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
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的关系3.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4.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5. 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力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
3.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球、斜面、高度计、碰撞器等。
2. 教学课件:重力势能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3. 教学案例:有关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引发学生对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本质。
3. 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重力势能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的优质课教案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难点:重力势能公式的推导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斜面、小球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板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动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2.提问:动能是如何定义的?重力做功与动能有何关系?二、重力势能的概念1.通过实例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如: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落下时重力做功,转化为动能。
2.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三、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
2.实验操作: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不同高度的重力势能,观察数据变化。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Ep=mgh。
四、重力势能的应用1.通过实例讲解重力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电站、抛物线运动等。
2.提问:如何利用重力势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堂练习1.当堂练习:给出一些重力势能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六、课堂小结2.强调重力势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复习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实例:【实例一】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高高悬挂的篮球,提问:这个篮球具有什么能量?如果让它落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实例二】讲解重力势能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下的重力势能,让学生亲自体验重力势能的变化,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重力势能教案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优秀教案教案:重力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力和运动”的第二节“重力势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重力势能的大小计算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小球、斜面、量筒等)。
学具:科学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扔铅球。
引导学生观察铅球在空中飞行的情况,提问:为什么铅球能够在空中飞行?它的能量从哪里来?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并通过课件展示重力势能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3. 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势能概念:影响因素:质量、高度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高度为5m的地方落下,求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
(已知重力加速度g为10N/kg)2. 答案:(1)√(2)10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势能的大小计算1. 基本概念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2.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3.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动能概念。
2.提问: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位置的改变是否也会影响其能量?二、新课内容1.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1)定义: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其位置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
(2)单位:焦耳(J)2.讲解重力势能的表达式(1)表达式:E_p=mgh(2)解释:E_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高度。
3.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1)直接计算:根据公式E_p=mgh,直接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的重力势能。
(2)能量守恒法: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将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
4.举例说明重力势能的应用(1)水力发电: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
(2)钟表发条:利用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推动齿轮转动。
三、案例分析1.分析物体从高处落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求解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2.分析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关系求解物体滑行距离。
四、课堂小结2.强调重力势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10m高度处的重力势能。
2.举例说明重力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
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引导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概念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解释重力势能的概念,介绍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重力势能吗?”,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和观点。
1.4.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解释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1.4.3 举例说明:通过简单的例子,如抛物线运动或滚下山坡的球,来说明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
1.4.4 互动讨论: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他们关于重力势能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第二章:重力势能的计算2.1 目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和参数。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重力势能的概念:简要回顾上一章节中讲解的重力势能的概念。
2.4.2 介绍计算公式:给出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PE = mgh,其中m 是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h 是物体的高度。
2.4.3 示例计算:通过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重力势能,例如计算一个物体从地面上方一定高度落下时的重力势能。
2.4.4 练习计算: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解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第三章:重力势能的转化3.1 目的: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3.2 教学内容:解释重力势能的转化原理,举例说明转化过程。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转化过程。
3.4 教学步骤:3.4.1 回顾重力势能的概念:简要回顾上一章节中讲解的重力势能的概念。
3.4.2 介绍转化原理:解释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或热能。
3.4.3 示例说明:通过示例来说明重力势能的转化过程,例如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并撞击地面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4. 重力势能的应用5.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内涵和外延。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抛物线运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物体被抬高等,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势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大小、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重力势能与动能转化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势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工程学等。
2. 探讨重力势能与引力势能的区别和联系。
3. 引入相对论中的势能概念,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3.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4.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5. 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重力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4. 探讨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 讲解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通过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计算公式和与质量和高度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斜面、高度计等,用于展示和验证重力势能的变化。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重力势能教案优秀教案
业
[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中的所有题目.
板书设计
4•重力势能
一、重力的功与重力做功有关的因素:重力的大小和下落的高度大小•与物体
的路径无关・
二、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所处高度的乘积.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1•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A.与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阻力有关
B•与物体沿直线或曲线运动有关
C.与物体是做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有关
D•与物体发生的位移有关
参考答案
1.D
解析:重力做功的特点是与运动的具体路径无关,只与初末状态物体的高度差有关,不论光滑路径还是粗糙路径,也不论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只要初末状态
的高度差相同,重力做的功就相同.
