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胡适思想的总结

胡适思想的总结

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胡适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胡适主张思考和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并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胡适反对空洞的学院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其次,胡适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完美。

胡适主张学术研究要有实践应用的价值,必须关注社会问题,以改善社会为目标。

第三,胡适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传统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束缚,主张个人应该拥有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胡适提倡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

他坚信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呼吁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制度转型。

他批评中国传统思想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并提出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第五,胡适倡导文化多元主义。

他认为,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主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反对排斥和歧视。

他也强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第六,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通过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批判了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革新。

总结起来,胡适的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实用主义、个人自由和创造力、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提倡教育独立,呼吁通过教育来救国,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对中国教育的自由独立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对后世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

标签:胡适;自由主义;教育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个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的代表,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在教育上的造诣和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一、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自由主义是胡适一生的追求,他把自由主义看成一场运动,他说:“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并进一步解释说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大运动实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

他认为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涵:1.自由主义之核心——自由胡适认为自由主义最浅显也是最核心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呢?他说:“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他所说的自由含有解放的意味。

他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其中思想、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通过思想自由来进行思想革命,促进人们个性的解放。

他认为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主要有六点:无为、无治、高谈理性、无思无虑、不争不辨、知足)与现代的理念不符合,要进行改革,要通过思想自由来铲除这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不可否认他追求思想自由、思想解放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对于言论自由,胡适也是极为重视,他认为只有言论自由才能够促进个性发展,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才能培养健全的个人。

因此,政府应该给人民以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不应该搞专制,不应该限制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百花齐放,让人们各抒己见。

对思想、言论自由的争取是胡适终生的追求和信仰,而他也始终努力去实行和推广。

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性

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性

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性胡适的文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所谓“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基本内涵乃是主体性精神。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获得了一种主体的地位。

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它起源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受清末以来社会思潮的影响,胡适很早就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910年以后,胡适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七年,这使得他对现代西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胡适又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他出生于一个笃信儒学传统、恪守儒家思想行为准则的家庭,自幼饱读传统儒学典籍。

在美国留学的七年中,不忘继续刻苦攻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这就使得胡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是胡适的文学思想发生的现代性语境。

胡适具有鲜明的历史进化观念。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向文明一点一滴地进化而成的。

胡适的这种观念在他的文学思想中有鲜明的体现。

在他看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就文学的形式而言,他认为,“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就文学的内容而言,他认为,今日之作家应该“不事摹仿古人”,“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

胡适的这种观念,主要是受近代西方的进化论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的进化观念对他的影响有关。

胡适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立场。

他呼吁人们努力争取自由、民主,呼吁社会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他还认为容忍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可说了;他还主张以和平渐进方式改革社会政治。

胡适的这种立场在他的文学思想中有鲜明的体现。

无论是他的文学创作,还是他的文学批评,他都坚持这种立场。

胡适的这种立场,主要是受现代西方自由主义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念对他的影响有关。

胡适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精神。

他高度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倡导乐观主义精神,呼吁健全的个人主义,处处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怀人、体贴人,同情弱势者,奖掖后进者,救助逆境中的人。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和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学者。

下面将对胡适教育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推崇实用主义教育胡适认为,教育应该以实用为目的,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

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过于偏重学术研究,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胡适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人们的实际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推广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实验和经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倡导科学教育胡适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还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胡适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提高科学课程的地位,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三、强调个性自由胡适非常推崇个性自由,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而不是强制性地塑造一个人。

胡适提倡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推崇平民教育胡适非常关注平民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平民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胡适认为,平民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促进社会平等和民主化进程。

五、强调教育独立胡适认为,教育应该独立于政治和经济而存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

他主张建立独立的教育体系,由专业的教育机构来负责教育的管理和决策。

胡适认为,只有教育独立,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胡适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注社会现实、推崇实用主义、倡导科学教育、强调个性自由、推崇平民教育和强调教育独立。

