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新编课程设计

文艺心理学新编课程设计1. 课程简介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理论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来理解和探索人类的心理活动。
本课程将介绍文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通过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和小组项目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艺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的心理因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文艺心理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3.1 文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本部分将介绍文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文艺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3.2 文艺心理学与人类心理活动本部分将介绍文艺心理学与人类心理活动的关系,包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活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建设的作用。
3.3 文艺心理学与社会问题本部分将介绍文艺心理学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包括:•文艺作品对社会问题的治疗作用;•文艺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呈现。
4. 课程评估方式•平时成绩(20%):包括出勤率、参与度、小组讨论和阅读报告等。
•期中论文(30%):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心理元素。
•小组项目(30%):要求学生自行分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结合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探究。
•期末演讲(20%):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演讲,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5. 参考文献•Gustafsson, J. E., & Marella, M. (2019). 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 making connections. Taylor & Francis.•Harris, D. (2018). Art and psycho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chwartz, M. F. (2017).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Routledge.。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文艺心理学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012731 专业选修课2学分36学时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编辑出版学朱寿兴 2007年3月10日陈雪军 2007年3月15日莫其逊 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性质文艺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文艺现象的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或者说,是以审美体验在文艺活动中的生成及其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其课程内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能够运用文艺心理批评的基本方法分析、评论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乃至于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文艺心理学的某一或某些专题性问题。
了解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对象及定位、价值和意义以及学习、研究文艺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讲授内容:1.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2.文艺心理学的对象及定位。
3.文艺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
4.学习、研究文艺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
重点: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难点:文艺心理学的定位。
1了解欲望与人的知觉及感觉乃至人的整个心理世界的关系;领会趣味与文艺心理的内在关系。
讲授内容:1.欲望、需要和人的生命过程。
2.欲望与人的知觉及感觉的关系。
3.欲望与人的整个心理世界。
4.趣与文艺心理。
重点:趣与文艺心理。
难点:趣与文艺心理。
了解感觉的性质与特点;领会感觉、直觉与艺术的关系。
讲授内容:1.人的感觉与感觉的人性化。
2.作为日常生活基础和艺术活动基础的感觉。
3.直觉的功能:人生的把握与艺术的品味。
4.从生活到艺术:感觉的推移、衍化、笼括与物化。
重点:感觉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感觉、直觉与艺术的关系。
了解想象的特点与分类、性质与意义;领会想象与生活世界和艺术表达的关系。
讲授内容:1.想象与生活世界。
2.想象的特点与分类。
3.想象的性质与意义。
4.想象与艺术表达。
01103029殷国明-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艺心理学(Psychology of Arts)一、课程目的、任务:这是一门从心理学美学角度探索艺术创作过程的课程,其重点不在解释文艺心理学的概念,而是追寻艺术创作中的具体问题,例如理性、情感、创作的发生、发展、中断等等,并结合诸多艺术家作家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人们继续思索和探索的新问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欣赏、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这是一门探讨艺术创作秘密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创作过程展开,这不仅涉及到了心理潜质、心理落差、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需要通过对一系列有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和分析获得经验和体验,因此,对于一些创作过程和文本的研读和分析,也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结合文艺创作与批评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理论和新问题,本课程将不断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进行研讨,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探求新的境界。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一章之后都精心设计了“探索与思考”专题,列出主要思考题与“三分钟演讲”专题,根据教学进展尽量让每一个同学参与演讲。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殷国明著:《作品是怎样产生的》,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出版。
参考书目详见书中。
五、考核方式与结构比例:考核方式为提交专题小论文,并结合平时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
六、讲授大纲:本课程的主要章节为:导言第一章:艺术思维活动的心理潜质;1、如何界定人的“心理世界”?它与现实的关系如何?2、人的心理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特定的因素与特点?3、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心理”与“心灵”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古代心理学?4、如何理解古代占卜、巫术和风水学说的意义,它们是否可以在现代心理学中占一席之地?5、如何理解心理、心理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6、现代文艺心理学发生与兴盛的原因与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现代中国的特殊历程?第二章:艺术思维活动的动因结构;1、什么是文艺创作的心理潜质?如何认知它们和挖掘它们?2、怎样理解“心理资源”,它的来源有哪些?3、什么是“心理能力”?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心理资源”与“心理能力”的关系如何?第三章:艺术思维活动的痛苦与欢乐;1、借鉴弗洛伊德的理论,探讨人的心理世界的“多层次”特点。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文艺心理学;英文名称:Literature psychology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4、课程地位:中文系本科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与提高性质的课程5、总学时:24学时6、总学分:1.5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心理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限选课,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与体验等心理机制的关系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系统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部规律,更好地切入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神秘面纱,以便从“心理”上更好地反观艺术,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提供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三、课程内容导论(2学时)明确了解“文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该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研究方法。
掌握“文艺心理学”、“审美体验”等概念。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6学时)本章为“文艺心理学”简史,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与核心概念,尤其是重点掌握格式塔、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的内涵。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4学时)本章主要论述艺术家的心理学,为本书之重点。
