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二战后国际投资

二战后国际投资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国际直接投资呈持续增长趋势,二战后至70年代初,这种环境为当时的直接投资为主的资本流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这一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在前段时期快速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基础上,由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国际直接投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

80年代中至20世纪末,国际直接投资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特征: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直接投资的部门行业结构不断变化3.投资来源过和接受国的结成发生变化(有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国。

而发达国家相互自己建的投资也有较大的增长,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长相对放缓,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吸收总额比重减少。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1.战后美国经济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官帽总协定体系的建立。

2.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植和推动跨国公司对外扩张。

3.一批殖民地,附属国相继拜托殖民统治,获得政治独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有关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1.垄断优势论2.寡占反应论:寡头企业采取任何一项活动,其他企业都会效仿,力求缩小差距,降低风险,保持双方力量均衡。

3.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且吧这种能力当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4.投资有机构成论:随着企业竞争市场的扩大,企业只有继续增长和扩大才能生存下来。

5.边际产业扩张论:对于投资国,它位于投资国比较优势顺序的底部,而对于东道国,侧位于比较优势顺序的顶端。

6.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地位兴衰变化过程。

7.国际生产折衷论8.其他相关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利):国际直接投资有利各国资本的流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缓解某些国家内部或者外部的冲击;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余海丰冯忠铨提要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方兴未艾。

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各种新现象、新特点不断出现。

为了阐释和引导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二战后的国际投资理论也几经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文就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问题作一个较为扼要、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演变二战结束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伴随着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一浪比一浪高。

在这种背景之下,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其进行诠释、引导,因此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几经变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早期的三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世纪$#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尚未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

当时的许多学者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时,往往采用以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0(12342,5,-6,-.的发展,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

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

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相当一部分资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

这些情况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动。

故不能正确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接着,针对市场非完全竞争性的实现,海默指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完全性,导致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

海默认为至少存在7种类型的市场不完全性:&!.由产品的物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原因造成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由专利、技术决窍、获得资本难易等造成的要素市场不完全;&8.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7.由政府的干预程度、有关税收、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管理能力的不完全。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流出额所占比 发达国家 85.3 84.2 85.6 91.6 发展中国 14.5 15.5 13.7 8.1
中国连续6年(1993—1998)利用外资世界第二位,1999年位于第 三位(英国第二),到2000年又位于第二位。目前全球500强已有300多 家在华投资。
3.FDI 的重点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表2-1-3
90年代以来的历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
(FDI)总额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单位:亿美元

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值得注意的是: l 1999 年 英 国 成 为 FDI 最 大 国 , 投 资 额 达 1990亿美元。 l 美国仍是FDI最大东道国,吸引投资几近全 球FDI 1/3。 l 1999年位于欧盟的跨国公司FDI总额51美元, 占全球的2/3。 l 2001年,在全球FDI 下降51%的情况下,中 国吸引外资468亿,比上年增长15%。
2.新古典经济理论对跨国行为的最初解释
H—O学说: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各国间生产要素资源禀赋比例的差异引起要素价格的差异,进而发 生要素分布均衡化的过程,即要素的跨国移动。 俄林从资源配置理论的结论出发,得出的一个推论---要素价格 均等化定理。其含义有二: (1),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即两个原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的国 家,通过自由贸易使要素价格比例趋于一致; (2),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即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在不同 国家不相等,通过自由贸易使不同国家同一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 要素的价格均等途径有二: (1),间接均等。即通过商品的国际移动实现。 (2) ,直接均等。即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实现。 如资本丰缺程度的差异促使资本从底利率的国家流向高利率 的国家。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共41页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共41页
特点 (1)美国对外投资霸主地位进一步确立
截止196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 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为 662亿美元、220亿美元、115亿美元、31亿美 元、5亿美元;到1970年底,美国、英国、法 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 分别为1486亿美元、490亿美元、200亿美元、 190亿美无、36亿美元。
件 7 国际投资环境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11
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1 FDI规模总体上持续增长,但势头有所减 缓(见下页图)
1990年OFDI存量为17214.6亿美元 2000年OFDI存量为60864.3亿美元 2019年OFDI存量为81968.6亿美元
1、有利影响: (1)能绕开各种贸易和关税壁垒 (2)利用东道国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3)获取巨额利润,加速本国资本积累 (4)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出口 (5)及时掌握国外科技和经济发展动向。
36
图4
产业互动演进示意图
37
2、不利影响:
(1) 对外投资使本国资本相对减少,影响国 内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 (见下页图示) (2)海外投资环境复杂多变,投资风险比国 内大。 (3) 海外企业要向东道国政府交税,使本国 税收减少。 (4) 对外投资会相应减少本国就业机会。
债权国,而美国在1985年结束了其长达67年 的债权国地位而沦为债务国,其在国际投资 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3)国际投资重点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转移 (4)发达国家资本对流形成大趋势。
(教材P17图)
7
5、高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1)FDI的规模剧烈波动 (2)经济高增长地区成为FDI的热点 90年代,美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再度上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递减状态,EC是甲国的资本边际产值,OF是乙 国的资本边际产值。资本价格等于资本边际产值。
二、新古典理论
评价:

