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合集下载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其中,意象与意境是诗歌中最为重要且具有深度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并探讨它们对于诗歌的表达与传达的作用。

意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它可以是视觉上的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形象。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一句“床前明月光”,这一意象通过描绘月光照射在床前的景象,给人以安静、宁静的感觉。

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意象感受到诗人在静夜中的孤独和思考,进而对诗歌产生共鸣。

同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一种意象的运用,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境则是指诗歌中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所创造出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它是通过意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形成的,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意境可以是欢快明亮的,也可以是忧郁沉闷的,还可以是神秘幽远的。

不同的意境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给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意境。

通过描绘戍鼓声和雁声,诗人表达了对身在边塞的舍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边塞军民的艰辛和孤独。

又如,北岛的《波》中的“我用所有的波浪,拥抱你的孤独”创造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通过波浪与孤独的对应,表达了对爱人的关怀和陪伴。

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更是对读者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意象与意境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在现代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运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一形象和意象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

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

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

自然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意象分为传统意象和非传统意象。

传统意象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形象,较常见的传统意象有松、竹、梅、兰、菊、杨柳、鸿雁、子规、蝉、羌笛、芦管、霜月、浮云、东篱等。

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

非传统意象是一些形象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诗歌中表达一定的情感。

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豆萁和豆子这两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意,所以它们属于非传统意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用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弹琵琶这三个美好形象衬托战事的悲壮,这三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寓意,所以它们也属于非传统意象。

形象,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整体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而形象的特点又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群分析出来的。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水、白发青丝、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等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出了山村风景这一整体形象的清新、恬静、纯朴。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联盛中学李瑞雪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意境(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意境(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①“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就是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1.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1)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氖围。

(2)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3)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氖围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渡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意象和意境辨析

意象和意境辨析
无 其才 ,并 无其 情 。稼 轩 同是 才 大 ,然 情 至 处 ,后 人万 不 能 及 。 ”又 云 : “ 轩 郁 勃 ,故 情 深 ; 白石 放 旷 ,故情 浅 。稼 稼 轩纵 横 ,故才 人 ; 白石局 促 ,故 才小 。 ”辛弃 疾 纵横 词坛 用 语 用 典 左 抽右 旋 无 人 能及 ,最 根本 的原 因 实是 情 至 之 人 白无
体不宜 。
松 冈避 暑 ,茅 檐避 雨 , 闲去 闲来 几度 ?醉扶 怪 石 看 飞 泉 ,又 却 是 ,前 回 醒 处 。 东 家娶 妇 , 西家 归
女 ,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 费一天
风露 (《 桥仙》 ) 鹊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 已生些。平 冈细草
鸣 黄 犊 ,斜 日寒 林 点 暮 鸦 。
之 造 语 俊 丁苏 。 ” ( 《 棋 I 庄 词 话》 卷 九 )千 围维 日 : 赌 I I
[ 】 2 杨伦 : 《 杜诗镜 诠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8 版。 9 年 9
[ 3][ 】司 马 光 : 宋
版 。
资 治 通 鉴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 6 5 年 9
[ 4】[ 仇 兆鳌 : 清】

杜诗 详 注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 5 9 年 9
( 周建梅
江苏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 0 ) 1 0 0 5
山远 近 ,路横 斜 。
世 间情 圣 使得 世 界 春 意 盎然 ,有情 之 天 卜方 为现 世之 温 暖 家 园 ,唐 代 诗 人 杜 甫 、宋 代 词人 辛 弃疾 成 为 了 F f年 五 中 罔文 明 史 中泛 爱 天 F 生 的界 标 式 人物 。 苍
青旗沽酒有人家。城 中桃 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

意象和意境辨析

意象和意境辨析

意象和意境辨析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中常用的两个词语,它们既有相似的含义,又
有一定的区别。

意象是指文学中所使用的具体的、形象的、能够引起感官印象的
语言符号,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动作等,它们代表和象征着
某种情感或思想,用于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意境则是指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氛围和情感,它是由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构成的,包括情节、背景、人物、语言、风格等。

