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农业·农民2022.12B 59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基础,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农民强。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保障乡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是文化振兴工作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周边乡村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到,随着一系列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与服务设施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资本引入、服务内容和形式的供需匹配、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送戏下乡工程和体育健身工程等为代表的文化惠民工程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差别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作为乡村振兴关键环节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李加鹏认为山东省Y 县农村文化发展呈现出与当前时代发展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农村文化衰落与失守的现象明显,提出政府要提高在文化供给方面的效率,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调动市场与社会组织参与度,发挥各方主观能动性。
孙倩格以安康下设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指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以政府和农村文化委员会建设为主体,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建立本地特有的文化供给模式,在加大供给量的同时改变村民的文化服务理念,要将文化“软支撑”转变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对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对策作者:刘嘉艺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8期摘要:文章在阐述公共服务内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旨在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对策虽然社会的进步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城乡发展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能够更好地配置基本公共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满足民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要。
为此,文章立足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如何进一步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进行探究。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和相关理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财政待遇,具体体现在机会均等、消费均等、供给均等。
机会均等体现在所有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机会和原则、结果以及自由选择权是均等的。
消费均等强调密切关注低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 1 ]供给均等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向全国各地提供使用价值形态、水平相同的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具备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基本属性。
非竞争性会让消费者产生扩大公共产品消费的思想倾向。
[ 2 ]非排他性则是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
在公共产品投资较大、个人和企业不具备雄厚资金能力的情况下,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向全体社会公民提供。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以服务形式展现出来的公共产品。
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1.城乡整体规划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第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没有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设计,在发展城乡规划的时候各部门之间的结构布局安排不够合理,城乡之间的道路交通、水源设定、网络通信等处于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连接性较差。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作者:安宴菲夏建军郭飞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4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之后,文章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传播载体;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
文章拟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旨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必要性;途径1 引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同时,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起来。
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力求为广大农民营造更为良好的文化氛围。
而且,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国家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建设。
这成为新时期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引着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1]。
本文拟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旨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
同时,在广大农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更好的满足生产力提高后,广大农村居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进一步端正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和价值导向
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和价值导向作者:王峥嵘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9期摘要:新公共服务理论发展已奠定了政府治理模式思考的方向,从专制管理走向服务性治理模式已成为的历史趋势。
