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悬浮红细胞保存末期的质量观察
D 0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0 7 . 0 4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0 7 — 0 8 6 0 — 0 2
随着成分输 血逐 渐 发展 , 红 细 胞 合 理 利 用 已 成 为 重 要 问
题 。 由于 红 细 胞 结 构 特 殊 性 , 悬 浮 红 细 胞 离 体 后 主 要 靠 保 养 液
较, 经 过 辐 照 的悬 浮 红 细 胞 比未 辐 照 的 悬 浮 红 细 胞 K 、 Hb升
高得快 , Na 下 降 的 趋 势 更 大 , P<0 . 0 5 。
悬浮红细胞 、 辐 照 去 白细 胞 悬 浮 红 细 胞 3 种。
长, p H值下 降越明显 , 对 于 肺 或 肾 功 能 障 碍 导 致 的 酸 碱 平 衡 紊 乱的患 者 , 输 注 保 存 时 间 较 长 的 库 存 血 极 可 能 引 起 输 血
反应。
悬 浮 红 细 胞 和 全 血 储 存 过 程 中 主 要 靠 保 养 液 来 维 持 红 细
1 资料 与方 法
期 红 细 胞 随 着 储 存 时 间延 长 , 致 使 保 存 的红 细 胞 悬 液 中糖 含 量
逐 渐 减 少 乳 酸含 量 逐 渐 升 高 , p H 值 下 降 。 且 随 着 保 存 时 间 延
1 . 1 标 本 来 源 血液 标 本 均来 自重 庆 市 血 液 中 心 的 无 偿 献 血 者, 标本 状态正常 , 无溶 血 、 脂 血 等 情 况 。将 2 O例 4 0 0 mL全 血( A C D - B保 存 液 ) 制 成悬 浮 红 细 胞 ( 分 出血 浆 2 0 0 mL ) 、 辐 照
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胞 与血浆界面更加明显和清晰 ,血浆在分离过程 中混入红细 胞 的机会大 为减少 , 一次离心分离 成功率高达 6 . %, 32 大部 3 分血浆无须进行再次离心去除红细胞污染 , 同样 , 由于大部分 血浆分离出来 ,制备的悬浮红细胞 H T容易达到质量标 准; C 当血袋 与水平离心力作用方向平行摆放( 竖放 )降低相对离 、
心力 、 减少离心时间时 , 制备的悬 浮红细胞内残 留的血浆量较
和大型冷冻离心机的制造成功 , 为血液成分分离提供 了良好
的物质基础 , 促进 了成分输血的发展。 目前 , 用物理方法制备各 种血液成分 的分离技术 、 质量
水平控制 已标 准化 , 临床应用剂量与适应证 均 已成熟 , 并在 此基础上正 向纵深发展 。 O世纪 6 2 0年代中期 , 血细胞分离机
心机工作 电压变化的影响 , 离心机使用较长时间( 年后 )由 5 , 于使用 的离心方式不 同, 造成血液离心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如离心机具有 A E 功能的 ,应选用更科学 、合理 的 A E CT M c伽
动红细胞单采技术 ,一次从单个献血者采集浓缩红细胞 3 0 0
m , L 血浆 20m , 0 L 血小板 20m ,6r n内完成哪 0 L 8 i a 。
广西壮族 自治区玉林 市中心血站(3 0 0 5 70 ) 戴庆 昭
随着临床对成分血尤其是对悬浮红细胞需求的增加 , 血 站不 断提高制 备悬浮红细胞 的分离 率, 以保证 及时供应。但 由于 目前 国内尚无规 范的悬浮红细胞加工标准 , 地制 备悬 各 浮红 细胞的方法也不 同, 大多数血站 、 血液 中心仍采用传 统 的速度 、 时问、 温度的离心方式 , 按照最佳离心条件 对血液进 行离心制备 。为保证血液 质量 , 国内外学者就悬浮红细胞制
红细胞保存液混悬洗涤红细胞质量控制动态观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x a t S c i E d i t ) Au g . 2 0 1 3 ,Vo 1 . 1 0 No . 2 4
分 血浆 ,再 加入 5 O ml / U 的红 细胞 保存 液 ,制成 去 白细胞 红细 胞悬 液 。 1 . 1 . 2 五联 洗涤 袋 2 5 0 m1 氯 化 钠 注 射 液 ×3 、5 0 ml 或 1 0 0 ml MAP、2 0 0 m] 转移袋 ( 费 森 尤 斯 卡 比 ( 广州 ) 医疗 用 品有 限公 司产 品)。 1 . 1 . 3 仪 器、设备
红 细胞 保 存 液 混 悬 洗 涤 红 细胞 质 量控 制动 态 观 察
叶 汉泉 ,刘 志 泉 ,梁 丽 雯 德区中心血站质量管理科, 广东 顺德 5 2 8 3 0 5 )
[ 摘 要 ] 目的 : 确 认 红 细 胞 保 存 液 ( MAP ) 混 悬 洗 涤 红 细 胞 的 质 量 符 合 国 标 要 求 。 方 法 :将 制 备 好 的
注射 液加入 红 细胞 袋 内 ,1单 位 控 制 其 容 量 在 2 6 0 ~2 8 0 mi ,2单 位 控 制 在 4 6 0 ~4 8 0 ml 。混 匀 ,离 心 ( 3 2 0 0 转/ mi n ,7 mi n )后 ,将 上清 挤压 至转 移空 袋 ,重复 上 述步 骤 反 复洗 涤 3 ~4次 ,最 后 一 次分 出上 清液 后 ,以 MAP混悬 ,置 4 ℃冰箱 保存 。
[ 收稿 日期]2 0 1 3—0 3— 2 1 [ 作者简介]叶汉泉 ( 1 9 7 9一 ) ,男 。主管检验 师 ,主要从事输血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脂肪血制备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分析
脂肪血制备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脂肪血制备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
方法将多联塑料血袋中的全血,使用特定的方法将血浆分离,再将红细胞添加液加入剩余物中制成红细胞成分血,观察红细胞在存储期间K+、Na+浓度、PH值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
结果脂肪血与正常血红细胞存储期间,重度组红细胞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浓度与PH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轻度脂肪血可弃用其血浆,利用血液中的红细胞,而中度与重度脂肪血应当选择报废处理。
关键词:脂肪血;悬浮红细胞脂肪血在医学中被称之为乳糜血,脂肪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吃了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所导致的,如肥肉、油炸食品、糕点、奶油冰激凌、花生等食物。
当脂肪进入我们的血液后会形成乳糜微粒,它会使血浆浑浊,严重的话像米浆一般浑浊,这就是脂肪血的特点。
曾有研究表明,脂肪血输入患者体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1]。
近年来,我国各地脂肪血报废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
