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七章关联理论

第七章关联理论
斯珀伯和威尔逊不承认质准则,认为关联才是交 际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不是因为说话人必须遵 守这条准则,而是因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 • 第二,格赖斯又过于强调违反准则的作用。斯珀 伯和威尔逊更认为,反语等语言现象纯粹是语体 学上的形象表达,与违反准则无关。 • 第三,格赖斯只强调交际话语中的“隐含”信息, 而忽略话语中的“明说”,但斯珀伯和威尔逊却 对明说给予同样的注意。
• 7.1.2语用处理的非模块性
• 模块是乔姆斯基和福德尔等提出的。模块论 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语音模块、词汇模块、 语法模块、语义模块等。这些模块受大脑中 枢系统的控制与调节。不少学者试图探讨模 块论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解释。比如语码观 就是模块论对交际过程的一种常规性解释, 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种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 ①A:简在大学第一年感觉怎样? • B: 她没有足够的上课时量(计算学分的学习量)
而不能继续读了。 • 该例中,B的回答可能使听话人A产生如下理解: • ②简没有足够的大学课程上课时量而没有资格进
入第二年学习,因此,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简 为此而感到不开心。 • 在这个理解中,“简不开心”不是明说,因此 是含意。但在格赖斯看来,“没有资格进入第二 年学习”以及“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也应该是 含意,因为它们不是语言表面意义。
• 一种模块系统的话,那就等于说存在一种语用代码。 有学者认为语用处理是模块式的,是语法的延伸与 扩展。于是便会形成这样的结论:交际必须与代码 的运用有关。威尔逊和斯珀伯从以下三方面对语用 模块说进行了反驳。
• A.语用处理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处理过程。
• B.语用模块说无法解决话语理解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 相反,根据关联理论,②其实是听话人理 解话语①时所进行的一种信息扩充,它同 确定指称意义、排除歧义一样,都属于话 语的明说或显性内容。此外,确定指称意 义、排除歧义以及对显性内容的扩充这三 个过程都是获取隐含信息时使用的相同过 程。

关联理论ppt课件

关联理论ppt课件
Bill is not a fine friend at all. 语境:Bill has just turned down the speaker's request for help
in his fincial difficulty联。 a.语境效果:改变和改善某个语境就是对那个语境产生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首先: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是 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其次:推理是按一定的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 体的过程。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这个过程已基本 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势。推理过程分为两步,即根据语言和 非语言信息建立必要前提,后根据前提逻辑关系推导出有 关话语意图的结论。
(1)She cannot bear children.她不能生育/容忍孩子。
(2)A:Can Mary type? 玛丽会打字么?

B: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ury.她做过办
公室秘书。
(3)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效果就是语境效果。 b.语境/语境假设:语境效果是针对现实语境假设而言,
现实语境假设又称为背景假设或语境。它比仅仅是上下文, 也不是既定的、静止的。是在整个理解过程中伴随着不断 的选择和修正而形成的。 c.精力 d.对个体的关联 e.话语对发、受话者双方的关联与否问题
2.4 关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关联性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处理 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最佳关联原则就是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关联理论ppt课件

关联理论ppt课件
话语可以引起很多解释,但是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是不相同 的。关联性的差异可以表现为显突性和确定性。如果某一 解释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不再需要额外的处理努力, 也不需要言者企望听者调用其他假设,则这一解释就是显 突和确定。
Bill is a fine friend.
Bill is a fine friend indeed.
语言的交际过程应该是个推理过程而不是编码——解 码的过程。
1.1 认知理论
所以,Se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的研究应着眼于 根据信号所进行的推理运算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 和百科知识组成,形成了主体认知环境。由于各主体 的知识结构不同,推理的结果也必然不一样。
(1)She cannot bear children.她不能生育/容忍孩子。
(2)A:Can Mary type? 玛丽会打字么?

