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合集下载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敦煌壁画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其敦煌石窟现存五万平方米壁画,是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保存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或称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为例,从构图和色彩上来讨论其装饰艺术性。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8―19世纪,泛指艺术修饰,稍后才出现了“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词汇。

据英国百科全书介绍,装饰是指各种能够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应,即视觉上的音乐效果。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随处可见漫天翩翩起舞的飞天。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其中飞天的形象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

由于其中蕴含的宗教内容,使飞天构图装饰性的形式多样,并出现了很多的突破。

就形式风格而言,飞天的构图形式主要有四种:即装饰性构图、动与静的节奏性构图,主观透视构图和满而有序的构图。

首先,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装饰性构图,使事物有序而又自由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上。

它无视绘画真实性再现的表现手法,按照表现意图的支配,在一幅画面中任意移动视点,让画的内容按构思的需要在时空关系上自由的切换,从而扩大了画面的表现空间。

在构图上建立了一种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视觉感受的构图形式。

其次,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正是将客观自然主观化,主观意识理想化,打破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构图中均衡的构图倾向于动感,对称的构图倾向于静感;对称形式中的旋转与转换式倾向于动感,其他对称形式倾向于静感,在色彩方面对比强烈的倾向于动感,对比含蓄的倾向于静感。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描写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描写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描写
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壁画上,飞天形象栩栩如生,她们身姿轻盈,如同羽毛般飘逸,仿佛在神话世界中自由翱翔。

她们的面容美丽动人,神态自然,生动逼真,让人感受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壁画中的飞天仙女,手持花篮或乐器,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舞姿优雅动人。

她们在空中旋转、跳跃,身体随着音乐自由摆动,给人一种飞翔的感觉。

这些飞天形象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除了飞天形象外,壁画中还有许多其他元素,如神龙、凤凰、莲花等。

这些元素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这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色彩鲜艳夺目,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又不失和谐统一,展现了古代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是一幅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想象力,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中国古代人物画,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敦煌壁画“飞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瑰宝。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概述在中国古代,人物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绘画的技艺,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入探讨。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人物画形成了细腻、写实的风格,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敦煌壁画“飞天”的背景与意义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汇聚了东西方文化。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特殊形象,代表着自由、和平与美好。

它是人类对于飞翔的憧憬,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三、“飞天”的艺术特点1.形象特征:“飞天”形象通常为美丽的女性,身着飘逸的衣裙,有的手持乐器,有的轻盈飞翔。

她们的面容宁静祥和,身姿优雅轻盈,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

2.色彩与线条:在“飞天”的形象塑造上,艺术家们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

他们以矿物颜料为媒介,以毛笔为工具,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通过平涂、晕染等技法赋予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

3.文化内涵:“飞天”不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她融合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飞天”的象征意义“飞天”作为敦煌壁画的标志性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她代表了人类对自由、和平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传承的象征。

她带给观者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五、“飞天”在当代的价值虽然“飞天”源自古代,但其精神内涵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飞天”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人们在物质追求之外,更应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

此外,“飞天”也代表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平台。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保存着丰富的艺术宝藏的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内的壁画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特别是其中的飞天壁画更是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意音韵之美,揭示这些古老壁画所蕴含的美学内涵和韵律之美。

我们来谈谈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态之美。

飞天壁画是莫高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之一,它们描绘了身披华丽服饰、头戴华冠的飞天形象,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于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和审美追求。

这些飞天形象有的悬空飘浮,有的手持乐器,有的翩翩起舞,充满了轻盈和优美之感。

飞天壁画在形象的描绘上具有抽象化的特点,艺术家通过简化线条和形态处理,创造出了轻盈飘舞的形象,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于身姿优美和动态感的追求。

飞天壁画的形态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手法,更在于其所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和意境内涵,这也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魅力所在。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意境之美也是其独特之处。

飞天形象是佛教壁画中的常见题材,其寓意着佛教徒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于精神解脱的追求。

在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中,这种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被艺术家通过形象的表现和构图手法进行了极富表现力的诠释。

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往往是在蓝天白云之间翱翔,或者在莲花座上漫步,给人以超然脱俗、通幽入圣的感觉。

这种意境之美通过视觉形象的再现,将佛教中的超然境界和人生的理想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由得产生对于心灵净土的向往和憧憬。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于佛教精神追求的理解,更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对于意蕴和情感的深刻体验与创造。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音韵之美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壁画的构图中,除了飞天形象之外,常常还有乐器、音乐舞蹈的场景得以描绘,这些画面使得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具有了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

