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 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29f3f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d.png)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认识力学的基本量:质量、力和加速度,并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的成因和作用3.质量、力和加速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认识到力的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学生能够将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讨论法3.实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打开课本,看看本课的标题“力的存在”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本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并让学生回答题目,如果他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提示,诱发他们发表自己的第一次猜测,从而导入本课的主题。
2.讲授(1)力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运动或变形,这是因为力是一种物体相对运动的原因,也是一种物体相对位置或人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相对的运动或相对的变形,这是力的作用和效应。
(2)力的成因和作用在介绍力的成因和作用时,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需要用力来推动自己的身体,起跑时我们需要用力推动起跑线。
(3)质量、力和加速度在学习力的性质时,我们需要与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加速度是什么等。
3.讨论在本节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生运动或变形?”通过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
4.实验在讲解重点中,我们提到了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力和加速度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实验来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实验材料:一个小桶实验步骤:将一个小桶放在桌上,用天平将其重量测量,记录下来。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7f7b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f.png)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比一比:哪位同学能将拉力器拉开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那你能展现你的力量吗?但我们能看到力吗?通过这组图片能判断力的存在吗?我们应怎样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存在。
(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说明它的存在。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67127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f.png)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点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第一章:力的概念1.1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1.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力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引入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作用点3.1 引入力的作用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作用的起始点。
3.2 讲解力的作用点的判断:力作用的起始点即为力的作用点。
3.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作用点,并判断力的作用点。
第四章:力的计算4.1 引入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4.2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变形或运动变化的程度。
4.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例计算力的大小,并判断计算结果。
第五章:力的实际应用5.1 引入力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讲解力的实际应用:力可以用来启动机器、移动物体等。
5.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实际应用,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89162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6.png)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
3. 采用示例法,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5.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8.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绘制的力的示意图,评价学生对力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3. 采用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感知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力的种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介绍力的单位,如牛顿(N)。
力的存在教案_胡
![力的存在教案_胡](https://img.taocdn.com/s3/m/7f562663b84ae45c3b358c4b.png)
第二节力的存在一、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是是不完整不科学的。
可以从大量生活事例,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
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和课堂实验中让学生归纳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2、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特别是力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存在和力作用的相互性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知道为什么风吹会导致草低吗?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合作互动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展示书本P95页的图片,分析下列各图所示的现象中涉及的力,指出各个力涉及哪几个物体,反映的是物体之间怎样的作用。
学生分析讨论(可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了解了力的定义,请同学找一找生活中的力。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55068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d.png)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的图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或改变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相互性指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即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矢量性指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用力的箭头表示法表示。
