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赏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作者:邓筱筱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9期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801 年到次年间作曲的三首Op.31 奏鸣曲中的第二首,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奏鸣曲之一。

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它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

这部作品不论是在艺术表现力还是演奏技法上都把奏鸣曲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代音乐大师的伟大艺术才华及其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文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后人更好地了解贝多芬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暴风雨第三乐章演奏技巧贝多芬创作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是在1802年的夏天,创作这首曲子的灵感由他阐述是在读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后有感而发所创作出来的,因此也把这首钢琴奏鸣曲的名字定为《暴风雨奏鸣曲》。

第三乐章演奏技巧:一、曲式分析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

全曲基本由十六分音符组成,让人在绵延不断的音符中感受爱与温柔的情感。

在这个曲子中无论是在伴奏音符里或是在主导旋律中,都贯穿16分音符的律动性,缓缓从一个声部流入另一声部中,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

这一种虚无缥缈的美,充分地展示出了贝多芬追梦的世界以及其独特的钢琴演奏技巧。

因为贝多芬严格的奏鸣曲式结构,所以要弹奏出它的力度情感变化,演奏者们必须在力度、节奏、速度、音色和乐句起伏上做好控制,掌握好每一小节每一层次的细微变化,不然这首曲子弹奏起来就会略显单调缺乏激情的感情色彩。

《暴风雨》第三乐章是由一个弱起小节开始的,演奏者给大拇指的力度不能太大,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般悄无声息的开始,要把旋律柔和的弹奏出来。

如右手由八分音符构成的每乐句的结尾音,在弹奏时要轻巧、干净,手腕轻轻提起,而左手我们尽量连贯的(legato)演奏,表现出流畅连绵不断的感觉,就好像万马奔腾时的马蹄声一样,滴答滴答。

乐曲每小节穿插的六连音可以尽量用左右手交替弹奏,但是弹奏起来需要一气呵成、天衣无缝,行如流水般绵延不绝。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作者:石莹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0期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创作于1802年。

这首赋予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以及深刻不幸的戏剧性和民间歌曲的传统风格,代表着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曲式结构音乐分析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上的高峰。

其中《暴风雨奏鸣曲》的各乐章在结构上都严守了奏鸣曲式的结构,虽然有些差异,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确实达到了暴风雨的程度,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发展中期的一大里程碑。

一、作品的曲体分析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广板与快板(Largo,Allegro),d小调奏鸣曲式。

首先是呈示部。

呈示部是主要主题并且是主要的音乐核心,并且把三种不同的音乐速度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各种力量各自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展开部是呈示部的继续和发展,它以形象的对比性和材料的冲突性发展了戏剧性的高潮部分,并且加强了主要的戏剧性因素,成为了全乐章的中心内容。

同时力度的标记号在这个地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的调性布局也安排得十分合乎情理。

再现部是展开部的戏剧性的一个发展的结果,重点是歌唱化的发展并且把主题歌唱化,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手法,新颖独特。

尾声是在声部的渐渐消失中留下的紧张和不安。

第二乐章是一个典型的柔板。

这一乐章有了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用了尽情的叙述,但是有很强抑制感的存在,主题是对世界的憧憬来自内心深处的歌唱,明亮庄重干净,在各个音区都有表现出来,副主题有着民间的曲调柔和但也有这对比,音符有大量的停顿、小音符、音区交替、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来装饰音乐,使旋律与和声完整结合。