诸如对公民权的重视、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行动民主性的实现等观念已厘定了公共服务的价值方向。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亦在战略上契合着公共行政发展的价值与观念,成为探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共同理论背景。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服务;公共行政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以具有公共性的设施活动为基础,既具有表层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形态,又具有隐含其中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意蕴。
[1]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服务对象、基础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文化发展政策将是理论探讨的重点。
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议题应当被置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中。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维度首先,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新公共服务试图将管理的视角逐渐转变到对管理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的关注上来,呼唤公共行政的转向,并倡导服务的价值和实质的正义。
[2]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应当将公平、民主和服务的最大的满意度作为公共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来了解公民的需求,以提高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的效率,并通过互动的模式来鼓励市民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在此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与公众的长期的沟通,形成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结构,以设计和提供理想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其次,新农村建设理论将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全新理论框架。
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家经济安全,是当今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策——以清徐县农村文化建设为例
王云香 ( 1 9 7 6 一) , 女, 山西清徐人 , 中共清徐县委党校讲师。
61
务体系建设 , 投资 1 . 5 亿元新建 了图书馆 、 美术馆 、 体育馆等总面积达 3 . 5 万平方米 的文化活动场所 ; 投资 4 6 8万元 建成 了 9个 乡 镇综 合 文化 站 ; 2 0 1 2年
文化是旗帜 , 更是力量。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新农村建设发挥 着至 关重 要 的作用 。 一个 地方 的地 域特 色文 化 , 反 映 了这 个地 方 的风 土人情 、 风 俗 习惯 和精神 面貌 。 清徐 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名城 ,历史遗存
造、 经费保障等方面全面推进 , 以高度的文化 自觉加 快城 乡文化一体化进程 ,为把清徐建设成为新兴产 业基 地 ,实现 经 济社 会 的转型 跨跃 发展 提 供 了强有
力 的文 化支撑 和精神 动力 。
一
、
近 年来 清徐 县农 村 文化 建设 取得 的成 绩
( 一) 有 效 开发 了农 村特 色文 化 资源
处处 可 寻 , 文 化 积 淀底 蕴 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民间 文化 丰 富多 彩 。 葡萄 文化 、醋文化 和 贯 中文化 已成 为清 徐 特 色文化
程 中创造 的多 姿多 彩 、富有 乡土 气息 的 民族 民间文
化, 积累了具有 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 , 有的民族 民间 文化“ 活” 在农 民的 日 常生活 中。 如: 清徐的架火艺术 源远流长, 至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是集民间手工 技艺 、 美术 、 舞蹈及音乐为一体的艺术精品 ; 清徐剪 纸艺术源于唐代 , 总体上属北国天真浑厚 、 粗犷豪放
清徐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 了一些成绩 , 但 同时也存在许 多问题 , 诸如 农村文化 市场 无法满足农 民群 众的精 神文化 生
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
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农村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新农村建设不仅考虑到了物质建设的问题,如住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善,也注重了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展开回答,包括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一、文化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首先需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
在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农村需要引入一些基础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中心、博物馆等。
这些设施不仅可以满足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还可以作为展示农村文化的窗口,增加农村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活动组织除了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注重文化活动的组织。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增加农民的文化参与度,提升农村的文化氛围。
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龙舟节、农民画展等,也可以引入一些现代文化活动,如音乐会、电影放映等。
通过文化活动的组织,可以激发农村居民的文化兴趣,提高文化素质。
三、文化人才培养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需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
农村的文化人才培养应从儿童阶段开始,通过开设艺术培训班、文化教育课程等,培养农村的文化人才。
同时,也需要鼓励一些优秀的文化人才回乡服务,在乡村设立文化岗位,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文化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的文化资源。
四、文化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还需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可以将传统的手工艺、特色农产品等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创新设计、市场推广等手段,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品牌。