B: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ury.她做过办
公室秘书。
(3)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六. 关联理论与翻译
Ernst 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 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书中格特 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理论基础: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翻译过程的研究对象是 人的大脑机制。
格特认为:可以说,过去几百年间就翻译发表的种种观点 是一大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说法而已。有三个原因:
关联理论师承Grice,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 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 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交际得以实现,是交际者提供了 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如话语,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 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_精品文档

关联理论_精品文档

关联理论引言:关联理论是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拉特在1954年提出的理论,它是研究社会关系与人际互动的基本概念之一。

关联理论指出,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是由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联理论的概念、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关联理论的概念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述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它认为,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关联理论着眼于探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力。

二、关联理论的原理1. 社会归属感关联理论指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认同感和社会支持。

社会归属感的满足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信息分享以及共同体验的机会。

2. 同质性原则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与自己具有相似特征、背景和价值观的人建立关系。

这种同质性原则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选择与某些人相处,而对其他人则不感兴趣。

同质性原则指导着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时的选择,这种选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3. 符号互动主义关联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了人们通过交流和符号引起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现实。

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还能够建立和维护我们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符号互动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联理论的实际应用1. 教育领域关联理论为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和社交互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 组织管理关联理论对于组织管理也有很大的启示。

组织可以通过促进员工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员工满意度。

关联理论的名词解释

关联理论的名词解释

关联理论的名词解释关联理论,也称为联结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人类记忆和学习过程中的关联形成和提取。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感觉联系在一起,来构建和组织自己的认识世界。

1. 关联:关联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是指将一个事件、对象或概念与其他相关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

通过这种关联,人们能够在记忆中建立联系,并且在需要时能够提取相关信息。

2. 权重:在关联理论中,权重是指不同关联之间的重要程度或强度。

某些关联比其他关联更强,因此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活和提取。

权重是由个体的经验、情感和注意力等因素决定的。

3. 提取:提取是指从记忆系统中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在关联理论中,提取是指根据特定的刺激或提示,激活相关的联结,并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的信息。

提取可以是主动的(由个体主动努力地回想起某些信息)或被动的(由外部刺激引发的信息浮现)。

4. 冲突:冲突是指个体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一致或相冲突的信息。

在关联理论中,冲突可能导致记忆和学习的混淆和困惑。

冲突可以来自不同的来源,如不一致的信息、竞争的关联和干扰的刺激等。

5. 效应:效应是指一个刺激或事件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在关联理论中,不同的关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

特定联结的激活可能导致与之关联的概念或行为的出现或增强。

6.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个体对某个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

在关联理论中,反应时间被用作一种测量记忆和关联强度的指标。

反应时间较短可能表明相关关联较为牢固,而反应时间较长则可能表明关联较弱或记忆不够稳定。

7. 网络:网络是指人类记忆中的关联结构。

在关联理论中,网络是由各种联结和节点组成的。

节点表示不同的概念或信息单元,联结则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通过网络,个体能够在记忆中建立多个关联,并且可以通过激活一个节点来激活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节点。

8. 建构:建构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觉,主动地构建和组织记忆和认知。

翻译关联理论

翻译关联理论

翻译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记忆中的关联和识别模式。

它认为记忆中的信息存储和检索是通过关联的方式进行的。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埃尔南·艾宾豪斯于1920年代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关联理论认为,记忆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来构建的。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经历新的事物时,我们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形成新的关联和学习效果。

这种关联可以是相似性,即我们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特征。

例如,当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我们会将新单词与已知的单词进行比较,通过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加深记忆。

这种相似性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关联理论还指出,记忆中的关联可以是因果关系。

当我们经历一系列事件时,我们会根据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记忆存储和检索。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在逃跑时,我们会记住它逃跑的原因,例如有人追赶它或者有什么东西吓它。

这种因果关系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决策中使用。

关联理论还涉及到记忆中的提示效应。

根据艾宾豪斯的研究,当我们试图回忆一段信息时,我们会受到与该信息相关的提示的影响。

这些提示可以是语境、情景或其他与信息有关的因素。

通过提供适当的提示,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的记忆与检索。

例如,当我们试图回忆某个地方的名称时,回忆起与该地方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其位置、特征或与之相关的人或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回该名称。

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教育领域。

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来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例如,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的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关联理论中的提示效应来设计相应的复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是一种解释记忆中关联和识别模式的心理学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 & Wilson)(以下简称RT)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该假定其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看作是一种有意图,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

