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背景”为切入点展开叙述的巧妙构思,感知父亲形象。
2.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中“我”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体会本文所体现的父子情深。
启发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2.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难点】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中“我”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老师的语文微课堂。
在上一次单元考试中,作文题目“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同学们写母亲的大多强调无微不至的关心,写父亲则侧重写严厉、不善言语,这也是大多数家庭中父亲的形象,由于不善表达,父爱就显得更加深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的背影,一起来感受父亲深沉的爱。
(二)新课学习(1)四次“背影”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看课文第一段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一共提了几次背影?很好,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
(第一自然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六自然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第六自然段)结尾思恋——再现背影。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第七自然段)(2)最难忘的“背影”同学们,课文中出现的这四次背影作者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怎样的?这个背影为什么难以忘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中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第六自然段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难忘的背影,我们一起来看下:外貌描写:父亲的穿戴与前面“我”铺座位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父亲对我的关心。
第14课《背影》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河南省叶县教研室)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关注家庭生活,学会感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背影》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河南省叶县教研室)
(2)把握文章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3)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举例解释:
-白描、细腻的描写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
-抒情色彩和情感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2.增强文化认同感:感悟文章中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孝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关爱父母、尊重长辈的情感态度,激发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5.提升自我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举例解释:
-掌握生字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分析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核心,理解父爱主题;
-学习描写方法,使学生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庭亲情。
2.教学难点
(1)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白描、细腻的描写方法所表现出的父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第二课时
1、回顾文章内容与结构。 2、反复研读父亲爬月台这一文段,分析文中细节描写和背景 烘托,这两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味文章包含的父子之爱、情感纠结和人生感悟等多重主 题。
课前回顾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背影
2、《背影》是一篇写 父爱/父子关的系散文。(内容上)
3、文章采用什么样的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
一看背影,聚焦场景
“蹒跚地走”、“慢慢探”、 “攀”“缩”“微倾”等动词,表现了父亲哪 些特点? 完整的表现了父亲爬月台时的
年老、虚弱、 吃力和艰巨
一看背影,聚焦场景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 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 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因祖母去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 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 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 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 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 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 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
二读背影,探求背景
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现实和情感状况。
讨论1、“车站送别”这一情境产生的现实背景有哪些?
祖母死了;父亲赋闲; 父亲去南京谋事; 我回北京念书;
A. 家中光景惨淡
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现实和情感状况。
讨论1、“车站送别”这一情境产生的现实背景有哪些?
行动上: 年老、虚弱
B. 父亲老境颓唐 言语上: 再三嘱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课《背影》教案(两课时)
14 背影朱自清【教材分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真挚感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圈点勾画,找出“背影”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教学重点】听课文配乐朗读,找“背影”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背影发生的背景,列举文中充满温暖的细节,初步感知父子深情。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它用朴实无华、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在哪里。
二、正音释词1.PPT出示一组词语:(1)请学生朗读这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请几个同学解释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指失业在家。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3)全班齐读这组词语,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
三、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200万字。
2.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4.提升情感态度: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珍视家庭的情感。
5.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4.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文学鉴赏: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方面,品味《背影》的艺术魅力。
6.课堂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7.写作技巧借鉴: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尝试仿写或创作相关题材的文章。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和珍惜家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和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感受和理解朱自清散文的韵味,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
2.增强文化理解: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解释,希望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不过,我也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可能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一、班级情况这个班有35名学生,包括17名男生和18名女生。
大多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很强。
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学生学习了很多新单词,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有部分同学不自觉,严重依赖学习,所以在班里学习成绩鲜明。
对于这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探索,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个班有两个同学很聪明,但是学习习惯不好。
他们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姿势不够端正。
四个学生基础差,生词掌握慢。
他们读课文有困难,有五个学生特别优秀。
他们能充满感情地、流利地阅读课文,并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亲情相关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父爱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抒情手法,创作一篇短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亲情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抒情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表达情感,需要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如,通过对比父亲背影的描写和作者的内心独白,让学生理解抒情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语言表达训练:如何将所学的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方式,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14课《背影》部编版
《背影》教案设计(参赛)
课题《背影》课型新授总第( 2 )节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背景《背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讲读课文。
本文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教材分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本文能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教学方法
1、以语言诵读品味为主,通过齐读、默读等不同的诵读方法,适当采用启发点拨法,完成本课教学。
2、品析文中父亲的四次背影,我的四次流泪,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法圈点批注法;探究阅读法;诵读法;迁移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词析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
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一、导入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同学们是否给父母读过自己的作文?看到儿子发表的文章,父亲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这样郑重其事地一字一句地读,似乎也不足为奇。
但是为什么“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背影》中写了什么使父亲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聚焦“背影”1、课文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到底是什么样的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我们一起看一下第6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背影。
(1)肥胖、努力、笨拙、艰难的背影(2)质朴、朴素的背影聚焦第3段,补充背景资料:1917年,父亲时任徐州榷que运局长。
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
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
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
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朱自清年谱》)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祖母去世,父亲内心充满悲伤与自责,所以父亲爬月台的时候,不仅顶着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沉痛,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质朴的背影,还是略带悲伤的背影。
2、课文最后一段有一句话“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说明父亲并不是一个耐心的人,常因事忙暴躁。
《背影》教案 (7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1.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搀(chān) 蹒(pán)跚(shān)2. 作者及背景: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成就最大的是散文。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等。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掌握文章生字词,学习本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特色,感受其中包含的深沉的父爱,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2.学习本文选取特殊角度,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刻画人物的写法。
3.理解文章抒发的真挚的父子之情,激发学生理解父母,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对于文中四次“背影”及“我”的四次流泪的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找出它们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体会“我”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
(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三、写作背景:《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四、快速读文,初步感知1、揣摩字词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播放音乐,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背影》教案 (3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教学设想: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
2、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
3、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要是了解一点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