1、新古典理论引入了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概念,
认为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差异才是决定资本国
际流动的因素,较好地解释了资本流动多发生
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

2、古典理论只从流通领域考察资本的国际
流动,而新古典理论则从资本的流通对生 产领域的影响来考察资本的国际流动,这 是新古典理论的一个进步。
相同收益的资产或有价证券的价格就会发生变化。 利率高的国家,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低,而利 率低的国家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高。这样就会 发生从利率高的国家向利率低的国家进行投资。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理论公式:C=I/R

C是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 I是该项资产和有价证券的常年收益,即年均收益;



第一节 早期国际投资理论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二、新古典理论
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时间:产生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发展前

理论的核心: 各国存在的利率差别是国际资本流 动的主要原因。

理论的主要内容: 假定存在A,B二国,资本在两国间可以自由流动。
如果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别,那么两国的能够带来

3、虽然假设条件,较之现实生活要简单得
多,但是,这个模型的理念是值得称道的, 即国际投资能够同时增加资本输入国和输 出国的收益,从而增加全世界的经济收益。
第二节、西方主流国际投资理论


(一) 垄断优势论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 内部化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思考题答案第8章思考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思考题答案第8章思考题答案

1.简述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答:分为三个时期:一、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直接投资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美国居主导地位。

二是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国家开始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日本企业也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得到迅速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的高潮迭起时期以70年代中期发生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额超过国际间接投资总额为标志,国际直接投资逐步形成向全球大规模扩展的新阶段,期间出现了三次国际直接投资高潮。

三、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的新趋势1.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呈现较大的波动性2.国际直接投资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3.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新成员2.试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和主要方式。

答: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1.市场导向型动因市场导向型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原有市场、拓展新市场和克服贸易障碍等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1)扩大原有市场。

(2)拓展新市场。

(3)克服贸易障碍。

2.资源导向型动因资源导向型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从国外获取稳定而廉价的生产要素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1)获取自然资源。

(2)利用人力资源。

(3)获得技术与品牌资源。

3.效率导向型动因效率导向型投资是指为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1)降低产品成本。

(2)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4.优惠政策导向型动因优惠政策导向型投资是指企业为了享有东道国的优惠政策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东道国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融资优惠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奠定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在他的博士 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 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 势”。
•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 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国际贸易 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 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 • 而事实是:美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筹集并投资而不 是在美国筹集(举债投资);大量证券资本涌入美 国,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美国;只投向某些部门。 • 这种事实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
结论
•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 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 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 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评价: 进步性: ●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 际投资(生产)领域;
资本移动
利息率(利润率)
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
资本供给
资本需求
(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
•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产 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 自由流动,没有任何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 场情况理上的距离、文 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 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其某些政府的干预 ;市场进入限制等);
• 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 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 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 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 不明显。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3!!!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3!!!

外交学院注:本人于2014年考取外交学院国关研究生,准备将资料售出,特此共享一部分。

1、这份资料包括前期准备、国关史、政治学理论、模拟题等。

2、有问题可以咨询qq:2049312155(辅导专用)历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1999年~2013年)说明: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2013年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1.旧金山条约2.让。