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

大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大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1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 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0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概念复合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空间复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 (1994) (以下简称F &T)在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总是在不停地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总目标就是“发现植根于人们心理的可以对彼此之间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释的隐含机制”。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意图能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生成话语,又能识别与理解对方的话语?斯珀伯与威尔逊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中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信息,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

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获取语境含意,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涉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尤其是语用信息的认知推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符号学,所有的交际理论都以语码模式为基础,语言就是一种语码,它的存在使交际成为可能。

比如,英语、汉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码,其中声音与意义有关,意义也同声音密切联系,因此如果A想对B传递某种信息,A就需要根据大脑中储存的思维信息去搜寻与特定意义有关的声音,然后向B传递这种声音,于是B又从自己的思维信息中去搜寻与该特定声音联系的意义,这样B就获取了A的信息。

非言语交际足以证明,语码并不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

语码从属于推理。

例如:甲:今天感觉怎么样?乙:(从桌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甲看)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a)解码,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的。

(b)推理,是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Sperber & Wilson认为交际中的语码可为信息理解的第二个阶段——推理——提供各种假设与证据。

如果我们将交际视为一个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的过程,那么最好把语言解码当成为理解过程提供信息输入这一阶段。

他们还认为,只利用关联原则就可以替代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都存在意图。

意图分为两种: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是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联理论原则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当一个事件出现时,就会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出现。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事件A的出现,会引发事件B的出现”。

这种理论的原则是:一个事件会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发生,而这种导致关系又可以分为三类:正向关联、反向关联和无关联。

一、正向关联
正向关联是指,当一个事件A发生时,就会导致另一个事件B的发生。

例如,如果你每天学习,你的成绩就会提高。

这里的正向关联就是:你每天学习,就会提高你的成绩。

二、反向关联
反向关联是指,当一个事件A发生时,就会导致另一个事件B不发生。

例如,如果你不学习,你的成绩就会降低。

这里的反向关联就是:你不学习,就会降低你的成绩。

三、无关联
无关联是指,当一个事件A发生时,不会对另一个事件B产生影响。

例如,你喝水不会影响你的成绩。

这里的无关联就是:你喝水不会影响你的成绩。

四、应用
关联理论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制定出更有效的行动方案。

例如,当我们想要提高成绩时,可以根据正向关联原则来制定学习行动方案;而当我们想要减少饮食量来减肥时,可以根据反向关联原则来制定饮食行动方案。

五、总结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原则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更有效地实施行动方案。

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关联理论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好的结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间的解释和应用。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译者正确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对目标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做出适当的判断和估计,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目标与读者能够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易于理解和遵循。

标签: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最佳关联一、理论基础1.1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19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语言和交际的解释理论,其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类大脑相互交流机制的关键是推理能力”。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流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

首先是沟通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二个是认知模型的相关性。

交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的相关性,包括说话者的表达方式和听者的推理方式。

演讲者通过明确的行动表达其意图,这为听众提供了必要的推理基础。

然后,听众根据讲话者的言行举止进行推理。

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联原理。

人类的交流趋势是期望最大的关联性。

1.2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1991年,古特(Gutt)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在翻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特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是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从表意到推理的过程,译者在其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在阅读源文本时,译者应根据认知语境推断作者的明确交往行为,以找到相关性。

当译者以目标语言复制源文本时,他将成为交流者。

他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上下文来表达从源文本推断给目标读者的相关信息,以便读者能够以最少的推理工作获得最大的相关性。

这两个过程基于相关性原理,而译者是信息传递的转发器。

他应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和目标读者的期望进行选择,以达到成功的交流效果。

二、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影响字幕翻译是将字符的对话和必要的视觉信息翻译成目标语言在屏幕下方重叠的文本,同时保留原始声音。

字幕翻译一直被认为是复杂的翻译過程,因为许多人为的因素都会影响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源起

传统语言学将交际与语言互为定义,例如,所谓 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感情、思想、 态度、观点等的一种行为。”而对于这些内容 的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称 为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就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创造意义 的过程.” 而对于语言,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 是受语法制约的用于交际的表述系统。基于这 种观点,似乎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被用于交际,而 交际的基本特征是它包含了语言或代码的使用。




