远地沉睡在了斯大林格勒的阵地上…………原来四个月前的一次战斗中,德军组织了一支精锐的装甲部队,装备了德国引以为傲的“虎王”重型坦克,妄图在苏军阵地正面硬生生撕开一道突破口!潘尼卡科是好样的,当看见德军坦克冲向他坚守的阵地,他一个翻身跃出战壕,举起燃烧瓶就冲向了敌人的坦克……巨大的火焰吞没了“虎王”坦克,也吞没了英雄的身躯……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盼望,最后盼来的却是心上人战死远方的噩耗,她甚至没有资格收藏英雄留下来的军功章,因为她还不是英雄的妻子!潘尼卡科走了,走得是那样轰轰烈烈,而留给她的却是无尽的伤痛和思念……她多想彻底地痛哭一场,想向着天空大声呼唤自己的心上人,她不止一次地在心中召唤:潘尼卡科,快回来吧!把我的思念带回来!然而,潘尼卡科是带着微笑走的,他在战场上不止一次地用生命来证明了他对她的爱!在她心里,潘尼卡科只是迷失在了远方,这是他的故乡,还有一片他们共同守候的白桦林,她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天空一直是那样阴霾,鸽子依然在村子上方飞翔,那片白桦林依然宁静,她的身影也一直守候在那棵白桦树下,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她终身未嫁,因为她一直能感觉到,潘尼卡科一直都陪伴在她的身边,他们的交谈是无声的!她微笑着,在那棵白桦树下,对身旁的“他”说道:“亲爱的,我来了……”那姑娘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她的嘴角挂着无悔的微笑,而那棵白桦树上,依然刻着他们的名字,是的,他们永远都年轻地相爱着!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恨我的人,翩翩起舞,爱我的人,泪如雨露。
细数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十大失误:每一个都致命还不自知

细数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十大失误:每一个都致命还不自知本文导读: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宝贵的进攻苏联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者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之灾更比它的积极意义更为深重。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放走30万盟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3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
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3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斯大林格勒战役

在斯大林格勒的惨烈巷战
在最初几天的战斗中,斯大林格勒守军从一开始就进行了疯狂的抵抗,但德军仍然有信心迅速占领这座城市,而对苏军来说,局势一点都不容乐观,他们最初在斯大林格勒有4万人,但大部分是装备很差的预备队和未及时疏散的平民。斯大林格勒被估计将在几天内书失陷。这时,对于苏军最高统帅部来说显而易见的就是,任命一位拥有钢铁般意志和高超指挥才能的出色指挥官来处置危局并提供任何可能的支援是唯一能够阻止斯大林格勒陷落的措施。
朱可夫筹划的苏军大规模反击代号为“天王星行动”。苏军将进攻德军侧翼上两个最薄弱的环节,一个位与斯大林格勒以西100英里的地方;另一个则在它南边100英里的地方。两支苏军将在斯大林格勒西南部的纵深会合,包围位于斯大林格勒附近德整个第六集团军,切断其补给线。这是一个经典的大规模闪击战计划,只不过这次是苏军对德军实施,朱可夫的战役目标不仅仅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得胜利,而是整个南线战役的胜利。
尽管陷入孤立和饥饿,德第六集团军依然坚持战斗,尽可能固守他们的据点,即便在满师谈因结围失败后他们明显已经孤立无援的情况下,XTL依然要求他们继续坚守斯大林格勒
当第集团军拒绝了要求德军投降的最后通牒后,苏军发动了最后的攻势来打扫德军最后的残余部队,他们估计大约有80000名德军被围困,然而,实际上却有超过250000名被围困的德军。
到1943年的1月10日,苏军总共47个师从各个方向向德军发动总攻。由于明白被苏军俘虏后的残酷处境,德军做了最后的绝望挣扎。