莫内3.赫尔姆斯伯顿法4.科索沃战争5.三环外交二、简答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政策的原因及其表现2.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论述1.冷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过程2.第三世界冷战时期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政治学综合一、名词解释1.政治的特质2.政治发展3.政治合法性4.多元统治论二、简答1.政党的功能2.政治参与的特征三、论述论述我国政治改革的成就与挑战国际关系理论1.进攻性现实主义2.安全共同体3.社会共有知识二、简答国际合作下国家间为何存在欺骗三、论述无政府条件下一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分析2012年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1.哥穆尔卡2.中程导弹条约3.上海合作组织4.单一欧洲法案5.吉隆滩战役二、简答1.北方四岛问题的起因和发展2.勃朗特的新东方政策内容和影响三、论述1.美苏三次缓和的原因和表现2.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评析政治学综合一、名词解释1.国家主权2.政治冲突3.古典自由主义理论4.多元民主二、简答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2.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三、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国际关系理论一、简答1.托马斯。

阿奎那2.多边主义3.霍布斯文化二、简答相对收益对国际合作的影响三、论述摩根索和沃尔兹权力政治学说的异同2011年国际关系史1.西欧联盟2.NPT3.非盟4.奥斯陆协定5.马岛战争二、简答1.简述二战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建立2.布雷顿森林体系评析三、论述1.论述二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及其结果2.评析北约的形成及其战略演变政治学综合一、名词解释1.社会契约学说2.国际组织3.精英统治论4.政治心理二、简答1.政治沟通的功能2.政府的职能三、论述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途径和内容)的认识国际关系理论一、名词解释1.理性国家说2.洛克文化3.霸权稳定论二、简答新制度主义对国际制度三个特征的认识三、论述格劳秀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贡献2010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150分)一、名词解释(30分):中导条约、伊朗门事件、勃兰特委员会、日美安全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二、简答(40分):1、评析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三、论述(80分):1、论述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论述冷战时期美国各位总统的均势战略以影响)2、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结果。

第二章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3)东道国主要是当时比较落后的资本 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4) 投资产业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础设 施。
3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一战前主要投资国所占比重 (单位 %)
4
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年)
特点: (1)国际投资总额
有所增长,但幅度 不大 (2)主要投资国地 位发生了变化 (3)官方投资规模 扩大。
49
第三节 国际投资的作用和影响
一、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 国际投资可推动生产国际化,促进 世界生产力加速发展
(2) 可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改变国际贸 易的结构
(3) 可促进科技的国际传播和运用,推 动世界产业结构高级化(“敲门砖”)
(4)能加强国际间金融联系,促进世界 金融市场一体化。
200
250
300
350
2019-2019年FDI流出额所占比重(%)
年份
2019
1、发达国家 85.3
2019 84.2
2019 85.6
2019 91.6
西欧
48.6.3
19.7 6.2
23.1 5.5
20.5 3.7
2、发展中国 家
3、中东欧国 家
件 7 国际投资环境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下页图)
15
国际投资环境的自由化
16
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新动向及发展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新动向及发展趋势
1 FDI规模总体上持续增长,但势头有所减 缓
1990年OFDI存量为17214.6亿美元 2000年OFDI存量为60864.3亿美元 2019年OFDI存量为81968.6亿美元 2019年OFDI存量已超过15万亿美元

全球国际投资发展历程

全球国际投资发展历程

全球国际投资发展历程全球国际投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过去的几个世纪,尤其是在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和全球化趋势的兴起之后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全球国际投资的发展进行概览,从开始到现在的历程。

最早的全球国际投资可以追溯到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的贸易公司。

这些公司为了控制和拓展贸易,开始在不同地区建立办事处和关键性的设施。

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和资源开发方面,以获取地方的财富和物资。

18世纪和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导致了跨国投资的增加。

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开始利用它们在殖民地的资源和劳动力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

例如,英国在印度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和铁路,以支持棉花工业和农产品的出口。

20世纪初,工业化的趋势开始在其他国家蔓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

这些国家开始大规模进行对外投资,以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了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新兴市场。

二战后,全球国际投资进一步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贸易的自由化,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投资。

著名的汽车制造商、石油公司和跨国电信公司等跨国公司在此期间涌现出来。

这些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建立工厂、分支机构和研究中心,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全球经济开始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石油危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

这些挑战导致了全球对外投资的暂时停滞,然而,进一步的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重新激活了全球国际投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努力以及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全球跨国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现在,全球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上百亿美元,以寻找新的市场、资源和技术。

同时,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投资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方式。

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各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合作发展。

跨国直接投资发展历史与现状

跨国直接投资发展历史与现状

跨国直接投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回顾外商直接投资(简记为FDI)是指跨国公司或外国私人投资者,在一个或数个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建厂,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或产品销售市场等实物性资产投资手段,以获得一定收益的行为。