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胡适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思考和追求的根本问题之一、胡适,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人生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

从胡适的人生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的价值、生活的目标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以下是关于胡适略谈人生观的文章,大约1200字。

胡适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人应该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智慧。

他说:“人的一个目标、一个奋斗、一个团结、一个光荣、一个信念,就可以令他活着和幸福。

”这表明了他对于人生目标的重视,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与幸福。

胡适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受到他人或社会的限制和束缚。

他说:“自由是人人都有的,没有人可以禁止你自由。

”胡适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提倡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追求真理和自由。

同时,胡适也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对社会有所负责。

他说:“在人生的责任观念中,有爱是首要的。

”胡适认为,只有在关心和爱护他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此外,胡适还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国家命运。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和国家的现状。

他说:“人生对国家言重,个人尽一分力量,则功德无量,这就是人生才有意义。

”总的来说,胡适的人生观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责任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与幸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和国家的现状。

胡适的人生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胡适汉语革新思想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本体认识论。

胡适主张“世道人心”观,摈弃反对派的“文化传统”观,所以坚信“文言是死文学,白话是活文学”。

二是汉语建设方法论。

胡适坚持历史方法与科学方法的统一,坚守借助文学来创建民族共同语的民间立场,认为一流的白话文学比行政行为更能有效地抬高白话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强调用“世道人心”来衡量语言,用“一流文学”来建设汉语,是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对当代汉语建设的重要启示。

标签:胡适;汉语革新;哲学思想;世道人心;一流文学;当代启示白话来作文,白话来写诗,白话来做学问,白话亦可以来写作公文;因为白话才是“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学正宗,“一流白话文学”才是民众心中的标准国语。

这是胡适一辈子坚守的汉语革新观念,也是这头“徽骆驼”一辈子为之努力的志业方向。

白话革命,“功不唐捐”,没有谁这样执着。

他的同辈没有,整个20世纪也很难再找到一个这样虔诚的“白话信徒”。

那么,这位“白话信徒”的汉语革新思想是什么?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对于21世纪的汉语建设又有哪些启示?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就文学与标准语的创建关系与程巍先生商榷。

一、语言本体认识论:“世道人心”观胡适倡导的白话革命,成果可谓多矣。

然而,在我看来,就其初衷和本质来说,白话革命是一场汉语革新运动。

①因为汉语观念的巨大转变、汉语新格局的迅速确立,才是这场革命最重要的成绩。

从观念来说,文言是古代的汉语,白话是现代的汉语,成为革命后从民间到官方的普遍共识;从实践来看,白话被确立为汉语正体,文言“退居二线”作为白话新元素产生的一个来源,形成现代汉语的新格局。

这一格局形成之快,是包括胡适在内的所有革命人士几乎没有想到的。

黎锦熙就说:“三五年工夫,居然辦到寻常三五十年所办不到的成绩”[1]从《文学改良刍议》发表(1917)到教育部下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教科书改用白话文(1920)只有四年,而从胡适写作《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发现“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是活文字”这一断论(1915)到鲁迅《呐喊》(1923年8月)、周作人《自己的园地》(1923年9月)等一批重磅级新文学作品问世,也只有八年。

简论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

简论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

简论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胡适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以写实主义真文学代替假文学。

他以自己的文学思想为指导,在他的部分演讲文稿和文学作品中,阐释了闪烁理想主义色彩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理想的语文教育目的教学目的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教学目的本身是一种社会或者阶级主观预期的思想,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理想模式,但是,它可以反映教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的的确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最终个体状态,所以,它的确立就格外为社会所注重。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特别强调对教育目的的制定。

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这篇讲演稿里,他提出了理想的语文教育目的:(一)人人都能用国语作文,说话,演说,都能通晓明白,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在《再论中学国文的教授》中概括为人人能以国文自由发表思想)(二)人人都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通鉴》和《孟子》、《庄子》一类的子书。