意境通常通过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实现,是作者运用意象等手
法抒发情感和思想的反映。

因此,意象和意境在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通过字
里行间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一、诗歌的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

“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

“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

“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

“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

“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要:自古以来,“意象”与“意境”一直备受艺术家们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了极具创造性的创作思路。

然而,由于“意象”与“意境”二词本身的模糊性,多数人难以在两者之间建立区别,而使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区别。

本文就两者之间的辨析作出阐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帮助。

关键词:意象;意境;辨析1、引言伴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到来,“意象”与“意境”一直是艺术家们和理论家们所关注的问题。

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经常会提到“意象”与“意境”,但由于这两个概念俩都具有模糊性,人们往往无法确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真正差别。

本文在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时,首先概括地谈及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后由此推演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意象与意境的相似之处“意象”与“意境”都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素材,它们都是艺术家们对现实世界的感悟。

它们都是艺术家们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作品的来源。

作品的创作均采用了特定的绘画理论和技巧,以及具体的表达手法,以实现艺术家们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和表达。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尽管“意象”与“意境”这两个概念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仍有一定差别。

“意象”是指作品中某个片段、一个层次,它可以是一定程度上的实物识别,也可以是具有张力感的抽象提示,只要它能让读者理解一个主题或者抽象概念,就被认为是一个意象。

“意境”指的是艺术家们针对作品的整体叙述,它是一种整体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片断或特定的介绍。

它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也更多地考虑作品的气氛和整体的思想表达,它强调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调和来完成一个作品。

因此,“意象”更多地关注的是某一特定的特征。

而“意境”则更多地是强调整体的和谐,调和,协调,以及作品本身的内在连贯性。

4、结论以上就是“意象”与“意境”之间的辨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橙色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 要:意象与意境是艺术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都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通过探讨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区别和关系,从艺术本质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进一步界定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意象;意境;艺术本质;艺术形式I.Introduction意象与意境是艺术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艺术评价的重要依据。

它们的定义及其内涵不仅在艺术家和艺术学者之间存在差异,也在学术界引发诸多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从艺术本质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进一步界定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II.Definition and concept意象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通过直接把某种特定的意义或情感表现出来,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

意象中的图像和色彩有着直接和明显的表达性,它可以直接给观众以深刻的感受。

而意境则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运用抽象形式、色彩和空间构成一种抽象的概念,有着隐晦的内涵。

意境中的图像、色彩和空间都有着抽象的含义,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深厚细微的感情。

III.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意象是一种直接表达的艺术形式,而意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意象和意境还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以形成更丰富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的形式上,画家常常将意象和意境有机结合,把意象发挥到最大,使之触及深层次的内涵,以达到具有深度的艺术感染力。

以马克罗斯曼的《蒙克利尔夜晚》为例,在这幅画中,他将水彩的光影与蒙克利尔充满悲凉景象的感觉有机结合,展现出一种意境,以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因此,意象和意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立体的关系,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表达。

IV.Conclusion意象与意境是艺术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艺术评价的重要依据。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 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 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 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 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字?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 好在哪里?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 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 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写“物”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 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 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 格节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 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 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倚仗,依靠 答案:“依”字有 ___________之意,写出 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 拟人的修辞 解释)运用 ____________手法,(修辞)不仅 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写柳,更形象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作者通过形象描写和符号运用,使用具象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而意境是作品所展现的情感氛围和思想感受。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意象构建、意象的解读方法和意境的感受与把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意象构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语言的运用精心构建而成的。

意象所使用的具象物象往往富有象征性,能够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意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黛之情可以通过宝玉和黛玉所使用的意象来展现。

黛玉酷似葬花的素女,象征着黛玉的忧伤和矛盾心理;而宝玉常以情诗表达对黛玉的思念,诗中的如花、如梦等意象,突出了宝玉对黛玉纯真爱意。

通过理解意象的构建,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意象的解读方法在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解读方法。