苏军的反击始于1942年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后的三个月之后,这是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施的第一次经过充分准备的战役,它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苏军攻击了由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负责防守的德军侧翼,苏军从俘虏那里获知,罗马尼亚军队士气最低,装备最差。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二战胜负的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二战胜负的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欧洲战场最为关键的战役。
经过这次大型战役,反法西斯联盟沉重地打击了法西斯的势力,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一次决定性战役。
就其规模之宏大,战果之辉煌,算的上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无与伦比的空前大会战,也是关系到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一场大决战。
一、战役经过。
1941年6月23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起疯狂的全面进攻,10月间逼近莫斯科城下。
在莫斯科一役中,德军在原本占据主动的情况下,遇上了百年未遇的寒流,战局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最终德国战败,未能完成三个月内灭亡苏联的计划。
与此同时,遭到日本偷袭的美国参战。
美国强大的军火生产线和苏联众多的人力势必会对德国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占据东线,希特勒决定1942年发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战役。
1941年秋,德军首先从克里木半岛发动进攻,作为战争前奏。
1942年6月28日,德军在库尔斯克和塔甘洛格之间近700公里战线上发动进攻,不到一周,沿顿河和顿涅茨河之间走廊南下,直指斯大林格勒。
由于斯大林对战局的判断失误,使德军的进攻计划异常顺利。
7月23日,德军集结大批兵力猛烈进攻顿河大弯曲的马诺依林一带。
26日,德军突破苏军第229师防线,向顿河右岸推进。
不久,德军第四集团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外围弧形防线。
8月17日,德军以惨重代价占领顿河右岸。
8月23日,德军开始对斯大林格勒市区进行轰炸。
9月14日,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城区,开始与苏军第62集团军进行艰苦的城市巷战。
苏军利用一切人力物力,与德军进行殊死一搏。
德军的攻势也从最初的怒浪狂潮变成细溪碎浪。
10月15日至18日德军再次拦腰切断苏军第62集团军防线,打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街垒厂之间的走廊。
但同时苏军的顽强抵抗,也使德国人的元气渐渐丧失。
10月底,进攻已停顿下来。
经过11月的消耗战,德军完全被钳制在苏军的保围下。
战局开始向有利苏联的一面倾斜。
11月19日,苏军的步兵团和第五坦克兵团开始向顿河一线的德军发起反攻。
战争的战术失误

战争的战术失误战争历来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的斗争形式,各种军事战术的运用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然而,有时战争中也会出现一些战术失误,导致战局逆转甚至失败。
本文将探讨战争中的战术失误,并分析其原因及教训。
一. 错误的情报判断在战争中,情报收集与分析非常重要,决策者根据情报信息来制定战略计划和战术部署。
然而,错误的情报判断常常导致战术失误。
例如,在二战期间,德军高层过于依赖间谍提供的情报,错误地判断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从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陷入困境。
二. 不合理的战术选择在选取战术方案时,合理性、灵活性及适应性十分重要。
然而,有些指挥官在面临战局变化时依旧固步自封,执着于既定的战术方案,无法主动应变。
这种不合理的战术选择常常导致全面战争胜局的逆转。
例如,拿破仑在俄国战役中坚持采取碾压战术,无法适应苏军的游击战,最终导致法军的全面溃败。
三. 资源分配失误战争中,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有时指挥官在资源分配上出现失误,忽视了某些重要的领域或过度依赖某个地区。
这种资源分配失误常常导致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对战局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过度集中力量进行西线攻势,却忽视了东线的俄军,最终导致东线形成僵局,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四. 指挥失误指挥官的角色无疑是决定战局的关键人物,然而,有时候指挥官也会犯下错误,导致战术失误。