但也有血脂研究得出结论,脂肪血去除血浆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再利用,可有效减少血源的浪费[3]。
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红细胞,如果血液中的脂肪浓度过高就会对红细胞产生影响,所以,在制备红细胞去除脂肪的过程中红细胞是否会受到损伤以及能否被重新使用,目前尚不明确。
基于此本文主要目的为悬浮红细胞在制备以及存储的过程中质量变化问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脂肪血与正常血均取自本市中心血站。
将脂肪血分为三组,轻度组(1.69mmol/L<TG<2.25mmo1/L),中度组(2.25mmol/L<TG<5.64mmo1/L),重度组(TG≥5.64mmo1/L),另取正常全血作为正常组(TG≤1.69mmo1/L)。
每组各取血10U用于实验。
1.2方法根据新版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要求进行悬浮红细胞制备[4]。
特殊环境下储存悬浮红细胞的质量评价
特殊环境下储存悬浮红细胞的质量评价背景:西部高原和东南沿海, 是我国两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方向, 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在西部开发、青藏旅游、南海岛礁建设和亚丁湾护航等大背景下, 人员奔赴上述地区日渐密集,给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带来了严峻考验。
受伤人员, 尤其是失血危重伤员, 在治疗中亟需血液保证; 若血液无法充足供给, 往往威胁伤员生命。
然而海上和高原地区医疗资源尤其是血液储备量有限, 不能保障突发情况时的大量用血需求。
因此,需要从陆地(平原)地区调集血液到海上和高原特殊地区储存。
我国《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对全血或成分血的保存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即一个标准大气压、恒温、静置。
然而在海上和高原特殊环境下, 这些条件难以保证。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全面评价运送到海上和高原后的血液质量情况。
但是有关这些特殊地区的血液质量情况,目前尚缺乏具体结论; 评价策略仍然是业界的争论焦点, 有待进一步解决。
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发生一系列改变,最终发生死亡、崩解。
具体包括:细胞双凹圆盘状消失、细胞膜破裂、内容物流出,发生溶血等结构性变化。
这些结构改变可以通过目前公认的指标如溶血率、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等反映出来。
这些经典指标也是构成前述我国血液保存标准的主要内容。
除了这些, 在红细胞发生结构改变的同时,甚至于结构改变之前, 细胞内就会发生乳酸积累、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 和2,3- 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2,3-DPG) 浓度降低等能量代谢改变的一系列事件。
因此我们从结构和能量代谢两个角度开展研究, 将有利于全面评价海上和高原特殊环境下储存红细胞的质量变化不过,特殊地区保存红细胞评价的相关研究, 尤其是缺乏基于能量代谢的研究,仍需要深入探讨。
细胞外流量分析(Extracellular flow analysis,XF) 技术是一种在活细胞水平对细胞进行高通量多指标动态的能量检测技术。
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摘要】目的:对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血液质量。
方法:从制备的每一个细节着手,持续改进,加强过程控制并对改进前后进行效果评估。
结果:规范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中的各项标准和操作,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后,白细胞过滤故障导致滤盘更换比例0.23‰,离心破损率0.78‰,红细胞保存液混入血浆比例0.11‰,三项指标均有所降低(P<0.05)。
一次成浆率70%,得到显著提高(P<0.01)。
结论:对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进行细节管理,加强质量控制,能更好地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血液非正常报废率和制备成本。
【关键词】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持续改进;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9-0223-01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器,白细胞去除率可以达到99.99%,红细胞回收率可以达到98%~99%[1]。
然而,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多,工序繁杂,每个环节的细微疏漏都有可能造成血液输注无效、疗效不佳、甚至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因此,自2016年1月以来,我们从血液制备的质量体系文件要求、制备环节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有效地降低了滤盘更换比例、离心破损率和红细胞保存液混入血浆的比例,提高了一次成浆率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制备成本。
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安顺市中心血站自全面启动白细胞过滤工作以来,经历了技术的萌芽、摸索、改进和提高四个阶段,由于不断持续改进、加强过程控制,在近年制备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16年6月1日—2017年6月30日生产的17157袋去白悬浮红细胞按不同时段分成两组,统计分析两组间滤盘更换比例、离心破损率、红细胞保存液混入血浆比例及一次成浆率的差异。
1.2 方法使用山东威高生产的一次性去白细胞塑料血袋采集全血,用国产低温滤白柜在2~8℃温度下进行白细胞过滤(发生过滤不畅时用山东威高生产的无菌接管机无菌连接新滤盘后再次过滤),德国贺利氏6000i离心机对血液进行离心,德国LMB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成分分离(发生红细胞保存液混入血浆时血浆作报废处理,红细胞重新接驳红细胞保存液后添加)。
去白悬浮红容量标准研究
宁夏血液中心
