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角度阐释美的本质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哲理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哲理在文学的世界里,优秀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个载体,通过其美与哲理,将人们引入另一个精神层面的世界。
文学作品中的美和哲理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构筑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艺术图景。
一、美的体现美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中的内容、情感和思想来展现。
文学作品中的美可以是形象描写的美,语言表达的美,情节编排的美等等。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让读者心生美感。
通过对人物、事物、环境等细致入微的描绘,作家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了艺术中的精华。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物质贫乏,主人公却用自己的内心世界填满了对美的追求,创造了文学中的美丽和诗意。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也是美的重要体现。
作家通过精心选词、细腻的句子结构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的人生曲折和苦难,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被语言的美所感染。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编排也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通过恰到好处的剧情转折、意想不到的结局等手法,作家创造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比如,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梅尔索对周围世界的冷漠和超然,令人对他的命运充满期待和好奇。
二、哲理的思考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是一种深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喻,作家试图回答生命的意义,提出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哲理可以是对人性的探讨。
作家通过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例如,张爱玲的作品中,她描绘了女性的柔弱和坚韧,通过女性视角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哲学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哲理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比如,鲁迅的作品中,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同时呼唤人们积极进取,追求真理。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哲理还可以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充满了美的元素。
美学主题则是文学作品中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美的效果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美和美学主题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对美的追求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
一、美的形式与审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主题基本上是以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在文学作品中,美的形式体现在语言的艺术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的描绘等方面。
比如,诗歌作品中的韵律、押韵、音乐性,小说中的描写细腻、情节紧凑等等都是表现美的形式的手段。
通过这些美的形式的运用,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产生审美的感受。
二、美的主题与思想内涵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主题也常常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密不可分。
通过对美的主题的探索,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探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等等。
这些主题通过作者对美的追求与思考,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美的价值与意义文学作品中的美与美学主题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美可以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它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美学主题也能够引起人的思考和反思,启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
美的价值与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通过对于美的思考和探索,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意,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美学主题的传承与演变美学主题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仅存在于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同样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主题具有传统性和延续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迁,美学主题也在不断演变。
当今的文学作品中,除了追求传统的美的理想,更多地融入了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传达出更多元、更富有现代感的美学主题。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摘要】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从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和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世界秩序和和谐的感知。
在艺术中,美是艺术家对于美学规律的表达和实践。
心理学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
文化角度下,美是特定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科学角度则通过研究美的生物学基础和认知机制,探讨美的本质。
综合以上角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美的本质,认识到美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引领着我们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美的本质、探讨、哲学角度、艺术角度、心理角度、文化角度、科学角度、结论1. 引言1.1 美的本质探讨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各种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都在探讨着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它既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形态和色彩之中,又存在于人类思想和情感中的激动和共鸣之中。
美的本质探讨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感悟。
美的本质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通过哲学的思辨、艺术的表现、心理的分析、文化的传承和科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美的魅力和力量。
美的本质探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寻之旅,它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对美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和把握这个世界,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2. 正文2.1 美的本质探讨的哲学角度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对事物的审美价值或美感的认识和感受。
在哲学角度上,对美的本质探讨常常涉及到美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念,是理想世界的投影。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秩序和完美之美,是事物内在本性的体现。