成熟期(1993-1997): 我国学者对关联理论的内容已基本熟悉,并意识到它大大 地拓宽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认为关联理论就是认知语用 学的基础,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孙玉介绍了关联理 论的推理并不是一般的逻辑推理,它的推理有两大特点: 不能展示性(non-demonstrative)和综合性(global);并总 结了推理的规则法。 之后,何自然指出关联理论是对 Grice 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具有灵活性,并断言关联理论可以取代 Grice 会话合作原则。 刘绍忠阐述了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为关联理论把交际上 升到哲学的位置以及从心理认知的视角解释交际活动。交 际能否成功主要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能否相互明白和相互 明示,最后进一步指出了关联理论交际观的优缺点及正确 看待关联理论的态度 。

( 5) 认为关联理论过于笼统,抽象,无法实际 操作,它无法像语用解释理论那样从微观上对 语言交际进行探索,包括具体的原则,规则, 甚至提出按部就班的推理程序和步骤; 而认为 话语处理时人们只需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与认 知原则,以关联为取向,同时可以发挥认识主 体的能动性.

(6) 部分学者认为,关联理论没有说清楚话语 解释结果必然与偶然的问题,而曲卫国和刘绍 忠认为,话语解释的结果在相关这一点上是必 然的.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关联理论是一种用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人际关系的研究、组织关系的研究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关联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社会网络的形成、演化和影响力等问题。

例如,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结构和特征,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结构对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有重要影响。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社会网络在信息传播、社会支持和资源交换等方面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的形成、演化和维持等。

例如,通过调查研究,学者们发现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幸福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互动和支持等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组织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者们研究的问题包括组织内部关系的形成、演化和功能等。

例如,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发现组织内部关系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联关系。

最后,国内还开展了一系列涉及社会心理学的关联理论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探讨了社会心理学问题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例如,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关系对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信任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涵盖了社会网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关联理论的研究范围,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推动关联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于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关联理论是由斯拍波和威尔逊于1986和1995年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的。

此书一出,即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这种强烈反响促进了该理论研究的深化,加快了该理论和加宽了该理论的应用,学者们发现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文体学、修辞学、人众传播学、语用学等领域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崔忠中2010:72)。

关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关联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

格莱斯认为会话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

人们的交谈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双方都遵守了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Maxims ol} Quantity)质的准则(Maxims of Quality)相关准则(Maxims of Relevance)不fl方式准则(Maxims of Manner).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有可能故意违背合作原则l归的某个准则,来传达某种隐含意义,所以听话人要通过推理领会说话人的真正意义,即会话含意(何自然,1995:23 )。

然而,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并不能充分解释会话意图,格莱斯对语境和如何掌握合作原则做出详细的阐述。

因此,学者们做了很多努力来弥补合作原则的缺陷。

关联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产生的。

从英文中可以看出,斯琅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和格莱斯的“相关”准则是同一个一词( relevance ),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简单继承和发展。

会话含义理论强调合作原则,认为交际双方都应遵守这些准则;而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原则是交际过程中的自然准则,不需要可以遵守(黄杨英,2009:26).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用来描述人们对话语的认知过程,目的是识别存在于人脑中的内在机制,从而解释人类的交际行为。

该理论提出了明示一一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取代了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code model)。

关联理论的三个原则

关联理论的三个原则

关联理论的三个原则
1 条件刺激关联理论
条件刺激关联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跟提娜·伯利恒在近
代实验室概念的回忆记忆有关,但它比回忆记忆更加深刻。

它试图捕
捉人们了解复杂社会行为背后的反复性原理,其理论核心主要有以下
三点:
2 第一点:条件刺激关系
条件刺激关系指的是,当受到某种外部刺激时,人们会产生某种
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是心理性的,也可以是行为性的。

