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

合集下载

03G101平法图集(梁)部分讲解

03G101平法图集(梁)部分讲解
吊筋的计算03G101-1P62
吊筋夹角取值:梁高≤800取45度,>800取60度 吊筋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护层)/正弦45度 (60度)+2*20d
4、单跨梁钢筋计算-KL4
附加箍筋的计算03G101-1P62
该区域梁正常箍筋或加 密区箍筋照设
4、单跨梁钢筋计算-L1
通常情况下梁的钢筋有哪些?
1
1
• • • • • • • •
上:上部通长筋 中:侧面纵向钢筋-构造或抗扭 下:下部钢筋(通长筋或不通长) 左:左支座钢筋 中:架立钢筋或跨中钢筋 右:右支座钢筋 箍筋 附加钢筋:吊筋、次梁加筋、加腋钢筋
1、单跨梁钢筋计算-KL1
1、上通筋计算03G101-1 P54
屋面框架梁箍筋构造
★软件重点功能
1、自动按名称识别梁类型 2、属性自动记忆功能 3、添加、删除支座 4、应用到其它同名称梁 5、梁跨格式刷、梁跨数据刷 6、分层梁
单面悬挑梁钢筋在软件中的型号
12、屋面框架梁钢筋计算
屋面框架梁的平法标注
12、屋面框架梁钢筋计算
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43
12、屋面框架梁钢筋计算
屋面框架梁配筋构造图03G101-P43、55、56
构造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一)
构造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二)
12、屋面框架梁钢筋计算
1、单跨梁钢筋计算-KL1
1、上通筋计算
公式: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 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完整版

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完整版

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完整版通长筋是指纵向沿着梁轴的钢筋布置。

这些钢筋被用来增加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通长筋算法的目标是确定通长筋的最佳布置,以使梁结构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1.确定梁的几何形状和梁的尺寸,包括梁的宽度、高度和跨度等。

这些参数将用于计算梁的弯矩和剪力。

2.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荷载条件,计算梁的设计弯矩。

这可以通过解析方法或计算机分析程序来完成。

3.确定梁的钢筋布置,包括通长筋和截面内的箍筋等。

这项决策取决于梁的截面形状、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筋的强度等因素。

4.根据梁的设计弯矩和荷载参数,计算截面所需的钢筋面积。

这可以通过使用梁的截面特性和钢筋的材料特性来完成。

5.假设通长筋的直径和间距,计算每个通长筋所贡献的强度和刚度。

这可以通过计算通长筋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来实现。

6.确定通长筋的最佳布置,以满足设计要求。

这包括确定通长筋之间的最佳间距和中心线位置。

7.进行梁的强度校核,确保通长筋的强度足够。

这可以通过计算梁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来实现。

8.进行梁的刚度校核,确保通长筋的数量足够。

这可以通过计算梁的挠度和刚度来实现。

9.对梁的钢筋布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这是为了确保梁的设计满足各项要求。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得到梁上部通长筋的最佳布置,以满足梁结构的设计要求。

这个算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梁的设计,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步骤仅提供了通长筋设计的基本思路,并不包含具体的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

具体的算法和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计算机分析程序来获得。

这些规范和程序将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准则,以确保梁结构的设计符合安全和经济性的要求。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总结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总结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总结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框架梁算量的基本方法

框架梁算量的基本方法

下面先介绍框架梁算量的基本方法,然后介绍软件中的计算设置,包括内容介绍、影响范围和平法来源。

一、算量基本方法:框架梁的计算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一、上部钢筋:1.上通长筋: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GGJ2009中,非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直形非框架梁端节点】、【非框架梁上部钢筋锚入平行墙支座节点】和【弧形非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支座钢筋: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中长度+支座宽+伸入跨中长度+搭接端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中长度+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2项、第3项和第4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5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3.跨中钢筋: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项。

二、下部钢筋:1.下通长筋: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钢筋:(1)下部钢筋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6项。

三、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GGJ2009中,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上部通长筋计算公式