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现代的文化产业,如影视制作、动漫设计等,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五、文化传承与弘扬在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中,文化传承与弘扬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许多农村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如苏绣、泥塑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娱设施建设对策探讨
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主要是过年或特定节日时,由村民共同出资,外聘文化艺术团体进入村庄进行演出,这种演出也只是暂时性的,只是在节日里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
节日一过,农村又恢复寂静,农民的娱乐生活也只是夏日乘凉,树底下象棋,聚众打牌,娱乐形式单一且无趣,农民没有追求更高层次文娱生活的动力。
如今,文化下乡,农村的公共文娱设施逐渐发展与完善起来,有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广场、赏花亭等。
人们的文娱生活不再是季节性的,而且娱乐方式渐渐多样, 不再单一依赖传统的麻将、棋牌类游戏,出现通过跳广场舞愉悦身心,通过文化墙宣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体育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等各种娱乐方式。
但是,目前农村公共文娱设施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1.农村公共文娱设施建概述1.1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一种为了保证农村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的公共服务系统。
它是农村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包括水利设施、绿化、交通、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
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保障。
它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不可贸易性、整体不可分性、准公共物品性。
1.2农村公共文娱设施公共文娱设施是指由政府部门出资修建的,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娱需求,免费提供给公众学习、交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的建筑物、设施设备等。
主要包括藏书楼、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文化公园、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及其配套设施设备。
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消费效用的不可分性、公益性、效用的外部性。
2.农村公共文娱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2.1公共文娱设施建形式单一公共文娱设施形式单一是目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农村公共文生活需求逐渐多样化,但是公共文娱设施形式仍然比较单一。
通过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公共文娱设施的建设多集中于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广场、文化亭数量较少。
在农村中,年长的人大多离退休或者丧失了劳动力,比较喜欢打麻将和棋牌;中年人由于工作或农忙,时间较少,比较喜欢刷手机看新闻或者闲聊;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方式虽然多样,但也仅限于电子游戏、看剧或者社交。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赵瑞明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26期摘要: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产业融合新态势,农村发展方式迅速转变,这也是当前我国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必要手段。
产业融合态势的发展促使农村地区出现了诸多新型经营主体,进而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使得农村区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根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产业融合发展。
文章主要探究了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希望能够解决融合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农村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进行产业融合不仅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产业融合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农村产业融合起步较晚,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多种现实问题。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产业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农业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还能够促使农业区域实现产业化发展,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一)促使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化发展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有助于农户按照当前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合理开展生产活动,进而为农村就业增收提供条件,使得农户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纵观我国农村地区生产方式,长期以来都是坚持分散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生产模式,总体呈现出农民组织程度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现象,小农民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这一现象為我国农业深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来了较大的制约。
千家万户的种植模式导致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最终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经济市场机制对其进行调节,促使传统农业经济中的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引领农业改造农业,促使农业地区得以实现产业化发展。
浅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浅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作者:厉小平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2期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嵊州市赵马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的过程为例,总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的经验,以利于在全镇创建中得到借鉴。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创建体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村公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强调了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的精神,落实嵊州市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我们率先在赵马村进行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试点。
