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塞旦医蕉盘查2鱼鲤生!旦塞!鱼鲞筮!塑JQ!!卫遒堑堕£丛圄丛笪i趟里墼bBi驰塑:J些女§g2Q塑:y壁l:!鱼:塑垒:!・综述与讲座・
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心血站(537000)戴庆昭
随着临床对成分血尤其是对悬浮红细胞需求的增加,血站不断提高制备悬浮红细胞的分离率,以保证及时供应。但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规范的悬浮红细胞加工标准。各地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方法也不同,大多数血站、血液中心仍采用传统的速度、时间、温度的离心方式,按照最佳离心条件对血液进行离心制备。为保证血液质量.国内外学者就悬浮红细胞制备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研究,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发展
自从1818年英国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医生Blundell第一个将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出血的产妇得到治疗效果.人们逐渐认识到输血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地位.但一直沿用输注全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伤的急救中需大量的全血,而全血当时只能保存7~10d.出现全血供应不足.以至不得不把全血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丽部分。这时发现血浆的输注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于是广为抢救伤员所用。血浆成分的大量应用促进了血细胞成分的分离、保存和应用的发展,战争结束后延续为民用。20世纪70年代初期,塑料工业的发展和大型冷冻离心机的制造成功,为血液成分分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成分输血的发展。
目前,用物理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的分离技术、质量水平控制已标准化,临床应用剂量与适应证均已成熟.并在此基础上正向纵深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血细胞分离机的诞生,使安全地单采各种血液成分变成现实。新技术的应用,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为临床成分输血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成分血新品种的相继问世与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型的成分血制备方法分不开。过滤膜技术在血液的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有效地去除了血浆的病毒.大大提高了血液质量,减少了输血反应和输血并发症III。如为了减少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引起的免疫性输血反应,美国和日本等研制出各种类型的白细胞过滤器.使白细胞去除率达到96%以上。
另外,血细胞分离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用电脑控制的最新一代细胞单采机和分离机,如:HaemoneticsPc-splus可以从单个供血者身上一次采集血小板3.0xlO"/L,自动控制白细胞的混入在危险值los以下。近来问世的MCS3P实现了自动红细胞单采技术,一次从单个献血者采集浓缩红细胞300mL,血浆200mL,血小板200mL,86rain内完成隅。
美国、日本等研制出一些新型的红细胞添加剂,可以使浓缩红细胞保存期延长至6周,输注后红细胞的生存率达到75%一85%,并降低了浓缩红细胞的黏稠度,使其易于输注131。日本还研制出一种使红细胞复活的保存液,全血保存到期后.去除血浆再加入该复苏液能使红细胞活性恢复到原新鲜血水平.这不但提高了血液质量,也为自体输血的开发奠定
了,基础。
2悬浮红细胞产品的制备方法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性疾病。临床上需要输血的患者大约80%以上需补充红细胞闱。悬浮红细胞又称添加剂红细胞,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红细胞制品。是用装有添加剂及含有抗凝剂的多联袋采集全血,经重离心,尽量移除全血中的血浆后,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制备而成。
3影响红细胞质量的因素
3.1血液离心方式和血袋摆放方式:悬浮红细胞的制备过程
中,离心条件和离心方式直接影响着离心分离效果。李雪梅穹笋啾为血袋垂直于水平离心力作用方向摆放(横放),增大相对离心力、速度和延长离心时间,红细胞沉降效果更佳,红细胞与血浆界面更加明显和清晰,血浆在分离过程中混入红细胞的机会大为减少,一次离心分离成功率高达63.23%,大部分血浆无须进行再次离心去除红细胞污染,同样,由于大部分血浆分离出来,制备的悬浮红细胞HCT容易达到质量标准;当血袋与水平离心力作用方向平行摆放(竖放)、降低相对离心力、减少离心时间时,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内残留的血浆量较
多,其HCT也就难以达到质量标准。
3.2设备、电压因素对离心效果的影响:李健民等啾为,离心效果受到离心机本身的磨损程度、离心机工作电压变化和血液本身等因素的影响。离心机在使用1.5年内,无论采用速度一时问一温度或ACETM方式对血液进行离心,均能达到较好的离心效果。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能真实显示和记录每次血液离心完成时的数据,便于及时发现血液离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较大偏差。对保证血液离心效果起了间接的控制作用。同时也为判断血液离心效果好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而前者不具备这些功能,只是在完成一次运行。血液离心时,除本身因素外.离心效果还受到离心机本身磨损程度、离心机工作电压变化的影响,离心机使用较长时间(5年后),由于使用的离心方式不同,造成血液离心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如离心机具有ACEw功能的,应选用更科学、合理的ACETM离心方式,减少人为因素及血液离心时条件不断变化给离心效果带来的影响,以达到血液离心的最佳效果。反之.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提高离心力或相对延长离心时间,以弥补不能自动补偿带来的影响.使血液离心效果有充分的保证。同时,必须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等进行检测和校正,并加强离心机的保养,确保离心机在正常运行状态。
3.3离心力和离心时间:文献『71报道.全血制备浓缩红细胞
万方数据
塞旦医蕉盘查2Q鲤生!旦箜!鱼鲞笙!塑IQ婴鱼of陋趔趔丛鱼i趔里盟hBiqM堡:J些!gⅡ2Q螋:Y塑!!曼:塑Q:!’35。
应避免高速离心。过高的离心力对悬浮红细胞的制备和保存均不利ISl,制备中离心力越高、离心时间越短,保存末期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越高甚至超过全血和冰冻红细胞的质量标准。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是血液制品。尤其是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过高的游离血红蛋白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副作用|9-111。正常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0m观,CPDA全血和冰冻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质量标准分别为不高于720m玑和1000mg/LI-21。陶涛f晰究显示,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超过正常含量,保存后远高于全血,说明红细胞制品在制备过程中明显发生细胞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应制定适宜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操作规程,严格控制离心力。