上部通长筋计算公式

上部通长筋计算公式上部通长筋在建筑结构中可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的计算公式咱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咱先来说说啥是上部通长筋。

简单来讲,它就是在梁的上部从头到尾贯通的钢筋,主要是用来承受拉力,保证梁的结构稳定性。

那上部通长筋的计算公式是啥呢?一般来说,它等于净跨长加上两端锚固长度再加上搭接长度。

这净跨长好理解,就是梁两端支座之间的距离。

可这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锚固长度呢,它取决于钢筋的种类、直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等因素。

比如说,HRB400 级的钢筋在 C30 混凝土里,锚固长度就有相应的规定数值。

这就像是把钢筋深深地“扎根”在混凝土里,让它们紧紧相连,不轻易松动。

再说这搭接长度,它主要是考虑到钢筋的连接。

如果钢筋长度不够,需要连接在一起,那就得有个合适的搭接长度,保证连接部位的强度。

我记得有一次去工地视察,看到工人们正在绑扎钢筋。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对这上部通长筋的计算好像有点迷糊。

我就问他:“小伙子,知道这上部通长筋咋算不?”他挠挠头,一脸迷茫地说:“不太清楚呢,感觉好复杂。

”我就给他详细地讲解了一番,从净跨长到锚固长度,再到搭接长度,一个一个给他解释清楚。

最后这小伙子恍然大悟,笑着说:“原来是这样,这下明白了!”看着他那开心的样子,我心里也挺有成就感。

在实际的工程中,计算上部通长筋可不能马虎。

要是算错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钢筋用少了,梁的承载力不够,会有安全隐患;钢筋用多了,又造成浪费,增加成本。

所以啊,咱们搞建筑的,就得把这计算公式牢记在心,算得准准的,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上部通长筋的计算公式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认真学习,多实践,多琢磨,就一定能掌握好,为咱们的建筑事业添砖加瓦!。

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完整版

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完整版

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L=净长+锚固锚固的判断:首先两端头需判断直锚,弯锚(柱的)支座宽-(梁的)保护层>=lae时,直锚(柱的)支座宽-(梁的)保护层<LAE时,弯锚直锚的算法:max[lae,0.5hc+5d]+净长弯锚的算法: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厚度+15d(伸到支座宽弯折15d)如果有悬挑(一般的),第一排钢筋:悬挑端下弯12d(不少于2根时),其余悬挑端算到四之三净跨长第二排钢筋:算到四之三净跨长如果有悬挑(在跨中钢筋处输的):第一排:靠柱端首先判断直弯锚,悬挑端下弯12d?第二排第三排算到四分之三ln.梁下部通长筋:基本同上部通长筋端支座负筋:L=锚固+几分之几净跨长第一排:首先端头判断直弯锚(同上)+三分之一净跨长第二排:锚固同上+四分之一净跨长第三排:锚固同上+五分之一净跨长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要注意一点就是,它的净跨长是max(相邻跨之间比大小取大值)架立筋:L=净跨长-支座钢筋伸入跨内长度+每一边在各加150搭接下部钢筋:端部判断直锚弯锚+净跨长+lae?有悬挑的部分,12d+净跨长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0.8ln?抗扭筋:同下部钢筋构造筋:2*15d+净长拉筋:长度:梁宽-2c+2d+1.9d*2+max(10d,75)*2根数:按箍筋间距隔一拉一箍筋:长度:大箍长度=2(b梁宽+h)-8c+8d+2*11.9d小箍长度=[(b-2c-D纵筋直径)/3+D+2d箍筋直径]*2+2h梁高-4c+4d箍筋加密范围=【(1.5b梁高-50)/100+1】*2+(ln-3hb)/200-1二三级钢加密:max(1.5梁高,500)一级钢加密:max(2hb,500)根数:根柱箍筋根数计算方法一致:【N个加密区长度-起步值)/加密区间距+N个加密区)+(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吊筋: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夹角=60°框梁高度≤800mm夹角=45°。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第二章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第二章

