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
利用佛教和谐思想开发九华山生态旅游
Developing Eco-tourism of Jiuhua Mount Based on Harmonious Thought of Buddhism 作者: 徐家洪 张金梅 雷红霞
作者机构: 池州学院经贸系,安徽池州247000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8-101页
主题词: 佛教 和谐思想 九华山 生态旅游
摘要:九华山多年旅游发展,已经造成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资源一定程度破坏。
九华山佛教传统具有大爱奉献的和谐精神。
依据佛教和谐思想,开发诸如“信使导游佛山行”、“灵山大佛快乐游”、“森林生态旅游”等人文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发九华山生态旅游的特色之路。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的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案例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的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案例近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量的垃圾排放、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积极探索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合理结合,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的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案例,以此为启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龙头寺的生态修复与旅游文化保护龙头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由于长期受到大量游客的踩踏和树木砍伐等破坏,龙头寺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组织了一支生态修复队伍,专门负责寺庙周边的植被修复和保护工作。
他们种植了大量的苗木,并设置了保护栏,以防游客踩踏。
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提升寺庙周边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其次,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积极推广佛教文化,通过举办佛教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向游客传递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他们还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进行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
通过这些努力,龙头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修复和保护,游客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旅游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案例二:莫高窟的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由于长期受到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莫高窟的壁画面临严重的保护压力。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莫高窟保护规划和措施,对每一个洞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修复。
他们修建了气候控制系统,稳定了洞窟内的湿度和温度,减缓了壁画的腐蚀速度。
此外,他们还组织了专业团队,对壁画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保护。
其次,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人员们积极推广莫高窟的文化价值,通过举办艺术展览、书法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作者:杨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佛教文化,是外来的佛教与固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破坏。
而文化资源的破坏,则是不可重塑的。
本文就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保护作者简介:杨燕,1975年出生,女,职称文博馆员,中文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K8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30-01一、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佛教文化资源我国的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佛教的传入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三种。
这三个流派由于学说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派别在与地区内的固有文化融合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引发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点。
例如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与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而北传佛教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对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
在我国,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我国各个朝代均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寺庙、佛塔、石窟等,也有佛教题材的碑文、雕塑、壁画、法器、书画作品等。
2、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刺激点佛教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色。
例如寺庙建筑,北传佛教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南传佛教则钟爱六角或双檐的佛塔。
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也使得大多数的佛教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较多的寺庙、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观赏价值,形成了对游客的双重吸引。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且源远流长。
如同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一样,对不了解或者接触较少的游客而言,是异域别样的文化吸引,吸引着各方游客进行观赏、探究与了解。
浅谈佛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同年 , 山 西省 人 民政 府 批 准 , 经 开始 接 待 境 外 游 客 。18 年 , 9 5 正 式 对 外 开 放 , 步 形 成 一 个 以 佛 教 文 化 为 主 的旅 游 胜 地 。 台 逐 五 山 以它 独 特 的 自然 景 观 及 璀 灿 的人 文 景 观 .吸 引 着 无 数 中外