陕珊
目录
1 1 2
前沿进展 社会需求 研究目的
3
4
5
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社会效应
一、前沿进展
经查阅资料,目前国内,只有广东、上海对该地 区献血者所献血液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 量标准进行过研究,而其它地区均未进行此方面 研究。在国外,也是针对某一地区献血者去白细 胞容量标准进行区域性研究。 宁夏地处西北地区,又是回族聚集地区,受自然、 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献血者中血 液相关生理指标与全国其它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从本地区献血者所献全血中分离制备的去白细胞 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与全国其它地区肯定不同。 宁夏没有针对本地区献血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的容量标准进行过研究,此研究领域为空白。
血液质量控制 需要
•由于缺少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标准,导致在血 液制备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去白悬浮红容量标准, 从而不能判断该袋血液容量是否合格。
输入容量评估 需要
•临床上要计算患者的血液输入量时医护人员无法准 确计算应输注的血液量,若建立具体的容量标准,这 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更加便于临床准确把握血液 输入量,提高输血安全水平。
需求
只有制定出宁夏地区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容量标准,究目的
建立宁夏地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标准 通过对宁夏地区合格献血者所献全血制备的去 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进行大量的检测和数据 分析,确定本地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正 常值标准。 作为血液制剂日常质量控制的判断依据,进一 步保证血液质量,促进血液制剂标准化建设。 方便临床医生计算患者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制剂的输注量。
五、研究方法
• 制备方法标准化: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人类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性,在循环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调节体液环境的相容性,而且具有吸收、运输氧气、交换水分等多种功能。
维持正常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健康的关键,失去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如血栓形成、脸病等。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可以由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血液浓度和浓度差对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如增加血液浓度可以增强红细胞形状保持能力,提高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次,血流对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血流运动可以增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流比较缓慢,可能会影响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此外,大小和质量也会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如小的红细胞在血流中的运动或悬浮稳定性可能比大的红细胞更好,大的红细胞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其稳定性降低。
同样,红细胞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低质量的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会低于正常红细胞群体。
当人们遭受外界污染并产生不同疾病时,会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比如肝炎、血淤血病和红细胞大小不一等疾病,都会导致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降低或者失去。
因此,有必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保证体液系统正常运转,保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此外,避免过度酗酒等不良习惯也有助于维护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总之,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保持正常体内环境,可以在循环系统正常活动中完成其功能。
因此,必须保持血液正常的浓度和浓度差,减少外界的污染,定期进行血液检查,才能保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悬浮的名词解释红细胞悬浮是指红细胞在液体中的分散状态。
红细胞,也被称为血球,是血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红细胞悬浮的状态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能够结合氧气,然后在循环系统中被红细胞携带到全身各个部分。
为了确保红细胞能够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它们必须以悬浮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红细胞悬浮的状态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该均匀地分散在血浆中,没有明显的聚集和凝结。
这种分散状态有助于红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气体交换,从而保证了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所需的充分供氧。
