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共33页文档
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3367392f121dd36a32d8245.png)
第20课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
向中国逐渐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可分为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
初期两个时期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影响: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促进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 产生。 利玛窦 徐光启《农政全书》
西方先进技术
封 建 制 度
小农经济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一)早期维新思想:人物、主张、评价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 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改良政治 …… 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郑观应《盛世危言》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郑观应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评价: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践。
(二)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思考: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图三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
1.背景:政治、经济、思想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北洋舰队
材料 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在《一位总督· 一座城市· 一场革命》中 ,深刻揭示了张之洞在武汉担任总督期间,推导一座城市的近代 化,一座城市的近代化引爆一场革命(武昌起义),而一场革命 又再塑这座城市的环环相承、自发演进的历史逻辑。
2.局限性: 嫁接
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没能触及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 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一部分人认 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 道扬镳,形成早期维 新思想。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https://img.taocdn.com/s3/m/c50ee8b83186bceb18e8bb3f.png)
重点突破: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运动提出了“中体西用”这一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承认“中学”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和军事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2、西学东渐(这是一个表述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的一个非常形象的节略语)
在中国古代,早在唐朝、元朝时期,基督教文化就已经传入中国。
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实质性接触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应是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在中国的传播,对中西文化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西学再一次大规模地“东渐”,这次“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有所不同:
(1)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晚清“西学东渐”是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展开的;(2)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传教士为传教的需要,将西方文化作为神学的附属物传入中国的;明清“西学”传入中国的主体最初是传教士,后来被中国留学生所取代;(3)明清之际“西学”传入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而晚清传入中国的西学则是全方位的西方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思想、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等。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9661de54a7302768f99397c.png)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精编文档).doc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精编文档).doc](https://img.taocdn.com/s3/m/6c58b981580216fc710afd90.png)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早期西学东渐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两次转型: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4、西学东渐的阶段:①“明末、清初”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②“晚清、民初”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1、重要史实: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
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三、近代西学东渐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概念:“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d18af6fb0975f46527d3e132.png)
三、康梁维新思想
1、康梁维新思想兴起的背景
(1)经济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要求扫除障碍 (3)思想条件: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 (4)政治因素:甲午战争失败,说明不触及封建制度的洋 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民族危机加深使早 期维新思潮转化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2、康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思想
(2)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 (3)以严复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宣传变法
3、政治实践:百日维新( 1898、6、11—9、21)
(1)康、梁“公车上书” (2)主要活动:创办学会、刊物、学堂宣传变法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4)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1、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原因) (2)兴中会成立(1894年、檀香山、革命纲领) (3)1895年广州起义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原因:义和团运动 后清政府卖国本质日益暴露; 20世纪初新式学堂设立、出国留 学生的增加,拥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增。 (2)民主革命思想宣传:革命派创立革命团体、发行革命报刊、 公开集会演说,大造革命舆论
瓦解
袁
寻找代理人
清帝 退位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帝
企图武力干涉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维护其专 制独裁统治,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假共和, 真专制)。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 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要打破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束缚。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69794781eb91a37f1115cec.png)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 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 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 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 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 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 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 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的文明成果?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 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 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 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