这些画面透露出一种音乐的韵律和舞蹈的节奏,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空间中。

敦煌壁画之飞天

敦煌壁画之飞天

内容摘要:敦煌艺术浩瀚无边,光辉灿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飞天。

对于敦煌飞天的美感研究是了解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和线条美的研究,体会敦煌飞天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以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特征的吉祥美好的化身。

关键词:敦煌飞天壁画正文:敦煌壁画之——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是飞天。

飞天又名乾闼婆、紧那罗,是佛教天国中的香神和音神,即专施香花和音乐的佛教专职神灵。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都围绕在说法图、经变画、故事画、以及窟顶藻井、四壁边缘、龛内彩塑周围。

众所周知,飞天的艺术形象在敦煌壁画题材中,是一朵奇葩。

她的渊源来自遥远的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其翱翔天际的形式又与西方的天使不谋而合,最终在中国将乾闼婆与紧那罗特有的“能作歌舞”的功能,与西方天使超乎自然的灵性相结合,以中国古代神话羽人的理想境界为追求,“满壁风动、气韵生动”的展示其绝妙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美感。

一敦煌飞天的装饰美飞天的艺术形象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喜爱。

究其原因,这和飞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民间性,以及富有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分不开。

浪漫主义风格与民族形象、民间传统巧妙结合,使得中国飞天独具装饰韵味,不仅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画的装饰感和程式性。

一、飞天“飞动美感”的视觉形式特点1.1、圆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圆”——圆满、圆润。

从飞天自身的形体上来看,饱满的额头、圆润的脸颊、修长浑圆的身躯和四肢,都能体现出飞天作为佛教形象的精神面貌。

此外,飞天飞动时飘逸绵长的丝带,也大多呈现出“圆”的态势,流畅圆润的毛笔线条,勾勒出轻盈的飞动之美。

1.2、流由“圆”而表现出的动态美,是周而复始的流动美感。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摘要】敦煌舞飞天形象作为中国敦煌壁画的经典形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背景下的敦煌壁画艺术,揭示飞天形象的符号意义和造型特点,探讨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流行原因以及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结合文献资料的介绍,揭示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并探讨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及传承。

通过对敦煌舞飞天形象的综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艺术和信仰的影响,为后人传承和发扬敦煌文化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敦煌舞飞天形象,意义,文献资料,研究目的,历史背景,壁画艺术,符号意义,造型特点,流行原因,宗教信仰,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影响,传承1. 引言1.1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意义敦煌舞飞天形象作为敦煌壁画中的独特形象,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意义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渴望。

敦煌舞飞天形象所展现的轻盈神秘的舞姿和俯冲飞翔的姿态,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天空和宇宙的向往和想象,也象征着人们对死后生命存在的信念。

敦煌舞飞天形象通过其独特的造型和姿态,传达出超越世俗的神秘意象,给人以灵性的震撼和启迪。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被视为一种神秘而超自然的存在,代表着人们对永恒和神圣的追求。

敦煌舞飞天形象所表现出的轻盈飘逸、神秘浪漫的形象,激起了古代人们对理想境界和精神寄托的向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飞翔自由的向往和神秘世界的探求。

1.2 文献资料的介绍文献资料中介绍了敦煌舞飞天形象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早在唐代,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飞天形象,当时被称为“飞仙”。

随着时间的推移,飞天形象逐渐演化为独具特色的敦煌舞飞天。

许多学者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敦煌舞飞天形象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涵。

研究者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飞天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及影响。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敦煌壁画中曼妙的飞天究竟是什么来历?这需要回到印度的语境中,去寻觅那些在古⽼的神话中诞⽣,数千年来留下了⽆数奇异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罗丝”——天⼥。

■从汉语中的“飞”和“天”来理解飞天,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飞天⽆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不过,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如,云冈⽯窟的飞天雕像也⾮常有名;进⼀步,飞天形象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度、中亚、东南亚以及⽇本,飞天形象也都极其迷⼈:但凡有佛教艺术的地⽅,飞天形象必然会出现。

飞天形象是如何产⽣、如何演变的?这是⼀个⾔⼈⼈殊的问题。

学界多从印度古代⽂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是⾦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之神”或“⾳乐之神”。

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天国乐师,善于演奏乐器,这与飞天形象有密切的联系,但思考⼀下,便会发现乾闼婆并不是飞天形象意义的根本所在,因为飞天形象的要义显然在于歌舞,⽽⾮演奏。