如果受到相同
的刺激,人们会产生类似的反应。

3 第二点:被认准的刺激
被认准的刺激是指受到的刺激是满足了特定的条件,而这种条件
会被我们记忆下来,当再次被提及时,就会被认准而产生准确的反应。

4 第三点:反复训练
通过反复训练,人们可以学会认准特定的刺激,从而产生特定的
反应,实现稳定的行为习惯。

以上就是条件刺激关联理论三个原则。

总而言之,条件刺激关联
理论是以反复训练及被记忆下来的条件刺激作为核心原则,去描述人
类行为习惯的理论。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解读我们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1、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Princip1e)是Sperber 和Wilson 在其著
作《关联性:交际和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提出的一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
语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是一种心理认知活动,
在付出的推理努力和获得的语境效果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认
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是交际过程中的常项。人类的认知以
最大关联(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以获得最大
的语境效果)为取向,而实际的言语交际则只能以最佳关联为取
向。最佳关联就是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
使推理成功的语境效果。交际的成功依靠推理,而推理的成功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外语教育与研
究出版社,200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心理结构体。这种动态的语境被称为认知语境,是听话人伴随
着话语理解过程在头脑中的认知环境(主要由逻辑信息、百科信
息和词汇信息构成)中不断选择的产物。只有在接收的新信息和
头脑中已有旧信息间寻找到最佳关联,构成语境,获得了足够的
语境效果,听话人的推理才可能成功。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
双方认知环境的相互明白。听话人的推理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息意图(话语的字面意义)和交际意图(话语的真正含意)。而推理
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通过解码获得信息意图,并在此基础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因此,人们应当从能力而不是行为的角度看待交际。

该理论试图具体说明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其范畴是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

该理论的两位作者认为,人类得以交际的大脑机制中最关键的是根据人们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

严格地说,关联理论只适用于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或者简单地说, 明示交际。

所谓明示交际, 按照Sperber 和Wilson 的定义,就是:交际者发出一个刺激,使得交际意图在交际者和受体之间互明,并通过这个刺激使得受体明确或者更明确假设集合(a set of assumptions) [1 ] 。

对于受体而言,明确假设集合是通过在语境中推理实现的。

而这种推理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

这就涉及到了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关联性和关联原则。

所谓关联性,根据Sperber 和Wilson 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1.关联理论的形成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逐渐把语言超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的专著,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1995年,他们又推出了第二版。

它是近几年来在西方语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

2. 关联理论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第二个原则(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关联则涉及到一个省力问题,就语言交际而言,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是一个自动倾向,语用者总是能够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间支出的努力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获得最佳信息效应。

她们提出的关联理论就是基于这种生物心理性质的“经济原则”,把关联定义为认知关联(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和交际关联(交际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3.关联理论的观点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从认知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并将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消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越小;反之亦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深化。

关联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领域,由斯珀伯与威尔逊提出,主张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强调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在理解语言中的作用。

自其诞生以来,关联理论便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等领域。

在中国,关联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进介绍到深入应用的过程。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梳理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揭示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关联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还尝试将其应用于汉语语言特点的分析、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实践以及机器翻译的技术改进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关联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来发展和完善关联理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习得等领域的解释力和应用效果;如何创新关联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语言环境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按照历史发展、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未来的关联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关联理论在中国语言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关联理论是由斯珀伯与威尔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主要探讨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与理解机制。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
关联理论原则是指一种理论,主张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另一个事件的发生之间存在关联。

如果有一个行为的发生,就会引起另一个行为的发生,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人们会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这就是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由亚山大发展起来。

他以温馨的比较指出,一些事件可以被认为是相关联的,比如,烹饪与可食用食物之间的联系,雨水与大海之间的联系,以及鳐鱼与海洋之间的联系。

他也指出,一些事件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可能不易观察到。

今天,这一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实验心理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人的行为来看,一件事会驱动另外一件事,并产生更大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看到一只狗后可能会开始渴望拥有一只自己的狗,这样会对他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去寻找合适的狗,然后去买狗,最后养活它。

这就是关联理论原则在行为学中发挥作用的示例。

关联理论也广泛应用于商业和广告领域。

其基本思想是,将一种产品与一项服务或一个品牌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就能够增强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认知度,从而增加销售额。

