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余海丰冯忠铨

提要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方兴未艾。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各种新现象、新特点不断出现。为了阐释和引导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二

战后的国际投资理论也几经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就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

论的发展演变问题作一个较为扼要、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演变

二战结束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伴随着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一浪比一浪高。在这种背景之下,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其进行诠释、引导,因此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几经变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早期的三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在"#世纪$#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尚未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当时的许多学者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时,往往采用以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

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对传

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后经其导师金

德尔伯格&/(0(12342,5,-6,-.的发

展,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

默—金德尔伯格”理论。海默对美

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

后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

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这些行业

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在美国跨国

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相当一部

分资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

集的。这些情况证明了国际资本流

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

的对外投资行动。故不能正确地解

释国际直接投资。接着,针对市场

非完全竞争性的实现,海默指出国

内和国际市场的完全性,导致跨国

企业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

对外直接投资来利用自身的垄断

优势。海默认为至少存在7种类型

的市场不完全性:&!.由产品的物

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

格联盟等原因造成的产品市场不

完全;&".由专利、技术决窍、获得

资本难易等造成的要素市场不完

全;&8.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

场不完全;&7.由政府的干预程度、

有关税收、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

造成的管理能力的不完全。国内和

国际市场的这些不完全性,造成了

跨国企业具有相应的垄断优势,大

致有:技术优势,包括生产秘密、知

识、信息、决窍、无形资产、市场技

能等,这是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

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如集中化的

研究与开发、建立大型销售网络等

造成的规模经济;资本和货币优

势;组织管理优势,如优越的组织

和管理技能、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

高效运行机构等;易于得到廉价的

劳动力、特殊原材料等造成的优

势。正因为存在这些垄断优势,跨

国公司才能克服海外投资的重重

障碍,确保海外投资有利可图。该

理论被认为是研究国际直接投资

的开山之作。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该

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如

凯夫斯&9(:(/;<,=>!%?!.的产品

特异论和尼克博克

9:5;5<$)-=&’>*-=&!?@"A的寡占反应论。但该理论只是一个方面说明国际直接投资行为,还存在重大缺陷,如该理论认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从事对外投资,显然不能解释自68世纪以来发达国家许多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事实。

早期的另一个重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925B&’$*$A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CC年D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重要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了该理论。他认为,垄断优势论不足说明企业在出口、许可证和跨国界生产间的选择,其理论只停留在静态阶段,应该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弗农认为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的变化是驱使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连续的"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的新阶段,由于产品的特异性或垄断优势价格的需要弹性低,而收入弹性大,企业有选择在国内生产的倾向;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需求量变大,技术扩散和竞争者加入,成本因素呈现出的重要性,对外投资比产品出口更有利,因而企业倾向于到海外需求类型相同的地区投资设厂,开展对外投资;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技术因素退居次要地位,竞争变成了以价格为主,故企业倾向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原来的发明国逐渐变成了产品进口国。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

区位存在密切关系。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

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

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即解释了为什

么要对外投资,也解释了对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时机选择,

这一思路对后来的折衷理论产生

了重要影响。

早期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第"

大理论英国学者巴克利

9E5F5GH-=+&I A和卡森9J5-(//*$A

创立的内部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两

人在!?@C年出版的专著《跨国公

司的未来》中系统提出的。他们根

据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

925K5L*(/&A的交易机制与企业内

部交易机制的关系来阐述战后对

外直接投资及跨国公司发展动因,

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

的存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

留在企业内部,促使企业进行内部

化,并通过建立内部市场来内部使

用资源而取得优势。该理论认为,

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

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里

的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

料,更为重要的是专利技术、商标、

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

产品。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

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外部交易

时,存在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

难,企业为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付出

高昂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在对

外直接投资中不得不以内部交易

机制来取代外部市场,实行内部

化。企业的内部化交易大概具有M

方面的优势:第一,当买卖双方因

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而发生信息不

对称,交易成本过高交易难成交

时,双方中的一方可通过兼并另一

方或新建子公司使交易内部化,以

避免交易成本;第二,当市场出现

双边垄断僵局,导致公司经营不确

定性增加,企业可通过相互参股或

兼并,从而建立较稳定的长期供需

关系;第三,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

部化来避免政府在关税、税收、利

润汇回、汇率政策方面的人为干

预;第四,通过内部化各个相互依

赖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控制之

下,充分施展差别定价、转移定价

等手段来提高公司的资本运营效

率。内部化理论与其它国际投资理

论相比具有较大的适用性,既可以

解释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行为,也

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

行为,故有人称之为“一般理论”,

即“通论”。但该理论对西方大型跨

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的某些特征来

做具体分析,也不能科学解释跨国

公司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

二、综合性折衷理论

范式的形成

进入@8年代后,跨国公司对

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益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

公司及其对外投资活动的蓬勃发

展,客观上需要一种能解释各种类

型对外投资的折衷理论的出现,以

日益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现象提

供较为规范的解释和理论指导。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

翰・邓宁9F5K5NH$$)$I A教授发表

了其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

区域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

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后来

9!?O!年A他又对该理论进行了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