这种哲学观点影响了后世对美的理解。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悲剧和喜剧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精神心理相反相成的辩证指向有关。人类的精神心理,既有端重仁慈怜惜同情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肃然内敛式的庄敬深沉肃穆悲悯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又有恣意放荡嘲弄调侃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轻松开怀式的幽默戏谑忘忧相悦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事物的特性吻合前一种需求指向,形成悲剧之美;事物的特性吻合后一种指向,形成喜剧之美。由此可以推知:人类可以按自身认可为好的意向去构建戏剧乃至所有的精神产品,使其形成艺术之美;人类也可以将意愿正方向指向物化“凝固”在产品中,使其形成劳动产品之美。马克思说:人可以按美的规律建造。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去分析,这可理解为:人可以按照人自己认可为好的意念指向去建造。由此看来,戏剧、建筑、音乐、文学以及产品之美,其美的本质无一不是事物的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之美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领略到人类内在的美好与光辉。
这种美被描绘成一种纯净与伟大,它超越了物质与欲望的界限,展现了人性最为宝贵的一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爱与关怀人性中最为令人感动的一面是爱与关怀。
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这种情感,作者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情感交融,揭示出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品质。
例如,《红楼梦》中黛玉对宝玉的深情厚意,表现出她对他的无私关怀;在《茶花女》中,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牺牲与爱与她所爱的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这些形象让我们感受到爱与关怀对于人性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这种确切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二、善良与正义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展现出人性善良与追求正义的一面。
无论是《西游记》中悟空对众生的慈悲心,还是《白鹿原》中的富贵乡民对于其他人的援助与互助,都表现出了善良与正义对于人性的引领作用。
这些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行为挖掘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善与美的向往。
三、友谊与团结友谊与团结也是人性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通过塑造人物关系来表现这种美好。
例如,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结为蜀国的义兄弟,他们的深厚友谊与无私团结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而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与罗恩、赫敏之间的友谊也是战胜邪恶势力的力量源泉。
这些故事通过表现友谊与团结的力量,启发着读者对于这种纽带的思考与追求。
四、勇气与毅力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人性之美还包括勇气与毅力。
很多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勇气和对困境的毅力,展示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力量。
例如,《飘》中的斯嘉丽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的坚强与勇敢使她得以克服困境;而《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则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些形象激励着读者勇敢面对困难,展示了人性中不屈不挠的一面。
五、对美的追求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文学作品还常常表达对美的追求。
无论是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还是展现人类内心的美好感情,文学作品都给予了我们对美的深入思考与感受。
学术论文 - 美学论文:浅析美的本质
而你研究的就不是花的美,而是花的自然或者社会属性 。
【 欢迎 阅读 】
( 欢迎阅 读 】
事实上“美”不是实体 , 也不是实体的属性。如果把 “ 美”
当作客观的实体或实体的属性 , 那么 它便是可以实证的。
但 “ 美”是不能实证的 , 无论用什么仪器和自然科学的方
法都不能检验出 “ 美”是什么;无论用什么实验和社会学的
来的,它不 具有超越性 。 经验的世界和知性的世界都不是 本真的世界,因为它没有呈现出存在的 意义。审美的世界 或美 则 是本真的世界 , 因为它呈现出存在的意义。当我们 发现美时,就已经以超越的方式领悟了世界的意义。我们 之所以欣赏美,就是因为它把超越的意义呈现给我们。由 于已经把审美界定为超越的体验方式,我们可以在这个 基 础上把美定义为超越性的体验所呈现的意义世界。这就是 说 , 所谓美,不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而是一种意义、超 越的意义,也就是存在意义的显现。
与 美的本质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是美的 主 客观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长期困扰 着 美学界而无法解决。在 2 0 世纪 60 年 代,中国还发生过关千美的 主 客观性问题的大讨论,结果 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80 年代以来,美学界试图解决这个 间题 , 但仍然没有公认的解决。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解 答往往陷入一种悖论 : 如果说美是客观的 , 那么为什么还因 人而异?如果说美是 主 观的,那么为什么还 需 要对象的 某 种条件?对此,我们可以以审美活动的超现实性来加以解决。 前面已经说明 , 审美不同千现实活动 , 它创造了一 个 自由 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在现实生存 方式和体验方 式中,存在着主 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这是 主 体与 客体对 立的体现,是异化的、非本真的存在造成的。所谓客观性,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_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作者简介]项征,男,山东济宁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项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观,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
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
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
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关键词] 美是客观; 美是观念; 自然的人化; 美是和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3-0129-03一、对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的分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持主观论美学的学者主要有吕荧、高尔泰。
吕荧的文章!美学问题 兼论蔡仪教授的∀新美学#∃,引起了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这篇文章对蔡仪的客观论美学提出了批评。
蔡仪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他在其!新美学∃中提出了%美是客观、美是典型&的观点,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社会美在于社会事物本身,同样,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蔡仪批评吕荧的%美是观念&时,甚至认为艺术品的美也是现实的,像云冈石窟的雕像本身就是物质的客观存在。
蔡仪说:%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而且美的根源也不在于最高理念或客观精神,是在于客观事物&。
蔡仪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排除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从纯粹的客观去谈论美,实质上是否定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否定了审美关系。
蔡仪说:%作为欣赏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美,不是由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外加的;自然界事物的美,也不是由什么人的或社会的关系所外加它的&。
蔡仪还否定了美产生的原因,他说:%现实美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是美感产生美,而是现实美引起美感&[1]66-78。