一些指挥官常常因为个人野心或自大而忽视下级军官的建议,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将领李·拜恩斯在攻打北方联邦军的葛底斯堡战役中,坚持错误的战术,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术失误带来的教训是深远的。
首先,情报收集与分析需要更加科学和准确,决策者不能过度依赖单一情报来源。
其次,战争中需要具备灵活和适应性的战术选择,随时做出调整和变化。
再次,资源的合理分配是确保战局稳定的关键因素,指挥官应当均衡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
最后,指挥官应当保持谦虚与开放的心态,重视下级军官的意见和建议。
不为瓦全!巷战究竟多残酷

不为瓦全!巷战究竟多残酷【导语】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巷战,那就是“残酷”。
在一场高强度的巷战过后,交战双方都付出高昂代价,却难说谁是最终的胜利者。
而在二战中,欧洲战场有多达40%的战斗属于巷战。
与野战不同,巷战战场被鳞次栉比的建筑物分割开来,侦察与火力都被局促在小范围内,错综复杂的街道、若隐若现的敌人、突如其来的子弹……这一切都使得巷战充满了未知因素,各方在这种环境里对巷战战术的灵活运用则更是精彩纷呈。
进攻鏖战正急1938年3月下旬,台儿庄大战爆发。
数日后,日军突入台儿庄城,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惨烈巷战由此拉开序幕。
图为描绘中日两军争夺台儿庄火车站的画作。
台儿庄巷战带有典型的东方特点。
从建筑格局看,台儿庄是座平原古城,地势低洼。
环城有墙,城南沿古运河而建,地形蜿蜒,这种地貌与背靠伏尔加河的斯大林格勒颇有几分相似。
但与后者不同,台儿庄城内高层建筑很少,街巷密布,有的相互连通,有的则为死胡同,控制了主要街道也不能很快决定战局走向。
而且,台儿庄没有欧洲大城市那样发达的地铁和供排水管网系统,战斗时也难以仓促间挖掘地道。
日军进攻台儿庄,大体方向是自北向南,突破城垣后,朝着古运河一线攻击前进,而中国军队则从南城出击,以攻为守。
台儿庄巷战之所以惨烈,首要原因就在于交战双方均奉行攻势战术,一步不让,寸土必争。
图为台儿庄巷战区域示意图。
从地图上看,双方发生巷战的主要区域,呈不规则的倒凸字形,南北长不过600米,东西宽约350米,最窄处只有100多米,战区面积仅1.2平方公里。
在如此狭小地带,中日两军经常一墙之隔。
为了争一间房子,双方要伤亡几十人,为了占领一条小巷,就可能拿一两个连,甚至一两个营死拼。
31师师长池峰城曾这样描述台儿庄巷战:“争夺战起,敌用全力进攻,我以全力抵抗。
处处包围,节节切断,大包围中有小包围,横截断中有竖截断,白刃肉搏壮烈牺牲。
”双方进攻过程中为减少伤亡,普遍采取穿墙战术,将部队编成突击小组,各小组尽量在院落间与房屋内突进,避免走巷道暴露在敌火力打击下。
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巷战(马京振)

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巷战马京振摘要:近现代的战争愈发体现在城市争夺城市攻防上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城市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存在已经成为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因此,今后的未来战场城市攻防战也会是一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游击战也已经从丛林中转移到城市的大街小巷。
巷战也许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讨论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巷战,分析其特点、具体过程以及对现在战争的影响等,为未来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巷战、现代战争巷战,一般也被人们称为“城市战”,这是因为巷战是在街巷之间逐街、逐屋进行的争夺战,发生的地点通常都是在城市或大型村庄内。
其显著特点一是敌我短兵相接、贴身肉搏,残酷性大,二是敌我彼此混杂、犬牙交错,危险性强。
城市巷战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形成的,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今后如果发生战争,城市巷战将仍不可避免,并将成为一种重要作战样式。
本文将从二战中最著名的巷战之一是二战关键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巷战出发,总结其具体的特点、过程等,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分析如何在未来战争利用好巷战这一战争形式,为未来战争做好准备。