再现部类似于呈示部,装饰了主要主题,并在琶音上进行。

结尾部被戏剧化扩大了,最后在四个八度的八分音符结束了尾声。

【word】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

【word】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第28卷第1期2011年2月晋中学院JournalofJinzhongUniversityV01.28No.1Feb.2011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李金菁(太原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1)摘要:被命名为《暴风雨奏呜曲》的第17钢琴奏呜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深刻的悲剧性与戏剧性,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以及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其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新颖独特,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平衡,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伟大的创作才能,体现了其独特音乐风格与高度的艺术价值.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演奏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o8(2011)Ol--0089--03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不仅将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发展至顶峰,同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为西方音乐发展做出的贡献无人可及.贝多芬的创作几乎涉及器乐与声乐的所有音乐体裁,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他的钢琴奏呜曲在钢琴艺术史上更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被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共32首作品,其中被命名为《暴风雨奏鸣曲》的第17 钢琴奏鸣曲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高深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性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一生经历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他早年家境窘困,30岁起便受耳疾折磨,晚年彻底失聪,他还曾企图自杀,但对音乐的执着热爱使他战胜了沮丧.贝多芬所经历的一切磨难练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也决定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一点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是热诚,大气,精力充沛,高贵和饱含感情的.[1134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一个特定的,有力的思想表达,并且每一个音符都有很明确的方向性,从而使他的旋律充满了思想性.贝多芬善于用简朴的主题和强烈的节奏脉动使音乐充满生命力和震撼力,音乐自然,优雅,旋律极具个性,音乐表达几乎包容了所有人类的思想情感.[2]2oo--20t他赋予音乐高深的精神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与文化发展,极大地充实了人类的精神宝库.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充分反映了贝多芬的思想变化和音乐发展轨迹,作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着名音乐史学家威廉?冯?伦茨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802年之前的青年时期,贝多芬继承了前人的音乐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钢琴奏鸣曲15首; 1802--1816年的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勇于创新,音乐创作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点,也是他音乐创作的成熟期,创作钢琴奏鸣曲12首; 1811827年是贝多芬晚年沉思冥想的时期,创作有5首钢琴奏鸣曲,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有了更为不寻常的变化,音乐趋向于幻想性,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着名的《暴风雨奏鸣曲》是第l7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属于贝多芬第二时期的作品,是其优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作品体现出贝多芬独特,成熟,稳健的个人风格.创作这部作品时,贝多芬正值听力急剧下[收稿日期]2010-06-29[作者简介]李金菁(1985一),女,河北正定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89?李金菁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降,精神饱受摧残的危机时刻,他在这一年所写的遗嘱中表达了耳疾对他的严重打击,但他最终并没有因此丧失活下去的勇气,而是坚强地继续进行音乐创作.《暴风雨奏鸣曲》基于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因而具有强烈的,深刻的悲剧性与戏剧性,但标题并非贝多芬所亲题.贝多芬的学生辛德勒向他探询对于这部作品的内容,贝多芬告诉他说:”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作品也因此而得名.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命运坎坷但却坚强不屈,这与贝多芬的命运一样,贝多芬用音乐直接地表达了他与坎坷命运作斗争的思想,这部奏鸣曲仿佛是送给他本人的一样.二,《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一)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新颖独特,其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平衡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共三个乐章,均由奏鸣曲式写成,这是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作品充满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章的速度安排为快一慢一快,各乐章虽都是奏鸣曲式,但在结构安排上各有差异.音乐富于幻想性,内在的告白意味深长. 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贝多芬并没有按传统习惯安排调性直接进入d小调,音乐开始于一个定位在属调上的短小的引子及一个快板的乐句,随后在C大调上反复引子,直至第21小节之后才正式进人乐曲的主调d小调.[2]208第一主题中低音与高音相互应答,情绪哀伤,三连音的伴奏预示了暴风雨的来临,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烈,由此引出第二主题,情绪急切,充分展开后进人再现部.再现部继续使用这种手法,节奏突变,调性不稳,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乐章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仿佛一切在经历激战后突然平静,只留下独自一人孤独地吟唱,又仿佛一切还未结束,在平静地等待.由此引出慢板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标记为柔板,音乐开始于降B大三和弦,整个乐章的音乐纯净而饱含深情,使人忘却了第一乐章的矛盾与不安,沉浸于此刻平静的幸福中.第三乐章是~个小快板,音乐从头至尾都是由3/8拍的16音符构成,旋律的流动性强,时而热烈,时而典雅细腻,音乐经过曲折婉转的流动,最终消失在主音d上,结束了这一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暴风雨奏鸣曲》的戏剧性决定了作品的曲式结构,由内容决定形式这种音乐创作的新类型是贝?90?多芬的独创.贝多芬赋予音乐鲜明的性格,用新颖的曲式进行描绘和刻画,使音乐形象和主题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内容与形式高度平衡,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发展中的一大里程碑.(二)作品具有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具有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这一点具体体现在音乐的主题上.音乐主题是音乐发展的核心与基础,辩证性使音乐的对比主题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紧密联系;这种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同样可以体现在单一主题中.《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主题充分表现了这两种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就建立在三个矛盾对立的因素上,即由宽广沉思的广板,激动的快板和抒情的柔板,在速度与情绪上形成清晰的形象对比,是两种突出矛盾,截然对立的情感在同一乐章鸣响,交错,搏斗的反映.『3辩证的艺术特性还体现在各乐章之间的对比与联系中.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包含沉思,激动和询问,用三种不同的速度表现,第二主题具有悲壮激昂的热情;第二乐章纯朴明朗;第三乐章活跃,奔放,表现出经过顽强斗争才取得辉煌胜利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内心的辩证观念,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完整与统一.无论快乐或痛苦,激昂或沉思,都在合理的发展规律中相互转化,是紧密联系的统一布局.(三)作品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贝多芬的音乐如同一座座宏伟的大厦,思想与精神内涵丰富,深远.在18世纪的欧洲,音乐主要是服务于宗教和皇室的,或单纯为了娱乐,所以作品并不具备深刻的意义和明显的个人特征.直到贝多芬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音乐面貌,并赋予了音乐作品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厚的音乐内涵.贝多芬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无法逾越的伟大丰碑.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毕生的音乐成就,而他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曲的创作是平行发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响组织高度交响化与立体化,使钢琴音响的组织在光辉性,层面性,均衡性及色彩性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209不仅如此,在交响曲中表现的社会性,英雄性,民主性,矛盾性和田园性等深刻的音乐内涵,也一一对应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当中.《暴风雨奏鸣曲》无疑是英雄性的代表作品.贝多芬在留下着名的”海利根施托遗嘱”后,并没有结李金菁贝多芬《暴风雨奏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顽强地面对疾病,与残酷的命运展开斗争.耳聋没有限制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反而激发了他内心强烈的情感活动,使他表现出旺盛的创作欲.贝多芬拥有不屈不挠的性格,丰富细腻的情感,以及将这一切转化为音乐语言的卓越才能.他所创造的已不单单是音乐本身,他为人类精神的升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贝多芬:”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围三,《暴风雨奏鸣曲》的演奏分析下面从演奏角度对作品《暴风雨奏鸣曲》作进一步的分析.第一乐章:引子部分,第一个琶音形式的和弦要弹得缓慢,每一个音都要很清晰.第2小节的第一个音做延长,踏板要一直保持到快板开端.快板部分的右手由若干个两音一组的小连线构成,演奏要求轻盈,活跃,号慢板部分从速度,强弱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呈示部主题旋律先以强音出现在低音部分,随后在高声部弱奏,伴奏为持续的三连音,弹奏要均匀,流畅,不要太强,且保持平稳;踏板的运用要严谨,既要有和声效果,还要保持音质与乐旬的清晰.第二主题的旋律轻快,活跃,要严格按照谱面进行断句,左手伴奏应使用非连音奏法突出轻快的主题.展开部开头的琶音与引子部分处理相同,之后的快板情绪激烈,在标记有”forte”处踩踏板加强效果.再现部与呈示部的音乐处理一致.最后十小节进入尾声,这里需要运用踏板营造雷声滚滚的气氛,并渐弱处理,仿佛雷声越来越远.整个乐章的戏剧性很强,气氛激烈,音乐描绘出暴风雨来临时的壮丽场景,但始终是哀伤的情绪,演奏时一定要把握好这种音乐情感,准确地演绎作品.第二乐章:开头的琶音音质纯净,要求严格按照节拍弹奏,右手的三声部旋律感情饱满,声部层次分明,左手伴奏出现的三连音要弹得很弱,但要非常清晰,纤巧,同时严格遵守渐强记号演奏.中段旋律要求弹奏得安静,柔和.第51小节起左手的跑动段落需要弱奏,并突出连奏的旋律.第55小节至第58小节渐快渐强,之后渐慢渐弱.整个乐章要求弹得极富感情,需要合理地使用踏板,即在适当的时候用以维持和声效果,烘托音乐情感.第三乐章:3/8拍,几乎整个乐章都是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呈示部以右手弱起小节开头,每一个连线的小乐句都是由3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组成,要求连线后弱巧地断开,左手正拍进入, 并尽可能连奏,这里每小节都出现六连音,却是分别由两手演奏的,因此左右手的独立性和衔接性非常重要,要使旋律听起来如同流水般自然跃动,这种动感贯穿于整个乐章,要求严格按照乐谱标记的力度记号进行演奏.同时,踏板的使用也要严格遵守谱面的标记.呈示部的第二主题,右手旋律的第二拍出现”tr”颤音记号,这个装饰音应先于低音出现,装饰音的演奏要轻盈,迅捷,一带而过,使音乐更加动感十足.展开部与再现部的音乐处理与呈示部相同.这一乐章充满了激情与动感,音乐一气呵成,要求在演奏时保持节奏平稳,前后统一,集中表现旋律本身的律动性.结尾处依旧保持这种情绪与紧张度,积极完整地结束全曲.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革新者,在音乐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人能及,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宏伟的音乐大厦,深深影响着后人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弹好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位钢琴学习者的梦想,这不仅需要高深的演奏技巧,同时需要演奏者对贝多芬精神内涵的高度理解,以及对其各个作品包含的音乐情感的切身体会.本文通过对《暴风雨奏鸣曲》艺术特征的论述及演奏分析,对贝多芬的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希望可以对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钢琴提供借鉴和帮助.参考文献[1]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M].张奕明, 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3]黄洁.浅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J].内江师范学院, 2008,23(7):125—128.[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5]罗曼?罗兰坝多芬传?序[M].傅雷,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编辑杨乐中)?91?。