下料长度 L =L1+
L2 – 90°量度差值
加工尺寸
L1= Ln边/4 + hc –柱筋保护层厚 –
(30+d)
L2=梁高h – 梁筋保护层厚–
(30+d)
下料长度 L =L1+ L2 – 90°量度差值
第二章 框架梁中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二、当屋面梁上部纵筋向框架柱中弯锚时
1.通长筋加工尺寸、下料长度计算公式
抗震L1=Ln+ 左 max{LaE,0.5hc+5d}+ 右 max{LaE,0.5hc+5d}
非抗震L1=Ln +2 La
2.下料长度公式
L =L1+L2-90°量度差值
第二章 框架梁中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二、计算实例 例一:在附图中,以某学院办公楼结施08三层结构梁配筋图⑥轴的KL3-7为例 ,查得底筋为3Ф20,C25,抗震等级为四级,柱截面尺寸:A轴850mm×400mm,B 轴550mm×550mm, lnAB=5450 ㎜。
非抗震:
L1=梁全长-左端柱hc-右端柱hc+2La
第二章 框架梁中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二、梁上部通长筋加工尺寸及下料长度计算实例 例1:以附图中某学院办公楼结施08三层结构梁配筋图⑥轴/A~D轴间
KL3-7实例,C25混凝土,抗震等级为四级, 查得LaE=34d,查得量度 差值为2.931d。 左端柱hc=右端柱hc=850㎜
解:1.加工尺寸
可直锚L1=Ln+ 2 max{LaE,0.5hc+5d}
=5450+max{34×20,0.5×850+5×20}+ max{34×20,0.5×550+5×20}
=6810㎜ 2.下料长度

钢筋计算公式WL

钢筋计算公式WL

钢筋计算公式钢筋抽样常用公式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钢筋放样计算方法

钢筋放样计算方法
一、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第一章梁
第一节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第三节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2、箍筋
第三章柱
KZ钢筋的构造连接
第一章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公式1.引言在建筑工程中,通长筋是一种结构构件,用于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计算通长筋的正确长度对于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公式。

2.上部通长筋的作用上部通长筋是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钢筋构件,主要用于增强梁和板的承载能力。

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通长筋,可以有效减小梁和板在受力时的挠度和变形,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同时,通长筋还能够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公式为了计算上部通长筋的正确长度,需要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和荷载情况等因素。

下面是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的公式:L=K1*K2*K3*K4*L0其中,-`L`表示上部通长筋的长度;-`K1`是荷载系数,反映结构承受的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K2`是几何系数,与结构的几何形状有关;-`K3`是材料系数,与结构材料的性能特点有关;-`K4`是附加系数,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L0`是按照设计要求设置的初步通长筋长度。

上述公式是通长筋长度计算的基本表达式,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进行系数的确定和修正。

4.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示例为了更好地理解上部通长筋长度的计算方法,我们将通过一个示例来进行说明。

假设某建筑工程中,梁的跨度为8米,宽度为0.3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荷载系数为1.2,几何系数为0.9,材料系数为0.8,附加系数为1.1,初步通长筋长度为6米。

根据上述参数,可得到上部通长筋长度的计算结果如下:L=1.2*0.9*0.8*1.1*6=5.7192米因此,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在该工程中,上部通长筋的长度应当取为5.72米。

5.结论通过对上部通长筋长度计算公式的介绍和示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上部通长筋的长度是根据荷载、几何、材料和附加等系数进行计算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系数的确定和修正;-正确计算上部通长筋长度对于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

梁钢筋的算法例题

梁钢筋的算法例题

一、钢筋算量基本方法钢筋算量基本方法第一章梁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土木工程知识点-梁钢筋翻样计算公式汇总