要求学生全面把握体验的特征、体验的生成与体验的重要类型,重点掌握各种体验类型的作用及其对创作的意义。
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4学时)本章为艺术创作过程心理学,要求学生熟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规律,研究艺术家的体验是如何外化的。
主要掌握心理动机、心理状态、心理形式、心理范式等内涵。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4学时)本章为艺术作品心理学,要求学生从语言、叙述、技巧、母题以及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等层面把握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及艺术作品之所以如此结构的理由。
《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适用对象:考核方式: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
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英文简介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that appli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of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tudy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literary arts phenomena at home and abroad. 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mental activities of aesthetic subjects in various kind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lso the emotional mechanism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s well as literature and art acceptance.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emotional operation process of litterateur and artist in literary creation;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he psychological rul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accept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s well as other series of task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学生应当初步并系统地了解与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以及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
《文艺心理学教案四》课件

判断能力。
创意开发
借助心理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 力,培养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立 思考和创新能力。
观众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反 应,提高他们与观众沟通的能力, 以及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和完善作品 的能力。
04
CATALOGUE
文艺心理学的前沿问题
02
CATALOGUE
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表现主义
总结词
强调情感的无意识表达
详细描述
表现主义认为艺术是情感的无意识表达,通过艺术作品,创作者能够将内心的 情感和冲动传达给观众。这种理论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个性,反对传统艺术 观念的束缚。
精神分析学派
总结词
关注潜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详细描述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艺术创作是潜意识欲望的表现和满足,强调潜意识对创作过程 的影响。该学派关注创作者的内在心理状态,以及这些心理状态如何通过艺术作 品呈现出来。
05
CATALOGUE
文艺心理学的未来展望
文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1 2
文艺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
研究大脑如何处理艺术信息,揭示艺术创作的神 经机制。
文艺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的结合
探讨语言和文学中的心理过程,理解文学语言的 认知处理。
3
文艺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融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模拟艺术创作和 审美判断。
文艺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文艺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详细描述
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类审美经验的本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文艺心理学逐渐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文艺心理
《文艺心理学教案二》课件

灵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突然涌现的思维火花,常常是瞬间的、非理性的,但却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要素之一。
构思与意象形成
构思
构思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的安排。
意象形成
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形成的内心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元素之一,通过意象可以将抽象的构思具象化。
通过游戏场景、音效和剧情等手段,营造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游戏难度与玩家心理
根据玩家心理预期和挑战需求,合理设置游戏难度,提高游戏体 验。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
经典文学作品的心理解读
总结词
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探讨作品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和人类情感。
详细描述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 梦》、《哈姆雷特》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深 入解读作品中的情感、动机和人物关系,挖 掘作品所反映的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
VS
详细描述
审美感知是指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对 作品的形式、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直接感 受。这种感知不仅包括视觉、听觉等感官 的直接感受,还包括对这些感受的综合、 整理和提炼。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观众 会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和整体感受,为 后续的审美体验和心理过程奠定基础。
情感反应与共鸣
总结词
情感反应是观众在文艺接受过程中,对作品 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的共鸣和反应。
创意产业项目的心理评估
总结词
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评估,预测 项目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反应。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项目,如电影、电视剧、游戏 等,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估项目的主题、情节、角色设定 等方面,预测项目的市场潜力和受众接受度,为项目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Literature psychology)课程代码:0501C0104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学时/学分:30/2课程简介:《文艺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制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文学概论》、《文学批评及批评史》、《美学》、《文艺学》等各门文学学科以及《普通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非学位课程。
本科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审美主体、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为将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
本课程讲授1个学期(30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体验与接受等的心理机制及其关系的分析与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认识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心理神秘面纱,提升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和学术思考提供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2、能力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
(2)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例证、演绎、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现当代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新成果,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3、素质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1)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开拓创新的精神。