师: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
生(齐声回答):当然是物体具有的.
师:如果没有地球,有没有重力呢
…生(开始疑惑):当然没有。
师: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
生:重力势能应该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而不是地球上某一个物体单独具有的,
师:不只是重力势能,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4.-3.75X104J3•75X104J3•75X104J
解析:重力对人做的功为WG二mg/cos(90°+30°)=50X10X150XJ二-3•75X104J•人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3•75X104J•
重力势能增加了3•75X104J•
5•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少了7.56J.
解析:Ep二mgM:0•270X10X2•8=7•56J•
2024年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重力势能》。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 掌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3. 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重力势能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高山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来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2. 知识讲解:(1)介绍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2)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E_p = mgh,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3)讲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度h1下落至高度h2时,重力势能的变化。
(2)分析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1)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度h1下落至高度h2时,重力势能的变化。
5. 知识拓展:介绍重力势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如弹性势能、动能等。
六、板书设计1. 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
2.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3.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从高度10m下落至高度5m,其重力势能的变化是多少?2. 答案:(1)重力势能的变化:mgh1 mgh2 = mg(10m 5m) = 5mg(2)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以及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精选篇1)设计思路《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
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
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
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第四节重力势能(一)引入新课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教案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重力势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以及重力势能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尺子、苹果、小球。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苹果掉落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高度下小球落地时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高度越高,小球落地时的速度越大,说明小球具有的能量越多。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3. 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同高度下,相同质量的小球具有不同的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分析高度对重力势能的影响。
4. 学习重力势能的计算:让学生通过公式计算不同高度下小球的重力势能,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重力势能,如楼层的高度、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量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重力势能概念:……影响因素:……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答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但速度增大,动能增大。
(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被举高3m,重力势能是多少?答案:2kg × 9.8m/s² × 3m = 58.8J(2)举重运动员举起一个质量为100kg的重物,高度为2m,重力势能是多少?答案:100kg × 9.8m/s² × 2m = 196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2024年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物理教材《重力势能》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能熟练运用重力势能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理解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重点: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重力势能演示装置。
学具:笔记本、物理课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演示重力势能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高度物体下落时,重力势能的转化情况。
2. 知识讲解(15分钟)(1)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公式。
(2)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3)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4)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典型例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势能的定义、公式。
2. 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3. 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4. 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从某一高度下落时的重力势能。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2. 答案:(1)根据重力势能公式进行计算。
(2)错误,物体下落过程中,部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部分转化为内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1)重力势能与其他形式的势能(如弹性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关系。
(2)重力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电站、重力势能发电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公式。
重力势能_公开课教案
渗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为下面实验定性检验作理论铺垫。
与什么因素有关?
▲程序二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斗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程序三:检验假设
①实验定性检验:观看视频
结论: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
力势能越大;
【学生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
过渡,但思维还往往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③相对性:E与参考平面(零势能面)的p
选择有关
④系统性:重力势能为地球与物体所共
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为了叙述方便,
可以说成是某一物体的重力势能。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重力势能,那它是怎么定义的呢?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
势能。用E表示。
P
二、教学过程
(一)重力势能
◆第一层次:探索E=mghP
▲程序一: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活动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高度有关;质量有关。
设计意图
力势能发生了转化,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即
E=1mv2,所以重力势能E=mgh
P2P
▲程序四:得出结论:E=mgh
P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
积。
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重力做功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重力势能》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
