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 心电图基本知识1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心电图是一种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将电极贴在身体上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并将其以曲线形式展示在纸上或电子设备上,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
下面是关于心电图的一些基本常识:1. 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的肌肉器官,心肌在收缩和舒张时会发出电信号。
心电图利用带有电极的导联贴片,将这些电信号捕捉下来,并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
2. 心电图记录的内容:心电图记录了一系列心脏电信号,包括心房、心室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主要记录了心电图波形、心率、心律和心电图的标准。
3. 心电图波形:心电图波形主要有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则代表心室收缩,T波则代表心室舒张。
4. 心率: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通过心电图可以测量心率,并且可以从波形的间距和形态来判断心率的正常与否。
5. 心律:心律是指心跳的节律是否正常。
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心律的异常情况,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
6. 导联:心电图分为多种导联,其中最常见的是12导联心电图。
不同的导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监测心电图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观察心脏的电活动。
7. 心电图的标准测量:心电图的标准测量有很多,包括心房率、心室率、PR间期、QT间期等等。
这些测量值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
8.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缺血等。
它还可以监测心脏功能,评估心脏的治疗效果,以及判断药物对心脏的影响等。
9. 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心电图检查时需要保持身体平静,以避免心电图图像的干扰。
- 需要告知医生有关的病史,如心脏疾病、药物使用等,以便医生更好地分析心电图结果。
- 心电图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但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示做好准备工作,如剪掉胸部的毛发、避免涂抹乳液等。
心电图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心脏检查方法,对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津医科大学 心电图基本知识(2)

-5-
历史溯源
• Einthoven.Willem 1903年出生,荷兰科学家 命名了心电图的波名 研制了心电图检测仪 提出了“爱因托芬”三 角 • 获得了1924年“诺贝尔生 理学及医学奖”
-6-
1860-1927
“爱因托芬”三角
历史溯源
-7-
历史溯源
国际公认了美国心脏学会(AHC)在1954 年提出的倡议 1、 12导联心电图 Ⅰ、Ⅱ、Ⅲ、aVR 、aVL、aVF V1、V2、V3、V4、V5、V6 2、 18导联系统 增加了右胸V3R~V5R、左胸V7~V9
-50-
根据主波方向估测
• 尖朝天,则不偏 • 口对口,向左走 尖对尖,向右偏 口朝天,极右偏
-51-
-52-
振幅法测量心电轴
• 分别测出Ⅰ和ⅢQRS波群电压代数和
-53-
正常心电图各波的特点及正常值
-54-
形态: 多呈顶端钝圆光滑 时限:<0.12秒 振幅:<0.25mV(肢导) 方向:窦性P波
F′ R + 0 L′
-33-
aVR
L aVL +
aVF +
R′
F
额面肢体导联的六轴系统
R
aVR
Ⅰ
aVL
L
R
aVR
aVL
L
Ⅰ
Ⅱ
aVF
Ⅲ
Ⅱ
Ⅲ F
aVF
F
-34-
(三)单极胸导联的导联轴
OV1 、OV2……OV6 分别为V1 、V2……V6 的导联轴, O点为无关电极所连接的中心电端。 探查电极侧(实线)为正,其对侧(虚线)为负。
-8-
20世纪5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心电图应用
黄宛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简称ECG)是一种测量心脏电活动的方法,通过记录心脏产生的电信号,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和诊断心脏疾病。
下面是关于心电图的一些基本常识。
一、心电图的含义和作用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而得到的图形记录。
它反映了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对于判断心脏的正常与异常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心脏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同时还可以评估心脏药物的疗效和监测心脏手术过程中的变化。
二、心电图的测量与解读心电图的测量通常需要使用心电图机,即心电图仪。
患者需要将十个电极贴在特定的位置上,如胸部和四肢,用来记录心脏电信号。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采集的时间为几秒钟到几分钟。
心电图的图形由不同的波和线组成,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