文学作品解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文学作品解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文学作品解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一种能够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文学作品拥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类型,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一、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妙世界。
比如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使读者在其中体会到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
而在诗歌《静夜思》中,李白巧妙地运用了音韵和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作品借助于独特的语言和形式,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美妙的意境之美。
二、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作品表达艺术之美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作者能够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内心斗争和对命运的抗争,展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悲剧。
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典形象如令狐冲、杨过等不仅是英雄形象,更是对人性善恶之争的高度概括。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真实而充满活力的艺术之美的世界。
三、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巧妙的编排和安排,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
情节的设计不仅是作者智慧的体现,更是对读者情感的操控和引导。
比如在《红与黑》这部小说中,作者斯道夫对主人公朱利安的爱情经历和世俗的背叛,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通过剧情的连续和发展,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情节的合理构思和平衡安排,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展现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之美。
四、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也是作品表达艺术之美的载体。
作者通过对词语、修辞手法和结构的运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当我们浸淫在文学的海洋中,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观念。
文学作品以其文字和想象的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体验。
本文将从跨越时空的角度,探讨几个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观念。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厚美学意蕴的巨著。
通过对贾府世家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比如,作者在描写梅花时写道:“纤风动暖斜阳里,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一句简短的诗句,却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美的推崇。
此外,《红楼梦》中还蕴含着对品味、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曲折的叙事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呈现出一幅世俗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画卷。
接下来,我们转向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西方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戏剧艺术形式的追求。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对人性的思辨,表达出对真实与伪装、生与死、爱与恨等主题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对白和戏剧冲突的构建,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不断思考人性的微妙之处。
另一个让人着迷的西方文学作品是《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通过对南方美国的描写,呈现了一幅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画卷。
在这个故事中,美和丑、理性和情感、荣耀和耻辱等的对立相互碰撞。
小说的美学观念在于对人性的理解和真善美的探索,以及对风云际会时代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关注。
通过对斯佳丽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设置,这部小说引发了读者对自身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哲学文学中寻找美学观念。
康德的思想对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美的判断是主观而内在的,通过审美的感知和情感反应产生。
这一理论促使了后来对艺术审美的研究,并对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康德通过对音乐的分析,揭示了音乐美的独特之处,强调音乐艺术对情感的超越和灵魂的触动。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观念。
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
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近年来,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审美研究旨在探讨人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意识,并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研究,探索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本文将从文学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和审美评判三个方面,探讨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
一、文学艺术的本质文学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感知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文字、形象、声音等媒介,表现和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触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审美研究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和接受过程中提取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探讨艺术的核心内涵和审美的价值。
二、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人们在接触文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感知过程。
它融合了感官、认知、情感等多个层面的体验。
审美体验是主客观之间的互动过程,既涉及作品本身的形式美学特征,也涉及读者的主观感知与情感反应。
审美研究通过对审美体验的分析和解构,揭示美的感知机制和美的表达方式。
三、审美评判审美评判是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它以审美价值为标准,对作品的创意、形式、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审美评判既受到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与观赏者自身的经验、情感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审美研究通过对审美评判的逻辑和方法的探索,提炼出一套客观、科学的评价准则,为艺术创作和鉴赏提供指导。
在审美研究中,还涉及到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和文化产品,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它既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也能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心理学则关注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心理机制和过程。