(三)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指文言。

(四)人人有机会可懂得一点古文文学大概。

[1]胡适提出的理想语文教育标准的第一条是对中学语文工具性的认识,即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但是在发表思想之前加上自由二字,这就把语文从单纯工具性解放出来了,赋予了语文工具性以活生生的内涵,即语文是生活的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因而,对于自由的理解,就应该要求学生能养成独立的思想,以获得将来独立生存的能力。

胡适提出的自由表达应该是我们语文教育永远不变的主旋律。

此外,这四条标准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分解为听说(谈话和演说)、读(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写(用国语作文和作文法通顺的古文)三种能力。

胡适将听与说的能力合为一体,再加上读和写,与当代语文教育界公认的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相差无几。

胡适的这个见解是独创的,具有历史开创意义。

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位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也没有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像这样全面的表述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

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

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

(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

)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

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

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

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

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

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

浅析胡适国文教育思想

浅析胡适国文教育思想
只有先把 国语学到通顺之后 , 再反过头来学习古文则
二、 完善课 程 设置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再次 , 他强调写古体 的文 章只能是一种写作手段 , 而不能将其当做国文学习的
目的 , 因为在一个短时期 内不能指望学生能够写作长 篇 幅的古体文 , 即使会写也没什么用处 , 所 以他认 同 黎锦熙对于“ 中学作文仍应 以国语文为主” 的意见 , 这 对 于国文写作地位在当时的提升 以及现今 以书写 白
话为 主流 的教育现状做 了很好的诠 释 , 也是对《 中学
国文 的教授》 中第 3 条标准的重要修正。胡适对于 中 学 国文理想所定的这4 条所谓的“ 理想 的标准” , 固然 还存在偏重“ 古文” 的倾向 , 但他在此着重强调了国语
他将 中学第三 、 四年的演说和论辩作为国语和国语文
参 囊
浅析 胡适 国文教育思想
◆周小兰 ’ 刘盼
摘要 : 胡适 国文教育思想开启 了现代汉语教育的新 时代 , 他对国文教 育有着诸 多详尽 论述, 对 当下的语文教 育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教学 目的、 课程设置、 教材 、 教法
等四个方面对胡适郭文教育思想进行 了分析 , 力求为 当下我国的语文教 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想, 非 要 强 迫 学 生 用古 人 的文 字 , 说 古 人 的话 。这 种
是新文化 活动者 的主要观点 。作为提倡 白话文 的早
期代表 , 胡适在他 的《 如何可 使吾 国文言易于教授》

文 中指出了历来在教授文言文 中存在的教法 上的
四大弊端 : 分别从从教者忽视 了译释字义的重要性 、 不懂文字学进而不知推究字源 、 忽视文法探讨 、 不讲 究句读 、 标 点等几个方面的弊端进行 了论述 , 并指出 如何才能更为 容易地教授 国文 , 以达 到更好 的教学

文学复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与实践

文学复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与实践

文学复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与实践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的重要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中国文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改革。

其中,他的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被视为中国文学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分析他的思想观点以及在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探讨文学复兴的意义和影响。

一、胡适文学观点的核心思想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的观点,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对文学的定义和定位。

他认为文学应该追求真实、直接和生动,不应被束缚于传统文化和形式的约束之中。

此外,他还提出文学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胡适的文学观点中,最具有批判性的要数他对传统文学的观点。

他对传统文学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传统文学过于精神化和空洞,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相连。

他主张摒弃传统的艳丽辞藻和华丽修辞,而注重真实的描写和简明的表达。

二、胡适的文学实践与努力除了提出一系列的文学观点之外,胡适也在实践中积极推行自己的理念,力图将文学复兴真正落实于实际行动中。

首先,胡适改革了中国的文学教育体系。

他主张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来进行文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和模仿。

他还大力推广翻译文学,引进西方文学作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其次,胡适倡导了一种新的写作风格。