布格缪勒暴风雨赏析

布格缪勒暴风雨赏析

布格缪勒《暴风雨》赏析布格缪勒的《暴风雨》是一首具有强烈情感表达和独特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曲家的艺术才华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技巧和背景。

二、音乐风格布格缪勒的《暴风雨》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为人们所熟知。

该曲目在旋律、节奏和和声等方面都表现出作曲家独特的艺术造诣。

在旋律方面,布格缪勒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使曲目呈现出优美的旋律线条,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节奏方面,布格缪勒巧妙地运用各种节奏形式,使曲目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让人们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在和声方面,布格缪勒通过对音色的细腻处理,使得曲目具有丰富的和声色彩,为人们带来丰富的听觉体验。

三、情感表达《暴风雨》作为布格缪勒的代表作之一,其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这首曲目通过生动的音乐语言,表现出作曲家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曲目的演奏过程中,听众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仿佛置身于暴风雨之中,与大自然共同呼吸、共舞。

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暴风雨》成为了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钢琴作品。

四、演奏技巧演奏《暴风雨》需要高超的钢琴技巧。

首先,演奏者需要掌握熟练的手指弹奏技巧,以确保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曲目的旋律和节奏。

其次,演奏者需要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以便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曲目的情感和内涵。

此外,演奏者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以便在演奏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表现状态。

五、创作背景布格缪勒的《暴风雨》创作于19世纪末期。

当时,欧洲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布格缪勒创作了《暴风雨》这首曲目,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这首曲目通过生动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珍爱生命。

六、结论通过对布格缪勒《暴风雨》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曲家的艺术才华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技巧和背景。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摘要: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创作于1802年,是一首具有强烈对比的奏鸣曲。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入手,对作品的音乐性格、和声、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曲式分析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op.31,nr.2)第一乐章的整体结构性质为典型的奏鸣曲式。

大致结构图式如下:一、呈示部(第1-48小节)这个呈示部包括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尤其注意的是,这部奏鸣曲为了表达强烈的戏剧性而突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一些形式。

