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隈研吾个人简介及案例分析
谢 谢!
展览
1999 、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2000 奥尔良建筑实验室2000,法国 1997 虚拟建筑——大学博物馆,东京都文京区大学 1995 米兰双年展,意大利 1996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个展——传输速率,东京都港区间画廊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机构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代表作品: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
1979 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课程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1985-86 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7 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
1990 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
1998-99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
隈研吾-著作
用水创造人与自然的连接和融合
作品二——根津美术馆
项目名称:根津美术馆 项目地址:日本东京都港区 项目面积:4,014.08平方米 空间性质:艺术博物馆 设计:隈研吾建筑事务所 客户:根津美术馆 位置:港区,东京 结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工程:清水建设 设备:清水建设 照明计划:松下电器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Seifuen 设计时间:2004年-2007年 建设周期:2007年-2010年
隈研吾这个人(一)
隈研吾
外文名:Kengo Kuma 国 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出生日期:1954年 职 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 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著有《十宅论》、《负建,带有茅草的屋 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 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 这 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 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 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 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 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隈研吾建筑思想的地景化倾向研究
隈研吾建筑思想的地景化倾向研究隈研吾是日本建筑师中个性较为鲜明的一位,他的建筑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与反思精神,同时也脱离不开日本建筑根植的民族风格。
本文着重分析了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及其与地景化建筑设计理念的相似之处,并结合他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为隈研吾的相关研究增添了新的切入角度,也为国内地景化建筑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借鉴。
标签:隈研吾;建筑思想;地景化1、前言当今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表现形式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筑环境的概念已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自然与人工环境,更融入了人类与社会问题。
地景化建筑将景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最大化地做到将建筑与环境、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建筑与环境对话新的模式。
隈研吾是世界闻名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喜欢用哲学的方式探究建筑本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他的思想中带有的对环境的思考以及对建筑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地景化建筑的理念具有相同的出发点。
2、隈研吾的建筑思想2.1负建筑对于社会与时代背景的疮痍,隈研吾认为建筑也在当中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促使了他去寻求一种谦逊的、不去刻意满足人类需求的建筑。
“负建筑”即是他经过思考而得出的一种解决策略。
负建筑是主动承认“失败”,力求消隐与环境,把建筑作为配角、把环境放在主要位置的建筑。
隈研吾并不想建筑完全消失,而是要弱化建筑形式对建筑象征意义和视觉上的决定性。
2.2自然的建筑“自然的建筑”是根植于场所,与场所产生幸福的联系的建筑。
“自然”是自然而然地,不突兀的一种存在。
在隈研吾心中场所是大自然的别称,也就是包含建筑、空间、植物等一切自然和人工要素的特定环境。
自然的建筑以温和的“关联”,自然而谦逊融入了特定环境之中。