“飞天”之“飞”的意义固然在于飞翔,但这只是汉语⾔表达中字⾯的意思,因为佛教中所有的天神都会飞翔,真正使飞天区别于其他天神的显著特征并不在于飞翔,⽽在于歌舞或飞舞;再者,“天”的意义也不在于“(天)神”,因为⽆论乾闼婆还是紧那罗,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神,⽽是半⼈半神、类似于精灵⼀类的存在。

⼈们常常从“飞”和“天”的⾓度来理解飞天,实际上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因为“飞天”的意义并不是在天空中飞⾏的神,⽽是天庭的舞⼥,即天⼥或仙⼥。

■天⼥本是淫荡的⽔性精灵,被因陀罗带到天庭娱乐众神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的說法便出現了。

天⼥,⾳譯為“阿波斯羅絲”。

從字⾯意義上說,“阿波”的意思是“⽔”、“⽔滴”,“斯羅絲”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羅絲”的意思便是“⽔滴”或“湖泊之⽔”。

因此,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下凡的天⼥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從神話⽣成的⾓度看,學界多認為,“阿波斯羅絲”的意思是“⽔⽣”、“濕⽣”、“露⽣”、“霧⽣”或“雲⽣”,她們不僅是“⽔仙”,更是與露⽔、霧氣、雲霧或雲⾬相關相連的精靈。

【解读】敦煌的飞天

【解读】敦煌的飞天

【解读】敦煌的飞天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

由于它的题材、表现⽅式具有很⾼的艺术情趣,所以世代相传,为⼈们所喜爱,以⾄超出佛教的意义,⽽成为⼀种祥瑞的象征。

⾃佛教传⼊敦煌,开凿敦煌⽯窟起,飞天就是画师们着⼒创作的形象,成为佛国天宫中的最活跃的精灵,其创作与敦煌⽯窟的开凿相始相终。

先来复习⼏个知识点1.飞天来⾃何⽅?“飞天”⼀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垂⾦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三天等。

因此,汉译佛经,⽤“飞天”两字很贴切。

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和礼佛、乐舞的天⼈。

飞天的形象来⾃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

乾闼婆是诸天伎⼈,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

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

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2.为什么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有飞天漫天飞舞?宗教有⼀系列严格的教义,并通过制定诸多戒律、仪礼来规范信众的⾏为,具有庄严、神圣的特质。

为了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佛经中极⼒渲染佛国世界的庄严神圣,但佛经往往晦涩难懂,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由佛经改编成的讲唱⽂学的 “变⽂”和由佛经绘成画作的“经变”(下⽂会多次提及)。

佛经中虽提及飞天,但并未对其形象有⽣动具体的描述,这给古代画师们的创作留下了⼴阔空间。

画师们⼤胆地加⼊了⾃⼰的想象,让飞天拥有了仕⼥们姣好的⾯容,曼妙的⾝姿。

借⾐裙和飘带显⽰空间和飞舞,画⾯更具天宫仙境的神秘之感,使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此外,按佛经所⽰,飞天的职能有三:⼀是礼拜供奉;⼆为散花施⾹;三为歌舞伎乐。

这三项职能本来毫⽆情节可⾔,但为了显⽰对佛的崇敬与供养,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和创造⼒,加⼊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因素,将这个毫⽆情节可⾔的题材表现得琳漓尽致,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程序。

敦煌壁画中的绝美飞天,看完只想去敦煌

敦煌壁画中的绝美飞天,看完只想去敦煌

敦煌壁画中的绝美飞天,看完只想去敦煌谈到敦煌,不能不提飞天。

飞天,虽然不是敦煌独有的艺术形象,但却是敦煌最美的艺术形象。

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典型的形象。

飞天是佛教传说中的天人,常常在佛说法时飞舞在空中,奏出美妙的音乐,洒下美丽的鲜花。

飞天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中音乐舞蹈之神。

意译为天歌神、天乐神,由于她周身散发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

敦煌最早的飞天,即第249窟西魏时代的飞天,就是富有阳刚之气的男飞天,其双臂、双腿奋力大张,跳向空中,身披的长巾高高扬起表现了舞姿的雄健。

中国几乎没有裸体画,但敦煌早期有裸体飞天。

后来飞天逐渐地演变为女性,变为中国女性,又变为中国的漂亮的、轻盈的、舞蹈的女性。

目前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为漂亮的女性,但是第303窟隋代的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已经是漂亮的女性。