(2)培养较高的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逐步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及高度社会责任意识。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艺术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艺术的创作、欣赏和理解过程中。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艺术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过程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4、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水平,增强其艺术素养。
三、课程内容(一)艺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介绍艺术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讲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在艺术心理学中的应用,如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
(二)艺术家的心理1、探讨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创造力和动机。
2、分析艺术家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1、研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构思过程和表现手法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2、讲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防御机制。
(四)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1、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的作品。
2、探讨艺术作品中象征、隐喻和意象所表达的心理意义。
(五)艺术欣赏与审美心理1、分析观众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
2、研究审美体验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艺术与社会心理1、探讨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如艺术对社会价值观、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艺术风格和艺术潮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作品分析:让学生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文艺心理学 精品教案

文艺心理学教案入门:课程与学科介绍第一专题: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史与学科建设第二专题:文艺本质的心理学透视第三专题:审美心理结构论第四专题:审美心理进程论第五专题:审美文本的心理蕴涵入门:课程与学科介绍▪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方法与时数目的:引导学生熟悉本课程及学科的宏观状况,寻求自身与本学科的利益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本学科与课程的中西差异及其背后隐含的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取向问题.难点:学生利益与本学科的关联方法:教师课堂主讲与课后网络讨论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入门:课程与学科介绍▪一、西方的情形▪二、中国的情形▪三、中西差异▪四、本课程与同学们的利益关联▪五、基本打算▪六、本课程的性质一、西方的情形▪1、1876年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费西纳《美学导论》的发表标志着文艺心理学学科的独立,自此之后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西方高校(主要是心理学系)。
▪2、20世纪初迅速普及并成为一门倍受重视的课程。
▪(1)流行与普及的学术背景:▪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弗罗依德精神分析学说及其精神分析批评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同体共生关系,心理学的诗性品质,诗学的心理学蕴涵)▪(2)学科与课程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艺学、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A、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B、使文艺学、美学不断走向理性化、科学化。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学为何从对人的现实心理的关注延伸至人的文艺心理?▪1、文艺心理不独是文艺家的心理现象,也是普通人的心理现象(文艺接受心理),甚至也发生在普通的日常心理生活中.▪2、弗罗依德的发现▪梦与文学(黑夜梦与白日梦)▪梦的心理调适功能二、中国的情形▪1、王国维讲授心理学概论,翻译《宗教心理学》。
宗白华、鲁迅、郭沫若▪2、1936年,留学德国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问世。
▪3、80年代中国文学向内转与文艺心理学在中国的繁荣▪(1)文学创作的向内转▪(2)文学学术的向内转▪(3)学科繁荣的基本状况▪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将文艺心理学列入心理学分支并单设分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心理学》
(Literature psychology)
课程代码:0501C0104
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学时/学分:30/2
课程简介:
《文艺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制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文学概论》、《文学批评及批评史》、《美学》、《文艺学》等各门文学学科以及《普通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非学位课程。
本科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审美主体、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为将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
本课程讲授1个学期(3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体验与接受等的心理机制及其关系的分析与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认识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心理神秘面纱,提升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和学术思考提供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2、能力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
(2)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例证、演绎、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现当代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新成果,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3、素质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开拓创新的精神。
(2)培养较高的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逐步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及高度社会责任意识。
(3)培养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形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艺术体验、艺术创作心理、艺术接受心理
2、教学难点:体验与艺术作品生成、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启发式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文学影视作品观摩、学生试讲、论文写作和文艺心理
鉴赏和批评范例讲解等;注重理论讲授与文选阅读理解的结合;适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36学时)
导论了解 1
1. 文艺心理学主要流派
1.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解 2
1.2 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解 2
1.3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解 2
2.艺术家与体验
2.1 艺术家与艺术体验掌握 2
2.2 艺术体验的生成掌握 2
2.3艺术体验的类型掌握 2
3.艺术创作心理
3.1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掌握 2
3.2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掌握 2
3.2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掌握 2
4. 艺术创作心理的心理蕴含
4.1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掌握 3 4.2文学叙述的心理蕴含理解 2
4.3文学母题的心理蕴含掌握 3
4.4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及其心理蕴含理解 2
5. 艺术接受心理
5.1 艺术接受主体心理范式理解 2
5.2艺术接受主体心理效应理解 2
5.3批评家批评意识与心理特征掌握 3
五、考核方式与考试范围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查范围:主要文艺心理学流派主要观点、艺术体验、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心理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参考资料:
1)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36年版。
2)金开诚著:《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吕俊华著:《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三联书店,1987年版。
4)王先霈注:《文学心理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鲁枢元著:《文艺心理阐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6)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8)周文柏:《文艺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版。
10)[美]马斯洛著:《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德]卡尔·考夫卡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