P波代表心房的电激动,QRS波群代表心室的电激动,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通过观察这些波和线的形态、时间和振幅等特征,可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心电图的解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医生通常会对心电图进行分析,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疾病情况。
有些心电图改变是特异性很高的,如心肌梗死时出现的ST段抬高或压低,而有些改变并不一定代表心脏疾病,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三、常见的心电图异常1. 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可以通过观察R-R间期和P-P间期的长短、规则性和不规则性来判断心律。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时,可以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平坦等改变;心肌梗死时,可以出现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等。
3. 心室肥厚和扩张:心室肥厚时,可以通过测量QRS波群的振幅来判断心室壁的肥厚程度;心室扩张时,可以通过测量QRS时间来判断心室的传导情况。
4. 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通过观察PR间期的长短和QRS波群的形态来判断传导阻滞的程度和部位。
心电图基本知识

▪ 二、心电图的测量
▪ 3.心率的计算
▪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 测一个RR间距的秒数,然后被60除,可求得心室 率
▪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 测量5个以上连续的RR间距,然后用60除以其平均值, 求得每分钟心室率
➢ 数30大格(共6s)内的QRS波群或P波的个数,乘以 10,即为每分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
▪ 目测法:
Ⅰ导联 Ⅲ导联
正常心电轴 心电轴左偏 心电轴右偏
作业
▪ P305 图6-3-7 ▪ 1.P波的振幅、时间 ▪ 2.QRS波群的振幅、时间 ▪ 3.Q-T间期的时间 ▪ 4.心率 ▪ 5.心电轴的偏移情况
心电图基本知识
课前复习
▪ 一、标准十二导联系统的组成 ▪ 二、胸导联的探查电极在体表的安放位置 ▪ 三、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
(一)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标准12导联
标准导联
加压单极 肢体导联
I II III aVR aVL aVF
胸导联
V1 V2 V3 V4 V5 V6
(二)胸导联
导联
位置
V1 胸骨右缘4肋间隙 V2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3 V2与V4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隙交点
间的水平距离,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 除极开始所需时间。 ▪ 4. QRS波群:为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 极的电位和时间 ▪ 5. S-T段:从QRS波群止点至T波起点的 线段,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后缓慢复极的一 段时间。
▪ 6. T波:为心室复极波,代表心室肌快速复 极的电位变化。
▪ 7. 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止点, 代表心室除极开始至复极结束所需总时间。
▪ 8. U波:产生机制尚不清,可能为心室激动 的“后继电位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一、心电图定义: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来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的电活动信号,包括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以及心脏的节律和心率等。
二、心电图的组成:心电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反映心房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2.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包括Q波、R波和S波,反映心室的收缩性和传导性。
3.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反映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4. U波:代表心肌的微小除极,但具体意义尚不明确。
三、心电图的形成原理: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转化为图形来得到的。
当心脏的电活动信号通过电极板进入心电图机时,机器会将信号转化为图形形式,记录在纸上。
心电图的波形和振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电信号的强度、电极的位置和距离、导联的选择等。
四、心电图的特点:心电图具有以下特点:1. 无创性:心电图检查不会对病人造成创伤,安全性高。
2. 简便易行:心电图机便携性强,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得出。
3. 可靠性高: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反映全面:心电图能够反映出心脏的电活动、兴奋性和传导性等多种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心脏的功能状况。
五、心电图的应用范围: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主要用于诊断以下心脏疾病:1.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 心肌炎和心肌病: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