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八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一起来拜读这篇大作。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字词积累: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
“交卸”,用于某种职务。
“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
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
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
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
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
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
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四、自主质疑:(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____1、人物、事件、地点。
____2、不能理解的词句。
____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____4、写背影的语句。
_五、整体感知课文“背影”是作者父亲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8篇)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背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背影教案设计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背影》的优质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走进作者,掌握生字词。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语句。
能力目标: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
2、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1、认真体会稳重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爱。
2、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进与父母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段落的分析,以及从文中体味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悟父爱,表达父爱教学准备多媒体器材、视频(电视散文《背影》)、课件教学方法读:朗读、范读、听读、默读等、引导分析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学生分析年龄特征:初二学生处于过渡期,具有动荡性、闭锁性等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闭锁给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困难。
学科基础:本校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语文知识射入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合作探究,个别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
这些情况都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造成了阻碍。
对策:依然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一切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知难而进。
内容分析本课为名篇,重点要让学生体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时(早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2、通过自己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中心,并能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生答:背影。
二、读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第14课《背影》说课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环节: 入 情
入情
朗读感受
设疑理脉
第二环节: 入 情
朗读感受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并让学生总结评比。
目
标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探究研习
教 学 模 式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多形式、高频率 的品读课文。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让学生把自己的教体验法和感
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
教 注重运用启发式教 学 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方 的主动性自和主创学造习性。 法
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三环节:悟 情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 大马
褂,深青 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 过铁道 ,要爬 上 上那面边,月两台脚,再就向不上容缩易;了他。肥他胖用的两身手子攀向着左 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设计意图: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 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感悟真情。
第三环节:悟 情
悟情
赏读品味
联想体验
第三环节:悟 情
赏读品味
一、深情地读车站买橘的一段,应该怎么读?(学法指导:圈点 勾画出哪些字应该重读,哪儿语速要慢,哪些字要声音拖长)
二、分组讨论,体会本段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中渗 透的父爱亲情。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因为 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4课《背影》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背影》中父爱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父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和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和表达对父母的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背影》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父爱的理解各有深浅,这让我深感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父母背影的关注,效果不错,大家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对描写手法的讲解还需更加生动具体,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亮点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
2.讨论主题要更加具体,让学生有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3.课堂总结时,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4.在讲授描写手法时,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父爱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父爱的细节、体验情感并表达出来。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探讨父爱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4.塑造人文素养:通过感悟父爱如山、孝敬父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背影》【学习目标】1.从题目入手,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感受父子深情。
2.关注线索和详略安排,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作家李广田说,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背影》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经典中的经典,探寻它感人至深的奥秘。
二、深入理解父子深情1. 默读,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读感受。
发言参考句式:①在《背影》中,我看到了一位的父亲(儿子),他对儿子(父亲)满怀之情。
②文中的“”一句(段)让我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过往,相同的是,不同的是。
(此环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
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2.朗读,关注父亲举止,体会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朗读第6 段,联系全文细细品味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答案示例:作者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这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
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作者详写“背影”,把“背影”作为一个感情的凝聚点或父爱的象征物,融入感情,慢慢释放,表现了深切的父爱,使情感的表达更具体、更有隽永的意味;详写“背影”,既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又能从中理解父爱的普遍意义,从而领悟文章深广的意蕴。
精品文件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课《背影》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背影》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本人对《背影》这一课的目标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设计的,比如:目标1设计为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目标2设计为学习选择生动细节,运用质朴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
目标3设计为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三维目标1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会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等多种阅读方法。
三维目标2能训练学生优良的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利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丰盛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维目标3的设计注重了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康健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上,目标2的设计符合学段目标的要求,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严重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详尽的课堂操作中,本人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效果明朗。
同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合作、探究,同时还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这一课时的设计,也努力地探索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背影》教材分析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
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
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
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_________的散文。
(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父亲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
(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
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
“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文段可以看出,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但他还是去送了。
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亲最终都为“我”做了。
(可以让学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说话,再一次从细节感受父爱。
)例如:嘱托查房可嘱托可不嘱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买橘子可买可不买……可是。
“我”还是不满意,还是不高兴,甚至不接受。
引导学生思考:《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的往事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
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 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15 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
父子生隙。
1916 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 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 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
父子发生剧烈矛盾。
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 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 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
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 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 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
父子冷战解冻。
1945 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
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________。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要把它当成一篇以事写人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散文来教,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来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学语言的精彩与个性化、文学构思的奇巧等,而不能仅仅着眼于记叙文特点的把握(《教师教学用书》语)。
再者,本文教学的角度很多,文本解读众说纷纭,名家课例层出不穷,所以,这样一篇与学生有时代隔阂的经典课文,要上出温度与深度,着实不易。
所以,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查阅借鉴了名家课例,摒弃传统教法,从散文欣赏的角度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走进课文,细读课文,先读“父”,再读“子”,最后读“父与子”,“沉入词语里”,咬文嚼字,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并在读“父与子”这一环节适时补充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相关材料,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理解作者从觉得父亲“迂”、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发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亲、思念父亲,对父亲产
生悔意的过程,最终明白《背影》之爱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