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宋代词的风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把握柳永词风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深入了解,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了解宋代词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对比分析:将《望海潮》与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柳永词的独特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深入剖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6.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以“望海潮”为题的词。

7. 展示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柳永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创作一首以“望海潮”为题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望海潮》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柳永的其他词作,深入理解其词风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4. 运用实践创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生平图片和词作,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格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望海潮》的特点。

2. 柳永《望海潮》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把握词的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望海潮》为例,讲解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文本、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一章:词牌《望海潮》简介1. 介绍词牌《望海潮》的起源和发展。

2. 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第二章:作者柳永简介1. 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

2. 分析柳永的创作风格和词的特点。

第三章:词《望海潮》内容解析1.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2. 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词《望海潮》鉴赏方法讲解1. 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运用方法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实践与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2. 选取优秀的学生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牌《望海潮》和作者柳永。

2. 学生朗读词《望海潮》,感受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4. 引导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望海潮》与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6. 总结词《望海潮》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词《望海潮》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望海潮柳永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案背景望海潮是宋代文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情浓意和抒发离愁别绪的感人之处而被广泛传诵。

柳永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望海潮这首作品,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能准确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3. 了解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扩大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2)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3)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4)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述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2)解读:通过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4)写作:指导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步骤1. 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约10分钟)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时也简要介绍宋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约15分钟)通过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文学风格,让学生对于宋代词的特点和美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约20分钟)将望海潮分为几个段落,依次解读每一段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约30分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词、散文或其他文体。

5. 学生展示和讨论(约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鼓励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并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通用)-2024鲜版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通用)-2024鲜版

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介绍
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 时代背景,为理解《望海潮》打下基 础。
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介绍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如善于铺叙、 语言俚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柳 永词的风格。
《望海潮》词作赏析
通过对词作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感受 柳永词的艺术魅力,理解词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2024/3/28
04
学生自由朗读文本,熟悉内容。
05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朗读,评选出最佳朗 读者。
06
进行背诵比赛,鼓励学生背诵全文或部分段落,评选出最佳 背诵者。
19
分组讨论:柳永词风特点
活动目的: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柳永的词风特 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介绍柳永的生平和词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柳永词的 风格特点。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 充或提出不同观点。
2024/3/28
活动流程
学生分组阅读《望海潮》及其他柳永代表作品,讨论并 总结柳永词的风格特点,如婉约柔美、情感真挚、意象 丰富等。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考柳永词的艺术价值。
20
分享交流:我的阅读体验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通用)
2024/3/28
1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2024/3/28
2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2024/3/28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时 代背景,理解《望海 潮》的创作背景。
2024/3/28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祖国江山的壮美,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受柳永《望海潮》的意境美。

2. 理解并背诵《望海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2. 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3. 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感受词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展示杭州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b. 简介柳永及其《望海潮》。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望海潮》,理解词意。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b. 讲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4. 品味欣赏a. 学生诵读《望海潮》,感受词的美。

b. 讨论交流,分享欣赏心得。

5. 拓展延伸a.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背诵《望海潮》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a. 背诵《望海潮》。

b.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望海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望海潮》。

2.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描写杭州的诗句或词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八、课程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柳永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

2. 图书资源:关于宋词、杭州历史文化的书籍。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颔联赞叹杭州美景;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讲解其表达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钱塘江潮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2. 内容:首联:钱塘江潮颔联:杭州美景颈联:人生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短文。

2. 答案:(1)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颔联赞叹杭州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风格。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优秀)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优秀)

02
请学生解释《望海潮》中重点诗句的含义,检查学生对诗句的
理解程度。
意境描绘
0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望海潮》所表现的意境,以检查学
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3
课后反馈
1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默写 、翻译等任务,确保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2
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在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 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学内容。
粉笔
配合黑板使用,用 于书写。
04
教学挂图
可选,用于展示与
03
诗词内容相关的背
景或意境。
教科书
学生的课本,包含
《望海潮》原文及
注释。
11
多媒体资源准备
投影仪
用于展示课件、图片、视频等多 媒体资源。
音响设备
播放背景音乐或朗读音频,营造 课堂氛围。
2024/1/28
电脑
播放课件、视频,控制投影仪。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2024/1/28
7
教学内容
1 3
2024/1/28
《望海潮》的背景介绍
柳永生平、时代背景等。
诗词的诵读与理解
2
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诗词的鉴赏与评论
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 学素养。
8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问题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词作内涵。
14
教学方法
01
02
03

