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说课比赛一等奖《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课件(另配套说课稿供下载)

初中物理说课比赛一等奖《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课件(另配套说课稿供下载)

4设计特色 1 说教材 2 说教法学法
3 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设计实验,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测量液体的密度
测——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算——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分析—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4设计特色 1 说教材 2 说教法学法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自主学习:
定义,物理意义; 公式; 单位及换算。
4设计特色 1 说教材 2 说教法学法
3 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设计实验,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测量液体的密度
测——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算——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分析—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说教材
2说教法学法 3说教学程序 4设计特色
知 识 与 技 能
过 程 与 方 法
1.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及应用;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5.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6.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协作精神。
测——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算——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分析—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交流与合作
4设计特色 1 说教材 2 说教法学法
3 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设计实验,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测——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算——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分析—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比较不同体积的同种物体的质量
同种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初中物理《质量》--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初中物理《质量》--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换算关系
1 g = 10-3 kg 1 mg = 10-3 g = 10-6 kg
1 t = 103 kg
请你换算: 5 t =_5_×_1_0_3_ kg
50 kg =_5_×_1_0_4_ g 10 g =__1_0_4_ mg 50 mg =__0_.0_5__ g
1 kg = 1 公斤 = 2 斤 1 斤 = 0.5 kg = 500 g 1 斤 = 10 两 1 两 = 50 g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 质 量
学习目的
1、懂得质量旳定义、物理量符号、单位。 2、懂得质量是物体旳一种属性。 3、懂得天平旳使用措施和注意事项,学会 使用天平测物体旳质量。
橡皮筋、铁钉、火柴棒、铁螺栓、木块、 一截车胎进行分类,提成几类?分类理由?
火柴棒

木块
铁钉

螺栓

橡皮筋

车胎
物体 都由 物质构成!
物体质量: 5.0g+0.0g=5.0g
砝码质量:55g 游码读数:3.8g
物体质量: 55g+3.8g=53.8g
天平使用歌:
一放平,二调零、三转螺母成平衡, 一边低向另一边转,指针中线才算完。
左物右码镊子夹,游码最终调平衡, 砝码游码加起来,物体质量测出来。
课堂小结:
质量
概念:物体所含物质旳多少,用m表达
6.对于托盘天平,在调整天平横梁平衡
旳过程中指针右偏,应 向左旋转平衡螺母 才
干使横梁平衡;若在称量时,指针左偏,
若再加上最小质量旳砝码,指针却又向
右偏,应
向右移动才游码干使天平横梁再
次平衡。
8.利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若所用旳砝码已经磨损, 那么物体旳实际质量比所测得旳质量( ) A

初中物理说课ppt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ppt课件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
解释力的定义、单位, 以及在物理学中的重要
地位。
力的三要素
详细说明力的大小、方 向和作用点对力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
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 容,以及它在日常生活 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重力
解释重力的概念、方向 ,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
系。
热学基础
01
02
03
04
温度与热量
解释温度的概念、单位,以及 热量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串联与并联电路
解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安全用电
介绍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如 不接触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
电体等。
04
课程安排
课时分配
01
理论知识讲解:10课时
02
实验操作:8课时
03
复习与答疑:2课时
作业与考试
作业安排
每章节结束后布置相关练习题,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师分工
内容策划
团队中的教师负责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规划。他们根据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和教 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课件设计
专业的美术设计师负责PPT课件的视觉设计。他们运用丰富的视觉元素和多媒体素材,使 课件更具吸引力和易读性,同时确保内容与设计的美观性和功能性相统一。
实验深化
跨学科融合
探索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地 理等)的交叉融合,以跨学科的视角 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加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通过 设计更具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实验,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改进计划
教学资源开发
开发更多适应不同学习需求的物 理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互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电阻的测量》说课课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电阻的测量》说课课件

A
S
R
R' V
实物图
•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调节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到零刻度;按电 路图连接实物。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并调节滑
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
置,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I、电压表的示数U,并
记录在表格中; 3.根据公式
R=
U I
计算出R 的值,并记录在
1.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问题引入:出示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如何 测它的阻值
I=
U R
R=
U I
一、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用电压表、电流表间接测电阻
R=
U I
实验器材 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开关、导线、待测电阻。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 实验电路图:
实验电路图和实物图 电路图
2.多测几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 小灯泡的电阻,
3.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看看每次算出的 电阻的大小相同吗?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如果出现的情况和测量定值电阻时不同, 你如何解释?与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分析与论证:
教师活动
问题引入
实验原理 器材的选择 电
路图的设计
实验步骤及表 格设计
进行实验,教 师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
根据所学知识回 答
根据实验原理选 择器材,并讨论
完善电路图
学生小组合作完 成并讨论实验中
需注意的问题
学生动手实验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实 验目标

【说课大赛一等奖】《初中物理》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课题:平面镜成像说课课件

【说课大赛一等奖】《初中物理》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课题:平面镜成像说课课件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 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 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教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难 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虚像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 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比较了解, 也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对它成像的 特点并没有认真研究过,物理探究兴趣 比较高。本节是在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
2、改变光路
一、新课引入-----小活动
教 学
二、进行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
程 序 三、虚像
设 计 四、应用拓展
五、布置作业及课后任务
(一)、新课引入----小活动
请每一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镜子进行观 察,同时结合说明凡是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 就叫平面镜,尤其提醒并非局限于必须是玻 璃材料的,然后照镜子体验“像”这一概念, 并结合提出的问题观察和思考。
一新课引入小活动二进行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三虚像四应用拓展五布置作业及课后任务请每一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镜子进行观察同时结合说明凡是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就叫平面镜尤其提醒并非局限于必须是玻璃材料的然后照镜子体验像这一概念并结合提出的问题观察和思考