3.4制备操作手法:制备悬浮红细胞时,分浆过程中少数红细胞受挤压、变形甚至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可导致悬浮红细胞产品中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用添加剂重新悬浮浓缩红细胞必须非常小心避免损伤91。因此,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中,应动作轻柔地进行红细胞与添加剂的充分混合,这也是减少红细胞溶血破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旧。
3.5白细胞过滤器对血液有效成分的耗损:有研究表明.血液过滤后可引起溶血等副作用㈣,溶血情况与血液本身的保存时间和滤器有关,血液保存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溶血。在(4.o±2.0)℃进行血液过滤,比室温过滤有利于减少保存期间的溶血情况,提高血液质量。
3.6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的形成:有研究显示,悬浮红细胞在经过4℃保存后,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比率和浓度都显著升高,与体内血液循环比较,血小板一淋巴细胞聚合物、血小板一单核细胞聚合物升高2.5倍,血小板一中性粒细胞聚合物升高10-20倍,其中分离血浆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在第l天就已经显著升高;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在保存1周时浓度和比率最高,然后缓慢下降,但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血小板一中性粒细胞聚合物占总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的80%.90唰-∞。
4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措施
4.1监控悬浮红细胞产品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值,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作为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在对全血和冰冻红细胞的质量监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尚无明确标准.当前各地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方法也多有不同。刘海波等【-哪f究表明,无论是全血或悬浮红细胞,经35d的保存后。红细胞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其原因由红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和脂质随时间延长逐渐丧失,红细胞内钾、钠、钙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变形,脆性增加,易受温度波动及外界作用的影响,造成血红蛋白逸出,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后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全血组。在悬浮红细胞的离心及其后的制备操作过程中,多少都会对红细胞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少数红细胞受挤压、变形甚至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应统一悬浮红细胞的制备操作规程,明确其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质量标准.完善监测。
4.2探索、改进成分制备技术,提高制备水平,减少制备环节
对产品造成的质量影响,确保临床使用效果:通过对不同离心,条件的探索、研究和改进血袋离心摆放方式,寻求最佳的离心分离方式,保证血液制备质量。张西春等{z开认为,采用轻重结合离心条件下的红细胞回收率和白细胞清除率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证实了白细胞移除与离心条件有关的观点。
4.3制订统一的血液成分加工制备标准和质量检测方法,确保红细胞制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陶涛m认为,红细胞在保存中可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超过正常含量,保存后远高于全血组,说明红细胞制品在制备过程中明显发生细胞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
悬浮红细胞作为安全、高效的红细胞制品,在大力推广的同时,应统一其制备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其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质量标准,以便提高质量,完善监测。
参考文献
l杨天楹,杨成民,田兆.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单闯.新鲜冰冻血浆l临床应用新观念.现代实用医学,2003。
15(9):583—585.
3高秀展,刘成林.临床应用成分输血分析讨论.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5):38—39.
4王培华.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李雪梅.伍秀英,查渡,等.不同离心条件下离心效果评估.福床输血与检验。2004,10(6):285—286.
6李健民,沈莉.张爱红,等.不同离心方式血液离心效果的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208.
7SamuelO,Sowsmimo-Coker.Redbloodsellhemolysisduringprocessing.TrandusMedBey,2002t16:45.
8陶涛.SAGM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与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4):286.
9王培华.输血技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2.
10赵绥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与治疗.中国输血杂志,2000.13(2):133一137.
1l王淑文.Rh血型不合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江苏医药,1995.21(4):288—289.
12高鹏远.血液系统疾病与黄疽.辽宁医学杂志,1995.9(1):15-16.
13张义兵,田会。李健民,等.离心力与离心次数对MAP洗涤红细胞脆性及损伤的影响.河北医药,2005.27(5):369.14GanunonRR。StrayerSA,AveryNL。eta1.Heraolysisduringleukocyte-reductionfiltrationofstoredredbloodcells.Ann
ClinLabSei.2000。30(2):195.
15欧阳锡林.刘景汉,等.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高浓度血小板一白细胞聚合物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1096-1097.
16刘海波.杨建芳,朱立专.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对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的初步探讨.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4
(1):67l—672.
17张西春,曹丽.王晓华.不同离心条件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3):213.
(收稿日期:2008一ll一20)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