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历史16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壮族十字花绣——四瓣花》教案

第16课《壮族十字花绣——四瓣花》教案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绣制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2. 文化理解:深入挖掘壮族十字花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3. 审美判断:学会欣赏和分析四瓣花的排列组合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4. 创意实践:在掌握基本绣制技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十字花绣作品。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刺绣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刺绣技巧和图案设计方法。特别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民族美术》课程中接触过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 ④运用简笔画或卡通形象,以幽默的方式呈现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力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关于壮族十字花绣的预习资料,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绣制技巧的PPT和视频,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四瓣花的设计和绣制方法。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四瓣花的设计与绣制”,提出问题如“你认为四瓣花的图案设计有哪些特点?”和“尝试描述十字花绣的基本步骤。”
2. 教学软件:运用美术教学软件,如绘图软件、刺绣模拟软件等,辅助学生进行图案设计和绣制技巧的学习,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熟练掌握技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第16课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视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东平县州城街道第二中学 刘书涛
学习目标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
再现“三国”风云 辨认“三国”真假 感悟“三国”情怀
三国鼎立视频 再现一段历史
再现“三国”风云——民不聊生
结合材料,当时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作业
1、读背:综合能力训练P81基础填充。 2、书写:导学案、综合能力训练P81至84。
谢谢观看
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船队到夷洲。 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魏 国 马 钧 发 明 的 翻 车
课本P83
课本P84
答: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弊、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 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答: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 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壮大和赤壁之战 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答: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 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要统一天下,主要对手是谁?
再现“三国”风云——剑指天下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
曹操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
曹操眼中的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名人眼中的曹操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 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 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感受科学魅力。

语言运用: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思维能力:能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对人物进行评价。

审美创造:体会“我”善于思考爱观察的精神,树立科学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

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第一篇:(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第17课早期殖民掠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正确理解“三角贸易”的实质以及“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过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难点:殖民掠夺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发、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

自16世纪开始,他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

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二)、讲授新课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根本原因: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活动。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①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②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动。

③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

其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

西班牙: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自称“无敌舰队”,凭借这支舰队,西班牙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除巴西以外)。

3、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掠夺:西班牙掠去了约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

葡萄牙从巴西运走至少有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

屠杀印第安人:有人估计在西班牙人入侵后12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便被屠杀了好几百万。

大规模的屠杀很快使西印度群岛上的居民几乎绝迹,这种现象接着在其他地区也出现了。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治维新》。

该章节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改革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3. 讨论:分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明治维新背景:黑船压力、国内矛盾过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影响:促进日本现代化、提高国际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2)列出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3)谈谈你对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影响的看法。

2. 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黑船压力、国内矛盾。

(2)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

(3)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现代化,提高了国际地位,使日本成为东亚强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020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6.《盼》教案 第2课时

2020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6.《盼》教案 第2课时
央求:“我央求着。”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向窗外,生怕雨停了。”
②关注借口:买酱油、炖肉。
(3)小结:注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朗读评价,促进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我”盼望外出的心情,进而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具体写”的表达效果。
4.体会“我”看着雨景盼第二天穿雨衣的心情。
(1)雨后的景象写得宁静而美好。学习第16—17自然段时,抓住“安静、凉爽、明晃晃的玻璃、挂满了珍珠玛瑙”想象画面。
2.小组交流,抓住不同事件品读、体会,领悟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如何将中心意思写具体、写生动。
(二)小组汇报
1.小组成员在汇报中,通过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并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2.体会雨下起来时,“我”的兴奋。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看到变天时的反应的段落,揣摩动作描写的效果。
事件一:得到雨衣盼变天。
展开想象:体会下雨时“我”的兴奋劲儿。
事件二:下起雨来盼外出。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心理活动描写)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雨点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动作描写)一般人遇到下雨,都会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想象当时的情境,你们会怎样呢?
(2)雨后想象盼下雨。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难道作者只是在写雨后的景色吗?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5.体会“我”穿上雨衣前后的兴奋与喜悦。
(1)学习第18—2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我"的兴奋与喜悦。
如:“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样、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冲妈妈说、挺着脖子、跑下了楼梯、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16青山不老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lüè)参天(cān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jù)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风雨同舟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二、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溆浦县屈原学校张秋娥能力点4跨学科教学活动教学设计