土木工程知识点-梁钢筋翻样计算公式汇总

土木工程知识点-梁钢筋翻样计算公式汇总基础梁主筋(梁不外伸)上下贯通筋长度=总外边长-保护层*2+(h-保护层*2)/2多余钢筋按右图处理下部非贯通筋长度(边跨)=max(1/3 Lo,a)+(左支座-保护层)+(h-保护层*2)/2或15d(上部无连接时候)Lo取柱相邻两跨较大值。

a=1.2La+Hb+0.5Hc下部非贯通筋(中间跨)= max(1/3 Lo左, 1/3 Lo右)*2基础梁箍筋长度(梁不外伸)大箍筋长度=[(h-保护层*2)+(b-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8d间距j=(b-保护层*2-D)/6小箍筋长度=[(间距j*2+D)+(h-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8d基础梁箍筋根数(梁不外伸)左边支座处加密箍筋根数=(左支座宽-保护层)/加密间距+1右边支座处加密箍筋根数=(右支座宽-保护层)/加密间距+1中间支座处加密箍筋根数=支座宽/加密间距+1柱边加密箍筋根数=(1.5梁高-50)/加密间距+1非加密箍筋根数=(净跨-左右加密区)/非加密间距-1基础梁主筋(梁外伸)上部第一排贯通筋长度=总外边长-保护层*2+12d*2上部第二排贯通筋长度=边柱外边长-保护层*2+12d*2下部贯通筋长度=总外边长-保护层*2+12d*2下部非贯通筋长度(边跨)=max(1/3 Lo,a)+(L-保护层)Lo取柱相邻两跨较大值。

a=1.2La+Hb+0.5Hc下部非贯通筋(中间跨)= max(1/3 Lo左, 1/3 Lo右)*2基础梁箍筋根数(梁外伸)左边支座处加密箍筋根数=(L+1/2Hc-保护层)/加密间距+1右边支座处加密箍筋根数=(L+1/2Hc-保护层)/加密间距+1中间支座处加密箍筋根数=支座宽/加密间距+1柱边加密箍筋根数=(1.5梁高-50)/加密间距+1非加密箍筋根数=(净跨-左右加密区)/非加密间距-1有人认为建立新形式的标准化始走向建筑和谐的唯一道路,并且能用建筑技术加以成功地控制.而我的观点不同,我要强调的是建筑最宝贵的性质是它的多样化和联想到自然界有机生命的生长.我认为着才是真正建筑风格的唯一目标.如果阻碍朝这一方向发展,建筑就会枯萎和死亡.要使建筑结构适合于环境,要注意到气候,地位和四周的自然风光,在结合目的来考虑的一切因素中,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统一的整体,这就是建筑的普遍课题,建筑师的才智就要在这个可提到完满解决上体现。

框架梁

框架梁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三——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一、算量基本方法:框架梁的计算主要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拉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一、上部钢筋:(一)上通长筋: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GGJ2009中,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楼层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屋面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屋面框架梁端节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弯折值。

(二)支座钢筋: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中长度+支座宽+伸入跨中长度+搭接端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内长度+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6项、第7项和第8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9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三)跨中钢筋: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5项。

二、下部钢筋:(一)下通长筋: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二)下部钢筋:(1)下部钢筋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11项。

三、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GGJ2009中,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梁钢筋计算规则

梁钢筋计算规则

梁钢筋计算规则一、框架梁上部钢筋计算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上部通长筋长度=各跨长之和L -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右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GB50010-2002P186图10.4.1梁上部纵向钢筋在框架梁中间层端节点内的锚固注: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图49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算法:min(hc-保护层, 0.4LaE)+15d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端支座负筋第一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3+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注:1、锚固同梁上部贯通筋端锚固;2、当梁的支座负筋有三排时,第三排钢筋的长度计算同第二排。

图51 第二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4+锚固;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第二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注:Ln为相邻梁跨大跨的净跨长架立筋长度=本跨净跨长-左侧负筋伸入长度-右侧负筋伸入长度+2*搭接注:当梁上部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搭接长度为150mm二、框架梁下部钢筋计算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下部通长筋长度=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右锚固注:1、端支座锚固长度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2、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