物质性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至少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简单的图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箭头表示法是一种更精确的表示方法,除了表示方向和大小外,还表示力的作用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绳子使车移动、用手推门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图示表示方法。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讲解。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按效果分,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吸引力等。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3679d402d276a200292e5f.png)
《力的存在》教案教材目标认知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同学之间进行“体验力”的实验。
2、教学器材: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实验1(学生实验)问:你操作的过程,物体所处状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实验2(演示实验)观察:科学书95页,三幅图分析:现象,谁对谁,怎样了,效果,(学生回答,并板书)问: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点?答: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问:这两个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是否一样答:不一样,一个施加力,一个受到力实验3两块磁铁相互吸引实验4让一个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现象:该学生自己向后退归纳总结: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二、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5皮筋、弹簧、绳子、施加力,发生变形实验6手压气球,手扳直尺,手扭橡皮,通过现象得出结论实验7重物压木板,压桌子学生分组实验(手拉弹簧的感觉)归纳总结:三、力的测量1、力的国际单位——牛顿(N)2、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常用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学生活动:用弹簧测力计测身边物体受力的大小,感受1牛拉力的大小,体会“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的关系”。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10e0b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f.png)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力的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的理解。
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等。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书包,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引入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性质:讲解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等。
6.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性质,并反思力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力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4509d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a.png)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实际问题:运用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力的基本要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桌子,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这些要素的重要性。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或实例观察这些作用效果。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力拉开一扇门。
7.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通过提问学生能否准确描述力的定义。
2. 评价学生对力的基本要素的掌握,通过提问学生能否正确解释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含义。
3. 评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知,通过提问学生能否举例说明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评价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或生活实例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力与能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可以转化为能量,如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力的存在优质教案
![力的存在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56a17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3.png)
力的存在优质教案力的存在优质教案(一) 教学设计: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
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
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四)教学难点: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五)教具准备:(1)弹簧、弹簧拉力器、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质量为100克的钩码(2)幻灯片、小黑板(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七)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 全班哄笑)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精品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c35e1f8524de518974b7d0f.png)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一、内容说明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7年级(第二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一个活动内容。
二、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时间。
教师一定要扼制住自己极力表现的欲望以使学生充分活动,借此来杜绝侵占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生行为,学生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只要利用有趣的、学生熟悉的现象将其引入到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中并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定有所收获。
三、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准备:拉力器一个,气球每人一只,橡皮筋每两人一根,矿泉水瓶,下载必须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一个拉力器师:谁会玩这个生:学生上来表演(学生群情激昂,特别是男学生个个都有极强的表现欲,这使得学习气愤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学生在心中不断地猜想:老师今天的用意。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位同学的表现,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弹簧被拉开了一点。
生:弹簧伸长了。
生:他很吃力,很难把弹簧拉开。
:师:他很吃力,呢们有没有看到这个力呢?生:没有。
师:是啊,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力,而是根据力对弹簧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它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根据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今天我们学习的《力的存在》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确认的演示实验,获得数据演示一:用手指压矿泉水瓶壁。