它是一个包含资本、知识、技术的复合体,它的引进必然对各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

跨国直接投资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最先拉开对外直接投资序幕的,是19世纪上半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余年中,跨国直接投资增长比较缓慢,全年均增长率约2.7%;二战后至70年代初,跨国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跨国直接投资累计余额由1938年的264亿美元,增长到1971年的158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5.8%。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跨国直接投资进入超高速增长期。

据统计,1985-1989年跨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6%,其中1985、1988年增长速度分别高达30.8%和30.5%。

跨国直接投资从1983年的6000亿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47593.33亿美元,这15年中年均增长高达888.2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4.8%。

20世纪跨国直接投资的区域上看:二战前跨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二战后至80年代中期,流入发达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集中在欧洲地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则集中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80年代中期至今,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集中在亚太地区。

二、跨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中国商务部首次发布的《外商投资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FDI 金额约为527亿美元,跃升全球首位。

2003年实际使用FDI金额达53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在东亚地区吸引FDI的份额从2003年的90%上升为2004年的94%。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吸收外资的综合优势日益凸现,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意向并未减弱。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兼谈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兼谈对中国的启示
当企业 在生产某 种产 品具有优 势时 . 他就会充分利用这一优 势 .以获得利润最大化 。后来 ,海默又指 出,国际市场 的不 完全竞争 . 也就是 关税 和非关税 壁垒的存 在 , 导致直接 贸易 的难度加大 ,因此对外直接投 资可以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 , 利用 自己的垄断优势 进入 国际市场 。 此外金德尔伯格还把规 模 经济和纵 向联 合也 作为垄断优势。 海默 的垄断优势论意 义重大 . 一定意义上解释 的国际直 接投资发生 的可能。海默是 国际直 接投 资理论研 究的拓荒 者 .从理论 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 究领域 .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 国的资本所 有者对另一国的一个经 济 实体 的购买或者控制 。一般来说 , 投资企业拥 有 1 % 的股 0
份 而 就 属 于 直 接 投 资 。而 直 接 投 资 的结 果 是 跨 国 公 司 的 形 成 发 展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后 , 随着 各 国 对外 直 接 投 资 和跨 国 公 司 的迅 速 发 展 ,经 济 学 界 对 这 一 领 域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探 讨 和
研 究。西方经济学界基本做 的都是微观分析 ,中国的经济 学 家从 宏观方面作 了进一步 的补充 ,形成 了许 多观 点各异的理
论。
本文综合 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过程 , 分析了西方主 要流派对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 .还有 中国经 济学 家的论 述 ,写作本 文的 目的还 是看它们是否能够解释 中国的实际经 济情况 以及对 中国的对外投资提供理论上 的支持 。
效 率 的 响 。
使 之成 为一独 立学科 。 为后来研 究者借鉴 的重要理论 。 成 但
是, 我们也可 以看到 . 垄断优势理论侧重分析 的是跨 国公司 对 外直 接投 资形 成的条件 。 而不是 它的原 因。 仅就这些条件 构成竞争优 势而言 . 毫无疑 问是正确 的。 但是这些条件 的比 较 是以不同国家的条件的对比 . 这样 的话 , 就难 以准确 的说 谁 的优 势更大。它无法解释 日本的对外投资行为 , 日本在很 多方面优势 不大。 同时也无法解释俄 国剧 变后大量资本外流 的现象 . 还有就是很难说美 国与西 欧相 比 ,在那些条件上都 具有绝对的优 势。 具有 说服 力的是 . 虽然该理论可 以解释 中 国吸引外资量大的问题 , 可是对 中国的资本外流 问题却 没法 解释 . 中国相 对东 道国而言 并没有什 么绝对的优 势 , 但是近 年来 .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3-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3-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发展中国家开始对外投资 印度,韩国,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
20世纪70年代的投资(1971-80) 高速增长时期 主要投资国
–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
主要特点:
– – – – 国际直接投资比重上升; 西方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同时吸引外资;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增长快; 石油输出国的 “石油美元”成为国际投资重要资金来源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 资措施协议》
一、协议内容 二、对FDI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TRIMs之间的替代性可能很高,对少 数的TRIMs的禁止将导致其他投资措施的使用,因此 TRIMs协议对投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一、协议内容