念及 相 关 的理 论 研 究较 为缺 乏 本 文 结合 佛 教 文 化 旅 游 的 概 述 . 讨 了佛 教 文化 旅 游 开 发 的 宗 教 学 理 论 、 化 线路 理 论 及 探 文 可持 续 发展 理 论
407 ) 30 4
时 期 三 个发 展 高 潮 。 隋唐 时 , 山寺 庙 多 达 3 0 , 人 1 余 全 6所 僧 万 名 。华 严 、 台 、 宗 、 宗 、 土 等 宗 派 各建 道场 , 僧 云 集 , 天 禅 律 净 高 讲 经传 法 , 述 甚 丰 。 明 清 时 , 王将 相 垂青 眷恋 , 熙 、 隆 著 帝 康 乾
试 周 21 第 6 刊 o1 2 年 期
浅 谈 佛 教 对 旅 游 资 源 的 影 响
张 磊
( 中南 民族 大 学 , 北 武汉 湖 摘 要 : 阶 段 佛 教 旅 游 研 究 侧 重 于 其 客 源 研 究 、 教 现 宗 与旅 游的 关 系 、 宗教 生 态 功 能 等 方 面 . 对 于 宗教 文 化旅 游 概 而
游 客 及 高 僧 法 师 前来 朝圣 观光 。
13 华 山 _丸
九 华 山 是 一 座 底 蕴 深 厚 的 文 化 名 山 . 文 化化 、 文 化 , 筑 文 化 、 刻 文 化 、 俗 文 化 、 食 文 鬼 建 石 民 饮 化 、 文 化 和 肉身 文化 等 , 历 史 上 就 吸 引 着 大 量 文人 墨 客 , 茶 在 留 下 大 量 诗 赋 . 些 文 化 对 于 提 升 其 旅 游 产 品 的 文 化 内涵 意 这 义 重 大 。 几华 山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整 合 的关 键 是 依 托 载 体 , 依 应 托 载 体 进 行 整 合 。 首先 不 可 忽 视 的 是 实体 景 观 , 如 建 筑 、 塑 像 、 刻 、 文 等 . 些 能 直 接 体 现 佛 教 的文 化 含 量 , 键 是 石 经 这 关 要 让游 客 能 真 正 地 理 解 、 赏 。冈 此 , 这 些 实体 景观 不 仅 应 欣 对 该 以恰 当 的 方 式 进 行 展 示 ,而 且 要 针 对 游 客 的 猎 奇 心 理 , 完 善解说 系统 , 游客产生兴趣 , 到文化呈 现 、 化交流的 目 使 达 文 的 。其 次 , 充 分 利 用 九 华 山 举 行 的 法 事 活 动 这 一 载 体 , 引 要 吸 游 客 参 与 , 游 客 在 体 验 过 程 中对 佛 教 文 化 内 涵 有 更 深 入 地 使 了解 。 如 九 华 山2 0 年 第 二 十 四 届 庙 会 佛 事 活 动 内容 丰 富 , 06 在 此 期 间 , 把 节 庆 活 动 与 其 它 文 化 资 源 整 合 起 来 , 庙 会 应 使 活 动 内容 更 加 多 样 14白 马 寺 - 白马 寺 建 于 东 汉 明 帝 永 平 十 一 年 ( 元 6 年 ) 历 来有 “ 公 8 , 中 国第 一 古 刹 ” “ 源 ” 称 。 “ ” 和 释 之 寺 本是 巾 国古 代 官署 的名 称 , 而 白马 寺 是 我 国第 一 座 佛 教 寺 院 的 名 称 . 此 以后 , 着 佛 教 从 随 的 兴 盛 和 发 展 .寺 ” 成 为 中 国佛 教寺 院 的专 称 了。白马 寺 在 “ 就 唐 代 规模 宏伟 . 火 隆 盛 , 明 曾 重 修 。 现 存 寺 字 面 积 约 四 万 香 宋 平 方 米 。 要 建 筑 有 天 王 殿 、 佛 殿 、 引殿 、 主 大 接 清凉 台和 毗 卢 阁 等五层大殿 , 四周 还 分 布 着 钟 鼓 楼 、 堂 、 舍 、 厨 数 十 间 , 法 僧 庖
壮丽而神秘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奇景
壮丽而神秘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奇景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汇集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在此,我们将深入探索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奇景。
一、佛教文化的辉煌1. 峨眉山佛教的起源峨眉山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据传是由印度高僧普明尊者开创的。
他在峨眉山上创立了第一个佛教寺庙,奉观音菩萨为主要的信仰对象。
峨眉山寺庙建筑独具特色,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壮观的规模闻名于世。
2. 峨眉派的兴起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峨眉派佛教的发源地。
峨眉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佛教宗派,以强调修行和世俗生活的结合而闻名。
峨眉派在佛教界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佛教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佛教文物的珍贵与保护峨眉山以其丰富的佛教文物而著称,其中包括石刻、彩塑、壁画等。
这些佛教文物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对佛教信仰的重要见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峨眉山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监管和修复工作。
二、奇景令人叹为观止1. 峨眉山的壮丽自然风光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处,其地势险峻,山势雄伟。
峨眉山的主峰庙峰海拔3099米,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群山连绵、江河蜿蜒的美景,令人陶醉其中。
2. 峨眉山的雄伟寺庙峨眉山有众多著名的寺庙,如金顶寺、万年寺等。
这些寺庙建筑风格各异,规模宏大,是中国寺庙建筑的杰作。
寺庙内有众多的佛像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
3. 峨眉山的云海奇观峨眉山以其特有的气候和地形,形成了壮观的云海奇观。
每年的早晨和傍晚,云雾从山谷中升腾而起,将整个山脉笼罩其中,宛如仙境一般。
这一壮丽景观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赏识。
结语峨眉山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世界。
峨眉山的佛教遗产和奇景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应该一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和景观,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感受到峨眉山的魅力。
佛教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策划创意思路
佛教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策划创意思路一、现状背景建设地点:池州市墩上镇有九华黄精良种培育基地100亩及200亩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500亩标准化栽培生产基地,200000万份黄精保健养生产品开发。
对墩上生态旅游区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综合优势,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高效发展。
二、总体构思以佛教文化为基础,恢复地藏文化第一景,营造神圣意境,以“地藏菩萨生平园”为亮点,将景区定位为“中华佛苑”。
以旅游为源头,带动文化、康复、养生、休闲、度假、中药、佛茶、佛酒、佛田种植、教育、研究、陵园、艺术等多种产业模式,同时为当地农民找到一条新的产业模式。
三、设计理念紧密围绕其本身固有的文化精髓,通过打造文化与旅游并存、内涵与外延协调的产品链,形成规模与细节兼顾的空间组织和赢利模式,以可行、可操作、可消费、可创造综合价值为目的。
不仅对历史、对政府负责,也是要对市场负责,对高品位的开发商和今后的游客负责。
1、植物景观风貌设计该园区设计体现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表现出立体山水画模式,以名贵珍稀、常用中药种植为主。
在布局上以自然式为主,辅以规则式,力求体现“棵棵是药草,株株能治病,月月有花卉,步步是景观”的建园宗旨。