图51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度+左锚固+右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注:端部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中间支座锚固长度为:Max {LaE,0.5Hc+5d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净跨长度-2*0.1Ln(Ln为本跨净跨长度) 03G101-1P60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图52(图52)三、梁附加钢筋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当hw≥450mm时,需要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长度=净跨长度+2*15d03G101-1P24、62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分为一级抗震和二至四级抗震等级注:1、hw指梁的腹板高度;2、梁侧面构造纵筋和受扭纵筋的搭接与锚固长度取值可参见(03G101-1P24)第4.2.3条第五款的注1与注2,即:梁侧面构造钢筋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其搭接长度为L l或L lE,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钢筋重量及钢筋计算公式

钢筋重量及钢筋计算公式

钢筋重量及钢筋计算公式钢筋计算公式钢筋抽样常用公式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

5Hc+5d,为直锚,取Max{Lae,0。

5Hc +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

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

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

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 +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梁板柱墙钢筋计算规则

梁板柱墙钢筋计算规则

梁、板、柱、墙钢筋计算原理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柱1、基础层:⑴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⑵筏板基础〉2000mm时,2、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3、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4、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5、顶层: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注:其中锚固长度取值:⑴、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⑵、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⑶、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6、边柱:⑴、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⑵、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⑶、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四——非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四——非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四——非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下面先介绍框架梁算量的基本方法,然后介绍软件中的计算设置,包括内容介绍、影响范围和平法来源。

一、算量基本方法:框架梁的计算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一、上部钢筋:1.上通长筋: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GGJ2009中,非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直形非框架梁端节点】、【非框架梁上部钢筋锚入平行墙支座节点】和【弧形非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支座钢筋: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中长度+支座宽+伸入跨中长度+搭接端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中长度+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2项、第3项和第4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5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3.跨中钢筋: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项。

二、下部钢筋:1.下通长筋: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钢筋:(1)下部钢筋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6项。

三、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GGJ2009中,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上部通长筋的算法:
L=净长+锚固
锚固的判断:首先两端头需判断直锚,弯锚
(柱的)支座宽-(梁的)保护层>=lae时,直锚
(柱的)支座宽-(梁的)保护层<LAE时,弯锚
直锚的算法:max[lae,0.5hc+5d]+净长
弯锚的算法: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厚度+15d(伸到支座宽弯折15d)
如果有悬挑(一般的),第一排钢筋:悬挑端下弯12d(不少于2根时),其余悬挑端算到四之三净跨长
第二排钢筋:算到四之三净跨长
如果有悬挑(在跨中钢筋处输的):第一排:靠柱端首先判断直弯锚,悬挑端下弯12d 第二排第三排算到四分之三ln.
梁下部通长筋:基本同上部通长筋
端支座负筋:L=锚固+几分之几净跨长
第一排:首先端头判断直弯锚(同上)+三分之一净跨长
第二排:锚固同上+四分之一净跨长
第三排:锚固同上+五分之一净跨长
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要注意一点就是,它的净跨长是max(相邻跨之间比大小取大值)
架立筋:L=净跨长-支座钢筋伸入跨内长度+每一边在各加
150搭接
下部钢筋:端部判断直锚弯锚+净跨长+lae
有悬挑的部分,12d+净跨长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0.8ln
抗扭筋:同下部钢筋
构造筋:2*15d+净长
拉筋:长度:梁宽-2c+2d+1.9d*2+max(10d,75)*2
根数:按箍筋间距隔一拉一
箍筋:长度:大箍长度=2(b梁宽+h)-8c+8d+2*11.9d
小箍长度=[(b-2c-D纵筋直径)/3+D+2d箍筋直径]*2+2h梁高-4c+4d
箍筋加密范围=【(1.5b梁高-50)/100+1】*2+(ln-3hb)/200-1
二三级钢加密:max(1.5梁高,500)一级钢加密:max(2hb,500)根数:根柱箍筋根数计算方法一致:【N个加密区长度-起步值)/加密区间距+N个加密区)+(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吊筋: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框梁高度≤800mm 夹角=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