首先,要对意象进行准确的认知,了解其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的整体语境,将意象与作品的主题、情节相结合。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是其意象之一,可以解读为对个体力量的无中生有和超凡脱俗的象征。

最后,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通过这些解读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更深层意义,丰富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意境的感受与把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

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受来把握这种意境。

首先,要通过全面而细腻的阅读,捕捉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和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相印证,产生共鸣与情感共振。

最后,要注重细节的品味和感悟,从词语的音韵、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色彩,进一步增添作品的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要: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常常被学生混为一谈。

为便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必要辨清二者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意象、意境渊源及涵义的理解来辨析二者的异同。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二者的差异的情况。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国,意象说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周易》和《庄子》。

在《周易·系辞》中有云:“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1]在《庄子·外物》篇中有:“得意而忘言”。

这二者所言皆为表意之象,用来表达某种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

《周易》和《庄子》中关于意象的论述,也成为我国意象论的哲学基础。

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他首先把“意象”作为合成词使用,这里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

第一次将意象用于文论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使玄解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2]其意象还仅是审美心理意义上的表意之象。

到唐代,意象得到发展,[1]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26[2]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6:327有了审美形态的意象。

直至明清时期,意象才是具有文学作品审美形态的含义,其内涵得到发展,更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童庆炳是这样来解释意象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

可以说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作者主体情感与思想的具体物象。

它具有心象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美学概念。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三、意象与意境1、概念辨析①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生活中分属动、植物,只是物象。

但当它们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组衰败、凄凉、孤寂的意象。

•②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例: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2、特殊意象1)折柳: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2)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3)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4)芳草: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5)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6)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7)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

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8)菊:喻隐逸,高洁,脱俗。

“意象”与“意境”辨析-最新文档

“意象”与“意境”辨析-最新文档

“意象”与“意境”辨析“意象”与“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有利于中学语文特别是诗歌鉴赏部分的学习。

1.“意象”与“意境”中的“意”“意”“象”两字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将两字连在一起:“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意境”则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意象”说与“境界”说。

近代王国维在其《元剧之文章》中又给“意境”下了一个定义:“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由此可见,“意象”与“意境”都可以说是“情”与“景”的统一,前者是“意”与“象”的统一,后者是“意”与“境”的统一,二者中的“意”均可谓之“情”,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

认清“意象”与“意境”中“意”的不同所指,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象”有尽而“意”无穷。

“意象”是抽象和具象的统一,其中“象”是一个鲜明生动的、具体可见的外表形态与形象;“意”则是抽象的、形而上“不可言之理”(叶燮《原诗》),不能为视知觉所直接感知,但却能被读者理解与想象。

“意象”中的“意”是一种抽象之理,附着在具体的、简化的“象”之上,在读者的情感世界里开拓出一大片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意”。

“意”与“象”是象征义与象征体的关系,二者之间必须要有相似性,但是“象”下之“意”并不是“象”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因此要较“象”更复杂多解,需要读者“观其象而玩其辞”,反复涵咏、仔细品味,以获得阅读的快感。

与“意象”之抽象之“意”相对,“意境”中的“意”则一般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喜怒哀乐与人生感悟,也即真情实感。

这种真情实感很自然地与同样具体的景物相契合,甚至由特定的景物而引发,这即是所谓情因景生或触景生情。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深远的思想、精妙的意象和优美的意境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并解析其独特之处。

一、寂寞与孤独的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运用寂寞与孤独的意象来表达人生的无奈与苦衷。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通过对孤独高楼和辽阔河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烟火的追求和对命运无奈的感慨。

二、自然景观的意象自然景观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通过对风、花、雨、月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比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霜笛声破寒林碎,月弓影度柳条斜”,通过对冬夜风霜与清新月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三、离别与相思的意象离别与相思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它展现了人们在道别时内心的情感与无尽的思念。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无奈。

四、婉约与含蓄的意境古代诗词以其婉约与含蓄的意境而著称。

它们通过言简意赅的表达,让读者能够在微妙的语境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

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通过对江水的细腻描绘,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含蓄的画面,展现了人生无常的哀婉之美。