整个园区形成以下三种景观:文化景观:精选药用植物,利用中药文化、佛教农业文化来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及内涵。
生态景观: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集中种植,形成特有景观,如黄精产品种植区、旱生区(仙人掌、芦荟、剑麻等),花卉区(芍药、牡丹、菊花、枸杞)等。
传统园林景观:强调因地制宜,舒卷畅达,顺其自然,叠石引泉,增加景观的层次感、立体感,达到朴实疏落、宛自天成的效果。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为便于观赏,在布置上犹如行云流水,重点突出名贵珍稀药材和较大规格的药用植物。
2、建筑景观控制(1)师法自然点面和谐,运用自然因素,创建人类生活境域。
虽是人为,宛自天成,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在地貌上尽量不做大的改造。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摘要】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可忽视。
宗教文化景点不仅吸引着游客的观光体验,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节日也成为推动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在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旅游业也可以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利共赢关系体现了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在未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关键词】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关系、吸引力、促进作用、节日、融合发展、文化传承、交流、互利共赢关系、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非常重要,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体系。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感受宗教之美。
宗教文化景点、古迹、寺庙等都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旅游业增添了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宗教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也体现在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上。
宗教文化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都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内容,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体验,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在于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游客会选择前往具有独特宗教文化背景的地区旅游,以感受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文化。
前往印度瓦拉纳西的游客可以感受到印度教的神秘和庄严,而前往以色列的游客可以体验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施 海 燕
( 江信 息工程 学校 浙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浙江 ・ 州 330 ) 湖 10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5 2 4-1 17 — 842 0 0 — 3- 0
摘 要 佛教 文化旅游在推动我 国旅游业发展过程 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 此以中国佛教名 山九华山为例 , 在 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产 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 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1对 文化 旅 游 资 源进 行 整 合
一
2 充分利用九华 山高 品位 的生 态环境及 周边地 区纯朴 的民风 ) 民俗 , 建设农业生态观光旅 游基地 ,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家园 、 生态 乡村 、 民居、 古 民俗文化体 验等生 态和文 化旅游项 目。如九华 山由 于其山区潮湿 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 而且茶叶在当地种植历 史悠久 ,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 品 , 并 管委会也已经在景区开辟 了一块茶园 , 建成茶园生态观光基地。 目前效果并不是特 别理想 , 但 关键在 于游客参与度不高 , 文化含量不足, 如果在茶叶采摘 、 制作 、 茶艺表演等过程中加入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要素 , 并吸引游客参与 其 中, 必能成为一项极具文化品位 的旅游产品。 3 加强对 九华 山地藏信仰文化 、 ) 九华 民歌、 佛教音乐及滩文化 、 青 阳腔等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与其他 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合 作, 尤其是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 如中韩 书画艺术交流 、 金地藏学术研 究交流 、 佛茶文化交流等 , 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 , 扩大九华山佛教文 化的影 响力 , 从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4 创新传统重大节事活动。九华山“ ) 地藏文化节” 应该与传统 的庙会有机结合 ,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上都要加 以创新 , 尤其 是要 在节庆活动 中融入一些游客乐 于参与 、便于参与 的体验性项 目。对 于每年元旦 与春节期间的“ 九华 山大愿平安祈福之旅” 活动, 应该与 自 驾游结合起来 , 丰富活动内容, 而不仅仅是撞钟祈福。 5 旅游商 品创新 。由于重视不够 , ) 投入不 足, 九华 山旅游产 品 佛教文化产值不高 , 大量旅游纪念品、 工艺 品来 自外地, 这不仅淡化 了佛教胜地文化特 色, 以刺激游客 的消费欲望 , 难 也不利 于带动景 区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因此 , 当地旅游部 门应组织力量 、 加大投入 , 搞好旅游商品建设 。一方 面, 要结合 九华 山佛教文化特色 , 别出心 裁, 设计 一批能体现 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 品; 另一方面 , 把当地的土 特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 , 要体现其生态性 、 保健性、 文化性和便捷性特点。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引言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活动形式让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热门产品。