审美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们理解和思考文学艺术的审美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总结起来,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旨在探索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以及人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通过对文学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和审美评判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在创作和鉴赏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审美的要素和原则。
文学之美的理解和认识
文学之美是一种独特而令人愉悦的美感体验,它通过文字表达和叙述,以及艺术的方式,展现了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
理解和认识文学之美,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首先,文学之美体现在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揭示上。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类的欲望、情感、矛盾和挣扎。
它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自己,引发共鸣和思考,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其次,文学之美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意象和符号等元素,通过文字的音韵、韵律以及节奏感,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语言和形象,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
文学的美在于其诗意的句子、精妙的比喻和隐喻,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感,使读者陶醉其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此外,文学之美也体现在其能够唤起情感和感官体验上。
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文字的描绘和叙述,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通过对色彩、声音、味道和触感等感官的描绘,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使其更加贴近人生的细节和感受。
另外,文学之美还在于其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记录和反思。
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是社会和历史的见证和反思。
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和文化价值的描绘和批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发展。
最后,文学之美在于其能够提供精神的滋养和启迪。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审视,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思维的边界,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总而言之,文学之美是一种多维度的美感体验,它不仅是对人性的洞察和揭示,更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韵律和形象的美,唤起情感和感官的体验,记录和反思历史和社会,以及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启迪。
通过对文学之美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从中获得思想的启示和心灵的满足。
论述审美的本质问题
论述审美的本质问题一、美的定义审美,通常被理解为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和触觉等,感受并体验美。
然而,美的定义因人而异,不同的文化、时代和背景都会影响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看法。
在哲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美的定义更是深入而复杂。
美的定义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
客观论者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主观论者则认为美是主观的,是由人的感知、情感和经验等因素决定的。
在现代美学中,一种更为广泛接受的观念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即美既存在于客观的事物中,也存在于主观的感知和评价中。
二、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包括对美的感知、情感反应、想象和理解等多个方面。
审美经验是个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受到审美对象本身属性的影响,还受到个人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审美经验中,情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会感受到愉悦、敬畏、悲伤等多种情感。
这些情感反应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和体验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指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美的独特性和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这种判断是基于个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同时也是基于对审美对象的深入了解和感知之上的。
审美判断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育人们学习如何判断美的独特性和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一种敏锐的审美感知和评价能力。
四、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创造的能力。
这种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如艺术欣赏、文学阅读、音乐聆听和绘画学习等。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形式的美,并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它们。
此外,审美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在审美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鼓励他们探索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出发,把美归结为意识、理念,它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属于唯心主义;一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认为美仅仅在于对象的自然的物质形式,它带有明显的机械的直观性质。
自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问题之后,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才真正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美是对人而言的。
在人类出现之前,因为没有观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从事物皆以对立方面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的对象化关系意义上说,则无所谓美丑。
即使人类社会初期,因为人还没有彻底与动物相分离,这时凭借自然条件而存在的自然美的底蕴,也不是以美的对象物存在的。
只有当人摆脱了动物的形态,体现出人的本质之后,才产生了“对外界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
才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创造了美。
因此探讨美的本质,不能不了解美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从这里入手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质。
美与人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由人而论及美。
就物种关系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的活动出于本能;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化作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生产产品,同时也创造了自身。
马克思曾用生动的事例阐明人与动物的这个根本区别,他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就是说,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并且知道怎样使自己的意志去服从自己的目的。