学生动手,用力拉伸橡皮筋。
投影:大风中树枝弯折的图片。
问题:1、矿泉水瓶壁、橡皮筋、树枝都方法了怎样的变化?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这说明了力和作用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力的存在 教案
![力的存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9a0e8856a561252d36fca.png)
第2章第3节力的存在[教材分析]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人们不觉得生疏是因为常用“力”这个词语的缘故,但要深刻理解物理学中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力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目的]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秤[教学准备]磁铁、铁块、水火箭的原理图、弹簧、弹簧秤、握力器、橡皮泥、透明胶带[教学过程](一)导课透明胶带贴在黑板上。
请一位同学上来撕段胶带。
(胶带撕段变形)问:这位同学的力气大吗?生:大!展示图片:大力士举重物。
问:你能举起来吗?为什么你举不起来呢?答:力气不够大。
问:力气是什么呢?人有力气,桌子有力气吗?师:我们所谓的人有“力气”,这个“力气”和我们这节课要开始学习的科学里的力是不是同一回事呢?(二)新课教学图片展示:一位同学运动会抛秧照片。
问:运动员的力气大吗?为什么这样说?答:大,因为她抛秧抛的远。
讲解:我们根据树木的摇摆就能确认风的存在;科学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实验:小组内利用提供的物品,或者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并思考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展示证明力的存在的例子。
问:这些例子说明力有什么效果?答:改变物体的形状。
(如胶带变形)问: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回答,如:拉弓,扣篮,打铁等。
实验:手按玻璃,玻璃看上去有没有变形?为什么?科学方法:测微小量。
问:力除能使物体形变,还有什么作用效果呢?活动:学生拍打气球。
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方向和运动快慢)学生读图:51页小结:力的作用效果:一、使物体发生形变;二、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f7b1d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7.png)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性质: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绘制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举例说明。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7. 作业:布置有关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的教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下的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滑轮等。
力的存在_教案
![力的存在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344200ddccda38376baf7d.png)
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里中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力的知识,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对力还是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尽管这些是浅显的、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所以,教师要重视在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建构科学的力知识。
同时由于初一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加之在许多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还很难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1.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力的相互性【教学准备】气球小木棒装有色水的劲酒瓶【教学过程】引入(创造情景):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那你是如何判断鱼上钩了呢?2.游戏:为了报答你们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将气球拍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又拍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看哪组做的快。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感受,并回答。
新课气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还有其他办法使气球在空中飞来飞去吗?刚刚你们所回答的“拍”“吹”“打”说明了只有什么作用在气球上的时候,气球才会在空中飞?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用到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力”的存在呢?教师提示:“树动知风”(被你的皮肤感觉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方案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e6aa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18.png)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掌握力的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实验探究;(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车、拉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这些现象中,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2)介绍力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讲解力的三要素,强调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总结与归纳(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力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探究: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分析、总结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4.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a93e7bf5335a8102d220a6.png)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力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目的]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3.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
[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秤[教学准备]磁铁、铁块、水火箭的原理图、弹簧、铁架台、弹簧秤、鸡蛋、木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1.给出一组图片或影片让学生感知力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例子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两组物体间的区别。
