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体”的传播特点和接受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合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①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周报,保持着居高不下的发行量,除了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品牌性外,其写作技巧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南方周末》的很多文章都有“华尔街日报体”的风格和特点。“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如2005年12月8日《南方周末》B13版版刊文《“神山圣湖”守护者》,该文结构与行文特点:

开头(启):

41岁的仁青桑珠,身穿藏袍,坐在会议室前排,紧盯着北大校长许智宏的脸。

这位来自西藏贡觉县大山里的农民,没有上过一天学,听不懂普通话,但在11月29日,他坚忍地坐在会议室里,紧盯许智宏,希望能从他脸上,猜出他所说的话。

他右耳上塞着手机的耳机,这不是追求时尚,而是在进行一场“实况转播”:电话的那一头,连着西藏贡觉县,几十个农牧民,聚到仁青桑珠的家里,打开电话的免提,屏住呼吸,想知道这位北京大学的校长在说些什么。。。。。。与许多来自川、藏、青、滇的生态保护者一样,仁青桑珠很惊异,许智宏这样的大人物,怎么会来到偏远的四川康定,参加基层社会人士居多的神山圣湖与保护地管理研讨会。

文章所要报道说明的是:“北京大学和“保护国际”联合召开会议,有学者提出“神山圣湖”保护所代表的社区共管模式,应在立法上予以鼓励。”文章开头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一个农民写起,层层设置悬念:一个西藏大山里的农民,怎么会去听北大教授的讲话,什么会议如此重要,要用电话来听,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和北大教授以及农牧民有什么样的关系?一系列的问题不禁调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不得不往下读的冲动和欲望。

过渡(承转):

而对许智宏来说,这并不奇怪。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主席,他了解西部山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大意义。这个过渡段虽只有二句简短的话,却不可或缺。前一句“这并不奇怪”,很自然的把笔锋一转,起承上的作用。后一句又巧妙地把主题引出来,还为下文作了个铺垫式的悬念,又一次诱使读者往下读。

主体(展开):

仁青桑珠的家乡,西藏贡觉县的东巴村,一座名为森格南宗的神山,庇佑着这里的世代藏民。。。。。保护神山的传统,令村民们极为珍视生态环境。。。。。仁青桑珠也听到北大校长许智宏相似的发言:“西部生态的保护,要与当地百姓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副主任蔡微说全国人大正在起草自然保护取法,这部法律的起草,应该借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这个会议所介绍的社区共管形式,应在法律上予以鼓励。。。。。

文章在主体部分里着力写了西藏贡觉县东巴村的环保实践,康定会议上学者们对“神山圣湖”管理模式的探讨,仁青桑珠对学者门的看法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结尾(合):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结论。但与会的世界著名动物学家、作为外国人第一个获准进入西藏羌塘无人区进行研究的乔治夏勒博士的话,令仁青桑珠印象深刻:“必须保护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山圣湖”。行文结束时没有像倒金字塔那样嘎然而止,而是回归到开头的故事人物中去,以故事人物的话来点破得升华主题所具有的意义。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1、故事化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2006年8月31日,南方周末,B9,《傻根知识分子募捐事件》)8月23日下午,费冰消走在重庆的人流中,戴着钓鱼人带的斗笠。

斗笠外表面银灰色,内表面藕荷色,像一柄小一号的遮阳伞,用一根线绳系在颌下。在白花花的熙来攘往的马路上,十个从费冰消身边走过的人,九个对她的打扮侧目,有人还笑出声来。。。。。她的碎发从斗笠下一从一丛地披散开来。

新闻事实变得象故事的情节一样动人。从上文实例可看出,“华体”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从心理学来讲,读者接触新闻媒体,一般情况下是无意注意—并非带着某种专门的目的特意去寻找某个新闻,而是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息的开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便会停下目光,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②“华体”的开头吸引读者,让读者“一见钟情”。伴随着文章的深入,故事也在

继续,故事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2、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南方周末》“华尔街日报体”新闻故事中的大部分主角是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基本上本文列举的每篇文章都是关注事件,关注事件背后的人,人的生存状态,事件对人的影响。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建立对报纸的品牌忠诚度。

(2005年12月8日C17 <南方周末>)在深圳奋斗了6年,李大志终于成为深圳一家媒体的中层干部,并拥有近两万的月薪,但他仍然买不起一套理想的房子。

“买得起的只是那些化钱不用数的人。”这个40岁的男人说。去年他舍不得掏出140万买下一套香蜜湖熙园的房子。一年后,他发现那套房子卖到了240万元。

2006年5月25日的南方周末头版《毕业仍陷学债泥潭,就业犹如镜花水月》:“永乐馄饨店”在一块醒目的“用人单位”招牌前,青海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王磊停住了,这家小吃店是他暑假打工端盘子的地方。老板很热情,“小王,到我这边干吧。别人一个月350元,我给你400元,包吃包住”王磊没敢应声,拔腿跑了。。。。。“好不容易读了本科,出来竟是端盘子?”王磊看上去很难过。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他,4年大学的费用几乎拖垮了全家,临到毕业,却不能靠一份满意的薪水还上读大学的“巨债”。3、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2006年9月14日B17 《黄克诚:一生洞若观火》)三年级的小学生黄梅恐慌了整整一个暑假,也没见家长来责问她为什么操行评定只得了“中”。这是1959年夏天,父亲黄克诚参加庐山会议回来,全家人的命运急转直下,9岁的小黄梅对此还浑然不知。这篇文章是写黄克诚将军在1959年的庐山运动中的遭遇的,以黄克诚将军女儿的疑惑写起,“慌了整整一个暑假,也没见家长来责问她为什么操行评定只得了中。”读者中的绝大多数恐怕都有这种考试考得不好,怕家长责罚的心理吧,读者立马就回觉得亲切起来,接下来“父亲黄克诚”,原来她是大将军黄克诚的女儿,将军的家庭在对待子女的学习上也和普通家庭一样,读者的心就会紧跟着小女孩黄梅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次运动中的黄克诚。

4、强大的信息释放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