![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89fd53cb90d6c85ec3ac699.png)
关 键词 西 学东 渐 中 图分 类 号 : K2 5 影 响 思考 西学东渐的概述 明清 以来 , 西 学 东渐 主要 经 历 三 次 高 潮 : 第一, 明 末清 初 , 西 学 东 渐 主 要 限 于 中 国 封 建 统 治 者 和 部 分 学 者 中 间 。第 二 , 清末 到 2 O 世纪 2 0年 代 之 前 ,随 着 幼 童 留 学 生 的派 遣 和 国 内 教育的“ 西化” 风潮, 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由器物和制度层面 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 第三 , 1 9 7 8 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 , 中国 实 现现 代 化 , 全方位与世界接轨。 我们所谈的西学东渐 , 指 明清 以来, 早期西方传教士和中 国 的仁 人 志 士作 为传 播 者 下 ,学 习 西 方 先进 文 明 的过 程 。 正 如徐 衍 论 述 的“ 文 化传 播 模 式 是 先 物 质 形态 的文 化 , 再 制 度形 态 的文 化 , 最 后 才 是 观 念 形态 的文 化 ” 。中 国人 的西 学 东 渐早 期由个别、 零散的学 习到后来逐渐系统化的从器用物质、 技术、 科 学再到制度、 最后人文思想。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 在爱国 主义思想的驱动下 , 那 时的国人认为“ 要救国, 只有维新, 只有
一
的三部著作为例,1 9世纪 7 0 年代 出版的《 救时揭要》 进行 中 西 比较 的文 章 有 8篇 , 占全 书篇 数 的 3 2 %, 比较 的 范围 有 7 个方面; 8 O年 代 出版 的 《 易 言》 进 行 中 西 比较 的 文章 有 3 O篇 , 占总 篇 数 的 8 3 . 3 %, 比较 的范 围有 3 0个 方 面; 9 0 年 代 出版 的 《 盛世 危言 》进 行 中 西 比较 的文 章 有 1 0 6篇 , 占总 篇数 的 9 3 . 8 %,比较的范围多达 7 3 个方面 , 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外交 、 习俗 、 法律、 思想、 学 术 等 各个 领 域 。这 为 中 国历 次寻 求 救 国 提 供 了 思想 基 础 。 最后, 西学东渐 是在特殊 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必然存在 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比如 , 西学东渐的过程有意无意中摧毁 了 古 代 社会 优 良传 统 , 而 又 未树 立 新 的、 系 统 的资产 阶级 文化 , 使 中国文化在这种“ 西方化” 思潮的冲击下, 导致人们深刻的“ 认 同危 机 ” 。 西 学东 渐 在 历 史 的层 面 逐渐 畸 变 为一 种 文化对 另 一 种 文 化 的缴 械 投 降 。 原因: “ 选 择 的失 范 , 意 味着 价值 的 迷失 和 价值坐标的消解。选择 的危机, 说到底就是价值的危机、 人 的 文 化 存 在本 身 的危 机 ” 。同 时 , 也 有 对立 的观 点 比如 , 张志 扬 先生所警示的: “ 近代 以来, 中国在西方面前的衰败, 使我们被 西方的强盛所震慑, 开始信奉西方 的 斗争哲学’ 与 强权哲学’ , 于是将我们 自身天道所含有的 主从双修的中庸德性’ 当作软 弱丢弃了, 完全 走 上 ‘ 知其 白而 不 守其 黑 ’ 的独 大 之 路 。 或许 我 们能够强大了, 但这是西方式 的强大, 其结果必将与西方与美 国争 一 日之 短 长 , 或‘ 你死我活 ’ , 或‘ 同归 于尽 ” ’ 。 3 西 学东 渐 启 示 首先, 学 习 中的 “ 急功 近 利 ” 思想 是 造 成 西学 东渐 大 打 折 扣 的重要原因。 从开始学 习起 , 中国人的标准就是实用、 急用, 所 以, 在学 习过程中效果不够理想 。一腔热情换来两行清泪, 痛定思痛后, 却仍不忘以“ 实用” 为第一标准。 其次,学 习中盲 目否定和照搬现象也使中国的西学东渐 走 了许多弯路。如 果学 习时 ,能把不 同国家的文化放在一起 比较、 鉴定 , 吸取 同时又取舍有度 , 尤其是要避免片面化 , 化西 为 中用 、 化洋为我用 , 才 能 构建 起 民族 的 、 现 代 的 中华 民族 新 文化。与国情 的实 际相结合 , 既不盲 目也不超前, 才能对 国家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https://img.taocdn.com/s3/m/2862c4d27f1922791688e880.png)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对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影响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
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了近代中国因为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体用之争冲击了保守思想,为西学在中国传播提供了舆论条件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宣传变法维新,宣传民权、自由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形成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新路
革命派
孙中山、宋教仁
三民主义:民权、民生、民族;推翻专政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理论体系,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掀起以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d95044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4.png)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
响
明末清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西学东渐进入中国的时期。
西学东渐指的是以西方科学和文化为主导,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引领传统文化发展的思想流派。
在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的民主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出现了强调公民权利及民主制度的思想。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政治体制,如宪法制度、选举制度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其次,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社会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得到改善,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进步,有助于提高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再者,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经济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形式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被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最后,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使中国文化开始融合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
此外,西方文学、艺术、体育、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也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西学东渐给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ppt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458d9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e.png)
• 材料: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 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 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 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 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 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 相互的启蒙”。
• 途径: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 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 ·传输程度: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节节嬗 变;