然而,有时候红细胞的悬浮状态会发生改变,导致它们在液体中聚集和凝结。
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某些疾病状态下,例如血液循环不良、炎症反应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等。
红细胞的聚集和凝结会使其在血管中的流动性降低,从而影响到氧气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清除。
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
为了研究红细胞悬浮状态和了解其相关机制,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来观察、测量和分析红细胞的聚集和凝结现象。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理解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探索和开发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和策略。
除了疾病研究之外,红细胞悬浮还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测。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红细胞的悬浮状态,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进展情况。
实验室检测中,红细胞悬浮的状态常被用于血液相关检查和实验的标本制备。
红细胞悬浮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
在这些领域中,科学家们利用红细胞的悬浮状态来评估药物对血液和血细胞的影响,并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
同时,红细胞悬浮技术还可用于生物制品的稳定性研究和质量控制,确保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活性和效果。
总之,红细胞悬浮是指红细胞在液体中的分散状态,是保障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分析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分析秦艳兰;谭少华;莫海英;叶柱江;何子毅【摘要】目的分析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合理输注红细胞剂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方法收集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检测结果,分析其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50袋1.5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为(198±22) 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8%;血红蛋白含量(35.04±6.24)g,合格率92%:红细胞压积0.52±0.06,合格率92%;白细胞残留量(2.15±0.80)×106个/袋,合格率96%;储存期末溶血率(0.13±0.12)%,合格率100%.50袋2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272±26) 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5%;血红蛋白含量(51.23±6.38)g,合格率96%:红细胞压积0.55±0.04,合格率100%;白细胞残留量(3.00±1.23)×106个/袋,合格率94%;储存期末溶血率(0.27±0.15)%,合格率100%.结论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无论是1.5U还是2U,其质量指标均符合2012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能满足临床输血的质量要求.【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16(018)004【总页数】4页(P308-311)【关键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储存期末溶血率【作者】秦艳兰;谭少华;莫海英;叶柱江;何子毅【作者单位】523930 广东省东莞市中心血站;中医院输血科;523930 广东省东莞市中心血站;523930 广东省东莞市中心血站;523930 广东省东莞市中心血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1+4国家卫生部于2012年修订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全国各血站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血液制品质量应以新的质控项目为标准。
悬浮红细胞保存末期的质量观察_彭楷
摘 要:目的 开展乡镇卫生院、社 区 卫 生 服 务 中 心 临 床 实 验 室 室 间 质 量 评 价 活 动,从 而 提 高 实 验 室 分 析 能 力。 方 法 从
2008~2011年对参评实验室4类项目进行测评,并记录总项测定成绩合格率和单项目测 定 成 绩 合 格 率。 结 果 分 别 对 8 次 室 间
△ 通讯作者,E-mail:lwzdpm@163.com。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4月第34卷第7期 Int J Lab Med,April 2013,Vol.34,No.7
· 861 ·
参考文献
[1] 徐传国,苗温,董茵,等.1.5U MAP 保 养 液 保 存 悬 浮 红 细 胞 质 量 观 察 [J].中 国 输 血 杂 志 ,2011 24(1):43-44.
关 键 词 :实 验 室 ; 质 量 控 制 ; 医 院 ; 乡 村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3.07.050
[8] Hovav T,Yedgar S,Manny N,et al.Alteration of red cell ag- gregability and shape during blood storage[J].Transfusion,1999, 39(3):277-281.
[9] 陈安心,张丽英,傅 冠 华,等.红 细 胞 悬 液 在 不 同 贮 存 期 的 生 化 指 标 [J].临 床 医 学 ,2004,24(5):6-7.
·质控与标规·
[6] 傅雪梅,陈颜,习燕.悬浮红细胞保存前 不 同 温 度 过 滤 对 保 存 期 溶 血 情 况 的 影 响 [J].中 国 输 血 杂 志 ,2008,21(5):363-364.