五、修身与崇雅的意象古代诗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强调修身养性和追求高雅情趣。

例如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对楼台的描绘,表现了对精神追求和修身的向往。

六、豪放与奔放的意境与婉约相对应的是古代诗词中的豪放与奔放的意境,它以豪迈的气魄和活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采。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词句,表达了对权贵统治的反思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中,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是赋予作品独特魅力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从诗词的意象与意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带您领略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一、诗词的意象诗词的意象是通过独特的文字描绘和隐喻手法,表达出作者所要传递的形象或感受。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意象的表达对象。

比如“绿”、“花”、“月”等,都是人们熟悉的自然元素。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描绘月夜下的水面和花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此外,诗词还常常运用动物、物品和人物等作为意象的描绘对象。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鹅、群山和楼阁作为意象,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豪情壮志。

二、诗词的意境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是通过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共同的情感共鸣。

意境是诗词作品的精髓所在。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烟锁池塘柳,深圳杳无消息。

自从弃置,便作长江流”。

这些文字打破了常规的描写方式,通过流淌的江水和远离的景象,与读者一同感慨时光的流转和遗憾的发生。

诗词意境还可以通过音韵和节奏来建立。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句平仄抑扬有致,读来让人感受到明月的悠然宁静,引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与意境是诗词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意象给予诗词以形象的表达,借助于描写,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鲜活性。

而意境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情感与节奏,创造出更为深远的美感和思考空间。

意象和意境的紧密结合是古代诗词独特魅力的体现。

通过感官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诗词绘制出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意象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元素,也可以是多个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或场景。

意境则是指诗歌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氛围。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通过意象的创造、选择、排列、组合等方式来体现的。

一首好诗往往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意境,意境可以是清新淡雅的,也可以是雄浑壮阔的,可以是孤独凄凉的,也可以是欢快明朗的。

古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比如,柳可以代表惜别和留恋;梅花可以表示高洁和勇敢;菊花代表高尚、纯洁、高雅、坚贞、坚强等;松柏则是孤直、顽强、高洁的象征;莲象征爱情;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被用来喻离恨;而芭蕉则被用来表现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过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意象和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构思。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一、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1)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2)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3)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要: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常常被学生混为一谈。

为便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必要辨清二者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意象、意境渊源及涵义的理解来辨析二者的异同。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二者的差异的情况。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国,意象说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周易》和《庄子》。

在《周易·系辞》中有云:“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1]在《庄子·外物》篇中有:“得意而忘言”。

这二者所言皆为表意之象,用来表达某种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

《周易》和《庄子》中关于意象的论述,也成为我国意象论的哲学基础。

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他首先把“意象”作为合成词使用,这里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

第一次将意象用于文论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使玄解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2]其意象还仅是审美心理意义上的表意之象。

到唐代,意象得到发展,有了审美形态的意象。

直至明清时期,意象才是具有文学作品审美形态的含[1]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26[2]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6:327义,其内涵得到发展,更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童庆炳是这样来解释意象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

可以说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作者主体情感与思想的具体物象。

它具有心象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美学概念。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迹象,盛唐后开始全面形成。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之后,诗僧皎然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式》)的观点,发展了意境论。

刘禹锡提出的“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的观点和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诗品》)等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意境论。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已经确立,古代意境理论走向了成熟。

至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他对意境进行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意境理论走向了近代形态的转化。

童庆炳教授对意境的阐释是: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意境也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与作者的主观情致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有丰富内涵和韵味的艺术境界。

通过对意境涵义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把握到意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象外之境,在意象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境界;[1].[2]三是韵外之致、象外之味,即境界之外所获得的言外之意,由读者所体验到的关于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涵义后,下面将比较二者的异同。

1.相同之处(1)二者都是主体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渗透融合意象以客观物象为客观依据来表现主体情思,脱离主体情思的单纯的客观物象无法构成意象。