她的头饰及长裙飘拂上扬,似乎是刚从天宫徐徐下降而来。

臂部上翘,双腿屈膝,与唐代舞俑“S”形、“三道弯”的舞姿非常相似。

盛唐时期的飞天更是优美女性的典范,第172窟的飞天,她发髻高耸,身材窈窕,伸左腿,曲右腿,面朝说法会,背向天空。

右手刚刚把花撒掉,左手又高高举起一朵鲜花,准备撒向空中。

飘逸的长裙和流动的浮云,更衬托出她轻盈美丽的身影,她飞翔的姿态极其优美,身体修长,而衣裙飘带随风舒展,勾画出一个横空飘游的飘逸形象。

第39窟的飞天,我们能看到飞天身上的衣饰花纹繁复,质地华美。

随着她飞舞的身体,衣服和飘带轻盈而舒展地围绕在身旁,表现出一种极度的优雅的旋律美,天空中的流云和作为底色的花朵,天空中的流云和作为底色的花朵,也无不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神奇意境。

盛唐的飞天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文化的鼎盛。

总之敦煌飞天是中国人物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她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动人的艺术形象。

她使佛教说法的场面,在暗淡中有了色彩,在严肃中有了活泼,在静止中有了运动,在无声中有了音乐。

初唐吹笛飞天第329窟飞天吹奏横笛,曲身向下飞翔。

关于敦煌飞天的科普

关于敦煌飞天的科普

关于敦煌飞天的科普
敦煌飞天是指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中出现的一种神像形象,常常被描述为身穿华丽衣裳、背部长有羽翼的人形神明。

这种形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非常常见,被称为“飞天”,其寓意是超越尘世,逃脱苦难,达至自由和快乐的境地。

敦煌飞天的形象源于印度教、佛教和波斯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则又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敦煌飞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佛教背景的飞天,这种飞天通常是身穿袈裟、头戴僧帽,是佛陀或菩萨的化身;另一种是具有道教背景的飞天,这种飞天常常是身穿薄纱舞衣,手持花篮或舞蹈道具,是道教的神明或天女。

敦煌飞天的形象非常美丽、神秘,也启示人们思考生命和世界的意义。

近年来,敦煌飞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各种文化交流和推广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 1 -。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群姓名:梁晨专业:美术教育准考证号:年月日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目录一、引言 (4)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5)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5)(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5)(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7)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8)(一)灵动美 (8)(二)色彩美 (8)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1)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一、引言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一)“亁闼婆”和“紧那罗”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

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

敦煌飞天艺术造型的美学意境的

敦煌飞天艺术造型的美学意境的

敦煌飞天艺术造型的美学意境的敦煌飞天汇、西域、中原文化于一身,成为的艺术瑰宝和重要符号。

由于飞天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所以被代代相传,而正是它包含的美学意义与美学精神,使得飞天艺术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由于飞天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符合大众审美,使得飞天艺术形象受到各个历史时期广大人们的热爱。

它将民族形象通过浪漫、不受拘束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并与民问传统相结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章主要通过飞天的构图美、造型美、色彩美、线条美来探讨飞天这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与意境。

构图美ﻭ敦煌壁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将画面安排的有序或自由。

飞天的主要构图形式分为:连续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和零散式构图.飞天的连续性构图中将人物与背景结合进行图案纹样设计,使画面连接完整、充盈,生动有序。

对称式构图中,飞天呈对称存在,用来衬托主要画面。

使得画面更加灵动、营造出轻舞飞扬的氛围。

零散式构图则是将飞天造型安排在画面的空白处,以填补画面空白,丰富构图,使画面更加完整和充实。

敦煌壁画在构图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与节奏,无论是连续式构图、对称式构图或是零散式构图,飞天的构图美都是富含韵律的,它工整或灵动的构图都使得画面更加丰富生动,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造型美ﻭ飞天造型以不受拘束的姿态翩翩飞翔,姿态优雅,妩媚多姿。

如何创造春轻盈的灵动感是飞天艺术的精髓。

它将扭曲翻转的身体与飞扬的飘带以及背景纹样相结合,使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具有上升流动的感觉,动静结合,从而体现出一种节奏与韵律美.初店时期的敦煌飞天造型给人以自然优雅的感觉,画面偏向日常化和生活化。