他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情感,而不是追求华丽和虚幻。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新鲜、直接和生动的感觉,颠覆了传统文学的格调和方式。

此外,胡适还积极参与文学刊物的编辑和出版事务,推广自由写作和思想的发表,为青年作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他通过这些努力,为中国的文学复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文学复兴的意义和影响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对中国文学的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批评,揭示了传统文学的问题和弊端。

这种批评的精神激励了后来一代文人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和创新。

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

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

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
胡适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毕生从事教育、学术和文化工作,同时积极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发展.胡适的教育、学术和文化思想对我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诸多的启迪和参考意义.胡适思想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适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性的贡献;领导白话国语运动取得成功;倡导个性解放,提出"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界说;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思想,反对武断迷信;创立新学术典范等.第二,在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上,胡适最早提出建设中国新文化的纲领性意见,对中西文化交流持开放性的态度,反对所谓本位文化观,主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通过充分的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发展.第三,在政治变革上,胡适并不绝对地反对暴力革命,但更主张通过和平的改革来创建新的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第四,在对待外国列强的态度上,胡适既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又主张理性的民族主义,反对情绪化地简单排外.
作者:耿云志 GEN Yun-zhi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刊名:学术探索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CADEMIC EXPLORATION年,卷(期):2006""(2)分类号:B2关键词:胡适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和平改革理性的民族主义
【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例文】。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

对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1962),字洪泉,号东坡居士,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人物,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提倡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倡导自由民主与个人主义,为中国引入现代文明铺平了道路。

首先,胡适思想强调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强调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他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动力。

胡适坚信只有追求真理和科学方法,才能在中国社会中实现成功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胡适思想倡导自由民主与个人主义。

他是中国最早倡导民主政治的改革者之一,他主张人民有权利参与政治决策,坚持言论自由和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思想传统,主张实现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政治体制。

胡适还强调个人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个人价值,从而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

第三,胡适思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

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价值和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但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并结合西方的现代思想和科学,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化。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性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胡适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为了生活,生活为了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际经验和实践的教育方法。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自由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胡适思想也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倡导实事求是、真实感和形式的创新。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应该体现现代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分析研究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分析研究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分析研究胡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思想的研究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他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思想的贡献以及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胡适的语文课程思想胡适在《论语》译序中提到:“读书,读得好,比什么都好。

”这句话体现了胡适对语文教育的重视。

胡适主张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语文课程设置上,胡适主张注重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从阅读、写作、讲演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

他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文学修养。

胡适还主张在语文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他还强调了语文课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演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演讲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语文教学方面,胡适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胡适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胡适还主张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适倡导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

胡适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胡适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胡适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胡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更给予当时和后来的学者很多启发。

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方面,胡适身体力行“完全”教育体制,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坚持教育独立思想等等。

本文结合胡适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给予当代我国教育一些启示。

关键词:胡适;家庭教育;教育独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一、胡适的“完全”教育思想1.胡适对高校“扩招”的看法。

胡适在学校教育方面强调“质”与“量”并重,反对高校盲目扩大教育规模。

他认为扩大教育规模不宜从高校起,高校不宜追求“大而全”。

胡适认为看似“量的发达”的进步是没有基础的,而教育的基础却是很重要的,即“使各个学龄儿童都得受义务的小学教育,使人人都感觉小学教育是‘人’必需的东西”。

胡适认为“高等教育之所以还办不好,原因在于教育基础太狭小,欲要救济教育的失败,根本方法只有全力扩大下层的基础,就是要做到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受教育的人多了,单有文凭的资格就不够用了,多数人自然会要气真正的知识和技能了”。

2.胡适的家庭教育思想。

胡适十分重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英雄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

胡适的家庭教育着眼于子女前期的学习与生活,更注重于子女终身的事业与做人,不仅包涵丰富而且系统完整。

其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子女自立成人,宗旨是让子女成为自立的人。

胡适在家庭教育中主张一种激发子女自我教育的教育模式,即孩子形成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实现、自我评价的活动。