而意境是以由客观物象组合形成的物境为依据来表现主体的情致,脱离主体情致的物境亦不能构成意境。

可见,意象和意境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

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

三千丈的白发,这一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因理想难以实现而造成的愁绪。

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孤帆”、“远影”、“长江”,这些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有着深远意境的送别图。

与友人于黄鹤楼饯别,春光明媚的三月目送友人去扬州;友人乘着孤帆顺流而去,渐去渐远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而去。

在这个送别的场景中,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场景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正如王国维所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二者都具有含蓄性作者的主体情感与哲理观念都寓于“象”和“境”中。

“象”与“境”是实,而“意”是虚。

“意”融化在“象”与“境”的表现中,读者通过对“象”、“境”的感受去体味其“意”。

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

作者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之情,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愿望是隐含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之中。

再如贺铸的《青玉案》这首词,其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几句词句,把作者内心不可触摸的虚的愁情,通过烟草、柳絮、梅雨这三种可见的实景表现出来。

意象、意境的含蓄常常是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来表现的。

2 不同之处(1)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意象是就作品的局部而言的;意境是就整个作品而言的,是营造的主体的境界。

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

意象是意境的构成元件,诚如袁行霈先生说的:“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5〕如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通过前三句的九种事物即九个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羁旅荒郊图。

通过这意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深秋思念故乡,倦于羁旅行役的孤寂、悲怆、凄苦之情。

(下转第199 页))(2)意境的外延大于意象,意境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意象是审美形态的一般的具象呈现,而意境是高级审美形态意象是蕴含主体情感的,具有象征性、哲理性的艺术形象。

它是客观物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所象征的意蕴的有机统一;是文学作品审美形态最一般的具象呈现方式。

毛翰教授认为,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寓“意”之象所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意境是创作主体以内心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审美形态。

同时,意境的外延大于意象。

意象是意境的构成部分,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众多意象都是为了创造同一个意境。

意象是“象”,意境是“境”;“象”为实,“境”为虚。

意象是寓“意”之“象”,而意境是“境出象外”、“象外之象”。

毛翰教授对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

〔6〕我们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通过鸟飞绝的“千山”、人踪灭的“万径”、“孤舟”、“蓑笠翁”、“江雪”这些意象塑造出了一个渔翁寒江独钓的荒寒寂寞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但又体现了他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品质。

这一意境在意象组合后得到了升华,而外延也显然大于单个意象。

意境较之意象而言是高级审美形态。

以上是本文对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的分析和理解。

正确___________的理解和把握意象和意境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1〕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26.〔2〕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6:327.〔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4.〔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4.〔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24.〔6〕毛翰:诗美创造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1.胡琳(1983- )女,湖南临湘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意象和意境辨析○朱世新摘要: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者都属于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基本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辨清意象与意境,为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打开了更为宽广的审美空间。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讲:意境是“艺术家‘游心之所在’,就是他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

意象和意境都属于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基本方式,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作用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其特征。

把握好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特征,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鉴赏能力、语文素质和文学修养颇有裨益。

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作品的意象和意境?下文将作具体阐述。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意象探讨甚多。

一般理解为“意”与“象”的契合统一,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统一。

客观世界的“象”一旦与作家的“意”结合形成文字,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本身没有情绪色彩,但经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内化,再“剪辑”到一起,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和失意情绪。

意象的特点:(一)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游子身上衣”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代表慈母的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病树”也非现实实物,而是诗人内在感情的表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是诗人飘泊无依的象征⋯⋯这些都是“拟容取心”的方式,是意象的特征。

意象是主体心灵创造性想象的产物。

(二)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基本意义单位,是作品艺术构造的形象元件。

作品的意义就是由若干个意象的内蕴组成的。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

此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着这些意象,其表达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当然,意象也经常运用在小说、散文创作中。

例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隐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也是具有超人本领的精灵;高尔基的《海燕》中的“海燕”,同样是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朱自清《背影》中那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渗透着非常浓烈的父子情,这个意象的成功正是来自它所包含的“意”的感人力量;也正是这个意象,使这篇散文成为充满艺术魅力的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