2024年精选望海潮柳永教案一等奖

2024年精选望海潮柳永教案一等奖

柳永及其作品《望海潮》简介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 ,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 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 人。
《望海潮》简介
13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
多媒体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含丰富的 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直 观地感受柳永词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 内涵。
网络教学资源
互动教学平台
使用互动教学平台,如在线课堂、学 习社区等,促进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 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 体验。
利用互联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在 线课程、学术网站等,为学生提供更 加广泛和深入的学习材料。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此词写深秋时节在长安路上的所见所思,上阕写秋日景色,下阕写羁旅生涯,整首词情景 交融,沉郁顿挫。
32
不同作品风格特点比较
2024/2/28
01
《望海潮》与《雨霖铃》风格比较
《望海潮》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
的繁荣、壮丽景象,而《雨霖铃》则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
2024/2/28
意象丰富
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意象,如“烟柳”、“画桥”、“云树” 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 杭州的美景之中。
意境深远
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词人营造了一种深远而优美的意境, 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和心境。
11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Chapter
2024/2/28
教学内容安排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七章《两宋词赋》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望海潮》一词,作者柳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代词赋的特点,把握柳永的词作风格,深入领会《望海潮》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体会其词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望海潮》词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分析《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词谱,朗读并背诵《望海潮》。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柳永2. 内容:柳永生平及地位《望海潮》基本内容韵律特点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艺术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望海潮》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否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宋代词坛的其他名家,拓宽知识面。

组织一次古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2.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独特的词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提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潮、夜、浙江、千帆等。

2. 词牌特点:《望海潮》的词牌格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意境。

2. 感受柳永词风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望海潮》全文、词人柳永的画像及生平介绍、相关注释。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介绍词人柳永的生平。

(2)提问:同学们对宋代词人了解多少?柳永的词风有什么特点?(3)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柳永的一首代表作《望海潮》,感受其独特的词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词中的意境,并分享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范读《望海潮》,学生跟读。

(2)学生品读词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柳永的词风。

(3)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词中的意境。

5. 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柳永的代表作吗?(2)学生分享拓展成果,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海潮》的特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古诗词的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望海潮》,掌握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词中的意境,写一篇短文。

(3)课后搜集其他柳永的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2.分析《望海潮》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柳永诗词,如《雨霖铃》等。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2)分析《望海潮》的情感表达柳永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现出来?(3)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等。

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望海潮》的艺术价值。

(2)讨论《望海潮》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2.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是否深入?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1.导入(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号乐山,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被誉为“词中之龙”。

(2)回顾柳永的其他词作,如《雨霖铃》等,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孙山何处?谢公遗迹,千古犹存。

异日图之,天堑无涯。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柳永望海潮教案篇一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四叠——四片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

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

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词牌的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宋词的魅力,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望海潮》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词牌特点:介绍词牌“海潮”的起源、结构特点及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2.3 诗词解析:详细解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的格式等。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杭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杭州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望海潮》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词的背景,疏通字词。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词中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6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望海潮》。

5.2 结合课后注释,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5.3 选择一首宋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5.4 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诵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此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背景、意境及词牌特点。

2. 领悟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所表达的国家情怀和个人情感。

3.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重点:词的背景、意境、词牌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柳永及《望海潮》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望海潮》,感受词的韵律美。

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5. 例题讲解:讲解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并进行例题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意象分析修辞手法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举例说明《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效果。

答案:(1)意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作用: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2)修辞手法:对仗、夸张。

效果:使词句工整、形象生动,增强表现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望海潮》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观,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海潮》,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古代社会生活背景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杭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钱塘江”、“湖光山色”等,并分享各自的感悟。

3.4 讲解与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的意义。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成果:评价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望海潮》相关内容。

5.2 网络资源:关于杭州美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5.3 参考书籍:有关宋代社会生活、诗歌鉴赏的书籍。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如播放古典音乐、展示古代绘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

6.3 对比教学:与其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望海潮》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诗的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

2. 能够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3.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词中的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柳永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 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3. 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望海潮》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

2. 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海的壮丽景象,引发学生对《望海潮》的兴趣。

2. 简介柳永的生平和词人的地位。

3.2 朗读与背诵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海潮》,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 分组或个人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3 词牌特点和词律分析1. 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艺术手法。

第四章:课堂练习与互动4.1 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望海潮》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

2. 让学生写一段关于自己对《望海潮》的感受和欣赏的文字。

4.2 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选取几组代表进行汇报,鼓励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疑问。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2. 强调学生对《望海潮》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5.2 拓展1. 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词作。

2.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词,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1. 检查学生对《望海潮》的背诵情况。

2. 评估学生对《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的理解程度。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课堂教学设计柳永一、教学目标1、把握词的思想内容。