父母应该培养子女有自己的立场,让他们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决定。

这些思想都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有很多启示,现代家庭中打多是独生子女,使得家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太过溺爱,全部代劳;另一种是以过来人的经验,要求子女听从他们的安排。

这两种都会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建立起他们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意识,更不能充分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和天赋。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胡适思想与当代文化研究

胡适思想与当代文化研究

胡适思想与当代文化研究胡适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思想家,其学术思想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追求的重要参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对胡适思想的理解和批判也在不断深入和演变。

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如何发掘和运用胡适思想成为一项有意义的任务。

胡适思想的精髓胡适思想的核心在于其对中国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分析和比较。

胡适自身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但在赴美留学后,他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意识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胡适提出了“新旧结合”的思想,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实现现代化。

同时,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通过“割袍断义”一词表达了对“人情”的批判,认识到人情关系可能导致的个人主义、家族中心主义等问题,指出“理智化”和“制度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此外,胡适还尝试对现代自由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在《个性与自由》中提出了自由主义思想的“批判自我”特征,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实现的制约进行了反思和解构。

胡适思想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在当代文化研究中,胡适思想的进一步挖掘和运用是一项重要任务。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文化传承和创新胡适的“新旧结合”思想为我们在现代时代中如何传承和创新文化提供了思路。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必然的课题。

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也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实际需求,推进文化的创新。

这需要我们像胡适一样,进行文化自觉的反思和深入研究。

人际关系和社交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关系和家族中心主义的问题存在已久。

在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社交伦理的建立也成为重要的议题。

胡适的“割袍断义”思想引起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体现了个人精神的独立和自主,同时也与现代自由主义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分析研究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分析研究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分析研究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适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自觉性”,即不要被传统和规矩束缚,要自己思考、自己决定,这一思想在他的语文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探讨胡适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思想,并分析其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 认为语文是“文明工具”胡适把”文明工具“作为语文的本质属性,认为语文是一种可以让人们相互理解、交流和思考的工具。

他认为,学生应把握语文的基本功,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资源,把自己的个性才能借助语文交流出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更在于把握语言的内涵和人文价值。

2. 倡导实践和创新胡适认为,语文教学需要把实践和创新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传统教学法要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但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也要给予充分的发挥空间。

他认为,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应用和意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文学作品。

3. 打破樊篱、开拓视野胡适认为学生在与时俱进的背景下,对于数量庞大的知识面应有个体的主动性,而不是对成规不疑,从而打破常规并开拓视野。

他认为学生要把握时代信息,批判性地思考,流窜在所披道路上,同时发展自己的思考和找到自己的定位。

因此,学生需要区分各类文章和文化,从而了解给自己带来阻碍的干扰因素,把握自己的行动节奏和方向。

4. 推崇“学以致用”胡适强调语文教育要实现“学以致用”,即抓住语言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核心价值,并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价值之间得到平衡。

二、启示和指导意义1. 认识到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理解文学、人文和社会价值观念,所以要认识到语文的本质,精准把握语文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彻底明白语文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帮助学生从享受语文的音韵美感中认识到语文文化艺术的价值,进而从中寻求到知识的更新补充。

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

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

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一代学术名人及教育家胡适,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自幼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治学思想。

他认为治学过程中务必要培养和坚持怀疑的、批判的、自由的、不苟且的和科学的精神,同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治学方法,首先要正确选择学习切入点,依据学习兴趣和个人禀赋选择学科专业;其次要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方法,以保持基本的治学习惯为基础。

他的治学思想对其本人、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标签:胡适;治学精神;治学方法胡适一生主要活跃在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他的治学思想无疑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了一阵阵浪潮,并指导和培养了大批学生,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不为过,其中不乏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人士;而他的治学思想也是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对当今乃至后世的历史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一、胡适治学思想的来源(一)家庭教育的熏陶胡适治学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前对他的亲身教育有限,仅教他识得几百汉字,但其治学精神对于胡适的影响却是启蒙性的。