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摘要」:细胞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生长与增殖的培养技术。
是一种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处于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
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一种培养方式。
「关键词」:植物细胞的悬浮培养愈伤组织动物细胞悬浮培养展望「引言」:植物培养细胞中含有各种特殊的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色素、甾体、萜等药用成分及香精等, 有的含量很高。
因此,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物已成为当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培养药用植物细胞直接生产天然药物的研究已成热点。
动物细胞培养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动物细胞培养为病毒疫苗的生产提供培养基质同时也是多种生物药品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产品等。
(一)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植物细胞能合成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可作为农药、杀虫剂、调味剂及香精等。
这些产物传统上是从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但天然植物生长周期较长,而且生长还受地域和环境因素的限制,所以采用直接提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化学合成法已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有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法合成,或虽能合成,却比较困难。
植物细胞培养可大规模生产代谢产物,现已成为生产某些高价值产品的重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培养细胞中的次级代谢物含量明显高于原来植物细胞中的含量,而且这种方法还能避免地域和环境的影响。
19 0 2年,Haberlandt在营养液中成功地培育了单个植物细胞,尽管未能使其分裂生长但为植物细胞培养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许多科学家在植物细胞培养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近二十年里,植物细胞培养取得了飞速发展,悬浮培养日益完善,固定化培养逐步显示其优势,膜培养技术也已崭露头角。
以下介绍有关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悬浮培养情况。
1.悬浮培养特点植物细胞培养与微生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植物细胞对剪切力敏感,培养要求小通气量,还需要C仇和光照等条件。
1.1对剪切力敏感:植物细胞的个体大,细胞壁僵脆且具有大的液泡,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对剪切十分敏感。
MAP混悬洗涤红细胞质控指标确认
・1262・现代医药卫生2021年4月第37卷第8期JMod Med Health,April2021,Vol.37,No.8 .论著.MAP混悬洗涤红细胞质控指标确认"许茜,彭楷,秦伟斐,廖玉英,骆展鹏#(重庆市血液中心,重庆400052)[摘要]目的确定红细胞保养液(MAP)混悬洗涤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及最佳保存期限%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该中心制备的MAP混悬洗涤红细胞107袋,称取血液重量后将其悬挂于4°C冰箱中保存,分别储存7、14、21、35d后观察其外观并取样,检测其溶血率%于储存35d测定上清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及比重等%结果107袋MAP混悬洗涤红细胞比重为1.048〜1063,平均1.058+0.003#U洗涤红细胞容量为133〜160mL,2U洗涤红细胞容量为260〜312mL%21d溶血率明显高于14d,5d溶血率明显高于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V0.05)%21d血液外观70%出现轻度溶血%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结论MAP混悬洗涤红细胞35d后质量控制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溶血率逐渐升高,上清液颜色逐渐加深,故将洗涤红细胞保存期确定为14d%[关键词]红细胞保养液;洗涤红细胞;血液保存;质量控制;比重;溶血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1.08002中图法分类号:R457.1文章编号:1009-5519(2021)08-1262-03文献标识码:AConfirm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indexes of MAP suspension washed red blood cells"XU Qian,PENG Kai,QIN Weifei,LIAO Yuying,LUO Zhanpeng A(.Chongqing Municipal Blood Center,Chongqing400015E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range and best shelf life of MAP suspension washed red blood cells.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 bags of MAP suspension washed red blood cells prepared by this center from June2019to March2020 wereselected!weighed and suspended in the refrigerator at4C for preservation.After the storage for7!14!21!35d!the appearance was observed and the sample was taken.The hemolysis rate was detected.The content of supernatant protein,hemoglobin and specific gravity were measured on35d of storage.Results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MAP suspension washed red blood cells in107bags was1.048—1.063,with an averaged of1.058+0.003.The volume of1U washed red blood cells was133—160mL, which of2U washed red blood cells was260—312mL.The hemolysis rate on21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14d,the hemolysis rate on35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21d,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70% of the blood appearance on21d showed mild hemolysis.The other indicators all met the 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AP suspension washed red blood cells after35d meets the Quality Requirement of Whole Blood and Blood Co>p o n e n力(GB19469-2012),but with the storage time increase?the hemolysis rate is gradually increased,the supernatant color is gradua l ydeepenedthereforetheretentonper'odofwashedredbloodce l s'sdeterm'nedas14d.[Keywords]MAP;Washed erythrocytes;Blood preservation;Quality control;Specific gravity;Hemolysis洗涤红细胞是采用特定方法将保存期内全血及悬浮红细胞用大量等渗溶液洗涤,去除几乎所有血浆成分和部分非红细胞成分,并将红细胞悬浮在氯化钠注射液或红细胞悬液中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简称《规程2019版》)规定,如果是在密闭无菌环境中制备且最后以红细胞保存液混悬,洗涤红细胞保存期与洗涤前红细胞悬液相同。
悬浮细胞发展现状
悬浮细胞发展现状悬浮细胞是指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生长的细胞。
它与其他常见的细胞培养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如易于扩增、高密度培养、易于操作、易于检测等。