1.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1.1加强领导全民动起来村两委会充分认识到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同等高度上来抓,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抓文化工作,在文艺队伍建设及各项文娱活动开展中,均由两委会成员担任主要责任人,全程参与,确保领导的到位。
近年来,每年用于文化开支的经费达伍万元以上。
两委会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调动全体群众的积极性,营造了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2加快发展阵地建起来近年来,赵马村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投资35万元,建造占地面积20亩的村中休闲公园及广场,内有篮球场、健身器材、休闲漫步垂钓、露天文化广场等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村民的需求;投资15万元,改建村公共服务中心及影剧院部分设施,使之真正成为集办公、培训、就医、服务、议事、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楼。
阵地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浅谈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浅谈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摘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村经济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才能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应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引领作用,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好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从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引导乡村经济发展,才能有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点,为巩固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不断缩短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才能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平稳发展。
在开展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中,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从农村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现实意义(一)符合“三农”工作的需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乡村振兴的内涵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把农业建成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居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经济脱贫可以有效实现,但精神文化脱贫任务更为艰巨,我国农村居民人口将近9亿,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一定要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不仅经济落后,精神文化方面还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农村暴力、赌博等问题也未能完全消除,严重影响着相关地区及我国整体社会的稳定发展。
为此,要让农村群众从思想认识上改变传统认知,必须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农村地区生活安宁和稳固,才能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结合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艺术培训、戏曲、花灯歌舞、小品、书法、绘画、体育运动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摘要:以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为出发点,阐明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对策1 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要深入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文化政策上也再次提及了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
这再次释放了重要的政策红利信号。
2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意义2.1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相对与城市,在科、教、文、卫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都有着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以当代社会道德观念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基石,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导,积极主动的缩小城乡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的差异,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意,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举措。
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为其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研究: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研究:原因及对策温翔慧【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维度,但目前我国城乡差异依然显著,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有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化倾向.文章用"原因-对策"的逻辑框架思考,认为制度原因、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借助国家统计年鉴对研究现状有了客观准确地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宏观、中观、微观3个完善路径.【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7(000)017【总页数】3页(P3-4,46)【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建设【作者】温翔慧【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0“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阶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符合国家“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国家和社会主流,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体现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兢兢业业的劳作,农业税时代虽已过去,但农村对中国经济腾飞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如今我国已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基础设施都应不同程度的向农村倾斜,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到城市待遇。