胡传去世后,不到四岁的胡适得父亲遗嘱教他努力读书上进,胡适的母亲冯氏得丈夫嘱咐“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寥寥数语,对胡适一生的影响却非常之大。

幼年的胡适无疑从父亲的治学上受到了莫大的启发,他十多岁时对宗教的怀疑倾向与批判精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所遗留的精神遗产的影响。

母亲冯顺弟在胡适的学习和成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自胡传逝世之后,冯顺弟以胡传为样板对胡适进行教育,严格督促他念书学习。

胡适全然记在心中,母亲用她全部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教给了他一种做人和做学问上的容忍精神,“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位慈母对此后胡适一直践行思想自由和包容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二)学校教育的浸染胡适治学思想的趋渐成熟归功于学校教育及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自身领悟,尤其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受的几位老师和人物的影响与启发。

解读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解读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解读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看完胡适先生的新思潮的意义,我的感触颇深,胡适能在如此纷乱的环境中给出新思潮的定义,并且从新思潮的精神、新思潮的手段和新思潮的将来趋势等多方面阐述新思潮的意义。

他认为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

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新思潮的将来趋势是注重人生社会的切要问题,应该于研究问题中做介绍学理的事业。

文中有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胡适认为,新思潮就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尽管新思潮运动中有许多诸如孔教的讨论、文学的评论、贞操的讨论、礼教的讨论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旧的评判,重新估定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

我想批判的精神也正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欠缺的,而胡适在当时那个年代就能看清这些问题的本质,不得不让我由衷感到佩服。

胡适对于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的关系。

胡适认为研究问题的人,势不能专就问题本身讨论,不能不从那问题的意义上着想;但是问题引申到意义上去,便不能不靠许多学理做参考比较的材料,故学理的输入往往可以帮助问题的研究。

而且他还提出,在研究问题里面做点输入学理的事业,或用学理来解释问题的意义,或从学理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来输入学理,能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刚收学理的影响。

我想这种在研究问题中输入学理的方法远比单单输入学理来达到输入学理的目的来的更有效,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所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

学理仅仅只是知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变成一种自身的能力。

胡适已经给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能把全副精力贯注到研究问题上去;能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能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能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工夫;能用研究问题的工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来养成研究问题的人才。

胡适对于调和的介绍,我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他说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

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

这就是调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

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

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

(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

)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
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

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

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

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

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

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
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
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

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
次,不是“西化”一词能简单概括的尽的,虽然取近代化西方文化为模式以改造中国传统的确代表了胡适思想的一个基本方向。

(二)上层文化
如果胡适的成绩仅限于提倡白话文学,那么他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

但是他的思想在上层文化领域之内所造成的震动却更为激烈、更为广泛;他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因。

胡适认为他如果想在中国取得思想上的领导权,首先便在国故学界有出色的表现。

他在留美考试第一场国文试中便以考证“规”、“矩”出现的先后顺序而得了一百分。

他在留美期间所发表的几篇学术文字,如《诗三百篇言字解》、《尔汝篇》、《尔吾篇》也都是考据之作。

但是胡适在中国上层文化中造成的革命性的震动却要等他在北大教中国哲学史课程以后。

胡适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变恰好在这里发挥了决定性的转化作用,他通过对其思想的传播与讲授,把北大国学程度最深而且具有领导力量的几个学生从旧派教授的阵营中争取了过来,巩固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一九一九年二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胡适在上层文化的影响很快从北大传播到全国。

他运用西方的逻辑知识来解释《墨经》,尤其受到时流的推崇。

他已成功跻身于考证学的“正统”之内了。

但是胡适的思想在一些方面也具有局限性。

他在思想上一方面提倡“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侧鼓吹民主自由,希望把中国引上他所向往的现代化方向。