本文将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背景佛教文化旅游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化需求,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越来越。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重要分支。
目标群体佛教文化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宗教信仰者、文化爱好者等。
这些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体验: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典故、礼仪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心灵修养: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参佛拜佛,感受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放下”等思想,达到心灵修养的目的。
3、特色体验: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佛教文化的特色活动,例如禅修、素食等等。
开发策略1、市场调研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之前,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目标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2、产品定位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将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为“文化+心灵+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推广渠道为了提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需要采取多种推广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1)建立官方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吸引目标游客的。
(2)与知名旅游网站、平台合作,推出优惠活动和定制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3)举办佛教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例如展览、讲座等,提高公众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摘要佛教作为种复杂的社现象、义化现象,其创立、传播和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身素质的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相应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济南是一座国内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佛教文化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出发,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建议,希望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旅游旅游开发O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ourism culture in Ji'nan CityABSTRACTThe main focus is the pursuit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as a kind of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the meaning of the phenomenon, its cre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ulture has brought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tourism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big background, accordingl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everyone's attention. Jinan is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has a goo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from Jinan Cit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nan City of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proposed,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in Ji'nan.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佛教文化旅游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二、佛教文化旅游概述 (4)(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4)(二)佛教的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信仰和心灵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佛教旅游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佛教旅游的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佛教旅游的现状1. 旅游景点的数量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佛教旅游景点众多,涵盖了佛教圣地、寺庙、佛塔等。
亚洲地区是佛教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中国、日本、泰国和印度。
其中,中国的少林寺、法门寺、乐山大佛等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旅游者群体的特点佛教旅游吸引了各类游客,包括虔诚的佛教信徒、文化爱好者、心灵追求者和普通旅游者。
他们前往佛教圣地或寺庙,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提升。
同时,佛教旅游也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来了解佛教文化,寻找灵感和解压。
3.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为了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和拓展。
除了传统的寺庙参观和祈福活动外,还推出了佛教文化体验、禅修营和心灵导师等更具深度的旅游产品。
同时,佛教旅游也与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如瑜伽旅游、生态旅游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二、佛教旅游的未来趋势1. 宗教旅游的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心灵觉醒和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宗教旅游将继续保持增长。
佛教作为一种富有智慧和内涵的信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求平静和启迪。