2、体会本文“点染”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朗诵——小组交流——师生交谈总结——学生反思提升”的教学过程,品味词的艺术特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精心设置导语,导入新课(2分钟)1、有一个地方, 非常美丽迷人,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2、有一首词,写得非常优美,传说竟引起一个人“遂起投鞭渡江之志”……3、(宋)谢驿因此写了这样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4、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词《望海潮》。

和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刚好相反,这首词写得豪放。

(这个导入可谓简洁高效:1扣地点,2扣词美,3扣史事,每一句都有用,每一句都与所学内容有关)二、教学目标(1分钟)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把握词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点染”的艺术手法。

三、创作背景(1分钟)《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是他从家乡福建崇安赴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宜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时的赠词。

当时,孙何徙两浙转运使,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故柳永作词相赠,以博得孙何的称扬和赞誉。

可见,柳永有升迁之意,只是一生潦倒不得志四、听朗读。

(6分钟)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①注意生字读音,②注意词的节奏、情感。

朗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③下片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2、齐读五、自主学习:检查预习效果,感知全词内容(15分钟)阅读思考:1、《望海潮》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从哪些方面去写?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全词结构)2、本词的主旨是什么?(找出关键句子)上片:钱塘的繁华形胜、繁华(总)居住环境华美钱塘景观壮阔(分)百姓生活富足下片:西湖抒发了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借以赞颂地方长官政绩卓著西湖美景百姓生活愉悦长官生活休闲六、合作探究:(10分钟)赏析“点染”的艺术手法(结合课后习题2)点拨: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柳永《望海潮》优秀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秀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情感看法价值观: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宠爱之情。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学习点染的变现技巧。

品尝词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分析情景关系,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实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探究法【课时支配】一课时导语: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

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风光非常壮丽,而观看潮汐最为闻名的地方就是在杭州的钱塘江畔。

我们对杭州并不生疏,那里有许多漂亮传闻、诗词、旅游景点,同学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预习活动成果)今日我们再来观赏一下闻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

2一、根底学问 51、词的起源产生于盛唐,盛行于宋。

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词牌和题目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

早期的词牌出名称,很多和填词的内容是相同的,如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是写江南的漂亮风光,张志和的《渔歌子》歌咏的是渔父生活。

因此可以说,早期的词牌有很多也可看作标题。

但到后来词牌往往只表示词的声韵格律,与调的内容慢慢失去干脆的联系。

因此,后来填词的人时时在词牌后加些文字来标明词所写的内容,这就是词题。

如宋代晏殊的《山亭柳》词,词牌下有赠歌者三字,这就是词的题目,表示了词所写的内容。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题目是赤壁怀古。

有的用词题还缺乏以表示所写内容,往往就写一段小序来说明创作的原委,如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就有颇长的一段小序。

所以有的词,不仅有词牌,有词题,而且还有小序。

这种例子在南宋词中尤其普遍。

3、词的分类①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②按风格分:婉约词(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豪放词(苏轼、辛弃疾)③按曲段分:单调,双调(上下阕),三叠(第一阙、其次阙、第三阙),四叠。

4、作者介绍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指责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

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

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

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

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

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

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

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

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

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

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

5.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

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

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两遍
6.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

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清嘉:清秀的样子
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美在何处?
桂花意象特点:清香淡雅
尘也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宫,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

美在什么地方?
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

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

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荷花冰清玉洁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美在什么地方?绿叶红花,颜色鲜艳,卷舒开合,姿态优雅,冰清玉洁。

这点点滴滴的花朵,清香淡雅,充溢着时间的分分秒秒,这卷舒开合的花朵,冰清玉洁,牵动着每一寸目光的涟漪。

置身此景,顿时心神肃静,涤荡尘世杂芜,内心充满了圣洁和宁静。

带着这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齐读两遍。

板书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指导诵读
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抬眼望,烟柳长堤,帘幕轻摆。

低首时,桂香淡雅,沁人心脾。

远处钱塘江潮水翻涌,荷花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
齐读这一句接上上面两句写景的句子
安居
1.那么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

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欧阳修只是说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到底有多富庶不得而知,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意象:珠宝罗绮(精致,奢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板书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指导诵读
2.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愉快的样子。

能联想到什么?
(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
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

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

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

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指导学生读
官民
1.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翻译吟赏观赏吟唱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官员是在乐什么吗?
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醉是一种微醺,是陶醉,是沉醉,是满足,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
学生读
板书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总结: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
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老子曾说,大美合乎自然。

也许你能想象天堂有多美,杭州也不过如此吧。

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

作业:梨花节来了,试就这首词牌,以梨花节为对象,填词一首。

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