隈研吾要强调的是,建筑与场所不仅是表象上的融合,而是建筑作为一种存在,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和谐交融,不仅指实体的融入,更包含文化的结合。
2.3反造型在隈研吾的眼中,建筑是为人们提供舒适提供幸福感的场所,是陪伴人们一起老朽的所在,不是被用来转卖的商品。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
——隈研吾他曾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后起之秀,却在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狂更远。
他曾遭遇重大挫折,却因祸得福站上世界之巅。
正负对撞,化整为零。
他用神奇的魔法,给一个个建筑作品披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
他用质朴的材料,醒每一个人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望。
用天然纯净之心,将时光细细雕琢。
他,就是隈研吾。
隈研吾(生于1956年8月8日)是在日本当代最著名建筑师之一。
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含了对天然材料运用、建筑的光和轻盈以及强化而非统治的建筑的创新。
他的建筑与多数日本当代作品不同,没有通过简单的手势试图淡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采用传统元素让建筑仍然联系到其所在的地域中。
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证明是流行的,甚至在他他最近在中国和西方的作品中。
隈研吾出生于横滨,于1979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在当地工作几年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研究,直到1986年他的第一次实践”空间设计工作室“,之后的1987年他又成立了工作至今的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并且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后现代趋向,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中环境无法支持这样奢侈的建筑。
与他的许多同行出国深造的选择不同,隈研吾借机寻找与小规模较小的工匠的联合,这重振了他的风格,关注点从大图景变化为小元素的重复使用。
这也是让他注重重塑天然材料的机会。
传统的日式建筑非常关注节奏和轻盈感,但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天然材料达到这个高度则会限制你的材料搭配。
因此,隈研吾开始采用如石头一般的材料,将它们当做轻盈的木材或玻璃,将材料切成薄片并作为粒子来利用。
他的那须石头博物馆(2000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当地的石头打造了柔软多孔的墙,让光在其中穿梭。
隈研吾的其他著名建筑包括长崎县立美术馆(2005年),浅草文化旅游中心(2012)以及中国的长城公社(2002年)。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摘要:论文通过对隈研吾各时期作品设计手法的演变,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他所在大环境的分析,说明了他的思想合乎时代的发展,这也是《负建筑》这本著作的理念由来。
关键词:消解,隐退,轻盈,和谐,负建筑Abstract:Paper Wei inquiry we each perio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ks design technique, discusses the design thought of him,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own environment, explained his though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is also the negative architecture “the concept of this book origin.Keywords:Digestion, retreat, lightsome, harmonious, negative architecture正文:隈研吾是二战后日本自己培养出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也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间少有的日本人建筑师,是当今日本建筑届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道至今,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及现在的全球多元化浪潮,并成为各时期的皎皎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M2”成为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的代表,如今他与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并列被称为日本建筑届的四大建筑巨匠。
他的作品强调“退隐”的观念,最近其著作《负建筑》阐述了他在当今建筑发展上的观点。
从他出道作品到现在的作品其建筑风格多变而让人捉摸不定,但归根到底他的设计思想都建立在东方传统的智慧上。
图1图2从“M2”说起,隈研吾将一个比正常尺寸大数倍的爱奥尼克柱头放置在建筑的顶部,并附加以各种历史主义建筑造型的片段,以堆积的形式,简明的几何体,异质的材料,构筑一个独特而奇妙的艺术空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隈研吾解读论文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
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