引导学生认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练习:判断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一只花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支持力(b)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c)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对地面的压力(d)足球运动员踢球2.为上述图片和影片分类总结: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一〉(a)用手将弹簧拉长,力的效果是(b)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二〉下列现象中属于里产生的效果的是(a)弹簧伸长了(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c)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d)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的方向改变了3.观看图片、演示磁铁和铁块吸引作用及学生自己拍手感受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一〉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什么?二〉人在划船时,是什么力使船前进()(a)人对船的推力(b)船桨对水的推力(c)水对桨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教师讲解水火箭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学生小结新课内容第二课时引入:复习在弹簧下的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79b4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4.png)
力的存在教案第一篇:力的存在教案《力的存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f5efe767ec102de3bd8979.png)
《力的存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体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2.通过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感受运用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的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气球、小磁铁、回形针、细线、弹簧、空可乐瓶、微小形变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设计⑴以“气球走直线”这个实验,引入新课以这种小实验的形式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⑵自主探究,建构概念一.感受“力”的存在并得出“力”的作用效果1、出示“树动知风”这幅图片,从而引出“转换法”这种科学方法,同时也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来证明“力的存在”也要用到这种文法。
接下去,请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证明力的存在。
2、通过同学们举出来的各种例子,如手压气球气球变形,手拉弹簧弹簧变长等,从而得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
再加一个微小形变放大的实验。
3、再追问“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力还有其他的作用效果吗”,再出示书上96页三幅图让学生给出分析:并得出力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小结: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领会“力”的概念“力有如此的作用效果,那力究竟是什么呢?你能通过身边的一些例子从而来给力下个定义吗?”用这句话引入。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从而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一种作用。
2、并对“力”的定义进行几点解读:一个力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力是两个物体间发生的某种作用;作用的形式是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存在师:神七问天,举世瞩目(展示幻灯片)。
飞船是由火箭送上天的。
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神七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大家知道吗?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飞上天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力的存在“师:“这个字大家熟悉吗?生:“熟悉。
”师:“当然熟悉,因为我们经常用它谴词造句,那么就请同学说出几个含有“力”的词语。
”师:“这些词语当中,力的含义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讲述:“…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在科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师:“…风‟,大家熟悉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熟悉。
”师:“既然熟悉,那风有颜色吗?”异口同声:“没有。
”师““有形状吗?”异口同声:“没有。
”师:“你看到过它吗?”异口同声:“没有。
”师:“摸到过它吗?”异口同声:“没有。
”这时有一位同学说“有”,师:“那你能告诉我,你摸到是什么感觉?”生:“有时风在我手上吹过,有一种很滑的感觉。
”师:“噢,很好!这位同学因为风吹在他的皮肤上,刺激了皮肤,被她感觉到了。
那其他同学,你们感觉到了风的存在吗?”大家异口同声:“感觉到了。
”师:“你们是如何感受到它的存在的?生:“我看到刮大风的时候,树被吹歪了。
”师:“很好,风吹树产生的效果被他的眼睛看到了,还有吗?”生:“刮大风的时候,我在屋子里听到外面有很响的声音。
”师:“很好,风吹动其他物体,使他们发出声响,被你的耳朵听到了。
还有吗?”师:我们的同学都很棒,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被我们感受到了,风在其他物体上(包括我们的身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刺激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被我们感觉到了。
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教师演示: 1.连接一简单电路,闭合开关,电灯发亮。
问:导线中有什么存在?从什么现象你知道了有电?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感受力的存在师:“…力‟,你看见过吗?”大家一起说:“没有。
”师:“摸到过吗?”大家一起说:“没有”,有的同学马上说,“感觉到过。
”师立即追问:“那你是如何感觉到力的存在的?”学生举例生:“我把哑铃举起来的时候觉得很重。
”(师:你刚才去干嘛了?“(生:我去搬矿泉水了);师:累吗?师:“你认为这时候有力存在吗,?那么是谁受到了力?”生:哑铃师:“那你自己感受到力了吗?”生:“感受到了”师:“哪里感受到了?”生:“手臂肌肉”(铺垫: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很好,还有吗?”生:“有时被人撞了一下感到很疼。
”“刮大风时骑车感觉很累”……教师提示:“刚才有同学说到接球的时候,手感受到了力,那么,篮球有没有受到力?”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有”。
师:“你们怎么知道它受到力了?”生:“因为篮球弹到地下的时候,形状会发生改变。
”师:“因为篮球形状变了,所以你觉得它受到了力。
还有吗?”生:“篮球投出去的时候是飞出去的,后来被别人拿住了。
”师提示:“你认为这时球在运动中什么发生改变?”生:“运动的方位变了。
”师纠正:“运动的方向变了,那球运动的快慢变了吗?”大家一起应答:“变了。
”师:“很好,我们将物体运动时的快慢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变了,(板书)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师:“为了让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力,我准备了矿泉水瓶子、磁铁、橡皮筋、篮球、弹簧。
你可以通过我提供的物品,或者是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
”生上台演示:有的捏矿泉水瓶,有的拉橡皮筋,有的投篮球,有的拉弹簧,有的用磁铁吸铁片,有的把钢尺弄弯了,有的把纸撕成两半,有的用橡皮筋弹铅笔……刚开始同学都用提供的物品进行演示,这时教师要求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师:“刚才的展示说明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力。
”在这几个情景中,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根据情景一一回答,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教师讲述:“力有两个作用效果的含义是: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时候,它会显现出两个效果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反过来,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变了或运动状态变了,或者两个同时发生变化,说明它一定受到了力。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力有这样两个作用效果,那么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的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再请学生一一回答。