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的制度原因1.1.1 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籍制度不公平。
户籍制度是从法律和现实割断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带来诸多政府寻租的机会,造成教育、社保、就业方面的不公平;户籍制度下,城市户籍可以享受更多福利补贴和基础设施,农民户籍无论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资源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一制度从根本上分离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轨道,将二者无情割裂开来,农村户口转向城市户口的困难不利于农村人口流动,阻碍了城乡融合。
新农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新农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也在进行着新农村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的一环。
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培养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
可以通过建立图书室、开展文化讲座和培训等形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内涵。
二、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农村是优秀文化传统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传承和弘扬农村的优秀文化传统。
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展览、举办民俗传统活动等方式,在当地农村居民中提高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和传播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平台。
新农村建设应当在文化活动方面下功夫,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可以组织音乐会、话剧演出、艺术展览、足球赛等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和兴趣的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四、推广科技文化融合科技文化是当下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新农村建设应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在当地推广科技文化,倡导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承相互促进。
可以引入科技体验馆、数字图书馆等科技文化设施,提供机器人编程、虚拟现实等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科技文化的接触和参与。
五、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支撑,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场所。
可以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艺术馆、图书馆等设施,并配备先进的设备,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
新农村建设应该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和培育农村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在农村地区的蓬勃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农村文化现状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铜厂乡9个村委会中只有米苴和底尼2个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且活动室内的电视机、影碟机、功放机都已经陈旧老化,经常卡带子。
查阅有关资料后进一步了解到:在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
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
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
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
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打麻将、买码赌博、斗地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
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浅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对策
新供 给机制 ,以此保障农村居 民文化发展基本需求 。
1 .1转 变 “ 重 经 济 、 轻 文化 ” ,“ 重 城 市 、 轻农 村 ” 的执 政 理 念
文化职能是政府公共职能 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必须 明确 自身 是农村公 共文化供 给服务体系 的主体建设者 ,坚持正确 的执政 理念 ,落 实政府公共责任 ,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 ,经济建设 和思想 文化建设 并驾齐驱 。江泽 民总书记 曾说过 : “ 看一个领 导干部 的政绩 ,不仅要 看他抓物 质文 明的能力和成 果 ,还要 看他抓精神文明建设 的能力 和成果 。 ” 然而 近几十年 中国经济 高速发展 的同时 ,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却存 在严重 的 “ 重经济 , 轻文化 ” 的现 象, 把经济当做 考核的硬 指标 , 文化 当做考核 的软 指标 ,这严 重影响 了 经济与文化 的协调发展 。任何时候国家的发展都不 能以牺 牲思想文化 建 设 为代价 ,来谋求经 济建设 的一 时发展 ,这就要 求党 和人 民必 须破 除 “ 先经济 ,后文化” 的思想 , 摆 正经 济与文化 的关系 ,认识加 强农村 思 想文化建设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尤其是政府文化部门在制定农村 文化发 展纲要 过程中 , 一定要像制定经济发展规划那样具体 ,将农村文 化建设 纳入到农 村经济建设 , 纳入 到城乡一体 化建设 , 纳入 到财政预 算 , 纳入 到领导干部绩 效考核 之中,从而建立起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 机制 。 第二 ,实现城乡公 共文 化服 务均 等化 。建 国初 期 ,为大 力发 展经 济 ,改变国家一穷二 白的局 面 ,政 府在 部署上 采取 了 “ 工 业优 先” 和 “ 城市优先” 的经济发展 战略和与之相适应 的政策 。这 一系列 的政策在 促进城市文化高速发展中起到了举 足轻重 的作用 ,然而却使 农村文化体 系越来越边缘化 。城市优先发展有利于一个 国家整体 的发展 ,尤其是 在 经济发展 的初始阶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城 市和乡村是一个有 机 整体 , 城 乡严重 的不 平衡发 展必然 会影 响整 个社会 的 可持续 发展 。因 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 ,把统筹 城 乡文化发展 的理念贯穿于 国家制度 、政策 、机制和体制之中 , 做到 “ 三 个公平 ,三个倾斜 ” :即城镇和 乡村公平 ,尽量 向乡村倾 斜 ;经济 发达 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公平 ,尽量 向欠发达地 区倾斜 ;富裕农 民和贫困农 民 公平 ,尽量向贫困农 民倾斜 。要着力于加强面 向乡村 、欠发达 地区和贫 困农 民的公共文化体 系的建立和完善 , 使农 民群 众普遍受益公 共文化服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武汉市新洲区莲花塘村为例