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材运用的经典。
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
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摘要:隈研吾,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和巴黎设有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均有重要的建筑设计工程。
隈研吾一直主张设计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相结合,在他的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首位的,在大家都希望在环境中突显自己的建筑时,隈研吾力求消隐他的建筑。
建筑通过弱化自己的形式感,来融入周围场所也就是环境,以期与人、环境三者之间到达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
当前中国建筑师也面临建筑如何与自然共存以及同时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隈研吾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的分析中也许能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隈研吾建筑禅宗竹屋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1.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1.1禅宗思想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公元12世纪流传到日本日本因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常发生自然灾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日本人民的心境常常产生一种孤寂感,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悲观情怀。
所以禅宗带给人的冷静和超脱的精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认同,这正是禅宗能够跟植于日本文化的本质原因。
禅宗思想影响着日本整个民族的思维审美,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受到禅学的影响。
同时,禅学与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最终形成日本独特的审美思想。
随之被设计师们渗透于设计中,成为日本设计的灵魂。
隈研吾从小生长在这种禅学文化背景下,可以说禅学深深根植于隈研吾的心中。
他崇尚禅学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禅学这种民族文化深深融入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
他十分重视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建筑传统,他的建筑作品都呈现出一种东方文化传统的味道。
所以重视文化的隈研吾在建造一座建筑的同时,十分重视的就是这个国家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隈研吾曾屡次在书中提到的布鲁诺・淘特对他建筑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是具有重要因素,包括大海与点彩画都让隈研吾拥有更多对自然的认识和创作灵感。
隈研吾建筑思想浅析
负 建 筑
在涉谷车站——新技术的运用 采用云状的玻璃产生现实与虚幻的错觉,从而消除建筑的界线。
1 陶瓷印技术:隈研吾尝试用数码相机把云朵拍下来,运用陶瓷印的技术 把其印在玻璃上,云朵是白色的,然后相隔 6mm 夹一灰色的玻璃,然后再 在最外面 6mm 的地方放置透明玻璃。三块分别相距 6mm 的玻璃,在阳光 下能产生特殊的效果。 2 视觉效果:随着行者视点的变,或是看到真正印刷的云,同时也能看到 天空映衬在玻璃表面上的云。同时,组合玻璃由5 种云块按一定的规律随 机搭配,变化多端的立面随之出现。
负 建 筑
莲屋——材质
1 材质使用:在莲屋的设计中,石头被设计得如此轻盈而让人难以 分辨其材质。为了达到石头轻盈的粒子化效果,隈研吾把镶在相同尺寸 钢板的石材,运用锁链做悬吊的方式悬吊起来,短小的金属板锁链般地 连接起来,兼能具备抗震、抗强风的性质。 2 建筑效果: 把石头轻盈的屏蔽放置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将两者柔 和的连接起来,是隈研吾的初衷。
涉谷车站
负 建 筑
竹屋 1 因地制宜:不去人工修整地基,而是把竹屋直接摆放在建筑用地 的陡峭斜坡上。使建筑的底部呈弧形,能和高低起伏的地面吻合。 被称为“长城样式” 2 材料使用:竹屋的建筑可谓是对竹材这种材料的使用发挥到了极 致,使用6cm左右的竹子,以12cm间距排列。考虑到竹子本身易破 裂的特性,就在竹子内部填入钢筋、浇注混凝土,来增强竹子本身 的强度。 3 效果:竹子建筑比混凝土的墙体来的亲切的多,竹子在室内的隔 断像竹帘似的,隔而不断。
银山温泉公共浴场
负 建 筑
3 建筑效果:轻盈排列的 竹子栅格像是帘子,把空 间柔和的分割,创造出 “隔中有透,实中有虚, 静中有动”的空间氛围。 4 光影关系:竹子格栅使 光影效果更加柔和,多重 的光在弥蒙中透出,产生 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住客 能在此地得到心身的放松。 在咖啡厅出的栅格把自然 光多重打散,最终以柔和 漫射的状态传递进室内
简约·禅意·慢生活隈研吾的建筑哲学
简约·禅意·慢生活隈研吾的建筑哲学文/莫书莹、文林、张敏(实习生)编辑/鲁毅、凡凡摄影/覃斯波部分图片来自于隈研吾工作室:kkaa.co.jp“从我的孩提时代起,”在一封2013年 12 月寄给妹岛和世的信中,隈研吾写道,“像死物一般的建筑不会吸引我,我喜欢富有生气的花草和动物,不仅仅是观赏它们,我还要去探知,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又是怎样与我沟通的。