• ·传输内容:器物-制度-文化心理 • ·对西学态度:被动接受——主动效法——
自主选择 • ·传输方式:多样化——传教士的活动、办
学兴教,翻译西书,编辑出版报刊和杂志,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驻外使臣
西学东渐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
• 西学东渐也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沿着由传 统而现代的历史轨迹节节嬗变。
•
•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和殖 民主义的剑与火同时输入,但在客 观上却又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 给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注入了 新鲜的血液,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进程,成为中国人民迈向胜利的 历史阶梯。
材料三 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司法 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 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亡命。 回答: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⑴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⑵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96fe8966edb6f1aff001fe4.png)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
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
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
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
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e1455283968011ca300913a.png)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对租界的评价(1)租界是“国中之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
(3)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为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某些相对有利的空间。
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特点和影响)(1)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产生的;(2)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军事、经济、教育等);(3)但是“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仅提倡在器物层面零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不改变中国封建体制,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而产生的不同治国救世主张的碰撞。
清朝的西学东渐运动
![清朝的西学东渐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cd97c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8.png)
清朝的西学东渐运动可以说是清朝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当时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西学东渐是指中国学者和政府积极接触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其知识与技术,争取取长补短,以期改善中国的现状,这一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清朝太平天国后王朝重新上台,内忧外患,需要强大的国力来维护国家安定、国土完整和社会发展。
此时,西方列强的强大使清王朝领导层意识到了对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学习,开始了西方文化和科技传入的趋势。
这些西方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对清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翻译馆,为了传授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派遣大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
这些留学生在归国后,开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和著名学者“洋务运动”是清朝学者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推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产物。
其中教育改革、军事强化、交通运输、洋务工艺和工业等领域是“洋务运动”主要推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中涌现了很多出色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袁崇焕和李鸿章在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兴修邮船、修筑铁路、规划新城、开办洋务学堂等,他们的工作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
此外,还出现了很多装备富有先进技术的铁甲舰和巨型军舰,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地位。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传入对清朝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清朝在工业,教育改革和国际关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工业方面,“洋务运动”让清朝获得了实际的工业化基础,包括成立了矿山公司、机器制造厂和煤矿公司等。
在教育方面,“洋务运动”使得清朝学者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提高了中国在文化和学术方面的实力。
清政府还派遣大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他们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激发了中国的主体性。
国际关系方面,对于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运动,各个列强态度不同。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f21758ff8bd63186bdebbc08.png)
在晚清中国,李提摩太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人。
他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传教,译书,进行广泛的政治活动,样样搞得有声有色。
他没有像赫德那样,在中国政府中取得实质性的位置,但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影响,远超过赫德。
他没有像傅兰雅那样,具体介绍过那么多的科学书籍,但他对科学价值的宣传,并不比傅兰雅逊色。
至于政治活动,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之多,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触之广,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之大,那是晚清任何传教士都不能1880年与李鸿章的一席谈话,促使李提摩太对自己以往的传教方法进行了反省。
李鸿章说:“你的教徒无非吃教,一旦教会无钱养活他们,自然散伙。
我知道信奉耶稣教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读书人在内”。
这番话对李提摩太触动很大。
他觉得自己应该对中国的读书人作些研究,应该用科学知识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
来华之前,他对近代科学知识所知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花了1000英镑,购买各种科技书籍、科学仪器及标本,进行自修。
不久,他便能就以下各题,向中国官绅作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哥白尼所发现的天体秘密;二、化学的奥秘;三、机器的效能,诸如车床、刨床、缝衣机等;四、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诸如火车、工厂的原动力;五、电力的奇迹,诸如发电机、电报;六、光学的贡献,诸如摄影机、幻灯等;医学与解剖的进步与奇迹。
从1881年到1884年,他每月在太原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一些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前来担任《时报》主笔,历时一年多。
这段时间,他在《时报》上发表社论二百多篇,后汇集成册,以《时事新论》为题出版。
1891年10月,他到上海担任同文书会(后名广学会)总干事,开始了他在华生活的新的一页。
上任以后,他对广学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了明显的起色。