他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自然形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成一种蓝图,“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他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文学活动本身就具有美学特性,通过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把审美功
能向外溢出,让读者对社会性质、人性有更加新颖具体的认知和体会。
它们可以给读者以一种道德的启示,也可以形成一种艺术的审美空间,让读者有机会去探索和感受文学本身的美好。
文学的特点在于强调情感性的表现,体现的是某种市场化的属性,彰
显出相应的真实性和贴切性,以及读者对传统文化激情的回应。
文学
作品无论是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或诗歌创作,都可以无形中赋予
它们更强烈的情感符号,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再现那些藏在深
处的美学感受。
在美学的阐释上,文学活动除了本身的文学形式外,还可以从作品的
审美角度提出美学定义,作者更加着重于表达对美的崇尚,对质朴中
隐约潜藏的美而感动,从而来表现文学空间所具有的美学价值,让文
学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具体诗词为例浅析美的本质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
以具体诗词为例浅析美的本质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
以具体诗词为例浅析美的本质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
贾颜冰申一辰
【摘要】哲学中的理论也与具体艺术门类中的理论存在着共同之处。
本文便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核心思想,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以具体诗句为例,探讨情景交融说与主客观统一的一致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体现。
【期刊名称】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2
【关键词】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美的本质;意象
一、引言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从”巫术说“到”劳动说“,从”再现说“到”游戏说“,先不论艺术的产生过程,但是看它的起源便可知道艺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缓慢的、渐变的演化过程。
可以说,人类漫长的艺术史归根结底其实是对于美的追寻。
人们在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和运用美中繁衍生存。
如何表述美成为了人类永恒追求的问题。
而在中国的古代对于美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探索——以意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的本质观的整体特色。
二、情景交融说与主客观统一的一致性在古诗词中的体现
古代的诗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屹立不倒的两座丰碑,尤其是唐代的诗歌和宋代的词作,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古代的诗词不可能如同今天的文章一样铺陈赘述,只是用简简单单的几个物象便将作者感情融入其中。
古代的诗歌也最注重意境的营造,在营造意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景”与“情”的结合和审美空间的形成。
因而,在古代诗歌词曲的创作过程中,“景”与“情”是始终。
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
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摘要:美起源于什么,美的本质又是什么,一事物因何而美,古今中外,历来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给出美的确切含义,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美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作者通过美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而欣赏者始终注视着的,实际是具体的艺术形象,头脑中始终活跃着的,是审美意象(充满作者情感的、具有寓意指向的艺术形象)。
本文通过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浅析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美的本质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具体表现一、对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的困难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对个别事物作审美判断或经验描述),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和其他事物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杨辛、甘霖等著:《美学原理(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页)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用的是对话的形式,开头希庇阿斯说:“这问题(指‘美是什么’)小的很”,小到微不足道,但到辩论结束,才觉得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讨论中“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10页)看来美的本质问题,不仅引起了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的探讨,也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思索,他们都指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对于“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柏拉图主要从精神上去追寻美的本质,他认为,“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8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角度阐释美的本质
我喜欢诗词,不但因为他们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浓缩的人生。
读诗词,不单是读诗人,更重要的是读自己。
有时候我努力地想,诗词及其他文学艺术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艺术之功效在于审美,那审美之价值又在何处?换言之,我们为何审美?审美之美究竟没在何方?我个人狭隘的认为,我们审的是生命之美,审的是人生之美,审的是生活之美。
美是自己感知的,或者可以认为是自己创造的。
审美是一个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过程。
美是一种感觉,是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产生的。
美是一种情绪波动,是一种心态的调整,是情感存在和宣泄方式的变化。
美是主体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以社会化的普遍存在的认识为依据,在主体个性化的心理机制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一种意识。
美是心灵的艺术,是思维的艺术,是智慧的艺术。
读诗词,我读到的是诗人生命存在的方式和状态。
阅读是两颗心的沟通,是两条人生轨迹的交流。
我也读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人文关怀,对宇宙的感知体验。
人存于世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便是从各个角度各种高度对世界的认识。
审美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作品为读者拓宽了视野,转换了角度。
让我们更清醒、更理智、更深刻、更透彻地洞悉人生百态,剖析世间万象。
让我们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出自己的气质,活出自己的样式。
审美在实质上是对‘道’的求索,道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
对‘道’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追求,就是为了进入审美的理想境‘通’和‘达’。
二者就字面而言无明显界限,但于我观念之中却有所区别。
‘通’是看得透,‘达’是看得开。
只有看透了,才能看开了。
但看破红尘却未必都能修成正果。
通是一种深度,达是一种广度。
达而不通是肤浅的,通而不达是狭隘的。
看透人生的前提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即不断丰富人生阅历,如此方能见多识广,见微知著。
不论读书,抑或行路,旨在审美。
达所追求的正如庄周那样,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一种奇万物、等生死无是非、任逍遥的艺术境界。
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超于喜怒,脱于哀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境界。
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超然即要超凡脱俗,举世誉之而不加喜,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好诗词能够生发感动。