主部(第1-21小节)主部主题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是一个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

在这个乐段中,不但有性格迥异的三种材料的强烈对比,还有三种速度的对比,并且有展开、有高潮。

在短短的21小节的篇幅中,包容着有如管弦乐演奏的宏大气势(见例1)。

第一句以Largo的属和弦开始,两小节后,用Allegro的速度如暴风雨般的急骤进行,最终换以Adagio的速度半终止。

其中主和弦虽然出现过两次,但都是用在经过的和弦公式化进行中,并且速度非常快,没有稳定感。

第二句从平行大调(F大调)上开始,音程从三度小跳扩展到七度大跳,并伴有连续的减七和弦进行。

音乐的紧张度一步步提升,最终在主调的K上形成高潮(第13小节)。

随后,将音乐继续扩展至第21小节,终于出现了强拍上稳定的主和弦,形成完全终止。

在主部中,有三个性格迥异的材料:① a材料:第1—2小节分解和弦织体,“疑问型动机”,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② b材料:第2小节第四拍开始,急骤的等分性八分音符,“暴风雨织体”。

③ c材料:第6小节回音式的合唱式织体,“祈祷动机”。

连接部(第21-41小节)这个奏鸣曲的主部和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表现为调性不稳定,且具有极大的紧张感。

相反,连接部却用了稳定的、平衡的写法。

主要表现如下:(1)和声节奏拉长。

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当代音乐2017年第16期MODERN MUSIC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王安军[摘要]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形式比较独特,主部的陈述不同寻常,建立在速度变换的广板与快板的交替对比陈述上,第一次陈述在d小调上,第二次陈述就到了 F大调上。

副部包含了三个紧密相连的段落,第一段快板部分建立在低音E和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上;第二段由两个乐句组成,其一在a小调终止,其二离调至C大调;第三段从a小调的属音持续开始,具有结束的性质。

在展开部,首先是开始的动机出现了三次,第一次D大调的六和弦,第二次是升B音上的减七和弦,第三次是升F大调的四六和弦。

其次是升f小调的快板部分,通过模进式段落逐渐引导向d小调的属和弦。

再现部与呈示部一样由广板部分和快板部分交替开始,接着插入了精妙的宣叙调性质的乐句,然后即是副部,再现部的副部与呈示部的副部区别不大。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细部详析[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16-0068-06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呈示部正主题的调性为d小调,副部主题的调性为a小调;展开部中心的调性为f#小调;再现部为变化再现,调性为d小调,具体分析如下。

【图例】―、呈示部分析呈示部正主题分析:呈示部正主题(第1-21小节)有两个不等长乐句组成。

第1乐句(第1小节-第6小节)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

[收稿日期]2017-06-17[作者简介]王安军(1974—),男,河南安阳人,硕士,中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郑州450005)王安军: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谱例2】其中,第1-第2小节是头,由d小调的属六和弦构成,用广板的速度Largo(每分钟约46拍)演奏;第3-第5小节是身,由d小调的除ii级和vii级外的各级和弦构成,其 中包含一个完全终止式巩固d小调的调性,由快板的速度 Allegro(每分钟约132拍)演奏,速度较快,和声变换频 繁,好像暴风骤雨一般;第6小节是尾,由d小调i级的四六和弦与V和弦构成,半终止于V,由柔板的速度Adagio (每分钟约56拍)演奏,如骤雨初歇,酝酿着又一次暴风 雨的来临。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伟大作曲钢琴家,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之重要的,到现在我们有许多贝多芬作品中的情感分析和演奏手法分析的学术研究成果。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有鲜明内涵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本文就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开展研究,通过《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的背景和作曲本身的技巧,再结合演奏技巧。

首先,了解贝多芬的生平背景和他创作不同时期的风格,随后注重《暴风雨》第一乐章作曲本体研究,从旋律和踏板两个方面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背景;演奏手法一、绪论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一直以来贝多芬是被大家公认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集大成者,贯穿两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奏鸣曲在古典奏鸣曲中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因为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反映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暴风雨》第一乐章是贝多芬1802年所创作时,贝多芬被疾病所折磨,耳聋对他的打击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再也听不到他喜爱或创作的音乐,但贝多芬如此热爱它,以至于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它。

贝多芬忍受疾病坚持完成了这首创作曲。

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贝多芬描述了他如何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正在变聋。

该文件对他隐退于社会之外的行为进行了充满激情、富于雄辩的解释,他称这种行为被人们广泛误解。

贝多芬的一生并非没有意义,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作为同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的才华、坚持和对音乐的痴迷。