初中物理质量说课PPT 课件

初中物理质量说课PPT 课件
❖ 重点 ❖ 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 2.理解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 难点 ❖ 1.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 2.质量单位的换算。 ❖ 教学突破 ❖ 在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要求比较低,因此利用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物 体。“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出发,引出质量的初步概念,这样 认识起来会比较自然和顺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 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这些东 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
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
由 成,— 桌—子——、制椅成子,由玻璃木——杯材—由—制—成——。— 制
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 们叫做物质,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
设计意图: 通过 生活中的

A、质量不变
B、质量增大了
C、体积和质量增大了 量都减小了
D、体积和质
2、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了
变化的是:(

A、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
B、一物体从月球被移动到地球上
C、一块被加热至发红了的铁块
D、不断长高的一颗树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
使学生学会 运用本节课 的知识,同 时也达到了 突出本节课 重点——质 量是物质本 身的一种属 性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小资料使学生明白1Kg到底有多大,也使学生对生活
中的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加明白物体的质量的 定义,明白“物体的量”的含义。这就使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得到解决。
例题的设计是进一步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把握,它也是 我们考试的热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小试牛刀
1、一满杯水结冰后,在水结冰(
问题1:冰块融化成水,物体的状态发生 了变化,其质量有变化吗?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7张PPT).ppt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7张PPT).ppt
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教师把刚才的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它的光路图.从图中介绍, 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 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是在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处发生 的.因为光是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所以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1.总结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2.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说教学策略
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 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 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 ,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 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 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演示2: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使E、F不在同一平面上),让 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生:看不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3: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光的折射》说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 级上册《光现象》单元中的课文《光的折射》,下面我 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 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 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补偿不足 之处,呈现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融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融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 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
在融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 融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融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不同物质融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二、说学情
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思维活跃,好奇 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初二的学生刚接触学习物理,对物理 现象的认识都是从生活现象开始,学生对物态变化象的认识大都属于生 活层面的粗浅认识。“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刚接触,缺乏必要 的逻辑知识,他们重视感性缺乏归纳现象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还没有 得到有效的培养。
2.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物质融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融化 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融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我 是这样设计的:先明确探究的目标,给出实验器材,介绍酒精灯的 使用及应注意的问题,再演示如何装配实验装置以及实验分工问题 。
《融化和凝固》说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 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中的课文《融化和凝固》,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七、板块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说课课件:14·2 探究欧姆定律ppt(沪粤版2018).pptx.pptx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说课课件:14·2 探究欧姆定律ppt(沪粤版2018).pptx.pptx

讨论2
(1)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设计思路, 需要那些仪器? (2)这些仪器的作用是什么? (3)如何组装?设计出满足实验要 求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R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检查电路是否正确,试 触后再闭合开关; ③移动变阻器滑片,调节 电阻两端电压分别至1V、2V、 3V,并记录对应电流表的示数, 填入表格中; ④断关开关,整理好仪器。分析 评估数据,讨论得出结论。
解题步骤: (1)画电路图 (2)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I=? R=54Ω
(3)求解 I
已知: U=36V 求: I U = 解:I=—— R R=54Ω
U=36V
36V ≈ 0.67A 54Ω 答:车床照明灯正常工作时,通过 照明灯的电流约为0.67A.
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1、应用欧姆定律时,公式中的I、U、R必须是针 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切不可张冠李戴, 乱套公式。
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1.更换电阻,再调节滑 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 压不变。
R
2.实验结论:导体两 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 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 成反比。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表一:(R=5Ω )
实验序号 1 2 3 电压U/V 2 4 6 电流I/A 0.4 0.8 1.2
学情分析
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求知欲浓厚
具备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础 知识和连接电路的基本能力,并能 利用电流表、电流压表进行测量。
对直观内容感兴趣,欠缺理性化的思维, 需要进行科学指导。
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实际, 在教学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既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更重视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探究能力的发 展情况、探究的方法、合作的精神以及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

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

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

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如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看到瓶塞跳得很高,对真正需要看的现象———塑料瓶口出现的酒精烟雾却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交待,提醒学生,然后再进行分析。

2.前后对比观察,抓住因果关系。

如学习密度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区分铜块、铁块、铝块、石块、酒精、水等物体,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软硬来辨认。

然后出示用纸包住的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
铝块,怎样区分它们?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它们的质量不同,因而得出相同体积的物体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3.正、反对比观察,深化认识。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拓宽思路。

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即无声又有声;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即增大气压,沸点升高,减小气压,沸点降低。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通过学生实验,得出欧姆定律I=U/R。

另外,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液体压强的大小、浮力大小、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电流的热量的大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产生感应电流方向也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

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

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中学物理课本中,
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我们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

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回答说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

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四、积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如测量铜丝的直径先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N 数根据情况确定),再用刻度尺测量细铜丝直径长度,然后用线圈直径的`总长度再除以N,这样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的实验还有:测一个大头针、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累积法。

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累积法来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

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
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共同效果。

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

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