W u a n h u wi e a ay i ft el tto st u l u l u tr e ie s s m o n r sd , o c mb n t h n Xi z o , t t n l sso mi i n b i ap b i c l es r c y t i c u t ie t o i ewi hh h i a o d c u v e n y h
平 在 全 国人 大 、政 协 两 会 期 间 接 受 记 者 采 访 时 说 : 1 莲 花塘村 的 基本情 况 “ 当前公 共 文化服 务体 系建设 还存 在两 个突 出 的问题 :
一
莲 花塘 村是 武汉 市新洲 区旧街 的一个 行政 村 .位
是 城 乡 差 距 比 较 大 . 二 是 文 化 服 务 的 总 量 明 显 不 于新洲 区最东 端 ,与 黄 岗地 区交 界 。全村 有农 户 4 3 5
AnIv siaina dRe iw o teCo sx cino P bi n et t g o n ve fh nl t u o f ul cCutr evc y tm i l eS r ieS se nRu a Ar a u rl e
— —
eCa e o L a h aa gVi a ei s f i n u tn lg l nW u a hn
足 , 还 不 能 适 应 人 民 群 众 日益 增 长 的 文 化 需 求 。 不 户 , 人 口 17 3 面 积 4平 方 公 里 , 耕 地 面 积 ” 5 ,
难 看 出 ,党 和政府 既将 丰富农 村地 区文化 生 活提 到 了 l 2 . 99 4 7亩 ,山林 面 积 28 0亩 。村 民年人 均 纯 收入 0 当前 国家 文化建 设 的重要 位置 ,也对 当地 群众 的文化 20 0多元 ,全 村 家庭 经济 收 入 来 源 中 .8 % 以上 的 0 0 生 活 的贫 乏有 比较 清醒 的认识 。
浅谈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服务基层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等。 党的 第十六 届五中全会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要求
是生产发 生活 展、 宽裕、 乡风文 村容 明、 整洁、 理民 社会 管 主。 主 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 要让广大农民致富, 还要不 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仅要重富裕, 也要重文化, 要“ 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 和 谐发展。同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 义新 农民 设新农 农民的文化素 去建 村, 质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 提高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由此可见, 发展我国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改进农村公共文 化服务的供给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和任务。
维普资讯
宏 观 管理 / 2 7
浅谈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 设
邓克龙 鲁 洋
文化娱乐服务体系、 文化传承服务体系、 农村文化服务体 摘 要: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 体系、 求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风文明、 乡 村客整洁、 管理民主。社会 系等七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服务 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 要让广大农民致富, 还要 功能: 通过文化服务,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 基 本方法, 立正 树 确的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科学的发 确立 展 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仅要重富裕 , 也要重文
二、 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的现状和存在 的 问题
公共服务, 为满足公民生存、 是 发展、 生活以及从事经济活 动和社会活动的某种直接需求的、 有国家权力、 政府行为和国有 态。 资源介入的社会生产过程,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 3乡镇文化站服务人员文化水平偏低、 . 素质不高。乡镇文 之一。 化站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几乎没有拥有高级、 中级职称的人, 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 大部 分只 级职称, 有初 基层文化干 部的专 业理论素 质偏低, 懂舞 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 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 文化传播服务 蹈、 音乐知识, 能挑大梁, 独挡一面的业务人员少, 专业知识已趋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分析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首先是一种公共产品。
关于公共产品,保罗•萨缪尔逊给出了比较精当的解释,他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
根据上述对公共产品的描述,所谓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就是满足农村地区文化建设需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
当前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文化演出、图书等。
先进的思想要想在人的头脑中扎根就需要文化产品作为中介。
同样,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必须向农民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而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决定了其公共性。
二、当前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1.供给总量不足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依托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应体系,而农村公共文化供应体系的运行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持。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间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在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上也出现不均衡的情况。
首先是城乡不均衡,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