第一,他强调广学会的工作对象,应以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为重点,对中国上层社会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研究。
第二,扩大、加强业已开展的有奖征文工作,曾征得英商汉璧礼的支持,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进行影响广泛的征文活动。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d9a1fc3cf111f18583d05a21.png)
二、西学东渐的主体与途径
传播学的五“W”模 式
who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途径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受传对象
效果影响
(一)传播主体
1、西人
传教士(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
洋商、外交人员、受聘洋员 2、国人 华人译员(徐寿、华蘅芳、李善兰、赵元益、严复、林纾) 买办、外交使臣、 留学生、教习、学生、报人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历史动因:多重反差 理想--现实 C、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 新制度--旧心理 B、宣传阵地:一刊一校结合
(1)“德先生”与“赛先生”
(知识--制度--方法与精神)
D、影响与地位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继承和发展了“师长”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文化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进化论与维新变法
(1)从生物进化论到社会进化论
(2)严译进化论的风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民族危机、救亡图存
(3)进化论与维新运动的高涨
变法理据之一:进化论
(变法理据之二:公羊三世说)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主题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主题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a9666192cc22bcd126ff0cac.png)
主题5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主题提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内容的考查多从掌握一般知识的角度进行,很少涉及较为深奥的专业知识。
复习中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住文化的时代特点,加深理解;二是关注文化发展的主流和现实问题,突出重点和热点。
如科技、教育和思想等。
知识梳理社会进化论)。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冯如和他研制的飞机等。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民国初年制订和完善学制)。
现。
同步导学界。
这是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只有个别人开始接触到机器生产上的技术。
19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这是第二阶段。
从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为了制器而不得不翻译西学。
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电等学问开始渐入中国。
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等,其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从70~80年代,随着民用工业的大量兴办,“西学”的内容越出了军事技术的狭隘范围,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大量传入。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美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美术发展产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04136350740be1e650e9a72.png)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美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作者:谭炜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6期摘要:“西学东渐”从明末及至民国,深深的影响这这段时间社会的变革,同时波及中国近代美术和近代美术教育理论的开端,研究这一时期产生的背景,使得我们更加的了解我们近代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同时思考社会发展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与影响,从研究思想的变革到社会整体的变革,更加深入了解“西学东渐”对于整个近代美术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西学东渐;近代;美术;思想潮流一、西学东渐产生的背景1.洋务运动清朝末期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洋务派意识到仅仅购买西方的设备和聘请西方老师进行教习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这些并不能长久的解决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的问题,他们认为直接派遣经选拔的人员去到西欧日本等先进国家学习技术,考察先进的教育信息,培养掌握新式记忆的本国人才,因此洋务派积极上书,力陈派遣留学的优势,这才促成了多位官员的出国考察和派遣一批批的学员外出学习,这些官员和学员学成过来,将他们学习到见识到的绘画技法和美术教育思想和所思所见整理成书,出版印刷为当时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2.留洋学习的热潮随着欧洲的传教士对西画发的传播以及外销画的促进使得西画在国内的慢慢开始普及开来,明末清初形成了一股留洋的潮流,许多的有志青年开启留远赴欧洲,美洲的学习之路,至此,中国油画的开始登上近代历史的舞台。
明清时期原本还是由西方的传教士在宫廷教授绘画技法,但是由于当时民族衰落激起的向日本,西欧学习的科学技术的热潮,当是的青年人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就是救民族危亡的救命稻草,同时激起了去西方学习的浪潮。
对于美术而言,西方的写实技法是国人所仰慕和渴望学习的,古代传统的人文画在维新派的眼里就是落后的科学文化,所以更加激起了对于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吸引力。
3.传教士明朝中后期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式和思想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当时的社会为传教士进入中国及西学的传播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条件。
西学东渐内容和影响
![西学东渐内容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d51e9f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9.png)
西学东渐的影响领域哲学中国传统思想中一无西方严格定义的哲学的概念,而哲学的根底逻辑学也仅存在于少数如名家等古代思想中。
明末清初西方哲学开场传入,最由葡萄牙传教士高因勃耳,撰写大量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相关介绍,容包括知识论、理则学、形上学等方面。
此外中古神哲学家阿奎那的著作,也在清初节译至中国。
但西方哲学真正大量输入中国则要到晚清时期,早期尚未用哲学一词,到20世纪初,此名词由日本传来被广为使用,标示哲学从儒学、经学等学科分出来探讨。
当时的各期刊中有大量对古希腊哲学、及西方近代抛学的介绍。
许多新观念如物质、精神、唯心论、唯物论等重要哲学概念也被引入中国,进化观念的传入更是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在逻辑学方面,最早的著作为1895年广学会出版的"辨学启蒙",但其后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影响更大,对于西方的演绎及归纳逻辑都有介绍传入。
在伦理学方面,在20世纪初大量由日文翻译相关著作。
这些对于近代知諩分子们强调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有所影响。
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对于中国近代伦理学影响最大。
数学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数学大多用于天文历法方面,明末利玛窦所译天文书籍"乾坤体义"下卷的容即多为算术。
最早专门的西方数学著作的翻译,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几何、测量方面的书籍尚有"测量全义"、"测量法义"等。
割圆数的传入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线表"及"大测";在西方算术的传入方面,最早有利玛窦及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
对数的传入,在顺治年间的穆尼格讲授。
康熙时期官方编订的"数理精蕴"为集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的大成。
19世纪中叶以后,介译西方数学的重要人物为数学家善兰,他与英国人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合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术""代微积拾级"等著作,为符号代数及微积分首次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