比如,当美国大型商超公司Target在电视广告中联合某些品牌,比如可口可乐,消费者可能会联想到这家公司,而不是联想到可口可乐。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原则是指一种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可以导致另一个事件的理论。

它成功地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和商业广告,从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运用有助于人们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并从中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听话人的推理结果与说话人的意图相一致,也就是说
如果说话人通过话语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而听话人 又根据该话语明白了说话人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互明 (mutual manifestness)。 听话人是如何进行推理的呢?根据关联理论,语境假设是 推理的前提。在明示行为中,说话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改 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即一系列对听话人来说能够在大脑 中反应的,并被认为是正确的事实。 如上例中,乙的回答就产生了这样的语境含意:乙不去广 州了,或劝说甲不去广州等。产生了语境效果就说明该话 语具有关联性。因此,交际的成功必须依靠关联性,依靠 说话人的明示与听话人的推理。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 话人展示意图,从而为听话人提供推理的依据;而听话人 必须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再结合语境假设进行推理, 求得语境效果。这也说明人类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一个 明示与推理相结合的过程。
a. I ha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b. I have no siblings. a在结构上比b要复杂,但前者却比后者更容易理解, 因为b中有一个低频词sibling,在话语处理时人们往往 要比brothers or sisters付出更多的心理努力。
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
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 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强的假设,推理时所付出 的努力就小;反之,所付出的努力就大。 如何衡量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推理努力或认知 努力? Sperber & Wilson只是谈论了它与关联性之间的关系, 并没有对努力的程度进行严格的定义。语言的复杂性、 语境的大小以及语境的可及性等可以确定听话人需要 付出多少努力,但都必须以具体条件为前提,不能抽 象地谈论听话人的认知努力。
语境具有动态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不是听话人在话语理解之前预
先确定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话语理解涉 及听话人对语境假设的不断选择、调整与顺应。 A:小朋友,这么早就放学了? B:今天没上学。 A:为啥不去呢? …… 此例中说话人A是根据自己对B的认知语境假设来生成话语的,然 而他原来所选择的语境假设(即“B今天应该上学”)是错误的。 A的第一句询问应该是不关联的,他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回答,即证 实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但这并没有影响交际的继续进行,因为B 的回答使A获取了新信息:B今天没去上学。于是这一新信息与A原 来的认知语境假设相互矛盾。这就是一种语境效果,所以A的询问 也具有关联性。根据话语B所传递的新信息,A需要对自己的认知 语境假设进行调整和选择,于是才出现了第二次询问,交际就这 样进行下去了。 成功的交际过程其实就是说话人、听话人不断根据话语所取得的语 境效果去改变、调整以及选择认知语境假设的过程。
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少,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
强;反之推理所付出的努力越多,语境效果就越差,关 联性就越弱。
语境效果并不是随意就获取的,人们要在推理思考方 面付出一定的努力才可能获得语境效果。 在付出努力之后,话语是否就获得语境效果则取决于以 下三种因素: (a) 要看话语是否复杂; (b) 要看语境是否明确; (c) 要看在这个语境下为求得话语的语境效果而进行推 理时付出了多少努力。
根据语码模式,交际双 推理模式则强调信息接
方只是对信息进行简单 的编码、接收与解码。
收者对交际意图的推理。
许多研究表明,只根据单一的交际模式往往缺乏说服力。在 关联理论中, Wilson & Sperber始终坚持,推理过程是基本的, 而编码与解码过程则附属于该过程。非言语交际足以证明,语 码并不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 语码从属于推理。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解 码;二是推理。推理阶段的存在也是为了解码的需要。解码就 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 的,而推理则是利用百科信息,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一个 过程,缺少百科信息,推理是不可能的。百科信息是以块状形 式(chunks)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中,而且这些认知环 境随着客观环境、认知能力和记忆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传统的语境观认为语境分为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包括语言
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说话人与听话人、交际的时间、地 点等情景因素;而且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也即语境是 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然而,这样的语境观不能 完全说明语用推理的实际过程,不能反映交际时说话人、听话 人的认知心理状态。
三 交际中的关联性、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
1交际中的关联性
A: Smitty doesn’t seem to have a girlfriend these days. B: He’s been driving to New York every weekend. B的回答可能产生如下理解: a. Smitty has a girlfriend in New York. b. Smitty has too many business obligations in New York to have time for a girlfriend. c. Smitty has so much to do in New York he finds no need for a girlfriend. 究竟哪一个是说话人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就需要听话人根 据所形成的各种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以确定说话人所期待的 理解与语境效果。这一标准就是关联性。 在交际中,通过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说话人实际上暗示他所 提供的信息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对方加以注意。
2交际中的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
在信息处理时,人们会尽量以最少的努力去获取最大的
认知效果,也即人类认知以关联以及最大程度的关联为 取向。关联程度的大小可以根据认知效果(cognitive effect)或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推理努力 (proces用公式 表示为: 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
交际与简单的信息传递是不同的:
如果交际者仅仅向对方提供有关希望传递的信息
的直接依据,那他就不是在进行交际,只是在进 行简单的信息传递。
如果要实现交际,他就必须向对方提供有关希望
传递的信息的间接依据,以及提供希望传递该信 息的有关意图的直接依据,以便听话人等接受者 能够推导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从以上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和听话人的推理两个方面可
见,说话人就是信息源,而听话人则是信息目标。关 联理论对交际的解释既考虑到了说话人,也顾及了听 话人。
同时,明示还同语码有关,因此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既
没有完全抛弃语码模式,又强调了推理的作用。所以,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比格赖斯等学者的观点更全面、更 有说服力。
推理模式是以一系列前提
(premises)为输入信息, 输出信息是一些在逻辑上 与前提有关,或至少得到 前提保证的结论。 现代哲学家提出了推理 模式,认为推理是实现交 际的基础。交际中说话人 不仅只是在明说什么,更 重要的是通过明说的话语 隐含了言外之意,这类蕴 涵信息只有通过语用推理 才能够获取。