”这正是如今社会所需要的东西: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情怀。
虽然为了生活要舍弃许多东西,但依旧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留对自然的慈爱。
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不是为了鲜艳,而是营造一种和谐、舒服的感觉。
▲上海shang xia▲日本东京Tetchan餐厅“不是在中国,就是在去中国的路上”,这是隈研吾总结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状态。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能感受到隈研吾对材料的选择别有用心,他认为:“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与享有“清水混凝土诗人”之称的安藤忠雄不同,隈研吾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喜欢采用各种不同的天然素材。
例如,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长城下的公社·竹屋”,便是这样一件具有代表性的“负建筑”。
▲瑞士Therme Vals酒店客房▲云南酒店(在建中)北京延庆 | 竹屋很多人都还记得电影《春娇与志明》里,作为男女主人公的幽会地出现的那栋格外打眼的“竹屋”。
电影的这处取景地就是让隈研吾在中国声名鹊起的作品,长城脚下公社的“竹屋”。
2002 年,受SOHO 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之邀,隈研吾接下了这份设计案,这也是他的第一个中国项目。
“竹屋”建在一条山沟沟里,与长城远远对望,由于附近几乎没有平坦的土地,他决定尽量不开凿土地,而令建筑的底部配合起伏的山势绵延而上,他把这称为“万里长城模式”。
隈研吾在天然竹制材料中灌入混凝土,解决了屋子的强度和耐久度问题。
放眼看去,整个竹屋通体以竹子做支撑,六面皆竹,让人颇有“结庐在人境”的时空错觉感。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优秀课件
5
——
负 建 筑
在 消 除 建 筑 界 线 中 的 三 种 策 略
6
《负建筑》一书,作为隈研吾本人 的建筑宣言,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建 筑创作的内容,而更多的偏向社会 学以及建筑历史学范畴的评述。那 么,何谓“负建筑”,他只是在序 言当中淡淡的讲出要建立一既明快 又能承受各种外力的建筑。而在后 来与朱锷的对话中,隈研吾给自己 所说的“负建筑”下了个定义—— 因地制宜的建筑。 他主张建筑设计从建筑物所在的场 所出发。他把场所定义为各种素材, 以及围绕各种素材展开的生活。这 个素材包括自然景观,城市景观, 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的建筑是按 照不同的场所,设计不同的建筑。
14
室内:虽然竹屋里的家具与设备足够现代, 但是无论从哪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缕淡淡 的禅意。比如屋内的石板桥、非常日式风格 的盆栽甚至是卧室里散放的蒲团。
15
道可道——四川新津 志博物馆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四川成都新津老君山山脚 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 建筑造价:3000万人民币 用地面积:2580㎡ 建筑面积:2353㎡ 设计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建设周期:2010年1月~2011年12月
在堪察了基地周遭环境后,隈 研吾尝试將长城特有的“就地 构筑”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 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 ,小心翼翼的將分段的細长平 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 一個完整的连续体。
将长城的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 上,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 用竹子做材料,视竹子的密 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 的空间分割。我们决定放置一 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 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隈研吾
隈研吾是当今日本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
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自己对莲屋的说明材料自然空间:一个临静水,在深山的房子。
我在房子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从而使得这个居所藉由莲花表达它的存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的森林。
建筑物本身基本上由支撑组成。
它被分成两部分,中间是洞形露台,用来连接房子背后的树林和河对岸的树林。
墙面被设计为布满坑洞。
我希望以厚重的材料,石头,来创造一面灵动的墙,风可以从中吹过。
我制作“洞”的部件是:薄薄的石灰华板,20厘米×60厘米大小,30毫米厚,再加上直径8×16毫米的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
轻型多孔墙面的想法来自于我之前在“石屋”(2000)中采用石制结构的经验。
这一次,藉由不锈钢管,我得到了更轻的材料。
我希望利用石头来衬托莲花花瓣的轻盈。
《长城下的竹屋》2008-6-10 城市经济导报令狐磊(节选的)建筑和人文文化文字他是一个超越现实空间的建筑思考者,他甚至通过语言文字的结构来探究建筑空间。
他说:“日本和中国都使用汉字,但是语言系统中的差异则很明显。