飞天的身体造型比较舒展柔和,姿势优雅,自由轻盈。

盛唐时期是敦煌飞天最辉煌的时期,飞天造型幅度更加舒展,轻盈的衣裙和飞舞的飘带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飞天的灵动之美.中唐时期的敦煌飞天造型没有过多变化,依旧有着丰富的造型与姿势,并增加了云纹纹样作为装饰元素,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演变及研究

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演变及研究

一、飞天形象的由来在众多的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描绘飞天形象的壁画。

什么是飞天?简单来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就是飞翔在天空中并手捧各种鲜花、乐器等的仙人。

在印度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飞天形象的故事,而与其有所不同的是,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画风受到了当时印度、西域以及中原文化等地域多元文化的影响,是这些元素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形象产物。

其艺术形象结合了“天人合一”和“羽化成仙”的典故寓意。

飞天擅长使用各种乐器,神姿轻灵而曼妙,在壁画中往往裙带飘逸,没有翅膀却可以在天空中飞翔,是中国版的“天使”。

飞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第一类是供养飞天,是专门献宝和散花的歌舞伎。

第二类是伎乐飞天,在壁画中又称伎乐天。

这些飞天形象一边飞舞,一边手持各种乐器演奏。

①二、不同时期飞天形象的演变特点及造像研究我们在壁画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按时期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初唐和盛唐)、五代及宋、西夏、元。

本文就依次按照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演变进行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分析。

(一)不同时期的飞天造型1.北凉北魏时期北凉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75窟、272窟、254窟和260窟。

这四组洞窟内,都绘有飞天的形象。

其中第275窟中的飞天造像,由于受到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当时的洞窟壁画增添了一些趣味性。

到了北魏时期,我们所看到的飞天形象在造型上有了些许的变化。

比如,飞天身上的飘带有所加长,这样可以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上带来一些流动的视觉效果,从而减少生硬感。

如我们在第260窟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的身体呈现出“V”字造型,上身半裸,下身有飘带环绕。

2.西魏时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48窟、第249窟、第285窟。

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大致有十二种类型,他们有的手持各种乐器,有的双手合十在空中飞舞,有的手持莲花。

在第248窟中,飞天的形象全部使用了当时的中原式画风。

所谓的中原式画风的特点就是重视线描的刻画,在画面中没有了之前西域式的那种厚重的晕染特点,而体现出另一种特色———眉清目秀。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敦煌飞天在各个朝代飞天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各个时期形成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敦煌飞天乾闼婆紧那罗壁画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古代为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

随着岁月流逝,敦煌成了许多重要历史遗迹与文物的承载体。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的东南,为佛教的中心圣地,洞窟南北通连,上下重叠,层层如蜂房,与西千佛洞、安西东万佛峡,合称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宝库。

洞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不停的营建,反映了一千年间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各种活动与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佛教美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传承、演变。

至今为止,莫高窟保存洞窟735个,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

每个洞窟,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艺术特色,牵涉到宗教、历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

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仅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就有270多个窟绘有飞天。

一、关于“飞天”的研究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敦煌石窟分类研究,目的是为了把石窟艺术所反映的敦煌文化全面地公诸世人,以促进敦煌学的深入发展。

在初步拟定的22个专题中,“敦煌飞天”入列专题研究之一①,这也推动了敦煌飞天研究的发展,迄今为止有关此方面的论著的出版、发表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再加上敦煌学发展己有近百年历史,出版物研究成果丰富,也为敦煌飞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敦煌飞天》②中常书鸿、李承仙的文章《敦煌飞天》是研究敦煌飞天较早的作品,把飞天定义为印度佛教众神之一键达婆,说出了飞天的狭义概念,此文章还简要概括了敦煌飞天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之后,国内学者纷纷针对飞天这一形象展开了研究,内容涉及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方面。

段文杰在《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③,一文,对各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做了概况。

敦煌印象:“飞天”是莫高窟壁画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敦煌印象:“飞天”是莫高窟壁画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敦煌印象:“飞天”是莫高窟壁画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莫高窟即使你没去过莫高窟,下面这些形象你一定在哪里见过: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他们都是佛教中能歌善舞的乐神——飞天,第二幅(漫画化了的飞天)的反弹琵琶、还有“天女散花”更是家喻户晓。

飞天,是莫高窟壁画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连门口的雕塑也是飞天:虽然气质优美、姿态飘逸,飞天却只是佛两侧的“配角”,而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除了飞天,还有很多令人惊叹的艺术形象。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350-394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我国四大石窟之首。