《暴风雨》这首作品是最受欢迎也是饱受争议的作品。

因此本人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对作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的阐述去浅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再以作品本身作为研究主题,以旋律的处理、踏板的使用两个方向进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
关键词 :贝多芬;奏呜曲;暴风 雨;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 :J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11)08—0238—02
一 、 贝 多 芬 生 平简 介 维 希 -凡 ·贝 多 芬 (1770- 1827)德 国 作 曲 家 ,维 也 纳 古 典乐 派 的重 要代表人物 ,与海顿 、莫扎特一 同被称为 “维也 纳 三 杰 ”。他 不 仅 是 欧洲 古 典 乐 派 的代 表 ,同 时 为 早 期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奠 定 了基 础 。 贝 多芬 的一 生 经 历 了 法 国 大 革 命 前 后 欧 洲 社 会 的激 烈 变 革 ,他 的作 品是 时 代 和 个 性 相 结 合 的 产 物 。 由于 其 自身 的 音 乐 才 能 ,加 上 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使 音 乐 的 表 现 力 达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高度 :在 钢琴 创 作 方 面 .他 突 破 了传 统 的 曲式 布局 。动 机 型 的 主题 运 用 和 动 机 性 的 乐 思 发 展 ,都 使 音 乐 具 有 非 凡 的气 势 与 力 量 ;建 立 在 功 能 基 础 上 的 离 调 变 音 体 系 ,称 为 贝 多芬 的和 声 风 格 特 征 :灵 活 的 离 调 转 调 和 大 幅 度 的 节奏 、力 度对 比 。对 于 刻 画矛 盾 冲 突 和 戏 剧 性 发 展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在他 的音 乐 中 ,我 们 不仅 可 以感 受 到 澎 湃 的 激情 与无 畏 的英 雄 性 格 。更 可 以感 悟 出蕴 含 在 其 中 的深 刻 哲 理 。 二 、“暴 风雨 ”奏 鸣 曲 贝 多 芬 创 作 的 32首钢 琴 奏 鸣 曲 在 西 方 音 乐 史 上 占有 极 其 重 要 的地 位 。甚 至 被 誉 为 音 乐 界 的“新 约 全 书 ”。这 32 首 奏 鸣 曲 的 创 作 大 致 可 分 为 3个 时期 :1.1800年 之 前 的 作 品 (作 品 第 二 至 二 十 二 号 ),这 些 作 品体 现 了 古 典 乐 派 的 传 统 风格 与模 式 。2.1800年 一 1814年 (作 品二 十 二 至 九 十 号 ), 这 正 是 贝 多 芬 创 作 的 旺 盛 时期 ,奏 鸣 曲 展 现 了作 曲家 多 姿 多 彩 的 风 格 和 形 式 , 出现 了不 少独 创 性 的乐 段 。 3.1814年 后 . 即最 后 5首 奏 鸣 曲 。其 晚 期 的音 乐 风 格 多 以抒 情 性 为 主 ,为 浪 漫 乐 派 的 开 始奠 定 了基 础 。而 “暴 风 雨 ”奏 鸣 曲正 是 其 创 作 旺 盛 、成 熟 时 期 的 作 品 ,它 完 成 于 1802年 ,这 一 时 期 ,他 的 耳 疾 日益 严 重 ,个 人 生 活 同 时 遇 到 了很 多挫 折 ,甚 至 写 下 了遗 言 ,想 到 过 死亡 。可 见 ,人 生 、艺 术 、理 想 、现 实 , 必 定 都 是 他 思 索 很 多 、很 深 的题 目。

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研究

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研究

1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乐中静静的走向结束。

这一乐章似乎听起来不太符合暴风雨的特点,很少被人耳熟,但其作用不可小觑。

它处于第一和第三乐章之间,在热闹激动的第一乐章结束之后进入了甜美的第二乐章,它使得整首乐曲以及人的心情获得了一种平衡,而不是一直处于狂躁的斗争状态之中,在热情中穿插着温柔。

贝多芬在创作时将其尾声的部分扩大,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也加强了乐曲的戏剧性。

其中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主题部分的音域比较广,在高音区与低音区之间变换十分频繁,这种创作形式在奏鸣曲中是十分少见的。

可见贝多芬在创作时,是想突出其与众不同,也强调了这一乐章的感情,他希望在这里能够带给人们的是恬静、晴朗和庄严。

仿佛给听众描绘出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当人们正沉浸于雨过天晴温暖的第二乐章时,第三乐章在快板中开始了。

(三)第三乐章,8/3拍,d小调,小快板,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作为《暴风雨》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同时也因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一个乐章。

在此乐章中大多数都是十六分音符,其旋律时而热烈欢腾、时而平静细腻,完美的把乐曲的流动性展示了出来,具有浪漫色彩。

此乐章作为整部作品中最庞大的一个乐章,由399个小节组成。

其采用的依然是最基本的奏鸣曲曲式结构,拥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四个部分。

其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弱起开始,不断重复发展的十六分音符,就好像雨滴一点点的滴落下来。

旋律不断渐强,其副部主题出现,随后旋律进入一种紧张的情绪,旋律逐渐激动使得听众的心情也随之绷紧。

第九十一至九十四小节进入到了展开部,在这里贝多芬用音符从弱到强的变化手法来展示暴风雨即将到来之前的阴沉、压抑。

随后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的组成部分是主题部分的动机,其中采用了强奏和弱奏相结合的方式,似乎是在表达暴风雨的激烈,有着风雨交加的画面感,使听众也随着音乐的变化激动。

浅谈贝多芬《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

浅谈贝多芬《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

浅谈贝多芬《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摘要】充满了深刻的心潮起伏的《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在《暴风雨》的演奏中,奏鸣曲的技术性与音乐性真正做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钢琴;贝多芬;奏鸣曲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他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高度总结了自巴罗克时期至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欧洲古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极大发展和提高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开创了浪漫派音乐的先河,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它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32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称为“新约全书”,本论文将对《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三乐章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做到技术性与音乐性的结合,才能使内容和形式表达出真谛感受真正演绎出艺术的灵魂。