此外,随着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预计佛教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佛教旅游与文化交流的融合佛教旅游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是一种了解文化、历史和精神智慧的途径。
未来,佛教旅游将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加深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3. 创新旅游产品的推出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将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朝拜和禅修活动外,还将增加更多体验式的项目,如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制作和佛教文化互动活动。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泰州天台山位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承载着丰富的佛教传统文化,吸引着无数信仰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古老的寺庙、壮丽的自然风光,人们可以在此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自然融为一体。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五宗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派。
在天台山上,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台寺,这也是天台宗的主要道场。
天台寺的建筑宏伟壮观,傍山而建,气势磅礴。
寺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塔院里的大雷音寺塔,被誉为“天台国宝”。
天台山自然风光优美,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感觉。
山上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清幽宜人。
除了天台寺,天台山上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寺庙,例如观音寺、天平寺等,它们各具特色,都能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可以沿着山径漫步,感受山间的宁静与祥和,可以聆听钟鼓声起、经咒声传,可以观赏佛教壁画、瞻仰佛像,感受佛教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庄严。
除了佛教寺庙,天台山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提的是天台山石窟。
天台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北朝石窟之一,它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
石窟中雕塑精美,内容丰富,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在这些雕塑中,可以看到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种佛教形象,它们栩栩如生,栩栩如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在天台山参观游览时,游客还可以与当地的佛教信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佛教信众通常居住在山脚下的村落中,他们遵循着佛教的教义,生活简朴而有规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与他们交谈可以了解到更多佛教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哲理,增强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泰州天台山周边还有一些其他景点值得一游。
例如,位于天台山北麓的荷花园,是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园之一,每年夏季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花海。
峨眉山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峨眉山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峨眉山以其宏伟壮丽的佛教寺庙和美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
在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而独特的画卷。
峨眉山的佛教文化深植于这片土地上。
自古以来,峨眉山一直是佛教的圣地,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峨眉山被誉为“佛教胜地庙宇之邦”,拥有众多佛教寺庙,包括国家级佛教名刹——报国寺、金顶寺、慈云寺等。
这些佛教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文化爱好者。
站在这些寺庙前,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沉内涵。
峨眉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惊叹。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界,拥有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峨眉山景区长年云雾弥漫,环境清幽,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
在这里,山峰险峻挺拔,瀑布飞泻而下,溪水潺潺作响,森林葱茏,花草遍地,各类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峨眉山的自然景观以其雄奇壮丽、变幻莫测而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峨眉山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在峨眉山的佛教寺庙,游客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可以品味佛教的智慧,聆听佛法的教诲,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同时,峨眉山的自然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了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机会。
游客可以沿着峨眉山的步道欣赏自然美景,徜徉在瀑布和山泉旁边,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此外,峨眉山还有许多富有佛教文化内涵的活动和景点。
例如,峨眉山的佛教文化节期间,人们可以观看佛教法会、佛事祈福等仪式,了解佛教文化的精髓。
此外,还可以参观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博物馆,了解佛教的历史和发展。
而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体验区,更是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佛教文化的机会,例如参加佛经抄写、佩戴佛珠、磕长头等活动,让游客更加亲近佛教文化,感受佛法的力量。