然而这么多的艺术品,不都是对游客开放的,根据所购票的种类,能参观的洞窟也有所不同。

进入景区参观之前,先在数字展示中心看了两部短片,一部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回顾了敦煌地区的战争和贸易、辉煌和落寞,波澜壮阔、恢宏壮观;一部环幕电影《梦幻佛宫》,展示了主要洞窟精美震撼的雕塑和壁画,绚丽多彩、美轮美奂。

接下来,乘大巴来到了莫高窟,下图是中央的九层楼,也是第96窟,里面有世界最大的泥胎弥勒菩萨造像。

虽然参观体验并不太好,但是窟中密密麻麻的小佛像、高大庄严的大佛像、面目狰狞的护法、姿态优雅的飞天还是很让人震撼,其中一座巨大的睡佛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这座睡佛表示释迦摩尼圆寂或涅槃的场景,身后的壁画是众多弟子,有的大笑、有的大哭、有的困惑,表达了对生死理解的不同境界。

“1650”是莫高窟的历史,公元366年,沙门乐尊者首开佛龛,莫高窟自此开启了长达千年的营造,创造了百余石窟、千余塑像和万余平米壁画,记录了雄浑瑰丽的古代艺术,见证了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从“1650”纪念展中,我知道了,这成千上万的壁画和雕塑,不仅仅描绘了佛教的庄严净土,也表达了万象人间的烟火气息,从传说到经变、从建筑到风俗、从自然到生物,无所不包,无有不美。

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介绍

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介绍

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介绍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中,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它们以美丽的姿态和灵动的动作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些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是人们对于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飞天,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飞翔于天空的神灵。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被描绘成拥有人类形象的神仙,它们通常身穿华丽的仙袍,头戴花冠,手持乐器或花束,表情温和而轻盈。

它们的身姿优雅,仿佛随时都可以在蓝天中翱翔。

这些飞天的形象充满了神秘和魅力,让人们不禁想象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在敦煌莫高窟中,人们可以看到飞天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场景,它们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带给观者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飞天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屡见不鲜,但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有的飞天手持乐器,弹奏出动人的音乐;有的飞天手持花束,洒下花瓣,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还有的飞天在空中跳跃,姿态优美,如同舞者一般。

飞天的形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也是人们对于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它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漫游于天空之间。

它们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慰藉,让人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像飞天一样,超越困境,追寻梦想。

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体现。

它们以自由和灵动的姿态,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

无论是当时的壁画创作者,还是现在的观者,都会被这些飞天所吸引,为之所倾倒。

在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它们以优美的姿态和动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由的快乐。

这些飞天的形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心灵的寄托。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美妙的世界中,感受飞天的自由与魅力。

敦煌飞天的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敦煌飞天的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敦煌飞天的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敦煌飞天,作为敦煌壁画的代表之一,是敦煌文化的瑰宝。

敦煌飞天以其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众多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介绍敦煌飞天的历史背景,探讨其艺术特点,并深入分析飞天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敦煌飞天是指敦煌壁画中的一种形象,描绘了人身上半部,背后展开巨大翅膀,飞翔于空中的神秘生物。

早在唐代,飞天形象就出现在敦煌壁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飞天形象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飞天形象不仅是敦煌壁画题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敦煌艺术的代表之一。

敦煌飞天的艺术表现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飞天形象通过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运用展现了生动活泼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飞天形象的姿态多样,有的张开双臂,有的骑马飞翔,有的手持乐器,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形象的创造力和艺术尝试。

再次,飞天形象寄寓着人们对自由、向上和追求的渴望,与壁画整体氛围相得益彰。

最后,飞天形象的绘制技法精湛,线条流畅自然,充分展现了敦煌壁画的艺术水平和创作才华。

敦煌飞天的文化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飞天形象融合了佛教艺术、道教符号和民间信仰的元素,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对于研究敦煌的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飞天形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艺术特色的融合。

再次,飞天形象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最后,飞天形象作为敦煌文化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示了敦煌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对于推广和传承敦煌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敦煌飞天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首先,飞天形象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被广泛视为壁画艺术中的珍品。

其次,飞天形象的创作给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性和多样性。

再次,飞天形象的艺术创作不仅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还代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最后,飞天形象作为敦煌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研究和保护敦煌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闼婆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意天乐神。