其次是地区不均衡,各个地区的农村也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供给质量有待提高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总量上不足,文化产品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供应质量体现在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上没有能够准确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虽然向农村提供了公共文化产品,但是不符合农民的文化口味,受不到农民的欢迎。
另外,虽然农民的文化需求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文化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农民对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性,呈现多层次的特征。
然而现在农村文化供应还没有能够完全适应这种需求特点,没有建立畅通的需求信息反馈渠道,没有能使农民的心声能够及时、顺畅、准确地传达到文化产品供应者那里去。
3.供给缺乏制度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广大农民也不例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公共物品建设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21 年 6 02 月
江 西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o . . 7 2No 2
J OURNAL OFJANGX I IUNI RSTY OF T C VE I E HNOL OGY Jn .0 2 u e 2 1
新 农 村 建 设 背 景 下 农 村 文 化 公 共 物 品 建 设 研 究
— —
以青 岛市 为 例
辉 崔 晓林 张来自(、 1 南开 大学 商学 院 天津 3 0 7 ; 、 岛大 学商 学 院 山 东 青 岛 2 6 7 ) 0 0 12 青 6 0 1
摘 要 : 青 岛 市为 例 , 岛 市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存 在 如 下 问题 : 域 文 化 发 展 不 平 衡 、 村 文 化 设 施 供 给 不 足 、 民主 体 以 青 区 农 农 地 位 缺 失 等 问题 。针 对 这 些 问 题 , 建 立 农 村 城 乡一 体 化 的 公 共 文 化 供 给 体 系、 立 和 完 善 自下 而 上 的 文 化 需 求 表 达 机 应 建 制 、 立 多 元 化 投 入 模 式 、 育 农 村 文 化 的 内 生机 制 。 建 培
而 言 , 民 收 入 的主 要 途 径 仍 将 是 务 农 和 外 出务 工 、 商 , 由 于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急 剧 增 加 , 些 途 径 所 能 带 来 的农 民 农 经 但 这
收 入 的增 加 幅 度 必 将 越 来 越 小 , 民收 入 与 城 市 居 民 收 入 的 差 距 将 会 越 拉 越 大 。这 种 情 况 下 ,0 5年 中 央 提 出要 实 行 “ 农 20 工
业 反 哺农 业 , 市 支 持 农 村 ” 战略 转 变 。 十 六届 五 中全 会 对 新 农 村 建 设 提 出 了 “ 产 发 展 、 活 宽 裕 、 风 文 明 、 容 整 城 的 生 生 乡 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是当前农村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形成了各种差异巨大的观点。
当下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呈现出了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形,四种均衡中都有它们的特点和不足,但由于农民特殊的文化需求观和公正观,农村很可能较多地出现第二或第三种均衡的糟糕局面。
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现阶段有必要坚持和完善以国家力量为保障,形成国家与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互补的供给机制。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供给;文化需求观新农村建设实施七年来,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研究已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研究界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在国家确立以“城市反哺农业”的新方针背景下,这样的情况正在逐步地深入。
这种细化的研究,最终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问题得到了关注,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观点。
相对于今天中国农村的文化需求状况,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及如何评估当前各种可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设计对中国农村长远发展的影响?讨论这一问题仅仅从理论上展开是不够的。
必须紧紧地抓住中国农村的实际,结合实地的调研和时间来分析。
以下结合我们在湖北武汉市新洲区的实地调查为例,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
一、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故事从2011年3月开始,我们到湖北武汉市新洲区的P、Z、T、Y、H 等五个农村①考察新农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情况。
考察的背景有二:其一,自2008年开始湖北省全面推开新农村书屋建设,用三到四年,开展每村一书屋的建设,确保每位村民每人一册图书进村,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其二,自2006年开始,为了减轻及规范农民负担,政策规定乡村组织不得介入农业生产环节的事务,与此同时,精简农村的村委会规模,由以前的六人减为两人。
由此而导致农村乡村组织的功能开始转向非生产性的公共性事务的管理。
但在调研的五个村庄,大多数以村委会为单位组织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转都很不成功。
以其中的T村为例,在2009年2月,村委会召开全村的村民代表会议,一致同意按每家20元收费,由村委会请人来管理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或农村书屋,主要是一周打扫一次卫生,另外负责整理一下相关的杂务。
这次会议开得基本成功,但留下了后遗症:一是有几家村民找种种借口不愿且最后没有交20的管理费,二是有少数村民虽然交了钱,但是最后也觉得后悔——村文化中心活动开展不起来,书籍的管理也逐渐无人问津。
由于管理的不到位,新农村文化中心成了摆设,到了年底,村里想再组织村民搞一些文体活动,主要是想请一些剧团来村表演,凸显村里文化建设的成就,并争取成为示范村。
但这次收费却遇到了麻烦:上次交了20块钱但一直没到村活动中心享受“服务”的村民要求退还上次所交费用;另一部分人则要求详细公布上次费用的去处。
扯来扯去,组织人员失去了信心,钱也没有收上来,相关活动也无法展开。
更为糟糕的是,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工作因为没有了相应的后续管理费用,不仅成了摆设,而且成了垃圾满地、相对荒芜的地方。
那么,其他村的文化活动中心的情况如何?2008年B村可以算是春风得意,村里正式展开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开展了新居的建设,其中当然也包括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
由于是新建设村民的热情高涨,村里的文化中心的一些活动开展得还算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甚至有些书屋是大门紧锁,落满了厚厚的一层灰。
就这样两三年过来了,总的来说村民对于村里文化活动中心的虚设还是有一些感慨的。
有农民说:“所谓农村书屋建设,我看是政府在我们这搞搞形式主义,不管开展得好不好,来了就搞一下,走了,还是空屋一间。
”村民的看法是真切的,所以他们的心态倒也淡定。
但集体活动还是得有,许多村民便自觉地集中到村里的小卖部去打麻将、聊天。