在日语中,一种叫做平假名的部首被使用在汉字构造上来创造出多层结构。
平假名多被用来表记虚词和动词。
日语遵循这种多层结构。
日语的这种系统被叫做结构和修饰语。
它和建筑中的多层结构非常相像。
举例来说,日本人通过给砖块上胶,堆砌瓦片,或饰以绘画这种方式来沟通。
”从中,我完全惊讶于隈研吾那种超越学界的通感力,中国汉字是如同立方体的砖块般组合的,这也如同我们的建筑结构;而隈研吾也帮助我理解日本建筑的装饰传统原来可以与日文的修饰语法构建关联。
隈研吾案例分析_图文
竹子在作为其原生态的时候,给人一种很强的柱 子感觉 \因为竹子是一个很容易裂的材料,如果 要做支撑结-负建筑
保温功能
光线---空间感
现代主义也宣称追求建筑的透明性,其目的最 终还是没有脱离要建造一个对立于环境的强烈造型 。勒·柯布西耶做混凝土的造型建筑,密斯追求透明 性,但其本质是以玻璃的造型体与自然进行对比。
2001 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意大利
2000 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
2000 “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
1999 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
1999 设计奖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机构
隈研吾尝试让凸显的造型性存在形式反过来变为凹陷隐蔽的 形式。
隈研吾尝试让凸显的造型性存在形式反过来变 为凹陷隐蔽的形式
在原来山顶公园的地面上 ,筑造一个剖面呈U字形的 混凝土构造体,然后在上 面堆土、植树,恢复山的 原来形状。/ /采用了造型 的逆转形式,建筑的形态 被抹消了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隈研吾案例分析_图文.ppt
个人资料
出生年月:1954国籍:日本 专业:建筑设计
个人概况:【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 设计”事务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 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双年 展“日本馆”等,并赢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 (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
“这是一个以桥形设施连接两个公共建筑的项目 ,这两个公共建 筑长期被马路阻隔。它的功能不仅是两个建筑之间的通道,同样 也是住房和工作间,是艺术家创作中心的理想地点。在这个项目 中,我们挑战一项由小部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参考古代中国和日 本经常使用的悬臂结构。它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因 为你可以不使用大尺度的材料来实现一个巨大的悬臂结构。”
长冈市政厅 2012年
长冈是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旅游型小城 市,这里的市政厅被隈研吾塑造成了一 个带有顶棚的开放广场,能够让人们经 常在此聚集、相遇。在这里,办证反倒 成为一个很小的功能,5000人的体育馆 位于其中供人使用。
在建造时,甚 至征求孩子们 的意见,并依 据他们的意见, 在市政厅内种 上了许多树木。 由于市民对于 它的满意度非 常高,使用频 繁,也让这幢 建筑有了极大 的活力。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 2012年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位于东京早期木结构建筑保留最多的地区,隈研吾 在这座建筑上,也大胆地使用木头。他纵向排布木头,来让建筑显得 纤细、透明,还可以滤减光线,使之更加节能。在文化中心的顶层, 你还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遥望浅草寺对面的东京晴天塔。隈研吾说: “这里是东京最棒的地方!”
“我的老师们总会批评丹下健三的作品太过宏大,他 们认为,尽管丹下健三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但城市 并不需要里程碑式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人性的 空间。” 人性空间远高于里程碑式建筑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 2015
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博物馆的 建筑形式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呼应,以温和的 形式嵌入到绿色环境中。为了将建筑与景观相 融合,建筑物的屋顶由一些废弃的屋瓦覆盖着, 使建筑别有一番当地乡村小镇风情。
“竹屋” 2002年
按传统做建筑,首先要“三通一平”,“七通一平”, 但“竹屋”建在一条山沟上,“如果平整土地,会破 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隈研 吾充分地利用地形,“竹屋”的下一层在山沟的底下, 上一层在山沟的上面,外表用当地的竹子包围。
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PPT课件
.
4
按传统做建筑,首先要“三通一平”,“七通一平”, 但“竹屋”建在一条山沟上,“如果平整土地,会破 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隈研 吾充分地利用地形,“竹屋”的下一层在山沟的底下, 上一层在山沟的上面,外表用当地的竹子包围。
.
“竹屋” 2002年
5
碧绿幽静的山野 中,如果没有一 幢竹子搭建的小 楼,便失了一些 灵气。竹屋似乎 为了弥补这个缺 憾而应声而出, 但又好像是先有 了竹屋,其他的 别墅都是来作配 角的。
14
.
12
木材的使用是为了平衡大量使用的钢材和玻璃
建筑立面同样使用这些废弃的屋瓦,固定在交织的不锈钢丝上。 这样的立面帮助控制外部视野,并形成了有趣的室内光影效果。
成都知美术馆
.