溆浦县屈原学校张秋娥能力点4跨学科教学活动教学设计

知识点加 观、价值
以阐述总 观。
结。(能
力点 3) 用微课将
古诗词学
习方法加
以归纳总
结,更清
楚明了,
利于学生
进行下面
的拓展阅
读。。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全诗,熟记关键字词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

不怕
五岭逶迤
腾细浪
乌蒙磅礴
走泥丸
金里雪
尽开颜
烽火岁月离现在的孩子有些久远,我在课堂借助信息技术,以直观的图片、 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心中的 爱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拓展环节稍显急促,巩固环节如 果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重点知识测评我想会更高效,更直观。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小视频 读并背
学生走进 那段烽火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诵相应
岁月,更
( “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喜)
3、本首诗让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 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 概)
的诗句
好地理解 诗中“暖” 和“寒”, 更深入地
所有的坚强,所有的坚定,所有的决心全都化
五、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 难,就请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 望大家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不惧任何风雨, 勇敢向前!
学生读 在此处设 解红军战
全诗,试 计一个微 士崇高精

课,将学 神,从而
习诗词的 树立正确
方法这一 的 人 生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案

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案

西泠印社出版社书法练习与指导六年级下册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学会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各种书法样式。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砚台、教材和大字册、宣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一些古今书法家的作品。

2、了解“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为大家的诗歌合集写了序,就是这篇《兰亭序》。

《兰亭序》的书法流露出王羲之平日的俊
朗风神以及书写时内心所充满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3、出示:书法作品欣赏要素
4、欣赏
A、横幅:指在高宽比约为1:3的横条纸上书写的作品,又称
“横披”,如上图伊秉绶“友多闻斋”。

B、条幅:指在高宽比约为3:1或4:1的长条纸上书写的作
品。

图为明代书法大家王铎作品。

C、中堂: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
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

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
四尺、六尺等。

D、扇面:团扇,为椭圆形或圆形,常用素绢制成,书写时字
数多少随意,也可在扇面中央用方形构图书写;折扇,
上宽下窄,呈圆心辐射状,字数可多可少,书写安排必
须适合扇子的弧线式形制。

5、欣赏其他书法作品。

6、出示示范。

7、学生练习书写,并创作自己的作品。

(师巡视)
8、教会学生签名,签章,课后装裱自己的大字作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优质教案

16.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

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

(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中国历史六年级上第13——16课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六年级上第13——16课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3——16课复习提纲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原因:①汉初国家经济萧条、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

2、措施:①轻摇薄赋(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③奖励农桑;④提倡节俭;⑤重视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形成原因:①客观条件:汉初六七十年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主观因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大一统措施:①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诸侯国势力,使封国越分越小,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举办太学。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③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军事: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⑤外交上: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三、东汉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25年; 2.都城:洛阳; 3、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农业:治理黄河:①汉武帝治理黄河,堵,八十年没大水灾;②东汉明帝时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疏通,八百年没改道。

二、手工业: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

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商业:1、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特点:规模宏大,人口众多,设施完2、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秦汉之际,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1、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汉朝时期,我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交流的历史。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交流和商品贸易。

教材还介绍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以及他为开辟丝绸之路所做出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课时,会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人文交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学生对张骞这位历史人物可能会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学让他们了解张骞的事迹和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使学生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明白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呈现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主要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美洲进行的殖民掠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殖民者获取的大量财富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世界近代史的整体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早期殖民掠夺的具体史实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对于殖民掠夺这一话题可能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美洲进行的殖民掠夺的主要史实;理解殖民掠夺对殖民地人民的影响,以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殖民掠夺的恶行,理解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早期殖民掠夺的主要史实。

2.难点:殖民掠夺对殖民地人民的影响,以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殖民掠夺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殖民掠夺的实际情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案例资料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欧洲殖民者对外侵略的路线。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早期殖民掠夺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个典型的殖民掠夺案例,如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统治、葡萄牙对非洲的殖民掠夺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案 (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案 (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案 (1)《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理念】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

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乐读趣学自主感悟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引课激疑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看老师写课题。

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三、自学释疑1、范读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

(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

(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

人教版初中历史16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16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16课教案【教学内容】1. 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3. 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并认识其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 掌握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科技发明和发展成就3. 讨论明清时期的中国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难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16课程教科书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的一些科技成就,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二、学习内容呈现(15分钟)1. 讲解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科技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介绍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如何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2.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解答2. 角色扮演,模拟明清时期的科技发明家和学者进行对话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课后作业】1. 回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2. 思考并写出一篇短文,探讨科技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板书设计】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1.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2. 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科技发展的探究精神。