4. 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等。
5.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六、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检查前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涂抹护肤品或化妆品,以免影响电极的粘贴效果。
2. 检查时需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身体,以免影响电极信号的采集。
3. 检查时需要暴露胸部和四肢,女性需要脱去上衣,以便电极的粘贴和信号的采集。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能够通过测量心脏电信号的变化来反映心脏的工作情况。
心电图是心电生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一、心脏的电活动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的器官,它通过电信号的传导来实现血液的循环。
心脏的电活动源自窦房结,在心脏收缩时,电信号从窦房结传导到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然后电信号通过房室结传导到心室肌,使心室肌收缩,最终完成一次心跳的过程。
二、心电图的测量心电图的测量通过在患者身上贴附电极来实现。
通常使用的是12导联心电图测量方法,即将10个电极贴在患者的四肢和胸壁上,通过这些电极来记录心脏的电信号。
通过心电图的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心脏的电信号图形,从而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三、心电图的波形图心电图的波形图是由波段、间期、幅度等几个主要参数来描述的,主要包括P波、P-R 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等。
P波代表心房肌的兴奋和收缩,P-R间期代表了心脏的传导时间,QRS波群代表心室肌的兴奋和收缩,ST段和T波代表了心室舒张和充盈的过程。
通过分析这些波形图,可以判断心脏的工作情况和是否存在异常。
四、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用来检测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
2. 评估心脏病变:心电图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
3. 监测心脏功能:心电图还可以用来监测心脏起搏器的功能、评估心脏的整体功能状态。
4. 排除其他疾病:心电图也可以用来排除其他非心脏疾病对心脏的影响,如肺部疾病、电解质紊乱等。
五、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身体舒适和放松:心电图测量时需要保持身体舒适和放松,避免紧张或焦虑。
2. 排除干扰因素:心电图测量时需要排除干扰因素,如身体的运动、吸烟、饮酒等。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是通过在身体表面上放置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无创检测方法。
心电图能够反映心脏的节律,是否存在心脏电传导障碍或心肌缺血等病理变化。
心电图检查的步骤1. 患者去除测量体表的金属物,如项链等,保持放松状态。
2. 在患者的手、足、胸部等位置,贴上心电图电极,并与心电图仪器连接。
3. 患者保持静止呼吸,尽量不要动作,接受10秒至数分钟的心电图检查。
4. 检查结束后,将电极取下,并在报告上记录检查结果。
心电图的诊断意义1. 检测心律及节律的不规则性,如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
2. 检测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3. 检测心室肥大及传导阻滞等病变。
4. 评估心脏药物治疗的效果。
1. 心动过速:心脏跳动的速度大于正常范围,可能由心脏问题、药物或情绪等因素引起。
3. 心电图ST段异常:ST段是心肌收缩时的电位变化,在缺血或心肌梗死时会出现异常变化。
4. 心室肥大:心脏的左、右心室增大,可能由高血压、心脏病或某些遗传疾病引起。
5. 传导阻滞:心脏传导系统受损,导致心脏电传导的障碍。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是心脏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心电图检查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2. 监测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3. 对健康人进行体检,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4. 对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心电图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心脏疾病检查方法,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指导临床治疗和健康管理,对于心脏保健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通过对心脏电信号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诊断心脏疾病。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包括测量方法、常见波形和相关指标。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客户端设备:心电图的测量通常使用心电图仪。
现代心电图仪可通过电极和导线将心脏电信号转换为数据,并通过显示屏或打印机输出心电图结果。
2. 测量位置:心电图的测量通常在胸部和四肢进行。
胸部导联是最常用的导联类型,它在胸部的特定位置贴上电极,可记录到心脏沿不同方向传导的电信号。
四肢导联则通过在手臂和腿部放置电极来记录心脏电活动。
3. 测量步骤:进行心电图测量时,需要准备好心电图仪和相应的电极。
患者通常需要脱去外衣,以便电极贴在肌肤上。
然后,电极将与测量设备相连,并启动仪器记录心电图数据。
二、心电图的常见波形1. P波:P波是心电图中的第一个正波,代表心房的收缩。