13
我所做的将建筑融入于环境中,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利用 光线营造建筑的通透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代周报:作为一名建筑师,却希望建筑“消失”,矛盾吗? 隈研吾:我倒并不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矛盾之处。毕竟早在20 世纪,许多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就已经非常重视建筑物与环境的融 合问题。
.
8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 2012年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位于东京早期木结构建筑保留最多的地区,隈研吾 在这座建筑上,也大胆地使用木头。他纵向排布木头,来让建筑显得 纤细、透明,还可以滤减光线,使之更加节能。在文化中心的顶层, 你还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遥望浅草寺对面的东京晴天塔。隈研吾说: “这里是东京最棒的地方!”
.
3
“我总是试图捕捉建筑物周 边的环境氛围。设计前,我 们首先会发掘当地人们的生 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材 料。当我们体会到当地的环 境氛围,就会思考如何让建 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浅析隈研吾设计思想的转变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隈研吾设计思想的转变李厚臻于月龙王丽(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隈研吾早期跟随西方后现代,他的恶俗的早期作品即马自达汽车公司M2,这个失败导致他反思,走向反形式,走向重视材质的构建性、工艺性。
转变后的隈研吾在设计中,可以发现他的设计都很重视整体的感受,不激进,不保守。
打破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将整个场当做一个融合的气来做,人、建筑、环境共同组成和谐的场。
关键词:隈研吾;转变;建筑思想;负建筑中图分类号:TU-86;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98-01一、隈研吾日本四大建筑巨头的隈研吾,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荣获得很多国际建筑奖。
著作有《负建筑》《建筑的声音》等。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应该融入城市、融入环境。
”“负建筑”是隈研吾贯彻的理念。
①隈研吾提炼的手法:尊重场地,尊重历史,借鉴当地文化或特色自然形态,如当地的再生玻璃,当地的断崖地貌以及石榴果的形态。
隈研吾使用(如玻璃块、瓦、木片、)等材质的悬挂或吊装,形成一种量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有时候逐渐转化为自由的无序,是一个过渡,而本身这种量的秩序又是内敛的,是通透的,建筑内外没有强硬的分割,因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称为融合。
因此让建筑消失并不是外形消失,而是建筑(相对过去建筑作为空间占有物的强势姿态)在历史、文化、环境面前的“消失”,他不在是场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也不是统占空间的专制者,而是服务者,是附属的地位。
二、隈研吾设计思想的转变隈研吾早期跟随西方后现代,他的恶俗的早期作品即马自达汽车公司M2,这个失败导致他反思,走向反形式,走向重视材质的构建性、工艺性。
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对隈研吾来说很有启发作用,织理的建构方法成为更深层次的启明灯。
探析隈研吾的“Z58”及设计思想
探析隈研吾的“Z58”及设计思想摘要:在当代多元并存的世界发展中,建筑领域也呈现出多元混合发展的态势,而在日本的建筑界中,活跃着一批新生代的杰出建筑设计师,他们至始至终关注着传统的建筑文化,并在积极探求通过独特的设计,来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
隈研吾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本文通对建筑设计“Z58”的介绍,试图了解他的“消解”建筑观,并对他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Z58;消解;融合Abstract: Contemporary Pluralism in worl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also showed a trend of multiple mixed development in Japan’s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tive in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architec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ey start to finish watching the traditional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unique design, to express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heritance. Kengo Kuma can be said that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Z58, trying t o understand his “digestion” building concept, and his design ideas to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words: Z58; digestion; fusion.从隈研吾建筑作品中,总是可以感受到浓郁东方文化气息和建筑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津志博物館坐落于新津老君山山脚下,迎接着前來朝拜道教聖地的人們。建築 通過自身的空間和内部的展覽,嚮人們呈示着道教的精髓。建築立面使用的瓦片 采用當地材料以傳統工藝制成,以示嚮道教崇尚的自然和平衡致敬。以金屬絲懸 吊的瓦片漂浮在空中,似乎擺脱了重力的束縛(甚至獲得了輕盈的視覺觀感), 并形成會呼吸的立面,從而使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緊密融合。爲了應對前側池塘 和後側街道的地勢高差,南立面分爲上下兩部分,并錯開一定角度以避免與南側 體量較大的建築産生直接衝突。建築東側大片瓦幕在垂直方嚮上進行了扭轉,以 順應其直面的道路的走嚮。面對步行廣場的北側立面静態而平整。各嚮立面的瓦 幕形態各有不同,像一整塊布一樣包裹着建築。 設計利用基地環境地勢的變化,將人們從前面引到後面,仿佛花園漫步,空間氛 圍從動態到静止。内部展覽空間螺旋上升,使人們從黑暗走嚮光明。在建築的頂 層,人們可一覽老君山最美的風景。瓦片阻擋了陽光的直射,柔和的光綫進入室 内,投下美麗斑駁的影子。
《十宅论》: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隈研吾建在 消 除 建 筑 界 线 中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负建筑》一书,作为隈研吾本人 的建筑宣言,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建 筑创作的内容,而更多的偏向社会 学以及建筑历史学范畴的评述。那 么,何谓“负建筑”,他只是在序 言当中淡淡的讲出要建立一既明快 又能承受各种外力的建筑。而在后 来与朱锷的对话中,隈研吾给自己 所说的“负建筑”下了个定义—— 因地制宜的建筑。 他主张建筑设计从建筑物所在的场 所出发。他把场所定义为各种素材, 以及围绕各种素材展开的生活。这 个素材包括自然景观,城市景观, 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的建筑是按 照不同的场所,设计不同的建筑。
