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苏教版必修3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一、解题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2.文题讲解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注重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3.简介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二、先听可见的配乐朗诵,然后集体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三、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一、教学目标l、知识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安、信、求、治"和文言虚词"以、哉、所"的意义和用法。
(3)注意古今词语"元首、得志、知是、何必"等的用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谦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一)导语讽谦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 "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
"谏",进谏,"疏",是-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高中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
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也在更新变革着。
一些新课程、新教育模式此起彼伏,然而,历史课程始终占据着教学内容优先位置。
历史是我们文明和智慧的现实展现,它包含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现在和未来的准则和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每一篇历史文献,研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很多人听说过但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一篇独特的历史文献。
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内容教学标准,深入剖析该疏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疏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精髓,从而全面地把握、理解其思想内涵。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代李德裕所撰,即分别于元和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上疏谏太宗世宗(李治),以期让其政治决策得到正视和改正,避免政治上的误判和敌对势力的阴谋捣乱。
该疏文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于,元和年间,至高的统治政治集团认为,现在唐朝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秩序改变,需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加强。
而太宗世宗在此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既要采纳改革的情绪,但又要始终注意政治力量的转移、平衡,这使得李德裕这些忠诚的官员也不得不拿起自己的笔和纸向皇上进行忠告。
李德裕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出唐代的政治形势和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同时这里也是唐代文人的无奈和痛苦,他们有时被消极的现实打败,有时被无力的治理所束缚,但更多的是他们凭着理性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现实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不难看出,《谏太宗十思疏》被人所称赞,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勇于提出社会问题,警惕国家领袖的错误决策,并针对各种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言辞间有批判,有慨叹,却更多的是思考和担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察角度。
对于当代青年人,对文化历史与智慧精神的探寻有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追寻出一种更深刻的创造和建筑的基础。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必修3苏教《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根底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导语设计故事导入说到唐代的历史,除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大家一定会想到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想到唐太宗和魏徵这一对明君诤臣,他们两人,一个从善如流,一个直言敢谏,君臣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以故事激发学生探究魏徵文章的兴趣。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魏徵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2)文体知识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疏”的本义是“逐条陈述”。
(3)背景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他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且“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徵以此为忧,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这一年魏徵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2.基础积累求木之长.(cháng)壅.蔽(yōng)黜.恶(chù)谬.赏(miù)信息筛选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录音,注意语音和停顿。
2.初读,正音。
3.再读,结合注释,以粗知句意。
4.整体感知文意。
明确:全文先运用比喻和对比,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美读课文,比较分析。
1.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谈本课朗读时与《烛之武退秦师》有哪些区别,要注意什么。
明确:这两篇文章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各有特点:《烛》以记叙描写为主,本文以议论为主;《烛》以人物对话和散句为主,本文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烛》是比较平静的述说,本文是比较激昂的议论。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职责拱,不言而化。何
翻译: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 的,就想到自足来自我克制; 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 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 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 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 满,就想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 容纳千百条河流;喜欢狩猎, 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 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 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 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 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 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 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 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 罚。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反面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怎么
哪儿 疑问代词 养生的东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积累词语
•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载舟覆舟
第一段
动词,
使……稳固
臣闻求木之长者疏通,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
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 在下愚动主,词持知,, 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 君当神器掌握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简析: •1 提出“十思五戒”的内容: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内涵;2.了解《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修辞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谏太宗十思疏》的文本;2. 多媒体投影设备;3. 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介绍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并对他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介绍。
阅读与理解:1. 分小组让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
2. 学生交流讨论阅读体会和理解,分享对于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并分析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历史和人物的影响。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拓展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与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共同点,分享分析结果。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重新演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段情节,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和评价:1. 整理学生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印象,展示学生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感想。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评。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最新同步教案12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最新同步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2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2、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提名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3、思考练习一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2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2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必修3一、教材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的津梁”“因声求气”板块中的内容。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多用对偶,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2.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注重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理解“十思”的意义及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实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难点:理解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四、学情分析此篇课文较前篇《烛之武退秦师》篇幅较长而且实虚词也较多,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如此,仍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中所提及的十思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六、课前准备1.课文所涉及的古代实虚词较多,学生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下的注释和手头的古文字典等材料解决。
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多一些了解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
2.学生在课前要熟读课文,体味其中的韵味,增强对于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提问对于作者魏征了解多少?课文在什么背景下定成的?2、学生解说对于谏、十思、疏的理解,老师补充(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1、学生自由朗读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正字音探究二:疏通文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标划难点字、词、句2、同时相互讨论交流,翻译课文3、各个小组逐个展示翻译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的做出点评。
[苏教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高中语文 2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第一板块:因声求气《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⒉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⒊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⒋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⒈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⒉明辨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⒈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⒉“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⒈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⒉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⒊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⒋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⒈介绍作者、背景;疏通文句句意。
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一: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设计二: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与唐太宗的文治武略分不开。
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
魏征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一、教学目标l、知识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安、信、求、治"和文言虚词"以、哉、所"的意义和用法。
(3)注意古今词语"元首、得志、知是、何必"等的用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谦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一)导语讽谦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 "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
"谏",进谏,"疏",是-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谅,本文是其中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四)整体感知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研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求木之长者(2)必固其根本(3)必浚其泉源(4)人君当神器之重(5)戒奢以俭(6)伐根以求木茂[明确](1)生长。
(2)使……稳固。
(3)疏通、深挖。
(4)主持、掌握;帝位。
(5)用、行。
(6)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
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
接着,作者承接上文。
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
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
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
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研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2)承天景命(3)克终者盖寡(4)盖在殷忧(5)纵情以傲物(6)董之以严刑(7)振之以威怒(8)所宜深慎[明确](1)帝王。
(2)大。
(3)能够(4)深(5)看不起人。
(6)监督(7)通"震",威吓。
(8)戒慎。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终苟免而不怀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
(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
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
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
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
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
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思考: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7[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
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的教训。
作者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这以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
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
通过这两段的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
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
研读第三段。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雍蔽 (2)谗邪 (3)拙恶 (4)谬赏 (5)垂拱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 (3)思谦冲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乐盘游(6)慎始而敬终(7)虑雍蔽(8)证身以酗恶(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谬赏、以怒而滥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严刑[明确](1)克制,(2)使……安宁。
(3)虚;养,(4)居于……之下。
(5)以……为乐。
(6)慎。
(7)堵塞,蒙蔽。
(8)端正,排斥。
D)使……光大。
(10)选拔。
(11)(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
(12)来;而;因为;用3、把本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如果真正能够看见可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从而警戒自己;准备大兴土木就想到应该不要过分,从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注意谦虚待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会骄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伟大,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欢打猎,就想到围住三面,开出一条路让野兽逃出一些,拿这个作限度;担心自己会偷懒,就想到不但开头要认真,而且要坚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锁,就想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意见;怕有坏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坚持原则,撤换那班奸臣;施恩典给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高兴便乱赏;处罚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发脾气就随便处罚别人,完金做到这十点,再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择有才能的人使用他们,辨别出正确的意见照着办,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全部献出他们的计策,勇敢的人就会彻底用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忠诚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费神,脑子转个不停,事事过手,代替百官的职务呢!4、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Y(点拨)"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2)在修养上,应核谦冲自牧,慎始敬终;(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剿恶;(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彻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