一、第一乐章分析第一乐章是完美的场景与咏叹调的结合,最高尚、最宏伟、最满腔热血。

随着暴风雨来临前的激动心情逐渐地展开,每个层次的进展与冲突都非常明朗清新、风趣,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兼有缓板和琶音。

广板充满沉思、恳求、召唤秘藏在心中的感觉,慢板深刻且不安定。

从快板开始增强,逐步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

在这里旋律音给人感觉像是坚定的命令,雄壮又单纯而且如雷鸣般。

使人惊讶的是贝多芬竟然把三种不同的速度(largo allegro adagio)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它以上行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与下行音程的交替所带来的不安、切分和弦的节奏“催促”宽广幅度构成。

调性的频繁转换,是展开部创作的关键,41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这个乐句突然有了生机,变得活泼丰富,这是提供了内心矛盾的鲜明的形象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55小节起和弦一定要弹得坚定有力并且充满英雄般的气魄,似乎预示着下一个乐思的开始。

第69小节起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从弱音开始之后渐强,逐渐到75小节开始激动起来,这个演奏过程一定要表现的明显,情绪的过度尽量自然到位。

自97小节开始的展开部是呈式部的继续和发展,加强其对立性和主题的戏剧性,让其成为全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试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风格及特点

试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风格及特点
注释: ① 王佳瑶.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学习与感受[J].北方音 乐,2014,08:53. ② 董星汝.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J].北方音 乐,2016,13:40.64◎ 音乐探索
黄河之声 2018年第3期 总第504期
试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风格及特点
陶 珣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比较受欢迎的一首曲子。作品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 作品集戏剧性及悲剧性为一身,展现了多样的艺术风格。《暴风雨奏鸣曲》为贝多芬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灵感作品, 从作品侧面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能。分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及艺术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风格
3.再现部。再现部中出现断断续续的和弦声,琶音跑动后,接 着步入激动和“气喘吁吁”,呈示部中各材料进行了合适的移调, 无变化的出现。第一乐章终点,低声部八分音符主的表情丰富,仅 有回响的安静。奏鸣曲op 31.No2第一乐章出现了具体深刻的感情斗 争,展现了刚毅而不失激情的戏剧冲突的画面;乐章末尾,全音符 结束中的斗争无生机的消失,留给人们思考后续如何。
(二)第二乐章 1.呈示部。主部主音调顺畅,不喧闹,一些时候振奋人心,时 刻均处在控制中;连接段落先加固主调性,接着转到F大调;至第23 小节到该调的属和弦,同时拓宽该和弦为8小节的段落。副部主题为 8小节的乐段,音调质朴;主题依然在继续,把四小节新材料用作连 接段落,将再现部给引出②。 2.再现部。结束前倒数第6-5小节产生了细致且温柔的“劝 说”,然后音乐散开,最终以两个的孤单的八分音符而终止。 (三)第三乐章 1.呈示部。呈示部为f-94小节,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分别1-3l小 节、44-67小节,连接部、结束部各31-43小节、68-90小节,91-94 小节进入呈示部。 2.展开部。通过开始的主动机于各调上逐步开展起来,主动机 左右手、翻转弱奏轮换,一会儿强奏,尽管169小节尾声已经开始处 于调的属和弦,然而还是离开属和弦,至第199小节,方拓展了属和 弦,进而将再现部引出来。 3.再现部。主题主部的开始乐句一直没有变化,连接部,爵0部 及结束部通过合理的移调无变化地再次出现,然后4小节产生非常大 的尾声。 4.尾声。尾声表现的较为充实。通过主动机不断前进,同时以 更强奏开始,因为该力度的变化,让主部主题表现出其他一种性 格,呈示部与再现部的开始,曾经温柔而充满欢乐,但这里的用力却 十分果断。《暴风雨》第三乐章的特点形成于节奏严格的统一中,各 起伏通过紧缩及扩展等进行比较。调性布局别具创意小调的统治展现 了特殊的色调,这种统治的存在是为了表现戏剧性及紧张的心情。 四、结语 所有的作曲家均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不通过阶段的音乐 作品需要先系统深入地研究基本知识,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艺术风格, 从微观视角上抓住细小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袁维琪广西师范大学摘要: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在他最受折磨的一年中完成的,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

本文囊括了这首作品创作之前的背景,从第一个乐章中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音乐形象,从“因”到“果”总结出相对应的演奏技巧,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05-03奏鸣曲《暴风雨》又称作《d小调奏鸣曲》(op.31no. 2),创作于1802年,那一年正值贝多芬被疾病折磨最痛苦的一年,但贝多芬依然坚持完成他的创作,是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

这首奏鸣曲无论从它的创作手法、标题、表现形式还是它的主题思想都饱受争议。

一直以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研究音乐家精神内涵的重要宝典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这首作品将高超的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堪称完美,代表着贝多芬创作的巅峰时期,对我们有许多启发。

因此本文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从曲式结构以及创作背景中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奏鸣曲创作概述(一)贝多芬生平概述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1岁时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后来又去了宫廷乐队,从此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

贝多芬先后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等人创作的影响,贝多芬在1782-1792年间的创作,绝大多数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处于他的创作的起步阶。

但同时他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对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政治层面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理解,也摸清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后来,大约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疾病日益严重,听力越来越弱,但是他对音乐的创作热情仍在继续,并将这些痛苦化作了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作品分析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作品分析与演奏分析