「竹屋」内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 那座由竹子所围成,有浅水环绕以 及穿透的视野,充满禅意、光影多 变的「茶室」。竹子、石板、水和 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 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化成 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身处其中, 不只让人感觉舒适,思绪也会渐渐 平缓下來。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室内:虽然竹屋里的家具与设备足够现代, 但是无论从哪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缕淡淡 的禅意。比如屋内的石板桥、非常日式风格 的盆栽甚至是卧室里散放的蒲团。
隈研吾
建筑思想及作品分析
我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贯穿的一种态度:保存现存的自然环境。 ——隈研吾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演示文稿脉络
第一篇:隈研吾简介及思想 第二篇: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2.1 中国作品 2.2 本土作品(日本) 2.3 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作品(专题) 第三篇:结语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第一篇
在堪察了基地周遭环境后,隈 研吾尝试將长城特有的“就地 构筑”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 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 小心翼翼的將分段的細长平面 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 個完整的连续体。
将长城的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 上,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用竹子做材料,视竹子的密度 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 空间分割。我们决定放置一个 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 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第二篇
——隈研吾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中国建筑作品
现在建筑大师在中国的作品,大多不那么尽如人意。 ——隈研吾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历史回顾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 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 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 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 建筑作品,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 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 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 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走进隈研吾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
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 风格为一体。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著有《十宅 论》、《负建筑》。
中文名: 隈研吾 外文名: Kengo Kuma 国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出生日期: 1954年 职业: 建筑师 毕业院校: 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代表作品: 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 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构思草图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 日出日落,日光从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 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现 成“万丈光芒”,好似佛光普照。春夏秋 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 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主要著作及思想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 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所谓“负建筑”即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让建筑连接人与自然,使其最大限度 的融合在环境当中充当主体与世界的媒介这样一种建筑思想。“负建筑”即 “Erasing architecture” ,通俗的说就是“让建筑消失”。隈研吾心目中的 “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 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项目概况 建成时间:2012年10月 建筑规模:716㎡ 建筑理念:碧绿幽静的山野中,如果没 有一幢竹子搭建的小楼,便失了一些灵 气。竹屋似乎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而应声 而出,但又好像是先有了竹屋,其他的 别墅都是来作配角的。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建筑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 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 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道可道——四川新津 志博物馆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四川成都新津老君山山脚 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 建筑造价:3000万人民币 用地面积:2580㎡ 建筑面积:2353㎡ 设计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建设周期:2010年1月~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