它的形状通常是正弦波,并且在正常心电图中应该是连续的。
2.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电图中的主要波形,代表心室的收缩。
它通常由三个波峰和两个波谷组成,形成一个典型的“M”形。
3. T波:T波是QRS波群之后的波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它通常是一个正弦形状,与P波和QRS波群形成一种特定的电信号序列。
4. ST段:ST段是T波结束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段,通常应该是水平的。
当ST段出现偏移时,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损伤的存在。
三、心电图的相关指标1. 心率:心率是衡量心电图中心跳频率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静息心率通常在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心脏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该在0.12秒至0.20秒之间。
3. QRS时限:QRS时限是QRS波群的持续时间,反映了心室的兴奋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QRS时限应该在0.06秒至0.10秒之间。
心电图基本知识(精选)

心电图基本知识(精选)心电图基本知识一、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放置导联电极在患者体表上,可以记录到心脏肌肉细胞的电活动,并将其转化成图形。
心电图是心脏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以及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疾病。
二、心电图的导联和波形解读1. 导联心电图通常使用10个导联,分为四肢导联和胸导联。
四肢导联分为三个标准导联(I、II、III)和三个增强导联(aVR、aVL、aVF)。
胸导联共有六个,分别标记为V1至V6。
2. P波P波是心脏的心房除极过程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房的收缩。
通常情况下,P波为正常的、圆形的波形,持续时间为0.06~0.12秒。
3. QRS波QRS波是心脏的心室除极过程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室的收缩。
正常QRS波形包括Q波、R波和S波三部分,持续时间为0.06~0.10秒。
4.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也就是心室的充电准备。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与QRS波形保持一致,且在QRS波的末尾。
三、心电图常见异常及其意义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变化。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
在心电图中,心肌缺血通常表现为ST段的压低或抬高,以及T波的倒置等改变。
这些改变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等疾病。
3.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突发性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坏死。
心电图上,心肌梗死常表现为ST段抬高、Q波增宽和T波倒置,这些改变有助于识别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1. 心脏病诊断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各个波形、节律和间期的改变,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并进一步确定病情及治疗方案。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有图)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心电图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先发生电激动而产生微小电流,这一电流可以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若用心电图机连续记录全部心脏的电活动,就是心电图。
(2)心电图基本波形P波:反映心房电激动的电压改变。
QRS波:反映心室电激动的电压改变。
PR间期:代表电激动由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T波:反映心室电激动恢复期的电压改变。
QT间期:代表心室电激动的全部时间。
正常心电图心电图纸每小格横坐标表示时间0.04s(秒),纵坐标表示电压0.1mv(毫伏)。
(1)P波形态:一般为钝图形,有时有轻度切迹担波峰间距小于0.03秒。
V1V2导联顶部尖。
宽度:0.06~0.11秒。
高度:小于0.25毫伏。
方向:直立:Li、La、avF。
V3~V6;倒置:avR;可以直立也可以倒置。
V1、V2、Lm、avL。
(2)PR间期:0.12~0.20秒(3)QRS综合波正常时有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但其深度小于0.25R,宽度小于0.04秒。
宽度:0.06~0.10秒。
高度:V1的R波小于10毫伏,V5的R波小于25毫伏。
形态:V1V2avR主波向下,(R/S)<1,V5V6主波向上,(R/S)>1。
(4)ST段正常人ST段下移不超过0.05毫伏,ST段上升不超过0.1毫伏。
而V1~V3上升不超过0.3毫伏。
(5)T波形态:波形平滑不对称,上升慢而下降快。
高度:QRS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方向:同P波的方向。
(6)QT间期:正常人当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为0.32~0.44秒。
(7)心电轴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激动的方向是不断改变的。
心电轴为一个心动周期中电激动总的方向正常心电轴为0~90度。
小于0度为电轴左偏,大于90度为电轴右偏。