累了便会回到家里去看电视,自己购置的家电也足以应付自己那点小爱好。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四种均衡我们调研五村中的H村,很早以前就有逢年过节村民以凑钱的形式组织文体活动的习惯。
在一栋看似陈旧的建筑里,还保持着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戏台”,以前主要是用来表演黄梅戏和皮影戏,或者是放电影的,这样的文体活动组织方式,已经有二十多年,除了一些年份外,基本还是成功的。
从调研五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四种灌溉均衡。
第一种是实行市场经济前,乡村组织以收取共同服务费的形式来组织村上公共文化活动的均衡。
一般来讲,乡村组织收取共同服务费,会与其他的费用绞在一起,基本上是以税收强制力来收费。
之所以乡村组织有收共同服务费介入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是因为乡村组织收取的服务费,往往比实际使用的要多,因此可以为乡村组织提供额外的预算外收入(当然,在当时这些费用还是很低的)。
这种情况下,乡村组织得到了好处,村民也享受到了自己喜欢的服务(比如说看电影),因为村里放映电影或者其他表演往往是在广阔的场地上进行,所以村民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看或不看。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村民以相对低价,从村里的组织活动中得到合适自己的文化服务。
第二种均衡是由村庄精英带头出面组织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均衡。
与上面的情况相似,村庄精英充当了前一种均衡中的乡村组织,凭借个人的威信而不是凭借乡村组织借助的税收后面的国家控制力,来组织提供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
村庄精英以自我捐助加收费的方式,来组织或者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并影响管理运行,因此村民有稳定而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样也会形成一种均衡。
与第一种均衡的差异是,我们无法去计算村庄精英为此而投入的费用,以及村民的投入。
如果说乡村组织多少还是一种可控力量的话,村庄精英却完全可能从他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行为中,谋取某种好处。
一旦这种“好处”消失了,会破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
第三种是既无乡村组织借重国家推动力,也无村庄精英借重个人影响力来带动集体文化活动,从而形成的以村民个人为单位自娱自乐为主的均衡。
村民自娱自乐的实质,是农田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已经解体,而被村民借私人服务的形式来替代解决。
自娱自乐这种私人文化服务的好处是降低了高昂的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从而不会因为不能从村集体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受益而感到不适。
村民以家为单位自娱自乐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本身也会形成一种均衡,这种均衡的特点是,因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接收装备已成为私人物品,而不需要投资。
但在生产发展,生活安定,整个环境相对安稳的情况下,这种均衡是相对有效,但因为一般农村接收文化服务的方式是看电视,这对于农村少儿的健康成长而言是有害的,长期下去,可能会产生极大的问题。
第四种均衡由政府投资硬件设施,农民以生产队或村为单位组织管理相关设施,自主组织,或由负责人引进文化服务供大家共享的均衡。
负责人不用凭借私人威信,而是凭借村里舆论的力量,来防止少数村民的搭便车行为,因为整个服务相对而言都是免费的,不存在所谓的缴费问题;其次也因为存在强有力的村庄社会关联②,大家能够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益的文化服务,也因为是相对免费的,就使得这种均衡的维持不存在需要外在强制力维持的情况,它所面临问题是内在的,即如何鼓励大家用好内部资源。
综上分析,显然上面的第四种均衡最为理想,因为农民出资最少,又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
但是,达成第四种均衡所需要的条件较为苛刻。
它需要有以下几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第一,规模不能太大。
按照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的人员越多,规模越大,希望搭便车的人就越多,集体行动(即合作)的难度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小规模群体内部,具有强大的向心力,有着相同的文化需求。
总而言之,在小规模群体内,相同的文化心理,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趋向一致,即使有一、二个人不同意,但强有力的舆论也使他人不敢多言。
与此相关,使得购买或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难度相对降低,比如提供图书的种类就完全可以趋向同一。
第三,小规模群体内部,可以形成对生活的稳定预期,与此相关的就是村庄内部的流动性不应太高。
反观今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人员的高度流动,使村庄无法再有效地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
换句话说,今日中国可以达成第四种均衡的农村,只能是少数。
在乡村组织退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领域之后,绝大多数农村的情况会进入第三种或第二种均衡。
第二种均衡的发展就是由村庄精英演变为主持者,是进而可能演化为韦伯所言的“魅力型统治”主导了文化服务的供给;第三种均衡是一种低水平均衡。
三、农民的文化需求观、公正观及行动的逻辑那么,为什么乡村组织退出以后,更可能出现第三种均衡,而不是第四种均衡呢?原因与农民在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公正观及相应的行动逻辑有关。
在以上所举T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管理的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就想到,既然这种管理对大家都有好处,这些已经有一些投入的村民为何不继续投入,以享受到持久的服务呢?这就涉及农民特殊的文化需求观和公正观。
就文化需求观而言,文化的需求往往是放在物质满足之后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农民身上是很明显的。
而就公正观而言,农民不是根据自己实际得到好处来计算,而是根据与他人收益的比较,来权衡自己的行动:他们更看重其他人对自己行动中是否额外得到好处。
这或许就是农民特殊的公正观。
这种公正观无力处理极端自私少数人,因而就无力解决农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
最后,关键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对村庄的影响,改变了村庄本身的文化共同需求。
以前的文化娱乐方式是长期不变的,今天的村庄则不断地有人迁出,外来的价值观迅速进入,无论是舆论力量还是道德力量,都不能为村民提供可以预期的文化共识。
绝大部分村民也因为预期的改变而将现时的物质收益看得极重,从而出现对待文化服务的严重短视,因而要其在文化需求投入是相对较难的,而在文化服务充足的情况下,是可以一步步吸引他们参与进来的。
四、结语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为农民提供持久、低成本和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不仅需要国家投资,而且在国家不能直接投资,而需要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必须要有国家的支持。
因此,需要将村庄民主作为国家民主制度的一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现阶段有必要坚持和完善以国家力量为保障,形成国家与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互补的供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