这时,教师出示“二锅头”酒瓶,同学们笑了起来,他们不明白老师的用途。
教师请一位同学摸摸看,敲敲看。
师:“是什么做的?”生:“好象是玻璃,很硬。
”师:“用力捏捏看,捏不捏得动?” 这位同学用力捏了捏回答:“捏不动。
”师:“我试试,”教师用力捏了捏,“确实捏不动”教师点头赞同。
师设疑:“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我用力捏玻璃瓶,你们认为它的形状改变了吗?”少数几位说没有,师:“为什么你认为形状没有发生改变?”生:“因为眼睛看不出来。
”多数同学说有,教师追问说有的同学:“既然你说有,我们又看不见,你认为应该如何解释?”学生略有思考后回答:“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
”建立假说。
师:“那么到底是谁判断正确呢?”稍做停顿,“作为一个科学探究,我们已经完成了哪几步?”生:“提出问题和建立假设。
”再次明确问题和假设。
师:“那么第三步是什么?”生:“指定计划”师:“很好,我们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同学们陷入思考,教师稍做停顿,给予提示:手捏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大家看,我捏瓶子,里面的水面如何变化?”生:“水面上升了。
”教师接着出示温度计,指着里面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在温度计的结构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是里面有一根什么?”生:“很细的玻璃管”师:“那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细呢?做得粗一点可以吗?”生:“可以”师:“那做粗一点好不好?”大家异口同声说“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生:“做粗一点效果就不明显了。
” 这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小声说“我知道了”。
师:“很好。
现在,根据我的提示,请四人小组讨论,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热烈,教师参与指导,有同学甚至想到把温度计两头打碎代替玻璃细管,这时,教师出示橡皮塞和玻璃管给予提示,也让那些还没有想出办法的同学受到启发。
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想出了办法,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发言,讲述制定的计划。
解决方案:采用放大的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
收集证据:同学们争先恐后要上台动手实验,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这位程度较差的同学一开始不能完全领会教师的提示,没将红墨水倒满瓶子,不过在同学们的提示下,顺利完成了实验,并且效果明显,学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都很兴奋,争着要上来试一试,最后教师按了按玻璃瓶验证同学们的假设,给予肯定。
得出结论:力确实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我们的课本放在课桌上,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会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大家异口同声:“会”,显然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印象都很深刻。
师:“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生:“形变太小了。
”幻灯片转入了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由记录员记录每个组员的发言,概括出以下几种情况:①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②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③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④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⑤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师:“从第五种情况可以知道,不管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发生改变,只要物体运动的方向变了,就可以判断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习题巩固。
“力的相互性”的探究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力有这样两个效果,那么物体之间在发生力的作用时有什么特点呢?”引起学生思考,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
师:“请同学观察P57图2—33,你观察到了什么?”生:“图中的两个气球都被压扁了。
”师:“他们被压扁的程度一样吗?”生:“差不多”,“一样”。
师:“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A.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 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 两球同时向中间压每两人为一个小组,要求拿出事先吹好的两个相同大小的气球。
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______。
大多数同学选A.B.C.三种方式都可以,有个别同学选C,师询问,“为什么选C?”学生回答不出。
老师和他一起重复实验后再次提问:“当你用A.B这两种方法实验时,两个球形状都改变了吗?”生:“变了。
”师追问:“那你为什么还选C?”教师想提示他用力的作用效果去判断力的存在,但是学生没有领会,所以老师索性顺水推舟,为以后拓展“力的相互作用大小是一样的”做铺垫。
师:“是不是你觉得他们一个扁得厉害一点,一个扁得小一点?”学生点点头。
师:“那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导致了它们形状改变不一样?”学生思考,教师又转向其他同学,“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生:“可能是球的质地不一样。
”“可能是因为吹好的球大小不一样。
”师:“对,也可能是他的心里在作怪。
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就是:不管是以哪种方式进行实验,两个球都扁了,说明他们都受到了力。
至于扁的程度是否相同,因为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包括我们的眼睛观察误差太大,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但我们以后会继续探究。
” 学生点头赞同。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发现这个结论的?”后半个问题涉及到较强的逻辑思维。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多半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但为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师追问:“也许你的结论是通过预习书得来的,你能从你刚才的实验现象中说一说为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回答起来显然有些困难,意思表达不清,前后逻辑不连贯,但没有关系,教师鼓励多个同学进行表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通过倾听理清自己的思路,最后教师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有些同学也分析得比较到位,我们一起来看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画图示,“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左球受到力被压扁,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我们发现右球自己也被压扁了,说明它也受到力,那这个力是谁给它的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异口同声:“是左球”,师接着他们的应答:“右球压左球,左球也要压右球,因此,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慢慢讲述,让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师:“知道了力的相互性,请同学利用我课前发的两根橡皮筋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相互性,并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两人一组实验,讨论。
同学们都知道用两根橡皮筋相互牵拉会发生形变,但如何说明这样就可以证明力的相互性,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请一组上台演示:甲拿一根橡皮筋不动,乙拿另一根橡皮筋去拉甲手中的橡皮筋,结果两根橡皮筋都变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