小学历史第十六册教学方案

小学历史第十六册教学方案

小学历史第十六册教学方案第一章:大航海时代(课时1)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一些有代表性的航海家和他们的贡献;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航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2. 著名航海家的探险和发现;3. 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理解著名航海家的探险过程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航海时代;2. 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在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章:中国古代科技(课时2)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2. 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他重要科技成果;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2.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3. 其他重要科技成果的介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脉络;2. 了解四大发明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魅力;2.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3.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在讲解的同时,结合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成果。

第三章:古代文明的辉煌(课时3)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2. 熟悉古代各个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点;3. 掌握一些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成就。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点;3. 各个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成就。

山东省海阳市美宝学校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历史第一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山东省海阳市美宝学校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历史第一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授课人原设计者学科历史执教班级六年级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的一刻,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黑暗,爆发了农民起义,出现了割地一方的军阀,相互征战,占领地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导致三国局面形成。

本课中学习曹操雄才大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三国时期各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媒体运用课本插图,历史地图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2月2日预设过程(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个人修改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上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上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黑暗,爆发了农民起义,出现了割地一方的军阀,相互征战,占领地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这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本课中学习曹操雄才大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三国时期各国为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充分,教师可以适当解释。

本课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2、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区分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演义》原著片段,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2、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

学会列表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理解天下太平的可贵,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行,养成读书明智、热爱国家、珍惜和平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串联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温故知新: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任务。

(1)说一说造纸术的改进时间、改进人和改进后优点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测试】 1、电视剧《三国》再创收视新高。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 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 多的战役( ) 。 A、 赤壁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官渡之战 2、公元 207 年,曹操曾写诗明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 壮心不已。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当时曹操 “志” 在何处 ( ) A、统一全国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3、 官渡之战中袁绍 10 万大军输给了只有 4 万人的曹操; 8 年后, 20 多万大军的曹操输给了只有 5 万人的孙刘联军,其相同原因是 ( ) 。 A、 骄傲轻敌 B、 天意为之 C、 借助东风 D、 不习水战 4、三峡库区兵书宝剑峡因传说藏有诸葛亮的兵书宝剑而闻名, 最近,文物工作者打开峡谷的悬棺,排除了存在兵书宝剑的可能。诸 葛亮是何国的丞相(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 东汉 5、 下列有关三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B、吴国造船业发达,海上交 通也得到了发展 C、蜀国丝织业发达 D、魏国人派人到了夷洲,加强了台 湾和内地的联系
高新区徂徕镇第一中学 备 课 纸
第___周 ___个课时
总第____至___课时 备 课 人: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
徂徕镇第一中学备课纸
备课类型 新授
课题 课前检查 16 课 三国鼎立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 立。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 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两次战争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反思
6、三国时期战役众多,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7、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 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8、 《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 面最终形 成的时间是( )。 A、公元 220 年 B、公元 221 年 C、公元 222 年 D、.公元 229 年 9、杜甫的诗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赞扬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0、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 ”这 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下列哪一战役的感叹( )。 A、赤壁之战 【堂堂清】 1、官渡之战:200 年,曹操与袁绍决战官渡,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对垒赤壁。周瑜采用诈降和 火攻,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三国鼎立:220 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国号 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 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正 式形成。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战役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 以令诸侯”;经济上采用
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 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与占
据黄河以北的 争雄北方。 2、概况:200 年,曹操和袁绍在 进行决战。曹操采 取 、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迅速歼灭了袁军 主力。 3、影响: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概况: 年,北方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割据 势力,统一全国。 联合孙权迎战曹军,两军在 对垒。 2、经过:曹军初战失利,撤到江北。周瑜采纳部下 的 建议,向曹操采用诈降并用火攻,大败曹操。(典故:草船借箭) 3、影响: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的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后,曹操转战关中,完成北方的统一。刘备 占领湖南、湖北,又向 发展,占领 、云贵地区。孙 权占据江东,又向湖南、湖北扩展。 2、三国鼎立: ①魏国的建立: 年, ②蜀汉的建立:221 年, 称 。 ③吴国的建立:222 年, 在 在 在 称帝,国号魏。 称帝,国号汉,史 称王,国号吴。三国
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3、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①魏国:重视 ,大力兴修水利。 ②蜀国:在丞相 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 速西南地区开发。 ③吴国:造船业发达,积极发展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 率领船队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合作探究】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