他们原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

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天的兴起时期。

此时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

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

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

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十分相似。

初创时期,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

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

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

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

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

身体比例逐渐修长。

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

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

从西魏到隋代,这是创新时期。

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

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天空。

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

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敦煌飞天在各个朝代飞天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各个时期形成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敦煌飞天乾闼婆紧那罗壁画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古代为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

随着岁月流逝,敦煌成了许多重要历史遗迹与文物的承载体。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的东南,为佛教的中心圣地,洞窟南北通连,上下重叠,层层如蜂房,与西千佛洞、安西东万佛峡,合称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宝库。

洞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不停的营建,反映了一千年间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各种活动与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佛教美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传承、演变。

至今为止,莫高窟保存洞窟735个,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

每个洞窟,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艺术特色,牵涉到宗教、历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

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仅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就有270多个窟绘有飞天。

一、关于“飞天”的研究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敦煌石窟分类研究,目的是为了把石窟艺术所反映的敦煌文化全面地公诸世人,以促进敦煌学的深入发展。

在初步拟定的22个专题中,“敦煌飞天”入列专题研究之一①,这也推动了敦煌飞天研究的发展,迄今为止有关此方面的论著的出版、发表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再加上敦煌学发展己有近百年历史,出版物研究成果丰富,也为敦煌飞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敦煌飞天》②中常书鸿、李承仙的文章《敦煌飞天》是研究敦煌飞天较早的作品,把飞天定义为印度佛教众神之一键达婆,说出了飞天的狭义概念,此文章还简要概括了敦煌飞天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之后,国内学者纷纷针对飞天这一形象展开了研究,内容涉及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方面。

段文杰在《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③,一文,对各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做了概况。

《中国飞天艺术》④一书,从飞天艺术溯源谈起,还包括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内容,全书文字①段文杰:《开发敦煌石窟文化的丰富宝藏》,《敦煌研究》,1990.1。

②中国旅游出版社著:《敦煌飞天》,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

③段文杰:《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敦煌研究》,1987.1 。

④郑汝中、台建群著:《中国飞天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

简练,图片丰富,是对飞天初步了解认识的参考。

郑汝中在《敦煌壁画乐伎》①中把飞天乐伎归入伎乐天中,对飞天伎乐的分布做了基本的判断与分析等等。

二、“飞天”是什么根据佛教的宇宙模式,天的种类极多。

如在欲界中有所谓六欲天,由下向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之天,通常分为四禅天,总计十七天,即初禅天三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禅天三天,包括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第三禅天三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禅天为八天,包括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在无色界,则由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无色天构成。

此四天均为无色天,由于它们超越了物质,所以没有住处。

而六欲天中的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因其住于须弥山的上端,故称地居天,而夜摩天至第六天因居住于空中,故称空居天。

总之,诸天所居位置愈高,则其身体愈大,寿命也渐次增长。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形象。

现代人观赏石窟艺术,除了赞叹先人严格塑造的佛像之外,也对绚丽多姿的飞天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现在学者们有两种观点②:一部分人认为飞天是天龙八部当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乾阔婆是香音神,从这个词的翻译就可以知道“香”是可以散发香气,“音”是指声音,是主管音乐的神,他在天空中作供养,又能散发出香味儿来。

紧那罗翻译成妙音神,是主管音乐的神,所以在佛教艺术中飞天经常表现出唱歌、跳舞、演奏和散花供养这样的形象。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不仅是乾闼婆与紧那罗,应该说飞天是指佛教诸天,“天”这个概念在佛教中是低于菩萨的护法神,在佛国世界里他们可以来来回回自由飞翔的。

所以除了乾闼婆与紧那罗,别的天神也是可以飞行在天空的。

比如我们看到,早期健陀罗艺术中的雕刻中,像“帝释天”、“梵天”也可以雕刻成飞天的样子。

三、敦煌飞天的主要分类及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从十六国开始,经历了十个朝代,历时达千余年,知道元代末期。

这千余年的历史中,由于朝代更替、政权转移经济发展、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一般来说,分为四个阶段。

1、北凉至西魏时期因社会动乱,民生困苦,早期飞天的情调显得十分阴郁、沉重。

北凉时期,飞天吸收了西域画风,用色鲜明,构图简洁,造型生动,形象为身体粗短、强壮、矫健的男性,上身半裸,袒臂赤足,腰系围裙,肩①郑汝中:《敦煌壁画乐伎》,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②赵声良:《敦煌飞天》,《敦煌一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一辑)》,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9 。