他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开风气”的工作,用现代的名词说,也就是“启蒙的工作”。

启蒙工作总不免要从批判现状开始,也就是说要做好破坏性的工作。

胡适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破坏了旧的以后,用什么新的东西来代替呢?胡适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答案。

他说“我们要建立一个治安的、普遍繁荣的、文明的、现代的统一国家”【2】但这只是对于遥远的目的地的一种描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建设纲领和方案。

如果我们用“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来代表胡适的基本态度,那么要他立刻提出一个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的全面论断来以为行动的指南,便等于要他只保留“大胆的假设”而取消“小心的求证”。

这里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胡适思想在“改变世界”方面的内在限制。

他的“科学方法”——所谓“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的“批判的态度”,用之于批判旧传统是有力的,但是它无法满足一个巨变社会对于“改变世界”的急迫要求。

批判旧制度、旧习
惯不涉及“小心求证”的问题,因为批判对象本身(如小脚、太监、姨太太之类)已提供了十分的“证据”。

科学的方法的本质限定它只能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但是它不能承担全面判断的任务。

即使在专门学科的范围之内也不例外。

专门学者或科学家当然无法完全避免在自己专题研究的范围之外,表示一些关于本行业的全面性的意见。

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也许仍然表现出科学的精神,打他所用的却已不是严格的意义上的科学方法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胡适确已尽了自己的本分,他作为中国新文化实绩体现着已无需置辩,他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亦不容抹煞。

然若以现实的眼光立论,作为叱诧文坛风云的胡适又毕竟已成为历史。

他的诗歌,名噪一时的《尝试集》几无审美价值可言;他的学术著作,异军突起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红楼梦考证》和《白话文学史》诸著,作为学术思想史上的一种“范式”亦已过时;他曾经大力宣扬过的实验主义哲学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诚如L.维特根斯坦所说:“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

”【3】胡适的精神,亦即贯穿于胡适文化学术和社会政治活动中的“开风气”的启蒙精神,胡适思想里无处不在的自由意识,胡适晚期一再伸张的自由主义大义,理应成为我们据以惠泽炎黄子孙,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思想源泉。

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着。

胡适如此,与他同路的知识分子也是如此,他们要提前预告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担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

作为现代中国的启蒙者,胡适既然是时代的产儿,就不能摆脱时代局限给他命运的规定。

从中国历史条件出发,护士及其执着追求的思想受挫是必然的,但这只能说明先驱者因袭的负担多么沉重,说明中国多么需要先进思想的启蒙。

在历经了八十年代毫无止息,残酷无情的阶级斗争风浪,在中国知识分子遭受种种磨难屈辱和整肃之后,我们再体味一下独立人格、思想自由、社会民主、人道主义和法治这些思想精神的历史命运到底是什么,不能不承认失去的那位智慧老人“劝世良言”的用心良苦和远见卓识。

他所高扬的人权、自由和科学精神,对新文化建设是多么急需!他所反对的偏执、盲从、激进、浮躁,对纠正时代的“左倾”浪漫病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他所寄望的理性、容忍、博爱、重事实、大胆怀疑,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是多么富有建设性的意义!该是猛醒的时刻了如果我们对胡适的思想探索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觉悟,我们又如何走出历史的迷津呢?当然,在
我们今天以“胡适的文化阶层”为座标的时候,在坚持胡适先生思想方向的基础上,应该打破他的框框,促进学术界的进步,促进现代化的推进。

唐德刚先生称胡适是“照远不照近的一代文宗”。

的确,胡适先生的精神生命不是以几十年来衡量的,胡适的思想价值也不是由片段的历史所决定的,不管胡适是他自己信仰的祭品,还是时代的牺牲品,他所奋力开拓的自由民主运动,实以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胡适论学近著》卷四,第四四五页
【3】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