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政治的变革,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 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一、概念辨析: 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 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 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社会转型: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 革命性的质变。
西学东渐推动中国社会变迁
单元导读
1、西学东渐概况:早期(明末清初)和近代(晚清民初) 2、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 (1)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2)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3)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4)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 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 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 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 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 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制夷
地位与影响: 继承“经世致用”传统,代表了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打破华夷观念,开风气之先;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开端。
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设立译馆,翻译报刊和《各 国律例》; 组织编译《四洲志》,了解 西方的历史地理
魏源
阅读这 两则材 料,理 解“师 夷长技 以制夷”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 序>>
知识扩展:
转型的几种形态: 经济形态 社会形态 政治形态
国家形态
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概述第一次转型是怎样完成的?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 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 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社会大变革? 经济领域的变革 政治领域的变革 思想领域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 各国的内政改革 百家争鸣
社会转型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 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 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 • 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 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 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 是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转型与国家命运
• 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命运 兴衰。 • 较早完成向农耕文明转型,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之 一,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 未能及时完成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国一度灾难深 重,虽经百年的摸索与奋力,当今仍是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

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第6课:思想潮流的演进 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第8课: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朗读单元序言,寻找核心概念
•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倡导“中体西用”到 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人深, 逐次递进。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 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 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 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 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 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 的变革,推动着中国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2、报刊
三大系统及发展趋势:A、外报 B、官报 C、民报 总体趋势:外资外报--华资民报 几个阶段及代表报刊:
A、甲午前: 《字林西报》《申报》《新闻报》
B、甲午至戊戌:《时务报》《国闻报》 C、20世纪初年:《苏报》《清议报》《新民丛报 》 《时报》《民报》 发行区域 南洋、港澳--通商口岸--海外与内地城市 报刊文字:外文、 中文(文言--文白并用--白话) 报刊影响:知识、信息、舆论
二、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 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 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早期西学东渐概况
阶段 途径 方式 明末清初(早期)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3、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4、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 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5、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6、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1.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 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 积极意义。 2、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 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 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 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认识与评价 对于早期的西学东渐,应基本肯定。 在传播宗教方面能入乡随俗。 在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 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 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如,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他 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 算术的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 总之,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 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动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官方政策与民间
舆论 C、庚款留美:研习自然科学 D、赴法勤工俭学:建党组团 影响:西学东渐的桥梁;
五、西学东渐的内容、主题与特点
1、内容
新知识、新技术
数学、声光化电、工艺制造、史地政法、哲学、社会 政治学说--近代西方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
新思想、新观念
李鸿章 曾国藩
专题主线: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历程即探求救国道路的历程 A.背景:
◆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 再度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 制洋器,以求自强。
关于中国的社会转型:
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 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 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 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 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 开始的。——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3、特点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度---思 想)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顽固派与洋 务派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大论战)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内容
发展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特点
反应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利玛窦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史实:耶稣会传教士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 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 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 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 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 在这篇“叙论”中,他把整个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 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大阶段。有学者 认为: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以及从“亚洲 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两次转型,这 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和近代时期 (1840—1949年)。
4、社团
主要动因 A、文人结社的传统 B、西人社团的示范 C、“群学”思想的输入
理念基础:“合群以进化”
发展阶段与特点 A、戊戌学会:变法工具(强学会)
B、清末社团:政治团体、商会、教育会、农会
C、五四社团:学生社团、专业学会 影响:传播新知、谋求公益、推动变革
5、留学(游历)
几次高潮 A、幼童留美(1872—1881):四批,人数少 B、留日大潮
三、传播主体 1、西人
传教士(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
洋商、外交人员、受聘洋员
2、国人 华人译员(徐寿、华蘅芳、李善兰、赵元益、严复、林纾) 买办、外交使臣、 留学生(詹天佑、孙中山等)、教习、学生、报人
四、传播途径
1、译书



三大系统及代表机构 A、教会:墨海书馆、广学会 B、官府: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C、民间:商务印书馆(1897年) 译书内容 A、宗教、自然科学、军事、工程、科技 B、史地、政法、商务、外交 C、社会政治学说、 外国小说 译书方式 西译中述--自主翻译
爱 国 知 识 分 子 从 梦 幻 中 惊 醒
六、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
中华民族 封建统治 思想文化 危机 危机 危机
开眼看世界 体用之争(中体西用)
思想观念 变化
维新思想(进化论等)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1、思想与政治变革
“开眼看世界”与“师长”论
悉夷 开眼看世界 “师长”论 师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 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 富强的道路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 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 腐朽的封建统治。 评价: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冲 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 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次社会转型:近代社会的转型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学者们大都突破了西方学者的 “冲击—回应”模式,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复杂而深 刻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的转型,并非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势力冲击的结果,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因素自然演化的 结果。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有三种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交织在 一起,形成了一种复合型的转型,即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领 土完整的国家沦为受制于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由自给自足的 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开 始了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
民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立宪、科学
新学理、新文化 进化论、马克思主义
2、主题及其变化轨迹
主题
A、了解世界
C、救亡图存 E、科学启蒙
B、求强求富
D、民主革命
变化轨迹
A、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入西学; B、西学东渐的旋律,依时代主题变换而变换;中国社 会变动的曲线,就是西学东渐的主线。 C、西学的形象与地位:夷学-西学-新学-显学-“ 救时之灵丹妙药”(尊西趋新)
ຫໍສະໝຸດ Baidu
3、学校
发展阶段 A、教会学校(略) B、洋务学堂:“同文三馆”及工艺、军事学堂(京师 同文馆、广方言馆) C、新式学堂的涌现 1901年下诏兴学;1905年罢废科举 课程
外语、数理化、工艺制造、史地政法、音体美等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分班分科授课 影响:引入新的知识体系;培育新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