将GATT国民待遇和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引入 国际投资领域,通过敦促WTO成员方取消限制 贸易或对贸易有不利影响的投资措施,有力地 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TRIM协议的宗旨是避免投资措施给贸易带来的 限制和扭曲,从而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在 确保自由竞争的同时,增进所有贸易伙伴,尤 其是发展中成员方的经济增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外投资以新开发地区为主; 国外投资与国外移民并存; 资金投向以铁路证券等为主。
1914年以前的国际投资
– 起步阶段,主要投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 – 到1913年,英国的国际投资总额40亿英镑,占当时GNP的 1/4,当时世界国际投资总额的一半
– 主要特点:
• 投资来源主要是私人资本 • 投资主要形式是FII • 投资主要流向资源丰富的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创办新企业 控制外国企业股权投资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分类
(三)根据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分为:

对FDI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探析与评述

对FDI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探析与评述

No 4 , 0 . 2 02
G n No 5 e. . 6
西 部开 发 论 坛 ・
对 F I 论 发 展 演 变 的 脉 络 探 析 与 评 述 D 理
胡 峰 韩 亚 辉 ,
(. 1 华东 师范 大学 工 商 学院 , 海 2 0 6 2 华 东 师范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海 2 0 6 ) 上 0 0 2;. 上 0 0 2
5 5
维普资讯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 , 中具源自代表意义的是利润差异论 。利润差异论认为 , 其 国际直接投资所涉
及 的 资本 在 国际 间 的流 动 从实 质 上 讲 反映 了各 国间 收益 的差 异 。 对 于如 火 如荼 迅 速 发展 的国 际直 接投 资 , 润 差异 论 具 有很 大 的 局 限 性 , 利 因此 , 要 具 有 较 强 需 解 释 力 的理 论 出现 。 16 美 国学 者 海 默 ( . y r在 麻 省 理 工 学 院完 成 的博 士 论 文 《 内企 业 90年 S H me) 国
世界投资报告》 的资料 , 0 2 0年世界 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增长 了 1% , 0 8 达到创 记录的 13 . 万亿美元 。 进 行 国 际直 接 投资 的 主体 是在 国外拥 有 8 0多万 个 子 公 司 的 6万 多 家跨 国公 司 , 国公 司作 为 国际 跨
经 贸 活 动 的重 要载 体 , 常 采用 多种 经 营策 略 , 用 多个 生 产基 地 , 造 多项 产 品 , 多 国市 场进 行 通 使 制 在 营 销 … 。国 际直 接 投 资 的发展 引起 了西 方 经济 学 家 的极 大关 注 , 们 以此 为 研 究 对 象 发 表 了大 量 他 的论 著 , 出 了一 系列 旨在 阐 明境外 直 接投 资 动 因及 其 条件 的理论 和模 型 , 提 已经 形 成 了数 十种 国际 直接 投 资理 论 流派 儿 ’ ” 。本 文拟 对 其 中具 有代 表 性 的 国 际直 接投 资理 论 予 以系 统 回顾 , 将 有 关 并 国际直 接 投 资研 究 的最新 成 果作 一综 述 。

对FDI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探析与评述

对FDI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探析与评述

收稿日期:2002-07-02作者简介:胡峰(1972 ),河南商城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投资法。

对FDI 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探析与评述胡 峰(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金融学系,上海 200062)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东道国摘 要: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发展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以此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阐明境外直接投资动因及其条件的理论和模型,已经形成了数十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流派。

中图分类号:F830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53(2003)01-0015-04一、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二战后的初期由于对国际直接投资研究还没有深入,经济学家便将国际贸易理论直接运用于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利润差异论,利润差异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所涉及的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实质上讲反映了各国间收益的差异。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 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中首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经金德尔伯格以及约翰逊和凯夫士等学者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这个理论被称为垄断优势理论。

由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的巨大贡献,垄断优势理论有时又被称为 海默 金德尔伯格传统 (H-K Tradition)。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弗农于1966年5月在 经济学季刊 上发表的 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 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来经过威尔斯和赫希哲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企业从事跨国直接投资活动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必然步骤,该理论对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有效的解释(由于准确地描述了战后跨国公司的一般成长过程,弗农的模型在理论界风行了相当的一段时期);对于那些刚刚开始进行跨国投资的企业和与最终产品相关的跨国企业的经营行为,该理论也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国际投资的起源与发展