而感动又因何而起,从何而生呢?是大文豪以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深厚功力勇敢地向世人揭露现实与人性的成果。
好诗词是诗人呕心沥血的杰作,在作品中大胆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内心,呈现给我们那颗赤诚火热的心,是真性情。
在此需对‘真性情’做出自己的解释。
‘性情’是指人性和感情。
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具备的一些特征,这些特种中一部分是人类独有的,能够使人区别与物。
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社会属性。
另一部分则是人与物的共性特征,亦可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
诗词让我们与物相区别,让我们由生存上升为生活,由本能上升为理性,由被动被迫转化为自觉自由。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人的能力和才华)便使人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本领,而诗词便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
审诗词之美便是在审人类本质力量之美,在审人性之美。
‘情’是指感情,感情是人类应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感觉。
这种感觉愈是细腻,愈是敏锐,愈是丰富,愈是多变,所产生的体验就更加清晰、生动、鲜明、深刻。
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情感的外化。
诗歌创作和赏析的过程便是心灵与世界,‘内’与‘外’辩证统一的过程。
诗词作为人类情感传达与宣泄的一种手段与形式,是物化感情与感觉的有机载体。
诗词是形象的艺术,而艺术是象征人类情感形式之创造。
能够妥善恰当贴切乃至传神地处理感情与形式,精神与形象关系的作品便是传世佳作。
真性情的‘真’,在于直言不讳,在于敢言人之隐言,善言人之欲言却又难言的内容。
但直言却非明言,明言把话说得太肤浅,便失了情趣。
艺术通过术来传达艺。
‘艺’是我们的性情,‘术’便是展示性情的工具和手段。
要把艺确切鲜明地表达出来,就得筛选、组织、精炼形象。
形象愈丰满,达意愈丰富,性情就愈加真切。
‘真’在于不掩饰、不隐瞒、不伪装,像小孩子那样,有什么说什么,童言无忌才是真情自然流露。
诗人是一群童心未泯的大孩子,但却比成年人更成熟,更理智。
审美审的便是诗人的性情,是诗人那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读苏辛的词,如同与二老促膝长谈,把酒论道,其乐无穷。
我们应该多走近大师,品味文坛泰斗的经典力作,解读他们的传奇人生,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
所以,依我愚见,美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真性情。
美是一种感情,是以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重,对人生的欣赏,对理想的追求为基础,在不断地自我满足和实现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到的。
这种感情既有社会性也有自然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群体性也有个体性。
感情是什么呢?是一种感性化的情绪,既受外在环境的制约,也受内在因素的影响,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美,美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美,不美的东西不一定没价值。
当然,有无价值不能一概而论,不可一视同仁,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但是美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共性价值,所以美的事物会得到社会领域的广泛接受,普遍认可。
但是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美产生不同的理解,但不妨碍我们对美做出概括性阐释:人们在自我解构中实现自我而获得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
其实这样的表述,也在于肯定了美的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我不反对把美作为一种认识来理解,因为认识是为了获得满足,获得满足之后才有审美体验。
而且,这种认识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构,也就是说美是人们对自身的一种认识。
绘画的色彩美、线条美、结构美,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风格美,文字的意蕴美、内涵美、构思美,建筑的气势美、形质美、布局美等等,这些美对应着人的感官,是人的感官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的,与人自身阅历及气质交融之后形成的,一种具有明显主观色彩感受,前人其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
有人认为,美的创造源自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源于对对象的解构和重组,引以为例,便于理解。
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人们在欣赏婀娜多姿,风景宜人的大自然时,似乎用本质力量解释便力不从心了。
也有人说,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精神活动。
当然,有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参与的,有具体的形象作为依托和参照的人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精神活动,审美亦然。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由内在和外在双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首先,美是一个外在的客观形象,在人们有意识的对它进行理解和认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然后,人们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活动,对审美对象进行解构,形成符合自己主观意愿的想法和观点,这个过程就是审美。
也就是说,审美是主体赋予对象价值属性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可取的。
美既然是一种价值取向,肯定有衡量的原则与标准。
什么是美的?美到什么程度?美是否可以比较高下,划分层次,甄别优劣呢?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和具体的界限。
或许工艺品在做工和技艺上存在区别,但那不是美的差距,心灵的距离是无法用现实的尺度来衡量。
美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活跃的,而且是高雅的。
其自由体现在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同一个人也可以持不同的立场和见解,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大相径庭迥然相异,可以风马牛不相及,天南海北相去万里。
因为一万个读者心中有无数个哈姆雷特。
美是开放的,意味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视野对美进行不同的理解、阐释、体验、感知,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而且开放性体现在多元化背景下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进而取长补短,很多是时候开放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
美是活跃的,意味着它是生机盎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大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认识会不断地加深,不断的拓展,不断地赋予审美对象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阔的外延,使之在新的条件下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成长。
最关键的,美是高雅的,与世俗价值观念格格不入,与低下的审美情趣水火不容。
每个人都有自由审美的权利,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洞悉美的本质的能力。
创造美和欣赏美都需要天赋,都需要与生俱来的灵性和顿悟的能力。
高雅是一种生活情趣,是一种情感基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状态。
高雅就意味着无功利无目的,意味着无私欲,无利害得失,是纯粹的精神享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
不受羁绊,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以遨游在审美的精神世界,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美是感情,所以我们还得解释一下,感情和形象的关系。
感情是人们在形象的刺激下产生的,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被赋予了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具有主体设定的精神内涵,此时的形象也可用文学术语“意象”来替换。
美是意和像的结合。
意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象是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当人们在象的刺激下产生纷繁复杂的意的时候审美体验和感受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