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更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大力扶持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迎接以人为本的“绿色GDP时代”的到来,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而旅游业作为21世纪最受注目、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因其绿色无污染、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以体验和传播佛教文化为主旨的佛教文化旅游事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佛教文化旅游事业兴起的积极意义首先,传播了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然而,在一般社会公众眼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具有一定的神圣性,也带有一定神秘性,因为对其不甚了了,以致敬而远之,甚至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佛教的传播发展。
佛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佛教寺庙一般都在名山大川,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人们前往风景名胜区旅游时,自然被独特、古朴的寺庙建筑吸引,走进寺庙,其实就是走进中国佛教文化的课堂,寺庙的殿堂、楼阁、佛塔、佛像、匾额等等,无不浸润着传承千年的佛教文化内涵,游客通过对佛教物质景观的参观,乃至对佛教生活的观摹,对佛教建筑与塑像的独特含义和佛教的教义、仪轨等有所了解,逐步对佛教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学习和研究佛教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佛教慈悲和谐的道德规范和清新、安详、净化的修持意境。
因此说,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能使佛教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彰显。
[1]其次,提高了地方知名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休闲、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选择。
佛教文化及其场所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城市开发旅游的热点、重点,甚至成为旅游景点之核心,而随着旅游观光人数的逐渐增多,也极大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促进了城市发展。
生态旅游-梵净山-梵净山复合生态游
梵净山打造复合生态游成国内首例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为目的的生态旅游,日渐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首选。
生态旅游业的面目焕然一新,旅游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游客与自然是一种商品关系。
而生态旅游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游客与自然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兼顾风景享受和生态保护”。
梵净山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出全新的“复合生态游”产品。
提倡人文体验参与型、健身保健型、田园休闲型、科普科考型、探险探奇型等专项型与综合型相结合的生态旅游。
总体类型表现为森林型+山地型+滨河型+体育类+娱乐类等。
把度假当作核心资源、核心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梵净山独特的生态魅力。
体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主导思想。
梵净山生态旅游区范围是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边的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石阡县及铜仁市,梵净山是整个铜仁地区旅游业的龙头产品,因此命名为梵净山生态旅游区。
山生态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充满了丰富的内涵、无穷的魅力,是人类所知的最后的秘境之一。
梵净山被认定为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一方净土,是众多濒临灭绝动植物最后的避难所。
梵净山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特珍贵,稀有性强。
巍然屹立于群山之颠的红云金顶、奇特的蘑菇石、佛光幻影、云海波涛、山涧清泉、莽莽林海、珍稀孑遗植物“梵净山冷杉”、独一无二的“贵州紫薇”、以“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为亮点的野生动物等成为这里独特生物与自然景观的代表。
水生态梵净山山青水绿,每两条山岭间就有一条溪流,人称“九十九溪”。
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11条主要河流,遍布天然浴场。
石阡县以城南温泉为代表的省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低热矿泉堪称一绝,久负盛名,素有“泉都”之称,是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佛家文化旅游项目案例——江油西山佛教文化生态公园
原生态游憩度假
森林度假中心、 桫椤谷度假中心
吉祥游乐园
老年活动中心
烈士陵园 回民墓地 康体运动园 文化江油走廊 佛文化交流 童真游乐园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佛文化寺庙和广场区效果图
江油西山佛教文化生态公园
中国西部第一人间佛教文化旅游区
项目愿景
结合江油市旅游发展规划,遵循“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围绕打造
中国AAAA级旅游目的地为主线,坚持佛教文化和森林生态整合发展的
“佛文化生态”主题,着力恢复重建西山罗汉寺,改扩建西山森林生 态城市公园,开发观光游憩、文化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旅
游,努力把江油西山建设成全国一流、西部第一人间佛教文化旅游区。
项目设计理念——天人合一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通过对人间佛教文化艺术的 创造和传承、对佛文化教义、符号、文化场景、文化氛围在生态环境中 的移植,策划自然是人类的摇篮和归宿,感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
同时利用西山佛教文化、森林生态,城郊和要பைடு நூலகம்优势,整合延伸 旅游产业链,打造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商务会议、高端主题会所为
体健身园(佛教健身操碑廊)、童真乐园(游乐场)、吉祥乐园(老
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文化江油走廊、桫椤谷度假游憩中心(自 然养生)、森林度假中心(森林浴场、高尔夫)、心灵度假中心(佛
文化研究)、烈士陵园和回民墓地。
•
项目具体功能分区图
佛文化体验
罗汉寺、罗汉堂、功德林 金刚坛城、观音像、 观音广场、善缘中心 佛文化度假中心
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和城市后花园。
项目功能规划
• 功能主要规划:一心四区十六景。
• 一心:指观音广场。
• 四区:是佛文化广场朝拜区、佛教文化寺庙禅修区、文化生态公园游 憩区、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养生区。 • 十六景:是金刚坛城(地标)、功德林、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 百竹林(佛文化交流)、百果林、百草园(佛教常用药方碑廊)、康
佛教文化产业园旅游案例(佛、孝、旅游综合体、禅修)
3.3 旅游综合体案例
3.3.2 荷兰羊角村——户户有码头
法雨禅寺:护国镇海禅寺,法雨寺又叫后寺。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 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 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