010作品评析刘 瑞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贯穿了他的全部生活,具有一些自传的意义,而且远超其他曲风,对钢琴家和作曲家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具有突出的艺术地位,因此,被誉为钢琴文献的“新约圣经”。

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第17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他的杰作之一。

一、贝多芬及其音乐风格贝多芬幼时家境贫寒,5岁时患有耳部疾病,并且在他年老时耳聋。

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并没有使他失去信心。

相反,他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创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热诚、高贵、大气、精力充沛和饱含感情的。

二、奏鸣曲《暴风雨》作品分析(一)和声曲式结构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有三个乐章。

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的。

第一乐章是Allegro,由简短的引子引入,之后是C大调的重复,然后并没有根据传统曲调走势,直到第二十一小节才正式进入D小调。

第一个主题是与对方一起玩,并用低音和高音演奏悲伤的气氛。

同时,三位一体的伴奏表明,暴风雨即将到来。

第二个主题充满了强烈的情绪,突出了基调的不稳定性,使乐曲充满戏剧性。

最后一个主题逐渐以D小调和弦的扩展功能结束,在激烈的战争之后给人一种突然的平静感。

第二乐章标记为慢板,整个乐章简单却充满情意。

这让人们忘记了以前的矛盾和不幸,快速沉迷于沉默和快乐。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

整个运动的音符由3/8拍的16个音符组成,旋律感非常强烈。

在曲折婉转的流动之后,逐渐消失并结束了音乐。

(二)艺术特性奏鸣曲《暴风雨》中的音乐主题充分体现了两种音乐辩证法的艺术特征。

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基于三大对立和对立因素,即宽阔的沉思、生动的和声和抒情口才,形成了速度与情感的鲜明对比。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作者:翟雪莹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钢琴是贝多芬重要的创作领域之一。

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第十七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中年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

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两个方面来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

【关键词】暴风雨;曲式结构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尊称为《新约圣经》。

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第十四首《月光》奏鸣曲、第十五首《田园》奏鸣曲、第十七首《暴风雨》奏鸣曲、第二十一首《黎明》奏鸣曲、第二十三首《热情》奏鸣曲,第二十八首《离别》奏鸣曲是众多钢琴专业者及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一、创作背景《暴风雨》完成于1802年,处于贝多芬中年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他甚至写下了遗言,表达了自己正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力进行高强度的工作。

《暴风雨》是贝多芬复杂心理变化的写照,其性质是热情、紧迫、狂暴的。

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题。

二、曲式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d小调,4/4拍,分为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呈式部(1—92小节):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和连接。

主部主题(1—20小节)分为第一乐句(1—6小节)和第二乐句(7—20小节)。

第一乐句中有largo (广板)、allegro(快板)和adagio(柔板)三种速度。

第一小节是d小调属和弦的琶音,弱且缓慢。

第二小节在自由延长后情绪变的激动起来,右手三组下行级进营造出了紧张的情绪。

力度由p渐强至sf后减弱到p并在d小调属和弦上结束。

第二乐句延用了第一乐句的乐思,继续营造紧张不安的情绪。

力度经历了pp-p-crescsf,速度由广板迅速变为快板。

贝多芬在短短的二十小节内运用了不同速度和力度,表达了他内心中不安的情绪。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的艺术特点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的艺术特点

艺术研究0…引言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对钢琴艺术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这些作品贯穿了贝多芬的3个创作时期,体现了贝多芬个人创作风格的改变,也展现了钢琴艺术从古典主义时期向浪漫主义时期的渐变过程。

可以说,贝多芬的这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中有着里程碑一般的重要地位,因此也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其中,《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No.2)在1802年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部兼具悲剧性与戏剧性于一体的作品,在结构上已经与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有了变化与突破,这代表着贝多芬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d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

这一年,贝多芬耳疾加重,他来到了海利根施塔特,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反映了他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对于一位音乐家与作曲家来说,听力的损伤会给他的精神带来强烈的焦虑情绪,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让他几近崩溃。

贝多芬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挣扎[1]。

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听到贝多芬因疾病而来的痛苦,也能听到他与命运顽强斗争的决心以及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幻想的复杂心情。

在《d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完成后,贝多芬的助手安东·辛德勒与其探讨这部作品的音乐形象时,贝多芬说:“你去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2]传奇剧《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暴风雨》的主人公是普洛斯彼罗公爵,他的弟弟安东尼奥与那不勒斯王伙同篡夺了他的王位,使他和幼女米兰达流落荒岛。

但是,普洛斯彼罗公爵在孤岛上得到了魔法的帮助,收服了岛上的精灵并潜心研究魔法。

12年后,安东尼奥、那不勒斯王及其王子斐迪南乘船经过这座荒岛时,普洛斯彼罗通过魔法唤起了暴风雨,掀翻了他们的船只,淹死了斐迪南王子。

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王悲痛万分,找回了最初的本性。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2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2

1 / 302 / 303 / 304 / 305 / 306 / 307 / 308 / 309 / 3010 / 3011 / 3012 / 3013 / 3014 / 3015 / 3016 / 3017 / 3018 / 3019 / 3020 / 30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2这是31作品中,在内容上特别强烈的乐曲。

以“暴风雨”称呼这首钢琴,原因是因为有一次贝多芬的学生辛德勒向他询问d小调和f小调钢琴奏鸣曲表现什么时,他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这首乐曲就因此而称为现在的名称。