因此,在生物医学、生物制药、种子培育等领域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目前,悬浮细胞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悬浮细胞的培养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包括培养基的优化、培养条件的控制、生长因子的添加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悬浮细胞的生长速度和产物的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次,悬浮细胞的培养设备也得到了改善。
传统的悬浮细胞培养通常采用摇床培养,这种方式存在着体积小、扩展性差、消耗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型的悬浮细胞培养设备被开发出来,如旋转式悬浮细胞培养系统、空气升降式悬浮细胞培养系统等。
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得悬浮细胞的培养更加高效、稳定和可控。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悬浮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
CRISPR/Cas9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悬浮细胞领域。
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的功能和信号传导机制,为治疗疾病和研发新药提供有力的支持。
最后,悬浮细胞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悬浮细胞培养和扩充技术为再生医学、细胞治疗等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例如,通过悬浮细胞的培养和扩充,可以获得大量的干细胞,用于器官移植和组织工程。
此外,悬浮细胞在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价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悬浮细胞的应用还涉及到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等领域。
总的来说,悬浮细胞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在生物医学、生物制药、种子培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为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悬浮细胞的进一步发展,如细胞的自发聚集、细胞的离解和分离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以促进悬浮细胞在各个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探讨
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探讨【文章正文】1. 概述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重要性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对于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液制品是由捐赠者的全血经过分离、洗涤和加工等步骤制备而成,在临床用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而为了确保这些血液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合理且严格的血内控标准是必要的。
2.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深度探讨2.1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的定义和特征悬浮红细胞类成分是指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成分,其主要特征是红细胞的悬浮状态。
这些悬浮红细胞类成分可以通过离心、洗涤和再悬浮等操作步骤获得。
在这些操作过程中,需要对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进行适当的控制,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2 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必要性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作为最常用的血液制品之一,其质量和安全性影响着患者是否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
建立血内控标准有助于规范制备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质量控制。
通过建立血内控标准,可以明确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监测,从而确保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类成分符合质量要求。
建立血内控标准有助于提高血液制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血内控标准可以作为制备悬浮红细胞类成分的参考标准,通过对不同批次产品的比较和监测,可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广度探讨3.1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内容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1 成分的纯度和红细胞含量血内控标准应包括对成分的纯度和红细胞含量的要求。
纯度是指成分中除了红细胞之外的其他成分的含量,如白细胞、血小板等。
红细胞含量是指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类成分中红细胞的浓度。
3.1.2 溶解度和稳定性血内控标准还应考虑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手工法和自动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分析
手工法和自动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分析发表时间:2019-08-19T11:07:45.7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8期作者:潘汉站[导读] 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产品质量更高、更稳定、过程追踪更完善,在采供血机构成分血制备中应得到推广使用。
(广西血液中心广西柳州 545005)【摘要】目的:研究传统手工法和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抽检结果差异。
方法:对传统手工法(2016年9月—2017年9月制备)和自动法(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制备)两种方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质量抽检,按照国家质量标准计算合格率,对两种方法在容量、血比容、血红蛋白含量、储存期末溶血率等项目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手工法和自动法制备的去白细胞县浮红细胞容量合格率分别为92.3%、92.3%,血红蛋白含量合格率分别为100%、100%,血比容合格率分别为75%、94%,储存期末溶血率的合格率分别为100%、100%.血比容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检测合格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自动成分分离机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比传统手工法高,应推广使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
【关键词】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手工法;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分析【中图分类号】R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8-0219-02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成分血液制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手工法分离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由人工来完成,工作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我中心近年来已经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为了解手工法和自动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抽检质量差异,推广使用自动化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标准化和自动化提供理论依据,笔者报告如下。
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探讨