冠心病的心电图特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内冠状动脉硬化管腔狭窄造成心肌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的疾病。
心电图对其诊断有重大意义。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方法,通过记录心脏肌肉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所产生的电信号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有关心脏健康和可能存在的心脏问题的重要信息。
下面将介绍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心电图的生成原理、常见导联、心脏节律和异常波形的解读等内容。
一、心电图的生成原理心脏是由由心肌组织构成的,心肌细胞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会发生电活动。
这些电信号通过患者身体上的电极被记录下来,并被放大和转化为图形显示,形成心电图。
心电图由多个导联组成,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
二、常见导联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包括12导联和5导联两种形式。
其中12导联心电图包括三导联、五导联和十导联。
三导联心电图由左手、右手和左脚3个电极构成,可以提供基本的心脏节律信息。
五导联心电图在三导联的基础上增加了左胸导联和右胸导联,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脏电活动。
十导联心电图包括五导联并增加了六肢导联,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电活动信息。
5导联心电图由两手、两脚和胸导联5个电极构成,常用于常规体检以及日常检测。
三、心脏节律和异常波形的解读正常心电图应该包括一系列正常的心脏节律和波形。
常见的心脏节律包括窦性心律、房室交接区心律和室性心律等。
窦性心律是正常的心脏节律,通常由窦房结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房室交接区心律是由心脏其他部位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常见于窦房结功能不良的患者。
室性心律是由心室肌肉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通常出现在心脏病患者或心脏疾病的早期阶段。
除了心脏节律,心电图中还包括一些异常波形,如P波、QRS波群和T波等。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异常波形可能表明心脏存在异常情况,如心脏肥厚、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等。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来评估心脏功能,诊断心脏病和心律失常,并监测治疗效果。
心电图基础知识

2011-11
一、概述 二、临床心电图 三、常见疾病的心电图特征 四、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
一、概述
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心肌细胞发 生兴奋,产生微小生物电流(即心 电),心电流通过人体组织传至体表 通过心电导联线传输到心电图机中, 描在心电图纸上,形成的曲线称心电 图(ECG)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3. 心肌缺血
1、S-T段改变 (1)S-T段上移及下移的正常范围 下移应小于0.05mv,上移应小于0.1mv (2)S-T段形态的改变 下移一般见于三种改变:
水平型下移;下斜型下移;上斜型下移 上移最常见并有重要临床意义的:
急性缺血常弓背向上抬高。
3.2心肌缺血
2 T波改变 T波在R波为主导的导联出现异常如低平、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大于等于0.05mv或T波倒置、低平、 负正双向,出现冠状T波。
3 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早期
暂时性的S-T段上移常伴高耸T 波和对应性S-T段改变,是急性严 重心肌缺血的 表现。
可以导致心脏骤停的严重心律失常
常见病因
1 急性冠脉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 2 慢性充血性心衰,射血分数<40% 3 各类心肌病 4 长QT综合征
持K+>4.0mmol/L,Mg2+>2.0mmol/L)
,以防再发VF,调整酸碱平衡紊乱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尖端扭转性室速应先给硫酸镁2g,用5%葡萄
4
糖液40ml稀释,缓慢静注,后以8mg/min静
脉滴注
伴心绞痛、肺水肿或低血压(血压<
5
90mmHg)的持续单一形状VT,应行同步电
除颤,首次单相波除颤能量100 J,如不成功,
心电图检查的基本知识

正常心电活动始 于窦房结,并从此发出 冲动,循此特殊传导系 统的通道下传,先后兴 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 收缩,执行泵血功能。 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 的传播,将引起一系列 的电位改变,形成心电 图上相应的波形。
冲动传导过程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交界区 左右束支 蒲肯野纤维 心室肌
房室束
心电图的构成及命名,按时间顺序一个心动周期的波段 依次为:
P波(P
Wave) 左、右心房除极波;
P-R段(P-R
Segment)心房除极结束到心 室除极开始,包括房室结、希氏束、束支 初始的电活动。
Interval) 自心房除极开
P-R间期(P-R
始到心室除极开始,包括P波和P-R段。
QRS波(QRS
Wave)
左、右心室除极波;
S-T段(S-T Segment) 左、右心室缓慢复极过 程; T波(T Wave) 左、右心室快速复极过程;
心电图检查
第一节 心电图检查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三、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1、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