关联理论既不以规则为基础(ruled-based),也不 以准则为标准(maxim-based),而是基于下面四个 简单假设: (a) 每一个话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且与语言编码所 包含的信息一致; (b) 听话人不可能同时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 有的意义需要听话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 (c) 听话人会用一种简单的、普通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 理解; (d) 这一标准足以帮助听话人确定对该话语的唯一理 解,排除其他解释。
2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例:我们已经开始停课复习了。
甲把以上情况告诉乙,目的是让对方知道该信息,这
就是甲的信息意图。
上例中甲还想让乙明白自己有那个信息意图,从而让
乙对甲的信息意图作出一定反映,比如推导出甲现在 很忙,没时间玩,或因为已经停课了,所以甲现在不 忙,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等,这就是交际意图。
信息意图是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自然意义,它与话语的
明示有关,为听话人的推理提供直接依据;而交际意 图是话语的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与听话人话语理解时 的推理有关。
成功的交际只需要有交际意图就可以了,交际的成功
与否不在于听话人是否能知道话语的语言意义,而在 于能否根据语言意义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义或交际 意图。也就是说,当且仅当信息意图对交际双方来说 都是互明的,或当且仅当实现了交际意图,说话人才能 够成功地进行交际。
3明示–推理模式
Sperber & Wilson把交际视为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与推理是交际 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即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听话人的推 理。 甲:去不去广州? 乙:听说塞车了。 对话中乙明说了“听说塞车了”这一信息,使甲明白 该信息,这就是乙的信息意图。这也是一种明示行为。 通过这种明示,听话人就会从中推导出该话语的含意, 即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不去广州,因为塞车了。”这 就是言语交际中听话人的推理过程。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是一个根据话语所提供的 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境 假设去处理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新假设, 获取该新信息或新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从而推 导出话语的含意,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所以, 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 设。 人类交际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对方的认知,为此说话 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或假设应该是新的,更重要的是 要能改变听话人的语境假设,即产生语境效果,那 么话语就具有关联性。语境效果是新信息与旧信息、 新假设与原有假设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是 形成一种新的语境。这一过程被称为“语境 化”(contextualization)。通过该过程,旧的语境 假设或旧信息不断得到修正、补充与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