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探讨在医学领域,血液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可以为医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血液检测中,悬浮红细胞类成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健康状况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1. 了解悬浮红细胞类成分我们需要了解悬浮红细胞类成分到底指的是什么。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是指在血液中悬浮的各种细胞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它们在身体内担负着输送氧气、维持免疫系统和止血等重要功能。
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血内控标准的重要性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首先要强调的是其重要性。
血内控标准是指在临床检测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质控标准,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对于悬浮红细胞类成分来说,建立血内控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评估其数量和质量,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3. 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挑战然而,要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悬浮红细胞类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等,因此单一的血内控标准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大规模统计数据和长期研究,因此建立血内控标准的依据并不充分。
4. 个人观点和展望在我的个人看来,要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包括医学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实验室技术人员等,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数据收集。
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期能够综合评估悬浮红细胞类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并制定更为个性化、精准的血内控标准。
我相信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的目标将会逐渐实现。
总结回顾:建立悬浮红细胞类成分血内控标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诊断任务,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
3mm,女子不超过10mm。
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
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
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
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能与O2结合成HbO2,将O2由肺运送到组织,血中的O2有98.5%是以HbO2形势被运输的。
血红蛋白还能与CO2结合成HbNHCOOH,将CO2由组织运送到肺。
另外,红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在碳酸酐酶作用下使CO2约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88%。
可见,红细胞在O2和CO2运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塞旦医蕉盘查2鱼鲤生!旦塞!鱼鲞筮!塑JQ!!卫遒堑堕£丛圄丛笪i趟里墼bBi驰塑:J些女§g2Q塑:y壁l:!鱼:塑垒:!・综述与讲座・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研究进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心血站(537000)戴庆昭随着临床对成分血尤其是对悬浮红细胞需求的增加,血站不断提高制备悬浮红细胞的分离率,以保证及时供应。
但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规范的悬浮红细胞加工标准。
各地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方法也不同,大多数血站、血液中心仍采用传统的速度、时间、温度的离心方式,按照最佳离心条件对血液进行离心制备。
为保证血液质量.国内外学者就悬浮红细胞制备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研究,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发展自从1818年英国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医生Blundell第一个将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出血的产妇得到治疗效果.人们逐渐认识到输血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地位.但一直沿用输注全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伤的急救中需大量的全血,而全血当时只能保存7~10d.出现全血供应不足.以至不得不把全血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丽部分。
这时发现血浆的输注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于是广为抢救伤员所用。
血浆成分的大量应用促进了血细胞成分的分离、保存和应用的发展,战争结束后延续为民用。
20世纪70年代初期,塑料工业的发展和大型冷冻离心机的制造成功,为血液成分分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成分输血的发展。
目前,用物理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的分离技术、质量水平控制已标准化,临床应用剂量与适应证均已成熟.并在此基础上正向纵深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血细胞分离机的诞生,使安全地单采各种血液成分变成现实。
新技术的应用,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为临床成分输血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成分血新品种的相继问世与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型的成分血制备方法分不开。
过滤膜技术在血液的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有效地去除了血浆的病毒.大大提高了血液质量,减少了输血反应和输血并发症III。
如为了减少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引起的免疫性输血反应,美国和日本等研制出各种类型的白细胞过滤器.使白细胞去除率达到96%以上。
另外,血细胞分离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用电脑控制的最新一代细胞单采机和分离机,如:HaemoneticsPc-splus可以从单个供血者身上一次采集血小板3.0xlO"/L,自动控制白细胞的混入在危险值los以下。
近来问世的MCS3P实现了自动红细胞单采技术,一次从单个献血者采集浓缩红细胞300mL,血浆200mL,血小板200mL,86rain内完成隅。
美国、日本等研制出一些新型的红细胞添加剂,可以使浓缩红细胞保存期延长至6周,输注后红细胞的生存率达到75%一85%,并降低了浓缩红细胞的黏稠度,使其易于输注131。
日本还研制出一种使红细胞复活的保存液,全血保存到期后.去除血浆再加入该复苏液能使红细胞活性恢复到原新鲜血水平.这不但提高了血液质量,也为自体输血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悬浮红细胞产品的制备方法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
具有重要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性疾病。
临床上需要输血的患者大约80%以上需补充红细胞闱。
悬浮红细胞又称添加剂红细胞,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红细胞制品。
是用装有添加剂及含有抗凝剂的多联袋采集全血,经重离心,尽量移除全血中的血浆后,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制备而成。
3影响红细胞质量的因素3.1血液离心方式和血袋摆放方式:悬浮红细胞的制备过程中,离心条件和离心方式直接影响着离心分离效果。
李雪梅穹笋啾为血袋垂直于水平离心力作用方向摆放(横放),增大相对离心力、速度和延长离心时间,红细胞沉降效果更佳,红细胞与血浆界面更加明显和清晰,血浆在分离过程中混入红细胞的机会大为减少,一次离心分离成功率高达63.23%,大部分血浆无须进行再次离心去除红细胞污染,同样,由于大部分血浆分离出来,制备的悬浮红细胞HCT容易达到质量标准;当血袋与水平离心力作用方向平行摆放(竖放)、降低相对离心力、减少离心时间时,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内残留的血浆量较多,其HCT也就难以达到质量标准。
3.2设备、电压因素对离心效果的影响:李健民等啾为,离心效果受到离心机本身的磨损程度、离心机工作电压变化和血液本身等因素的影响。