敦煌莫高窟275北壁壁画(局部)披大巾,下着长裙,动作笨拙、僵硬,用身体扭曲表示飞动。

身体多呈“V”字形,转折强烈。

至北魏时期,造型趋向汉化,动作逐渐轻缓。

西魏以后,中原风格影响到了敦煌,乐伎飞天增多,人物造型趋向女性,上身半裸,下着长裙,身体弯曲呈圆弧形,线条准确,着色艳丽,俊美动人,例如第275窟北壁主体人物上方的几身飞天灾几身飞天,头有圆光,戴印度五珠宝冠,或头束圆髻,上体半裸,身体呈“U”字形,双脚上翘,或分手,或合手,有凌空飞行的姿势。

“U”字型的身躯也显得直硬,尚不圆润,微弯,还有印度石雕飞天姿态的遗迹。

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不仅画在窟顶平棋、窟顶藻井、故事画、佛龛上面,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

北魏的飞天形象,有的洞窟大体上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

飞天的脸形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艉,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

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

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

第260窟北壁后部的飞天,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脸型修长,因变色原因,成为白鼻梁,白眼圈,为小字脸。

上体半裸,腿部修长,成大开口“U”字形。

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四周天花飞落。

2、北周、隋时期北周和隋代是敦煌壁画从早期进入中期的一个过渡、变革时期,风格、画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多以群体飞天的形式出现,线条粗细相间,富有层次。

精神状态也从沉闷、悲苦转向平和、安详、朴素、自然。

飞天的形态,一部分为上身裸露、体态健美的男性,另外一部分则为清秀的女性造型,色彩搭配华丽、生动。

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

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

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敦煌莫高窟第249窟飞天伎乐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

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

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伎乐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

第282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头束双髻,上体裸露,腰系长裙,肩披彩带,身材修长,成大开口横弓字形,逆风飞翔,分别演奏腰鼓、拍板、长笛、横箫、芦笙、琵琶、阮弦、箜篌等乐器。

从总体上说,隋代飞天是处在交流、融合、探索、创新的时期。

总趋势是向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为唐代飞天完全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3、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从十六国起,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个朝代,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国化历程,飞天的描绘趋向成熟和完美。

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也是莫高窟大型经变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占领。

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之中。

在题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中佛国天界极乐世界的欢乐。

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

第321窟西壁佛龛两侧各画两身双飞天,飞翔姿态十分优美,尽管飞天的面容、肉体虽已变成降黑色,但眉目轮廓、肉体姿态、衣裙彩带的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

第320窟的四飞天画在南壁《西方净土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

每侧两身,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互相追逐,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举臂紧追,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既表现飞天向佛陀作供养,又表现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

4、宋、西夏、元时期因受战乱和佛教兴衰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壁画已经进入衰落和程式化的尾声,飞天艺术亦不例外。

宋代的飞天形象逐渐减少,画法偏重写实,用色淡雅,线条虽纯熟却缺乏力度,用色也缺乏亮丽,造型千篇一律,神情呆板,缺乏神韵。

莫高窟西夏时期的飞天,一部分洞袭宋代的风格,一部分具有西夏独特的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把西夏党项族人物风貌和民俗特点融入了飞天的形象。

脸形长圆,两腮外鼓,深目尖鼻 ,身体健壮,身穿皮衣,多饰珠珠,世俗性很强。

元代为敦煌壁画末期,建窟少,且因蒙古族信奉密宗,窟中基本不绘飞天。

元代时蒙古族统治敦煌地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

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

藏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不多。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画在第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角的四身飞天。

这四身飞天形象、姿态、衣饰基本相似,头梳锥髻、戴珠冠,脸型丰圆,长眉秀眼,上体半裸,项饰璎珞,臂饰宝钏。

一手托莲花,一手执莲枝负在肩上,乘黄色卷云从空而降,衣裙巾带很短,身体沉重,飞动感不强,已无佛教飞天的姿态风貌,倒像是四身乘云飞行的道教仙童。

敦煌莫高窟321窟飞天 敦煌莫高窟3号窟飞天四、对敦煌飞天发展演变的初步认识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汉代的羽人、飞仙意识早已形成。

我们可以在汉代画像石中看到,羽人都是背有翅膀,作飞腾状。

道家的羽化升天的神仙思想并逐渐在本土文化上衍变形成中国自己喜闻乐见的飞天形象。

比较东西方的艺术造型和表现技巧,不难看出,西方飞天注重写实,运用现实主义创造手法,逼真地再现了人体结构以及自然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严格的造型令人称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