慧济禅寺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座 落于普陀山佛顶山上,该寺因山制宜,布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 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与左右厢房相拥,颇有浙东园林建筑风味,为其他禅 林所少见。
3.1 佛教文化园案例
3.1.1 三亚南山
南山历来被称为吉祥福泽之地。 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其面朝南海,坐落在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市的西南20 是中国最南端的山。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西40公里南山文化旅游区内的“佛教文化公园”中。 南山寺占地400亩,仿唐风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钟鼓楼、转轮藏、法堂、观音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势, 庄严肃穆,清净幽雅。入其境若入真观音菩萨说法之道场。
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 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 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3.1 佛教文化园案例
3.1.3 普陀山
•借鉴 •普陀山三大禅寺: 普济禅寺: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占地 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 轩共计357间。大圆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称“活大殿”,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
• 借鉴 设计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一切以环境保护理念为原则,体现和谐自然观,规避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景理念。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摘要】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相关,宗教文化对旅游业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文章通过分析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探讨了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
文章探讨了宗教文化旅游带来的文化交流与传承,以及其意义所在。
文章总结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影响、发展现状、地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承、意义、联系、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定义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联系一直备受关注,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旅游业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景点成为旅游热点,也体现在旅游活动对宗教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宗教文化是人类对神灵、信仰与崇拜的表达和实践,涵盖了宗教信仰、仪式、建筑、艺术、传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宗教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义。
旅游业是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包括旅行、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不断壮大,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旅游形式,即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不仅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深入研究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对于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深入分析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宗教文化旅游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文化交流和传承。
佛教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旅游开发
6 ・ 2
第 l 0卷
第 1朗
海 几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J u a fHa k u C l g fE o o c o m l i o o l e o c n mis o e
2 1年 3月 ol
Ma . l r2 0 l
Vo .O No 1 11 .
“ 戒 ”之首 。佛教 慈 悲 思 想 的实 践 主要 侧 重 于 五 “ 施 ” “ 杀生 ” 布 和 不 两个 方 面 。“ 布施 ” 主张善 待万
( ) 我 论 二 无
从 缘 起 论 出发 .佛 教 认 为 世 界 上 的 一 切 事 物, 没有 不 变 的本 质 , 是相 对 的存 在 , 就 是佛 只 这 教 的无我 论 。原 始 佛 教一 开 始 就确 立 了 “ 行无 诸
世 界 中 的优先 权 , 为 万物 即 我 , 即万 物 , 物 认 我 万
宝 、 宝 、 琉琉 福 、 银 吠 颇胝 迦宝 , 妙饰 审 绮 ”极 乐 世 ; 界 蕴藏 有 丰富 的优 质水 ,处 处 皆有七 宝 池 , 功 “ 八
德水 弥满 其 中。…… 多福 众生 常 乐受 用 ”极 乐世 ; 界 遍 布树 木 鲜 花 , 诸 池周 围 有 妙 宝 树 .问 饰行 “
颜 节 礼
( 南大学 江 商 学 院 ,江 苏 无 锡 21 22 41 )
摘
要: 佛教 蕴含 着丰 富而 深刻 的 生态伦理 思想。佛 教 生 态伦 理观 基本特 征 集 中表现 在
它 的整体观 、 无我 论 、 生命观 、 土观 以及 日常的 生 态实践方 面。佛 教 生 态文化尽 管它存在 不 净 少的历 史局 限性 .但 是 它 留下 的 关于人 与 自然和谐 相 处的丰 富经验 和深 刻 智慧 为人 类建 设 生 态文 明提 供 了宝贵 的资 源 , 于旅 游开发 来说 也有很 多值 得挖 掘 和利 用 的文化 资源 。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
天下名山僧建多
用现代的语言说,寺院是佛教文化产品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佛教缁素信众建寺修庙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活动,僧人堪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一些大的佛教寺院又称佛教丛林,正是反映了这些地方往往是古木参天、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生态环境宁静的好去处。
而且高僧大德往往富有超凡脱俗的般若智慧和审美情趣,颇会择地选址,寺院一般都选择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或在依山临水处,或在深山幽谷间,周围层峦叠障,林木葱茏,泉水淙淙,恍如人间仙境。
即使在平原无山地区,一般也挑河渚之间,遍植树木花卉,营造起一方净土——一个幽雅清净的生态小环境。
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并相得益彰,正所谓“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