离心机在使用1.5年内,无论采用速度一时问一温度或ACETM方式对血液进行离心,均能达到较好的离心效果。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能真实显示和记录每次血液离心完成时的数据,便于及时发现血液离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较大偏差。
对保证血液离心效果起了间接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为判断血液离心效果好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而前者不具备这些功能,只是在完成一次运行。
血液离心时,除本身因素外.离心效果还受到离心机本身磨损程度、离心机工作电压变化的影响,离心机使用较长时间(5年后),由于使用的离心方式不同,造成血液离心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如离心机具有ACEw功能的,应选用更科学、合理的ACETM离心方式,减少人为因素及血液离心时条件不断变化给离心效果带来的影响,以达到血液离心的最佳效果。
反之.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提高离心力或相对延长离心时间,以弥补不能自动补偿带来的影响.使血液离心效果有充分的保证。
同时,必须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等进行检测和校正,并加强离心机的保养,确保离心机在正常运行状态。
3.3离心力和离心时间:文献『71报道.全血制备浓缩红细胞万方数据塞旦医蕉盘查2Q鲤生!旦箜!鱼鲞笙!塑IQ婴鱼of陋趔趔丛鱼i趔里盟hBiqM堡:J些!gⅡ2Q螋:Y塑!!曼:塑Q:!’35。
应避免高速离心。
过高的离心力对悬浮红细胞的制备和保存均不利ISl,制备中离心力越高、离心时间越短,保存末期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越高甚至超过全血和冰冻红细胞的质量标准。
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是血液制品。
尤其是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过高的游离血红蛋白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副作用|9-111。
正常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0m观,CPDA全血和冰冻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质量标准分别为不高于720m玑和1000mg/LI-21。
陶涛f晰究显示,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超过正常含量,保存后远高于全血,说明红细胞制品在制备过程中明显发生细胞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
应制定适宜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操作规程,严格控制离心力。
3.4制备操作手法:制备悬浮红细胞时,分浆过程中少数红细胞受挤压、变形甚至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可导致悬浮红细胞产品中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用添加剂重新悬浮浓缩红细胞必须非常小心避免损伤91。
因此,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中,应动作轻柔地进行红细胞与添加剂的充分混合,这也是减少红细胞溶血破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旧。
3.5白细胞过滤器对血液有效成分的耗损:有研究表明.血液过滤后可引起溶血等副作用㈣,溶血情况与血液本身的保存时间和滤器有关,血液保存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溶血。
在(4.o±2.0)℃进行血液过滤,比室温过滤有利于减少保存期间的溶血情况,提高血液质量。
3.6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的形成:有研究显示,悬浮红细胞在经过4℃保存后,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比率和浓度都显著升高,与体内血液循环比较,血小板一淋巴细胞聚合物、血小板一单核细胞聚合物升高2.5倍,血小板一中性粒细胞聚合物升高10-20倍,其中分离血浆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在第l天就已经显著升高;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在保存1周时浓度和比率最高,然后缓慢下降,但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血小板一中性粒细胞聚合物占总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的80%.90唰-∞。
4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措施4.1监控悬浮红细胞产品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值,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作为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在对全血和冰冻红细胞的质量监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尚无明确标准.当前各地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方法也多有不同。
刘海波等【-哪f究表明,无论是全血或悬浮红细胞,经35d的保存后。
红细胞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其原因由红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和脂质随时间延长逐渐丧失,红细胞内钾、钠、钙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变形,脆性增加,易受温度波动及外界作用的影响,造成血红蛋白逸出,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后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全血组。
在悬浮红细胞的离心及其后的制备操作过程中,多少都会对红细胞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少数红细胞受挤压、变形甚至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因此,应统一悬浮红细胞的制备操作规程,明确其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质量标准.完善监测。
4.2探索、改进成分制备技术,提高制备水平,减少制备环节对产品造成的质量影响,确保临床使用效果:通过对不同离心,条件的探索、研究和改进血袋离心摆放方式,寻求最佳的离心分离方式,保证血液制备质量。
张西春等{z开认为,采用轻重结合离心条件下的红细胞回收率和白细胞清除率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证实了白细胞移除与离心条件有关的观点。
4.3制订统一的血液成分加工制备标准和质量检测方法,确保红细胞制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陶涛m认为,红细胞在保存中可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超过正常含量,保存后远高于全血组,说明红细胞制品在制备过程中明显发生细胞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
悬浮红细胞作为安全、高效的红细胞制品,在大力推广的同时,应统一其制备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其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质量标准,以便提高质量,完善监测。
参考文献l杨天楹,杨成民,田兆.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2单闯.新鲜冰冻血浆l临床应用新观念.现代实用医学,2003。
15(9):583—585.3高秀展,刘成林.临床应用成分输血分析讨论.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5):38—39.4王培华.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李雪梅.伍秀英,查渡,等.不同离心条件下离心效果评估.福床输血与检验。
2004,10(6):285—286.6李健民,沈莉.张爱红,等.不同离心方式血液离心效果的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208.7SamuelO,Sowsmimo-Coker.Redbloodsellhemolysisduringprocessing.TrandusMedBey,2002t16:45.8陶涛.SAGM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与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3,5(4):286.9王培华.输血技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2.10赵绥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与治疗.中国输血杂志,2000.13(2):133一137.1l王淑文.Rh血型不合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江苏医药,1995.21(4):288—289.12高鹏远.血液系统疾病与黄疽.辽宁医学杂志,1995.9(1):15-16.13张义兵,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