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的过去和未来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的过去和未来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服装也是一样,每个时代的服装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从过去到现在服装经历了无数的变化,在不久的未来中国服装将是一片繁华。

中国服装的过去大约可以分为史前服装,上古服装,中古服装,中国近代服装和中国现代服装.

一. 史前服装为中国石器时代的服装,即为文字出现前这一时期人们穿着的服装,就目前人类的历史文化来看,文字的发明到今天不过7000年,所以史前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人们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石制品,骨角制品,穿孔兽牙等装饰品。这表明中国的史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了缝纫的方法,但随着人类制作了工具进行渔猎,再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其服装也从最初的披挂式形式进入到了利用纤维进行纺织的阶段。进入新时期时代,我国发现了大量的纺轮,骨针,并发明了原始织机,这时服装有了以大麻,亚麻和各类动物皮毛为原料的织物,甚至有了利用兽皮缝合的帽子,并出现了鞋履。

二. 上古时代人类从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金石并用的时期,劳动工具上的改善和发展为服装的制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217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中国正式进入了奴隶社会,夏朝延续了史前时代就已经形成的上衣下裳制度,保持着以披肩和围裙为主体的着装形式,而商代的表现为深衣样式的出现和冕服制度的形成。到了周代和元代冕服制的推行充分展示了奴隶社会的等级性,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事的频发促进了汉族长裙长袍服饰的改革,到了秦汉时期的袍以大袖为多,并大多采用娟制作。

到了中古时期随着北方名族入主中原,名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使得服装的形制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名族大融合现象最为明显,服装上相互借鉴,同时玄学和佛学的盛行对服装也深有影响,一方面服饰沿袭旧制,一般穿盆领大袖袍,胡服也开始流行。到了全盛时期的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进步,对外交往频繁,这一时期服装华丽,纷繁,令人应接不暇,其主要搭配样式可以分为儒裙,胡服,和男装三种。到了政治相对保守的宋代,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让这一时期的服装改变了艳丽奢华的特点,虽然继承了唐代的服装样式,但款式上较为保守,内敛,色彩淡雅,恬静。到了元代,它是一个多名族时代。

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

元代服装

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

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三.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如下图所示)

明初官服

,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服饰。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明代的汉服影像颇远,近至东北亚的朝鲜,远至日本、琉球等藩属国。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装,起于轩辕黄帝,而终止于满清的大屠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平等,而汉族也应当永远其民族服装,即汉服。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

清代服饰

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贵族的“剃发易服”、“十从十不从”、“留头不留发”政策以及大量的屠杀汉民,造成了中国传统的衣冠的消亡。这种屠杀式的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变态式的发展,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祭服,非常服)、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膨胀、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暴露的旗袍,具有暂时的存在价值。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明、清两代汉族女装变化不大,仍着衫、裙,清代后期始以裤代裙。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四. 近现代服饰(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