国际投资的起源与发展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表 单位:亿美元
h
13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81
1987 1989
1990
1993
国际债券发行 国际股票发行 总计
h
14
5000000 4500000 4000000 3500000 3000000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
19751994
国际证券发行额 国际信贷发行额
国际金融市场构成状况(1975-
1994)
h
15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75 1980 1985 1989 1990 1994
发行额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行量(1975-1994)
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比重显著提高
h
21
国际投资行业发展趋势
国际投资行业格局的变迁
1.一次世界大战前
• 英法美德等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区的初级产业和基础设施 投资,对制造业投资很少。
2.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对制造业投入有所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后
• 重点转向第二产业——制造业。
4.80年代中期以来
• 新动向——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迅速提高。
h
1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展 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
h
2
投资的定义
美国投资家威廉·夏普所做的定义 为了获得可能和不确定的未来值而做出的确定的现 在值的牺牲。 特点:意识性、获利性、资产性、不确定性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一、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巴克莱等人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

(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默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注:Hymer,S.,1976.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IT press.)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约翰逊(H.G.Johnson)等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理论。

(注:注:Kindleberger,Charles P.,1975.Monopolistic Theor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in George Modelski e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World Orders:Reading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对不完全市场的假定海默认为,必须放弃对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从不完全竞争来进行研究。

所谓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2.垄断优势使跨国公司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金德尔伯格指出,只有当美国企业获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利润时,直接投资才有可能发生。

当地企业虽然拥有熟悉本国消费者偏好、了解法律法规、信息灵通等优势,美国企业要承担远距离经营的额外成本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来的收益超过了因跨国经营而额外增加的成本和风险并取得了超过当地企业的利润。

七章节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七章节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和
跨国企业旳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和列宁有关资本
输出旳理论
早在一百数年此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旳运营规律时,就对资本主义资本输出做出了论述,对于我们分析当代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旳发展仍具有主要意义。
一、马克思和列宁有关资本
输出旳理论
1. 马克思有关资本输出旳理论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产生“过剩资本”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旳内在要求追求高额利润率和获取高额利润是过剩资本输往海外旳最根本旳内在动力
(2)理论贡献 1)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从投资国与东道国旳双方需求、双方所具条件旳综合这一新旳角度论述对外直接投资旳决定原因,同步着重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代对外直接投资中所起旳主要作用。 2)该理论在论述对外直接投资旳决定原因时注意了东道国旳需求和条件所产生旳诱发作用,以及国际环境条件投资决定原因旳作用,克服了先前理论中只注重投资目旳、动机和条件,忽视东道国和国际环境旳原因对投资决策影响作用旳片面性。 (3)理论不足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依然是局限于在静态上对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原因旳分析,没有从动态上对对外直接投资旳发展过程及发展规划进行分析,故而对投资活动实践解释力必然是有限旳。
三、战后国际投资旳迅速发展
1.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旳体现FDI日益扩大(见表7-1 );FDI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FDI日益活跃(见表7-1 ) ;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FDI部门构造变化(见表7-2 和表7-3 );跨国并购成为一种主要旳FDI形式(见表7-4 和表7-5 ) 。
(八) 小规模技术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提出旳。 威尔斯以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有三个方面旳相对比较优势: (1)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旳小规模生产技术; (2)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旳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 (3)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余海丰冯忠铨提要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方兴未艾。

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各种新现象、新特点不断出现。

为了阐释和引导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二战后的国际投资理论也几经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文就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问题作一个较为扼要、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演变二战结束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伴随着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一浪比一浪高。

在这种背景之下,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其进行诠释、引导,因此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几经变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早期的三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世纪$#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尚未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

当时的许多学者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时,往往采用以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0(12342,5,-6,-.的发展,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

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

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相当一部分资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

这些情况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动。

故不能正确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接着,针对市场非完全竞争性的实现,海默指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完全性,导致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

海默认为至少存在7种类型的市场不完全性:&!.由产品的物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原因造成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由专利、技术决窍、获得资本难易等造成的要素市场不完全;&8.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7.由政府的干预程度、有关税收、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管理能力的不完全。

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这些不完全性,造成了跨国企业具有相应的垄断优势,大致有:技术优势,包括生产秘密、知识、信息、决窍、无形资产、市场技能等,这是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如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型销售网络等造成的规模经济;资本和货币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如优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效运行机构等;易于得到廉价的劳动力、特殊原材料等造成的优势。