和心室产生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2、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 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
3、静息的心肌细胞保持于复极化状态, 细胞膜外侧具正电荷,细胞膜内侧具负电 荷,两侧保持平衡,不产生电位变化。
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简称 ECG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 一、心电图定义: 心脏每一心动图期所产生电活动变 化的曲线图形。
4、当心肌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刺
心电图基本常识-PPT课件

心房
心室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引起的冲动传导 迟延或阻断
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 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按严重程度分为:Ⅰ度(传导延缓)、Ⅱ度 (部分激动发生漏搏)、Ⅲ度传导阻滞(传 导完全中断);
按变化过程分为:永久性、暂时性、交替性、 渐进性传导阻滞。
不变的:Ⅱ的P波始终直立,而 aVR的P波始终倒置,不论其它 的导联P波方向如何,可以肯定 心房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即窦 性P波。
正常窦性P波时间<0.11秒;电 压0.05~0.25毫伏。
P-R间期
P-R间期是指从P波起始到QRS 波起始之 间的距离,代表激动从 心房开始通过交界区,希氏—浦 氏系统到达心室整个过程所需要 的时间。 正常P-R间期为0.12~0.20秒。
3个或3个以上
频率150240次/min 交界性心动过
连续≥3个早搏
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 心室律140200次/min
室速,
/min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多形性 心室律180250次
扑动、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50次/min 心房颤动:P波消失,小f波,房率
T波: T波为心室的负极波。 方向:与QRS的主波方向一致。
AVR倒置,Ⅰ、Ⅱ、V4-V6直立,Ⅲ、 aVL、aVF、V1-V3可倒置。 电压:胸导0.4-1.5mv,肢导0.4-0.6mv, 在R波为主的 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 1/10R。
Q-T间期
Q-T间期为QRS波群起点至T波 终点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复极 过程中总共所需要的时间。
2.P-R间期≥0.12s; 3.频率为成人60100次/min; 4.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测量向上的波高度时:从等电位线上缘垂直量至波形的顶端 • 测量向下的波深度时:从等电位线下缘垂直量到该波的低端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线: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其他(QRS波群、J点、ST段、T波):QRS起始部水平线
-49-
平均心电轴(QRS)的检测和意义
概念:心室除极过程中全 部瞬间向量综合,通常 指额面心电轴 心电轴偏移方向的表示: 心电轴与Ⅰ导正侧段构成 的角度
一、心电图临床意义
(一)识别各种心律失常(最有价值) (二)辅助诊断心房、心室肥大 (三)反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四)心电监护 (五)了解药物的疗效及对心肌的影响 (六)辅助诊断电解质代谢紊乱
-11-
二、心脏解剖及生理功能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氏纤维
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12-
-22-
(二)电路连接方式 1、双极肢体导联
-23-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电路连接方式
-24-
-25-
“爱因托芬”三角
-26-
胸导联
• 单极导联 • 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
-27-
导联位置
Vl:胸骨右缘第4肋间隙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V3:V2与V4的连线中点 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左腋前线V4水平 V6:左腋中线V4水平
-5-
历史溯源
• Einthoven.Willem 1903年出生,荷兰科学家 命名了心电图的波名 研制了心电图检测仪 提出了“爱因托芬”三 角 • 获得了1924年“诺贝尔生 理学及医学奖”
-6-
1860-1927
“爱因托芬”三角
历史溯源
-7-
历史溯源
国际公认了美国心脏学会(AHC)在1954 年提出的倡议 1、 12导联心电图 Ⅰ、Ⅱ、Ⅲ、aVR 、aVL、aVF V1、V2、V3、V4、V5、V6 2、 18导联系统 增加了右胸V3R~V5R、左胸V7~V9
P波
Ⅰ、Ⅱ、avF, V4-V6导联 直立 avR导联 倒置 余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55-
P-R间期:
正常P-R间期0.12″-0.20″。
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 P-R间期可
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56-
QRS波群:
时间-0.06s~0.11s
-57-