1.战争背景1.1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距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
伏尔加河与顿河成“儿”字形,左边是顿河,向西南注入亚速海,右边是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而斯大林格勒正是通往这一区域的交通要冲。
另外若攻陷以苏军统帅命名的城市势必会对苏军的士气造成严重打击。
1.2战前背景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红军的战略补给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那么你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同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也成为了世界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过程。
二战时期,德国的石油只能维持相对短暂的时间,出于作战的需要德国决定攻打苏联以夺取苏联高加索格罗尼兹大油田,希特勒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德国的石油问题还可以使苏联陷入危机。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德军先是一鼓作气全歼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四个主力军团和哈尔科夫地区,取得了胜果。
7月中旬,德军受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任务,另一方面苏军统帅的任务则是防御、反攻。
当德军发起猛烈的进攻时,苏军顽强的抵抗打破了德军的企图。
同样在市区的巷战中,双方对房屋,街道的反复争夺也使得斯大林格勒的过程变得更加血腥。
10月,德军企图最后一次攻占该市,然而德军的攻击也如强弩之末,完全不敌苏军的抵抗。
德军的计划终结了。
防御结束后,苏军乘胜追击进入反攻阶段,苏军则执行了早已制定的反攻计划。
11月,顿河方面军首先揭开了反攻的序幕。
苏军的缩合围圈,集中对内、对外计划打破了德军的救援计划,也歼灭了被围德军。
终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苏联人民的顽强拼搏下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同时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德国人认为是正义之战,而对于其他的被侵略的人民和国家来说则是非正义的,这些国家反抗侵略,他们也最终取得了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的损失70多年前的二战世界人口大量减少,各国损失惨重,其中尤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重。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间长达半年多,自1942年6月到43年的年2月,按照官方统计,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多少人呢。
当时的哈尔科夫战役打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一炮,使得苏联的预备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南翼受到了非常大的损伤,纳粹德国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凭心而论,对于苏军来讲,德国里希特霍芬中队的空中打击是最难对付的,苏军每天和德国人见面之前,必须要承受一轮猛烈的空中打击。但和平原上不同,德军的炮火和空中打击过后,坦克和机械化步兵没能够在第一时间跟上去,原因是城市废墟造成的阻碍。坦克只能走城市的大道,犄角旮旯肯定是没辙的,但大道往往也是苏军防御最坚实的地段。更重要的是,德军装甲部队各车组无法配合,坦克后面跟着步兵在废墟和残骸里爬行,他们不敢像野外那样露头观察战场,只能靠配合他们的步兵当眼睛,作战效率大打折扣。而他们面对的是苏军无所不在的,伪装良好的反坦克炮、雷区和火网。前面的坦克一旦被击毁,后面的坦克也帮不上忙,左右的车组尽管近在咫尺,奈何房屋废墟阻挡,这条路就此堵死了。想要把路打通,非得把这坏掉的坦克拖回去不行,显然俄国人不会那么好心,他们会在德军坦克残骸的周围布下地雷,而且步得很诡异,进一步增加了德军的难度。