正因为存在这些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才能克服海外投资的重重障碍,确保海外投资有利可图。

该理论被认为是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山之作。

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如凯夫斯&9(:(/;<,=>!%?!.的产品特异论和尼克博克9:5;5<$)-=&’>*-=&!?@"A的寡占反应论。

但该理论只是一个方面说明国际直接投资行为,还存在重大缺陷,如该理论认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从事对外投资,显然不能解释自68世纪以来发达国家许多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事实。

早期的另一个重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925B&’$*$A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CC年D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重要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了该理论。

他认为,垄断优势论不足说明企业在出口、许可证和跨国界生产间的选择,其理论只停留在静态阶段,应该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

弗农认为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的变化是驱使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

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连续的"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在产品的新阶段,由于产品的特异性或垄断优势价格的需要弹性低,而收入弹性大,企业有选择在国内生产的倾向;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需求量变大,技术扩散和竞争者加入,成本因素呈现出的重要性,对外投资比产品出口更有利,因而企业倾向于到海外需求类型相同的地区投资设厂,开展对外投资;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技术因素退居次要地位,竞争变成了以价格为主,故企业倾向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原来的发明国逐渐变成了产品进口国。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区位存在密切关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即解释了为什么要对外投资,也解释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时机选择,这一思路对后来的折衷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第"大理论英国学者巴克利9E5F5GH-=+&I A和卡森9J5-(//*$A创立的内部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两人在!?@C年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系统提出的。

他们根据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925K5L*(/&A的交易机制与企业内部交易机制的关系来阐述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及跨国公司发展动因,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化,并通过建立内部市场来内部使用资源而取得优势。

该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

这里的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外部交易时,存在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难,企业为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

因此,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得不以内部交易机制来取代外部市场,实行内部化。

企业的内部化交易大概具有M方面的优势:第一,当买卖双方因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而发生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交易难成交时,双方中的一方可通过兼并另一方或新建子公司使交易内部化,以避免交易成本;第二,当市场出现双边垄断僵局,导致公司经营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可通过相互参股或兼并,从而建立较稳定的长期供需关系;第三,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化来避免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方面的人为干预;第四,通过内部化各个相互依赖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控制之下,充分施展差别定价、转移定价等手段来提高公司的资本运营效率。

内部化理论与其它国际投资理论相比具有较大的适用性,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行为,也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行为,故有人称之为“一般理论”,即“通论”。

但该理论对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的某些特征来做具体分析,也不能科学解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

二、综合性折衷理论范式的形成进入@8年代后,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活动的蓬勃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能解释各种类型对外投资的折衷理论的出现,以日益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现象提供较为规范的解释和理论指导。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9F5K5NH$$)$I A教授发表了其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域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后来9!?O!年A他又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邓宁教授认为,早期的对外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它们都对各自国家特定时期跨国公司行为具有较有力的解释,但都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他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个优势:所有权势,主要是指一国企业拥有的或能够得到的而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方面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指企业在通过对外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区位优势,指企业在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上拥有的特定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际投资理论进入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至今尚无一种理论可以取代它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但该理论亦存在重大缺陷,如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缺乏动态的分析;它的分析对象仅是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提供科学的解释。

针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上述缺陷,($年代初邓宁教授进一步发展了上述理论,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又称投资发展水平理论。

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美元以下。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最贫穷,几乎不拥有什么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故也很难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开展对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直接投资流入也因为投资环境差而处于极低水平,所以这些国家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呈负值。

第二阶段,人均)*+在"$$.#/$$美元之间。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市场在扩大,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故区位优势强,外国直接流入迅速增加;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种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仍十分有限,对外直接投资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低水平,故其*,-为负值。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人均)*+在#/$$."0/$美元之间。

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种优势都有所增强,对外投资迅速增长。

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达到较大规模,但*,-仍为负值。

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人均)*+超过/$$$美元阶段。

进入该阶段的国家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相当大规模,*,-为正值。

该理论采用动态分析法,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进入($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异军突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各种理论显然不能充分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于是许多学者就另辟蹊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和特点纷纷提出自己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如何拥有竞争优势1在这一领域作出重要研究理论要首推美国经济学家威尔士&23456789:;;6’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拉奥&<=>?=@=2=;;’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