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卒于 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 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 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留学日本、欧洲、 美国等国家长达十三年,精通22种语言,了解西方文化,但从国外带 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治学教学理念:1、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 “前人讲过 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 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评价:清华百年历史上,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四大哲人。 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傅斯年对他进 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 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 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晚年:1966年“文革”爆发,早就双目失明、一条腿伤残,行走不便 的陈寅恪从肉体到心灵,饱受摧残;尽管他多次写书面检查交待声明 “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 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但无济于事,还是被扣上“牛鬼蛇神”、 “封建余孽”、“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之类的高帽子,最后于1969年 10月七日早晨衔冤负屈离世。
历史沿革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 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5年柯麟任华南医学院院长兼院党委书记。1956 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 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7个学科被批准 为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7个学科为硕士学位学 科(专业)。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 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廖梦醒:1924年加入国民党,1931加入中国 共产党。抗日时,参加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及 保卫中国同盟,任宋庆龄秘书,负责宋与中共 方面周恩来的联络工作。1949年后,历任全国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的要职。 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2009年在电影《建国大业》中廖梦醒的形象由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青年演员徐帆塑造。
校歌
白云山高 中山手创 明辨笃行 学以致用 振兴中华 珠江水长 遗泽余芳 为国栋梁 不息自强 永志勿忘 吾校矗立 博学审问 莘莘学子 发扬光大 蔚为国光 慎思不罔 济济一堂 贯彻主张
四、知名人士 —校长名师
戴季陶(1891~1949.2.11),名传贤,字季陶,晚号 孝园,笔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中华 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早期干部和理论家。也是中国国民 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歌词作者。 192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8年以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 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 1949年2月11日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 药自杀。 轶闻:戴季陶在日本认识了蒋介石,日后将自己的亲儿 子过继给蒋介石,也就是蒋纬国。(蒋介石次子,蒋经 国弟弟)
历史沿革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对图书、仪器、设 备 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 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 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政 法学院,如有复本,则将复本调配给上述 二校。根据上述原则,书籍在1952年11月4 日前分三批装箱调出,共计67676册,岭南 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 等院校。
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 县(现惠城区)陈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 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曾任中 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共党 团书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父母亲是廖 仲恺、何香凝夫妇,岳父是经亨颐(我国近代教育 家,书画家,曾任国民政府常委、教育行政委员会 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姐姐是廖梦醒。 廖承志著名的事件中,是于1982年7月发表致蒋经国 先生信,殷切期望台湾当局捐弃前嫌,以国家民族 利益为重,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在国内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学科建设
1927年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 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 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 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 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 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 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 医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 加实习1年,共六年。
历史沿革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 强强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二、学科建设
国立广东大学建校初期,文科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 哲学、教育学五系和高师的文史、英语、社会三部; 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系和高师之 数理化、博物二部; 法科分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农科分设农艺学、林 学、农艺化学三系和农业专门部; 医科不分系,附设第一、第二医院及护士学校; 预科分设文、理、法、农、医五组,另附属初级师范及中小学, 全部依据西方新学制办理; 各科设学长、预科及附校设主任,分别办理教务;设秘书处、 会计处、图书馆,分别办理校务、组织校务会议,以评议、筹 划重要校务;设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增办工科,并设法国里昂 大学海外部,遣派留法学生。
Biblioteka Baidu
校徽
校徽含义
中山大学在八十多年的历史中,曾经使用过几种形式的校徽。 现在的校徽于八十年校庆后开始使用,由该校艺术教育中心教 师姚友毅先生设计。 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 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 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 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 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 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 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是岭南地区标志性树种,意寓中山大学 扎根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 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 中山大学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 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历史沿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为感怀其 一生对国家之奉献及永久纪念中山先生之 丰功伟绩,廖仲恺提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更 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 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 学院先后并入。 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 系主任。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
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骝 先、湘麟,浙江湖州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 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 国现代化的先驱。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 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 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朱家骅曾是中统负责人,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1927年6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副校长。 主要事迹:国民党去台湾前,时任中央研究院代理 院长与教育部长的朱家骅负责将故宫、中央博物院 的文物及书籍运往台湾,为中央研究院迁台做准备, 同时收容国内各地有名望的教授,成为中央研究院 在台发展的基础。
1926年7月17将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改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并在广州石牌建立新校区 (现中山大学)。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 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 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 地。
历史沿革
1927年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 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 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 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除此之外周恩来,叶剑英,毛泽东,胡适, 蔡元培,赵元任,沈雁冰,李宗仁,陈延 年,马思聪,秦牧,陈则光,袁振英也都 与中山大学有一定的渊源。
学校资料:高秋玉 袁 欢 人物资料:董宇璞 景媛媛 PPT制作:高苓苓 PPT讲解:莫庆来
历史沿革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 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 “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 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 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 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迁回广 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臵体育系,袁浚 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 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 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
学科建设
1952年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 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 学、生 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 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 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 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 物等3个研究所。
三、校训、校徽、校歌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来源:《中庸》第二十章中讲述儒家求知行 事方法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摘录下来,由孙中山先生于 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 典礼时亲笔题写的。
历史沿革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第一阶段:华南理工 大学、华南农学院(即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 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 更名中山大学,中大医学院从原中大分离出来,成立中 山医科大学。 第一次院系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主要以岭南大学的文理 学院构成。 根据广州区高等学校调整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新组建的 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 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 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1952 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华 南地区第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也由是成立。
戴季陶
朱家骅
陈寅恪
知名人士
—莘莘学子
陈少白 丁颖 李少石 周泽昭 娄成后 莫伯治 周廷儒 黎尚豪 梁栋材 陈国达 林 若 苏 锵 席泽宗 钟世镇 马涧泉 梁春广 周国泰
廖承志 陈铁军 伍占德 张作梅 黄耀祥 杨泰芳 庞雄飞 曾宪梓
廖梦醒 冼星海 许涤新 曾 生 赵善欢 周立三 黄秉维 杨简 黄翠芬 陈香梅 陆启铿 叶舒华 甄永苏 郑度 卢瑞华 黄华华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主要内容
一、历史沿革 二、学科建设 三、校训、校徽、校歌 四、知名人士
一、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前身为孙中山创办的 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由国立广东高等 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 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广东大学。 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 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