一方面,优越的生态环境既是孕育佛教寺院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还内化为特定的佛教寺院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因素,而且与佛刹梵宇的各种建筑、佛菩萨造像等一起共同构成为佛教寺院文化。
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则赋予自然生态环境以浓厚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其成为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许多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佛教文化内涵,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其为文化旅游名胜。
试想杭州如果没有了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保?塔等佛教文化遗迹,杭州的旅游特色不就失去
了一大半吗?天台山若没有国清寺、方广寺和佛教天台宗文化,它能这样名闻海内外而吸引大量游客吗?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之所以成为四大名山和国家级旅游景点,是与其作为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嵩山名闻天下,正在于它有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和威名赫赫的少林武功等丰富的佛教文化。
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有些在历史上曾经颇为著名的景点后来衰落以至湮灭,就是由于佛教文化遗迹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被破坏的结果。
如地处浙江天目山东南余脉的径山在宋时曾盛极一时,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普通百姓都竞相上山进香赏景,游客如云,苏轼等文化名人曾留下了大量诗文,径山风景优美固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但游客香客云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上有曾被评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兴圣万寿禅寺)。
元时寺衰,游客亦随之稀少。
明清时寺院得以重兴,径山又热闹起来。
民国时禅寺再度衰败,径山的旅游价值也逐渐丧失,此后更因年久失修,禅寺大殿在1964年倾圯,“文革”中更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径山风光不再,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径山昔日的盛名。
尽管近年重建,并初具规模,但游人依然寥落。
径山要恢复元气,重振名气,提升旅游价值还有待时日。
此类例子亦非个别。
众生平等、庄严国土
佛陀言教的一大宗旨就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并指明种种成佛(觉悟)的途径(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觉者即是佛,不觉即是众生,凡与圣不二,佛与众生在境界上虽有
差别,在佛性上则是平等的。
而且,佛教所讲的众生,虽然主要是指人,但不仅仅是人,而是包括人与动物等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当然还有自心众生一义是指凡夫心中的妄念)。
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杭州净慈寺就有弘一大师手书的“具平等相”的匾额。
大乘佛教更是力倡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慈悲救世,普度众生,利乐有情。
佛教信众在修持时都要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要发大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将所有功德普皆回向一切有情众生。
这些理念在某些方面与现代所提倡的人与人平等相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相吻合的。
佛教徒以同体大悲之心爱护一切生灵,史载得道的高僧有为动物说法打皈依的,能与猛兽和谐相处的。
茹素吃斋,戒除荤腥,放生护生是汉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特色。
佛教五戒中首戒即是戒杀,一般寺院都辟有放生池。
莲池大师留下了著名的《戒杀放生文》,近现代的佛教大居士丰子恺先生则有《护生画集》问世,都在历史上、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主张与目前国际上的一些素食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颇有某些共同之处。
这对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庄严国土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念。
这里的“国土”(又称净土、净域等)有多重含义,既指佛国净土,这又有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两义,佛教认为,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非一非二;又指人间国土,佛教力图通过教化使之转化成为(庄严成为)佛国净土(人间净土)。
创造人间净土、回归自心净土是根本目的。
人人的自心清净了,整个世界就会无限美好。
佛教经典讲
到十方微尘数世界中有无量佛国净土,如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当来下生弥勒佛的兜率内院等。
处处佛净土都是依正庄严,美妙绝伦,令人神往。
这是给众生一个追求的目标,树立一个理想的榜样。
通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将人间国土也建设成为人间净土。
僧人们则以身作则首先把寺庙庵院等弘法办道的气氛营造成为一方净土,为此就要有一个利于一心向道,离苦得乐,并能吸引广大信众的美好环境。
所以,他们就寻找选择如上文所说的风水宝地,创办生态环境幽雅清净、寺院建筑宏伟壮观、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庄严道场。
因此也就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除了发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资源潜力之外,还可以考虑在没有或缺乏佛教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景点增设有关的内容。
当然,不管遗留的或新增的,都要有所规划,不能盲目滥建,而且要有宗教部门和佛教僧侣参与,如理如法施行,切忌胡搞乱来,弄得不伦不类。
寺院一定要有正信正行的僧人住持,按释迦圣教律仪严谨,道风纯正,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
一方面必须剔除附佛外道的迷信成分,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东西和商业化风气的影响和侵蚀。
佛教文化不能变质串味,否则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其特定的文化依托,不成其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了。
另一方面,又要按“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的太虚大师、赵朴初大居士等倡导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思路,善于吸收现代科学
文明进步的新内容,贴近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发展旅游事业,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