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克服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板书:重力势能](二)新课教学1.重力做的功[板书]提问1:前面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力F做的功为:。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板书]提问2:怎么来证明呢?(让学生看书思考一下)教师提示:如2所示,物体由A点沿三条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多少?(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为:,得证重力做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扩展:对于今后凡是碰到哪个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我们都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
重力势能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设计思想】1、从学生的知识建构上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并不感到突然和困难。
2、从教学方法上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实验(举例)——理论探究归纳——实例研究”的教学方法。
具体地,将“实验操作、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定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对观察现象、计算结果的分析,启发学生思索由现象结果发现问题,层层提出问题,逐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理论探究”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特定情景下实例、小实验的研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精神,将情感目标融合课堂于“无形”之中。
3、从教学效果上看:根据因材施教,保底拔尖的原则,练习题力争层次化、系统化,保证量与质的适变性。
另外,选题既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理念,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
设计流程图:【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四节内容,也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教材从分析了重力做功做功的特点入手(对于物体沿任意曲线运动的情况,可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认识),结合理论探究结合功能之间关系得到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达式。
既复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又能够进一步体会功能之间的联系。
本节讨论的是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而解决重力势能离不开重力做功,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为研究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由浅入深从三个层次展开对重力势能的讨论:第一层次: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寻找与重力势能有关的因素,得到重力势能的定性表述。
第二层次:理论归纳。
课堂上创设情景,通过对小球沿不同路径下落的理论探究及归纳,认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结合功能关系,得出mgh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势能》教案理化生组:何吉炳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理化生组:何吉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雪崩
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是圣洁、平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
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
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
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们具有潜在
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渗透:功
实例分析重力做功特点
通过实例探究W G =-ΔE P
总结提升
练习反馈
弹性势能初步了解
经历探究过程得出E P =mgh
结合生活理解E P =mgh 视频引入复习重力势能概念
能量。
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
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重力势能,那它是怎么定义的呢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用E P 表示。
二、教学过程
(一)重力势能
◆第一层次:探究E P =mgh
▲程序一: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程序二: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程序三:检验假设 ①实验定性检验:观看视频 结论: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E P 来表示重力势能,那E P 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 ②理论定量推导 如图所示,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动能定理W G =mg ∆h=mg (h 1-h 2)=mgh 1-mgh 2=22
1mv ;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重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重力势能发生了转化,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即∆E P =22
1mv ,所以
重力势能E P =mgh ▲程序四:得出结论:E P =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重力做功W G =mgh 1 -mgh 2= Ep 1 - Ep 2 ◆第二层次:理解E P =mgh
主要采取讲授式 ①标矢性:标量 ②单位:焦耳(J ) ③相对性:E p 与参考平面(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④系统性:重力势能为地球与物体所共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
为了叙述方便,可以说成是某一物体的重力势能。
[相对性的教学] ☻ 2005年我国公布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最新测量结果为米 ;某同学的身高. 问:他们分别以什么平面作为起始高度来计算的 师生讨论:确定高度需要零高度参考平面的必要性。
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mgh ,高度是相对的,所以重力势能也是相对的,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参考平面的高度为零,重力势能也为零。
例: 如图,质量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的A 点落到地面的B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高度有关;质量有关。
海平面;地面。
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
为下面实验定性检验作理论铺垫。
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点,桌面高h2=.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结论: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不同
对一个确定的过程,W G和△E P与参考面的选择无关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上述例题中,小球由A点运动到B点,重力做正功还是负功,重
力势能怎么变化让小球从B点运动到A点,重力做正功还是负功,重力势能怎样变化
总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负功时(物体克服重力作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三)重力做功和物体运动路径的关系
(1)重力做功的特点
如图2,让学生写出几种情况下,物体从A→C,重力做的功:
图C是物体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组成,利用图B的结论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为mgh。
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高度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四)、弹性势能(据课时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学)
生活中还有一些物体既没有运动也没有很大的高度却同样“储存”着能量,哪怕它只是孩童手里的玩具(图片:弹弓)。
张紧的弓一撒手就会对箭支做功改变它的动能,松弛的弓有这样的本领吗同样是弓前者具有能量而后者没有,那么什么情况下物体才具有这种能量呢张紧的弓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会对外做功,但是拉断的弓还能有做功的本领吗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2.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3、势能
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
重力势能:由地球和物体间相对位置决定。
弹性势能:由发生形变的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决定。
(五).反馈练习
1.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50J,则(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A:W G=mgh
B:W G=mgscos θ
=mgh
C:
W1=mgs cosθ1=mg △h 1
W=W1+W2+W3+ ……
=mg (△h 1+ △h 2 + △h 3……)=mg h
弹性势能的大小同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