乐曲写于1802年夏天。

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

第一乐章最缓板与快板(Largo - Allegro),d小调,4/4拍,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包含了沉思、激动、疑问三种不同的速度。

第二主题从叹息呻吟的音调,上升为悲壮激昂的热潮。

展开部首先以最缓板开始,接着转为快板而成为充满活力的发展。

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的第一音调发展为意味深长的喧叙调,然后热情激动的快板回答了喧叙调提出的问题。

在再现部中,音乐形象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得比展开部更为尖锐。

第二乐章慢板(Adagio),降B大调,3/4拍,奏鸣曲式。

如果说犹如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是戏剧的第一幕,那么明净、安谧的慢板第二乐章就是暂时的宁静。

它像一首夜曲,第一主题是庄严沉静的内心歌唱,旋律不断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上交替着,象征着纵横驰骋的思维活动。

第二主题则是纯朴而明朗的,具有民歌的风格,用F大调呈示。

没有展开部直接进入再现部,第一主题是变化再现,第二主题回到主调再现。

第三乐章稍快板(Allegretto),d小调,3/8拍,奏鸣曲式。

用川流不息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出一种活泼奔放的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赏析摘要:《暴风雨》这首奏鸣曲是强有力的,并且具有鲜明的内容,充满成熟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发展中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贝多芬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之一,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高深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贝多芬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革时期,他先后经历了开明专制、法国大革命、封建复辟的历史时期。

由此可见,他的音乐是个性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总是鼓舞着和激励着人们的斗志,使人们感到亲切和动力。

《暴风雨》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作于1802年,属于他的第一风格时期,即维也纳时期,其创作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最后一部同名诗剧《暴风雨》。

莎翁在这部作品中,揭露和鞭挞了人世间的阴暗、邪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生活。

作者坚持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主张用宽恕调解日益激化的现实矛盾,通过舞台形象及其种种言行,否定邪恶,歌颂正义。

他所展示的美好世界尽管有点脱离现实,但表达出的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愿还是深深地吸引
了贝多芬。

贝多芬从小就十分喜爱文学,他不仅与同时代的文学家保持密切往来,还经常阅读前辈大师的传世佳作,他对莎士比亚是很崇敬和欣赏的,自然会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汲取营养,开阔思路,并由此生发创作欲望和灵感。

但是,贝多芬的作品并不是莎翁戏剧的再现,他的奏鸣曲体现了他独特的创造性,具体地说,是贝多芬对现实生活(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感受体验的高度概括的结晶。

二、作品分析
《暴风雨》作于1802年夏天,这是作者贝多芬听觉衰退、精神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

当时的贝多芬痛苦、彷徨、抗争,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

他此时的境遇很像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里的普洛士帕罗宫公爵(他也是在荒岛上孤苦飘零,处于绝望的边缘),两人都被剥夺了本应拥有的权益,遭到命运不公平的对待。

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出的这首作品自然充满奇异的、灰色的紧迫感。

《暴风雨》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最能体现这首奏鸣曲的特色,形式异常独特、极富独创性。

幻想与形式调和得十分优美,精细描绘了感情斗争和刚毅激情的戏剧性冲突画面。

乐曲最开始的引奏庄重、缓慢,带着召唤性的音调,诉说着紧张和焦虑不安,将人们带入一种戏剧性的氛围。

速度突快、调性不稳等特征,赋予了整个音乐鲜明的幻想特色,使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

作者试图在奏鸣曲式中运用新颖的曲式来处理,首先是呈示部,把三种不同的速度(largo、a11egro、
adagio)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各种力量在对立冲突中各自发展。

展开部是整个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它继续发展和延续呈示部中的对比性和冲突性,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

再现部是展开部戏剧性发展的结果,它重点向精妙的歌唱性方面发展,把主题歌唱化,形成了新的性格,这种因简洁化而突出紧张的新手法是十分独特的。

结尾在声部逐渐消失时还显出紧张和不安的气息,给人留下悲哀和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是一个非常浪漫、整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乐章,描述了一种暴风雨后的宁静和美好,暂时忘记了之前的不安和矛盾,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得到慰藉的心灵在这儿得到抚慰。

第三乐章为allegretto(小快板),在经过第二乐章的净化后,把紧张不安的灰色情绪转化为美好的希望。

这个乐章的美是虚幻的美,展现出了贝多芬所追求的理想世界。

十六分音符不停顿地快速奔驰,把人们引向激烈奔腾的音流之中,像一股春潮向着希望的彼岸涌去,思想的活跃和感情的起伏在这里获得持续的展示。

作者经受了命运的打击,克服了个人的绝望,将痛苦化为力量,又顽强地站起来,重新投入生活的漩涡和艺术创作之中,尽管在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情况下,还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作曲家积极乐观向前的精神及通过音乐所表现的意志、力量和信息,还是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启示。

罗曼·罗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成熟时期的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

这首奏
鸣曲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难,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

三、结语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历史画卷中独领风骚,他将18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很好地融合起来。

因此,人们认为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从古典主义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家。

《暴风雨》这首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性,整个乐曲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也是贝多芬的一部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奏鸣曲是强有力的,并且具有鲜明的内容,充满成熟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和感染力,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创作理想和创作成就,可以说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发展中期的一座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