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政治教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美丽中国 共筑生命家园》知识复习提纲.docx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错误的环保观念,需要进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法治观念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4.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布置教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生态环境现状如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森林砍伐、空气污染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及自然界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汇报、小组互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3.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
4.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2.教师强调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环保问题、撰写环保倡议书等,巩固课堂所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教师以PPT或板书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环境问题的类型、危害,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等。
3.教师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4.教师适时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共筑生命家园》。
2.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和未来世界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6.2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健全人格: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视频赏析:老师的家乡思考:1、我的家乡怎么样?2、谈谈分享一下你的家乡?【新课学习】结合老师家乡思考: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岭头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石灰岩资源丰富,村民靠开采矿石,建成水泥厂和砖窑,集体经济收入之高一度跃居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但随之而来的是粉尘蔽日,树林失色,山体大面积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村民深受其害。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多年。

村里如果关停矿山、砖窑和水泥厂,集体经济收入将下降到20万元,村民收入锐减,村民情绪很大。

小组活动:我是村长作为村长,你深感本村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关头。

现已知本村的自然环境如下:该村地处太行山脚下,海拔100-200米,三面环山,有河流穿过村庄,村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000余亩(其中多为松柏林)、梯田面积580亩。

小组讨论:主题:岭头村的发展方式要求:前后桌就近组建村委会(4人),选出村长和记录员,村长负责发言,记录员记录讨论成果;活动时间:3分钟,发言1分钟发言要求:“发展方式”+“原因”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观看图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归纳小结: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备课时间:主备人:第课时【课标链接】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道德修养: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法治观念: 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健全人格: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重难点】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复习巩固】1.我国的人口现状是怎样的?2.我国的资源现状是怎样的?3.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4.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导入新课】P81古诗:《饮酒》(其五)问题:这首诗中呈现的生活图景是怎样的?引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初步建构知识体系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p81-88,归纳总结本课主要问题。

(学生也可以写出“关键词”)【问题导学】(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4)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展示体系】【易混易错】1、要杜绝开发利用自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错误。

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资源环境问题是各项工作的中心辨析思路:辨对错+析原因该观点错误。

资源环境问题、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是一项重要工作,不是中心工作。

二、精讲点播(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大自然的馈赠》问题1:结合视频,谈谈大自然给人类馈赠了什么?食物。

大自然给鲜笋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的教案【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意识到我们需要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

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政治认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健全人格: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重点难点】(一)重点难点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含义和意义;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难点: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识。

【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导入新课一、课件展示课前预习题目: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自主预习,在规定时间内找出课件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新课讲解】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5.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在课本上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在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二、课件播放视频“美丽中国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说说这样的生态环境给你怎样的感受与体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家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讲授新课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件展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图示,教师讲解人类应保护自然,并对自然进行补偿和修复。

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通过材料分析和漫画分析,归纳并说出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重点】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难点】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傍晚的边境线,被夕阳晕染成美丽的金色,祖国的边境线总得有人守,在巡逻路上的军士陈健突然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妻子穿着一袭白纱站在草原之上,在这一碧千里的红海沟山谷,他们拍下了这组最美的婚纱照。

欣赏图片,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意境?山川秀美,感情真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秀美山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保护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材料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需要资源,广袤的大兴安岭林区为了国家建设开始砍伐树木。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点拨:自然的重要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材料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树木被砍伐,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尘暴等天气不断增多。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材料四: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生命价值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环保信息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3.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环保意识的目的。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表和思考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环保口号创作等。

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等理念是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负责的正确选择,增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同感。

2.认识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承担的责任,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4.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法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环境挑战的乐观态度和坚韧意志。

责任意识:5.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学会思考如何推动社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滋养和条件,以及人类对自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智慧选择。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和意义掌握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等。

理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难点: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在消费、出行、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到环保、低碳、绿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参与环保行动的途径。

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道法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道法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材料一中说“科学家认为他们最终找到了大雾的成因”,请你查阅资料,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提示:①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②间接原因是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特殊天气;③根本原因是人类不断破坏和污染环境。)
2.结合材料一,说说“伦敦杀人雾事件”给我国治理“雾霾”和“沙尘暴”带来什么启发。
2.如果你是小青,面对家乡小河的变化,你认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家乡村民应该承担起哪些责任?
(提示:①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加大对造纸厂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并督促企业加强环保意识,按照法律要求进行环境保护;②造纸厂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强化责任意识;③家乡人民群众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劝阻企业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教学重点
建设生态文明。
教学难点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 2.阅读பைடு நூலகம்悟法 3.案例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案、课本、课件、多媒体
第一课时
课时数
1 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情境导入
1.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探究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生阅读课本85页“探究与分享”
1.你是如何看待如图人物的观点?谈谈理由。
(提示:①村民王婶的观点有道理,指出了造纸厂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其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造纸厂厂长的观点严重错误。当前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③小青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不仅要看眼前的经济利益,更要山清水秀。)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我们共筑的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到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生命、环境、社会责任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不能很好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生命家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命家园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共筑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如何做到关爱他人、保护环境?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总议题:从日本排污议如何共筑生命家园一、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内容。