• QRS波群: 波形和振幅: V1 、V2、呈rS形,V1的R波电压<1.0mv,R/S <1 V5 、V6 、呈qR、qRs、R形,V5的R波电压< 2.5mv R/S >1 V3、V4、呈RS形, R/S ≈1 aVR导联呈QS、Qr形,R波电压<0.5mv,R/S <1 aVL、aVF导联呈qR、RS或rS形,aVL的R波<1.2mv aVF的R波<2.0mv I、II、III导联的没有电轴偏移时主波向上,I导联R波< 1.5mv 六轴系统QRS绝对值的和>0.5mv,胸导联上QRS>0.8mv Q波: aVR导联外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间< 0.04s, V1 、V2 不应有q波,但偶可呈QS形
-38-
-39-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QS
QS
QR
Qr
Qrs
qRS
QrS
qrS
QRs
R
RS
Rs
rS
R
rsr‘
-40-
-41-
P波、T波的常见形态
-42-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 心率的测量 • 各波段时间、振幅的测量 • 平均心电轴
-43-
心电图坐标
• 1mm X 1mm的方格坐标记录纸 • 横坐标代表时间 • 每一小格为lmm相当于0.04s,5小格0.2s(走纸 速度25mm/s)
-58-
ST段: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正常在等 电位线上,可轻微有偏移。 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 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 V4-V6与肢体导 联不超过0.1mv。
-59-
ST段测量
ST段上移
-60-
ST段下移
T波:
-8-
20世纪5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心电图应用
黄宛
方圻
黄宛1918年生于北京, 17岁考取清华大学。 20岁考取协和医学院 。1947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赴美学习。 1950年回国,和方圻教授 一起,开始了心电图的研究应用。 -9-
第一章 心电图基础知识
第一节 心电图临床意义 及产生基础
-10-
锁 骨 腋 腋 中 前 中 线 线 线
V1
V2
V3 V V V6 4 5
-28-
胸导联
• V1、 V2:面对右室 • V5、V6 :面对左室 • V3、V4:过渡图形
-29-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30-
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状面情况 双极肢体导联:Ⅰ Ⅱ 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除极方向
电源在前,电穴在后
-15-
电偶方向
心电活动产生的基本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极过程
++++ ---- ---- ++++
复极完毕 (复极化状态)
除极完毕
-17-
方向问题
• 单个细胞:
– 除极与复极方向相同 – 除极与复极时电偶方向相反
• 整个心脏:
– 除极:心内膜→心外膜 – 复极:心外膜→心内膜(温度、压力)
-18-
心电图波形形成的三条基本法则
+ + -
除极方向
复极方向
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
-31-
• 二、导联轴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 导联轴。
(一)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的导联轴
Ⅰ L
双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可以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来 表示。
R
Ⅱ
Ⅲ
-32-
F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 加压单极肢导联探查电极分别连接在人体的 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 负极均连接在零 电位点中心电端(0)(无关电极)。
• 1. 双极肢体导联包括 Ⅰ 、 Ⅱ 、Ⅲ 。 • 2.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包括 aVF 、 aVR 、 aVL 。 • 3. 常规单极胸前导联包括V1,V2,V3,V4,V5,V6。 • 4. 按照额面及横面导联反映心脏的位置,进行 导联定位:左室侧壁导联组有 V5,V6 ,左室前 壁导联组有V3,V4,V5 ,左室下壁导联组有 Ⅱ, Ⅲ,aVF ,左室后壁导联组有 V7,V8,V9 ,右室 导联组有 V1,V2,aVR ,左右心室过渡区导联 组有 V3,V4 ,前间壁导联组有 V1,V2,V3 。
电偶方向
电偶方向
-19-
1.探查电极对向电源--向上的正波 2.探查电极背向电源--向下的负波 3.除极方向与导联垂直--双向波
心电向量: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
位幅度
合成方法 -20-
第三节、导联体系
一、导联: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
-21-
导联线
• • • 红色___右手 黄色___左手 绿色___左脚 黑色___右脚 白色___胸前(V1、V2、V3、V4、V5、V6)
-63-
• 1. 极化状态时心肌细胞膜外带 正 电荷, 除极化后心肌细胞膜外带 负 电荷,复极 化后心肌细胞膜外带 正 电荷。 • 2. 心肌细胞膜外带的正电荷称为 电源 ,所 带的负电荷称为 电穴 ,正、负电荷组成 一对 电偶 。 • 3. 心脏除极是靠 传导 系统,速度快、时 间短;复极是靠 心肌细胞代谢活动 恢复, 速度慢、时间长。 • 4. 心室除极从 心内膜 处开始,复极从心外膜 处开始;对于整个心脏来说,先除极的部位 。 -64- 后复极,除极波与复极波的方向 一致
-13-
心电活动产生的基本过程
• 静息状态 —— 外正内负
+ + + + + + + + + + - - - - - - K+ - + - - - - - - + + + + + + +
-14-
心电活动产生的基本过程
• 除极化——外负内正 电偶:电源、电穴 电偶的方向:电源所指的 方向
+ + + + - + 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Q-T间期 : 正常范围为0.32-0.44S。 U波 :在T波后0.02~0.04″出现, V3明显U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