德国第六集团军自从进入市区后,一直到11月都没成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东南方面军对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增援固然是主要原因这不必多说。但是必须看到,德国人尽管武器先进训练有素,但是在巷战中犯了很多战术上的失误,给自身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给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在这里简单分析下苏德两军在巷战中的战术和差异。
一、德军空地步坦协同不利。
[ 转自铁血社区 / ]
第六集团军在先前哈尔科夫和顿涅茨草原上能够一路追着苏联两个方面军狂奔,直接原因在于空地步坦火炮的立体化协同,这在野战中是完美的。
但是,同样的办法不能用在巷战中,尤其是不能用在斯大林格勒这种南北长东西窄的大城市中。斯大林格勒背靠伏尔加河,南北绵延60多公里,东西却只有8公里左右,如果苏军在此死守,那么德军就不能用它擅长的钳形攻势包围截断,因为它东西面窄,德军无从截断,只能正面强攻。那么问题就出来了
四、渗透战术
苏德两军阵地犬牙交错,基本没有间隔。因此苏军往往要穿越德军的防区。这种在对方眼皮子地下的行动,需要高度的勇气和技巧。常见的做法是,趁黑夜走阴沟穿小巷,绝不走大路。没路的时候用炸药在墙上炸口,或者干脆走下水道,到达指定地点,天亮后相机行动。整个巷战期间,苏军通过渗透行动频繁偷袭、侦察、增援、调动,占据了许多主动。
二、编制差异
[ 转自铁血社区 / ]
德军步兵在巷战中采用的是营连级的进攻规模,狭窄的废墟里挤在一起施展不开。巷战的特点是:看不见任何敌人,子弹却从四面八方飞来。更要命的是,由于双方的距离如此之近,德军在集结点的调动毫无秘密可言,刚刚集结到一块,东岸东南方面军的炮群就铺天盖地打来了,例如10月下旬某天早晨对红十月兵工厂和拖拉机厂的进攻,德国人在三个集结点刚刚集结,就遭到一个小时的炮火精确射击,还没开始就死伤一堆,进攻经常 转自铁血社区 / ]
反观在斯大林格勒市区的苏军,尽管初期作战不利,且各方面都不占优势,但却能吸取教训,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利用环境创造战术,因此终于在炼狱般的巷战中坚持了下来,并最终打败了德军,他们完整的诠释了巷战的内涵,在这一点上,德国人完全的失败了
于是乎德国人就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为了达成突破要集结兵力,一集结就挨一顿炮轰,挨了炮轰就很难进攻。
苏军这方面就不那么死心眼,斯大林格勒市区苏军也同样经历过一系列失败,崔可夫根据教训琢磨出一套强击队的战术:步兵的编制全部拆散,编成60-80人的强击队,一般分为突击组、支援组和巩固组等,突击组配备冲锋枪和手榴弹,突击组冲进去以后支援组迅速跟上去占领房屋或废墟,然后巩固组的工兵上去构筑工事、布置迫击炮、架设机枪和埋地雷。苏军进攻时多个强击队分散出击,在德军防线上打下多个楔子,然后后坚守24小时等候增援,依次类推,直到己方战线连成一线。
这套战术后来在柏林巷战发挥了巨大作用。苏军小队通过机动灵活的渗透,成功避开了德军防御坚固的火力点,瓦解了许多德军的防御据点。
综合起来,斯大林格勒巷战中,德军面对的窘况就是,德军每天轰炸和炮击的时候,苏军全躲起来了。德军一集结,苏军的大炮就一顿狂轰滥炸。德军步兵进攻的时候,得不到装甲部队的有效支持。冲锋的时候人太多,白费力气。防守的时候,屡屡被对手渗透攻击,因此伤亡惨重却进展甚微。
“我再次告诫我们的指战员,禁止发动营连级的攻击,应以轻便灵活的强击队为基本战术单位。——崔可夫”
经过对比可以看到,苏军的这种强击队人数少,目标小,利于运动和隐蔽,装备齐全,分工明确,机动灵活,特别适合巷战这种特殊环境,加上苏军比德军更熟悉斯大林格勒的下水道管网和市民的情报支持,因此屡屡得手。而德军尽管在市区拥有兵力、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可由于过于死板,坚持营连级的编制,在巷战中始终处于被动。
三、主动性
[ 转自铁血社区 / ]
白天战场的主动权在德国人手里,晚上则是俄国人的。德军白天拿下的楼房,晚上通常会被俄国人夺回去,日复一日。考虑到德军白天的优势,苏军这种白天防守晚上进攻的主动性令人肃然起敬。
斯大林格勒最惨烈的巷战发生在10月,双方围绕红十月兵工厂、拖拉机厂和炼钢厂反复争夺,在工厂狭窄的车间和机器里,双方用棍棒、匕首和水龙头肉搏的群殴战每天有数十起。德军在10月底拿下三大工厂和粮仓后,实际上已经打碎了62集团军的防御体系,苏军保留的仅仅是最后一处渡口、400米河滩和靠近河滩的一圈楼房,精疲力尽的德军拼尽全力攻了一次没能得手,第二天苏军就发动了一次反击。尽管这次反击不过前进了150米,但却明确告诉了德军一个信号——他们的对手没有垮,苏军会奋战到底。
崔可夫本人对巷战很有心得,他反复告诫自己的士兵,一定要紧紧的贴在德军的脸前,这样能够减轻空中和火炮的压力。这一招在野外不行,但在城市里是很合理的,因为在巷战中,往往双方相距很近也很难发现对方。在这么近的距离内德军的轰炸机和火炮是无用的。
那么结果就是,德国人每天进攻时,大炮和飞机炸的轰轰烈烈,苏军却全都躲起来了,等德国步兵进攻时,突然发现俄国人完好无损而且就在自己眼皮底下,配合作战的坦克两眼一抹黑啥也看不见,俄国人的机枪和反坦克炮却劈头盖脸打来,进攻就可耻地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