本框题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懂得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第二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主要讲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

据此本课以时政素材“日本排污”为主线,设置总议题:从日本排污议如何共筑生命家园;设置子议题:“聚焦问题怒日本排污之悲;深层分析悟人与自然之理;找寻对策商保护家园之行”让学生从议题任务“模拟外交发言人发言”“预判事件走向”“旅游、点赞”中感知日本排污危害、分析日本排污其他可行方案以及我国盐库察尔汗盐湖的生态保护措施,从中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随着学识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九年级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有所了解,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有初步的认识。

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思维深度、社会经验有限,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难以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学生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知是浅层的,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不够了解;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动不足。

三、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生态的家园,认同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基本国策法治观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了解日本排污不合法性,以及做到保护公共财产的基本义务责任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教学难点: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人与自然的理念、理解国家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政策五、教学过程导入: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对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

此外,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和分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养成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习惯。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2.难点: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案例分析、讨论题目等。

3.视频资料: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质课教案_1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知道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道路的要求,知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建设生态文明,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环境发展观。

二、重点难点1、重点建设生态文明。

2、难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三、课时计划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诗文朗诵《饮酒.其五》、《天星桥》1、活动目的: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感受大自然呈现给人们的美丽画卷。

2、活动方式:邀请两位同学有感情朗诵。

教师:请大家闭上双眼,跟我一起欣赏美诗文朗诵。

学生A: 《饮酒.其五》学生B:《天星桥》教师:感谢两位同学把我们带入如此美妙的意境。

在刚刚的两篇美文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此处学生自由发言,点到即可,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

)学生回答示例:学生A: 幽静的山谷、茂密的丛林、潺潺的溪水、飞鸟的鸣叫、美丽的大自然!学生B: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奇山怪石……教师:这就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正是大自然呈现给人类最美丽的画卷。

这也正是当前咱们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和谐画面。

然而,环境资源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却屡次制造悲剧!20世纪世界十大环境公害(PPT展示)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杀人雾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骨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活动探究一:《伦敦“杀人雾”事件》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观看短片,让我们一起回顾1952年的伦敦“杀人雾”事件。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时间为两分钟,讨论完指定问题发言人。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上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上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教师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按照习主席的要求,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过渡句:那么人类肆无忌惮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带给我们想象不到的伤害。

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堆积如山的垃圾,病毒对我们的侵害。

2.多媒体展示图片:人类自食生态恶果谈谈对图片的感想,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探讨,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小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过渡句:我们知道一味的对自然索取,必然会受到惩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那么,我们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呢?我们来看一下塞罕坝60年的转变。

环节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播放视频:《美丽中国说》片段二——塞罕坝的转变塞罕坝前后的对比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从塞罕坝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小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过渡句:学校附近的垃圾站存在个人私倒建筑垃圾等现象,影响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环境及安全。

在学校及各部门大力的支持下,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通过两幅图片的前后对比,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结: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那么,为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如何践行绿色生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

第四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案例
李毅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3、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能力目标:
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
2、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
2、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活动探究法、点拨归纳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制作好幻灯片。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和途径、共建美丽中国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缺乏实际行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对人类的影响,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和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共建美丽中国。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对人类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和途径。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主题演讲法:邀请有关专家或学生代表进行主题演讲,分享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案例分析题和小题检测题。

3.准备好演讲嘉宾及演讲主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如雾霾、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提问:“你们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数据和事实,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视频、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好相关问题。

3.准备好实践活动的方案,以便学生进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一. 教材分析《建设美丽中国》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共筑生命家园。

教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课时主要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美丽中国的概念和内涵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环境问题,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认识美丽中国,树立环保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认识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为社会、为民族负责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认识到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引发学生思考。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收集一些环保方面的案例。

4.视频:准备一些环保方面的视频资料。

5.实践活动:安排一次环保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美丽中国的向往。

然后提问:什么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教案、教学设计
6.结合所学知识,为学校或社区提出一项环保建议,内容要具体、可行,有助于改善周围环境。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所学知识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3.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份关于环保知识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上的误区。
(五)总结归纳,500字
2.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活观念,形成环保意识,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案例分析
1.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让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2.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导: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共筑生命家园》这一章节,深入了解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观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案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案新人教版
- 视频资源:《生态文明之路》、《美丽中国》纪录片等,观看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案例和成果展示。
- 文章推送:关注生态环境部门官方网站或环保专家博客,获取最新的环保动态和专业知识。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加深对建设美丽中国知识的理解。
- 学生可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拓展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共筑生命家园的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 定期组织拓展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和启发。
- 结合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八、板书设计
1. 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和目标
- 展示国家战略及其重要性
- 展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2. 共筑生命家园的基本原则
- 生命至上原则
-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6.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政治教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知识复习提纲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知识复习提纲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
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特点: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措施)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
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目标)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