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的古典私家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相比,无论是其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还是它们生存的环境和文化土壤都存在着天壤之别。前者植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沃土,吸收着华夏文化的精华,千锤百炼方’成精品;后者则借助于现代科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而茁壮成长,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不到百年历史,它缺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背景,但却更具时代特征。它们的年龄、经历都有极大的差距,可是,它们的内在本质具有相同的地方,仍然能跨越时光进行对
话,分析比较这两个概念,从理论到实践应该会有所收获。标签:园林;自然景
观;艺术特点;吸收;借鉴
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人工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加工、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风景。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造园几乎离不开石.石的本身也逐渐成了人们鉴赏品玩的对象,并以石而创为盆景艺术、案头清供、南北各地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最高不过八、九米,无论摹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幅而创造峰、峦、岭、峋、洞、谷、悬岩、峭壁等的形象写照。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园林里面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得助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园林中的各种水体也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造的水体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湾、水面以显示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稍大一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仿写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植物配置尽管妮紫嫣红、争奇斗妍,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固然林木最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界发华繁茂的生态(像西方之以花卉为主的花园,在中国是比较少的)。栽植树木不讲求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穿插。往往以三株五株、虹枝古朴而予人以葱郁之感,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凝练、典型的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园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得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中国园林建筑,不仅它的形象之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首屈一指,而且还把传统建筑的化整为
零,由个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一改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均齐的格局,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跌石错落,以这种干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来强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同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正如(园治)所谓:“轩榴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种建筑与自然的谐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道家对待大自然的“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2 诗情画意的展现
文学和绘画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文艺时空综合的艺术比照物。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比其他园林体系更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它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还运用题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介。园内的动观浏览路线绝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件于迂回曲折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也就是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其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晰。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采、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激情、节奏,画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结构。在这个序列之中往往还穿插一些对比的手法、悬念的手法、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的手法,合乎情理之中而又出人意料之外,则更加强了犹如诗歌的韵律感。因此,人们游览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所得到的感受,往往仿佛诵读诗文一样的酣畅淋漓,这也是园林所包含着的“诗情”。而优秀的园林作品,则无都两疑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凡属风景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的原则。但绘画艺术对于造园的影响之广、渗透之深,者关系之密切,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得到充分展现。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中国的画家通游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干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案儿之间挥笔而就。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己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山水风景。因此,能够以最简约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与园林艺术对大自然的概括、印象从而获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点十分相似。两者既沿着同样的创作道路,造园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从立意构思直到具体技法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就此意义而言,也可以说中国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这在空地建造的人工山水园,尤为明显。从假山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也能看到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肌理的表现,乃至某些笔墨技法和披法、矾头、点苔等的具体摹拟。可以说,叠山艺术把借鉴于山水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方法在三维空间的情况下发挥到了极点。它既是园林里面复现大自然的重要手段,也是造园之图画成景的主要内容。正因为“画家以笔墨为丘壑,叠山以土石为破擦:虚实虽殊,理致则一”,所以许多叠山匠师都精于绘事,有意识地汲取绘画各流派的长处于叠山的创作。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